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先進個人典型事蹟材料(通用5篇)
殘疾人先進個人典型事蹟材料 篇1
喫水不忘挖井人,望着眼前豐收的莊稼,建平鄉村民宮振平說:“我們能有今年的大豐收,要感謝小加,他雖然是個殘疾人,可他打井非常講信譽,講質量,爲我們打出了一口口好井,讓我們的莊稼旱澇保收。這是鎮賚縣農民對小加創業成果的贊予和肯定。
沒錯,小加是鎮賚縣鎮賚鎮一名殘疾人,但是他身殘志不殘,10幾年來,他靠着堅強的毅力,不等不靠的精神,敢於開拓的勇氣,走出了一條坎坷的創業之路。
小加出生在山東省博興縣曹王鎮一箇偏遠的農村,小時候,家裏很窮,全家只靠父親做一些手工編織品賣些錢維生。但他從小聰明玲利,也格外懂事,父親幹活時,他總是幫這幫那,不知不覺,也學會了手工編織這門手藝。
18歲那年,爲了改變家裏貧困的狀況,給父母減輕一些負擔,他隻身一人闖關東來到了鎮賚。當時,正趕上鎮賚縣柳編廠招收技術工人,他自然被聘用了,從此,他成了柳編廠的一名正式工人。有了工作,他格外珍惜。在廠裏他加倍工作,肯喫苦愛專研,很快成了廠裏的技術能手,很得領導的賞識。在廠裏的幾年,他幹過銷售,跑過採買,又當過技術員,然而,正當他要大顯身手的時候,命運讓他面臨了一場嚴峻的考驗。
1990年企業改制,他和妻子雙雙下崗。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他不但沒有向困難屈服,而是用玩強的毅力面對不幸,迎接新生活的挑戰。下崗後,他自謀出路,憑着自已在廠多年的工作經驗,1991年,他幹起了建材銷售,而且一干就是8年,雖然沒有太多的收入,但也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然而,生命的歷程中,有陽光相伴,也有陰雲密佈,有一帆風順,也有步履坎坷,有歡聲笑語,也有以淚洗面。誰料天有不測風雲,1999年,也許是多年的勞累奔波,他患上了雙側無菌性骨股頭壞死,癱在了牀上,病痛時,他這個七尺男兒競被折磨得號淘大哭。爲了給他治病,妻子領他去過長春、北京等地各大醫院,這次他花掉了家裏全部積蓄,真可謂傾家蕩產。兩個孩子上學眼淚汪汪地管他要學費,他都無處去張羅,甚至連5角錢一斤的波菜都不敢買。面對生活的窘況和病殘的軀體,他真的想一死了之。但是,妻子的鼓勵,親友的勸導,讓他頓悟生命的可貴。生來倔強的他認爲:“沒有過不去的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過去我可以做的,以後仍然可以,我雖然殘疾了,也一定要比別人強。”
20xx年,在殘聯和親友的幫扶下,他借了1萬多元,又幹起了老本行。自已站不起來,他就讓妻子用自行車把他推到商店,躺在牀上賣貨。客人來買貨,都是自已到櫃檯裏去拿,然後,算好錢再交給他。這樣幹了一年,年末他爭了1600元錢,夫妻倆高興的不得了,盤算着用這點錢好好地過個年。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辛辛苦苦爭的1600元錢卻突然有一天不翼而飛,趁他們不備,小偷把錢偷走了,過年的錢沒有了,夫妻倆的心情暗淡到了極點,倆人抱頭痛哭。然而,一時的打擊似乎讓小加的頭腦更加清醒了。他說:“錢是沒有了,但志氣不能沒有”。
隨着做建材生意的人越來越多,他的建材生意維持不下去了,生活到的舉步維艱的境地,他不得不另求生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到農村看到農民都靠機井種地灌地,靈機一動,毅然決定辦個打井隊。但是,當時全縣還沒有一箇個體井隊,要打井,他即沒資金,又沒設備,也沒有經驗,能行嗎?可只要他認準的就一定要幹下去。此時,親戚朋友們也並沒有袖手旁觀,幫他在銀行貸了13萬元,購置了一臺打井設備和2臺小四輪拖拉機,還安置了6名下崗職工。從此,他一瘸一拐地帶着自已這個打井隊,不分白天黑夜地穿梭在農村的田間地頭,爲農民打井。剛開始,由於不懂技術加之打井設備不行,他連打了10口井,就壞了6口,僅一兩個月時間,他就賠了4萬多元。但是,天生不服輸的他請來了技術員一看,原來是鑽機採用正循環行業,對本地的地理結構不適應。於是,他果斷決定對鑽機進行改造,花2萬元對原來正循環作業的鑽機改造成了反循環。改造後,他順利地打出了一口口井。望着汩汩冒出的井水,小加笑了,笑得那麼開心,那是歷盡艱辛成功後的喜悅。
殘疾人先進個人典型事蹟材料 篇2
我叫夏宗雲,與共和國同齡,是一名共產黨員。我出生在齋壇鄉小石村一箇普通的農民家庭,在我3歲那年,不幸被牛角撞瞎了右眼,從那時起,我就只能用左眼模糊地看世界了。從懂事時年起的漫長的日日夜夜裏,我靠着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同厄運抗爭,走出了一條特殊的人生軌跡。
我是農民的兒子,種過田。從19歲開始做木工,走村串戶,不僅練就了一身好手藝,而且開闊了眼界。1987年,在鄉政府的鼓勵和父老鄉親的幫助下,經歷了多年見識的我開始了創業之路。經過多年艱苦地耕耘,我辦起了一箇木製品加工廠——宏興工藝品廠,終於有了一份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業。
1997年,又逢村兩委換屆選舉。我們小石村地處肥沃的松古平原,村民世世代代以種糧爲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其他村的人都逐步走上小康之路。而我們的小石村,由於交通不便,村兩委班子思想不統一,集體經濟爲負數,光欠供電局電費就達3萬多元,全村已被停電了。村裏的工作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村民們都急切盼望有一箇人能挑起這副重擔。鄉黨委政府深入我村調查、座談、瞭解情況,最後找到了我。鄉領導對我說:“小石村至今還未脫貧,村裏的工作很困難,你辦過廠,見過世面,已率先走上了致富路,鄉黨委和小石的村民都希望你能回村擔任書記,領着大夥兒走致富路。”鄉領導的這番話,讓我徹夜難眠,我深知創業的艱難,如果回村當書記的話,自己的廠肯定會受影響。同時,我的妻子、兒女也極力勸阻我,親朋好友也規勸我,他們都認爲回去當書記,影響家庭經濟不說,弄不好還是喫力不討好的事情。經過反反覆覆的思量和激烈的思想鬥爭,我認爲自己是一箇共產黨員,自己走上致富路離不開黨的政策和村民的支持,帶領村民致富應是我作爲一箇共產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我軟磨硬泡說服了妻子兒女,頂住了少數人的冷嘲熱諷,義無返顧地把組織關係遷回了村裏,並以全票當選了小石村的黨支部書記,我被黨員村民的信賴深深地感動了,從此,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在小石村好好幹出個樣子來。
在我接手後,才真正發現小石村是一箇名副其實的“空殼子村”。當時,村裏共負債9萬餘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020元,大多數村民依然沒有脫貧。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村裏因拖欠電纜而被供電局切斷了電源,出現了“日間有陽光,夜間無燈光,白村變黑村,戶戶叫黃天”的現象,這一上任就遇上這麼棘手的問題,我想這莫不是老天有意在考驗我夏宗雲嗎?怎麼辦?村民在試目以待。“開弓沒有回頭箭,再困難也得硬着頭皮幹下去了”我心裏一邊這麼想,一邊帶着兩委一班人,一方面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穩定村民的情緒;一方面抓緊與供電局協調,併到處籌集資金,爲了還款,我以自己的名義貸了款,先交清了村裏所欠的3萬多的電費,這下,燈亮了,村民們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我提在心頭的石頭才落下來:當村幹部真不易呀!
經過此事,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是沉甸甸的,要想改變小石村的落後面貌,下一步的路該如何走?就這個問題,我不知走了多少路,度過了多少個不眠夜,一箇項目一箇項目地篩選。最終把目光投向了村外溪灘的一塊荒蕪了很久的亂石地,經過多方論證,爭取縣國土部門的支持,我就帶着兩委班子成員和村民,一刨一鋤硬是在這片亂石灘上開出100多畝土地,得到上補助資金10餘萬元,並將它承包給人搞開發,每年爲村集體增加了1萬餘元的收入。然而,由於小石村地處平原,沒有山可供開發,集體土地又少得可憐,切要壯大集體經濟光靠農業開發顯然不行。想到這點,我從自己辦廠的經歷中深要體會到發展村集體經濟也要走發展工業的道路,自己沒有資金、人才,就向外爭取外地人來興辦企業。於是,我們研究規劃了100餘畝工業開發小區,引進了一外老闆,投資100餘萬元在村裏創辦了一箇“松陽縣人和泵閥製造廠”和溫州一家投資50萬元左右的鐵器鑄件廠,引進企業後,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的收入,而且爲村民增加了就業渠道。
村集體經濟上去了,如何使村民的腰包鼓起來呢?這是我上任後的第二個看點。我想到了一箇根本點,那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小石村原只從一條小機耕路通向村外,而且路況很差,車進不了村,農副產品的價格明顯低於別的村,村民心裏有說不出的無奈和苦處。想着這些,我心裏很急,千方百計,經歷幾多波折,終於開通了一條8米寬,2.5公里長,直通鄉政府的公路。後又結合康莊工種澆築了水泥路面,這樣連大型的貨車都能開進村了,提高了農副產品的含金量。路修好了,小石村的祖祖輩輩都是靠種良田爲主的,但農田因松蔭溪古道衝擊而成,爛田糊較多,而且高低不平,排水不暢,有許多田只能種兩季水稻,效益低下。如何改造這700多畝爛糊田,成了村民們關注的又一箇難點問題。是啊,這是村民的民生之本,我們作爲村民父母官,怎麼能袖手旁觀呢?經過幾番周折,才與縣國土部門聯繫並爭取到土地整理項目。經過半年的努力,順利完成了土地整理,現在是田成方,路成網,排灌方便,用村民的話說:“現在的田是想幹就幹,想溼就溼,想種什麼就種什麼。”有了良田好路,村民的農業經濟效益自然也就上去了,村民的腰包漸漸地鼓起來了。
然而,畢竟富起來村民在少數,尤其是村中有10多戶殘疾人家庭,他們還是貧困不堪。想到他們,我這心裏就泛酸。因爲我自己就是一箇殘疾人,和他們是同根同枝的兄弟姐妹,和他們有着同樣的經歷、感受和痛苦,就憑這點,如今,我自己又闖出來了,也富裕了,看着這些兄弟姐妹眼巴巴地指望着我,我怎麼能無動於衷呢?可又如何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呢?轉念一想,我想到了自己辦的廠,何不把廠辦成一箇福利企業呢?心潮澎湃的我坐不住了,立馬放下手頭的活,立刻趕到民政局諮詢有關辦福利企業的事宜,我的思路得到民政局領導的贊同,他們決心幫我這個忙。於是,我費盡心思着手搞規劃,寫申請,跑報批,一路折騰下來,總算如願以償了。接下來,我就把村裏12位有勞動能力但幹不了重體力活殘疾人招進了自己的工廠,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這樣他們的生活也就有着落了。
“要當好書記離不開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就必須深入村民,瞭解村民,和他們交朋友。”對於這點,我是心知肚明的。因此,爲了更深入地瞭解村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我經常利用晚上時間走門串戶,到村民們家中喝茶,拉拉家常,誰家的生活、生產碰上困難,誰家需要哪些幫助,我都把它記在隨身攜帶的小本本上,以便能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逢年過年,我會帶領村兩委成員去慰問村裏的老黨員、老幹部、困難戶、孤寡老人、殘疾人,送上一些慰問品和慰問金,以表我們黨對羣衆的一點心意。村民們信賴我,願把我當知心朋友,有事都找我商量,或是到家中,或是打手機,無事也好與我嘮嘮。
無論是爲集體的事,還是爲村民個人的事,工作做得多了,對外聯繫也多了,招待的客人也多了,開支自然也多了。起初,有少數村民認爲我當老闆大手大腳慣了,村開支肯定增多,甚至到村會計處查帳,村會計是擺出所有的招待帳目,村民們啞口無言了。其實,自打我上任以來,我從沒有向村裏報過一包香菸,招待客人多數時候也是自個掏腰包,甚至有幾次涉及到一些經濟問題,都是我自己出錢擺平的,事後也沒有向集體報過帳。這點我是問心無愧的。
8年的時間過去了,這8年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回憶這8年來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雖然覺得有點累,但更多的還是欣慰。如今,我們小石村面貌已大有改觀了,村集體經濟從負數到有存款20餘萬元,人均收入從1020元到3440元,並且成了小康村、縣級文明村、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村。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爲先進黨支部。我本人也連續兩屆當選爲縣人大代表,兩屆當選爲縣殘疾人代表,連續三年被授予縣優秀人大代表榮譽稱號,多次被評爲縣優秀共產黨員。我所辦的宏興工藝品廠受到了縣殘聯的’熱切關注,如今我廠年產值已達500多萬元,年上繳稅收10多萬元,全廠40名職工中就安置了本村和外村的殘疾人20多名。殘疾朋友們在我這兒越幹越有勁,越過越開心,我自己也倍感欣慰。在人生的里程中,我成功地翻越了一座大山,今天,我要大聲說:“殘疾人和健全人一樣,同樣能夠駕馭命運,能夠創造出生命的奇蹟!”在今後的路程中,我會繼續努力,奮力拼搏,能多爲鄉親們乾點事,就多爲鄉親們乾點事吧!
殘疾人先進個人典型事蹟材料 篇3
我叫小夏,與共和國同齡,是一名共產黨員。我出生在齋壇鄉小石村一箇普通的農民家庭,在我3歲那年,不幸被牛角撞瞎了右眼,從那時起,我就只能用左眼模糊地看世界了。從懂事時年起的漫長的日日夜夜裏,我靠着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同厄運抗爭,走出了一條特殊的人生軌跡。
我是農民的兒子,種過田。從19歲開始做木工,走村串戶,不僅練就了一身好手藝,而且開闊了眼界。1987年,在鄉政府的鼓勵和父老鄉親的幫助下,經歷了多年見識的我開始了創業之路。經過多年艱苦地耕耘,我辦起了一箇木製品加工廠——宏興工藝品廠,終於有了一份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業。
1997年,又逢村兩委換屆選舉。我們小石村地處肥沃的松古平原,村民世世代代以種糧爲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其他村的人都逐步走上小康之路。而我們的小石村,由於交通不便,村兩委班子思想不統一,集體經濟爲負數,光欠供電局電費就達3萬多元,全村已被停電了。村裏的工作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村民們都急切盼望有一箇人能挑起這副重擔。鄉黨委政府深入我村調查、座談、瞭解情況,最後找到了我。鄉領導對我說:“小石村至今還未脫貧,村裏的工作很困難,你辦過廠,見過世面,已率先走上了致富路,鄉黨委和小石的村民都希望你能回村擔任書記,領着大夥兒走致富路。”鄉領導的這番話,讓我徹夜難眠,我深知創業的艱難,如果回村當書記的話,自己的廠肯定會受影響。同時,我的妻子、兒女也極力勸阻我,親朋好友也規勸我,他們都認爲回去當書記,影響家庭經濟不說,弄不好還是喫力不討好的事情。經過反反覆覆的思量和激烈的思想鬥爭,我認爲自己是一箇共產黨員,自己走上致富路離不開黨的政策和村民的支持,帶領村民致富應是我作爲一箇共產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我軟磨硬泡說服了妻子兒女,頂住了少數人的冷嘲熱諷,義無返顧地把組織關係遷回了村裏,並以全票當選了小石村的黨支部書記,我被黨員村民的信賴深深地感動了,從此,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在小石村好好幹出個樣子來。
在我接手後,才真正發現小石村是一箇名副其實的“空殼子村”。當時,村裏共負債9萬餘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020元,大多數村民依然沒有脫貧。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村裏因拖欠電纜而被供電局切斷了電源,出現了“日間有陽光,夜間無燈光,白村變黑村,戶戶叫黃天”的現象,這一上任就遇上這麼棘手的問題,我想這莫不是老天有意在考驗我小夏嗎?怎麼辦?村民在試目以待。“開弓沒有回頭箭,再困難也得硬着頭皮幹下去了”我心裏一邊這麼想,一邊帶着兩委一班人,一方面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穩定村民的情緒;一方面抓緊與供電局協調,併到處籌集資金,爲了還款,我以自己的名義貸了款,先交清了村裏所欠的3萬多的電費,這下,燈亮了,村民們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我提在心頭的石頭才落下來:當村幹部真不易呀!
經過此事,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是沉甸甸的,要想改變小石村的落後面貌,下一步的路該如何走?就這個問題,我不知走了多少路,度過了多少個不眠夜,一箇項目一箇項目地篩選。最終把目光投向了村外溪灘的一塊荒蕪了很久的亂石地,經過多方論證,爭取縣國土部門的支持,我就帶着兩委班子成員和村民,一刨一鋤硬是在這片亂石灘上開出100多畝土地,得到上補助資金10餘萬元,並將它承包給人搞開發,每年爲村集體增加了1萬餘元的收入。然而,由於小石村地處平原,沒有山可供開發,集體土地又少得可憐,切要壯大集體經濟光靠農業開發顯然不行。想到這點,我從自己辦廠的經歷中深要體會到發展村集體經濟也要走發展工業的道路,自己沒有資金、人才,就向外爭取外地人來興辦企業。於是,我們研究規劃了100餘畝工業開發小區,引進了一外老闆,投資100餘萬元在村裏創辦了一箇“松陽縣人和泵閥製造廠”和溫州一家投資50萬元左右的鐵器鑄件廠,引進企業後,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的收入,而且爲村民增加了就業渠道。
村集體經濟上去了,如何使村民的腰包鼓起來呢?這是我上任後的第二個看點。我想到了一箇根本點,那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小石村原只從一條小機耕路通向村外,而且路況很差,車進不了村,農副產品的價格明顯低於別的村,村民心裏有說不出的無奈和苦處。想着這些,我心裏很急,千方百計,經歷幾多波折,終於開通了一條8米寬,2.5公里長,直通鄉政府的公路。後又結合康莊工種澆築了水泥路面,這樣連大型的貨車都能開進村了,提高了農副產品的含金量。路修好了,小石村的祖祖輩輩都是靠種良田爲主的,但農田因松蔭溪古道衝擊而成,爛田糊較多,而且高低不平,排水不暢,有許多田只能種兩季水稻,效益低下。如何改造這700多畝爛糊田,成了村民們關注的又一箇難點問題。是啊,這是村民的民生之本,我們作爲村民父母官,怎麼能袖手旁觀呢?經過幾番周折,才與縣國土部門聯繫並爭取到土地整理項目。經過半年的努力,順利完成了土地整理,現在是田成方,路成網,排灌方便,用村民的話說:“現在的田是想幹就幹,想溼就溼,想種什麼就種什麼。”有了良田好路,村民的農業經濟效益自然也就上去了,村民的腰包漸漸地鼓起來了。
然而,畢竟富起來村民在少數,尤其是村中有10多戶殘疾人家庭,他們還是貧困不堪。想到他們,我這心裏就泛酸。因爲我自己就是一箇殘疾人,和他們是同根同枝的兄弟姐妹,和他們有着同樣的經歷、感受和痛苦,就憑這點,如今,我自己又闖出來了,也富裕了,看着這些兄弟姐妹眼巴巴地指望着我,我怎麼能無動於衷呢?可又如何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呢?轉念一想,我想到了自己辦的廠,何不把廠辦成一箇福利企業呢?心潮澎湃的我坐不住了,立馬放下手頭的活,立刻趕到民政局諮詢有關辦福利企業的事宜,我的思路得到民政局領導的贊同,他們決心幫我這個忙。於是,我費盡心思着手搞規劃,寫申請,跑報批,一路折騰下來,總算如願以償了。接下來,我就把村裏12位有勞動能力但幹不了重體力活殘疾人招進了自己的工廠,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這樣他們的生活也就有着落了。
“要當好書記離不開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就必須深入村民,瞭解村民,和他們交朋友。”對於這點,我是心知肚明的。因此,爲了更深入地瞭解村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我經常利用晚上時間走門串戶,到村民們家中喝茶,拉拉家常,誰家的生活、生產碰上困難,誰家需要哪些幫助,我都把它記在隨身攜帶的小本本上,以便能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逢年過年,我會帶領村兩委成員去慰問村裏的老黨員、老幹部、困難戶、孤寡老人、殘疾人,送上一些慰問品和慰問金,以表我們黨對羣衆的一點心意。村民們信賴我,願把我當知心朋友,有事都找我商量,或是到家中,或是打手機,無事也好與我嘮嘮。
無論是爲集體的事,還是爲村民個人的事,工作做得多了,對外聯繫也多了,招待的客人也多了,開支自然也多了。起初,有少數村民認爲我當老闆大手大腳慣了,村開支肯定增多,甚至到村會計處查帳,村會計是擺出所有的招待帳目,村民們啞口無言了。其實,自打我上任以來,我從沒有向村裏報過一包香菸,招待客人多數時候也是自個掏腰包,甚至有幾次涉及到一些經濟問題,都是我自己出錢擺平的,事後也沒有向集體報過帳。這點我是問心無愧的。
8年的時間過去了,這8年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回憶這8年來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雖然覺得有點累,但更多的還是欣慰。如今,我們小石村面貌已大有改觀了,村集體經濟從負數到有存款20餘萬元,人均收入從1020元到3440元,並且成了小康村、縣級文明村、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村。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爲先進黨支部。我本人也連續兩屆當選爲縣人大代表,兩屆當選爲縣殘疾人代表,連續三年被授予縣優秀人大代表榮譽稱號,多次被評爲縣優秀共產黨員。我所辦的宏興工藝品廠受到了縣殘聯的熱切關注,如今我廠年產值已達500多萬元,年上繳稅收10多萬元,全廠40名職工中就安置了本村和外村的殘疾人20多名。殘疾朋友們在我這兒越幹越有勁,越過越開心,我自己也倍感欣慰。在人生的里程中,我成功地翻越了一座大山,今天,我要大聲說:“殘疾人和健全人一樣,同樣能夠駕馭命運,能夠創造出生命的奇蹟!”在今後的路程中,我會繼續努力,奮力拼搏,能多爲鄉親們乾點事,就多爲鄉親們乾點事吧!
殘疾人先進個人典型事蹟材料 篇4
小明是x社區一名殘疾人員,1歲時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痹症,導致右腿殘疾,從懂事起的漫長的日日夜夜裏,他靠着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同厄運抗爭,走出了一條特殊的人生軌跡。父母盼着男孩成家立業,撐起張家一方天!從小在農村的孩子喫的苦多,懂事早。每一次看着父母悲慼的眼神,他心裏就顫動一次:不能讓父母爲我傷心痛苦一輩子,我要做一箇爭氣的孩子,我要給父母一箇奇蹟。他利用自己以前所學的技術,開辦了一家電器修理。由於他的技術過硬和他的服務態度優質,現在找他的人越來越多,真是生意興隆,這使他深深感到,只要肯轉變擇業觀念,改變過去的想法,對自己有信心,勤奮肯幹,就能開闢一片新天地。自學電器維修技術,擺攤設點,生活也算過得去,雖然行走不便,但小明卻是個不甘於現狀的人。經過一番調查和思考,在維修電器的同時,他悉心鑽研養殖和雞病防治技術,開始養殖蛋雞。起初小打小鬧,只圈養了三四百羽。後來逐漸擴大規模,賺了一些錢,生活也過的美滿幸福。小明堅信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在許多優惠政策的照顧下,會有更多的殘疾人、下崗失業人員重新找到自己的工作崗位,走上好的生活道路。
小明一家三口人,有一箇可愛的女兒,生活其樂融融。他在創業期間不忘黨的關懷和國家的各項政策,認真學習黨的__大會議精神,努力鑽研各種科學技術,時刻不忘社區對他們家庭的關懷。作爲一名殘疾人,他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參與各項工作,大力向轄區居民宣傳了人口和計劃生育基本國情;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優育優教、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傳後人等科學的婚育新觀念,生動地詮釋美滿婚姻、和諧家庭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在計生協會組織中能起到了一定的帶頭作用,帶動廣大周圍居民和社區殘疾人學習計劃生育政策,並向她們宣傳居民自治章程的重要內容。通過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逐步實現居民自治、實現計劃生育各項工作目標。
小明用他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殘疾雖不幸,但並不可怕,只要去拼搏,同樣可創造人間奇蹟,同樣可成爲生活的強者”!
殘疾人先進個人典型事蹟材料 篇5
小陳被區殘聯聘用上崗一年多以來,熱愛社區殘疾人專職委員這一平凡的工作崗位,工作踏實肯幹、任勞任怨,她僅被聘用上崗一年多,憑一股滿腔的工作熱情和無私的奉獻,就深得社區殘疾人的讚譽。其主要先進事蹟如下:
一、心繫社區貧困殘疾人,積極爲有需要幫助的殘疾人排難解憂。
她所服務的非健全人、街坊朋友都“察其行而信其言”。她自被聘用上崗以來,工作期間我與各社區殘聯兼職人員入戶走訪多名殘疾人家庭。南崗社區52戶、沙步39戶、省電力一局社區53戶等,瞭解陳邦俊、張春明、秦鏡輝、秦錦萍、秦偉健等殘疾人和家屬的心聲。對年齡大行動不方便,有重殘補助的殘疾人員實行上門發送重殘補助金。並在4、5月期間與精防醫生走訪摸查南崗社區精神殘人員,實行每戶走訪瞭解情況。在走訪期間宣傳殘聯各項優惠措施,動員殘聯人開展自我教育,倡導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精神。
二、工作踏實肯幹,腿勤、手勤,用心服務殘疾人。
作爲一名社區殘協專職委員,小陳能夠牢記自己的工作職責,不能象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一名普通文員一樣,常呆在辦公室打打字,接接電話等類的勤雜事務完成好就稱職了。她能做到腿勤、手勤,是因爲街殘聯、居委民政組和社區各小區都有她的辦公桌,對處動態中的殘疾人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要掌握瞭解得確切真實,若欠缺實時的上門走訪是不可能做好的。一年多以來,她對街轄殘疾人基本情況的臺賬共修改堪對過多箇數據;爲居委會民政組資料收集、整理派發糧油及其他救濟物資等共有50多箇工作日。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