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村申報材料

  名村申報材料

  一、基本概況

  (一)地形地貌

  位於xx鄉(東經87°15′-87°25′,北緯42°8′-42°17′之間)東南部,距xx縣城 53公里左右,北靠xx村,南抵部隊路,東臨國防路,西接則格德恩呼都格村,總面積8平方公里。海拔1082米,地形由東向西、自北向南傾斜,平均坡降在3-5‰。

  (二)氣候氣象

  屬溫帶乾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熱量適中,光照充足,降水量小,蒸發量大,空氣乾燥。年平均氣溫8.87℃,極端最高氣溫40.3℃,極端最低氣溫-31℃,無霜期172天,年均降水78.67毫米,年平均蒸發量爲2224.4毫米。

  (三)行政特點

  全村共有152戶543人,其中放心戶103戶365人,基本戶32戶118人,重點工作戶16戶56人,重點管控戶1戶4人。全村由漢、蒙、維、哈四個民族組成,其中漢族57人,維吾爾族210人,蒙古族265人,哈薩克族11戶。全村有黨員 22 名,團員36名,四老人員6名。建有1所農牧民文化技術學校,1個農家書屋,藏書量達5000餘冊。

  (四)社會經濟

  xx村是一箇以牧爲主,農牧結合的牧業村,全村有耕地3000畝,牲畜存欄21300頭(只),從事畜牧業戶數爲60戶255人,人均佔有耕地5.5畝。XX年,xx村總收入3195萬元,村集體收入14.92萬元,人均收入10254元。

  二、歷史演變

  ,蒙古語,“鹹水井”之意。1975年由博湖等地遷入,是爲牧業三隊,歸屬於xx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建立xx村委會,並於當年9月,建立村黨支部。屬回族民族鄉管轄。

  三、經濟文化特點

  (一)立足實際謀發展

  在1990年以前,由於村裏的居民90%以上是遊牧的牧民,由於牲畜管理體制落後,牧民放牧方式陳舊,廣大牧民人隨羊走,傳統的放牧形式死死的把xx村的畜牧業限制在山區所劃的圈子裏,集體牲畜流失嚴重,而農區的生產種植單一,只能解決喫飯問題,村經濟停滯不前。該村兩委班子首先從牲畜管理制度着手,對原有的牲畜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實行了承包制,把集體羊羣包給有頭腦,有責任心的人放牧,年底按比例收取提成,集體和個人都得到了實惠。同時制定優惠政策扶持養殖大戶。制定了種養結合,發展農區畜牧業的三年經濟發展規劃。到了1999年xx村牧民定居率達到了100%。隨着牧民定居,xx村再次提出利用牧業村的優勢,不僅要養,而且要在育肥上下功夫,要在短時間內見效益的思路。村兩委班子帶領全村建起了暖圈、暖棚,並縮小玉米、棉花和小麥的種植面積,增加優質苜蓿的種植面積加。現在xx村幾乎家家都有暖棚、暖圈。

  畜牧業是村裏的支柱產業,如何讓這個支柱產業突出一箇“特”字,從而進一步的帶動和壯大集體經濟。xx村看到絨山羊改良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於是,面向社會多次考察、洽談,招商引資。通過調查,新疆天毛股份有限公司看準了xx村牧業發展前景。XX年6月新疆天毛股份有限公司和自治區農科院聯手與xx村簽定了只絨山羊改良建設基地的協議。由農科院提供改良技術,天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服務費用和種山羊,村裏承擔技術員的生活費用,牧民只承擔配種費,羊絨由新疆天毛股份公司負責統一收購。通過改良,三年內絨山羊的產絨量將由原來的250克增加到450克,僅此一項一年將會給xx村的牧民增收12萬元。通過協議的簽定,公司+農戶+科技+基地的生產模式在xx村已初具規模。

2頁,當前第112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