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行業的調研報告範文(精選3篇)
辣椒行業的調研報告範文 篇1
(一)主要問題
1.種植成本上升,勞動力緊缺,基地規模化難以實現。隨着人工、土地流轉成本上漲,辣椒種植成本也逐年攀升;辣椒產地大多在偏遠貧困農村,難以使用農田機械降低勞動成本,隨着農村青壯勞力大量湧入城鎮,勞動力不足已成爲辣椒規模化發展的障礙。
2.全產業鏈深度開發不夠,產品科技含量低。目前我國幹辣椒製品仍處於初加工階段,深加工企業少。幹辣椒加工製品企業與科研院所的’聯繫不緊密,研發創新能力不足,不能緊跟市場需求開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
3.產業底數不清,影響生產決策。我國未將幹辣椒作爲一箇獨立的品類進行單獨統計,以至於種植面積、產量、消費量等產業底數不清,各地生產者主要根據當地市場價格決定,影響生產決策的科學性。
(二)風險分析
1.幹辣椒價格變動幅度較大。一是自然災害發生頻繁、遊資炒作等情況導致幹辣椒價格波動幅度較大,二是由於冷庫基礎設施較少、幹辣椒不耐儲等特殊性,價格易大幅波動。
2.國際貿易形勢嚴峻,印度辣椒對我國衝擊較大。由於印度進口到中國的商品可以享受最惠國稅率待遇,加上泰國、印度等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發展辣椒產業潛力大,特別是印度椒相較我國辣椒而言辣度高、價格低,未來對我國的辣椒市場衝擊可能較大。
辣椒行業的調研報告範文 篇2
幹辣椒具備當年種當年收、技術要求低、見效快等特點,許多有一定產業基礎的貧困地區都將其作爲扶貧項目加以推動。據估計,在中西部貧困縣中,約有1/4發展幹辣椒產業,對促進貧困戶增收與貧困縣“摘帽”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經驗做法
1.建立扶貧車間,集中零散土地,加強企業培養。建立扶貧車間,僱傭貧困人口。推行“辣椒股份”模式,允許貧困戶以土地入股,將零散土地集中起來,發展規模種植,引領村民組建辣椒專業種植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金+務工工資+年終分紅”模式,增加貧困戶收入;此外通過加強龍頭企業培育,以增強主體實力,提高規模生產程度。
2.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經營模式。根據自身經濟和地方企業和合作社的情況,各地區制定了符合實際發展需求的經營模式。如“合作社+基地+農戶+直銷”模式,爲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系列服務。以基地爲依託向周圍輻射,形成了合作社引領農戶抱團闖市場的良好格局。“基地+協會+農戶”模式,基地統一提供種子、農藥和肥料,並與椒農簽訂回收合同,制訂保護價。
(二)典型案例分析
1.河南省柘城。柘城被農業農村部命名爲“中國三櫻椒之鄉”,也是大別山片區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貧困人口占10%。近年來,柘城以打造中國辣椒第一縣爲目標,實施“辣椒經濟”發展戰略,20xx年辣椒產業帶動脫貧人數佔全縣脫貧總人數的35%。主要採取3種措施:一是土地入股;二是建立扶貧車間,先鼓勵貧困戶加入辣椒的`邊緣產業,待獲得更多的流動資金後,再進一步參與到辣椒種植當中;三是確立“基地+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基地統一提供種子,保證種質資源。協會爲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幫助農戶聯繫訂單。政府提供各項經濟補貼與扶持以保證辣椒質量、穩定農戶收益。
2.貴州遵義蝦子鎮。依託交易市場的地理優勢,蝦子鎮辣椒產品主要通過就近的蝦子辣椒市場進行流通。蝦子鎮現有辣椒標準育苗大棚48個,種植面積保持在~3萬畝。採取政府引導的方式,示範引導羣衆積極參與種植辣椒,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鼓勵大戶、家庭農場擴大規模種植。遵義辣椒龍頭企業在脫貧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辣三娘”聘請的工人均爲周邊鄉鎮貧困人口,失地農民以及留守婦女,直接幫助8戶貧困戶,資助了12個貧困兒童完成學業,以此帶動周邊貧困戶脫貧。
辣椒行業的調研報告範文 篇3
(一)完善辣椒市場調控機制,穩定生產者收入預期。一是加強政府對辣椒產區的支持與扶植;二是加強幹辣椒信息監測平臺建設;三是做好市場淡旺季的供需調整,合理調整淡旺季供給差異;四是合理控制幹辣椒的進出口規模。
(二)加大科技投入,強化品種選育。一是加大對辣椒新品種選育,豐富辣椒種質資源;二是抓好名優地方特色辣椒品種的提純復壯;三是加強對高色素、高抗性等辣椒種質資源的引進,對中國辣椒品種進行改良。
(三)提高幹辣椒精深加工能力。一是加大高新技術在辣椒綜合深加工中的應用;二是建立辣椒原料及深加工產品的統一評價體系,提高辣椒及深加工產品的檢測水平,確保內銷產品與國際貿易產品的質量標準相一致,逐步加大國內深加工產品的`競爭力。
(四)加強龍頭企業培養,提高產業化水平。一是培育一批起點高、帶動力強的辣椒深加工龍頭企業;二是實行強強聯合或資產重組,減少重複建設,構建技術先進、抗風險能力強的中大型深加工企業集團;三是逐步培育具有特色和知名度的深加工拳頭產品,打造名牌產品或名牌企業。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