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精選5篇)

鄉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篇1

  xx縣是一箇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農業縣,全縣總人口40、7萬人,農業人口約佔75、4%。全縣在外務工人口爲43043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317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爲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爲全面瞭解xx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__年以來,xx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先後兩次做了調查,一是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鄉鎮下發了調查問卷,二是對全縣267所中小學及幼兒園全面普查。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共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名,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裏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佔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佔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佔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爲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託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爲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爲習慣好的佔35%,中等佔55%,其中,說謊、打架、好喫懶做、沉迷於遊戲、網絡,抽菸、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佔1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爲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喫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箇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於我縣留守兒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廣,近而在開展的留守兒童的工作中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們縣對留守兒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認爲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原因。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教學原因。由於教育內容、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及建議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爲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__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爲主和公辦學校爲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爲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爲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3、完善學校教育,構建學校監督網絡。對於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羣體,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要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更多的瞭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心裏狀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20xx年,縣婦聯在教育部門的配合下,首先以xx縣第四中學爲例,建立了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示範家長學校,就是讓這部分學生住校,教師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愛,以多種方式瞭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現在該學校有留守班級3個,近160名學生。

  4、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着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發展農村和社區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進一步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加強對外出務工父母和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引導,真正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鄉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篇2

  家庭教育工作是政府工作的一箇重要組成部分,是婦兒工委工作的一箇主要“板塊”,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爲積極探索我縣家庭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思路,筆者針對縣廣大農村家庭教育現狀進行調研,並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僅供參考。

  一、農村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分析

  (一)農村家長文化素質相對偏低,家教觀念較爲落後

  一是農村家長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普遍缺乏科學育兒的基礎知識;二是相當部分家長思想素質和道德水準不高,對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確引導;三是部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重視力度不夠,往往爲了繁重的農活而把子女當作生產、生活上的幫工,有的父母甚至因爲缺少勞力不願送子女接受教育,向子女灌輸“讀書無用”的思想,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使孩子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受到抑制;四是相當部分家長對子女的期望過高,“望子成龍”心切,天天輪流“夾攻”,時時語言“轟炸”,造成孩子心裏負擔過重而“物極必反”;五是不少家長認爲“孩子好壞,個性天成”,對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在調查的13934名留守少年兒童中,絕大多數外出父母在增加家庭經濟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導致留守少年兒童得不到應有的管教而在學習、生活和思想品德方面問題日益突出。

  (二)教育方法適用錯誤,家庭學校溝通堵塞

  在調查中,大多數家長也急於教育好、培養好孩子,但由於方式方法多半是哄嚇法、武斷法、支配法、“棍棒”法、“變調”法、遙控法等,再加上重言教,輕身教,致使家庭教育起不到行之有效的作用在對680名農村家長的調查問卷中,有68。2%的家長缺乏與學校溝通,不少家長甚至認爲交了學費孩子的教育就應該由學校負責,孩子的學業和品行出現了問題,應由學校來承擔,由於認識上的錯誤,家長把教育子女應盡的責任推給了學校,從而與學校、與老師缺乏溝通,造成了家庭和學校教育的斷層。

  (三)育人環境有待優化,家庭教育投入嚴重不足

  一是語言環境有待淨化。在農村,家長和孩子很隨意就“出口成髒”,髒話流話就象“家常便話”;二是學習環境需要營造。在農村,很少看到家長捧上書本,孩子在一邊寫作業,而家長在一邊看電視或打牌的現象非常普遍,學習氛圍很淡薄;三是娛樂環境有待優化。當前,家長對網絡教育很難把握正確的導向,孩子迷上“網絡遊戲”較爲嚴重,一旦變成“網蟲”,家庭、學校教育的成果一夜之間就被*,這種現象在農村的初高中學生中比較普遍。

  目前,全縣有家長學校49所。但由於沒有經費投入,家長課多半是“考試分數通報會”,有的學校甚至很少召開或不開家長課,家長學校的職能作用不能得到發揮。其主要原因一是師資力量薄弱,學校教師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已經非常繁重,無時間和精力研究家庭教育知識;二是家庭教育資料欠缺;三是牽頭單位無此項業務經費,開展工作難度很大。

  二、對策與建議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歷來十分重視教育工作,把教育事業放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科教興縣”位居“五大戰略”之首,使素質教育、學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就廣大農村家庭而言,家庭教育仍不容樂觀。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因此,抓好家庭教育,尤其是廣大農村的家庭教育,應成爲全社會不容忽視的的重要課題。

  (一)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長效機制

  1、加強家庭教育組織建設。一是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領導機構,把家庭教育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工作規劃中,爲家庭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二是發展家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一支指導能力強、業務過硬的穩定的家庭教育工作講師團隊伍以及老幹部、骨幹教師及優秀家長組成的志願者隊伍,爲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

  2、增加家庭教育工作經費投入,確保家庭教育工作順利開展。每年劃撥一定的專款經費,用於聘請教師、購買教材、樹宣典型等開支,做到每學校每學年至少可以開課一次,確保家庭教育工作能夠正常開展。

  3、進一步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培訓陣地,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根據兒童規劃綱要提出要建立多元化家長學校辦學體制、增加各類家長學校數量的目標和當前農村家庭教育的狀況,努力在鄉鎮的中小學、幼兒園普遍建立家長學校,使其成爲普及家庭教育知識的主要陣地。同時,對家長學校規範管理,加強家長學校學習資料建設和制度建設,把開辦家長課列入各校年度工作計劃中,使家長培訓課進一步制度化、經常化、規範化,確保農村家長科學育兒知識的知曉率不斷得到提高。

  (二)創新工作方法,延伸家庭教育工作面

  一是聘請專家對家庭教育工作隊伍和較高層次的家長進行培訓,使他們成爲優秀“二傳手”;二是改變單一的家長課模式,變單向式、傳統式家長會爲雙向式、開放式家長會;三是拓展家庭教學內容,使其更全面、更系統、更切合農村實際;四是結合家訪、技術培訓等各項工作,把校內家長會延伸到校外,利用農閒把家長會開到村、到組、到戶,爲農村家長輸送科學的家教知識。

  (三)以活動爲載體,樹立典型,強化宣傳

  一是創建家庭教育示範點,通過示範帶動,推廣家庭教育工作經驗;二是開展“學習型家庭”活動,引導農村父母成爲學習型家長;三是繼續培養和評選“優秀家長”、“雙合格家庭”、“優秀家長學校”活動,在對家教成功的好典型進行表彰的同時着重大力宣傳,通過帶動輻射,使科學的家教知識逐步深入廣大農村。

  (四)關注特殊羣體的家庭教育

  尤其重視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通過多種形式和措施,向留守、流動兒童家長及監護人宣傳其義務和責任以及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知識和方法,防止對留守、流動兒童放任自流、疏於管教的現象發生。

鄉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篇3

  漫長的寒假如期而至,老師留了一箇奇怪的作業——做一份調查報告。想了幾天,我決定去調查現在非常普遍的留守兒童。

  什麼是留守兒童呢?在中國有這樣一箇弱勢羣體。他們的父母爲了生計遠走他鄉離開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裏,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箇特殊的羣體———留守兒童。

  爲了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我來到了農村的大舅家。當我問起大舅村裏有沒有留守兒童時,大舅眼中流出一些茫然,我只好又說:“就是父母去大城市打工,被留在了這裏的孩子”大舅馬上說:“這種孩子呀,我們這兒多得是!”說完,他便帶着我來到了東邊的一戶人家。進了大門,我便有些震驚了——這是一箇孩子住的地方嗎?搖搖欲墜的瓦房,土壘的竈臺,充滿潮溼氣息的牀,幾個盛飯的鐵缸和一把脫了水的乾巴巴的菜便組成了這個家。遠遠望去,這幢房子好像在風口浪尖裏。房子的主人是一箇七八歲的兒童,他父母爲了“改善生活,走出農村”,去一箇花天酒地的城市裏打工。爲什麼兩個人出去打工還掙不出這個孩子所需要的東西?舅舅說,他的父母每晚都在麻將桌前紙醉金迷。我不禁有些氣憤,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孩子都應該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都應該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這對父母卻狠心的丟下了這個孩子。

  那麼,孩子又怎麼想呢?那個男孩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請父母回來,哪怕是父母讓他去種地、去搬磚,只要天天能夠見到親人的音容笑貌就行。聽了這話,我和舅舅不禁一陣揪心。我給孩子的父母打了電話,打了半天纔打通母親的。他的母親一聽是個小孩,馬上對我破口大罵:“你個,我給孩子掙錢犯了什麼錯?你以爲我在外面掙錢容易?你們這些根本不瞭解我們這種人!……”我掛了電話。

  走出那孩子的家,我卻看到了令我震驚的一幕,一箇小胖子正在拼命地跑着,一邊跑一邊發出殺豬般尖銳的嚎叫聲,而後面跟了幾個跟我差不多大的男孩,正拿着木棍、石頭髮狂般追趕着。舅舅把我帶到一邊說:“這種情況在我們這也時常發生,那些都是你說的留守兒童,他們就這樣混日子。”….我從資料上看到過留守兒童更暴力、容易犯罪,但卻從來沒真的看到過。我拉着一箇正在“追殺”的男孩問:“你們難道不怕坐牢嗎?”沒想到他竟然老老實實地說“不怕,父母都不管了,我們還規矩什麼?”

  過了幾天,我來到了這羣“不怕死的人”的住處。我沒有想到,這羣靠偷、搶起家的孩子的日子過的卻並不雜亂。他們每早穿好衣服,排着隊洗漱、一起喫飯、收拾住處,並十分團結互助,最重要的一點,他們把這裏叫做家!

  我很想說,留守兒童的父母真的錯了。他們一直以爲掙了錢,讓孩子有學上、有住處孩子便滿意了,其實不然。孩子最期盼的不是學校裏的朗朗讀書聲,有時他們更喜歡父母教的歪歪扭扭的字;孩子最期盼的不是在衆多土房中的小洋樓,而是像其他孩子一樣能有父母溫暖的懷抱!

  留守兒童的父母們,不要再爲錢疲於奔命了,那冷冰冰的紙永遠換不回孩子的歡聲笑語。

鄉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篇4

  一、基本情況

  我鄉全鄉有在校學生1833人,其中留守兒童達716人,佔學生總數的近40%,其中父母雙方在外打工的有42人;學習成績不穩定達86人.

  二、問題分析

  (一)學習狀況不容樂觀

  留守兒童和監護人對待讀書和教育的認識上也不容樂觀。由於監護人素質不夠高引起許多監護人對其孩子的教育都疏於管理,從對留守兒童的調查問卷結果中不難看出,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容樂觀,這背後主要是心理問題干擾及學習自控力較差造成的,農村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學居多,很難輔導子女功課,80%的教師認爲留守兒童自律性較差,以及79%的留守兒童無人督促學習。

  (二)對親情需求較強

  根據我們調查,不難發現他們家庭的經濟狀況大都不容樂觀,也許由於經濟原因,留守兒童父母回家次數也普遍較少,其中僅在春節回來的佔33.2%。還有11.1%每隔三年回來一次,這部分樣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員,在對留守兒童採訪中甚至還發現極少數七八年未回來的例子。從留守兒童對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希望“與親戚共同生活”佔8.6%,希望“一箇出去,一箇在家”佔36.9%。這表明孩子當前嚴重的“親情飢渴”,儘管如此,35.6%的留守子女卻表示與在外打工的父母相處時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難,據調查,留守子女渲泄煩惱的途徑,“憋在心裏不說,寫日記”的佔51.2%,“和同學或朋友說”的佔23.5%,由於缺乏或者不願意採取與人交流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過半的孩子積壓憂鬱,必然產生自卑心理,還有一部分主要從同齡人中獲取安慰,這樣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軌的行爲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現“拉幫結夥”的現象。

  (三)監護狀況堪憂

  監護既是權利,又是義務。這裏結合我鄉留守兒童實際情況,重點討論以下兩項內容:基本監護(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以及深層監護(對被監護人進行家庭教育)。

  1、監護人情況分析:據調查、留守家庭中60%,是由爺爺奶奶等隔代親人照看,15.4%由親戚代管,儘管80%的隔代親人很高興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於體力、知識等原因,57.1%的隔代監護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喫力”,85.8%的親戚表示“不樂意但沒辦法”或“無所謂只要父母給錢”,可見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相當冷漠,大多礙於情面而照顧,我們所接觸的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這種情況。

  2、溝通是實現家庭教育的前提。而80.2%的監護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不與孩子談心”,只有11.3%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煩惱的時候和照顧我的人說”,同時54.3%的孩子還透露監護人有過罰跪、罰站等家庭暴力行爲,可見雙方在溝通態度和方式上存在很大問題。在教育態度方面,58.8%的隔代親人及親戚表示“只照顧生活,別的不管”,只要有所交代就可以了,這說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圍,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親戚,對孩子大多侷限於喫飽穿暖的淺層關懷,難以盡到對孩子的教育責任。

  三、留守兒童形成原因分析

  1、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20xx年我國農村流動人口已達到1.139億,比20xx年增加38.8%,即增長了1000萬農村流動人口,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中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開學考試問題。

  2、從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爲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農業部20xx年數據顯示,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響子女上學”僅佔6.7%。這其中即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兒——流動的變動中長大。

  3、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忙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4、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乏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發展變化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途徑探索

  1、政府就加大對貧困人口的救助扶貧力度,讓大多數人能在家通過自身努力達到脫貧,甚至致富.

  2、加大對外出務工子女上學的投資,政府建立相應的制度,保證農民工子女在父母務工地有學上.

鄉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篇5

  調查內容:南芹小學留守兒童

  調查目的: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調查地點:xx小學

  調查方法:教學工作參與、走訪、訪談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校現有學生603人,其中父母雙方在外打工的101人,佔學生比例的17%。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爲89人,佔學生比例爲15%。在這些數字中,尤其低年級的留守兒童數量更多。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

  一、基本概況

  我們校所處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爲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爲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爲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爲力,只管“喫”的放縱型。

  這種情況是農村留守兒童中情況最多的,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喫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喫苦受累,不喫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喫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爲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爲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

  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成因與分析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根據本校的實際調查中顯示,留守兒童一般在低年級階段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優生的成績還有很大的比例,隨着孩子年級的升高,多數的孩子,甚至用一句不誇張的話來說,孩子的成績基本都在下降,甚至有的學生由班級的.前幾名,掉落到班級的後幾名。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異常。小學階段的兒童尤其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但是留守兒童由於其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學生無法享受正常的父愛母愛,生活中的很多困難無人傾訴,成長種的困惑無人及時的引導和排解……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爲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爲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

  四、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箇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箇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箇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爲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在學校期間,教師對於留守兒童多一份關注。對於個別班級中的學困生,教師採用一對一幫扶措施,讓他們在學校中感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愛,排解他們孤獨的情緒。

  2、通過班級班會,讓學生理解父母,知道父母的用心良苦。讓這一部分兒童能真正的理解父母,讓他們知道父母在外地打工也是很不容易的,從而讓學生不至於去怨恨父母在他們童年時期給他們帶來的陰影。

  3、在班級中國成立幫扶小組,讓學校好的學生一對一幫扶這些留守兒童。其實這些兒童本事並不笨,只是由於對於家長不在身邊。因此在平常的班級活動中對於留守兒童多一份關愛,讓學生感受到在學校期間也可以獲得愛的。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