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調研報告彙編(通用3篇)

博物館調研報告彙編 篇1

  一、概論

  湖北美術館位於武漢市武昌東湖之濱,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與湖北省博館相毗鄰,是省文化建設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美術館佔地面積:15318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0平方米,總投資:億元

  主體建築地上4層,地下1層,其按美術館的功能與設施所建,館內有十個展廳,展區面積約5000平方米,展線總長度1200多米,可同時或分別舉辦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展覽。

  其中第一層的展廳室內空間高度爲米,二、三層展廳空間高度爲米;部分展廳安裝有滑動自如的活動展板及活動展牆,能變化出多種不同的空間佈置,滿足不同展覽的要求。 同時展廳內配備有中央空調系統、恆溫恆溼系統、中央監控系統、火災報警系統、24小時警報安全系統等先進設施。

  此外,還擁有現代化的典藏畫庫、多功能學術報告廳、貴賓廳、藝術家工作室、藝術培訓中心、電影廳、中西餐廳、咖啡廳等先進配套服務設施,是集展覽、收藏、研究、教育、交流、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高品位的造型藝術博物館。

  二、摘要介紹

  湖北美術館整體構成看上去是幾個簡單幾何形體的結合,前面的圓柱被一箇長方體切斷再加上後面的五個間隔分開的五個長方體,就是這樣的一些簡單的幾何形體巧妙的組合使美術館成爲一件藝術珍品,前面的半弧形和後面的領教分明的長方體形成強烈的對比,再加上長方體內凹的一塊加上長方體的立面的一些開窗使長方體的立面豐富起來,長方體後面的五個在體量上小一些的長方體是整建築的延續,同時這一部分也是整個建築的核心部分——展館。五個連續間隔的長方體不僅豐富了建築的形式,同時也是功能上的要求。

  一層主要爲1、2號展廳、電影廳、音樂廳、貴賓廳、休閒區、總服務檯和咖啡屋。湖北美術館的配套綜合服務設施,將以美術館的其它功能爲依託,包括音樂廳、電影廳、藝術書店、中西餐廳、咖啡廳等,讓觀衆在與藝術進行最直觀交流的同時,也滿足其購物、休閒等不同的需求。

  美術館的功能分區明顯因此採用了不同的功能區都擁有自己單獨的出入口,從圖上可以看出有辦公室、電影院、音樂廳、咖啡廳、貴賓室的出入口。這些設計使起到分開人流作用同時讓功能分區更加明顯清晰。美術館的入口是一排的圓弧形排列粗壯高聳的柱廊,這和人自身體量的強烈對比,讓人不由自主的以爲這是朝聖的門口。開門就讓參觀的人產生敬畏的心情。大廳的上空懸空同外面的相呼應,同時也讓遊客有開曠的視野和足夠的中轉空間。大廳是連接幾個重要配套設施的樞紐,同時也是一箇地標性建築的門面。從一箇大廳就可以看出整個建築的水平。

  同樣的藝術館巨大的面積使它的採光成爲評價它的一箇很重要的.標誌,許多大師都是在建築的光線運用方面奠定了他們的地位。湖北美術館在展館和大廳的連接處採用上下貫通的自然採光,這不僅讓上下的遊客有了視線上的交流,同時又滿足了通風采光的要求。上下貫通的地方是遊客垂直交通的要道,這裏建有一部樓梯和一部電梯,夾在這之間的是種植的竹子。這一抹綠色讓整個建築充滿了清新自然的味道,是所有建築的中心。

  二樓的就是連成一排的展廳和辦公室,這和一樓的佈局相同。但二樓的一大亮點就是貫通的一二層即形成了一些彎曲的過道,這同中國所講究的曲徑通幽不謀而合。這些過道既是同一層遊客的視線交流又是上下樓層的遊客視線交流,這些巧妙地設計讓身處不同樓層的遊客互相聯繫起來。

  三樓和四樓的延續了一、二樓的佈局,連續的展館和辦公室一直到頂層。前半弧形在三層形成一箇露天廣場,後半弧在四層形成另外一箇露天交通過道。這兩處露天平臺是這棟美術館的另一箇亮點。前面的廣場既可遊客休息的平臺,又爲美術館提供了另一箇展示平臺。

博物館調研報告彙編 篇2

  這次的博物館參觀之行一共去到了上海的三個博物館,分別是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龍美術館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但由於各種不定因素,對於前兩個博物館我們未能更好更深入的瞭解,因此我也在網上查閱了一些資料。參觀了三個風格迥異,獨具特色的博物館,對於我們這次的博物館設計是有極大的啓發和幫助的,我也在此做了一些思考。

  上海自然博物館

  博物館坐落在上海靜安雕塑公園內,濃厚的藝術氣息環繞着博物館,而博物館本身的設計又與周邊環境相呼應,彷彿是從地上長出一般,遺憾的是博物館離開館還有一段時間,我們只能在博物館周邊觀賞。

  環繞博物館一週,發現與周邊林立的高樓大廈截然不同,自然博物館精心做起了“矮”文章。若能從高處俯瞰,新館像一隻扁扁的“鸚鵡螺”,與浦東張江的另一隻“鸚鵡螺”――上海光源,遙相呼應。“螺”身鋪滿“綠色”,屋頂綠化與見縫插針的立體綠化,讓這座建築面積僅有45000平方米的“小場館”,擁有接近30%的“大綠化”,與周邊環境渾然一體,散發出濃濃的“公園氣質”。

  仔細看,曲面上密佈着不規則多邊形,就像是一箇個細胞。這座由國外知名設計師設計的場館,最具特色的就是這座“細胞牆”,且意味深長:自然生命的演化正是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等到高等的過程。穿過細胞牆,走進自博館就能尋找答案。曲線外立面環抱着一汪清可見底的.人工池塘,是自然博物館前部廣場的核心。深看下去,“細胞牆”竟然還有15米的“根”,挖掘出地下兩層空間。

  走至另一立面,是與前方通透的細胞牆截然不同的植被牆,與公園裏大片大片的綠草地相呼應着,植被牆上擺着不同種類不同層次的植物盆栽,就像是給建築穿上了一件自然編織的衣裳。

  上海龍美術館

  離開自然博物館,我們來到了龍美術館,這曾經是運煤的碼頭,這座風格簡約,透着靜謐之意的建築很快就吸引了同學們的眼球,大家開始圍着建築拍照,可不巧的是美術館在布展,我們只能去到地下展廳,於是我們更加珍惜這次機會觀展。

  美術館最吸引我們的當屬獨特的外牆設計了,設計採用獨立牆體的“傘拱”懸挑結構,呈自由狀佈局的剪力牆插入原有地下室與原有框架結構柱澆築在一起,地下一層的原車庫空間由於剪力牆體的介入轉換爲展覽空間,地面以上的空間由於“傘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對聯接形成了多重的意義指向。機電系統都被整合在“傘拱”結構的空腔裏,地面以上的“傘拱”覆蓋空間,牆體和天花均爲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們的幾何分界位置也變得模糊。這樣的結構性空間,在形態上不僅對人的身體形成庇護感,亦與保留的江邊碼頭的煤料斗產生視覺呼應。建築的內部空間也得以呈現一種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着大小調節的空間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實感。這種“直白”式的結構、材料、空間所形成的直接性與樸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產生的力量感或輕盈感,使整個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工業特質間取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接續關係。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傘拱”下的流動展覽空間和地下一層傳統“白盒子”式的展覽空間由一箇呈螺旋迴轉、層層跌落的階梯空間聯接,既原始又現實的空間和古代、近代、現代直到當代藝術的展覽陳列,這種並置的張力,呈現出一種具有時間性的展覽空間。不得不說清水混凝土給人帶來的樸素之感使這座建築透露着一股空靈之氣,處在其中甚至不敢大聲呼吸,藝術作品的神聖得以展現的淋漓精緻。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此博物館是由原南市發電廠改造而來,上海世博會期間,曾是“城市未來館”。它見證了上海從工業到信息時代的城市變遷,其粗糲不羈的工業建築風格給藝術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想象和創作可能。 查閱了資料以後我知道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也是集當代藝術展覽、收藏、研究、交流、體驗教育等功能爲一體的標誌性城市公共文化活動中心。改建完成後,當代藝術博物館總建築面積達到4.1萬平方米,具有大小高度不一、適合各種展覽的12個展廳以及圖書館、研究室、報告廳等功能性設施,將承擔起國際性的視覺文化交流的重任,爲國內外優秀當代藝術作品提供最好的展示環境,爲中外藝術交流提供良好的氛圍條件。通過各領域當代藝術的集中展示,實現當代藝術與設計、文學、電影等領域的兼容幷蓄,將當代藝術博物館打造成爲一箇跨媒介、跨學科的藝術綜合交流平臺,成爲上海藝術和創意的激發器。通過彙集國內外當代藝術的優秀成果,豐富和拓展公衆的文化視野,培育青少年創新創意的自覺意識和能力,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帶來源頭活水,爲上海成爲中國和世界當代藝術傳播、交流、展示與合作的中心之一奠定堅實的基礎。

博物館調研報告彙編 篇3

  博物館是一箇不追求營利的、爲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衆開放的永久性機構,爲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如有關自然、歷史、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事物或標本進行蒐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通過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在訓練理解與把握建築的創意與構思;建築的造型;建築的內部空間以及處理建築與環境的關係上,都有積極的作用。本文通過調研並分析湖北省博物館、中南民族大學博物館,對博物館建築的舒適性、適應性、經濟性、科學性等方面做一些論述,也對如何做好新穎、經濟、科學的博物館設計提出一些個人看法。

  關鍵詞博物館、建築設計、規範、建築分區、湖北省博物館、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

  正文博物館建築的文化性、藝術性,使得它往往成爲這個地區的標誌性建築,不僅要在功能上滿足蒐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之用,同時在流線上將參觀人員和工作人員進行很好的分流。

  一、基地分析:

  這次設計任務是爲展示湖北文化,促進湖北文化發展,促進湖北旅遊,從而促進湖北社會與經濟發展,擬在武漢市建設“湖北文化博覽中心”作爲展示與研究湖北地域文化的基地。“中心”選址位於沙湖之濱,視野開闊,風景優美。我們的基地相當規整,面朝沙湖,背對正在興建的圖書館大樓。

  二、博物館建築組成:

  博物館自身的功能日趨複合化,在沿襲傳統模式的同時,常常會有一些會議,觀察、圖書,甚至餐飲、商業、娛樂等服務設施加入其中,無形中成爲某種文化綜合體的代名詞。正如瑞士建築師馬里奧博塔所說,“在當今時代,博物館正扮演着與過去的神廟相類似的社會功能。”博物館作爲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代表着一箇國度及其民族歷史及現代文化。無論人們對博物館的看法如何紛繁,全球的博物館正呈現一箇不斷髮展的態勢。

  博物館建築的組成內容因各館的性質、規模不同而有差異。根據博物館的共性,建築組成可劃分爲4個功能分區:

  ①陳列、展覽、教育與服務分區;

  ②藏品庫分區;

  ③技術工作分區;

  ④行政與研究辦公分區。

  在建築佈局上各個功能分區應該是互有聯繫的,爲了安全保衛和管理方便,建築物的平面與空間佈局設計,必須把觀衆參觀路線與內部工作人員行經路線、藏品運送路線明確分開。

  第一分區系博物館對外開放的區域,由門廳、基本陳列室、臨時展覽廳、教室、講演廳、視聽室、休息室、餐廳等組成。門廳是博物館觀衆集散樞紐,是組織引導觀衆或供觀衆遊覽休息的必要空間。現代博物館的門廳還常用做社交活動。基本陳列室爲博物館常設的固定陳列室、臨時展廳用於舉辦短期的專題性展覽,它們都是博物館建築的主體之一,在建築總面積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現代博物館爲了更好的爲教育服務,還須配備適當規模的教室、講演廳等,尤其是自然和科技性質的博物館除了配備教室、演講廳外,尚須設置一定面積的實驗室。由於現代博物館日益趨向社會化,是公衆文化遊息的場所,所以有設置公共餐廳、咖啡廳、茶室等的必要。

  第二分區爲藏品庫區,由庫前區和藏品庫兩大部分組成。庫前區用房包括卸落臺、開箱室、登錄室、清理室、消毒室、編目與目錄室等組成。根據博物館規模,大型博物館的各種用房配備齊全,小型博物館常將性質相近的工作室合拼。按博物館保管工作慣例,藏品入庫都是分類保管的,所以又有青銅器庫、陶瓷器庫、書畫庫、織繡庫等的區分。另外根據藏品的珍貴程度分列級別,故又常常分別設置珍藏庫、一般藏品庫等。庫房的建築設計通常按藏品的性質、保管要求、珍貴程度確定防震、防火、防盜的級別及與防潮、防光等相應的措施。

  第三分區爲技術工作區,各種用房的組成視博物館的性質、規模而異。以社會科學博物館來說,國家級的博物館或地區級的中心博物館,通常設有文物保護科學實驗室、文物修復室或文物複製工場等。省級以下的小型博物館根據需要有時只設置簡易的裝裱室或修復室。自然科學博物館須設置標本製作室、化石修理室、模型製作室等技術工作用房。 第四分區爲行政與研究辦公區。行政管理用房有辦公室、接待室、會議室、物資貯存庫房、保安監控室、職工食堂、設備機房等組成;研究工作用房由研究室和圖書資料室組成。

  三、博物館建築特點:

  博物館建築設計必須符合博物館工藝設計,並要求做到建築藝術與建築功能的.統一。博物館選址是建築設計前期工作中的重要環節。選址宜在地點適中、交通便利、城市公用設施比較完備的地段,其周圍應沒有污染源,場地乾燥,排水通暢,通風良好。

  建築設計符合工藝設計是博物館建築設計的根本原則。重點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參觀路線、內部工作人員行走路線及藏品運送路線三線的合理安排,陳列室、庫房及其他業務用房面積的適當分配等等。

  在確定先工藝設計、後建築設計工作程序的同時,博物館工作者與建築師之間應建立密切合作的關係。建築方案的確定應該經過科學的嚴密論證,廣泛與博物館保管人員、陳列、研究人員、宣教工作者、文物保護科技工作者等進行綜合的討論研究,並須聽取城市規劃、氣象學、環境學、社會學等方面專家學者的意見。

  博物館建築設計的重點是陳列室建築和藏品庫建築設計。其中,陳列室設計重點是妥善解決平面與空間佈局中系統性、順序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問題以及採光、照明問題。藏品庫設計重點是建築防潮、保溫、密封性,保證庫房小氣候穩定問題。在藏品庫與陳列室之間應考慮到藏品運送的安全。

  博物館建築防盜、防火必須嚴格遵照國家的防範規定。博物館建築外貌應當反映博物館的性質特徵,不同地區不同性質的博物館都應該具有個性特色。現代博物館建築要反映現代博物館的風貌,提倡博物館建築形式民族化的同時,反對建築創作上的形式主義。

  博物館建築設計不僅要滿足當前的使用要求,而且要預計將來的發展。博物館事業總是隨着社會進步和文化建設的需要而發展的。博物館基地和建築總平面規劃,應爲將來發展準備好擴建增建的餘地。

  四、博物館實例調研:

  1、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人文歷史和自然地理的一箇濃縮,現館舍位於風景秀麗的武昌東湖之濱。建築呈一主兩翼、中軸對稱,凝重、古樸、渾厚、現代,醞釀濃郁人文氣息。

  博物館總佔地面積達81909平方米,建築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

  館舍由編鐘館、楚文化館、綜合陳列樓組成,設有辦公室、陳列部、保管部、社教部、協調部、考古部、文保中心等業務部門。

  環境分析:

  (1)太陽的週期運動對省博的光環境影響較小,因爲省博是西北朝向,是人爲減少陽光直射。且歷史文物博物館對自然採光要求低,省博展覽空間基本上無開窗,缺乏自然採光。

  (2)街道的南側日照更加充足。

  (3)武漢市主導風向是西南風。

  (4)由於牆面開窗較少,展覽空間牆面未開窗,所以室內自然通風不好。但是館內安裝了空調通風裝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室內通風狀況。

  (5)夏季自然通風有6,7,8三個月。

  (6)冬季頂層即第四層會比較寒冷。

  (7)室外主要噪音源是街道馬路,和休閒廣場。

  (8)室內房間中門廳及展廳外的休息處噪音較大。

  (9)省博屋頂爲坡屋頂,從下到上逐層收分,並在各樓層出挖空創造了室外休息空間併爲室內提供自然採光;屋頂設有屋頂花園;採用了仿古琉璃磚。

  (10)外立面主要運用石材

  (11)室內地板爲大理石,門廳牆面抹灰,展廳根據布展的不同需求在牆面上運用了木材,石材及抹灰。

  (12)U型建築體量圍合成了相對私密的公共空間即休閒廣場,展廳,門廳,視聽室,商店爲公共空間,廁所,辦公室,藏品庫爲私密空間。

  (13)易用性較強,佈局符合參觀人羣心裏生理需求。

  2、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座落在風景秀麗的武昌南湖之濱,展館面積2600多平方米,館舍建築依山就勢,隨自然地貌高低分佈。

  在空間處理上,以3個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高低錯落的內院爲中心,利用不同尺度和長寬比及閉合、開敞等富有變化的組合方式精心構築,將庭院、走廊、大廳、內室連爲一體。屋上蓋琉璃瓦,並綴以飛閣重檐,秀麗玲瓏。

  整個建築既莊重典雅,和諧明快,其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融入了我國傳統建築的精髓和少數民族的建築風貌,顯示了炎黃子孫的獨特匠心。觀展之餘,若有興登樓臨遠,江南之白雲藍天,畫山秀水,朝陽夕暉,荷風花色,可盡情欣賞。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