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實驗報告範文(精選10篇)
初中實驗報告範文 篇1
初中英語開設活動課的實驗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九年義務教育英語新教材的使用,打破了老一套的教學模式,變應試教育爲素質教育,旨在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的基礎知識和爲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要想實現這一目的,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加大聽說讀寫的力度,增加語言實踐,儘可能多地爲學生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和環境。這些任務的完成,單單依靠課堂教學活動是遠遠不夠的。
英語活動課作爲課堂教學的一種形式,能夠爲教師更好地實現教育教學目的提供實踐場所和環境,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特長,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智力和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基於上述情況,在縣教研室的指導下,我們從1994年秋季開始,在我校着手進行了開設英語活動課的研究。二、實驗的目的和原則
實驗目的:創設語言環境,爲實現交際而初步運用英語。以新教材、新大綱和新《課程計劃》爲指導,探索英語活動課的性質、內容和活動方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聽說、閱讀及書面表達能力。實驗原則:
1.注重基礎知識和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原則。活動課是對階段教學活動效果的展示,它被作爲常規教學的範疇,但又有別於普通課堂教學活動。它主要以培養學生爲交際運用英語的能力爲目的’,也
必須爲課堂教學服務。
2.注重知識的趣味性和實踐性,注意發揮學生的特長。開展活動課,是讓學生在樂中學、樂中思、樂中用,讓有才華的學生有展示自己的場所,讓他們體驗到學英語的樂趣,感受到所學知識的使用價值。
3.注重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活動課編排體系相適應的原則。初中學生的心理、生理髮展既不同於少兒期,也不同於高中時期,對他們的要求不能過高,活動課程知識的選編一定要適應學生的認識規律、知識結構和英語語言的實際水平。三、實驗的主要做法
(一)認真學習大綱教材,挖掘知識交叉點,確立活動課實施進度。
(二)制定學期活動課實施方案。對每一節活動課都確定活動目標、活動主題和活動形式,並以課程形式將其固定下來。
擴展閱讀:
初中實驗報告範文 篇2
以天平、量筒、燒杯等實驗儀器測定牛奶的密度爲例。
一(實驗名稱)用天平、量筒、燒杯等實驗儀器測定牛奶的密度
二(實驗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測量牛奶的密度。
三(實驗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碼、量筒、燒杯。
四(實驗原理)ρ=m/v 。
五(實驗方法(步驟))
1.將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按天平使用規則調節天平平衡;
2.將適量的液體加入到燒杯中,用天平稱量出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1,記錄於預先設計好的表格中;
3.將量筒放在水平臺面上,把燒杯中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示數並記下量筒內液體的體積v;
4.稱出燒杯和杯中剩下的液體的質量m2,記錄於表格中;
5.根據ρ=(m1-m2)/v,計算出牛奶的密度;
6.爲確保測量準確,可進行多次測量(一般不少於3次),取ρ的平均值,作爲測定結果。
(注意的問題)倒入、倒出液體時應小心,不能溢出。否則造成測量誤差。
六(數據處理、數據分析(表格、圖象、計算))略。
初中物理實驗實驗報告格式實例
初中實驗報告範文 篇3
實驗目的:
觀察沸騰現象,找出水沸騰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溫度計、燒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紙板、水、秒錶。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器材。在燒杯中加入30ml的水。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當水沸騰,即水溫接近90℃時,每隔0.5min在表格中記錄溫度計的示數T,記錄10次數據。
3、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
4、冷卻後再整理器材。
5、以溫度T爲橫座標,時間t爲縱座標,在下圖中的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從而繪製成水沸騰時溫度與時間關係的`圖像;
6、整理、分析實驗數據及其圖像,歸納出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初中實驗報告範文 篇4
目的要求:
1、練習使用顯微鏡,學會規範的操作方法。
2、能夠獨立操作顯微鏡。
3、能夠將標本移動到視野中央,並看到清晰的圖象。
材料用具:
顯微鏡、e字玻片、動植物永久玻片、擦鏡紙、紗布
方法和步驟:
一、對照圖示認識顯微鏡,識別顯微鏡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
二、練習使用顯微鏡
1、取鏡和安放
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顯微鏡放在距實驗臺邊緣7釐米左右處)。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2、對光
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釐米的距離)。把一箇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於畫圖)。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視野。
3、放置玻片標本
4、觀察(先低後高)
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爲止(眼睛看着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爲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5、收放
注意事項
1、注意安全,不要損傷顯微鏡、目鏡和物鏡。
2、材料對準通光孔,用壓片夾將玻片壓好。
3、下降鏡筒時,不要注視目鏡,一定要注視物鏡,以免損壞玻片標本和物鏡頭。
4、取下玻片標本時要小心;
5、實驗完畢,把顯微鏡的外表擦拭乾淨。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並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後把顯微鏡放進鏡箱裏,送回原處。思考回答:
1.在進行低倍鏡觀察時,使鏡筒下降至接近玻片的過程中,眼睛應注視什麼地方?爲什麼?
2.光線較暗時,應選用反光鏡的平面還是凹面?
3.怎樣計算出視眼中的圖像的放大倍數?
4.若視眼中“e”位於左上方,怎樣操作才能將其移到視眼中央?
初中實驗報告範文 篇5
(一)、聲學實驗
1、聲音的產生和空氣能傳聲在一隻塑料瓶中放一些小紙屑,敲擊塑料瓶,可以觀察到瓶底的小紙屑跳動起來,而不敲擊時發現瓶底的小紙屑並不跳動。說明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我們能聽到聲音,說明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的。
2、探究聲音的音調在幾隻相同的塑料瓶中裝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後用嘴對着瓶中吹氣,會發出音調高低不同的聲音,從而可以說明音調跟頻率的關係。
(二)、電學實驗
1、絕緣體用導線將電源、小燈泡、開關和塑料瓶連成串聯電路,閉合開關後發現燈泡不發光,說明塑料是絕緣體。
2、摩擦起電把一隻小塑料瓶在頭皮上反覆摩擦幾下,然後將其靠近一些小紙屑,發現小紙屑被吸引,說明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體帶電,帶電體能吸引輕小物體。
(三)、光學實驗
1、光的折射透過盛水塑料瓶,看書本上的字,會字變大了,這是光的折射現象。當然,學生在觀察時還發現了其它一些獨特的現象,收穫很大。
2、光的直線傳播在一隻塑料瓶中裝入一定量的水,在其中加入適量的豆奶粉,擰緊瓶蓋,充分搖勻,將激光筆發出的光透過瓶底,對着瓶蓋照射,會看到光沿直線傳播的光柱,效果明顯。(此實驗還可說明光能在液體中傳播)
(四)、熱學實驗
探究白色和黑色物體吸熱能力的強弱用白紙和黑紙包住兩個裝滿水的塑料瓶,在太陽光下照射相同的時間後,看看誰的溫度升得高。溫度升得越高,說明其吸收的熱量就越多,其吸熱能力就越強。
(五)、力學實驗
1、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三要素雙手擠壓塑料瓶,可以使瓶發生不同程度的凹陷變形,說明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如果施加的力越大,瓶子的形變程度也就越大,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關。用手推裝滿水的塑料瓶使其運動,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推力方向不同,塑料瓶運動的方向也不同,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關。將裝滿水的塑料瓶豎立在桌面上,用手指推瓶蓋與瓶身,發現推瓶蓋時瓶子更容易傾倒,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點有關。
2、物體的慣性用手將一塑料瓶扔出,離開手後瓶仍然繼續朝前運動,說明物體具有慣性。將礦泉水瓶放倒在水平桌面上,向它的側面吹氣,它會很容易被吹的滾動起來。當將瓶中裝滿水再用同樣的力吹它時,它卻不容易被吹動。當用同樣的力使它們滾動起來時,裝滿水的瓶子滾動的較遠。這些現象說明:質量大的’物體不容易改變運動狀態,即質量大的物體慣性大。
3、物體受平衡力和非平衡力將一塑料瓶靜止在水平桌面上,此時瓶子受到重力與支持力這一對平衡力的作用。將一塑料瓶拋出後,瓶子最終落回地面,說明它受到重力的作用。瓶子在空中作曲線運動,說明它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時運動狀態是改變的。
4、探究摩擦用手抓住一塑料瓶,瓶子沒有落下來,說明它受到豎直向上的靜摩擦力。將一塑料瓶放在水平地面上,使其從同一位置分別向前滑動和滾動,比較兩次運動中所用推力的大小。前者是滑動摩擦,後者是滾動摩擦,而且還可得出結論:“用滾動代替滑動可大大減小摩擦”。
5、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將裝有一半水的塑料瓶豎放在一塊軟海綿上,觀察海綿的凹陷情況;再將塑料瓶內裝滿水,重新豎放在這塊軟海綿上,比較這兩種情況中塑料瓶對海綿的作用效果,從而得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有關。把一裝滿水的塑料瓶分別豎放、倒放在海綿上,觀察並比較海綿的凹陷情況,表明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積有關。
6、探究液體壓強在一塑料瓶的瓶口包上一橡皮膜,將其瓶口壓入水中,橡皮膜發生凹陷,說明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在塑料瓶的側壁上的不同高度的地方扎三個小孔,再往瓶內倒水,比較水從孔中噴出的遠近,最終得出液體壓強跟深度有關,深度越大,壓強越大。
7、體驗大氣壓的存在在一塑料瓶內裝滿水,用一張硬紙片緊壓在瓶口,然後使瓶口朝下,發現硬紙片能托住水,有力地證明大氣壓的存在。也可將熱水灌入塑料瓶搖晃幾下,倒去熱水後迅速擰緊瓶蓋,用自來水衝瓶子,可觀察到塑料瓶被壓癟,並伴有變形時產生的響聲,也能說明大氣壓是存在的。
8、探究液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在塑料瓶中裝上適量的水,左手拿着一支吸管豎直插入瓶內水中,右手橫拿着另一支吸管,將嘴對着橫管的一端用力吹氣,觀察管內液麪和管口的情況,從而得出“流體流動,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的結論。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手敲打塑料瓶,手感到較痛,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0、探究浮力產生的原因將塑料瓶的底部剪去,瓶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入其中並落在瓶頸處,從上面倒水,直到水滿後,乒乓球也不會浮起來,而只有用手從下面堵住瓶口時,乒乓球纔會浮起來。從而說明浮力就是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向上與向下的壓力差。
11、演示物體的浮沉條件將礦泉水瓶裝入適量的沙子,擰緊蓋,放入水中,瓶可豎直下沉;通過調節裝沙量的多少,可使瓶在水中豎直地漂浮或懸浮。
12、能量轉化把塑料瓶向高處拋,觀察塑料瓶的高度和速度的變化,可演示動能與重力勢能之間的能量轉化。
隨處可得的塑料瓶能做出如此多的實驗,同學們在學習中興趣一定很濃,其實可用塑料瓶做的實驗還很多,例如可以替代燒杯、量筒、漏斗、溢水杯等實驗器材,聲音與能量、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潛水艇模型、土電話、噴泉、閉口浮沉子等的實驗裝置。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只要我們善於發現,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勇於實踐,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充分利用身邊可以利用的物品,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教具,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長久興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並使學生有意識的將物理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真正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初中實驗報告範文 篇6
引言
物理實驗是初中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重要環節,通過實驗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物理現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本次實驗中,我們將介紹一項有趣的物理實驗,並詳細記錄實驗過程和結果。
實驗目的
本次實驗的目的是驗證光的直線傳播。光是一種電磁波,而電磁波可以沿直線傳播,這一性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但我們需要通過實驗來進一步瞭解和驗證這一現象。
實驗材料
1、光源:手電筒
2、屏風:一張白紙或者白色布
3、隔板:一塊不透明的硬紙板
實驗步驟
1、將手電筒置於桌子的一端,打開,並朝向屏風。
2、在手電筒和屏風之間放置隔板,使光線無法直接照射到屏風上。
3、觀察屏風上的光亮區域,並移動隔板,觀察光亮區域的變化。
實驗結果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觀察到當隔板不在光線的傳播路徑上時,屏風上出現了明顯的陰影,光線無法照射到屏風上。當隔板被移開時,光線能夠直線傳播到屏風上,形成明亮的光斑。這一結果表明光線確實是沿直線傳播的。
實驗結論
通過這次實驗,我們驗證了光的直線傳播的現象。這也符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經驗。光的直線傳播是光學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它在光的成像、光的反射折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應用。因此,我們對光的直線傳播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實驗體會
通過這次實驗,我們不僅加深了對光直線傳播的理解,還學會了通過實驗來驗證物理原理。實驗中的觀察、記錄和總結能力對我們的.科學素養有着重要的促進作用。希望我們能夠在今後的學習中繼續保持對於科學實驗的熱情,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
結語
物理實驗是物理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實驗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和規律。本次光的直線傳播實驗,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了物理規律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增強了我們對物理知識的信心。希望在未來的學習中,能夠繼續熱愛科學,善於動手實驗,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
初中實驗報告範文 篇7
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顯微鏡、洋蔥表皮細胞切片,及其他細胞裝片。
一、目的:
在實驗過程中爲學生提供多種細胞裝片,以供學生操作、觀察,增加了學生動手實驗的時間,使學生在實驗中經歷調節顯微鏡的焦距的過程,從而熟練掌握教學教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二、步驟:
1、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把顯微鏡向着光放在實驗臺上。
2、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3、調節載物臺下的’反光鏡,從目鏡往下看,能看見亮的光圈。
4、觀察:調節粗準焦螺旋,把所要觀察的洋蔥表皮切片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夾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央。
5、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轉動粗準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細胞爲止,最後整理器材。
三、注意事項:
1、取送顯微鏡時,應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輕拿輕放。
2、鏡檢時,坐姿端正,一般用左眼觀察物象,用右眼看着實驗報告紙畫圖。兩眼須同時睜開。
3、切忌一面從目鏡進行觀察,一面使鏡筒下降,這樣容易使物鏡與玻片標本碰撞而損壞。
4、在高倍鏡下調節焦距時,切勿使用粗調節器,以免壓壞標本,損壞物鏡。
5、顯微鏡使用完畢必須先上升鏡筒,移開鏡頭後再取出玻片標本,以免取玻片時擦損鏡頭的鏡面。
初中實驗報告範文 篇8
實驗目的:
1、瞭解什麼讓生命更加多姿多彩。
2、掌握讓生命變得香甜的方法。
實驗器材:
兩根名爲生命的試管、一些彩色液體(名爲親情的藍色液體、名爲友情的紫色液體、名爲愛情的紅色液體、名爲珍惜的白色液體、名爲忽視的黑色液體)
實驗步驟:
1、將部分藍色、紫色、紅色液體倒入試管一,攪拌均勻,仔細觀察。
2、將全部白色液體倒入試管一,與其他液體一同攪拌均勻,仔細觀察。
3、將剩餘藍色、紫色、紅色液體倒入試管二,攪拌均勻,仔細觀察。
4、將全部黑色液體倒入試管二,與其他液體一同攪拌均勻,仔細觀察。
實驗效果:
1、未倒入白色液體前,試管一呈彩色且無味。
2、與白色物體一起攪拌均勻後,試管一呈彩色並散發淡淡的幸福甜味。
3、未倒入黑色液體前,試管二呈彩色且無味。
4、與黑色液體一起攪拌均勻後,試管二呈黑色並散發淡淡的遺憾酸味。
分析與論證:
由步驟1、3呈現的效果可知,生命因爲擁有親情、友情、愛情而多姿多彩。由步驟2、4可知,是珍惜讓生命散發香甜。
實驗感悟:
1、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最初如同一根空蕩蕩的試管,平淡、空虛、乏味,之後因爲有了無私的親情、熱烈的`友情和恬靜的愛情而漸漸變得生機勃勃,帶給人無限的優美和深刻的遐想。
2、珍惜生命:“生命如花落,年華似水流”,鑑於此,我們必須珍惜生命時光,在有限的生命中留下更多美好的瞬間和更多動人的畫面——試着用一顆執着的心面對理想,用一顆淡定的心面對名譽,用一顆樂觀的心面對挫折,用一顆感恩的心面對親情,用一顆真誠的心面對友情,用一顆忠誠的心面對愛情。它們組成的生命必定足以讓我們感動不已,回味無窮。
3、感謝生命:沒有生命,我們豈能感受到世界上的一切成功與失敗,體會一切悲傷與快樂,看到一切喜悅與憂傷呢?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命對於我們的賞賜呀!是生命讓我們擁有了這一切,我們難道不該感謝生命嗎?
讓我們用一顆美好空靈的心,去交融生命感動生命,用一顆深情萬種的心情去傳遞生命釋懷生命,用一顆誠懇珍惜的心去溝通生命感謝生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感受到生命中的無數美麗!
初中實驗報告範文 篇9
一、提高學生的文字表述能力
現在,中考命題的指導思想從考查學生熟練掌握知識的程度,轉向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轉向考查學生的思維評價,特別重視考生的文字表述能力。書寫的技能也像其他技能一樣,只有通過訓練和實踐才能真正獲得。所以,實驗報告的撰寫也是文字表述能力訓練和提高的途徑。
二、促使學生自我完善,健康發展
學生開始撰寫實驗報告時,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甚至會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這很正常。在撰寫一份完整的實驗報告中,學生會設計出各種各樣的過程和方法,在相互比較中就可找到各自的差距,並在改進過程中悟出做人的.道理。真正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藉此不斷提高自我修養。
三、變被動學習爲主動探索
撰寫一次實驗報告,基本包含了一次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而完成實驗報告,需要有一定的知識與實驗技能作爲依託。要設計好每一次實驗,學生勢必會主動複習和瞭解相關的知識與技能,並在撰寫實驗報告過程中融會貫通。所以,多讓學生動手寫完整的實驗報告,是鞏固學科知識的一種很有效的手段。
“探究性學習”是目前新課程改革的熱點話題,而加強物理實驗設計能力培養,也是當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在完成實驗任務的基礎上,提出實驗的改進、變通方法,對知識進行遷移,探討實驗的內涵和外延。教師放手讓學生動腦去探索,通過動腦逐步形成、發展自己的創造技能,讓學生處於一種主動探索知識的狀態,對他們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和科學方法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讓學生親手撰寫實驗報告可以把學生帶入到科學探索的情境中,讓他們親身探索知識,使自己成爲發現者,長期訓練會使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得到培養。
四、激發創造動機
“思”源於“疑”,設“疑”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在他們感到迫切需要解決某個問題時開始的。因此,要給學生創設一箇有針對性的實驗,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中。在課外的探索活動中,學生的思維不像在課堂上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學生可以自由、充分地發揮想象力,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活動。
初中實驗報告範文 篇10
1.實驗課題的提出
近幾年來,隨着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中考語文命題的改革,爲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鑑和研究的問題。《新課程標準》對初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能熟練運用略讀和瀏覽等方法,擴大閱讀範圍,拓展自己的視野。並能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這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單靠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實的要求,單靠課本上的幾篇文章也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要求。爲此,我們結合近幾年中考語文的命題動向和學校實際,提出了以“一拖二”爲課堂教學主要模式的初中語文超級閱讀實驗。通過大量的有序性的課內外對比閱讀訓練,挑戰閱讀極限,拓展閱讀空間,發展創新思維,全面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2.理論依據
課堂教學的有序原理;按課本單元編排序列進行系統、有序而又循序漸進的閱讀訓練。
課本例文的示範性原理;課文無非是一箇例子,相當於數學課中的“例題”,而與課文在內容或寫作風格上相似的課外文章則相當於“習題”,用例題中的’知識和技巧去解答習題中的相關問題。
語文學科的廣泛性原理;語文學科的特點是廣種薄收,僅靠幾本教科書是不行的,必須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拓展閱讀面,開闊視野。
3.指導思想
通過以課文爲範例,以思想內容和寫作風格爲中心的輻射性強化閱讀訓練,挑戰閱讀極限,拓展閱讀空間,發展創新思維,全面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4.基本課型及思路
超前大預習閱讀;即在每一學期期末考試之後,發下或讓學生借閱下一學期的語文課本,讓學生利用假日時間進行預習性閱讀,初步感知全書內容。而對部分學有餘力,對語文閱讀充滿濃厚興趣的同學,還可以適當安排他們超前閱讀高一級甚至是高中的語文課本。這一步很重要,能爲下一步實驗中快速學完講讀課文贏得寶貴的時間,並且還能在以後的課文學習中起到“居高臨下,勢如破竹”之功效。
對每單元中的2—3篇講讀課文采取“一拖二”式講練結合的課堂教學主模式,即最多用一節課講授完一篇課文後,再分別找一篇在思想內容和寫作風格(或寫作手法)上相同或相似的課外閱讀文章印發給學生,再利用一節課時間進行比較閱讀訓練。在這兩篇課外閱讀訓練文章中,可以充分利用課內範文的示範性,把學到的閱讀知識點、基本技能和答題技巧用到課外閱讀訓練之中。如學了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之後,可以再找他用同一手法寫成的《鷹之歌》以及與鄭振鐸的同題散文《海燕》進行比較閱讀。
在“一拖二”閱讀教學模式中,可採取以寫促讀或研究性閱讀等新的教學模式。如學習《我的老師》、《最後一課》、《藤野先生》等幾篇與老師有關的課文時,讓學生比較閱讀作者與老師交往的幾件事後,再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寫法,快速寫一篇與自己老師交往的作文,寫完後,再將自己的作文與原課文進行比較閱讀訓練,以寫促讀。把自己的作品當作一篇課外閱讀訓練文章,更能激發學生閱讀訓練的興趣。 研究性閱讀課,就是結合課文內容及寫法,提出一箇學習或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製作計劃,再從報刊、書籍及其它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研究報告。如有位同學根據《范進中舉》中高潮部分“范進中舉後喜極發瘋”的那段描寫,聯繫到了當今社會中人們購買*票的癡迷和中獎後的癲狂心態,並多此進行研究和刻畫,寫出了小小說《彩票》和議論文《我的彩票觀》兩篇文章,並與課文《范進中舉》進行了比較閱讀訓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進行“一拖二”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每週或間周拿出一節課外閱讀課進行名著、名篇、名段賞析閱讀訓練,以提升學生的閱讀品位。如學過《出師表》之後,讓學生賞析諸葛亮的《後出師表》、《誡子書》以及《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片段。學完《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後,讓學生欣賞《水滸傳》中的“魯智深大鬧野豬林”和“武松醉打蔣門神”的故事。
超前訓練課:每單元選一至兩道與本單元所學內容有關的典型中考閱讀題讓學生小試牛刀。這種超前性實戰訓練,可以使初一、初二的學生有一種成功的自豪感,初三學生也能通過訓練樹立起中考成功的自信心。
課外休閒閱讀課,積累寫作素材。充分利用圖書室內的報刊、書籍等資源。每週讓學生借一報(《中學生閱讀報》)、一刊(《作文成功之路》)、一書(《中學生閱讀文選》)。另外,爲了彌補學校圖書資料的不足,學校還在教導處專門安裝了一臺電腦,另有三名實驗教師也分別把自己的家用電腦奉獻出來並自費上網專用於課題實驗資料的收集和管理;課題組全體實驗教師還自籌資金編寫了《山村升起的太陽——本校學生髮表作品選》、《初中語文現代文/文言文專題閱讀訓練》、《中學生必讀名著導讀與訓練》、《中學生活頁文選》和《校園剪報》等,讓學生自由借閱、摘記,以拓展學生的閱讀領域,開闊學生的視野。
5.時間分配
我校每週六節語文正課,三節語文自習,在閱讀實驗課時分配上大體實行“三三制”,即教材學習、課外閱讀訓練和寫作實踐各佔三分之一的時間,分別都是兩節正課、一節自習。需要說明的是,每週僅用兩節正課完成教科書中基本篇目的學習,學習時間似乎有些緊。這就需要對教材內容和學習方法認真地做一些取捨。我們的做法是,除文言文外,一篇課文在大預習閱讀的前提下,儘量用一節課講完。教材一般每單元重點講解一至二課,採取解剖一隻麻雀,弄清一種文體,學會一種閱讀方法,爲與課文相配套的兩篇課外文章提供範例。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