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報社社會實踐報告(精選4篇)
大學生報社社會實踐報告 篇1
光陰似箭,時光如梭,彈指一揮間,大學生活已經度過了一半,但在自己的意識中似乎只是不經意的一瞬。
回首往事,不禁一種強烈的緊張感湧上心頭,於是我發現自己在這個假期不能再像以往那樣無所事事了,我必須做點什麼。同時,經過自己十餘年的知識積澱和兩年多的專業知識學習,我也確實需要一箇平臺來檢驗一下自己的實際水平,既能總結過去,也爲未來的發展方向找點支撐。
於是期末考試剛結束,7月5日假期開始的第一天,我就馬不停蹄地來到了黃岡《鄂東晚報》報社參加實習。俗話說: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昇華理論。在實習過程中,一方面,我可以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來指導實際的新聞採寫,而真刀真槍的實踐也能檢驗自己的專業水平,昇華、豐富自己理論知識。實習也就成了我這個假期的重頭戲。
來到報社,我被分配跟隨《鄂東晚報》採訪中心副主任熊慶萍老師。後來,熊老師又帶了一箇實習生一箇來自華科的女孩,自然我們倆成了搭檔。像其他實習生的經歷一樣,開始的一兩天我被要求去看報社以往出版過的報紙,我發現我不再像以前實習那樣視其爲一件不可推脫的負擔,通過看報紙我熟悉了《鄂東晚報》的一貫辦報風格,瞭解了報紙所注重報道的新聞類型,掌握了報紙基本排版規律、新聞稿件構成等諸多的信息,在我以後的實習過程中證明這項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提高了我寫作稿件的成功率。
在隨後實習的日子裏,熊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箇有關黃州各小區物業管理情況調查的選題。這次稿件的採寫過程成爲我本次實習中最難忘的經歷,並且這篇稿件也成爲了自己實習中所撰寫的衆多稿件中甚爲自豪的一篇。
實習那些天,正是黃岡天氣較爲炎熱的一段時間,每天氣溫都是35度以上。爲了搞好採訪,我和搭檔頭頂烈日,常常是揮汗如雨,總共花費了四五天的時間去深入到黃州各小區採訪第一手資料。我們的足跡遍及城區東坡、東門、八一、大地、安居等七八個小區,幾乎走遍了黃州城區的大街小巷。
因爲之前實際採訪經驗並不是很多,加上進入各個小區採訪我們也真的是人生地不熟,更爲難的是好多時候採訪對象根本就不跟我們記者合作,不是不知道,就是不理不睬,我們倆一度都失去了採訪下去的勇氣,但是那些迫切希望盼望改變如今物業管理混亂局面而能夠安居樂業的小區居民那渴望的眼神,一次次給了我們繼續工作下去的勇氣。
自古英雄多磨難。這篇稿件也真是做到了三易其稿。採訪完成後,我梳理資料,借鑑網上的信息,查閱有關書籍,把稿件整理好,一次次送到《鄂東晚報》房產週刊的謝老師那裏去審查,嚴格的謝老師總能從中找出很多不足,於是我就一遍遍的在拿回來改,心裏真是很不情願。但是,可喜的是,一次次稿件的失誤之處越來越少,稿件也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專業,黃天不負有心人,最終一篇高質量的稿件見諸報端。
大學生報社社會實踐報告 篇2
今年我讀過了一箇難忘的暑假,說是難忘,因爲我沒有回家,而是在報社實習工作了兩個月,這對我來說,簡直是太好了,我非常興奮自己能夠有一次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特別是在報社,這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夢,不過我相信,只要我不斷的努力,我就會一直不斷地進步,今年暑假我就是在不斷的進步中走過!
通過學校宣傳部老師以及大通社的幾位學生幹部的努力爭取,我總算得到實習機會了。在知道結果的那一刻我異常激動,然後認真規劃了一下自己的暑假,這樣,自己距離曾經的記者夢就會近很多的。這次實習總體上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們得到了報社領導和記者老師們的認可,也從中學到不少知識,爲人處事和新聞觀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另外,通過實習我們對記者和編輯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再幼稚的感覺什麼是什麼,學會了怎樣實事求,尊重事件的本來面目,與自己的新聞夢想更近了。
能到《平原晚報》實習,自己真的不敢奢望,之前去過《洛陽晚報》,那裏的威嚴讓我有種自卑的心理,畢竟《平原晚報》也是一家市級報社,無論要求還是紀律都應該是非常高的,而我只是一名大二的主修廣播電視新聞學的本科生,並沒有與之相當的能力。所以,事先我們幾個就認真做好準備,從與老師交談的態度到提要求的措辭都是經過我們四個人的反覆推敲才最終實施的。也許是年輕吧,我們總覺得有使不完的勁頭,想早早地進入社會,多隨記者外出採訪,體驗一下學校以外的新聞傳播情況,爲以後的求職應聘準備條件。
因爲專業知識和興趣愛好,我和陳靜分到《平原晚報》總部,跟一箇編輯老師學習編輯稿件,偶爾和記者出去做一些採訪。王騰和晴川則跟晚報一性格豪爽的樓市記者跑樓市。剛來的幾天,我們每天早上8點之前都會到報社,打掃衛生,整理老師的文件。旁邊的記者老師看到我們汗如雨下的樣子,都誇師大的學生有素質,積極主動,我們幾個總會是笑臉應答,因爲我們是揹負着師大和宣傳部以及大通社的榮譽去實習的,我們必須展現師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可實習將近半個月了,也沒什麼採訪人物,我們幾個都非常着急,情緒也開始有懈怠。偶爾寫點消極的感慨,把寶貴的時間都忘記了。其實在那段時間裏我們完全有時間和機會學好方正飛騰這個軟件的,只是我們都太不切實際了。
真的也許是還年輕的緣故吧,我們缺少社會閱歷,記者們出去採訪很少帶我們,有些任務我們也不方便跟去。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報社度過的,看報紙,寫評論,偶爾也寫一些感慨,然後時間就這樣慢慢地走完了。不過看到記者們在聽到有突發事件後立刻趕赴事發現場的魄力時,我還是由衷地敬佩和羨慕,也許將來從事這個行業了,我也會嚴格要求自己的。
經過一箇月的實習,新聞在我的意識裏越來越成爲一種模糊的概唸了。隨着對其漸入瞭解,就像一箇點和一箇圈的關係,當還是點的時候,我並不覺得新聞有多難,需要把握多少度。當點漸漸擴大,成爲一箇周長繼續擴大的圓時,我才體會到新聞也有其更深層的類似於藝術表現的市儈和絕妙。新聞源於生活,源於社會,源於黨和人民。新聞的幾個要素包括真實性、時效性、趣味性及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真實性,在學習過程中我也反覆在思考辨證這個問題。但一味地追求新聞的真實性是不可能順利完成新聞的廣泛傳播的。以前總是認爲,新聞,是什麼就是什麼,要絕對堅持其真實性。
可是實習的這一個月,當所謂的理論和時間相撞時,理論只是一片空白,並且顯得比較膚淺。現在的新聞傳播同樣考慮社會效應和大衆的接受限度,如果一味追求真實,只會把新聞送進死衚衕。怎樣很藝術的變相表達纔可能達到新聞傳播的最終目的,讓新聞起到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
有一次單獨去輝縣的向陽幸福院,碰到新鄉好多媒體的記者,參與完那個活動之後,我感慨頗多,做新聞的困惑和疑問也逐漸增加。回來後我一直在探究新聞策劃和策劃新聞這兩個問題,現在社會,什麼事情都講究策劃,新聞也不例外。前者是爲順利正常有步驟地進行新聞傳播而採取的一種理性的新聞規劃,後者則是爲達到一定的目的用不恰當的手段對新聞事實進行扭曲和擺佈。聯想現在的新聞,好多都已經是擺佈出來的,有的甚至是虛假的,每年查處的虛假新聞也不在少數,大多都是很雷人的。這樣的新聞傳播環境無可否認地造就了一批喪失社會良知和責任心的新聞工作者,他們會拿封口費,會寫虛假廣告,會看關係發新聞,會“不辭辛勞”搭上地區腕兒級人物然後伺機找“岔兒”領費,會“獨當一面”給人辦事包人滿意……這些只是我的個人見聞,但是當它們一天天多起來的時候,我想到中國新聞事業的悲哀,想到作爲一箇記者會在這樣紛繁複雜的環境裏逐漸喪失原本的理念和意志,想到像成舍我、王韜以及其他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還在的話,他們會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和老師出去採訪的幾次經歷,讓我明白很多事情並不是說辦到就能辦到的,採訪前要做充分的準備,採訪中要引導導被採訪者,不能隨採訪者自己的意願,還要注意提到與採訪對象相關的人,蒐集多方素材,這樣在寫稿的時候就可以水到渠成。以前在學校的採訪,都是事先策劃好的,有老師和同學一起,大家集思廣益。而現在,大部分時候老師會把任務完全交給你,而你就必須保質保量的完成,而這個過程不能僅僅說得到鍛鍊就可以一筆帶過的,像專業課上學到的採訪方法和技巧以及原則性的問題,都是必須掌握好的,這樣在學以致用的情況下又提高了自身的新聞業務水平。
第一次實習,得到很多實用的東西。也明白新聞真實的難度,所以以後不會再鑽這個牛角尖了。不過作爲一箇新聞人,必要的社會良知和責任感還是必須堅持的,這是一箇新聞人稱其爲人的最起碼素質和底線。還好實習期間遇到的都是一些社會小問題,有的糾紛也不傷大局,總體上社會主義的新聞還是比較安定的,大的事件我們接觸不到,這些小的事件就正好讓我們練筆了。需要大力宣傳的,我們要學會把原本只有一度的意義提升到三度,沒有那麼好,也要看情況,巧妙地誇大。而一些批評揭露的新聞,可就沒這麼輕鬆了,有時候費了好大勁,好不容易完成的採訪和披露,對方找一下報社上層領導,一箇小小記者幾天的辛苦就白費了。現實就是這樣無奈,所以一些圓滑的記者就開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誰沒有得罪人的時候,幹嗎總跟自己過不去呢。於是很多不公平的現象就應運而生了,這也是無可避免的。所以,有些事情並不是自己能決定的,記者的道路是很艱難的。堅持兩年,執着地選報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因爲喜歡,所以熱衷。正是這樣,我纔會有更多的動力好好規劃自己的新聞路,從點滴積累開始,一步一箇腳印,難與不難也是視努力而定的。在以後的學習和實踐中,我仍會堅持,爲圓自己的記者夢而努力。
新聞難做,這是很正常的,不過我擔心的是自己想做這份難做的工作連機會都沒有,現在大學生找工作多難啊。好的單位幾乎不要人,差的單位大學生一般都不願意去,高不成,低不就的,導致現在就業形勢越來越難。我不想這樣,在畢業後就失業,我會通過社會實踐提高自己能力,在我畢業的時候可以直接找到工作單位,我相信我會做的更好的!
大學生報社社會實踐報告 篇3
20xx年暑假——介於我的大學生活二年級和三年級之間的一箇重要的假期,總共有將近兩個月的自由時間。
光陰似箭,時光如梭,彈指一揮間,大學生活已經度過了一半,但在自己的意識中似乎只是不經意的一瞬。
回首往事,不禁一種強烈的緊張感湧上心頭,於是我發現自己在這個假期不能再像以往那樣無所事事了,我必須做點什麼。同時,經過自己十餘年的知識積澱和兩年多的專業知識學習,我也確實需要一箇平臺來檢驗一下自己的實際水平,既能總結過去,也爲未來的發展方向找點支撐。
於是期末考試剛結束,7月5日——假期開始的第一天,我就馬不停蹄地來到了黃岡《鄂東晚報》報社參加實習。俗話說: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昇華理論。在實習過程中,一方面,我可以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來指導實際的新聞採寫,而真刀真槍的實踐也能檢驗自己的專業水平,昇華、豐富自己理論知識。實習也就成了我這個假期的重頭戲。
來到報社,我被分配跟隨《鄂東晚報》採訪中心副主任熊慶萍老師。後來,熊老師又帶了一箇實習生——一箇來自華科的女孩,自然我們倆成了搭檔。像其他實習生的經歷一樣,開始的一兩天我被要求去看報社以往出版過的報紙,我發現我不再像以前實習那樣視其爲一件不可推脫的負擔,通過看報紙我熟悉了《鄂東晚報》的一貫辦報風格,瞭解了報紙所注重報道的新聞類型,掌握了報紙基本排版規律、新聞稿件構成等諸多的信息,在我以後的實習過程中證明這項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提高了我寫作稿件的成功率。
在隨後實習的日子裏,熊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箇有關黃州各小區物業管理情況調查的選題。這次稿件的採寫過程成爲我本次實習中最難忘的經歷,並且這篇稿件也成爲了自己實習中所撰寫的衆多稿件中甚爲自豪的一篇。
實習那些天,正是黃岡天氣較爲炎熱的一段時間,每天氣溫都是35度以上。爲了搞好採訪,我和搭檔頭頂烈日,常常是揮汗如雨,總共花費了四五天的時間去深入到黃州各小區採訪第一手資料。我們的足跡遍及城區東坡、東門、八一、大地、安居等七八個小區,幾乎走遍了黃州城區的大街小巷。
因爲之前實際採訪經驗並不是很多,加上進入各個小區採訪我們也真的是人生地不熟,更爲難的是好多時候採訪對象根本就不跟我們記者合作,不是“不知道”,就是不理不睬,我們倆一度都失去了採訪下去的勇氣,但是那些迫切希望盼望改變如今物業管理混亂局面而能夠安居樂業的小區居民那渴望的眼神,一次次給了我們繼續工作下去的勇氣。
自古英雄多磨難。這篇稿件也真是做到了三易其稿。採訪完成後,我梳理資料,借鑑網上的信息,查閱有關書籍,把稿件整理好,一次次送到《鄂東晚報》房產週刊的謝老師那裏去審查,嚴格的謝老師總能從中找出很多不足,於是我就一遍遍的在拿回來改,心裏真是很不情願。但是,可喜的是,一次次稿件的失誤之處越來越少,稿件也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專業,黃天不負有心人,最終一篇高質量的稿件見諸報端。
此後,我在報社又相繼參與並撰寫了農民工受傷、未成年人進網吧、區工商局表彰大會、夏季飲料消費調查等一些稿件(具體數量並未清點,也並未留有底稿),我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鍛鍊。
屈指算來,從7月5日開始,一直到8月4日結束,我總共在《鄂東晚報》待了一箇月,自己是受益匪淺。除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得到了相應的鍛鍊和提高外,我覺得最寶貴的就是我在報社裏邊認識了很多優秀的老師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幾個實習生既從各位報社準記者那裏學到了很多教科書里根本就沒有的東西,並且我們幾個人還在一起玩得很好,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實習結束後,我就回到了青島老家,在家裏一直是挺無聊的,沒有什麼願意做的事情,也很少有事情需要我去做,每天在家裏除了喫就是看看電視什麼的,偶爾也會出去上上網,但是不經常,因爲父母在身邊,不能表現的太墮落了,裝裝乖孩子還是應該的。
就這樣我在家裏墮落了二十天後,不堪忍受的我就又提前一箇週迴到了學校,原計劃是利用這樣一段時間好好看看計算機,因爲進入9月剛開學就是國家二級計算機過級考試了。其實在我心裏過不過只是一箇問題,我實在是不想讓那80塊錢的報名費去打水漂。
最終計算機複習也是沒能真正紮下心去,還是玩多學少啊,大家都剛來,有兩個月沒見了,聚聚會,喫喫飯、上上網什麼的花去了大部分時間。沒辦法,這樣我也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至於過與不過,也只能聽天由命了,畢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啊。
總的來說,20xx暑假是一箇比較有意義的假期,我過的緊張而充實。
現在,隨着假期的結束,新的學期又開始了,我也又一次收拾行李,踏上了新的征程。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於人,相信有一箇假期充分的準備,我在新的學期裏會走的更順。
作爲一名未來的記者,我一直記着“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人生信條,原新華社社長郭超人有一句名言:在記者的筆下“有財產萬千,有譭譽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關天”。所以作爲一名合格的人民記者,我在將來除了要學好專業知識外,我也要加強自己的政治修養、知識修養和思維修養,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永不滿足,永不懈怠。
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保持旺盛不衰的激情,培養淡泊名利的心志,鍛鍊得心應手的文筆。
路已在腳下展開,唯一我要做的的就是沿着自己堅定的方向一直走下去,不管是花團錦簇,還是荊棘叢生,永不停息,永不回頭。
前方的世界很精彩,相信明天會更好。
大學生報社社會實踐報告 篇4
光陰似箭,時光如梭,彈指一揮間,大學生活已經度過了一半,但在自己的意識中似乎只是不經意的一瞬。
回首往事,不禁一種強烈的緊張感湧上心頭,於是我發現自己在這個假期不能再像以往那樣無所事事了,我必須做點什麼。同時,經過自己十餘年的知識積澱和兩年多的專業知識學習,我也確實需要一箇平臺來檢驗一下自己的實際水平,既能總結過去,也爲未來的發展方向找點支撐。
於是期末考試剛結束,7月5日——假期開始的第一天,我就馬不停蹄地來到了黃岡《鄂東晚報》報社參加實習。俗話說: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昇華理論。在實習過程中,一方面,我可以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來指導實際的新聞採寫,而真刀真槍的實踐也能檢驗自己的專業水平,昇華、豐富自己理論知識。實習也就成了我這個假期的重頭戲。
來到報社,我被分配跟隨《鄂東晚報》採訪中心副主任熊慶萍老師。後來,熊老師又帶了一箇實習生——一箇來自華科的女孩,自然我們倆成了搭檔。像其他實習生的經歷一樣,開始的一兩天我被要求去看報社以往出版過的報紙,我發現我不再像以前實習那樣視其爲一件不可推脫的負擔,通過看報紙我熟悉了《鄂東晚報》的一貫辦報風格,瞭解了報紙所注重報道的新聞類型,掌握了報紙基本排版規律、新聞稿件構成等諸多的信息,在我以後的實習過程中證明這項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提高了我寫作稿件的成功率。
在隨後實習的日子裏,熊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箇有關黃州各小區物業管理情況調查的選題。這次稿件的採寫過程成爲我本次實習中最難忘的經歷,並且這篇稿件也成爲了自己實習中所撰寫的衆多稿件中甚爲自豪的一篇。
實習那些天,正是黃岡天氣較爲炎熱的一段時間,每天氣溫都是35度以上。爲了搞好採訪,我和搭檔頭頂烈日,常常是揮汗如雨,總共花費了四五天的時間去深入到黃州各小區採訪第一手資料。我們的足跡遍及城區東坡、東門、八一、大地、安居等七八個小區,幾乎走遍了黃州城區的大街小巷。
因爲之前實際採訪經驗並不是很多,加上進入各個小區採訪我們也真的是人生地不熟,更爲難的是好多時候採訪對象根本就不跟我們記者合作,不是“不知道”,就是不理不睬,我們倆一度都失去了採訪下去的勇氣,但是那些迫切希望盼望改變如今物業管理混亂局面而能夠安居樂業的小區居民那渴望的眼神,一次次給了我們繼續工作下去的勇氣。
自古英雄多磨難。這篇稿件也真是做到了三易其稿。採訪完成後,我梳理資料,借鑑網上的信息,查閱有關書籍,把稿件整理好,一次次送到《鄂東晚報》房產週刊的謝老師那裏去審查,嚴格的謝老師總能從中找出很多不足,於是我就一遍遍的在拿回來改,心裏真是很不情願。但是,可喜的是,一次次稿件的失誤之處越來越少,稿件也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專業,黃天不負有心人,最終一篇高質量的稿件見諸報端。
此後,我在報社又相繼參與並撰寫了農民工受傷、未成年人進網吧、區工商局表彰大會、夏季飲料消費調查等一些稿件(具體數量並未清點,也並未留有底稿),我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鍛鍊。
屈指算來,從7月5日開始,一直到8月4日結束,我總共在《鄂東晚報》待了一箇月,自己是受益匪淺。除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得到了相應的鍛鍊和提高外,我覺得最寶貴的就是我在報社裏邊認識了很多優秀的老師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幾個實習生既從各位報社準記者那裏學到了很多教科書里根本就沒有的東西,並且我們幾個人還在一起玩得很好,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實習結束後,我就回到了青島老家,在家裏一直是挺無聊的,沒有什麼願意做的事情,也很少有事情需要我去做,每天在家裏除了喫就是看看電視什麼的,偶爾也會出去上上網,但是不經常,因爲父母在身邊,不能表現的太墮落了,裝裝乖孩子還是應該的。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