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鎮黨委書記先進事蹟材料(精選3篇)
優秀鎮黨委書記先進事蹟材料 篇1
“在位一分鐘,幹好六十秒”這是我在部隊要退伍時,戰友們常說的一句話,也正因爲這句話,深刻的影響着我以後的所以工作,生活和學習。不管幹什麼只要在那個崗位上就應該用心,盡力做好眼前的事,不論工作和學習。
1980年3月25日我出生在雞街鄉XX村委會龍老灣村14號,雖然家境十分貧寒,但對上學的渴望卻一分不減,高中學習期間,我在統考的時候語文成績曾是全縣第一名,作文曾多次獲獎,其中一篇《不平靜的夜》還獲得了省級二等獎。99年我在沒有和父母商量的情況下選擇了入伍,我想“出生不由已,道路可選擇”,既然父母供不起我讀書那就只有我自己想辦法了。在部隊,我的軍事技能和文化知識都很優秀,在新兵連以一篇題爲《不平靜的夜》的文章震動整個部隊,文章一上報,機關領導都來看我,搞得別人還以爲是我親戚,其實部隊的領導我一箇也不認識,新兵連我還獲得五公里第二名,演講比賽第三名。下連隊我被分到了政治處工作,搞新聞報道,被評爲“優秀士兵”多次得到嘉獎,第二年叫報名到學苗隊學習考軍校,但因交不起兩千塊的報名費而不能進學苗隊,不能參加考軍校,臨近退伍,首長做我思想工作留下,甚至可以調換工作崗位,到機關司務出留隊,但因我想堅持要走,而離開了部隊。
20xx年年底我離開了部隊,到廣東進行了打工生涯曾做過保安、普工、技術工、管理、車間主任、工廠主管等職,20xx年回家結婚生了第一孩,在家做生意,20xx年又回到廣工打工,20xx年初我和妻子商量準備回到家鄉去廣南搞養殖。
回到家我父親的腳受傷後什麼都不能做,哥哥和兩個弟弟都不在家,沒辦法,我們只好在家照顧父母,全家人的生活重擔一下子全壓到了我的身上,犁田、耙地種莊稼,在家生活期間,通過多次找村幹部商量,積極向各級黨委政府爭取項目資金完成了本村的進村公路、自來水工程、農網改造等民生工程。
20xx年,我在有關領導的勸說下放棄了外邊訂好的六千塊月薪,被選入村委會擔任副主任兼文書。當年我掛片區,又帶領XX村的村民幹了標準入戶路,其間我和羣衆一起背沙,澆灌,取得了羣衆的信任,並解決了許多矛盾。黨委政府曾多次組織有關幹部到參觀學習,借鑑XX村的有關經驗。同時我和當時的大學生村官周岐亮到各個寨子,山頭考察研究怎麼幫助去找你發展致富,幫助羣衆解決實際困難,有次李友康家女兒因鼻竇炎手術而大流血,當時我打電話給熊書記向他彙報,他馬上就答應叫李友康家人到鄉政府辦公室領取兩千元錢用於女兒的應急費用。
20xx年本村委會加快了各種發展步伐,除了完成了農墾項目建設外,還完成了雞街到彈石路建設,在這些大項目建設中,矛盾糾紛層出不窮。比如農墾項目中施工人員損壞了村民的板栗樹,破壞了村民的耕地,村組幹部和施工人員進行調解也調解不了,我就騎着車到村民家中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他們說只要我喝酒就什麼都好處理,爲了村子的發展及人民的利益,我只能陪着他們喝酒,並輕鬆化解了各種矛盾糾紛。有一次大田村小組村民不讓溝渠從田裏面經過,他們說溝渠從田中間經過就不能再種莊稼了,經過幾級領導調解都未成功,我單獨騎着車到村民家中和他們嘮家常,在他們家喫飯,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化解了這一矛盾糾紛。還有一次,我到高峯去調解高峯村民砍斷人飲安全用水水管這一矛盾,
剛一調解好天上就突然下大雨,我冒着大雨從高峯到雞街,路上水漫過車輪,騎着相當費勁,當時鄉黨委熊書記給我打了三次電話,可我一直沒辦法接聽。我回到雞街後全身也都溼透了,可當我拿出電話發現書記給我打了三次電話後心裏頓時暖烘烘的,我去調解糾紛時書記就交代注意安全,天要下雨了。本年度光我個人調解的矛盾糾紛就達到207件,所取得的這些成績都與黨委、政府領導的關心與支持分不開,當年我被評爲了“西疇縣優秀人民調解員”。
20xx年在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下,XX村委會相繼完成了、竜歪、大大田、博海等四個村小組共七公里的進村道路硬化。並圓滿完成了上級分配下達的各項目標任務,特別是在大箐村民小組收取新農保時,許多羣衆都認爲政府是騙人的,不想交新農保。我在收取新農保的羣衆會上跟他們講解了各個村小組的發展情況,並進行對比。我說,他們還不如少數民族同胞,人家少數民族同胞都知道發展,都乾脆的自願繳納了新農保的保費,而你們卻無動於衷,證明你們的思想還放不開,一箇地方要想發展,就要先解放自己的思想。通過會議,當晚所有適繳村民都繳納了新農保費用。
20xx年縣委馬書記掛XX村民村民小組,親自帶領幾套班子到XX村民小組考察慰問,並同羣衆座談,瞭解羣衆的心聲。座談會上馬書記要求交通局長解決處理好龍老灣至浪賽段的道路出行難問題,並在當年從龍老灣鋪砂石路到,從做水泥路到浪賽。並解決了當時飲水難的問題,拉通了自來水管。這些項目都屬於我所掛片區,爲了讓這些項目能夠順利圓滿實施完成,我每天都住在農戶家中參與施工建設。所有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助,並給予了我高度的評價和肯定。同年,我被評爲“西疇縣十佳村兩委(社區)幹部”。同年,我還被選舉爲西疇縣第十三屆人大代表。
一箇地方的發展進步離不開當地幹部的努力和帶動,但有發展就伴有矛盾糾紛的發生,20xx年至20xx年兩年間,XX村委會的矛盾糾紛是全鄉最爲突出的,當時我也被人大聘請爲人民陪審員,同時參與各種案件的審理,光20xx年我參與審理的案件就有十七件之多。其他沒有出村的矛盾糾紛在兩年間多達四百二十六件,並在龍老灣村民小組單獨成立了我個人的調解室。在工作之餘,我擠出時間修完了一村一大的各項課程,順利拿到了中央廣播電視農業大學畜牧專業的大專文憑。我們一直在積極探尋本村委會的發展之路,並積極引導羣衆轉變思想觀念,大家共同努力致富。俗話說:火車跑得快,還要車頭帶。村委會的發展與進步,不是我一箇人的功勞,是村兩委班子共同努力的結果,一箇團結,有朝氣,有活力的村兩委班子才能夠帶領整個村委會的進步和發展。在20xx年的村兩委換屆選舉中,我以全票通過被選舉爲村黨總支書記,而後又高額票數被選舉爲村委會主任。自換屆選舉至今,經過村兩委班子的共同努力,我們完成了村委會的三年規劃和三年工作計劃,我們將盡最大努力地完成這一目標任務以及上級分配下達的各項目標任務,打造一箇全新的XX村委會。
優秀鎮黨委書記先進事蹟材料 篇2
保華鄉地處水城縣北部,由建並撤前的保華、雙營小鄉合併建成,成立於1992年,距市中心區25公里,全鄉轄11個行政村,92個村民組,總面積83.3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0600畝,總戶數6106戶,總人口23348人,20xx年人均純收入2237元。境內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硫、鐵礦等煤炭探明儲量4.3億噸,具有煤種齊全、煤質優良、易於開採的優點,煤炭的生產和粗加工是支撐全鄉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作爲這樣一箇經濟落後鄉的鄉幹部,怎樣評價其好壞,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俗話說 “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獎、那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一進入保華,問起鄉里書記怎麼樣,人們得到的 都是同一個回答“鄉里書記不錯,實實在在爲了保華鄉老百姓辦事情”。高龍俊同志在任保華鄉黨委書記三年多的時間裏,緣何獲得了廣大羣衆的一致稱讚。因爲,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裏,保華鄉有了驚人的變化。現在保華鄉內正氣浩蕩,黨風端正,民風淳樸,黨的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大大增強,各項事業興旺發達。
三年多來,作爲一名鄉黨委書記,高龍俊同志團結帶領班子一班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忠實實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刻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牢記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身先士卒,以踏實的工作作風,無私奉獻的人格魅力,以人爲本的先進理念,緊緊團結依靠全鄉幹部羣衆,勇於創新開拓,積極奮發進取,克服種種困難,爲保華鄉的經濟、社會發展傾注了一腔熱情。 三年前,當組織上把鄉黨委書記這副重擔交給高龍俊同志時,他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她是個不願誇誇其談的人,暗暗給自己定下了今後的工作守則:誘惑面前“硬”一點,工作面前“高”一格,羣衆面前“矮”一點,困難面前“搶”一步,決策面前“勝”一籌,權力面前“慎”一點。三年多來,高龍俊同志是這麼想,也實實在在這麼做了。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有的人一旦大權在握,便呼風喚雨,憑主觀來決策,看似風風火火,實則貪圖虛名。而高龍俊同志認爲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決策一旦失誤,損失可是老百姓利益,乃至一箇地方的發展,來不得半點馬虎。上任的頭幾個月,他一箇勁地深入到各村組、各企業、各學校等最基層瞭解情況,召開不同層面的座談會聽取大家意見,並結合保華鄉的實際,拓寬工作視野,提出了保華鄉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爲保華鄉的下步發展開好了頭,部好了局,從此,保華鄉的發展步入了一箇新的軌道。
發展是硬道理,而發展需要改善基礎設施,這需要相當數量的資金。由於歷史原因,保華鄉經濟基礎薄弱,欠帳較多,基礎設施落後已成爲制約保華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因素。爲了爭取上級部門、領導的支持,他憑着對事業的一腔熱情,奔波於各部門、領導之間,如實反映保華鄉的困難,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這部門不行就跑其它部門。金誠所至,金石爲開。各項實事項目資金相繼到位,實事項目一箇接一箇開工,老百姓心裏樂了,高書記真有辦法,保華有希望了。保華鄉羣衆氣順了,勁足了,黨羣幹羣關係密切了,鄉黨委、政府威信逐年提高了,保華鄉的各項工作步入了更加良性的發展軌道。
三年多來,保華鄉各項實事進展順利,投資近200萬元的河堤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投資325萬元東丫公路工程、投資近300萬元的民生村地質災害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已經竣工投入使用;投資187萬元的二道坪、大陸片區安全飲水工程、投資50萬元的敬老院工程即將竣工投入使用,全鄉高低壓農用改造基本結束,突現了戶戶通電目標。
理應與其他先進人物一樣,高龍俊同志身上有着這樣一箇閃光點:那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知民、愛民、爲民,做羣衆的貼心人、主心骨。一切以羣衆擁護不擁護、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爲標準,積極、主動、認真地做一切符合羣衆利益的事。幾年以來,她心中時刻裝的是保華鄉的人民。
一次,高龍俊同志到民生村去檢查工作,無意間聽說民生村村民尹貴寧因患有嚴重疾病,女兒面臨失學,生活陷入絕境。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工作一結束,高龍俊同志就出現在尹貴寧家中,當躺在牀上的尹貴寧聽人介紹是鄉里高書記來看他時,他怎麼也不相信,一箇堂堂的黨委書記會親自跑到他家來。高龍俊同志仔細詢問了尹貴寧的病情後,當即拿出了200元錢給尹貴寧,以解急用。同時囑咐在場的村幹部要多關心他的生活。一回到鄉里,又叫鄉民政部門儘快有針對性地解決其困難。望着女兒又揹着書包上學了,自己的生活又有了着落尹貴寧連聲說的只有一句話“我遇到好乾部了”。像這樣的例子何嘗只有一箇。難怪羣衆都說高書記是他們的貼心人。
作爲一箇鄉黨委書記,手中擁有相當權力,權爲誰用,這是高龍俊同志經常捫心自問的一箇話題。一年多來,保華鄉實事項目接連不斷,許多人也曾打過高龍俊同志主意,然而在誘惑面前高龍俊同志就是毫不動心,充分表現了一名共產黨員、領導幹部的高風亮節。有人也曾經拎着包去拜訪過他,要求給予方便,但均遭拒絕,沒有一絲商量餘地,就是連最簡單的喫飯應酬,能迴避的就儘量迴避。一名包頭工事後感慨萬千,想不到在高書記這兒承包工程不用花一分應酬的錢,這樣的幹部難得碰着。一箇正直無私的鄉黨委書記活生生地擺在了全鄉幹部羣衆面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正因爲高龍俊同志的帶頭作用,現在保華鄉內幹羣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努力奮進在經濟社會超常發展的進程中。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喫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這正是高龍俊同志作爲一名共產黨員,人民公僕,鄉黨委書記在保華鄉十年工作如一日的真實寫照。
優秀鎮黨委書記先進事蹟材料 篇3
今年51歲的馮家新,在鄉村工作已經33年了。他在村幹部的崗位上幹了20xx年。1992年,由於獲得全省科技成果獎,馮家新被聘爲國家幹部。先後又當過鄉農辦主任、黨委委員、副鎮長、鎮長、鄉黨委書記。
馮家新的家人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他對農民有難以割捨的感情。在高莊工作的20xx年裏,馮家新總是把農民的困難,當成自己家裏的困難,把農民當成自己的親人。他本着對黨和人民的高度責任心,千方百計爲農民辦實事解難事,多次受到省、市領導表彰。被評爲河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並榮獲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高莊鄉黨委也被省委評爲“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先做羣衆最關注的事
農村是基層,情況比較複雜,各種矛盾糾紛時常發生。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就會成爲羣衆議論的熱點、關注的焦點,成爲影響農村穩定的“導火索”。
1998年,馮家新剛到高莊鄉工作。羣衆反映的問題比較多,弄得他喫不成安生飯,睡不好囫圇覺。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人上訪告狀?經過深入調研,馮家新覺得主要是由於部分村幹部辦事不公道、不透明,有的甚至對老百姓的困難不聞不問。爲解決這些問題,1999年,在廣泛徵求黨員幹部意見的基礎上,高莊鄉在新鄉市農村率先推出“月末鄉村幹羣聯席會”制度。每月26日晚,鄉幹部到各村和“兩委”班子成員、全體黨員、村民組長、羣衆代表坐到一起,面對面把問題擺出來,共同研究解決辦法,在鄉村幹部和農民羣衆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
“月末鄉村幹羣聯席會”推行20xx年來,每月26日雷打不動,解決了上百件在全鄉影響較大的疑難問題,推進了農村民主化進程,創新和豐富了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成爲化解農村基層矛盾的有效途徑。《農民日報》、《河南日報》先後作了專題報道。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新鄉市委還專門下文在全市推廣。
爲了能隨時傾聽羣衆意見,20xx年6月,在馮家新的提議下,高莊鄉爲農民開通32條熱線,其中包括鄉黨委正、副書記、正、副鄉長和各職能站所負責人的手機和所有辦公電話。電話內容涉及科技服務、土地管理、信訪穩定、計劃生育、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等。熱線電話開通後,農民羣衆足不出戶,就能隨時向幹部反映問題,實現了黨員幹部和農民羣衆的零距離接觸。大家都形象地稱這32部熱線電話,是羣衆情緒的“晴雨表”,百姓怨氣的“減壓閥”。是農村穩定的“氣象臺”。
解決好羣衆認爲最困難的事
“爲政之道,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地處太行山南麓的高莊鄉,不少村莊自然條件惡劣,農民生活困難。有的是遇到了天災人禍,有的是孤寡老人,有的是因病致貧。
十多年來,馮家新經常接濟困難羣衆。只要困難羣衆找到他,馮家新少則幾十元,多則上百元,總要給他們一些安慰。全鄉23個行政村,每個村都有馮家新接濟過的人,他筆記本上記着的長期幫扶的困難戶,就有160多家。有時候趁着星期天,馮家新還帶着妻子、兒女一塊,到村裏去看望困難羣衆。
前郭雷村的張小豔,父親去世,母親殘疾,哥哥癡呆,家庭生活十分困難。20xx年8月,她考上輝縣市高級中學後卻交不起學費。馮家新聽說後,立即給她家裏送去了600元,使她順利走進了校門。十幾年來,每到大年三十,馮家新都要到困難戶家裏去,看他們過年有沒有割肉,能不能喫上餃子。多年來,他和許多困難戶結成了親戚,每到大年初一,他接濟的窮孩子,就要來給他拜年。馮家新是有名的孝子,逢年過節總要回到老家和父母團圓。爲了接待這些孩子,他就特意把妻子留下,並且準備好壓歲錢。
馮家新在高莊鄉工作20xx年來,跑遍了23個行政村的坡坡窪窪,許多老百姓都認識他,都說他這人沒架子,有事沒事總愛找他拉話兒。有的鄉幹部對他說:“馮書記,你可不能光忙這些零碎事兒,應該騰出主要精力抓大事。”馮家新說:“啥是大事?羣衆的事就是大事。我們當幹部的,就是要爲羣衆着想。羣衆有了困難,黨委政府不管誰管?老百姓來找咱,是因爲他們看得起咱、信任咱。老百姓的信任千金難買,他們把咱當成希望,咱決不能叫他們失望。”
辦成羣衆最舒心的事
馮家新讓人在鄉政府辦公大樓的顯要位置,寫下兩句話:“羣衆不富裕,我們不稱職;羣衆不滿意,我們就失職。”
高莊鄉地形複雜,山區、丘陵面積佔一大半。惡劣的自然環境,嚴重困擾着經濟發展,農民增收非常困難,有些地方甚至連喫水和行路都不易。賈溝村是省級貧困村,祖祖輩輩喫的都是地窖水,姑娘遠嫁他鄉,小夥兒找不到對象。對此,馮家新看在眼裏,急在心頭,籌措資金20多萬元,打深水井1眼,硬化道路5公里,讓全村人喫上了自來水,走上了水泥路。通水那天,全村高興得像過年一樣,敲鑼打鼓給鄉里送來一面錦旗,上面寫着“走路不忘鄉黨委,喫水想起馮家新”。
幾年來,馮家新和他的同事們,多方籌集資金,使高莊鄉的8個山區村,全部喫上了自來水,同時硬化鄉村道路96公里,村村通上了水泥路,跑上了公交車。基礎設施的改變和基層矛盾的化解,不斷優化着高莊鄉的投資環境,許多投資商的目光,盯住了高莊鄉。近幾年來,先後有7個千萬元以上的項目在高莊鄉落戶,總投資額將近5億元。高莊鄉的人均純收入,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綜合經濟實力在新鄉市122個鄉鎮中,也由20xx年底的83位,上升到20xx年底的28位,前進了55個位次。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