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兒童健康狀況調研報告(精選3篇)

我縣兒童健康狀況調研報告 篇1

  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由於各種原因,年輕的父母把孩子留在家鄉,交給爺爺奶奶代養,使這些孩子成爲“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由於家庭教育和監護的不到位,他們成長中極易產生價值上的偏離和心理發展的異常,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並進一步影響到家庭的和諧,社會的穩定。解決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培養問題,不僅關係到未來人口的素質,也關係到社會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一、 x區留守兒童現狀。

  據統計,目前x市x區共有留守兒童347人,分佈在全區的各個小學,以農村的村小尤爲突出。針對這一現狀,x年6月區婦聯向湯山城鎮太河小學的68名學生每人贈送了一套校服,及圖書、文具、排球等物品,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存在欠缺。留守兒童中有近90%是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由於是隔代撫養,祖輩們只能給予孫輩物質生活上全方位的滿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引導。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很難承擔起對孫輩的監護和教育的責任。

  (二)留守兒童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儘管有90%的外出務工父母經常與孩子聯繫,但有的半年與孩子聯繫一次,有的一年纔回家探親一次;有的常年在外,孩子與父母之間相處的時間很少,親子之間缺乏溝通交流的機會。XX年6月,區婦聯籌集到50張面值50元的固定電話卡,免費贈送給湯山城鎮的留守兒童們,讓孩子們在休息日給外出的父母打電話,報平安,溝通親情,增加感情。

  (三)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開始顯現。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2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當遇到問題時多數會自己解決,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鍛鍊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由於孩子正處在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沒有家長的正確引導,很可能產生不良後果。

  (四)留守兒童學習狀況不容樂觀。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低,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對孩子的學習缺乏約束;另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高,他們因自己文化少,就希望子女出人頭地,不切實際地向孩子提出只要成績好要什麼給什麼,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花錢大手大腳。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知識水平偏低,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有效的輔導,而且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

  (五)行爲失範,甚至出現道德滑坡。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偷盜等行爲,有的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三、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城市化進程是不可扭轉的,留守兒童問題必然會出現,如果不引起學校、家庭、社會各界廣泛地關注,這一代留守兒童勢必影響着國家未來的發展及和諧社會的構建。通過調查,對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提出如下對策與建議:

  (一)強化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責任。一是加快我區的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讓農村富餘勞動力就近解決就業問題,從而減少留守兒童數量。二是加強輿論宣傳。特別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成長的監護責任和教育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緻富與子女教育的關係。

  (二)完善學校教育。對於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羣體,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外,要更多地瞭解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狀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加強與留守兒童監護人的聯繫,多開展家訪,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健康成長。組織豐富多彩的課餘文化活動,吸引留守兒童參加,讓他們在健康有益的活動中幸福成長。

  (三)突出家庭教育。家長要樹立孩子的健康發展需要家長全面關懷的理念,孩子在幼兒時期,父母尤其是母親不應該離開孩子,外出務工要儘量帶孩子隨身就讀或把孩子寄養在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時,做到在外地期間多聯繫孩子,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儘可能多地回家與孩子見面,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關愛。

  (四)注重社會教育。強化社會關愛,充分發揮婦聯的作用,組織機關幹部、老師和社會愛心人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開展 “愛心媽媽”、“家教志願者”、“代理家長”等結對幫扶活動,從不同方面給留守兒童精神關愛,彌補家庭親情缺失,讓他們享受“家”的溫暖。

  留守兒童問題,是涉及一代農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農村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事。我們深信:在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下,在社會、家庭支持配合下,留守兒童會在不斷優化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我縣兒童健康狀況調研報告 篇2

  現如今外出務工人數逐年增加,留守兒童數量也隨之增加。調查發現多數留守兒童有不同的心理問題,我縣農村留守兒童20xx年底已達30194人,這個數字仍在逐年增加,已經形成一箇需要予以高度重視的羣體。同時,據調查顯示,農村兒童的心理障礙檢出率高達19.8%,幾乎每5個孩子中就有一箇存在心理問題或行爲異常。另一項調查顯示,有55.5%的留守兒童表現爲任性、冷漠、內向、孤獨等性格特徵。如果這些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不僅會對留守兒童造成心理傷害,帶來不穩定因素,也會給和諧社會構建帶來隱患,這無疑是一箇值得深思與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爲一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諮詢志願者的我,更應該把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時刻記掛在心,努力尋求解決辦法,幫助他們茁壯成長!

  通過聽胡義秋老師的《青少年常見心理障礙及其防治》和朱佳老師的’團體輔導之後,我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理解爲:這些孩子在成長中因爲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注和呵護,情感豐富而脆弱,

  依賴性和獨立性、衝動性和理智性、自覺性和任性並存,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爲:

  1.自己封閉性格孤僻

  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由於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一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緒失控容易衝動

  留守兒童一般年齡在16週歲以下,正處於身心發育時期,情緒欠穩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緒失控和衝動。他們還容易對周圍人產生戒備和敵對心理。這種敵對心理的一箇重要表現就是攻擊行爲。有些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對教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也易於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嚴重者往往還有暴力傾向。

  3.認知偏差內心迷茫

  多數留守兒童認爲家裏窮,爸媽沒能耐,纔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裏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逐漸逃學、輟學,以致過早地流向了社會。

  (一)家庭方面

  1、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爲了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要完善家庭教育環境,加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搭建他們能夠見面的橋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使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

  2、尋找合適的監護人,充分發揮監護人的教育作用

  作爲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需具備一定的素質,要能夠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爲,給予及時的教育與引導;真正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做到嚴與愛結合;要定期與留守兒童進行思想交流,瞭解其需求及心理狀況。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父母應與孩子經常保持聯繫,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使孩子形成正確的生活觀。

  (二)學校方面

  作爲留守兒童所在地的教育機構,學校應該儘可能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建立一箇輕鬆、和諧、積極向上的環境,使學生能在平等、關愛和合作互助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1、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發揮學校的育人功能

  各中小學要建立起學校和家庭對留守兒童相互支持的培養模式。對家長及監護人進行培訓,使其端正教育觀念,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探討並推廣先進的家庭教育經驗。定期開家長會並與家長經常聯繫、家長回家及時進行家訪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教育溝通的渠道,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組建留守兒童之家,在留守兒童之家中,他們可以分享彼此之間的快樂,理解彼此的煩惱,交流和討論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疑慮。

  2、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強對教師的心理教育培訓,各科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教師瞭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獨特的教育方法。學校請經過專門培訓的心理輔導教師對科任教師進行系統的培訓,這樣使留守兒童教育科學化。學校要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開設心理信箱,電話諮詢,信函諮詢、視頻通話等方式,學校要設立心理諮詢室,定期辦心理健康專欄、板報,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規化。

  3、學校加強留守兒童自身素質的培養

  留守兒童存在的種種問題和煩惱,其實都可以認爲是缺乏對現實的正確的態度和內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務工是一種現實,他們應以健康的心態,正視現實、面對現實。在改變不了父母外出的現實情況下,能讓他們學會調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應該讓他們學會自信、自立、自強,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鍛鍊和考驗,爲自己樹立目標,培養各種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多與老師、同學接觸,勇敢面對和克服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三)社會方面

  政府加大投資,完善社會制度,發展地方經濟,增加農民工就近就業的機會;各級政府應制訂和實施優惠政策,興建打工子女學校,保障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權益。從政策上保證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打破戶籍限制,打通農民工子女入學的“綠色通道”;政府應政策鼓勵民營企業或私人創辦民工子弟學校。

  我國是一箇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0%,農村留守兒童所佔比例相對較大。關心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到民族下一代的幸福和社會的穩定。我們應該責無旁貸的行動起來,關心、關愛和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守護他們每一顆成長的心,爲了國家的未來和明天,共同營造一箇幸福、安康、和諧的社會。

我縣兒童健康狀況調研報告 篇3

  一、課題名稱及其界定

  留守兒童是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打工、經商交由祖輩或親屬監護的未成年人,是近幾年我國研究者廣泛關注和研究的對象。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箇突出的社會問題。我校位於農村偏遠地區,已成爲留守兒童的聚集地,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成爲我校教師面臨的複雜問題。隨着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羣體還在壯大。留守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而他們卻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也缺少了情感上的關愛和呵護,以至於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最爲突出,也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因此,作爲教師,我們需要深入剖析留守兒童的心理並進行正確引導,讓他們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二、課題研究目的及實踐意義

  (一)研究目的

  1、爲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課題的研究對我校留守兒童的成長特點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總結,探索出適合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

  3、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我國義務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內核,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而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舉措。

  (二)實踐意義: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重點關愛弱勢羣體,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摸索出解決我校及周邊地區留守兒童問題的途徑、方法,爲學校可持續發展找準路子。

  2、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爲實現學校跨越式發展提供源泉。

  三、本課題研究的現狀及可能的創新之處

  (一)研究的現狀

  留守兒童比例在近年來增大,其教育問題在之前並不十分突出,所以相關的課題研究相對較少。國內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研究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初,但沒有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和探討。最近幾年來,由於社會領域提出“關注弱勢羣體”和教育領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等重要命題,於是留守兒童心健康教育問題的研究成爲科學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問題。

  (二)可能的創新之處

  建立留守兒童的個人動態成長檔案,通過對其成長軌跡進行跟蹤調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對留守兒童教育服務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通過課題研究,使教師教育理念得到昇華,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發展,探索出留守兒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構建留守兒童的教學模式。

  四、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及實踐價值

  (一)理論依據

  1、馬斯洛的“人的動機理論”把人的需要分五個等級——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後兩個需要是人的高級需要,是人發展的持久動力。

  2、美國社會學家默頓在關於社會行動的主觀動機和客觀社會後果的分析中,創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負功能的概念。負功能使既定系統的適應或調整的可能性減少的結果,負功能有助於系統調整和適應的客觀結果。家庭環境和教育及家庭結構對於兒童社會化的進行也有正負功能。

  3、《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以公辦學校爲主,認真做留守兒童義務教育工作,切實落實一視同仁政策。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及時解決留守兒童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度重視對下一代尤其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培養,努力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素質,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黨和國家事業後繼有人的重要保證。

  (二)實踐價值

  我校地處偏山村地區,自然條件較差,是典型的靠天喫飯的傳統農村。近年來隨着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轉型,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產生了新的教育羣體——留守兒童。我校現有學生16人,留守兒童就有16人,也就是說我校是百分之百的留守兒童學校。在情感缺失和心理的失衡的影響下,許多留守兒童產生了自卑、叛逆、性格抑鬱、自我封閉、自私冷漠等不良心理。有些甚至屬於智障或患有自閉症、焦慮症、多動症等。如何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經是一箇很嚴峻的問題。留守兒童在學習、思想、品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德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進行此課題研究,探索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及教育對策將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

  總之,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針對我校留守兒童的現狀,分析主要學習問題及成因,提供針對性的教育對策,並在此基礎上探索一條開展以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爲突破口的教育新路子。同時,通過課題研究和實驗,培養一支骨幹教師隊伍。

  五、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和內容

  (一)主要研究目標:

  1、探索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形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評價量標體系。

  2、提高教師教育學生的能力,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形成優良的校風和學風。

  3、通過研究,落實以人爲本的思想,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教育留守兒童自主、自信、自尊、自強。培養留守兒童的創造能力、生存能力,爲終生髮展打下堅實基礎。

  4、通過研究,切實減輕家庭負擔,讓外出人員安心務工,構建和諧的教育環境,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爲和諧社會的創建貢獻力量。

  5、通過研究,撫平留守兒童殘缺的家庭感、親情感,還留守兒童一片美麗的天空,創建和諧校園、溫馨家園。

  (二)主要內容:

  1、分析研究留守兒童的現狀、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教育現狀。

  2、建立留守學生的成長檔案,進行個案跟蹤研究。

  3、進行實驗、觀察本學校留守學生與非留守學生的心理現狀,進行比較找出差異,運用多種途徑和方法進行研究。

  4、排除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障礙對策:健康心理的培養;人際關係的培養;自我認定意識的培養;關愛他人意識的培養;安全意識提高的培養研究;自愛、自控能力的培養研究等。

  六、本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步驟和主要措施

  (一)實施過程、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4月——20xx年8月)

  學習本課題相關的理論,課題成員進行學習討論。收集有關資料,統計、分析、訪談、調查階段,爲課題研究作好充分準備。

  2、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明確研究內容,全面進行統計分析。

  (1)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進行個案跟蹤研究。學校對全校留守兒童的身體狀況、學業成績、父母情況和監護人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進行登記造冊。樹立班主任是關心留守兒童第一責任人的觀念,提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加強管理,強化管理意識。

  (2)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問卷、進行社會調查、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及心理諮詢室,便於留守兒童傾訴、化解不健康的心理情緒。

  (3)“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道德品質、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分析研究。找出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的道德品德差異與心理差異,對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學習成績進行分析。探究出適合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的教育方法與途徑,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4)妥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也是農村學校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課題組成員必須認真研究,尋找一條適合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特點的教育途徑。

  3、總結階段:(20xx年4月)

  將研究所得資料加以科學分析、綜合、概括,逐步形成最終成果,形成研究報告,論文集。

  (二)主要措施

  1、調查:現場走訪、問卷調查、文獻調查等。

  2、收集第一手資料、數據、事例,分析、整理資料。

  3、形成階段和最終研究成果:調查報告、論文、數據庫、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七、完成課題研究的條件的分析

  首先,國家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爲課題提供了社會背景條件,國內外已有的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爲本研究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基礎;他們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研究已取得的許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經驗,也可供我們學習、參考和借鑑。其次,課題有一支實力雄厚的研究隊伍。本課題組教師具有積極投身學校教育教學研究的意識和主動性。由於我們的課題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思路,研究活動就是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活動,因此,在課題研究的時間上,有了充分的保證。同時,課題有得天獨厚的實驗條件。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的農村學校,在發展的歷程中積澱了豐厚的校本文化,開放的觀念、對新事物的敏感與熱誠是我校教師重要的特色。前期各種獻愛心活動已引起社會的關注,爲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有了以上條件,加之本課題自身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本課題的研究是完全能達到預期目的的。

  八、本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研究組成員每人寫一份調查報告,一篇研究論文。

  九、課題組成員分工

  課題負責人:李剛

  負責研究的總體規劃和研究事務的相關協調,研究活動的指導與管理,負責研究方案的制定。

  主要成員:李苗苗、曹越楠、張閃閃、王貞、楊海燕、王丹

  李苗苗、曹越楠、張閃閃負責研究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實施並負責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生活狀態的關係研究。王貞、楊海燕負責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王丹負責全校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