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工作調研報告(精選4篇)

兒童工作調研報告 篇1

  一、基本情況

  (一)基礎數據

  縣共16個鄉、鎮,175個村(居)委會,據統計,我縣目前現有留守兒童127人;困境兒童2688人,孤兒119人。

  (二)保障情況

  縣民政局高度重視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的救助工作,在充分發民政系統自身作用的同時,積極爭取縣宣委宣傳部、團縣委、婦聯、縣總工會等部門的配合和幫助,在全縣範圍內開展形式多樣的救助機制,全力推動全縣困境兒童的救助工作。

  1.準確、及時掌握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的最新實際情況。每年縣民政聯合縣婦聯在全縣範圍內開展摸底調查工作,向學校瞭解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的學習情況,進村入戶深入瞭解他們的家庭生活狀況,建檔立案,實施有效的動態管理,全面掌握每名困境兒童的真實情況。

  2.整合各項資源,廣泛籌集救助資金。積極爭取上級救助款項,發揮牽線搭橋作用,引導社會愛心人士、企業單位、公益組織與困境兒童結對幫扶,參與到我們助困活動中。將符合條件的困境女童納入“春蕾計劃”,精心運作,爭取助學基金長期資助本縣困境兒童。

  3.豐富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關愛睏境兒童的主題活動。每年的“六一”聯合全縣各小學、幼兒園,開展豐富多彩的關愛睏境兒童的活動;在母親節等節日,組織愛心媽媽與留守兒童共同過節,讓留守兒童感受社會的關心;利用寒暑假,開展志願者一對一幫扶活動,舉辦留守兒童暑期系列活動;積極發揮村婦代會作用,組織婦女主任上門入戶關心幫助困境兒童。

  (三)機構數量

  目前我縣兒童福利指導中心已成立,機構設在民政局內;縣社會福利綜合大樓已投入使用,可接受困境兒童入住。

  (四)從事兒童工作的隊伍情況

  我縣民政局從事兒童工作人數2人,均系兼職。各鄉鎮委託民政助理員兼職從事兒童工作。

  二、面臨的問題

  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主要面臨家庭教育缺失、生活質量低下、人身安全難以保障、身心健康受影響四方面的問題。

  1.缺乏父母家庭教育,兒童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絕大多數兒童的父母長期外出打工、患有重病、殘疾不能實施有效的監護,他們一般與爺爺奶奶或其他親屬生活在一起。這些長輩由於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難以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無法實施正確的家庭教育;另一部分困境兒童雖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由於父母忙於工作或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沒時間輔導孩子的功課,疏忽了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導致孩子無心向學,出現厭學、逃學等現象,學習成績較差,兒童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2.家庭經濟條件差,生活質量不高。留守兒童的的父母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大多外出打工,從事體力勞動,勞動時間相對較長,工資收入較少,一年難得回幾次家,而留在家裏的基本都是從事農活,經濟來源單一且少,缺乏正常固定的收入,家庭生活主要靠政府救濟、社會愛心組織的幫扶。家境經濟收入全部用來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沒有多餘的錢來改善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相對貧瘠,生存質量相對較低。

  3.監管缺失,導致困境兒童安全難以保障。困境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仍處於培養階段,自我保護的能力還尚未健全,在缺少必要的監管和教育的情況下,常會發生生命健康方面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容易受到他人的人身傷害,這種情況主要表現爲困境女童受到人身侵害,也會發生困境兒童被拐賣的情況。二是困境兒童安全意識淡薄,脫離監護人的看管,常發生溺水、交通事故、燒燙傷等意外。在暑假期間,經常發生男孩子趁家人不注意,到河裏游泳,不幸溺亡的悲劇事件。

  4.親情的缺少,導致兒童的身體和心理不能健康成長。一方面,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家庭由於經濟條件較差,一般只能完成孩子的“溫飽”任務,無法提供孩子生長髮育所必需的營養食物,影響了孩子身體的健康生長。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或是身患重病、殘疾,不能與孩子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父母親情的缺少導致孩子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爲性格內向、孤僻、叛逆、自卑、不合羣等。有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不願與人交流,遇到問題憋在心裏;有的孩子因爲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關懷,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顯得比較孤僻和自卑。

  三、困境兒童救助工作存在的問題點

  一是政府沒有形成專門救助困境兒童的保障機制,雖然設立了孤兒補助金、貧困家庭補助,但專門用於救助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的資金卻微乎其微,幫扶救助的覆蓋面小,不能使全縣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普遍受到救助。在本縣各村(居)委會由於資金有限、疏於管理等原因,沒有充分利用活動室去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的活動。二是缺乏社會公益組織的援助。我縣各鄉鎮缺少社會公益組織成長的先天環境,雖然縣城的愛心組織會給與一定的幫助,但是救助次數和被救助人數極其有限,遠遠不能滿足全縣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的救助需求。

  四、工作建議

  要想實實在在做好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的救助工作,不能光靠一方的努力,需要政府機構、學校、社會組織共同發力,才能爲他們營造一箇健康成長的環境。

  (一)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可充分利用“六一”、開學放假等熱點時期,利用微信、報紙、政府等平臺廣泛宣傳救助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的重要意義,大力宣傳熱心公益事業的優秀典型和先進事蹟,弘揚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不斷擴大救助工作的影響度和美譽度。通過開展多項愛心救助活動,吸引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更多愛心人士的積極參與。

  (二)學校教育、管理工作跟上。本縣的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大多數集中與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要充分關注各部分羣體,建立關愛睏境兒童的工作機制,實行班主任責任制,負責對困境兒童學習、心理上的指導,定期與困境兒童的監護人溝通孩子的情況,及時掌握孩子的身心狀態。學習要建立困境兒童檔案,實行動態管理,記錄孩子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各種學習生活狀況。在學校教育中增設相關課程,加強困境兒童生理、心理、行爲方面的教育,幫助他們順利度過人生髮展的重要時期。

  (三)政策制度保障到位。政府和有關部門重視並關注困境兒童羣體,制定保障困境兒童完成義務教育的政策,使孤殘兒童享受民政部門的資金補助。目前,我縣對符合等級的殘疾兒童及家庭有相關的救助政策,但對於不符合硬性條件而不能享受救助政策的孩子,政府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政策調整或制定新的救助政策,將每個生活在困難中的孩子都納入救助範疇,讓他們也能無憂無慮地快樂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的現在,在某種程度上關係到我國未來人口和勞動力素質,關係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係到城鄉社會穩定,因此值得全社會高度關注。

兒童工作調研報告 篇2

  一、基本情況

  20xx年11月8日至11日,在民政廳帶領下,赴無錫市和杭州市考察學習了兩個市的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感受頗深,報告如下。

  (一)無錫市兒童福利院工作。

  無錫市兒童福利院是隸屬於無錫市民政局主管的無償公益類事業單位,是目前無錫地區集重殘孤兒、孤兒、棄嬰、殘疾兒童收養、代養、醫療、康復、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兒童福利機構。無錫市兒童福利院位於東北塘錫港路181號,於20__年3月遷入新址,總投資近8000萬元,建築面積13000多平方米,設有牀位400張。

  多年來,兒童福利院得到了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經過不斷的實踐和發展,兒童福利工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樹立了以人爲本、以兒童爲本的養育理念,通過政府購買社工服務,在醫療、護理、康復、教育、社工五位一體的服務模式基礎之上,將各項服務工作整合成一箇科學連貫的工作系統,更加關注兒童生命成長的五大需求,更加註重“情能意知行”五大領域的和諧發展,着力打造“五彩生命樹”工程,積極探索基於兒童全人格發展的撫育模式。在這裏,每一箇兒童生命個體都能夠得到呵護,每一箇兒童的生命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每一箇兒童的生命權益都能夠得到保障。

  近年來,兒童福利院的各項工作通過全體職工的努力,在同行業中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連續9年獲得“江蘇省文明單位”;省民政廳頒發的“愛心奉獻獎”;“江蘇省涉外送養先進單位”;“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狀”等一系列榮譽稱號。與此同時,兒童福利院的建設和順利運行也凝聚了社會各愛心單位和個人的愛心奉獻,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對孤殘兒童的關愛扶持,使孩子們在沐浴在愛的陽光雨露中幸福成長。

  (二)杭州市兒童福利院工作

  杭州市兒童福利院佔地面積123餘畝,建築面積18750平方米,設置牀位500張。院內共有養護中心、生活中心、助康中心、教育中心、膳食中心等12幢兒童用房,還配備多功能風雨操場、標準塑膠跑道,院內小橋流水、綠草茵茵、假山亭榭,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需求,配置了集兒童養護保健、康復訓練、文化教育、娛樂休閒於一體的綜合性兒童福利機構,成爲浙江省內規模、設施最完善的孤殘兒童收容機構。

  院內還創辦了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新苗學校,學校本着“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一切”的目標,踐行“生活化、有效性”的教學理念,通過政府購買社工服務,對院內適齡兒童施以智力開發、弱智教育、腦癱康復、聾兒語訓等多項康復教育項目。學校設有親子樂園,對0—3歲嬰幼兒介入早期教育;康復訓練介入引導式教育模式,採用個別化訓練,小組化教學;幼教及小教按能力合理編班,以人性化的班別代替年級班。除了開設語文、數學等常規課程外,還開設美術、勞動、音樂、電腦、輪滑等特色課程。學校建立實踐基地,開設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努力培養孩子成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起到了輻射、示範和引領的作用。

  二、學習體會

  (一)建立區域性兒童福利服務指導中心是目前做好兒童福利工作的當務之急。

  爲拓展兒童福利服務內容和範圍,提升兒童福利服務水平,根據《江蘇省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關於“建立區域性兒童福利服務指導中心”的要求,“無錫市兒童福利指導中心”在無錫市兒童福利院正式掛牌成立,其主要職責爲:協助落實孤兒保障政策,代理兒童權益的相關事務,提供相關政策諮詢;受行政主管部門委託,負責建立本地區孤兒檔案,與社會散居孤兒的監護人簽訂協議;負責對孤兒養育狀況進行定期巡查和監督評估;負責爲孤兒監護人提供育兒知識輔導和康復技能培訓;負責爲孤兒提供勞動技能培訓和就業安置指導,併爲殘疾孤兒提供康復訓練;負責指導家庭寄養工作,並提供相關服務;負責指導基層兒童福利工作,開展兒童福利工作業務培訓;負責開展困境兒童服務工作,拓展兒童福利服務內容和範圍。

  杭州市兒童福利指導中心依託兒童福利院的平臺、藉助現有資源開展相關工作,並逐步進行拓展和外延。市兒童福利指導中心的成立,不僅爲做好兒童福利服務工作、保障孤兒合法權益提供了平臺和有力支持,而且爲創新孤兒管理,加快構建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創造了新的契機。

  “有愛才有關懷,有愛才有奉獻,他們用愛築巢,他們用心引領,他們和孩子共同成長,戰勝不幸,分享喜悅,滿懷感恩,收穫未來。”

  (二)農村家庭寄養工作需要逐步向專業化道路。

  針對農村寄養家長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少,文化水平低,影響寄養兒童受教育的現實情況,兒童福利機構和家庭寄養指導中心除了加強對寄養家庭的篩選和走訪巡查外,還必須進一步加大對寄養家長的培訓力度,建立寄養家長培訓制度,定期給他們組織專門的兒童康復和兒童教育的培訓。在有條件的農村社區,還可以組織家庭寄養小組的組長或負責人到其他地區或機構參觀學習,全面提高家養家長的文化素養和家庭寄養服務的專業知識水平,增加對他們的支持,以更好地滿足寄養家長和寄養兒童的需要。

  (三)進一步需要完善兒童福利機構功能。

  兒童福利院主要收容社會遺棄的孤兒、棄嬰和殘疾兒童以及部分服刑人員子女,還可以接收自費家庭無力照管的殘疾兒童。因此,開闢一處能有效對農村家庭寄養工作的專業服務人員、寄養家庭家長、自費託養兒童家長以及孤殘兒童進行培訓的場所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的深切體會。配備相關設備設施和培訓專家,加強對上述人員的專業培訓和技術指導,使他們能以專業的理論和技能,有效的服務於農村家庭寄養工作,讓黨和政府對孤殘兒童的關懷能落到實處。

  兒童福利院基礎設施建設是民政部門切實履行社會福利服務、社會救助服務等職能的基礎,其建設的好壞直接關係着對孤殘兒童的切身利益。直接決定着政府公共服務的質量,直接影響着黨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也爲地方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三、我市下一步努力方向

  把保障孩子幸福作爲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力做好四方面工作,讓孤殘兒童享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專業科學的醫療、正規傳統的教育、和風細雨的關愛,並最終順利迴歸社會。

  一是護理養育精細化。對嬰幼兒起居、飲食、遊戲和早期教育等養育工作進行細化,明確工作職責,重點提高中層幹部的綜合素質和全體職工的專業素質。熟悉不同崗位性質,加強科室協調聯動,着重提升“協調、管理、執行、參謀”四個能力,形成全院一盤棋的工作格局。採取“請進來”和“派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政府購買社工服務,聘請育嬰、社工、心理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到院精細陪護並矯治;積極爭取上級業務部門下派的專業技術培訓名額,儘可能安排職工外出學習;鼓勵職工自學考試,對考取社工資格證的,除報銷相關費用外,編外人員每人每月增資鼓勵。

  二是醫療康復科學化。重點爲每個孩子建立“兩證”、“兩檔案”,即醫療保險證、預防接種證和健康成長檔案、心理健康檔案。根據患兒不同情況實行分類施治。對於可以手術矯形的兒童,一律送到專業醫院進行醫治,術後採取家庭寄養方式,實行“一對一”精心護理;對於不能手術治療的腦癱兒童,購買社會服務有計劃地進行康復訓練;對於特殊原因造成的其它隱疾兒童,制定可行的個案精細管護。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孩子收穫信任和陽光。

  三是學習教育多樣化。積極倡導“行爲收穫習慣,習慣收穫性格,性格收穫命運”的教育理念,以簡潔活潑、朗朗上口的短句編排了待人和就餐等8方面的行爲禮儀,製作刊板,讓兒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薰陶。組織兒童參觀教育基地,培養愛國主義精神;開展農田勞動和義務植樹等活動,磨練堅強意志;遊覽風景名勝,讓兒童體驗美好生活。

  四是生活照料人性化。培養孩子的親情觀念和感恩意識,給每個孩子製作相冊,記錄在院期間的點點滴滴;將棄嬰入院時的衣服被褥清洗、消毒、包裝。組織開展“大手牽小手,親情伴我行”活動,一名職工、社工至少聯繫一名兒童,經常與兒童談心交流,全面關注兒童的學習和成長。引導孩子利用零花錢爲親屬選購禮物,回家孝敬長輩,密切親屬關係。通過“親情日”活動引導孤兒親屬積極與孩子溝通,儘量領孩子回家度假,讓他們感受家的氛圍。

兒童工作調研報告 篇3

  留守兒童工作基本情況

  豐城市位於江西省腹地,國土面積2845平方公里,下轄32個鄉鎮(街道),550個行政村,總人口142萬人。全市中小學校456所,其中完小204所,初小167所,教學點39個,初中3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普通高中9所,職業高中1所,特教學校1所。在校中小學生218770人,其中小學生139353人,初中生58886人,高中生20531人。豐城人向來走南闖北,今年外出務工人員高達39萬人,全市留守兒童共有35208人,其中小學留守兒童19317人(男生10776人,女生8541人),初中留守學生15891人(男生8599人,女生7292人),其中父母雙雙外出的有2萬多人。

  主要做法和經驗

  堅持政府主管,組織各方力量積極參與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留守兒童呈現出明顯增加的趨勢,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日趨成爲社會問題。豐城市委、市政府始終密切關注並高度重視全市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堅持 政府主管、教育主導、教師主力、學生主體 的原則,逐步實現了留守兒童與其他同學 同享一片藍天,共同健康成長 的工作目標。一是大力實施農村教育佈局調整 三集中 (即農村小學向中心區集中,農村初中向鄉鎮集中,農村高中向城區集中)。舉辦寄住制學校,爲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創造條件;據統計,自20xx年秋季實施 三集中 以來,累計投資2.96億元,興建改造校舍49萬 平方米,建立寄宿制學校39所,接收寄宿制學生17000人,其中留守兒童12600人,佔74.1 %。二是大力開展中小學校園周邊環境整治活動。爲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創優環境。重點加強了網吧、電子遊戲室等規範經營,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孩子們的精神污染。三是明確鄉鎮村組在留守兒童工作中必須履行的職責和義務。要求鄉鎮、村組黨員、幹部瞭解本鄉鎮、村組留守兒童和家庭的情況,建立檔案,爲每個留守兒童落實聯繫人和代理家長,經常走訪,進行義務輔導和監督,履行管理保護的職責,把對留守兒童的管護作爲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工作來抓。四是要求教育、文化、公安、司法、婦聯、共青團等相關部門分工協作、齊抓共管。我市作爲全國社會管理創新試點縣市,將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作爲我市社會管理創新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由市政法委牽頭,各相關部門參與,切實維護留守兒童的各種權益不受侵害,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提供堅強保障。

  堅持教育主導,創建留守兒童 親情之家

  留守兒童是廣大中小學生中的一部分,他們的教育管理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日常管理的主要內容,學校是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主陣地,教育主管部門在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中發揮了主導作用。一是我市在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中,把對於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作爲重要內容,開展個案研究。我們在留守兒童比例較大的同田和蕉坑兩鄉開展留守兒童 親情之家 試點工作,並及時將取得的經驗向全市推廣。因此在20xx年,我市各中小學校均建立了留守兒童 親情之家 。 20xx年秋季,市文化教育局統一製作了一套留守兒童 親情之家 工作制度,印製了一套留守兒童 親情之家 工作檔案,提出了全市中小學留守兒童 親情之家 的建設標準、工作任務和要求。各校留守兒童 親情之家 均做到 八有 ,即有牌子、有專用教室、有場地、有設施、有熱線、有制度、有志願者隊伍、有活動;九種工作制度:工作制度、學習制度、教育管理和管理制度、活動制度、作息制度、值班制度、活動記錄制度、信息卡制度、心理諮詢制度。二是各中小學校都成立了留守兒童 親情之家 領導小組。做到學校校長負總責,分管副校長具體抓,學校黨支部、共青團、工會、綜治辦、政教處、少先隊等組織直接抓,層層簽訂留守兒童幫扶教育工作責任狀。我市各中小學校都制定了留守兒童工作方案和工作計劃,做到每月都有研究留守兒童工作的內容,每週都有活動安排部署。抓住目標要求和活動實施步驟,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具體目標和實施方案,以突出關愛爲教育幫扶的核心,爲留守兒童搭建了快樂學習和健康成長的平臺。三是加大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考覈力度。市教育主管部門把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列入各校年終工作目標考覈內容,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堅持教師主力,切實負起關愛責任

兒童工作調研報告 篇4

  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作爲中國轉型時期的一箇獨特社會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由於親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心理和監護等產生了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湖南是勞務輸出大省,在1200多萬人口的勞務大軍中,夫婦共同外出打工的佔到1/3;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的兒童約佔在校兒童的60%,形成了數百萬留守兒童羣體。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因爲範圍廣、影響大、形成因素複雜、解決難度大,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撰寫的《千萬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報告》中指出:農村留守兒童是可悲、可憐的,是一箇龐大的被忽視的羣體;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農民之痛,社會之痛,中國之痛。我國有八億人口在農村,隨着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必然趨勢。因此,農村留守兒童這個問題將不但會長期存在;而且,農村留守兒童能否健康成長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這是一箇不容忽視且必須通過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部門通力協作,共同努力的問題。

  我們在對湖南省韶山市四鄉三鎮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抽樣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原因及其解決途徑。

  韶山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及分析。

  韶山市現有人口10萬,其中農村人口不足8萬;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有2萬1千餘人,佔農村人口比重的26.3%。此次調查以韶山市所轄四鄉三鎮爲調查區域,調查對象爲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一至九年級在校生,年齡分佈在7 16歲之間。其中男生人數佔48.1%,女生人數佔51.9%;留守兒童人數佔總樣本數40.44%;男性留守兒童佔留守兒童總數47.7%,女性留守兒童佔留守兒童總數52.3%。

  韶山市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

  安全問題

  留守兒童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監管,祖父母等臨時監管人又因年老體弱、文化層次不高等多種原因無法有效行使對留守兒童的監護權,容易產生各種安全問題。比如,由於監護人文化程度不高,缺乏衛生保健知識,疾病預防意識薄弱,導致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得到及時治療和護理而影響健康;或者是由於監管人安全護意識不強而使留守兒童受到他人人身侵害,尤其是留守女童被猥褻的情形令人揪心。20xx年5月26日《中國青年報》報導,由於父母雙雙外出打工,四川省富順縣某鎮一箇13歲的初三女生,在事先無人知情的情況下生下了一箇孩子,尚未成年的女孩竟然當上了母親!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力、有效的監管,容易受到他人的侵害;也容易行爲失控,走上違法犯罪甚至自殺輕生的道路。

  學習問題

  當前,隔代監護在農村留守兒童中所佔比例較大,但由於老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對孩子的監護往往侷限於喫飽穿暖之類的淺層關懷,難以引導孫輩進行正常的學習,造成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嚴重缺位或斷層。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監護人認爲,他們最要緊的是管好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至於學習的事一方面要等孩子的父母回來管教;另一方面要靠老師的幫助和孩子自覺,他們沒能力,也管不好孩子的學習。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由於要承擔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勞作任務,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由於孩子的學習無人輔導,獨立作業能力不強,學習自主性差,大部分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平平,少數孩子有厭學情緒,甚至有逃學行爲。這就出現了一箇悖論,大部分農民外出打工本來是希望讓孩子上學在經濟上有較多的保障,儘可能使之接受更多的教育;而小學、初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又很需要父母的關愛、指導和家庭教育;這個時期父母雙方或一方 缺席 ,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與健康成長。正因爲這個悖論,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日漸突出。調查中,教師也普遍認爲,留守兒童學習問題較嚴重,父母外出打工以後,孩子的學習成績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成爲 雙差生 。

  品行問題

  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不能得到父母的親情、關照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管教氛圍,留守兒童在行爲習慣上易發生消極變化。主要表現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違反校紀,小偷小摸,看不良錄象,同學之間拉幫結派,與社會上的問題青年攪在一起,抽菸、酗酒、賭博甚至走上搶劫等違法犯罪的道路。一些無學上、無工打、未成年的留守青少年品行問題則更多,不少外出務工家庭往往是 富了一代人,垮了幾代人 。難怪不少農村中小學教師發出感慨: 父母打工掙錢,大多是爲了孩子,但因此而毀了孩子,真是得不償失。 我們在調查中瞭解到,一位留守男孩由於家裏缺乏管教,從偷同學、偷老師開始,最後發展到一有機會就溜出學校,見東西就偷;在屢屢與其監護人協商但無效果之後,最後無奈的學校只能派專人時時盯着他,以防其不良行爲。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