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精選5篇)
2025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1
西安曲江海洋館是國度AAAA級景區,位於西安曲江新區籌劃的焦點旅遊景園區內,西臨有名中外的大雁塔,南與再現盛唐皇故里林的大型主題公園大唐芙蓉園一起之隔,和曲江南湖、寒窯等文物事業、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區位上風顯赫。西安曲江海洋館館外配套建樹的項目包羅演藝廣場、水面景觀、貿易、餐飲、休閒、娛樂等辦法,佔地近3萬平方米。館內水體總量約爲6000噸,計劃養殖的淡水、海水生物300餘種,數目12000餘尾(只)。
“西安曲江海洋館”是“西安曲江海洋天下”項目標一期工程,是西安市重點建樹項目,由四館八區構成:海豚演出館,海洋科普館,熱帶雨林館、海底地道四館及入場區、科普區、雨林體驗區、海底體驗區、中央演藝區、消耗處事區、海底大觀區、裝備區等八區。
海豚演出館
海豚演出館位於海洋館旅遊蹊徑的後半段,可與海洋館同一遊程,也可單獨遊程。可容納1300人的海豚演出館,將有智力超羣的海豚、海獅、逗人喜歡的海豹的傑出表演。
海洋科普館
海洋館內的科普館面積400多平方米,爲海內海洋館中之最。在這裏,人們可以進修各類百般的海洋常識,專業先生將爲各人提供全方位的處事;這裏是小伴侶課外樂趣之家,他們可以親手建造標本,調查海洋生物的發展發育進程;在這裏海內有數的海洋動物標本將初次登臺表態。
熱帶雨林館
雨林的空氣是一種展示多種伎倆的團結體,從動植物到聲光電,操作植物的絞殺、寄生、板根、共生等植物發展形態,團結雨林的動物、昆蟲、鳥類的情形,示意出雨林的多樣生物共生、共存,枯木溪流、蛇蟲出沒、細雨點滴,讓人發生無窮遐想,配景噴繪的運用更富厚了雨林的場景和結果。雨林的隱祕在於他從動植物孕育了形形色色的種類繁多的生物,從植物到動物,都帶有雨林特有的特色。讓從未到過雨林的人們經驗一次令人生平難忘的雨林之旅。
隱祕的熱帶雨林是探險家們的樂土,雨林中種類繁多的生物以及他們保留的舉動方法引發着人類無限的好奇心。在這裏,這次雨林之旅將不只讓您懷孕臨其境的感受,並且對雨林根基常識也有深刻的熟悉。
海底地道
80米長的海底地道有着來自天下各地的90多種、數目高出5000尾(只)的海水魚類、獸類,它們之中有猛烈的大鯊魚,飛翔的鰩魚及其餘形態各異的海洋生物,以海洋生物爲主的同時,尚有部門淡水撫玩魚類,包羅陝西特有的部門珍稀水生野活躍物,館內總計有約300種,數目12000多尾(只)的水生野活躍物將在這裏展示。旅客在撫玩進程中,也可以親身參加餵食生物,潛水進入海底與魚兒共遊,真正體驗到人與海洋生物原本可以云云“親暱打仗”,調和相處。
五項之最
西安曲江海洋館在海內偕行中締造了五項之最:
1、海洋科普館面積400多平方米,爲海內海洋館中之最;
2、熱帶雨林館分爲太古探祕、雨林異景、人與天然、異域風情、將來緩步五個部門也是海內海洋館中體量最大的;
3、海洋科普館展示的國度二類水生掩護動物布氏鯨標本體長13.5米,個人簡歷,是海內海洋館中最大的;
4、擁有海內海洋館中最高的圓柱缸;
5、大陸初次引進最先輩、屏幕最大(高3米、寬14米)的高科技假造海洋生物展示體系。
2025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2
驪山是我國古今馳名的風光遊覽勝地,因系西周時驪戎國國地,因此稱爲驪山,唐時臨潼名昭應、會昌,驪山又曾因此更名爲昭應山、會昌山。周秦漢唐以來,這裏一向是皇故里林地,離宮別墅浩瀚。驪山是秦嶺山脈的一箇支脈,對象綿亙25公里,南北寬約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長青,絢麗翠秀,似一匹青蒼的驪駒而得名。《事業志》雲:驪山“崇峻不如太華,綿亙不如終南,幽異不如太白,奇險不如龍門,然而三皇傳爲舊居,媧聖既其出冶,周、秦、漢、唐以來,多遊幸離宮別館,繡嶺溫湯皆成佳境。”
驪山美如俊麗,又名繡嶺,以石甕谷爲界分爲東繡嶺、西繡嶺。驪山曾是帝王遊幸之地,山上山下事業四處可見,神話傳說層出不窮。“渭水秋日白,驪山晚照紅。”每當落日西下,驪山在斜陽夕陽裏紅霞萬狀尤顯壯觀,“驪山晚照”被譽爲“關中八景”之一。
“驪山雲樹鬱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一脈溫湯流日夜,幾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對驪山名勝及其汗青職位做了適當而精確地歸納綜合。遠在上古時期,這裏曾是女媧氏“煉石補天”之處;西周時,周幽王又在此表演了一幕“狼煙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全國”的汗青鬧劇;威震全國的秦始皇將他的陵墓建於驪山腳下,還留下了有名天下的秦戎馬俑軍陣;唐朝時期,唐玄宗、楊貴妃在此演繹了一場悽美的戀愛故事,就連避禍而來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嬉戲享樂,這是驪山滄桑的經驗,也是中華民族提高的汗青見證。
驪山不只天然景觀奇麗,並且有幾十個馳名的文物景點勝蹟,從古到今,驪山給人們留下柔美的回想,登驪山別有一番情趣。青石臺階路把聞名的周狼煙臺、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諫亭、石甕谷、舉火樓、遇仙橋、秤錘石、雞上架、三元洞、風箏翻身等事業連在一路。遊人可拾級而上或乘坐驪山索道纜車爬山至狼煙臺。極目遠眺,在茫茫八百里秦川上,渭河如一條玉帶飄動在綠野之間,俯視山下,風光如畫,遊人熙攘。
驪山半山腰有一塊上有金黃菌鏽的巨石,眺望像老虎身上的花紋。因此叫虎斑石,又因外形似一隻蹲臥的老虎,也叫臥虎石。石上有一座水泥涼亭。這裏是西安事務時,蔣介石被捕處。五十年月更名爲“捉蔣亭”,並在亭內正面上方石壁上題詞,論述“西安事務”粗略顛末。連年更名爲“兵諫亭”
2025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3
伴侶們,各人好!接待旅行遊覽驪山風光區。此刻,我們從驪山的東大門(史稱昭陽門)入園,起首各人看到的是驪山勝蹟圖,先相識一下驪山的輪廓。驪山是國度AAAA級旅遊區,國度地質公園,國度級叢林公園,海拔1302米,對象長25公里,南北寬13.7公里,是秦嶺山脈的一箇支脈。從地質角度來講,驪山是燕山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帶的一箇孤獨的地壘式斷塊山,經行爲時期呈整體上升,形成北高南低的斷塊。
在陝西境內,驪山險要不及西嶽,綿亙不如太白,徒峭不如龍門,但卻以“秀”而有名於世,因此又名繡嶺,本日人們風俗上把驪山分爲東,西繡嶺,西繡嶺上首要漫衍有狼煙臺、永生殿遺址、晚照亭、老母殿、老君殿、兵諫亭、三元洞等景點,東繡嶺首要漫衍有上善湖,七夕橋,上德苑,達摩洞,舉火樓、石甕寺、石甕瀑布、雞上架、遇仙橋、秤砣石等景點。勝蹟圖下面的這些浮雕造型示意的別離是女媧補天、永生殿盟誓、遇仙橋、秦始皇戲神女、張騫出使西域等驪山傳說。相識了驪山或許環境後,請各人拾級而上,我們邊走邊聊,去細心體味這座汗青文假名山奇異的韻味。
“驪山雲樹鬱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一脈溫湯流日夜,幾抔荒冢掩皇王。”這是聞名學者、墨客郭沫若老師對驪山名勝及其汗青職位適當而精確的歸納綜合。
起首來到兵諫園。兵諫園是爲眷念西安事務65週年,弘揚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的愛國主義精力而建。園內展出有與西安事務有關的飛機、火炮、汽車、裝甲車等武器。西安事務浮雕再現了西安事務的汗青進程,是迄今獨一全面反應西安事務史實的浮雕,於____年12月12日——西安事務68週年時對外開放,成爲我們回首汗青的活躍課本。(兵諫園及西安事務浮雕簡介附後)
下面,我們將要旅行的是記實“西安事務”這段非凡汗青的重要景點——兵諫亭.1936年這裏產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務”,在一陣槍聲中,臉色惶恐的蔣介石從華清池後門經這條路向後山逃跑,50歲的蔣介石在匆忙的飛躍中不警惕掉進了一箇石縫裏,扭傷了腳,於是他只能順勢藏在石縫中,聽其自然了。雖然蔣委員長沒有我們本日這麼清閒,各人可以想想看,嚴冬臘月,近50歲的蔣介石,身披寢衣,腳踩拖鞋,惶恐失措是多麼的狼狽。這個石縫本日如故齊備地生涯着,而且加修了防護鐵鏈,以確保旅客安詳,這塊有斑紋的大石頭,就是“虎斑石”,關於這塊石頭尚有一箇風趣的傳說。
2025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4
列位旅客:
中國有四大碑林,它們別離在陝西、山東、四川和兩岸,而陝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以碑石之多、代價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倘若您是一位汗青、文學、繪畫、鐫刻、書法藝術喜愛者,來西安而沒去旅行西安碑林博物館,將會異常遺憾。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於西安市三學街15號,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舊址上成立起來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陳列爲主,並舉辦綜合陳列的汗青文化寶庫。西安碑林,以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歷經900多年的汗青,是我國保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藝術寶庫。該館藏石3000餘方,現展出的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別離陳列在6個碑廊、7座碑室、8個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國務院發佈爲第一批國度級重點文物掩護單元。下面,請各人隨便地瀏覽一番碑林的藝術英華吧。
【文廟的汗青沿革】
列位旅客,前面已經說過,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日址上成立起來的,本日我們的遊覽也就首要分成兩部門。此刻我們來到的是第一部門碑林博物館前院,也就是文廟,旅行這裏就像是寓目主戲前的序幕。
文廟就是孔廟,因唐代封孔子爲文宣王而得名,此刻仍保持着孔廟構築的格調。旅客們還在車上時就能發明這裏是一片亭臺樓閣、雕樑畫棟式的古構築羣,不親歷這綠樹成蔭、鶯啼燕語的情形,誰能信託在富貴的鬧市區競有云雲清幽的場合?
世界大大都地域都建有孔廟,侷限最大的要算山東曲阜的那座了。我們眼前這座西安孔廟始建於宋徽宗趙信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由唐長安國子監舊址,也就是本日的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移建於此,歷經元、明、清各代,反覆修葺,依然保存着其巍巍雄姿。各人已經看到博物館門外南牆上,有兩個蒼勁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廟”,是由清末陝西聞名字畫家劉暉所書。牆根下那幾棵古槐有人說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汗青,被稱爲太廟古槐,目前也按重要文化遺產加以掩護。
【三學街—孔廟大門—木牌樓】
橫在各人眼前的這條路,叫三學街。三學街不長,卻能激發懷古之幽思,常令旅客樂不思蜀。在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年間,西安府轄的長安和咸寧二縣的學府,相繼遷徙至文廟兩側,遂有一廟(孔廟)三學(咸寧學、府學、長安學)之稱。三學街的稱呼也就一向連續下未了。本日,這裏已成爲西安古文化藝術的齊集地之一,文房四寶、文物古玩一應俱全。
列位旅客,游完三學街後步入博物館大門,向東南偏向望去,木牌樓、伴池、魁星樓等遙相呼應,組成一幅別具氣魄威風凜凜的感人畫面。只要稍加留意,各人就會發明西安碑林博物館有個不引人注目標特點,即對象開門。着實全國孔廟無正門。無論鉅細,孔廟的整體構築名堂都是坐北朝南,但不開南門,而開義路(東門)和禮門(西門)。世界全部孔廟都把塞門、泮門及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對稱地排在一條中軸線上,由於孔子的職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說是至高無尚。若開南門,即是不敬。
孔廟裏建有一座怪異的木牌樓,遠看就像高高的綵樓。它用12根紅木柱支撐,三層棋形鬥檐式木質佈局,拔地而起,上面彩繪斑紋圖案和二龍戲珠,是明代構築,也叫太和元氣坊。按其時規格製作法,原來應該把牌樓設在孔廟門外。這座牌樓是由華山廟遷建過來的,因爲門外是城牆,選不出吻合的處所,便只好“屈就”在這裏了。
【泮池—欞星門—華表—戟門—兩廡】
列位旅客,此刻我們已進入到碑林前院了。各人已經看到中間有座不大不小的水池。這不是一樣平常的水池,“全國孔廟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謂泮池,就是半圓形的池子。古代稱學校爲泮宮;到清代,中舉稱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會,只有考上秀才方可進人孔廟朝拜,並在泮池洗筆。列位旅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蹊徑,感覺一下秀才祭拜的儀俗。
好了,我們已進入欞星門,這也是孔廟的第二道門。欞星門始建於元代。東門額刻有“德配天地”,西門額刻有“道冠古今”。欞與靈通用。靈星爲星宿之名,是神話傳說中取士之神。清代把欞星門由二門改爲三門,中門書“文廟”二字,對象門穩固。
過欞星門後,人們便會發明孔廟裏也有控馬樁,只不外此處的拴馬樁比平常見到的要大得多。着實,這是石柱型的華表,起儀衛和吉祥浸染。北京天安門前和山東曲阜廟的盤龍華表,代表了最高品級的華表,而西安碑林裏的這對華表均爲八棱形石柱,通高445釐米,周長163釐米,也是較引人注目標一景。
戴門位於欞星門以北,屬於明代後多次翻建的古構築物。這是古代孔廟陳列武器用的,兩側室則爲祭孔職員認識儀規和清算衣冠而設。
孔廟的兩點,也叫對象廡,指正房撲面和兩側的小房子,是孔廟裏不行窮乏的構築之一,爲祭把孔子七十二學生而設。
【大成殿的得名泉源—構築汗青—魁星樓的興衰】
列位旅客,此刻我們看到的是大成殿,這聲名我們已經游到了孔廟正殿。“大成”取自《孟子·萬章章句下》“孔子之謂大成,集大成者也”。其意思是孔子之知無不盡,而德無不全也。“猶作樂者,集衆樂之小成,而爲一大成也!”其意思爲,孔夫子比如樂隊批示,能把演奏的內容融爲一體,釀成大型演奏,故稱大成殿。
據有關史料記實,大成殿始於宋代。這裏的大成殿爲底式構築,建築於明代。其時殿前有一大型露臺,周圍有雕欄,東、南、西面有石級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龍紋圖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宮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痛惜,這樣一座雄偉的構築,在1959年9月13日下戰書4時,毀於一場無情的雷電之火。
魁星,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興衰,俗稱魁星。一樣平常應試得第一名者爲“魁首”或稱“魁甲”,即指狀元。舊時孔廟或學府中都要建築魁星樓,以祭掃魁星,祈求功名順遂。
這裏的魁星樓,建於明神宗朱栩釣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原樓於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毀。公元1986年,黨和當局據汗青資料,依原樓鉅細、高度及形體重建了魁星樓。此樓建在城牆上,顯得越發高峻宏偉。
【景雲鍾—七座碑亭】
我們穿過戟門,在東側可以找到被稱爲全國奇物的景雲鍾。
2025年陝西省現場導遊詞 篇5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1公里處橋山之巔。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是我國遠古時期的偉大人物。他率先民製衣冠,造舟車,營蠶桑,創文字,建醫學,定音律,演算數,平定戰亂,統一華夏,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稱爲“人文初祖”。
據《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所在的橋山,總面積爲8500餘畝,下有沮水環繞,南與印臺山相望,山上有古柏8萬餘株,千年以上古柏3餘萬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羣。黃帝陵園面積10餘畝,陵前設有祭亭,內立郭沫若親書“黃帝陵”碑。陵冢高3.6米,陵園周長48米。園內古柏參天,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每年清明節、重陽節,海內外炎黃子孫聚集橋山,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陵園入口處有“漢武仙台”,高數10米,拾級而上,縣城、東灣盡收眼底。
橋山東麓有軒轅廟,廟內沿南北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誠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大殿神龕內有用墨玉刻制的黃帝浮雕像。院東碑廊內樹歷代古碑50餘幢,多是北宋以來的“御製祝文”與重修碑記。廟內有古柏13株,有高18米的被譽爲“世界柏樹之父”的“黃帝手植柏”和羣柏之奇的“漢武帝掛甲柏”,院內還有“黃帝腳印”和“夸父追日石”等景觀。孫中山、毛澤東、蔣中正及當代國家領導人-、李鵬的題文碑刻分佈於院內及碑亭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98年、20xx年清明節,由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親筆題寫的“香港迴歸紀念碑”及澳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親筆題寫的“澳門迴歸紀念碑”在廟內落成揭彩,爲廟院增添新的景觀。
1990年4月,-同志來黃陵視察期間,明確指出黃帝陵必須立即整修擴建,使之與其本身內涵價值相適應。1992年8月,大規模的黃帝陵整修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投資8000萬元的一期工程已於1997年清明節竣工。新建的廟前廣場、山門、印池、軒轅橋等掩映在綠樹紅花、湖光山色之間,使黃帝陵更顯莊嚴、肅穆、古樸、典雅。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