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讀書心得(精選6篇)
陶行知讀書心得 篇1
陶先生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名言,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恆主題。
第一,“知行統一”。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什麼?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諦問題。我們在注重知行統一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體驗,即如何使學生知行達到和諧統一,真正使學生達到“學做真人”,成爲真、善、美的人。因此,作爲教育工作者就應擔負起應盡的職責,幫助、教育和引導他們豎立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爲核心的人生觀,以及在這種人生觀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道德、品質、意志。
第二,探索真理。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箇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所接觸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識,瞬息萬變。面對這些,學生既感興趣,又難以招架。興趣是對真理探索的鑰匙,但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被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所困惑,被各種非本質的自然現象所纏繞。
陶先生留給我們的教育理論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把這筆財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用我們堅定的步伐引領孩子走向光輝的勝利彼岸!
陶行知讀書心得 篇2
利用假期時間,我拜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
通過反覆體會,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的不足之處,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確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下面簡要地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首先,用愛心去對待學生,傳遞給學生一份愛心。“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體現了真摯的師愛。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啓示:我們也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 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他們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來判斷一箇學生,把“差生”視爲“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關心學生的每一箇部分。當然,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先生爲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爲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其次,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讓每個孩子受益!“教的方法必須根據學的學法”,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從實際出發,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爲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學習所要作的也是豐富多彩的。學習陶行知,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作爲我們教育現代化的一盞指路明燈。
陶行知讀書心得 篇3
利用假期時間,我拜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
通過反覆體會,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的不足之處,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確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下面簡要地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首先,用愛心去對待學生,傳遞給學生一份愛心。“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體現了真摯的師愛.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啓示:我們也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 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他們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來判斷一箇學生,把“差生”視爲“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關心學生的每一箇部分.當然,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先生爲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爲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其次,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讓每個孩子受益!“教的方法必須根據學的學法”,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從實際出發,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
陶行知讀書心得 篇4
假期拜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從書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學校,他愛學生,他把學生和學校稱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啓示。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的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瞭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爲“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
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爲“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爲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爲,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作爲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陶行知先生是我們後人學習的光輝榜樣,我們要做行知路上的後來人,以陶行知求真,務實的態度和敢於創新精神去切實轉變我們的教學觀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學習情趣,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就一定能夠實現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陶行知讀書心得 篇5
欣賞周國平的哲思之餘,翻閱起《陶行知教育文集》。過去幾年一直認爲一線教師在教學方面,需要具備紮實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學經驗和超強的業務能力,唯獨忽視了對理論的深入學習。現如今,認爲更應具有學習、探索現代教育理唸的能力以及豐富且獨具創新的理論知識。在理論知識的高度支撐下,無論是對教學研究還是課堂實踐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對於如何實現學校教育從以“課堂”、“教材”和“教師”爲中心的課程模式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三大命題,由此涉及到學校人文精神思想啓蒙,比照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着極爲重要的現實價值。道德行爲、信念和價值觀、和生命觀,人文教育的實質就是這三個層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對我國當時的舊教育進行過全面、猛烈的批評,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可以說是找準了舊教育操作中的問題,從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當年的教師職稱理論考試大多人一出考場就在問:什麼是六大解放思想啊?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閒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解放學生的時間——不用功課他們的業餘時間填滿,給他們活動的自由,把課間十分鐘和午飯後的時間還給他們。
今天讀到到的“教學合一”有感觸。好像教師之專門教學生書本知識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沒有別的本領;除書本之外便沒有別的事可教。重教太過,不知不覺中就將教和學分離了。然而就實在來講,教學理應合一。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是教學生學。大凡世界上的教師可以分爲三種;第一種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來讀、來記。比如教英語單詞讓你讀個一百80來次的,單詞就記住了,從此也是這個孩子學外語噩夢的開始。第二種教師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不是拿學生來配書本,而是拿書本來配學生,比起第一種固然有進步,但還是不妥。教與學理應統一,讓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怎麼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
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和自己的學問聯繫起來。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賣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老師如果不求進步,學生是很難進步的,這也是教育分離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來,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因爲教育界生活無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樣畫葫蘆,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樂,要把教學合二爲一,教師的教要和學生的學聯絡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可以自得自動,體驗學習的樂趣,尋求知識的歸宿。
陶行知讀書心得 篇6
近期在讀《陶行知教育文集》,對於其中關於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感悟頗深。我感悟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內涵,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而“生活即教育”也正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過什麼生活便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纔算畢業。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環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裏找教育,爲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陶先生強調教育以生活爲中心,正是強調了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提高人的素質與做事能力,教人學會生活的本領,學以致用。這不正是我們當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