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精選5篇)

中西方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 篇1

  在全球日趨一體化的今天,中國與國際的聯繫越來越緊密,西方的各種節日和文化也迅速傳入我國。面對現今外來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過西方情人節不過七夕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針對此現象,爲了加強青少年對於我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和我們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作爲中國當代中學生,我們在接受西方的節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會前沿,有必要瞭解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所以我們小組決定從中西方傳統節日爲課題進行研究。

  一、節日

  “節日”:古代農曆的所謂“節”,是對歲時的分節,把歲時的逐漸變化分成像竹節一樣的間距,把兩節氣交接之日時定爲交節,由此轉意爲節日。農曆上的節日本意僅指節日的相交之日,並無民俗意義上的節日含義,在曆法所定的年歲,季節交替的節日期間,舉行一些約定俗成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經濟的內涵,相傳相襲,年復一年,從而形成具有完整意義的民俗節日。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箇逐漸形成、潛移默化的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他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二、中國的傳統節日

  中國不是宗教的國家,但也有許多自己的節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春節等,這些節日都有其文化的內涵。例如春節。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爲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爲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爲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爲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爲“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爲“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爲“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羣衆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箇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爲一“年”,五穀豐收爲“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

  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竈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喫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

  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年節更是民衆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爲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爲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重要載體,蘊含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着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着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所以,我們一定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等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髮展壯大。

  三、西方的傳統節日

  西方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亦具有生產、生活及宗教三大類型,但由於社會經濟形態產生了巨大的歷史變遷,前兩種類型的傳統節日日益淡化,或逐漸消亡,從而讓位於宗教性節日。例如萬聖節。

  萬聖節的由來: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爲,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着各種怪異面具,拎着刻好的蘿蔔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遊走於村落間。

  這在當時實則爲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爲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爲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迴歸。

  萬聖節的節日活動:

  紐約市也特別在萬聖節晚上舉行巡遊,讓一羣吸血鬼,殭屍,巫婆,科學怪人等齊齊現身,還歡迎市民到場參觀,到會者不限年齡、性別,不分階級、國籍,即使你是膽小鬼,也可加入他們的行列,來個熱熱鬧鬧的人鬼嘉年華會。其實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並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臉更非常可愛,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參加大型化裝舞會一樣。

  在各式各樣的裝扮角色中,以女巫殭屍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專賣萬聖節用品的店鋪也特別準備這類衣飾出售,以迎合大衆所需;與此同時,生產商每年更會把當年大熱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場,務求令更多人投入這西方傳統節日的熱潮裏,如在電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師造型,已是許多孩子必選的扮演角色。

中西方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 篇2

  一、課題名稱:中西方國家節日趣談

  二、課題類別:研究性課題

  三、課題負責人:趙冠瑜、李廣露、李豔菊、張夢佳、姚帥兵、

  王夢鴿、張佳音、周夢潔

  四、指導教師:張

  五、課題組成員:高一(七)班全體同學

  [內容摘要] 本活動增加了同學們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學會了有關蒐集、處理和應用行文的方法,提高了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意識和自主性研究問題的方法,提高了動手能力。使大家西方開放、熱情的文化有了一定的認識,品味到了合作的滋味、鍛鍊共同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 學習英語的興趣 自主探究 合作學習以及平等和尊重

  發展和吸收

  爲了更進一步掌握瞭解學生對本次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認識和大家的學習情況,針對本次活動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見附件九 數據與分析:我們向二十人發了調查問卷,結果與分析如下:

  從表格當中可以看出,在調查的二十人當中,60%的人認爲通過研究性瞭解中西方節日的方法學習英語很重要且有趣;65%的人贊同英語課堂上學習英語應多進行研究探討性的活動;有60%的人表示對西方節日瞭解很少,這表示大部分人在這方面的知識還有待加強;另有25%的人從不在課餘時間學習語;超過半數的人對英語的學習感興趣,15%的人對此沒有興趣;對於英語學習中的困難,50%的人認爲是自己初中英語基礎差,和對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感興趣;對西方節日知識根本不瞭解的佔5%;大部分人的家長對學生學習英語很支持;(25%)的學生表示看西方電影和書籍,最喜歡瞭解西方習俗和節日的’方式。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們中大多數還是能夠認識到英語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並且本次活動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興趣,他們表示在今後的英語學習中應注重在這方面能力的加強,但因爲課程進度的要求和這方面的研究時間有衝突,所以我們常常忽略對英語研究學習的能力,也就導致部分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不高,和英語成績優差比例不協調。無論是實際學習生活,還是“前人之見”,都告訴了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

  七、總結反思:

  在活動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都能認真執行,積極參加到活動中來,只有極少數學生態度不夠積極且行動遲緩,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及時完成所負責的任務。 改進意見:

  1.要進一步明確小組的活動要求,強調小組活動必須是組內所有成員共同參與、密切協作的,不能有一箇同學掉隊,組內成員要具有精誠團結意識和協作精神。

  2.要細化評價量表,對組內每個成員的活動情況進行評價。

  3.關注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同學,對他們進行耐心的個別指導,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

  八、感悟與收穫:

  1.李廣露小組:這次研究性課題的過程是艱維的。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同學們想方設法查資料、詢問老師、相互交流探討。這一路上,老師的指導帶着我們的努力,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呵,是該覺得慶幸啊!

  還記得起初說課題研究的課題時,我們大家都懵了。誰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爲好。其實事實就是這樣,只要你去走,路就會在腳下延伸,如果你只是停留在原地的話,那事情將永遠辦不成功。不管是輸還是贏,就當賭一把好了。總比原地踏步好。俗話不是說“這一秒不放棄,下一秒便會有希望”,說的不就是這道理嗎?是的,我爲我們當初沒有因一點的困難而放棄感到無比的慶幸。

  另外,通過這次的研究課題還使我明白了團結的力量,正因我們當初的團結一心,而使這課題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不是嗎?團結就是力量!

  2. 趙冠瑜小組:通過這次調查研究,我們小組成員都有所獲益,大家對中西方節日及其之間的節日文化差異都有所瞭解,提高英語水平,也使大家認識到對英語的學習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本次活動增加了同學們對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大家學會了一些有關蒐集、處理和應用行文的方法,提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意識,學會來了自主性研究問題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同時,同學們對西方開放、熱情的文化特點有了一定的認識,能從中學習西方文明的優點,學會尊重西方文明,明白全球文化大融合的必要性。大家在一起探究學習中品味合作的滋味、鍛鍊共同學習的能力,在融洽的學習氛圍裏完美的完成了這次調查探究。

  3. 李豔菊小組:大家一致認爲:任何節日的形成都有其發展的內涵和文化,承載着歷史淵源和積澱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節日文化,彰顯的不僅僅是某時某地的民情風俗,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民族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對待文化的多元性我們應採取的態度是客觀、平等、尊重因文化的不同而導致的行爲方式的差異,善於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和長處,純粹爲娛樂而過節,也就喪失了過節的意義,要通過過節來了解文化,才能利於我們

中西方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 篇3

  調查時間:7月

  調查人數:7人

  調查問題:

  1、你知道有哪些傳統節日?

  2、曬黴節是幾月幾號?

  3、曬黴節主要有什麼習俗?

  4、端午節時將糉子拋入海中,是爲了驅逐海怪,保護誰?

  調查答案:

  1、端午節、春節、中秋節、曬黴節、除夕……

  2、農曆六月初六。

  3、人們把書籍、棉被、毛皮等放在日光下曝曬。

  4、愛國人——屈原

  調查報告:

  1、這題其實很廣泛,大多人都答出中秋、端午和春節,一些人還答出除夕等。看來,大家對傳統節日不是特別瞭解,只知道某些比較重要的節日。

  2、很多人不知道曬黴節幾月幾號,7人中沒有一人答出,說明對於一些不是特別重要的傳統節日,大家都還是不清楚的。

  3、答出這道題的只有1人,曬黴節的主要習俗大家都答不出,看來傳統節日的習俗的瞭解還需加強。

  4、7人全部答出這道題,且正確,說明對於端午節這個非常重大的傳統節日,大家都還是瞭解的。

  調查思考:

  傳統節日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來的一大遺產,而現在很多人都慢慢遺忘這些傳統節日,更注重洋節,比如聖誕節、情人節……這些是沒錯的,可仔細看看曬黴節大家都如此不瞭解,再看看聖誕節各家的漂亮聖誕樹,是啊,傳統節日是我們有權保護的,爲什麼大家都不能做到呢?看看調查曬黴節的習俗,只有一人答出,說明大家對傳統習俗是多麼的不瞭解、不清楚,而如果連自己國家的文化遺產都留不住,我們還有什麼資格說自己是中國人?現在,我唯一能說的就是:請大家保護好我們的傳統節日,認真對待每個傳統節日,只有這樣,明天中國纔會更加繁榮富強!

中西方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 篇4

  隨着時代的發展,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趨頻繁,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漸漸統一化,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而注重外來節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4月1日的“愚人節”、12月25日的“聖誕節”等西方國家節日在中國變得相當流行,而中國傳統的節日像農曆5月初5的“端午”等節日卻被我們中國人淡化了。就此問題,我對小區部分中學校的部分在校學生做了關於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以下分析報告。

  一.當代中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大部分中學生認爲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並隆重舉行的,比如說“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的;還有部分中學生認爲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瞭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說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的來源。

  二.當代中學生對西方國家節日的瞭解及重視程度

  部分中學生認爲要與西方國家“接軌”,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及文化,就必須接受西方國家的文化及節日傳統;大多數人表示對於西方國家的節日既不能說完全摒棄,也不能說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併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兩者的融合,對於節日這一問題而言,他們表示可以接受,但不會去隆重慶祝,畢竟那是別人的節日。

  三.中學生熱衷外國節日的.主要原因

  由於對我國文化、民族傳統知識的欠缺以及盲目從衆崇洋媚外的心理,還有青春期特有的獵奇心,導致部分中學生對外國節日表現出“狂熱”的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當代中學生從小就被社會定位爲爲了考試而拼命學習的一類人,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鑽研”那些課本知識以應付考試,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瞭解,錯誤的認爲科技、經濟等某方面優於中國的部分西方國家就是自己的偶像,從而導致崇洋媚外,熱衷於外國的文化教育及服飾等各種東西,當然西方國家的節日也成爲他們青睞的對象。

  四.調查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

  在調查時與部分中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了極少部分中學生的一些令人無奈又“匪夷所思”的觀點。

  1.建議給中國傳統節日重新“易名”

  極少部分中學生由於對西方國家的過度崇拜,竟然給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加上一個類似於西方節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國情人節”,更令人無語的是有人建議將“清明節”改名爲“中國鬼節”。

  2.部分人表示“不承認”中國有些傳統節日

  部分人認爲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換以後,是節日就應該有假期,可是中國的很多節日都沒有放假時間,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這些節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節日,從而忽視甚至不承認那是中國傳統節日。他們表示這樣的節日猶如“食而無味”,所以不願接受。

  五.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在調查中,少量中學生對韓國申報端午祭爲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這一事件表示義憤填膺,他們認爲中國人民應注重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對於xx年韓國申報中國的“端午節”爲他們的節日這一事件,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對於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重視,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六.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中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爲欠缺,這是由於對我國文化知識及傳統觀念的缺乏而導致的。我希望國家能在中國傳統節日裏多舉辦文化活動普及文化知識,當代在校中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瞭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七.附錄

  由於我的調查時口頭形式的,所以沒有統計初詳細的數據,該報告只是反映了調查中出現的顯著問題,故不能作爲有力的論據。

中西方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 篇5

  一、活動背景

  節日是一種文化現象,春節更是如此。春節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語境下,是最隆重的節日。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與宗教、祭祀、慶典、聚會等相聯。傳統的春節,有關於“年”獸、萬年創建曆法、熬年守歲、貼春聯、賞冰燈等各種傳說;有掃塵、春聯、門畫、倒貼“福”字、守歲、爆竹、拜年、看大戲、鬧元宵等習俗;有臘八粥、年糕、餃子、元宵、春餅等食俗;還有大年初一不掃地、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萬事如意等風俗……

  春節文化歷經幾千年,質是不變的,這個質就是源於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春節文化的魅力,使春節成爲最有凝聚力的節日。每當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遊子都紛紛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每年一度上億人次的“春運”高潮,說明了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與春節相關的年俗,早已由一種禮儀漸變爲一種打在每個中國人身上的烙印、一種融入每個中國人血脈的習慣、一種浸入每個中國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二、活動目的

  瞭解春節的習俗

  瞭解春節的各地民族習慣

  三、活動形式

  1、瞭解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每一箇華夏兒女最期盼的日子。讓學生較全面地瞭解與新年有關的知識,從形式上的過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進而瞭解春節的由來、禮節及相關習俗。

  2、到超市、飾品屋、節日禮品屋等進行參觀、調查、訪問,上網查詢有關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並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術收集有關各地民族春節的信息。培養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彙總和應用的能力。

  4、能清晰的說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感受,能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活動過程

  各地民族文化的慶祝

  藏族

  藏族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着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裏殺豬宰羊,喫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牀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壯族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喫的米飯,稱爲“壓年飯”,有的地區羣衆稱爲“喫立節”,壯語爲“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喫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牀,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着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着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侗族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羣衆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衆,伴隨着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人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裏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爲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箇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穀雨開始那天定爲“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裏,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喫“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裏身着豔麗的民族服裝,成羣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揹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春節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五、活動結果

  通過本次活動讓更多的同學瞭解春節文化,領略中國文化魅力,讓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節日,春節。通過這次活動,讓同學學會自主學習,形成良好的溝通與合作的互動能力,增進同學間的感情。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