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精選11篇)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
密林深處的一箇黃土包旁,一棟佔地200多平方米、4間2層的房屋拔地而起,正在加緊施工。8月1日,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閔洪豔告訴記者,這是投資120萬元建設的垃圾分類超市,預計8月底建成啓用。
“垃圾是放錯的資源,可回收還能再利用。”閔洪豔說,要把垃圾像商品一樣展示在櫃檯上,讓遊客更直觀地感受垃圾分類的意義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更好解決羣衆現實問題,深入推進“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中,堰河村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讓千餘名村民從中受益。
綠色根植於心 務實重行拔頭籌
“別人不敢幹的我先幹,別人能幹的我搶先幹。”在堰河村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彰顯的是堰河人敢爲人先、與時俱進的理念。
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裏窮得叮噹響,喫糧靠供應、用錢靠砍山、住房乾打壘,可謂“見山山禿頭、見路路斷頭、見水水斷流、見人人犯愁”。
1992年,29歲的閔洪豔成爲堰河村的“領頭雁”,當時他就提出“人在,山在,綠色在”的理念,作出“管好山、護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的承諾。
“地當牀,天當被,累了就在山上睡。”春夏秋冬,寒暑易節,全村幹羣戰天鬥地,苦幹實幹,讓一片片荒山披上綠裝,先後發展茶園1200畝、經濟林4000多畝,不僅擺脫貧困,還實現了小康。
進入新時代,堰河人緊跟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理念,提出“走綠色路、喫生態飯、掙環境錢、發旅遊財”的強村富民思路,通過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實現“山水變風景、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特色產品變旅遊商品”的目標,讓村民都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現代生活。
如今,堰河村的固定資產和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億元大關,村民人均純收入超3.5萬元。昔日“一家一棟小洋樓、一家一輛小轎車、一家有一箇致富項目、人均存款達到10萬元”的夢想變成現實。
在全省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推動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堰河人提出到2035年實現“四不五有”新目標:喫飯不出錢、就醫不出錢、讀書不出錢、養老不出錢,村裏有金融、家裏有資本、戶裏有研(究生)博(士)生、發展有產業、出行有房車。
“我們就是要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讓鄉親們在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中得到更多實惠,幸福感更強。”閔洪豔說。
賦能山水資本 融合發展添動力
綠色是堰河最亮麗的底色,也是發展的主基調。
“堰河因茶而興,要做大做強茶產業,必須依靠科技賦能。”閔洪豔說,村裏跟省、市農科院合作搞產學研項目,1200畝茶園一半以上推行有機化生產,推行“從種植到茶杯全程淨化”消費模式,讓賣出的每一片茶葉都可追溯原產地信息,兩三年後所有茶園實現有機化生產,產值可突破4000萬元。
依託茶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從20__年第一家農家樂開張到如今120餘家遍地開花,遊客絡繹不絕,每年舉辦的年俗文化節更是成爲谷城鄉村旅遊的一張亮麗名片。
20__年,堰河鄉村旅遊區成功獲評國家4A級景區,全年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000多萬元,點燃了全村幹羣衝刺國家5A級景區的熱情。
“一口鍋能抵一面坡,一張牀能抵十畝糧。”閔洪豔打趣地說,是鄉村旅遊讓村民的家當增值了。
目前,投資1億多元的民俗園三期項目進入招投標程序,新建容納500人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展銷中心、文化娛樂場館、大戲樓、冷藏庫等,全面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投資160萬元在堰河水域興建2個魚鱗壩、1處親水平臺,增加遊樂設施;投資500萬元建設天藝茶莊廊橋、農旅茶文化觀光園等,實現採茶、炒茶、品茶、購茶自由;投資600萬元挖掘傳承紅色文化、民間文化,讓遊客不虛此行、身心怡然。
以黃土牆、花窗、古門、青磚灰瓦、小迴廊爲特點的鄂西北民居,比比皆是;以小果園、小菜園、小竹園、小花園爲特色的庭院,處處皆景;以勤儉持家、勤洗手、勤剪指甲爲內容的文明禮儀,人人皆知……
“這些都是村裏統一規劃設計和整修的,我們家房前屋後煥然一新。”一組村民艾元平說,30多公里的刷黑路已經通到每一戶門口。
在堰河,農民成了網民,農田成了電商賣場,手機成了農具,直播成了農活,新發展業態迸發出新活力。
村戶人一體化 同心共享福無邊
爲充分體現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堰河村通過創新共管、共評機制,最終實現一切成果共享目標。村裏成立堰河生態旅遊經濟合作社,把每家每戶組織起來,抱團發展,所有菜品、旅遊商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品牌,做到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爲遊客營造放心消費環境,贏得好口碑。“堰河香”已成爲靈秀湖北特色旅遊商品品牌。
組建生態保護夜巡志願服務隊,不光黨員幹部帶頭參與,村民自發加入,人數由最初的6人擴充到現在的100餘人。他們不僅巡山保水,規勸制止不文明行爲,而且擔負着村裏的治安巡邏任務。“夜裏聽到狗子狂叫,都會有人起牀,跑出來看一看,這已經成爲村民的行動自覺。”堰河村幹部任雪平說。
村無閒戶、戶無閒人、人無閒事。全村人都以股東的身份加入了合作社組織,即便沒有收入來源的困難人羣,村裏也無償配股,讓所有人年年有分紅。每股的收益率在55%以上,解決了貧富不均問題。
二組村民馮畢建曾在十堰一帶挑貨賣,養家餬口。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共同發展的氛圍很濃,決定紮下根創事業。
如今,他經營的有商店、農家樂、民宿,還有一箇凍庫,年收入幾百萬元。“沒有村集體幫助就沒有今天的我。”馮畢建感激地說,村戶人一體化發展模式讓人人嚐到“有福大家享”的甜頭。
通組到戶柏油路無縫對接、看病不出村無縫對接、家門口就業無縫對接……
“只要羣衆有需求,村裏都會責無旁貸去滿足。”閔洪豔說,所有黨員幹部包括合作社員工“只有上班時間,沒有下班要求”,村民一箇電話,就上門服務。
在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堰河干羣同心同德,鉚足勁幹,“1+7”大堰河旅遊發展格局已然形成,輻射帶動五山“茶旅小鎮”不斷向前發展。
爲解決堰河沿線近2萬人用水難題,村裏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新建一座水庫,8月份施工單位進場,“共同締造”的示範效應越來越強。
今年,落戶五山鎮、投資近5億元的全省美麗鄉村示範片建設加速推進,落戶南河流域、投資1億多元的鄉村振興示範區啓動建設。
“像堰河這樣生態好、產業強、日子富的村莊還有很多,比如石花鎮涼水井村、平川村,紫金鎮花園村、官坊村,還有城關鎮老君山村等,都在結合各自優勢和特點,發力前行。”谷城縣委書記黃克立深信,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只要農村善於做好“共同締造”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願景。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2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的明確要求。“共同締造”是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拓展深化,“幸福生活”是爲之奮鬥的共同目標,“美好環境”是締造幸福的生活的路徑和內容。如何圍繞美好環境讓幸福生活底色更足?我們要深刻領會共同締造的理論依據和豐富內涵,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發動羣衆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核心在黨建引領。
開展“共同締造”活動首先要實施強壘工程,把基層黨組織這張網織密織牢,以黨的建設爲經線,以自治組織爲緯線,以黨員幹部爲針線,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釋放黨建“磁場效應”。黨員幹部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不折不扣狠抓落實,廣泛下沉開展“共同締造”活動,以民生服務鏈延伸幸福生活鏈。
關鍵在發動羣衆。
“共同締造”羣衆是主體。我們要結合“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入村組、進農門、聽民聲,廣納民意、匯聚民智,引導羣衆出謀劃策,變“你和我”爲“我們”,變“要我做”爲“一起做”,營造濃厚的“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氛圍。在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庭院美化及其可持續發展上要激發村民骨幹、鄉賢代表、致富能人的內生動力,最大限度釋放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點帶面整體提升,爲鄉村振興增添動能。
切口在辦好小事。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點一滴見初心!羣衆身邊點滴小事,是房前屋後、街頭巷尾、衣食住行……。羣衆小事,就是幹部大事!我們要按照“掃乾淨、碼整齊、拆通透、治髒污、往裏走”的要求,全面開展清潔行動和人居環境整治,讓村莊整潔乾淨,環境舒心。要把爲羣衆辦實事落實在具體行動上,着力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爲羣衆提供暖心服務。要深挖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內涵,用文化潤心,讓革命紅色、靈潤古色、生態綠色交相輝映,增進羣衆的認同感、歸屬感。
支撐在產業發展。
產業興則社區興,產業強則社區強。“共同締造”的核心支撐是產業興旺。從縣級層面講,是做強特色產業,要重點打造北部山區“果盤子”、中部平原“米袋子”、沿江地區“菜籃子”三大板塊,推出優質稻、藍莓、小龍蝦、蔬菜四個優品。從社區層面講,是壯大集體經濟,力爭村級集體經濟過10萬元的村達到80%以上。從個體層面講,就是增加居民收入。
保障在健全機制。
錨定“五共”路徑,抓好建章立制,規範引導“共同締造”工作。要在實踐中優化,重點是抓好36個樣板社區的打造,爲其他社區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在總結中固化,我們必須在工作中大膽探索、盤點總結,把好的案例、好的做法固化下來,形成機制化制度化成果。在創新中深化,借鑑先進地區,一定要學精髓、學理念、學思維,結合村情民情,創造性抓落實。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是時代之需,羣衆之盼,是一項民心工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我們必須整合各方資源,狠抓工作落實。廣大黨員幹部要真正沉下去、走出去、鑽進去,要以羣衆需求爲導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效於民,分類推進,資源下傾,科學考覈。廣大黨員幹部要用一以貫之的韌勁和一抓到底的拼勁,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在黃梅廣袤的鄉村大地塑樹“美”的風貌、涵養“麗”的內質、浸潤“鄉”的氣息、做強“村”的能級,
凸顯放大共同締造的示範作用和實際成效,讓幸福生活成色更足,讓民生福祉更豐厚,讓羣衆獲得感、幸福感更強烈,讓百萬黃梅人民更好地享受高質量發展成果!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3
“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的明確要求,是黨員幹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的關鍵內容,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有效的有效方法。共創美好生活的新徵程上,要聚焦黨建引領、深化制度建設,堅持問題導向、注重改革創新,着力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讓人民羣衆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解決民生是第一要務。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必須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把改善羣衆身邊、房前屋後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作爲“共同締造”的切入點,以人居環境整治等爲載體,以老舊小區改造、生活垃圾分類、改善小區綠化和道路環境爲重點,着力改善小區內部環境、增加公共活動空間、完善配套設施。持續抓好“問題清單”,辦好“就業、醫療、救助”等民生保障實事,在解決民生問題中,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把羣衆最在意的“大事小情”解決好,不斷增強羣衆的物質和精神福祉,不斷加深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黨建引領是關鍵保障。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了更好的踐行羣衆路線,回應羣衆的需要,要打造堅強有力的“一元核心”,以黨建爲引領,建設一支忠誠擔當乾淨的幹部隊伍,爲破解民生領域的發展問題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要選優配強支部班子,發揮好支部書記“領頭羊”的作用,充分發揮黨員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造一支本領過硬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志願者隊伍,凝聚人心、團結羣衆。爲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強化思想引領是關鍵,要強化幹部政治擔當,提升爲民服務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引導黨員幹部在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中主動擔當作爲。
發展經濟是核心舉措。當前面對的很多民生問題,實則可以歸結於發展問題。要始終把經濟發展作爲第一位,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以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爲支撐推動民生領域的持續改善。要搭乘政策東風,站在發展機遇風口,用好用活集體資金,轉變發展理念,突出產業特色,加快轉型升級。把發展好集體經濟作爲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重要抓手,牢牢把握這次契機。紮實改善社區各項基礎設施,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爲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廣大羣衆深度參與發展產業鏈、分享利益鏈,共享“共同締造”成果。
羣衆滿意是最終結果。堅持以人民爲中心,把羣衆滿不滿意,答不答應,支不支持作爲我們解決問題的成效標杆和工作作風的試金石。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要尊重羣衆的主體地位。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注重發揮羣衆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激發羣衆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調動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變“你和我”爲“我們”,變“政府端菜”爲“羣衆點菜”,形成黨員幹部與羣衆問題一起想、事業一起幹的互融互通的治理格局。不斷完善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衆參與的社會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社會資源向基層下沉,建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責”治理共同體,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4
當前,荊楚大地奏響“共同締造”強音, 以“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爲主題的實踐活動,正在湖北全省紮實有效的推進。共建美好環境,同創幸福生活,這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廣大網民紛紛拍手叫好。
如何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實踐活動走深走實? 我們務必以“三個強化”爲有力抓手,重在抓落實,貴在見實效。
強化“五共”理念。踐行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五共’理念,核心在“共同”,關鍵在“締造”。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強大合力、激發廣大羣衆的內生動力尤爲重要。各地亦可採取舉辦專題培訓班,組織老黨員、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模範等“五老”人員深入基層宣講,開展進單位、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五進”活動等方法,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學習宣傳。準確把握開展“共同締造”活動的理論依據、深刻內涵、核心要義和路徑方法,我們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要使廣大幹部羣衆清楚明白,心中有數。從而形成“人人關心、人人蔘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濃厚氛圍和生動局面。
強化黨建引領。關鍵在黨,關鍵在人。突出黨建引領,是推進“共同締造”的根本保障。各級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踐行“共同締造”過程當中,要切實發揮“領頭羊”、“頂樑柱”、“主心骨”作用。各級黨委政府務必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充分發揮示範表率引領作用,把職責扛在肩上,把舉措抓在手上,做好做足“共同締造”這篇“大文章”;各地要積極探索並不斷創新 “黨建+實踐”模式,打造黨建特色亮點,激發黨建活力,凝聚黨心民心。
強化務求實效。在推進“共同締造”活動中,要把羣衆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得沒得到實惠作爲檢驗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尺。因此,各地必須緊緊圍繞“我爲羣衆辦實事” 這個宗旨來紮實開展活動並貫穿始終,以羣衆身邊、房前屋後的實事、小事爲切入點,以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爲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實幹實績實效實惠,用心用情用力破解羣衆“急難愁盼”問題,切實幫助羣衆解決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羣衆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不斷提高羣衆獲得感、幸福感、滿意感。
共建美好家園,同創幸福生活。相信只要我們萬衆一心,羣策羣力,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吹響全民幸福集結號,奏響“共同締造”交響曲,必將繪就出一幅幸福生活新畫卷。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5
幸福的生活離不開美好的環境,試想一箇人生活在蚊蟲肆虐、垃圾成堆的地方,怎麼會感到幸福呢?
對此,我有着深刻地感受。以前我們家剛搬到現在的小區時,周圍沒有什麼生活設施,也沒有什麼綠化。到處破爛不堪,道路都是坑坑窪窪的,遇到下雨天,一不小心就會踩到水坑裏。小區旁的一條小河整天泛着黑色的泡沫,河面上漂浮着生活垃圾,河裏的魚兒早就死光了,成爲一條名副其實的黑水河。到了夏天,老遠一股怪味撲鼻而來,行人都要捏着鼻子或帶着口罩匆匆而過。現在,隨着國家大力提倡環境整治,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政府大力開展環境整作文治活動。我們小區周圍的環境就像孫悟空用了法術一般,搖身一變,變成了另外一箇“人”。原來坑坑窪窪的小街小巷變成了寬敞、平坦的柏油路,再也不怕颳風下雨了。臭水河實行了河長制,沒有人再推諉扯皮了。經過一年多精心地整治,河水變清了,河裏的魚兒又回來了。岸邊還種植了很多樹木和花草,人們茶餘飯後在河邊散步、乘涼,甚至還有人在河邊釣魚呢。小區周圍還蓋起了超市、廣場、商場,喫喝玩樂一應俱全,生活方便極了。我們現在幸福的生活都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我們一定要常懷感恩之心,努力學習、天天向上,學好科學知識,長大後報效祖國。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6
9月2日,大垸鎮召開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工作推進會,鎮專班成員、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鎮直單位負責人蔘加會議。
會上,鎮主要負責人傳達了赴紅安、麻城兩地學習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心得體會,學習傳達了上級會議精神,並對會上下發的《大垸鎮關於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的實施方案》(討論稿)進行了細緻解讀,爲全鎮如何開展共同締造工作提出了指導性和建設性意見。
會議指出,要認真學習領會文件精神,進一步深入對共同締造的認識,共同締造是實現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徑。要全面踐行“五共”理念,以人居環境整治爲抓手,推動羣衆參與共謀共治共建共管共評,不斷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會議強調,一是要堅持黨建引領,系統謀劃,將各項工作抓實抓細。要進一步夯實組織架構,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通過支部領導黨員、黨員發動羣衆、羣衆影響羣衆,切實發揮羣衆的主體作用,共建美好家園。二是要堅持民生需求,羣衆點單,將羣衆作爲工作主體。以羣衆“急難愁盼”的問題爲切入點,“三上三下”反覆徵求羣衆意見,形成問題清單,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礎上分類施策,先打造示範村組,形成示範效益,進而全面推廣,整村推進,推動共同締造活動走深走實。三是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氛圍,讓“共同締造”家喻戶曉。通過“村村響”廣播、宣傳橫幅等方式,多層次、多角度宣傳“共同締造”活動,在全鎮範圍內營造共治共建共管的濃厚氛圍,最大限度調動和激發羣衆、社會資本參與熱情,以生動宣傳推動精準落實。
會後,各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就如何開展本村(社區)下階段工作進行了表態發言。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7
無邊無際的大海給人希望、美麗和溫暖的母愛。
大海如詩,跳躍瀟灑;像一幅畫,寓意豐富;它也像一首交響曲,浩瀚而澎湃.它有時很平靜,像一面鏡子;有時狂暴,洶湧的潮水,會掀翻帆船。在我心目中,大海是藍色的世界,是生命的搖籃。有那麼多自由的小生命。大海是如此神祕迷人!
如今,大海變了。海水不再清澈,變得渾濁骯髒。海水衝上沙灘,留下的不再是熱鬧的魚蝦,而是一堆堆的垃圾,夾雜着許多死魚蝦,散發着惡臭。這是爲什麼?這都是我們人類的功勞。有些人一邊欣賞着海邊的美景,一邊往海里扔惡臭的垃圾。還有住在海邊的人把廁所排水管引到海底。更糟糕的是,工廠排出的廢水大塊大塊地流入大海,使得海水呈現出一種奇怪的顏色。結果就誕生了很多缺腦低智商的寶寶。我們的下一代——眼睛明亮、聲音溫柔、臉通紅的一代——永遠看不到美麗迷人的藍色海洋。
有人曾經做過一箇實驗。他把一盆清水比作大海,然後往“大海”裏滴了一滴墨水。突然,墨水慢慢分散、變淺、消失,“海水”幾乎和原來一樣乾淨;如果墨水一直往下滴,“海水的顏色會越來越暗,最後變成一盆黑水。地球上有60億人每天產生大量的生活廢水和工業污染。就像墨水一樣,被注入了原本清澈的海水,變成了一灘污水。
爲了我們人類的健康,爲了我們的後代看到美麗迷人的藍色海洋。讓我們立即行動起來,像熱愛生命一樣熱愛海洋,熱愛人類共同的藍色家園。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8
爲深入宣傳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廣大人民羣衆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法制觀念。市執法局、市機關服務中心在第50個世界環境日舉辦了以“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爲主題的活動,市公園廣場服務中心、榆陽區環衛局、高新區環衛所等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參加活動。
本次通過宣讀了垃圾分類倡議書、現場知識問答、趣味遊戲和參觀科技館垃圾分類科普基地等活動,引導廣大人民羣衆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增強了人們對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的知曉度、認同度和參與度。
通過世界環境日垃圾分類的宣傳,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增強環保意識,帶頭垃圾分類,共同保護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堅信,在全市各行各業的大力支持下和廣大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垃圾分類工作定會越幹越出色,我們的生活環境定會越變越美好。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9
驚風飄白日,光景西馳流。一週的之江之旅轉眼即逝,本次鄉村振興浙江大學培訓班,實地學,現場教,感受頗深,收穫頗豐。感謝市委、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精心安排本次培訓課程,感謝浙江大學教授們傾囊相授。我們既感悟了嘉興“紅船精神”的歷久彌新,又領略了桐廬美麗鄉村的風景如畫,還學習了安吉“金山銀山”的精髓要義。學有所獲是必然,學有所用是責任。石首因山而建,因水而興。90.3公里長江雙岸線穿境而過,擁有麋鹿、江豚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大小44個湖泊星羅棋佈,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賦予了我們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歷史責任。根據本次學習和自身思考,我將在鄉鎮後續工作中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聚焦規劃引領,努力讓鄉村“新起來”。安吉的“兩山理論”是在綠色與發展博弈中演變的,桐廬的美麗鄉村是在歷史與現實交替中建設的,浙江的共同富裕是在自身定位與規劃引領中先行先試的。爲什麼浙江發展這麼好?究其根源就是規劃先行,敢想敢幹。讓每一箇村莊都各具特色,讓每一箇產業延鏈做強,讓每一寸土地物盡其用。浙江有山有水,石首同樣有山有水,作爲典型的長江中下游水鄉風貌城市,就要求我們在鄉村工作中提前思考、創新突圍,結合歷史文化底蘊和自然風光特色因地制宜做好規劃,要從外在的自然美,深入到內在的品質美,一村一張圖,一域一特色,真正做到規劃“面子”好看、“裏子”過硬。
二是聚焦特色產業,努力讓農業“強起來”。安吉一片白茶,“泡”出千億產業,石首一池春水,能否“激”出百億產業?農業產業要強,光靠農民、光靠土地遠遠不夠,我們應該走出一條以我爲主創特色、科技賦能塑品牌、百舸爭流出人才的新路來。回去之後,高基廟鎮將立足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優勢和湘鄂邊區位優勢,進一步招大引強、做優賦能,開創以小龍蝦、淡水魚、牛蛙爲主的水產品預製菜系列產品,着力打造“湘鄂邊預製菜之鄉”。同時,我們將加強產業設施配套和冷鏈物流倉儲建設,擴大陽光玫瑰種植面積,提升品牌建設和產品營銷水平,着力打造起源華中、輻射全國的馬家垸葡萄小鎮,實現農業產值立次方增長。
三是聚焦環境營造,努力讓農村“美起來”。安吉餘村、桐廬荻浦的鄉村振興都保留了原生態,並加以文化鑄魂。建設過程中也產生過思維反覆,但他們堅持村民集體參與,掌握了主動權。石首自農村人居環境行動開展以來,許多村組變化很大,但發展瓶頸問題更加突顯。浙江大學一週的學習,讓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農村環境營造既要注重生活環境營造,又要注重文化環境營造,還要注重產業環境營造,三個環境共同營造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要一味追求千篇一律,也不要一味追求千姿百態,要將農村環境與文化底蘊、農業產業有機結合,做到密不可分、相互疊加、共同發力。
四是聚焦共同締造,努力讓農民“樂起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爲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別是順應農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浙江人民爲什麼選擇留在浙江?全國人民爲什麼選擇來到浙江?原因很簡單——住得舒心,過得安逸。當前,石首正在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這與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兩者的核心精神高度契合、一脈相承。回去之後,我們將突出黨建引領,探索分類建強村級黨組織,設身處地爲羣衆想,切實把工作做到羣衆心坎上,帶動羣衆變“你和我”爲“我們”。我們將加強理念轉變,改變以往“鎮村幹部說了算”的老觀念,發動羣衆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實現“大家說了一起幹”,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發展。我們將加強試點示範,選取2-3個村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產業發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三個合作社”等工作,發動羣衆共同締造先行先試,助力鄉村振興。
田壟能織棉,沃野可生金。再次感謝市委、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安排本次培訓,我將認真領會本次培訓內容,在鄉鎮工作中多加思考、善於創新、勇於實踐,力爭讓石首更多美麗富饒活力的鄉村在共同締造中絢爛綻放,爲全市“三城三化三翻番”、建設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市貢獻鄉村振興力量!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0
在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省委書記王蒙徽強調,要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以下簡稱“共同締造”活動),發動羣衆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筆者認爲,要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開展“共同締造”活動的價值旨歸和實踐路向,切實增強推動“共同締造”活動在全省城鄉社區全面鋪開取得實效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從價值邏輯看,“共同締造”活動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的重要載體和“湖北篇章”,也是更好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嚮往、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的有力之策;從實踐邏輯看,“共同締造”活動是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路徑和“湖北方案”,也是全省黨員幹部落實黨史的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深化“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的創新之舉。
價值旨歸:人民至上,始終保持與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既是實踐課,也是理論課。從價值邏輯看,“共同締造”活動的價值旨歸在於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爲中心,始終保持與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
其一,“共同締造”活動以城鄉社區爲基本單元。社區是城市治理體系的基本單元,建設好城鄉社區,就是締造好人民羣衆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所依託的家園。
其二,“共同締造”活動以改善羣衆身邊、房前屋後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爲切入點。只有解決人民羣衆的“急難愁盼”問題,才能解民憂、暖民心,特別是守牢護好綠色生態的家底,做好規劃引領,改善人居環境,締造生態宜居家園是人民羣衆心之所盼。
其三,“共同締造”活動以建立和完善全覆蓋的基層黨組織爲核心。黨組織是人民羣衆的主心骨,發揮黨建引領和統攬作用,實行“黨建+鄉建、村建(社建)、家建”一體推進,把社區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在辦好一件件人民羣衆操心事、煩心事中提升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建設城鄉公共服務共同體,建成便民快捷的醫療圈、健身圈、養老圈、生活圈,締造美好幸福家園,正是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應有之義。
其四,“共同締造”活動以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爲目標。“共同締造”活動順應基層治理體系變革,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締造和諧人文家園,促進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
其五,“共同締造”活動以發動羣衆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爲路徑。“共同締造”活動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必將成爲落實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走好黨的羣衆路線的重要載體。
實踐路向:踐行“五共”理念,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從實踐邏輯看,“共同締造”活動的實踐路向在於堅持羣衆主體,踐行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五共”理念,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
踐行“五共”理念,核心在於發揮羣衆主體作用。始終堅持羣衆主體,讓“五共”理念內化於心。在“共同締造”活動中,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注重宣傳發動羣衆,講清講透活動意義和精神實質,讓羣衆主動理解、掌握活動的核心要義,形成思想自覺。始終維護羣衆利益,讓“五共”理念外化於行。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將“共同締造”活動落實落地、落細落小,堅持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尊重羣衆首創精神,發揮羣衆主觀能動性,成爲羣衆的自覺行動。始終站穩羣衆立場,讓“五共”理念固化於制。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分類指導,注重差異化、分衆化,增強針對性、實效性,注重總結經驗,形成有效工作機制和科學的規章制度。
踐行“五共”理念,重心在於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結合開展“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決策共謀重在察民情。圍繞城鄉社區“建成什麼樣”“怎麼建”“誰來建”“誰來管”“誰來評”,充分尊重城鄉社區居民意願,激發羣衆“主人翁”意識。發展共建重在聚民心。在產業發展、社區建設、基層治理、文化建設、黨的建設等諸多方面,注重組織羣衆、宣傳羣衆、凝聚羣衆、服務羣衆,變“你和我”爲“我們”、變“靠政府”爲“靠大家”。建設共管重在集民智。推行“代表羣衆選、項目代表定、建設羣衆幫、建後大家管”一體化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法,強化建設全過程監督管理,增強羣衆共管的自主性、自覺性。效果共評重在強民主。將羣衆“答應不答應、認可不認可、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爲工作標準,健全建設意願共同徵集、建設內容共同商議、建設方案共同研究、建設過程共同參與、建設效果共同評議的全過程民主評價機制。成果共享重在惠民生。讓人民羣衆通過入股、就業、創業、管理、參與等多種方式參與建設,在共同建設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不斷提升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
踐行“五共”理念,要務在於促進加快城鄉融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服務於湖北省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奮鬥目標,“共同締造”活動要着力在五個方面下功夫,促進加快城鄉融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一是着力在提升社區建設水平上下功夫,促進強縣工程建設。開展“共同締造”活動,不斷提升城鄉社區建設和管理水平,促進提升縣城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強化縣城服務“三農”的能力和水平,彰顯縣城及鄉村自然、產業和文化特色,加快推進以縣城爲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和以縣域爲單元的城鄉統籌發展,重點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二是着力在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上下功夫,促進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體系。開展“共同締造”活動,不斷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促進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經濟,引導農民深度融入產業鏈價值鏈,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實現“農民保收、城市保供”。三是着力在提升公共服務功能上下功夫,促進構建統籌縣城、鄉鎮、村莊的三級服務體系。開展“共同締造”活動,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功能,促進健全服務“三農”的政務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更多資源、資金、人才向基層傾斜、向農村覆蓋,提升農村地區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四是着力在提升基層治理能力上下功夫,促進構建政府、社會、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體系。開展“共同締造”活動,不斷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促進建設完整鄉村社區,增強基層服務羣衆的條件、能力和水平;從人居環境改善、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等羣衆身邊、房前屋後的實事小事做起,增強羣衆主人翁意識,共同建設美好家園;激發羣衆參與熱情,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五是着力在提升黨的建設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促進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共同締造”活動,不斷提升城鄉社區黨的建設質量和水平,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實現“有形覆蓋”和“有效覆蓋”相統一,推動全省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促進持續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爲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提供堅強保障,激勵全省廣大黨員幹部投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生動實踐。
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1
皓月當空照,農家小院歡。9月7日晚上,在英山縣方家咀鄉白羊山村一處農家小院裏,洋溢着一陣陣歡聲笑語,今晚他們將在這裏共同描繪家鄉美好的發展藍圖,暢想未來幸福的生活,這是方家咀鄉白羊山村示範創建工作專班與該村共同組織召開的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垸組座談會的場景。
縣委常委、副縣長陳德峯,民政局黨組成員、局長林梅香,方咀鄉常委書記胡勇等領導以及村民代表共50餘人參加垸組座談會。垸組會上,黨員幹部與村民羣衆面對面,大家談、大家議,對於環境整治、村規民約、移風易俗等熱點問題展開討論。
縣民政局局長林梅香用簡明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們交流了赴麻城學習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心得體會,林梅香就白羊山村“共同締造”的開展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做好規劃先行,精準部署,統籌推進,強化共同締造理念;二是黨建引領,發揮村兩委的戰鬥堡壘作用,充分調動各方力量以改善羣衆身邊、房前屋後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爲切入口,儘快讓羣衆得實惠、見實效;三是發動羣衆,要堅持以羣衆爲主體,發動羣衆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陳德峯強調:白羊山村要堅持以共同締造理念積極探索挖掘村內特色產業發展和助力民生實事推進等工作,持續推動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走深走實;“兩委”要充分尊重羣衆意願,組織黨員代表、鄉賢能人、茶農代表等多次會商研討,共同謀劃村集體產業發展方向,要積極謀劃、認真組織,創造性地開展“共同締造”活動,認真調動羣衆參與的積極性,塑造共同精神,共建白羊山村美好家園。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