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福建東山島導遊詞(通用14篇)

關於福建東山島導遊詞 篇1

  各位親愛的來賓:

  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蹟衆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遊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爲榮,視爲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誌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臥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於風動石下。

  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於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說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裏,斜放於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大家隨我走上臺階,站在這臺階上看風動石,像什麼?像不像偷喫剛纔那隻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喫光,只剩老鼠了!關於風動石,還有段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於原地。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裏留下“這裏風景獨好”的讚歎。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着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蹟——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聖殿,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曬,色彩鮮豔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築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聖廟。據傳鄭成功當年收復中國臺灣前曾到此求得吉籤,而後收復告捷,將士對關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忠誠昭日月,義氣薄雲天。”關帝以其忠、信、義、勇而德行天下,數百年來被閩南人民視爲保護神。

  大家站在這裏,面對着大海,海的那頭就是祖國的寶島臺灣,東山與中國臺灣一水之隔,明清之時遠涉海峽守護中國臺灣的將士就曾供奉帶到中國臺灣的關帝。中國臺灣目前有951座關帝廟,據統計,以東山關帝廟爲祖廟的就有470多座。東山也因此成爲傳播中原文化和關帝文化的發祥地。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召喚,使得跨越海峽前來祖廟朝聖的臺胞絡繹不絕,關帝文化紮根於海峽兩岸,成爲聯絡感情,促進交流的橋樑,如同彩虹,橫貫於海峽上空,祥雲流彩,靈光普照。

  古代的東山與中國臺灣之間有一道淺灘,稱爲東山陸橋,成爲古人類,動物通往中國臺灣的途徑。今天的兩岸人民通過關帝文化——這座橋樑溝通感情;洶湧的中國臺灣海峽隔不斷骨肉之情,沒有了東山陸橋,我們有關帝之橋,有心橋,兩岸人民心間有千千萬萬座橋!

  好了,各位親愛的團友,今天的遊覽在這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配合與支持!祝願在美麗的東山渡過最美好的日子。

關於福建東山島導遊詞 篇2

  鴛鴦溪位於周寧鄰縣屏南雙溪鎮宜洋村境內,距城區約30公里,這裏海拔800米,林深谷幽,溪淨泉碧,環境十分寧靜,是鴛鴦棲息之地。

  鴛鴦溪爲白巖溪中的一段溪流,長約14公里,溪流平緩,有直餘個形狀各異、水碧鏡的深潭,供鴛鴦棲息戲水;溪岸各色野果累累,可供鴛鴦覓食,而山林中棲息着婁百隻獼猴,當鴛鴦的天敵——老鷹出現時,羣猴即嗷嗷嘶叫,提醒鴛鴦飛避密林巖洞或潛入水中,成爲鴛鴦天然的“衛士”。因此,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成爲鴛鴦棲息的樂園。第年秋季有婁百上千隻鴛鴦從北方飛平這裏越冬,是我國目前唯一的鴛鴦鳥自然保護區。

  鴛鴦溪的主要遊覽景點有白水洋、鴛鴦溪、叉溪、水竹洋、考溪、鴛鴦湖等,其中景具特色的是白水洋和鴛鴦溪。白水洋一帶林木蔥鬱,環境清幽,溪中三塊巨石平鋪水底,最在的塊面積竟達4萬平方米。水漫其石,僅深寸餘,溪水清悠,波光瀲灩,一片白熾,故稱“白水洋”,亦稱“水上廣場”或“十里水街”。鴛鴦溪兩岸峯巒疊嶂,古木參天,奇花異草,遍佈山野。碧水潭中戲水的五彩鴛鴦,密林中嬉戲跳躍的獼猴,給這幽靜的溪谷增添盎然微微生機,是一外奇絕的大自然旅遊觀賞點。鴛鴦溪一帶還有一處爲“漈水成煙”的百丈漈水簾洞,洞深穴祕,瀑簾掛壁,爲全國五大水簾洞之首,其景色之奇麗,令人嘖嘖讚歎。

關於福建東山島導遊詞 篇3

  鴛鴦溪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屏南縣東北部,距縣城30公里,處屏南、周寧、政和三縣交界。總面積78.8平方公里。是我國目前唯一的鴛鴦鳥保護區。

  鴛鴦鳥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是人們喜愛的觀賞水鳥。鴛鴦溪長14公里,附近山深林密,幽靜而清淨,是鴛鴦棲息的好地方。每年秋季有數百上千隻鴛鴦從北方飛來越冬,使這一帶溪流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發現鴛鴦,故屏南有“鴛鴦之鄉”之美譽。

  鴛鴦溪共分白水洋、鴛鴦溪、叉溪、水竹洋——考溪、鴛鴦湖等5個遊覽區。

  白水洋遊覽區在鴛鴦溪上游,爲鴛鴦溪四大景觀之一,除溪流兩岸的大小飛瀑和巖洞之外,最使人稱絕的爲“十里水街”,它是由三塊平坦的巨石鋪於水底而成,最大的一塊達4萬平方米。人行其上,水恰淹腳背,波光瀲灩,一片白熾,故稱“白水洋”。白水洋平坦寬敞,上面可騎自行車,可駕駛汽車。下游有一條50多米長的天然滑道,赤身下滑不傷肌膚,被稱爲“天然衝浪游泳池”。

  鴛鴦溪遊覽區,該遊覽區爲鴛鴦溪的中心景區,它以野生動物鴛鴦、獼猴和稀有植物爲特色,融溪、瀑、峯、巖、洞、潭、霧等山水景觀爲一體,成爲不可多得的綜合性遊覽區。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百丈祭水濂洞”,它已列爲全國五大水濂洞之首。清代宜洋武舉張朝升稱之爲“祭水成煙”,它的特點是落差大、瀑面寬、水量足且不枯竭,並可進洞仰看水濂。

  廈門火燒嶼導遊詞 ·日光巖導遊詞 ·武夷山龍川大峽谷導遊詞 ·永定土樓導遊詞-

  叉溪遊覽區位於鴛鴦溪下游,它以數千畝原始次森林爲主,輔以豐富多彩的河谷景觀,主要景點是可與“百丈祭水濂洞”相媲美的“百丈祭”。

  水竹洋——考溪遊覽區位於叉溪遊覽區西面,它以險峯、幽谷和黃山松爲主要特色。

  鴛鴦湖遊覽區位於雙溪鎮,以湖光、小島、鴛鴦、野鴨羣及四季杜鵑花和寺廟、古塔等組成。

  遊客可乘汽車抵達屏南縣城後轉乘旅遊車直達景區,景區內“風景區管理站”設有賓館可供遊客食宿。

關於福建東山島導遊詞 篇4

  山島,別稱陵島,形似蝴蝶亦稱蝶島,位於中國福建省南部沿海,隸屬於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是福建省第二大島,中國第七大島,介於廈門市和廣東省汕頭之間,位於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的南端,東瀕中國臺灣海峽,西臨詔安灣與詔安一水之隔;東南是著名的閩南漁場和粵東漁場交匯處;北經曾經有八尺門海堤同雲霄縣接壤,20_年5月已拆除,面積220.18平方公里。截止20_年底,東山島設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旅遊經濟開發區,下轄7個鄉鎮61個村和16個社區,總人口21.57萬人。20_年,東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6.8億元,較20_年增長10.1%;農業總產值51.5億元,規模工業產值182.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140元,比20_年增長13.4%。東山曾獲得中國優秀旅遊縣、福建省“十大旅遊品牌”、福建省最佳旅遊目的地、“十大濱海旅遊精品”、’‘福建十大美麗海島’‘等榮譽。

  東山島位於中國福建東南部,隸屬於福建省漳州市下轄的東山縣. 是福建省首個“家園清潔行動”鎮村治理100%達標縣份。

  東山島是福建省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之一,這裏海灣遼闊,沙灘平緩,綠樹成蔭,勝景衆多,極具南國濱海風光特色。東山島古稱銅山,現仍存有建於明代的銅山古城,位於銅陵鎮海濱,係爲防禦倭寇而建,至今雄風依存。古城內有一座迴廊曲徑、玲瓏雅緻的關帝廟,亦稱武廟,建於明代,至今香火旺盛。位於東山島東部的馬鑾灣,天藍海闊,沙白水淨,加之岸邊綠林蔥蘢,沙灘長2500多米,寬60米,沙灘東北有“三支峯”爲屏,東南有赤嶼等四個小島拱衛,因而自成格局。

關於福建東山島導遊詞 篇5

  8月2日,我們全家人和一些叔叔、阿姨結伴去福建東山遊玩。

  首先,我們坐地鐵到福建。車廂裏,坐滿了人。大人們都在愉快地聊天。我們幾個小朋友像一羣快樂的鳥兒跑來跑去。

  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我們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住在了一間漂亮的別墅裏。房前屋後,種滿了許多美麗的鮮花。主人家還種了葡萄,坐在那一片綠蔭下,風吹在臉上,可涼爽了。

  第二天早晨,爸爸堅持讓我自己走路到目的地。夏天的太陽可真像一箇大火球炙烤着大地。走在太陽底下,短短的時間內,我們馬上就變得滿頭大汗。我走得腰痠腳疼,口乾舌燥,就央求爸爸坐車前行。爸爸不說話,皺起了眉頭,指着田間戴着斗笠,頂着烈日埋頭苦幹的農民伯伯說:“你看,到底誰辛苦?”聽了他的話,我低着頭,拉着弟弟的手,默默地向前走去。

  一路上,看到不認識的農作物,我就會好奇地問他們。想不到,這田裏的東西,他們也不認識。於是,爸爸便鼓勵我去請教那位農民伯伯。剛開始,害羞的我不敢上前。可是,媽媽堅持要知道更多,必須要自己努力去得到答案。

  後來,我鼓足勇氣,一步一步走上前去,小聲地詢問他們。農民伯伯停下手中的農活,很熱情地爲我們講解。在他的講述下,我們才明白自己學得真是不夠。原來,那紅紅的、攀着藤生長的是火龍果,躲在泥土裏成長的是落花生,躺在土上“睡大覺”的是小西瓜。在回來的路上,媽媽告訴我,書上的知識很重要,但是,有許多課外的知識,我們也要好好去掌握。要不然,我們就成了一箇死讀書的“書呆子”。

  這幾天,我們在東山不僅玩得很盡興,而且從大自然中中學到了許多有用的知識。我希望爸爸媽媽每年都帶我出去走走。世界這麼大,我要走得更遠,看得更廣,學得更多。

關於福建東山島導遊詞 篇6

  東山島古稱銅山,是福建省第二大島。銅山古城位於東山島東北部銅陵鎮,距漳州市區158公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爲防禦倭寇侵犯,江夏候周德興在此以石壘城,設立水寨,堅守海防。古城內有關帝廟,又稱武廟,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仍香火鼎盛。在關帝廟附近海濱石崖上,有一塊重約200噸的臨海巨石,狀似玉桃,底部觸地僅數寸,風吹石動,故名“風動石”,歷經颱風、地震而不倒。

  東山島是福建對外和對臺經濟貿易的重要口岸,是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規劃的二十一世紀港口旅遊城市,是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繁榮帶的重點投資口岸。東山島,冬暖夏涼,終年無霜,年平均氣溫20.8攝氏度,東山風光極具南國海濱特色。主島七個月牙形的海灣首尾相連。綿延30多公里,是天然海濱浴場。風景名勝銅山古城,明朝大將戚繼光,鄭成功屯兵遺址,大學士黃道周故居深井村;號稱“天下第一奇石”的銅山風動石,石僧拜塔等自然景觀更是妙趣天成,龍、虎、獅、象四嶼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流連忘返。

  東山海域是閩南漁場中心,海產豐富,尤其以龍蝦,石斑魚聞名遐爾。

  位於東山島東部的馬鑾灣,天藍海闊,沙白水淨,加之岸邊綠林蔥蘢,沙灘長2500多米,寬60米,沙灘東北有“三支峯”爲屏,東南有赤嶼等四個小島拱衛,因而自成格局。

關於福建東山島導遊詞 篇7

  美麗的東山島有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蹟。景色優美,人在裏面彷彿置身於一幅美麗的畫中。

  跨進馬鑾灣遊覽區大門,首先看到青青的草地和鬱鬱蔥蔥的樹木。地上是用五顏六色的石頭鋪成的小路。青青的草地雖然不像蒙古草原的一碧千里,卻也翠綠欲滴,也別有一番風味。鬱鬱蔥蔥的樹木雖沒有森林的多姿多彩,但也有它獨特的美……

  接着我們去了關帝廟佛教聖地——關帝廟就在娛樂場的東面。進門後首先看到一箇又圓又大的香爐,像一張大椅子似的,旁邊還有一箇小香爐,古色古香。香爐後有一尊約有二三米高的關帝神像,它身披一件紅色的斗篷,戴着一頂紅色的帽子,看起來很威嚴。廟裏人頭攢動,信男善女都來膜拜他。關帝廟兩邊還有許多許多小廟,也供奉着許多貢品,人們跪在地上有的抽籤,有的口中唸唸有詞,也許是在許願吧!

  東山島最著名的要數“風動石”了。遠看不過是是一塊大大灰灰的石頭,在下面仰望它,彷彿一隻可愛的小狗仰望天空,紅紅的眼睛栩栩如生,風動石可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呀!近看,卻是一塊巨大的石頭臥在青青的斷崖上方,感覺很懸。這塊美麗的石頭還流傳着一箇美麗的傳說呢!聽媽媽說:“在古代戰爭年代,一位將軍用繩子綁住石頭,幾艘輪船在風動石下面的海面上拉,想把風動石從懸崖上拉下去,可誰想到輪船合力拉不下那塊巨石。”我們看着只有一箇小小的支撐點的風動石,心裏充滿了好奇,幾位本地人叫我們躺下去,用腳蹬他,可以感覺到它在動。一試,果然!聽他們說,每當晚上,海風颳來,甚至可以聽到它晃動的聲音。哦,也許這就是它被稱爲風動石的原因吧!我們離開風動石遊覽區,走到海邊的娛樂所,又看到了波瀾壯闊的大海,海灘上有許許多多的大石頭,海浪一層層飛過來,轟隆隆的響聲就像千軍萬馬在奔馳,真壯觀。

  美麗的東山島呀!我嚮往的地方。那是一箇令人流連忘返的海邊古城,有機會你也去看看哦!

關於福建東山島導遊詞 篇8

  東山島,位於福建省的南部沿海,是一箇非常美麗的島嶼。這裏海灣遼闊,沙灘平緩,綠樹成蔭,勝景衆多,適合度假、休閒,所以趁着端午小長假,我們來到了東山島,準備一覽這裏的美景。

  經過三個小時的汽車旅程後,我們來到了東山島,當時已經是深夜,夜空繁星點點,遠處隱隱傳來海浪的呼吸,馬路上黑漆漆的,偶爾駛來一輛汽車將寂靜打破,然後又消失在遠方……東山的夜,如此靜謐。

  第二天早晨,我睜開惺忪的睡眼,打開窗簾,看見藍藍的大海被陽光照耀着,海面上波光點點,海浪輕輕拍打着沙灘,小孩們的歡笑聲迴盪在天空中……好一派怡人的海島風情!我們迫不及待地收拾好行囊,駛車上路。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東山島著名景點“風動石”。進入景區,是一條又寬又長的路,路的兩邊有許多大石頭,很多小朋友都來爬上爬下。走過一扇大門,我看到遠處有一塊石頭,立在一小懸崖上,感覺快要掉下來了,風一吹,就會微微地晃動,但就是不會掉下來,仍然立在那兒,因爲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風動石”。這塊石頭長得很奇特,有一點像兔子,又有一點像桃子。“傳說當年日本軍侵略這裏時,想把這塊奇石帶走,就用鐵鏈拉,但怎麼也拉不動,石頭只是晃了幾下,鐵鏈倒是拉斷了好幾條,日本軍只好放棄這塊奇石。”聽完導遊的介紹,我心裏不禁讚歎不已,太神奇了!這塊石頭只用一箇小小的支撐點,就撐了那麼久,連鐵鏈都拉不動,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無奇不有啊!我們一一和風動石合照後,才依依不捨地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下午,夕陽西下,餘輝照耀着海面,把大海染紅了,我們走在沙灘上,柔軟的細沙包圍着我們的腳,十分舒服。我們小孩子在淺水區嬉戲打鬧,享受海浪拍打在身上的快感,大人們則在沙灘上聊天,時不時給我們拍幾張照片,愉快的一天就伴隨着我們的歡聲笑語結束了。

  之後的行程裏,我們來到了火山島,這裏曾經發生過噴發,留下了許多黑乎乎的火山石。這些石頭凹凹窪窪,還有許多蚌殼在上面。火山島的火山石還着着綠色的海草,像一箇個舞蹈家,在水中搖曳。大自然的神奇美麗一次次地折服了我們。

  這次東山島之旅,讓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與奇妙,讓我更加熱愛大自然!

關於福建東山島導遊詞 篇9

  暑假,我和爸爸媽媽來到了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是福建第二大島,全國第七大島。東山島有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蹟,迷人的沙灘,蔚藍的大海。景色優美,讓你彷彿置身於一副美麗的畫中。

  清晨,我們來到馬鑾灣。站在沙灘上,踩着潔白細軟的沙子,望着波瀾壯闊的大海,只看見海和天混成白茫茫的一片。正如“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在陽光的照射下,大海彷彿是一條大魚,那波光粼粼的海水就似閃閃發亮的魚鱗。午後,從遠處傳來轟轟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譁……譁……好像大海在演奏一首激昂的樂曲。多麼洶湧的大海啊!

  東山島最著名的,要數“風動石”。風動石斜立於一塊臥地盤石上,兩石吻合點只有幾釐米。海風吹來時,風動石會微微晃動,讓人覺得岌岌可危。風停後,風動石也隨之平穩如初,就像大自然創造的一箇“不倒翁”。聽媽媽說:“古代戰爭年代,一位將軍用繩子綁住風動石,幾艘輪船在海面上拉,想把風動石拉下去,可是輪船合力也拉不下石頭。”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術師,打造出這麼神奇的自然景觀。

  我迷戀你呀,東山島!我讚歎你呀,東山島!這美麗的東山島!你就是自然界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關於福建東山島導遊詞 篇10

  各位親愛的來賓:

  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蹟衆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遊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爲榮,視爲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誌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臥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於風動石下。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於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說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裏,斜放於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大家隨我走上臺階,站在這臺階上看風動石,像什麼?像不像偷喫剛纔那隻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喫光,只剩老鼠了!關於風動石,還有段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於原地。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裏留下“這裏風景獨好”的讚歎。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着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蹟——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聖殿,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曬,色彩鮮豔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築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聖廟。據傳鄭成功當年收復中國臺灣前曾到此求得吉籤,而後收復告捷,將士對關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忠誠昭日月,義氣薄雲天。”關帝以其忠、信、義、勇而德行天下,數百年來被閩南人民視爲保護神。大家站在這裏,面對着大海,海的那頭就是祖國的寶島臺灣,東山與中國臺灣一水之隔,明清之時遠涉海峽守護中國臺灣的將士就曾供奉帶到中國臺灣的關帝。中國臺灣目前有951座關帝廟,據統計,以東山關帝廟爲祖廟的就有470多座。東山也因此成爲傳播中原文化和關帝文化的發祥地。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召喚,使得跨越海峽前來祖廟朝聖的臺胞絡繹不絕,關帝文化紮根於海峽兩岸,成爲聯絡感情,促進交流的橋樑,如同彩虹,橫貫於海峽上空,祥雲流彩,靈光普照。

關於福建東山島導遊詞 篇11

  各位親愛的來賓:

  大家好!我是_旅行社的導遊_。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蹟衆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遊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爲榮,視爲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誌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臥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於風動石下。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於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說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裏,斜放於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大家隨我走上臺階,站在這臺階上看風動石,像什麼?像不像偷喫剛纔那隻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喫光,只剩老鼠了!關於風動石,還有段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於原地。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裏留下“這裏風景獨好”的讚歎。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着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蹟——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聖殿,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曬,色彩鮮豔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築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聖廟。據傳鄭成功當年收復中國臺灣前曾到此求得吉籤,而後收復告捷,將士對關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忠誠昭日月,義氣薄雲天。”關帝以其忠、信、義、勇而德行天下,數百年來被閩南人民視爲保護神。大家站在這裏,面對着大海,海的那頭就是祖國的寶島臺灣,東山與中國臺灣一水之隔,明清之時遠涉海峽守護中國臺灣的將士就曾供奉帶到中國臺灣的關帝。中國臺灣目前有951座關帝廟,據統計,以東山關帝廟爲祖廟的就有470多座。東山也因此成爲傳播中原文化和關帝文化的發祥地。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召喚,使得跨越海峽前來祖廟朝聖的臺胞絡繹不絕,關帝文化紮根於海峽兩岸,成爲聯絡感情,促進交流的橋樑,如同彩虹,橫貫於海峽上空,祥雲流彩,靈光普照。

  古代的東山與中國臺灣之間有一道淺灘,稱爲東山陸橋,成爲古人類,動物通往中國臺灣的途徑。今天的兩岸人民通過關帝文化——這座橋樑溝通感情;洶湧的中國臺灣海峽隔不斷骨肉之情,沒有了東山陸橋,我們有關帝之橋,有心橋,兩岸人民心間有千千萬萬座橋!

  好了,各位親愛的團友,今天的遊覽在這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配合與支持!祝願在美麗的東山渡過最美好的日子。

關於福建東山島導遊詞 篇12

  從清涼峽出來,大家看到前面一座黑乎乎的山頂上,聳立着一塊向前傾斜的巨石,就像農夫頭上戴的一頂斗笠。相傳這塊巨石從遠方飛來,落腳在此,所以叫做飛來峯。繞過飛來峯,有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峯,名叫玉柱峯。這裏景色優美,請大家慢慢欣賞。

  繼續往前走,我們就到了九龍窠。九龍窠是一箇幽奇深峻的峽谷,周圍九座磷峋的山峯將它團團環抱,猶如九條巨龍在升騰萬里、揚威環宇之後將欲歸巢的狀態。峽谷裏巨石錯落,細泉潺潺,遍地是叢叢簇簇的茶樹,滿谷春色,生機四溢,真不愧爲"茶的王國"。在最後一窠巖壁間,有一塊用石塊壘成的盆景式茶園,上面種着幾株茶樹,那就是久負盛名的大紅袍茶樹。大紅袍之所以獲得“茶中之王”的桂冠,主要是因爲其生長的環境得天獨厚。大家請看,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一條狹長的巖罅,巖頂終年積水,隨之滴落的還有苔蘚之類的有機物,造成土壤的潤澤肥沃,而且兩旁巖壁直立,日照不長,氣溫變化不大。加上茶農平時精心管理,採製加工時,挑技術最好的茶師,使用上等的獨特器具。因此,大紅袍成茶後,自然就有獨特的品質和卓著的飲用效果了。一般的茶葉不耐衝,幾次過後就沒有什麼味道了,而大紅袍衝到9次,仍能保持其桂花香味,實乃茶中極品。

  大紅袍茶樹的來歷,傳說很多。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天心廟老方丈用九龍窠的神茶治好一位進京趕考舉人的病。舉人得中狀元后,爲謝茶恩,脫下身上大紅袍,親自披在茶樹上,後人便取名爲大紅袍。另有一種說法是;有一位皇太后久病不愈,終日肚疼鼓脹,遍請天下名醫,用盡靈丹妙藥,終爲徒勞,天心廟老方丈得知後,獻九龍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叫大臣帶上一件大紅袍,前往九龍窠謝恩。大臣將大紅袍技在茶樹上,當地人便將茶樹取名爲大紅袍。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普遍,就是:早春時節,大紅袍葉芽勃發,滿樹豔紅,遠眺宛如大紅袍覆蓋樹冠,因此得名。大紅袍茶樹數量有限。僅植4株,來武夷山的遊人,大都以能一睹名揚天下的大紅袍茶樹爲一大樂趣。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天心岩腳下,展現在眼前的這座廟,叫永樂禪寺,它是武夷山保存下來的最大寺院。據查天工《武夷山志》記載:永樂禪寺前身叫山心永樂庵。山心指地理位置,因名剎坐落於方圓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景區中心,故名。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道士韓洞虛加以重建,改名天心廟。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武夷山章堂巖鐵華國師的弟子果因和尚將它改稱天心永樂禪寺。此時的天心,寓意又進一步得到禪理的抒發,蘊藏着禪語“天心明月”和佛教徒嚮往極樂世界的意境。重建後的永樂禪寺,南北長170米,東西寬150米,佔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寺院四周古木參天,重竹蔽地,鳥鳴蟬噪,意境深遠。步入寺內,香菸繚繞,梵音清越,恍如遊仙。在通往禪寺的山徑旁,新鑿了一座彌勒佛巖雕,高19米,寬13米。巖雕後面的“佛”宇,是清康熙皇帝的字體,高11米,寬 9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關於福建東山島導遊詞 篇13

  各位心愛的來賓:

  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嚮導。歡送來到漂亮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長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蹟衆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家鄉。今天我將帶大家旅行國度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始終是島上人民引認爲榮,視爲瑰寶的做作景觀。當初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記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矗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暴風吹來時,巨石微微搖擺不定,你要是有興致能夠仰臥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外可別把它推倒了。站於風動石下。它風雨飄搖,有一種驚險的感到,你會感慨大天然的巧奪天工;站於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說它是女媧補地利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裏,斜放於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密切,時有搖動,但卻永不離開;大家隨我走上臺階,站在這臺階上看風動石,像什麼?像不像偷喫方纔那隻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瞬間仙桃被他喫光,只剩老鼠了!對於風動石,還有段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打算搶走這奇怪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多少聲,繩子全斷了,倭寇紛紜落入海里,非常狼狽,風動石仍然矗立於原地。它與四周風景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裏留下“這裏景緻獨好”的驚歎。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輿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着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處所特點的名勝古蹟――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聖殿,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盈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跟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終年風吹日曬,顏色嬌豔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造的傳統技能。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維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聖廟。據傳鄭勝利當年收復中國臺灣前曾到此求得吉籤,而後光復告捷,將士對關帝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虔誠昭日月,義氣薄雲天。”關帝以其忠、信、義、勇而德行天下,數百年來被閩南人民視爲掩護神。大家站在這裏,面對着大海,海的那頭就是祖國的寶島臺灣,東山與中國臺灣一水之隔,明清之時遠涉海峽守護中國臺灣的將士就曾供奉帶到中國臺灣的關帝。中國臺灣目前有951座關帝廟,據統計,以東山關帝廟爲祖廟的就有470多座。東山也因而成爲傳佈中原文化和關帝文化的發祥地。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奇的力氣在號召,使得逾越海峽前來祖廟朝聖的臺胞川流不息,關帝文化紮根於海峽兩岸,成爲聯繫感情,增進交換的橋樑,猶如彩虹,橫貫於海峽上空,祥雲流彩,靈光普照。

  古代的東山與中國臺灣之間有一道淺灘,稱爲東山陸橋,成爲古人類,動物通往中國臺灣的道路。今天的兩岸國民通過關帝文明――這座橋樑溝通情感;洶湧的中國臺灣海峽隔一直骨肉之情,不了東山陸橋,咱們有關帝之橋,有心橋,兩岸人民心間有千千萬萬座橋!

  好了,各位敬愛的團友,今天的遊覽在這停止了,感激大家的配合與支撐!祝賀在俏麗的東山度過最美妙的日子。

關於福建東山島導遊詞 篇14

  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蹟衆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遊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爲榮,視爲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誌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臥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於風動石下。

  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於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說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裏,斜放於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

  大家隨我走上臺階,站在這臺階上看風動石,像什麼?像不像偷喫剛纔那隻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喫光,只剩老鼠了!關於風動石。

  還有段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於原地。

  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裏留下“這裏風景獨好”的讚歎。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着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蹟——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聖殿,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曬,色彩鮮豔不變。

  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築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聖廟。據傳鄭成功當年收復中國臺灣前曾到此求得吉籤,而後收復告捷,將士對關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忠誠昭日月,義氣薄雲天。”關帝以其忠、信、義、勇而德行天下,數百年來被閩南人民視爲保護神。

  大家站在這裏,面對着大海,海的那頭就是祖國的寶島臺灣,東山與中國臺灣一水之隔,明清之時遠涉海峽守護中國臺灣的將士就曾供奉帶到中國臺灣的關帝。中國臺灣目前有951座關帝廟,據統計,以東山關帝廟爲祖廟的就有470多座。

  東山也因此成爲傳播中原文化和關帝文化的發祥地。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召喚,使得跨越海峽前來祖廟朝聖的臺胞絡繹不絕,關帝文化紮根於海峽兩岸,成爲聯絡感情,促進交流的橋樑,如同彩虹,橫貫於海峽上空,祥雲流彩,靈光普照。

  古代的東山與中國臺灣之間有一道淺灘,稱爲東山陸橋,成爲古人類,動物通往中國臺灣的途徑。今天的兩岸人民通過關帝文化——這座橋樑溝通感情;洶湧的中國臺灣海峽隔不斷骨肉之情,沒有了東山陸橋,我們有關帝之橋,有心橋,兩岸人民心間有千千萬萬座橋!

  好了,各位親愛的團友,今天的遊覽在這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配合與支持!祝願在美麗的東山渡過最美好的日子。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