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留守人員情況調查報告(精選3篇)
三留守人員情況調查報告 篇1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留守老人主要是子女外出6個月bai以上,年齡在60歲以上留守家中的老人,留守婦女主要是其配偶外出工作6個月以上,年齡20-59歲留守在家的婦女,留守兒童主要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6個月以上,0-14歲留守在家的兒童。
2.調查方法:本次調查主要是採取召開座談會以及入戶典型調查的方法。在響板溪、葛藤山、申家灣,分別召開由村組幹部、村民代表及知名人士參加的座談會,對農村“三留守”人員生活狀況、生產發展、精神面貌等進行瞭解。在入戶典型調查中,主要瞭解“三留守”人員的現實困難和所期所盼。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三留守人員基本情況
通過調查瞭解,板溪、葛藤山、申家灣三個村共有“三留守”人員74人,佔三個村總人口的5%,其中:留守老人36人,留守婦女22人,留守兒童16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經濟收入水平較低、勞動強度相對很大
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絕大多數老年人沒有養老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所得和子女貼補。絕大多數留守婦女居住自然條件較差,自身知識水平較低,勞動能力較弱,經濟來源主要靠丈夫或子女外出務工所得。據瞭解,80歲左右的留守老人不得不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要請人,成本高,收入低。因農村在家勞動力少,留守人員在農忙時既難以請到人幫忙也捨不得花錢僱工,致使勞動強度極大。
2、生活缺乏相應照顧、隔代教育問題突出
由於子女或丈夫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對農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而言都成爲難題。老人隨着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漸漸衰弱,患病的相應增多。
婦女隨着勞動強度的增大,身體狀況普遍較差。而且,都承擔着撫育兒女或孫輩的重擔,留守婦女因精力所限,無法專心於對孩子的教育和照顧,老人因身體較差,識字不多,無法輔導小孩的學習,擔心學習成績差。總覺得管理小孩力不從心,對他們形成較大的心理壓力,隔代教育問題突出。
3、家庭氛圍嚴重缺失、精神生活非常單調
近年來,農村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但相對於城市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農村精神文化生活單調,老人、婦女、兒童這些弱勢羣體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但是,子女或丈夫常年外出,留守的老人、婦女、兒童難以享受到親情般的關愛和家庭氛圍中的溫暖,這很容易使他們感到孤獨和無助,特別是影響了兒童心身健康發展,造成部分兒童性格內向、孤僻,對人冷漠,缺乏安全感,具有更加強烈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同時,他們與外界的接觸較少,除了電視,基本上沒有別的消遣方式,精神生活異常單調。
4、醫療衛生條件較差,醫療費用嚴重不足
在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人員常年患病率較高,特別是留守老人的患病比率高達70%以上,許多老人是多病纏身,有的老人多年臥病在牀。雖然農村合作醫療加大了對農村醫療衛生的投入,但村裏醫療衛生條件普遍較差,部分村無衛生室,農村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喫不起藥”的情況。”小病抗,大病拖”是農村相當一部分家庭醫療狀況的真實寫照。
(三)原因剖析
農村留守老年婦女在養老、就醫、文化生活等方面產生的一系列綜合性問題,原因是複雜的,多方面的,其中二個主要因素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第一,城鄉差距拉大導致人口結構分佈失衡。近年來,隨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城鄉差別進一步拉大。我縣農村在交通運輸、教育、醫療、文化生活等方面遠遠落後於先進地區和發達城市。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快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轉移進程,導致了城鄉人口結構分佈不均衡的現象,這是造成農村留守人員各種生存問題日趨嚴峻的根本原因。
第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有待完善。縱向來看,我縣農村社會保障得到了長足進步,但橫向比較和從現實需要來看,農村針對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養老、公益醫療、公共服務等各種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是滯後的,農村老人能夠享受的社會保險金、醫療保險金遠遠滿足不了養老保障的各種需求。缺少針對特定地域、特殊羣體重要社會民生問題的社會救助應急機制和規範有序的.服務措施。
三、對策及建議
“三留守”人員的生存質量,關係到我縣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繁榮發展。他們面臨的生存困境,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統籌兼顧、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地推進並加以解決。
1、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要緊扣國家對農村的投資政策,加大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力度,加快實施農村道路、農村能源、農田水利等方面的投資建設進程,努力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及農民生活環境。
2、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建設,不斷提升留守人員生活質量。認真落實中央關於農村社會保障的政策要求,努力推進農村醫療、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加強政策引導,鼓勵社會各界關心支持改善留守人員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建立對特定區域、特定人員的救助幫扶機制,切實有效地提升留守人員生活質量。
3、加快農村特色產業發展步伐,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投資效益。要徹底解決留守人員問題,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經濟狀況。結合縣情,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加快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擴大就業渠道,拓寬投資門路,吸引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共同致力於發展本地經濟,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實現“人回家鄉、情注故里、福滿家園”的美好願景。
三留守人員情況調查報告 篇2
一、基本情況。
(一)人數。我鎮轄5個村一箇居委會,面積平方公里,人口7914人。據統計,我鎮現有“三留守人員”總數2459人,佔總人口的31%。其中:留守老人1243人,留守婦女445人,留守兒童771人,分別佔總人口的16%、5%、10%。
(二)生存狀態。
1、關於農村留守老人:
一是生活負擔重。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打工後,承擔起了繁重的農活、細碎的家務活。特別是農忙季節,更加勞累。90%以上的老人反映喫不消,太累。二是疾病困擾多。身體上勞累,精神上牽掛在外的兒女,生活過得十分艱難,內心深感孤獨,體弱患病者較爲普遍。留守老人“生不起病,拿不起藥、有病
不醫”的情況很普遍,“小病抗、大病捱”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三是生活質量差。目前除部分享受低保的戶有得到扶助外,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養老保障,農村老人的經濟收入更是少得可憐,除子女少量接濟外,主要依靠自身勞動維持生計,大多數留守老人飲食非常簡單,尤其是留守老人,他們只求溫飽,一日兩餐,生活質量較差。
2、關於農村留守婦女:
一是勞動強度大。農村留守婦女,由於丈夫外出,她們既要照顧孩子,又要贍養老人,既要燒火做飯,又要在田間勞作,有的還外出打零工。忙活、閒活、重活、粗活均壓在她們肩上。二是精神壓力大。由於長期兩地分居,擔心夫妻感情疏遠,擔心丈夫在城裏幹活,經受不了誘惑而拋妻棄子,遭遇婚姻危機。三是缺乏安全感。農村社會治安相對較差,婦女沒有依靠,安全感較差。
3、關於農村留守兒童:
一是感情上缺乏撫慰。留守兒童主要靠信件、電話與父母聯繫,缺乏父母親情。據調查有一半以上兒童思念父母,希望父母留在身邊。留守兒童遇到困難和煩惱時,希望有渠道訴說,有親人安慰,但相應的監護人與兒童或多或少存在隔閡,不能完全代替父母。因缺乏父母照顧,多數留守兒童自制力較差,存在衝撞易怒的問題。二是學習上缺乏指導。所調查兒童均在鎮中心小學寄宿上學,放假時,由於大多數老人文化程度有限,對兒童學習難以指導。三是行爲上缺乏約束。監護人由於主要是隔代監護,對孩子比較溺愛,又由於農活繁忙,無暇照看孩子,與孩子交流少、溝通少,對孩子約束少,留守兒童行爲習慣欠佳,行爲習慣好的佔25%,中等佔35%,說慌、打架、沉迷於看電視、遊戲等不良現象約佔30%。
二、特點及原因分析。
(一)基本特點。
1、經濟收入水平較低、勞動強度相對很大。除部分留守老人享受低保外,絕大多數老年人沒有養老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所得和子女貼補。絕大多數留守婦女居住自然條件較差,自身知識水平較低,勞動能力較弱,經濟來源主要靠丈夫或子女外出務工所得。據瞭解,80歲左右的留守老人不得不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要請人,成本高,收入低。因農村在家勞動力少,留守人員在農忙時既難以請到人幫忙也捨不得花錢僱工,致使勞動強度極大。
2、生活缺乏相應照顧、隔代教育問題突出。由於子女或丈夫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對農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而言都成爲難題。老人隨着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漸漸衰弱,患病的相應增多。婦女隨着勞動強度的增大,身體狀況普遍較差。而且,都承擔着撫育兒女或孫輩的重擔,留守婦女因精力所限,無法專心於對孩子的教育和照顧,老人因身體較差,識字不多,無法輔導小孩的學習,擔心學習成績差。總覺得管理小孩力不從心,對他們形成較大的心理壓力,隔代教育問題突出。
3、家庭氛圍嚴重缺失、精神生活非常單調。近年來,農村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但相對於城市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農村精神文化生活單調,老人、婦女、兒童這些弱勢羣體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但是,子女或丈夫常年外出,留守的老人、婦女、兒童難以享受到親情般的關愛和家庭氛圍中的’溫暖,這很容易使他們感到孤獨和無助,特別是影響了兒童心身健康發展,造成部分兒童性格內向、孤僻,對人冷漠,缺乏安全感,具有更加強烈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同時,他們與外界的接觸較少,除了電視,基本上沒有別的消遣方式,精神生活異常單調。
4、醫療衛生條件較差,醫療費用嚴重不足。在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人員常年患病率較高,特別是留守老人的患病比率高達70%以上,許多老人是多病纏身,有的老人多年臥病在牀。雖然農村合作醫療加大了對農村醫療衛生的投入,但村裏醫療衛生條件普遍較差,農村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喫不起藥”的情況。“小病抗,大病拖”是農村相當一部分家庭醫療狀況的真實寫照。
(二)原因剖析
農村留守老年婦女在養老、就醫、文化生活等方面產生的一系列綜合性問題,原因是複雜的,多方面的,其中二個主要因素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1、城鄉差距拉大導致人口結構分佈失衡。近年來,隨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城鄉差別進一步拉大。我鎮農村在交通運輸、教育、醫療、文化生活等方面遠遠落後於先進地區和發達城市。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快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轉移進程,導致了城鄉人口結構分佈不均衡的現象,這是造成農村留守人員各種生存問題日趨嚴峻的根本原因。
2、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有待完善。縱向來看,我鎮農村社會保障得到了長足進步,但橫向比較和從現實需要來看,農村針對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養老、公益醫療、公共服務等各種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是滯後的,農村老人能夠享受的社會保險金、醫療保險金遠遠滿足不了養老保障的各種需求。缺少針對特定地域、特殊羣體重要社會民生問題的社會救助應急機制和規範有序的服務措施。
三、對策及建議。
“三留守”人員的生存質量,關係到我鎮的和諧穩定和繁榮發展。他們面臨的生存困境,需要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統籌兼顧、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地推進並加以解決。
1、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要緊扣國家對農村的投資政策,加大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力度,加快實施農村道路、農村能源、農田水利等方面的投資建設進程,努力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及農民生活環境。
2、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建設,不斷提升留守人員生活質量。認真落實中央關於農村社會保障的政策要求,努力推進農村醫療、農村養老社會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加強政策引導,鼓勵社會各界關心支持改善留守人員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建立對特定區域、特定人員的救助幫扶機制,切實有效地提升留守人員生活質量。
3、加快農村特色產業發展步伐,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投資效益。要徹底解決留守人員問題,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經濟狀況。結合鎮情,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加快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擴大就業渠道,拓寬投資門路,吸引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共同致力於發展本地經濟,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實現“人回家鄉、情注故里、福滿家園”的美好願景。
三留守人員情況調查報告 篇3
近年來,電子商務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互聯網+”已經成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代名詞。從國家層面到縣市層面,加快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相繼出臺。作爲傳統的農業大城市和工業強市,如何適應趨勢,抓住機遇,將傳統產業與電子商務有效融合,加快經濟建設進程?考慮到這個問題,我們最近進行了一系列調查。
一、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漣源的電商行業還處於鬆散摸索階段。可以說既沒有走上正軌的示範企業,也沒有特色鮮明的電商平臺,只有幾家網店和微店。
(1)就電子商務商業實體而言,主要有三種類型
一種是“有意識,有思想,有待培養”。20xx年,註冊成立了電子商務企業——嘉利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也是目前唯一的電子商務企業。企業今年7月入駐中南煤炭機械物流園區。直接從業人員258人,辦公面積800平方米,倉儲中心3000平方米。已建成覆蓋全市所有鄉鎮的19條物流配送線路和100個村級配送點,發展了1200多家加盟店,網上商城落戶85家商戶。網上銷售了7600多種產品(包括56種當地特色農產品)。目前銷售收入28。企業依託本市附屬供應商和村級社區服務站,按照b2b2c模式服務農村商業。下一階段計劃再投入1000萬元,在三到五年內進一步完善獨立電商平臺、倉儲、物流、配送等功能。但面臨資金缺口巨大、人才儲備不足等多重壓力,有望得到政府大力培育。
另一種是“有意識,不思考,摸索”。前一階段,xx市推出了由廣州電商企業項瑾集團主辦的“xx市特色農產品電商推介會”。通過這次會議,我們發現很多線下銷售好的傳統農產品加工企業對電商業務非常感興趣。這些企業雖然在嘗試網上銷售,但由於缺乏電子商務人才,基本沒有發展電子商務的想法,對依靠第三方平臺進行網上銷售存在疑慮,無法開發建設獨立的電子商務平臺。
第二種是“無意識,不思考,等着看”。這些企業雖然產品不錯,市場也不錯,但一直不敢嘗試線上銷售,因爲對電商缺乏深入瞭解。即使他們有自己的網站,也只限於產品推廣,不開闢網上交易渠道。他們還在走傳統的線下銷售的老路,比如實體店,超市,寄售。他們在“網上銷售”方面沒有動過腦筋,對電子商務仍然持觀望態度。
(2)電子商務參與者也有三種類型
第一,“實體,在線”的商業個體。這些經營者大多是曾經經營店鋪的個體戶。他們在上級銷售部門的指導下,主要通過實體店參與線上到線下的銷售,並嘗試通過所代表品牌所屬的電商平臺從事線上銷售。
第二,“非實體、代理”的商業個體。這是目前我市部分年輕創業者熱衷的一種方式,即通過加入某國外廠商的電商平臺,開設網店、微店,並在網上銷售部分產品,這是f2c的結尾。
第三,不經營只消費的個體消費者。也就是在、淘寶、唯品會等大型電商平臺消費購物,相信90%的人都參與過。
以上三種情況無論哪一種,因爲他們運營、代理、消費的電商平臺都在外地,所以他們的業務量和消費金額不會計入漣源。這也是xx市社會零售額總量被國外電商平臺轉移的原因。
電商行業雖然不是氣候,但不代表漣源不能搞電商。我們認爲至少有幾個優勢:一是區位優勢明顯,地處湘中的交通網絡是發展電子商務的有利條件之一;二是產業優勢突出。漣源是省級特色農產品出口基地。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和手工業爲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三是有強大的“商業”基礎,“重義倡商,敢作敢爲”的精神爲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行業保障;第四,旅遊文化憑藉獨特的旅遊資源,將爲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名片,便於網上推廣。
二、現場經驗
前段時間我們考察研究了兩個電商xx縣:江西xx縣和湖南xx縣。這兩個縣在農產品加工製造上有產業優勢。
xx縣電子商務近兩年發展迅速,被評爲國家級農村電子商務。全年網上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的電商企業13家,20xx年全縣實現網上銷售額6億元。他們的主要做法:
一是改造企業廠房,打造電子商務孵化園,把電子商務孵化園作爲電子商務發展的“橋頭堡”,引進品牌電子商務企業,發揮“龍頭”作用,打造網上交易“旗艦店”,帶動產業發展。
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通信網”、“流通網”和物流體系,重點建設農村網絡設施、農村流通服務中心和冷鏈物流,爲電子商務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大力實施產業培育,重點培育農業產業,集聚工業產業,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加入農業網絡;產業方面,支持傳統制造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業務,打造“寧都製造”線上銷售品牌;第三產業,以客家寧都文化爲基礎,將特色小喫和手工藝品引入線上銷售。
xx縣電子商務始於20xx年,現已發展成爲全國電子商務農村綜合示範xx縣和省級電子商務模式試點縣,擁有3家“湖南電子商務示範企業”和5個自建網上交易平臺。目前轄區內家電企業118家,家電企業2200家,電商交易額6.2億元,20xx電商從業人員1.4萬人。他們的主要做法:
第一,產業融合方面,以當地手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爲主,先引導優勢傳統產業發展電子商務,再向其他產業滲透;
第二,在發展思路上,主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依託“萬村前巷市場工程”和郵政快遞物理網絡,構建電子商務信息平臺和物流系統;
第三,在電子商務模式上注重多元化發展,不僅僅是b2b、b2c、o2o等模式,還要發展f2c模式,積極引導電子商務公司搭建自己的交易平臺;
第四,注重特色產品的品牌包裝和行業示範企業的培育和引導;
第五,從制度和機制上,注重三網融合、物流配送體系和電子商務的協調發展。
寧都和桃江的共同特點;
一是政府高度重視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將其視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經濟轉型的重要突破。成立了以縣長爲首的`大型領導小組,建立了多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
二是出臺一系列引導措施和扶持政策,對新建電商中心、物流倉儲中心、電商企業、自建電商平臺、電商示範企業等給予重獎。特別是在xx縣批准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後,xx縣將把每年1000萬元的國家補貼全部用於發展電子商務產業,xx縣也將把每年20xx萬元的國家補貼用於支持電子商務發展。
三是以電子商務孵化器或電子商務產業基地爲重點,科學規劃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在電子商務項目建設的用地、審批、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比如xx縣規劃了3個綜合電商基地,5個專業電商基地;xx縣由政府出資近900萬元租賃一箇開發區建立電子商務孵化器,對落戶的電子商務免費提供,3年內免收租金和水電費用。
四是大力引進和培養電商。一方面,培養幹部,提高行業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對失業人員和企業人員進行電子商務培訓,制定培訓計劃和標準,建立激勵機制。
五是科學制定考覈辦法,將電子商務工作納入各相關單位和鄉鎮的績效考覈,共同推進。
三、相關建議
參照國外經驗,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對發展電子商務產業提出以下建議:
(一)完善制度和機制。成立高標準的xx市電子商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將各相關單位納入領導小組成員,明確各自職責,建立多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同時,把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放到新的戰略高度,納入各單位、各鎮績效考覈範疇,實行整體推進。
(二)確定“互聯網加特色產業”的發展思路。以種養業、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餐飲住宿業和旅遊業爲重點,將特色產業與電子商務有效融合,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先發展電子商務,再逐步拓展電子商務領域。
(三)規劃“電子商務產業基地”或“電子商務孵化器”等平臺。電子商務產業基地可以考慮以中南煤炭機械物流園區轉型發展爲契機,引導其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運營中心、物流倉儲、物流配送等基礎設施,培育嘉裏多等電子商務企業發展基地內配套設施完善的b2b、b2c等電子商務模式。有條件的話,在現有寫字樓或漣水名城等商業建築的基礎上建設電子商務孵化器園區,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電子商務企業入園,發展f2c、o2o等電子商務模式。
(四)實施“電信網、有線網、互聯網”三網融合。鼓勵電信、移動、聯通等網絡運營商建立多線服務器,爲電商孵化器和電商產業基地提供雲平臺服務。同時,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加快郵政電子站建設,拓寬網上購物和網上銷售快遞業務,提高物流配送能力。
(五)實施人才引進和培養戰略。在鼓勵聯誼電商回鄉創業的基礎上,通過機制引導和激勵,加大電子商務專業知識培訓力度,儘快提高電子商務企業幹部管理水平和運營水平,營造電子商務發展的良好氛圍。
(六)將“電子商務產業”列爲現代服務業招商引資的一大部分,對電子商務產業招商引資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同時實施“一案一議”,大力實施招商引資,多種方式積極引進電商企業和電商平臺。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