用餐禮儀知識集錦(通用9篇)
用餐禮儀知識集錦 篇1
餐廳的選擇:不一定豪華,但是一定要看起來乾淨。因爲外出工作,身體非常重要。要是因爲拉肚子幹不了活,他們的中國之行就虧大了。
菜式的選擇:之前一定要問:do you have anything that you don’t eat?(有沒有什麼你是不喫的?)這個問題其實是很關鍵的。老外的體質跟中國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對很多東西都會過敏。我之前接待過4個德國工程師。每個人都對很多種食物過敏。雞蛋,海鮮,貝殼都不可碰。吃了就渾身癢,嚴重的呼吸困難。對面粉類東西過敏聽說過嗎?我的一箇意大利客戶就是。更離譜的是我還遇見過一箇對茄子過敏的人~~~~ 還有就是印度人,要是你聽到他說他是個vegetarian(素食主義者)也別見怪,他們的宗教要求就是這樣的。對於他們,如果他沒有自己帶食物來中國喫,那就要給他特殊點全素的食物。在點菜的時候要特別關照下點菜員。而且最好不要給他們點過辣的食物。因爲他們實在是不耐中國的辣,喫點辣椒第二天就要拉肚子。(就算他在自己國家很能喫辣也不行喫飯的餐具:大城市大餐廳一般都有刀叉,但是如果你是個小地方,不妨請外國客戶喫飯的時候提前幫他們準備套刀叉帶着。因爲讓他們使用筷子他們會有點難堪。尤其是第一次使用筷子,如果弄髒了衣服對於商務出行人士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情。
上菜:上菜前要提醒下服務員,雞一定一定一定要去頭去腳再端上來。魚也儘量不要點魚頭之類的菜。(也別點什麼喫活魚活蝦)對於他們來說,看見腦袋在盤子裏面是非常恐怖的事情。狗啊貓啊蛇啊一般不要點。也不要和他們說我們喫這些。要不他們家裏在家裏寶貝孩子一樣的狗,看到咱們喫狗肉,心裏彆扭。
用餐禮儀知識集錦 篇2
餐具使用
喫中餐時,應特別注意溼毛巾、餐巾、餐紙巾、筷子、湯匙、食盤、牙籤、水盂、筷子的使用規範。
(1) 溼毛巾只能用來擦手,絕不能擦臉、擦嘴。一般在宴會即將結束時,再上來的溼毛巾,纔是專供擦嘴用的,但不能擦臉抹汗。
(2) 餐巾是爲了保潔服裝的,應把它鋪在併攏的大腿上,不要圍在脖子或腰帶上。餐巾折起的內側可以用來擦嘴或手。
(3) 餐巾紙主要是用來擦嘴或手。千萬不要用自己的紙巾,更不能用衛生紙代替。
(4) 湯匙不用時應平置於食盤上,
不要讓它在湯碗中“立正”,或直接放在餐桌上。
(5) 食盤是用來放菜的。一次取菜不宜過多。不宜入口的廢棄物,可以堆放在盤中,不要直接吐在餐桌上或地上。
(6) 席間牙籤要在萬不得已時使用,用時注意以手相護。
(7) 水盂,即洗手碗。它是在用餐期間洗手指用的,千萬別把它當洗手水或飲料。洗手碗的用法爲:進食海鮮等帶有腥味食物後,可將雙手指尖輪流放入碗
中洗之,然後用餐巾擦乾手指。
(8) 筷子在使用時,忌舔筷、叉筷、扔筷、舞筷等。
用餐禮儀知識集錦 篇3
筷子用法介紹
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進餐用具。握筷姿勢應規範,時餐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時,應先將筷子放下。
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盤子上,否則容易碰掉。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可請服務員換一雙。在用餐過程中,已經舉起筷子,但不知道該喫哪道菜,這時不可將筷子在各碟菜中來回移動或在空中游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進嘴裏,或用舌頭舔食筷子上的附着物,更不要用筷子去推動碗、盤和杯子。有事暫時離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裏,應把它輕放在筷子架上。
注意事項
在席間說話的時候,不要把筷子當道具,隨意亂舞;或是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點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輕輕地放下,儘量不要發出響聲。
筷子禮儀
中國的筷子是十分講究的,“筷子”又稱“箸(筋)”,遠在商代就有用象牙製成的筷子。《史記·宋微子世家》中記載“紂始爲象箸”。用象牙做箸,是富貴的標誌。做筷子的材料也不同,考究的有金筷、銀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和竹筷,塑料筷。湖南的筷子最長,有的長達兩尺左右;日本的筷子短而尖,這是由於喫魚片等到片狀食物的緣故。
中國使用筷子,在人類文明史上是一樁值得驕傲和推崇的科學發明。在長期的生括實踐中,人們對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禮儀上的忌諱:
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時,不能坐在餐邊,一手拿一根筷子隨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盞或茶杯。
二忌擲筷。在餐前發放筷子時,要把筷子一雙雙理順,然後輕輕地放在每個人的餐桌前;距較遠時,可以請人遞過去,不能隨手擲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橫一豎交叉擺放,不能一根是大頭,一根是小頭。筷子要擺放在碗的旁邊,不能擱在碗上。
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暫時離開時,要把筷子輕輕擱在桌子上或餐碟邊,不能插在飯碗裏。
五忌揮筷。在夾菜時,不能把筷子在菜盤裏揮來揮去,上下亂翻,遇到別人也來夾菜時,要有意避讓,謹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在說話時,不要把筷子當作刀具,在餐桌上亂舞;也不要在請別人用菜時,把筷子戳到別人面前,這樣做是失禮的。
用餐禮儀知識集錦 篇4
主要介紹宴會、家宴、便餐、工作餐(包括自助餐)等具體形式下的禮儀規範。
宴會
通常指的是以用餐爲形式的社交聚會。可以分爲正式宴會和非正式宴會
兩種類型。正式宴會,是一種隆重而正規的宴請。它往往是爲宴請專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較高檔的飯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點舉行的,講究排場、氣氛的大型聚餐活動。對於到場人數、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餚數目、音樂演奏、賓主致詞等,往往都有十分嚴謹的要求和講究。非正式宴會,也稱爲便宴,也適用於正式的人際交往,但多見於日常交往。它的形式從簡,偏重於人際交往,而不注重規模、檔次。一般來說,它只安排相關人員參加,不邀請配偶,對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餚數目往往不作過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樂演奏和賓主致詞。
家宴
也就是在家裏舉行的宴會。相對於正式宴會而言,家宴最重要的是要製造親切、友好、自然的氣氛,使赴宴的賓主雙方輕鬆、自然、隨意,彼此增進交流,加深瞭解,促進信任。
通常,家宴在禮儀上往往不作特殊要求。爲了使來賓感受到主人的重視和友好,基本上要由女主人親自下廚烹飪,男主人充當服務員;或男主人下廚,女主人充當服務員,來共同招待客人,使客人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
如果要參加宴會,那麼你就需要注意,首先必須把自己打扮得整齊大方,這是對別人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還要按主人邀請的時間準時赴宴。除酒會外,一般宴會都請客人提前半小時到達。如因故在宴會開始前幾分鐘到達,不算失禮。但遲到就顯得對主人不夠尊敬,非常失禮了。
當走進主人家或宴會廳時,應首先跟主人打招呼。同時。對其他客人,不管認不認識,都要微笑點頭示意或握手問好;對長者要主動起立,讓座問安;對女賓舉止莊重,彬彬有禮。
入席時,自己的座位應聽從主人或招待人員的安排,因爲有的宴會主人早就安排好了。如果座位沒定,應注意正對門口的座位是上座,背對門的座位是下座。應讓身份高者、年長者以及女士先入座,自己再找適當的座位坐下。
入座後坐姿端正,腳踏在本人座位下,不要任意伸直或兩腿不停搖晃,手肘不得靠桌沿,或將手放在鄰座椅背上。入座後,不要旁若無人,也不要眼睛直盯盤中菜餚,顯出迫不及待的樣子。可以和同席客人簡單交談。
用餐時應該正裝,不要脫外衣,更不要中途脫外衣。一般是主人示意開始後再進行。就餐的動作要文雅,夾菜動作要輕。而且要把菜先放到自己的小盤裏,然後再用筷子夾起放進嘴。送食物進嘴時,要小口進食,兩肘向外靠,不要向兩邊張開,以免碰到鄰座。不要在喫飯喝飲料、喝湯發出聲響。用餐時,如要用擺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調味品,先向別人打個招呼再拿;如果太遠,要客氣地請人代勞。如在用餐時非得需要剔牙,要用左手或手帕遮掩,右手用牙籤輕輕剔牙。
喝酒的時候,一味地給別人勸酒、灌酒,吆五喝六,特別是給不勝酒力的人勸酒、灌酒,都是失禮的表現。
如果宴會沒有結束,但你已用好餐,不要隨意離席,要等主人和主賓餐畢先起身離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離席。
便餐
也就是家常便飯。用便餐的地點往往不同,禮儀講究也最少。只要用餐者講究公德,注意衛生、環境和秩序,在其他方面就不用介意過多。
用餐禮儀知識集錦 篇5
朋友一起喫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喫飽。若與別人一起喫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喫得嘖嘖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裏,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着的熱飯,喫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着主人的面調和菜湯。
不要當衆剔牙齒,也不要喝醃漬的肉醬。如果有客人在調和菜湯,主人就要道歉,說是備辦的食物不夠。溼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斷,乾肉就得用手分食。喫炙肉不要撮作一把來嚼。喫飯完畢,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着醃漬物的碟子交給旁邊伺候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
用餐禮儀知識集錦 篇6
主要介紹宴會、家宴、便餐、工作餐(包括自助餐)等具體形式下的禮儀規範。
宴會
通常指的是以用餐爲形式的社交聚會。可以分爲正式宴會和非正式宴會
兩種類型。正式宴會,是一種隆重而正規的宴請。它往往是爲宴請專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較高檔的飯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點舉行的,講究排場、氣氛的大型聚餐活動。對於到場人數、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餚數目、音樂演奏、賓主致詞等,往往都有十分嚴謹的要求和講究。非正式宴會,也稱爲便宴,也適用於正式的人際交往,但多見於日常交往。它的形式從簡,偏重於人際交往,而不注重規模、檔次。一般來說,它只安排相關人員參加,不邀請配偶,對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餚數目往往不作過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樂演奏和賓主致詞。
家宴
也就是在家裏舉行的宴會。相對於正式宴會而言,家宴最重要的是要製造親切、友好、自然的氣氛,使赴宴的賓主雙方輕鬆、自然、隨意,彼此增進交流,加深瞭解,促進信任。
通常,家宴在禮儀上往往不作特殊要求。爲了使來賓感受到主人的重視和友好,基本上要由女主人親自下廚烹飪,男主人充當服務員;或男主人下廚,女主人充當服務員,來共同招待客人,使客人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
如果要參加宴會,那麼你就需要注意,首先必須把自己打扮得整齊大方,這是對別人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還要按主人邀請的時間準時赴宴。除酒會外,一般宴會都請客人提前半小時到達。如因故在宴會開始前幾分鐘到達,不算失禮。但遲到就顯得對主人不夠尊敬,非常失禮了。
當走進主人家或宴會廳時,應首先跟主人打招呼。同時。對其他客人,不管認不認識,都要微笑點頭示意或握手問好;對長者要主動起立,讓座問安;對女賓舉止莊重,彬彬有禮。
入席時,自己的座位應聽從主人或招待人員的安排,因爲有的宴會主人早就安排好了。如果座位沒定,應注意正對門口的座位是上座,背對門的座位是下座。應讓身份高者、年長者以及女士先入座,自己再找適當的座位坐下。
入座後坐姿端正,腳踏在本人座位下,不要任意伸直或兩腿不停搖晃,手肘不得靠桌沿,或將手放在鄰座椅背上。入座後,不要旁若無人,也不要眼睛直盯盤中菜餚,顯出迫不及待的樣子。可以和同席客人簡單交談。
用餐時應該正裝,不要脫外衣,更不要中途脫外衣。一般是主人示意開始後再進行。就餐的動作要文雅,夾菜動作要輕。而且要把菜先放到自己的小盤裏,然後再用筷子夾起放進嘴。送食物進嘴時,要小口進食,兩肘向外靠,不要向兩邊張開,以免碰到鄰座。不要在喫飯喝飲料、喝湯發出聲響。用餐時,如要用擺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調味品,先向別人打個招呼再拿;如果太遠,要客氣地請人代勞。如在用餐時非得需要剔牙,要用左手或手帕遮掩,右手用牙籤輕輕剔牙。
喝酒的時候,一味地給別人勸酒、灌酒,吆五喝六,特別是給不勝酒力的人勸酒、灌酒,都是失禮的表現。
如果宴會沒有結束,但你已用好餐,不要隨意離席,要等主人和主賓餐畢先起身離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離席。
便餐
也就是家常便飯。用便餐的地點往往不同,禮儀講究也最少。只要用餐者講究公德,注意衛生、環境和秩序,在其他方面就不用介意過多。
工作餐
是在商務交往中具有業務關係的合作伙伴,爲進行接觸、保持聯繫、交換信息或洽談生意而用用餐的形式進行的商務聚會。它不同於正式的工作餐、正式宴會和親友們的會餐。它重在一種氛圍,意在以餐會友,創造出有利於進一步進行接觸的輕鬆、愉快、和睦、融洽的氛圍。是借用餐的形式繼續進行的商務活動,把餐桌充當會議桌或談判桌。工作餐一般規模較小,通常在中午舉行,主人不用發正式請柬,客人不用提前向主人正式進行答覆,時間、地點可以臨時選擇。出於衛生方面的考慮,最好採取分餐制或公筷制的方式。
在用工作餐的時候,還會繼續商務上的交談。但這時候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情況下不要像在會議室一樣,進行錄音、錄像,或是安排專人進行記錄。非有必要進行記錄的時候,應先獲得對方首肯。千萬不要隨意自行其事,好像對對方不信任似的。發現對方對此表示不滿的時候,更不可以堅持這麼做。
工作餐是主客雙方“商務洽談餐”,所以不適合有主題之外的人加入。如果正好遇到熟人,可以打個招呼,或是將其與同桌的人互作一下簡略的介紹。但不要擅作主張,將朋友留下。萬一有不識相的人“賴着”不走,可以委婉地下逐客令“您很忙,我就不再佔用您寶貴時間了”或是“我們明天再聯繫。我會主動打電話給您”。
自助餐
是借鑑西方的現代用餐方式。它不排席位,也不安排統一的菜單,是把能提供的全部主食、菜餚、酒水陳列在一起,根據用餐者的個人愛好,自己選擇、加工、享用。
採取這種方式,可以節省費用,而且禮儀講究不多,賓主都方便;用餐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悉聽尊便。在舉行大型活動,招待爲數衆多的來賓時,這樣安排用餐,也是最明智的選擇。
用餐禮儀知識集錦 篇7
古代的食禮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現代食禮則簡化爲:主人(東道),客人了。作爲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係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
入座:這個“英雄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食禮中最重要的一項。從古到今,因爲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爲尊”。家宴首席爲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爲最低者;家庭宴請,首席爲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都不能動手,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再飲。
1.更講究的,如果來報有人來,無論尊卑地位,全席之人應出迎。
2.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爲主客,左手邊依次爲2,4,6右手邊依次爲3,5,7直至匯合。
3.若爲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爲主客,
4.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爲首席。然後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爲2,4,6,8(8在對面),右手邊爲3,5,7(7在正對面)。
5.如果爲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爲3,5,7席。
6.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7.餐巾主要防止弄髒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漬。
8.餐巾應攤開後,放在雙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入腰帶,或掛在西裝領口。
9.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10.餐畢,要將餐巾摺好,置放餐桌再離席。
11.入席時,應等長者坐定後,方可入席。
12 喝湯時,第一次舀湯宜少,先測試溫度,淺嘗。喝湯不要出聲。
13.喝湯時不要任意攪合熱湯和用口吹涼。
14.湯舀起來,不能一次分幾口喝。
15.喝完湯,湯匙應擱在湯盤上或湯杯的碟子上。
16.必須等到大家坐定後,纔可使用餐巾.
17.在飯店用餐,應由服務生領檯入座.
18.多汁的水果如西瓜、柚子等,應用匙取食。
19.粒狀水果如葡萄,可用手抓來喫.
20.果汁少較脆的水果如蘋果、柿子、梨,可將之切成四片,削皮後取食。
21.桃及瓜類,削皮切片後,取食.
22.入座後姿勢端正,腳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緣,或將手放在鄰座椅背上。
23.口內有食物,應避免說話。
24.必須小口進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未嚥下,不能再塞入口。
25.取菜舀湯,應使用公筷公匙。
26.喫進口的東西,不能吐出來,如系滾湯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沖涼。
27.送食物入口時,兩肘應向內靠,不宜向兩旁張開,碰及鄰座。
28.好的喫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將口就食物。食物帶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則湯汁滴在桌布上,及爲不雅。
29.切忌用手掏牙齒,應用牙籤,並以手或手帕遮掩。
30.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噴嚏、慪氣及放屁。萬一不禁,應說聲“對不起”.
31.喝酒宜各隨意,敬酒以禮到爲止,切記勸酒、猜拳、吆喝。
32.如餐具墜地,可請侍者拾起。
33.遇有意外,如不慎將酒、水、湯汁濺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賠罪。
34.如欲取用擺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調味品,應請鄰座客人幫忙傳遞,不可伸手橫越,長驅取物。
35.如主人親自烹調食物,勿忘予主人讚賞。
36.如喫到不潔或異味,不可吞入,應將入口食物,輕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盤中。輕聲告訴侍者更換。
37.就餐時,如發現還沒喫的食物有昆蟲或碎石,不要大驚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輕聲告知侍者更換。
38.食畢,餐具務必擺放整齊,不可凌亂放置。
39.食畢,餐巾應摺好放在桌上.
40.主食進行中,不宜抽菸,如需抽菸,必須先徵得鄰座的同意。
41.在餐廳就餐,不能搶着付賬,推拉爭付至爲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搶付賬。
42.進餐的速度應與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宜不宜太慢。
43.餐桌上不能談悲慼之事,否則會影響歡愉的氣氛。
44.應等長者坐定後,方可入座。
45.席上如有女士,應等女士座定後,方可入座。
46.用餐後,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後,其他賓客方可離席!
用餐禮儀知識集錦 篇8
1、 桌次座次禮儀
(1) 主桌有兩種,一種是長方形橫擺桌,主客面向衆席而坐;一種是大圓桌,圓桌中央設花壇或圍桌,主客圍桌而坐。主桌的座位應擺放席卡簽名。
(2) 一般說來,臺下最前列的一兩桌是爲貴賓和第一主人準備的,赴宴者如果不是主賓,最好不要貿然入坐。
(3) 中式宴會多使用圓桌,如果是多桌中餐,則每桌都有一位主人或招待人負責照應,其兩側座位是留給本桌上賓的。除非受到邀請,赴宴者也不宜去坐。
(4) 如果桌數較多時,則將排列序號放在餐桌上。隆重的中餐還爲每位客人準備一份菜單。
(5) 在國際交往場合和商務交際場合,中餐習慣於按職務和身份高低排列席位;如果夫人或女士出席,通常將女士排在一起,即主賓坐在男主人右上方,其夫人坐在女主人右上方。
(6) 如遇主賓身份高於主人時,爲表示對主賓的尊重,可以請主賓坐在主人的位子上,而主人側坐在主賓的位子上,第二主人坐在主賓的左側或按常規排列。
(7) 主賓偕夫人,而主人的夫人因故不能出席時,可請與主人有聯繫且身份相當的女士作第二主人;若無適當的女士出席,可把主賓夫婦安排在主人的左右兩側。
2、 中餐的餐具及使用禮儀
(1)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盤、碗、碟、筷、匙等。
在正式的宴會上,水杯放在菜盤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與湯匙可放在專用座子上或放在紙套內。公用的筷子和湯匙最好放在專用的座子上。要備好牙籤和菸灰缸。
(2) 中餐有別於西餐的餐具主要是筷子。
在中國幾千年的飲食文化中,用筷子形成了基本的規矩和禮儀,如:忌敲筷子。在等待就餐時,不能坐在桌邊一手拿一根筷子隨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盞或茶杯。忌擲筷。在進餐前發放筷子時,要把筷子一雙雙理順,然後輕輕地放在每個餐位前,相距較遠時,可請人遞交過去,不能隨手擲在桌子上,更不能擲在桌下。忌叉筷。
筷子不能一橫一豎交叉擺放,不能一根大頭,一根小頭。筷子要擺在碗的旁邊,不能擱在碗上。忌插筷。用餐者因故須暫時離開時,要把筷子輕輕擱在桌上或餐碟邊,不能插在飯碗裏。忌揮筷。夾菜時,不能把筷子在菜盤裏揮來揮去,上下亂翻。遇到別的賓客也來夾菜時,要注意避讓,避免“筷子打架”。忌舞筷。用餐過程中進行交談,不能把筷子當成道具,在餐桌上亂舞,也不要在請別人用菜時,把筷子戳到別人面前。用餐完畢,筷子應整齊地擱在靠碗右邊的桌上,並應等衆人都放下筷子後,在主人示意散席時方可離座,不可自己用餐完畢,便扔下筷子離席。
3、 夾菜的禮儀
一道菜上桌後,通常須等主人或長者動手後再去取食。若需使用公筷或公用調羹的菜,應先用公筷將菜餚夾到自己的碟盤中,然後再用自己的筷子慢慢食用。夾菜時,要等到菜轉到自己面前時再動筷,不可搶在鄰坐前面。夾菜一次不宜過多,不要剛夾一樣菜放於盤中,緊跟着又夾另一道菜;也不要把來起的菜放回菜盤中,又伸筷夾另一道菜;夾菜偶爾掉下一些在桌上,切不可將其放回菜盤內。遇鄰座夾菜要避讓,謹防筷子打架。若同桌有外賓,對他不要反覆勸菜,也不要爲其夾菜,因爲外賓一般沒有這個習慣。
4、 上菜的禮儀
(1) 中餐菜是一道一道分先後次序上的。
上菜的一般順序是:拼盤或點心、熱葷、魚翅或羹、炒炸品、湯或扒品、魚類、飯面、甜菜、甜點心。菜式有時不那麼齊全,有時廚師炒菜也不一定按此順序,然而基本原則是:拼盤先上,鮮嫩清淡先上,名貴的食品先上,本店名牌菜先上,易變型,走味的菜先上,時令季節性強的菜先上。如有兩桌或兩桌以上的宴席,上菜要看主桌,但上菜的數量和時間應大體一致,不可有厚此薄彼之嫌。一般情況下,上一道新菜就要把舊菜撤下去,但遇到特殊情況,如有的客人還想喫這道菜,或主人喜歡桌上豐盛,或兩道熱菜一起上的,應將舊菜推向副主位一邊,把新上的菜擺在桌中或主賓處。撤去舊菜前須事先經主人同意。
如果上雞、鴨、鵝、魚、全豬、全羊等有頭有尾的菜或橢圓形菜盤,頭的一邊或橢圓形菜盤縱向的一邊,一定要朝向正主位。如果所上的菜有配作料食用,一定要配齊再上,一般是先上作料後上菜,也可以作料、菜一起上。
各道菜餚上齊後,服務人員應告訴主人,然後換上小碗送飯。
客人用餐後,送上熱茶,放在每一餐碟的右邊,隨即撤去餐具,只留下酒杯、茶杯,後上甜菜、甜點心,最後上水果。
(2) 中餐上菜的方式大體有三種:把大盤菜端上,由各人自取;招待服務人員託着菜盤逐一往每一個人的食盤中分讓;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
(3) 中國人一向以熱情好客聞名於世,主人會向客人介紹菜的特點,並反覆向客人勸菜,希望客人多喫一點。有時熱情的主人還會用公筷爲賓客夾菜,這是主人熱情好客的表示,出於禮節的需要,賓客應表示感謝,並根據自己胃口適量享用。主人也會反覆向賓客勸酒,希望賓客能酒足飯飽。這在西餐上是絕對沒有的。
用餐禮儀知識集錦 篇9
調味品的使用
醬料
用馬蘿蔔醬,薄荷膠,葡萄乾膠,芥末,蘋果醬,酸果蘿醬時,要先用湯匙將其舀入盤子裏。然後用叉子叉肉抹油食用。液體醬汁如薄荷,櫻桃或杏鴨醬,要直接澆到肉上面。澆的最好要少些,這親不會影響肉的整體的味道。喫蛋卷和餅乾用的果膠,果醬和蜜餞要用湯匙舀到黃油盤子的一邊,然後用刀平抹在麪包或蛋卷小塊上。如果沒有湯匙,用刀取果膠前,先在盤子邊上擦一擦。喫咖喱菜時,可把花生,椰子,酸辣醬等調料放到盤子裏混合後配咖喱食用。酸辣醬也可作爲配菜喫,不用混合。
鹽和胡椒粉
先品嚐食物,後加鹽和胡椒粉。先放鹽或胡椒粉是對廚師不禮貌的表現。如果桌上有鹽罐,使用裏面的鹽匙,如果沒有,就用乾淨的刀尖取用。蘸過鹽的食物要放在自己的黃油盤裏或餐盤裏的一邊。如果爲你提供一箇專人鹽罐,你可以用手捏取。
色拉
接照傳統,色拉要用叉子來喫,但是如果色拉的塊太大,就應切開以免從叉子上掉下來。以前喫色拉和水果用的鋼刀又鏽又黑。現在不鏽鋼刀的使用改變了這種狀況。喫冰山萵苣一般要使用刀和叉。當色時作爲主食喫的時候,不要把它放在餐盤裏。要放在自己的黃油盤裏,靠在主盤旁。通常用一塊麪包或蛋卷把叉子上的色拉推在盤子裏。
黃油
往麪包,蛋卷,餅乾或土司上抹黃油要用刀,而且小塊麪包只能抹少量的黃油。不要往蔬菜上抹黃油。因爲這被認爲是對廚師的污辱。
裝飾配料
1、當裝飾配料上到你面前時,用餐匙取一部分放到自己的黃油盤裏。如果沒有黃油盤,就放在自己的主食盤裏。注意不要把裝飾配料直接放入口中。如果你想在上面加鹽,就在盤中配料旁邊撒一點。用手拿着配料蘸着喫。
2、橄欖喫進嘴裏時,把核先吐進凹緊的手中,再放入盤子裏。
3、醃泡菜配三明治喫時用手拿,配肉喫時用刀和叉。
4、蒔蘿,歐芹和水芹作爲餐食的一部分是要用叉食用的。如果上面沒有蓋有色拉配料或醬汁的話,它們也可以用手拿着喫的。
5、薄檸檬片是做裝飾用的;檸檬角或檸檬半要擠出汁來。用叉輕輕地扎刺肉質。將汁擠入需要調味的食物中,(一般情況都是用乳酪布將檸檬半罩住,以防汁液四濺)。
如何使用餐巾
點完菜後,在前菜送來前的這段時間把餐巾打開,往內摺三分之一,讓三分之二平鋪在腿上,蓋住膝蓋以上的雙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領口。
進餐一半回來還要接着喫的話,餐巾應放在你座椅的椅面上,它表示的信號是告訴在場的其他人,尤其是服務生,你到外面有點事,回來還要繼續喫。餐巾放桌上去,就是就餐結束的意思。
那個餐巾它可以擦什麼東西呢?它可以沾沾嘴。喫西餐的時候,如果要跟別人交談,一定要用餐巾先把嘴沾一沾,然後再跟別人說話。餐巾可以擦嘴,但是不能擦刀叉,也不能擦汗。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