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家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精選4篇)
暑期家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1
臨朐,別稱駢邑。
臨朐地處山東半島中部,濰坊市西南部,沂山北麓,彌河上游。東與昌樂縣、安丘市毗連,南與沂水、沂源縣接壤,北臨淄博市、青州市。總面積1835平方公里。沂山(海拔1032米)爲臨朐最高的山峯,山東省第五高峯。轄8個鎮、2個街道,937個行政村,85萬人。臨朐歷史悠久,風光秀美,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置縣迄今20__餘年,是全國文化模範縣和著名的”小戲之鄉”、”書畫之鄉”、”奇石之鄉”,有大汶口、龍山等古文化遺址210餘處,沂山國家森林公園、山旺國家地質公園、老龍灣、石門坊等旅遊景點蜚聲海內外。
臨朐是全國著名黃煙產區,蠶絲更是生產歷史悠久。蘋果、山楂、柿子、板栗、花椒等農副產品遠銷海內外。
本人於暑假期間通過社會實踐進行實地調查,網上查詢等方式對家鄉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如下:
一、以來我縣經濟發展的特點
1.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以來,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縣域經濟發展,通過簡政放權、分類指導、促強扶弱、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了全縣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20__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6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4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9.6億元,增長13.8%,第三產業增加值55.2億元,增長10.9%。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0.7、6.8和3.6個百分點。人均gdp達到18566元(按現行匯價折算爲2875美元),比上年增長10.5%。三次產業比例16.9:49.1:34。
財政收入持續增長。20__年,按照調解後的口徑,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11.6億元,比上年增長36.6%,其地方財政收入5.6億元,增長30.6%。財政總支出17億元,增長27.4%。
2.結構調整彰顯成效。近年來,各縣市都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爲振興縣域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的着力點,力促縣域經濟協調發展。
農業方面着力提質增效,推進生態農業、特色農業、新型農業建設,產業鏈條繼續延伸,產業化經營加速發展。工業方面,現已建立起機電、化工、建材、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湧現出了秦池白酒、華一服裝、華建鋁業、華特磁電、茂德皮革等一批名牌產品。臨朐與日本、韓國、美國等30多箇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密切的經濟聯繫,三資企業已達近200家,實際利用外資1億美元;出口產品有烤煙、抽紗、針織品等18個大類、120餘種。
二、當前我縣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不足
1.經濟整體實力不強,我縣仍爲省級貧困縣,目前在全省排名爲113位,相比同市的兄弟縣市有很大的差距,且我縣的.地方財政收入處在全省排位也不理想。
2.產業結構不合理,沒有特色。我縣以鋁型材產業主導型產業,表現出明顯的產業結構單一特徵,產業鏈條短,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並且與其它兄弟縣市之間產業雷同嚴重。
三、加快我縣經濟發展的建議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戰略轉型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證。臨朐作爲經濟欠發達縣,經濟總量小、基礎相對薄弱、發展質量不高,面臨着加快速度與提升質量的雙重壓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崛起,必須堅定“產業興縣”不動搖,更加註重城鄉統籌、更加註重生態建設、更加註重民生和諧,在發展中加快轉變,在轉變中加速發展,探索走出一條速度、結構與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1.堅持以新型產業化爲主導,培育轉型跨越新引擎
立足產業基礎優勢,圍繞培育高端、高質、高效產業,提升一產,優化二產,繁榮三產,加快形成結構合理、節能環保、效益良好、獨具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2.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培育新興產業。以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節能環保產業爲重點,科學編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強化政策扶持,加快推進新風光產業園、led、太陽能光伏組件、鋰離子動力電池等項目建設,儘快形成一批新興產業優勢技術和優勢品牌,搶佔新興產業的發展先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立足做優做強煤電化工、機械電子、紡織服裝三大百億產業,依託如意天容、萬發服飾、金成機械、祥遠機械等行業龍頭企業,規劃實施一批技術改造項目,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企業向研發設計和銷售服務兩端延伸,加快傳統產業向特色產業升級,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按照“科學化、集約化、市場化、產業化”要求,實施農業“六大工程”,優化產業發展佈局,加快發展一批優質、高效、精品、生態農業。壯大大汶河現代農業、利生面業等企業規模,擴大奶牛、生豬、蘆花雞等特色養殖和山藥、白蓮藕、核桃等經濟作物的種植規模,打響生態和綠色品牌,帶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聚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抓住省加大扶持50個服務業重點城區的有利機遇,最大限度地推進服務業發展提速、結構提升和比重提高。積極發展物流倉儲、科技信息、金融商務等新興服務業,推動工業企業剝離非核心業務,提高新興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3.構築轉型升級平臺。
按照“佈局集中、用地集約、項目集羣、產業集聚”的原則,進一步明確園區產業佈局和功能定位,加快形成互爲配套、集羣發展的產業佈局。加快縣經濟開發區機械電子產業園、紡織服裝產業園、節能產品產業園等“區中園”建設,構建“一區多園”發展格局。
4.提高招商引資質量。
牢固樹立“突破靠產業,產業靠項目,項目靠招商”的理念,堅持招商選資,提高招商門檻,緊緊圍繞煤電化工、機械電子、紡織服裝、文化旅遊、現代農業、商貿流通等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着力引進一批帶動能力強、示範作用大、節能環保類大項目,全面提高招商引資成效。確保年內引進億元以上項目5個、5億元以上項目2個、10億元以上項目1個;每個鄉鎮至少新上30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1個。
5.堅持以城鄉一體化爲引領,打造轉型跨越新基礎
牢固樹立“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發展理念,圍繞“儒釋聖地、生態水城”城市發展定位,加速推進城鎮化進程,全力打造跨越轉型的強力支撐。進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電、供水、供熱、供氣等設施;加快推進城區道路與環城路的互通連接,力爭實現縣城到中心城鎮二級路連接,鄉鎮之間三級以上公路連接。改善教育、文化、娛樂設施,推進綠化美化工程,確保綠化有層次、亮化有特色、美化有品位。創新城市管理方式,建立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擴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暑期家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2
假期來了,我還能像以前一樣來揮霍自己的時間嗎?一片葉子屬於一箇季節,年輕的莘莘學子擁有絢麗的青春年華。誰說意氣風發,我們年少輕狂,經受不住暴雨的洗禮?誰說校園裏的我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走出校園,踏上社會,我們能否不辜負他人的期望,爲自己書寫一份滿意的答卷……
大學是一箇小社會,步入大學就等於步入半個社會。我們不再是象牙塔裏不能受風吹雨打的花朵,通過社會實踐的磨練,我們深深地認識到社會實踐是一筆財富。社會是一所更能鍛鍊人的綜合性大學,只有正確的引導我們深入社會,瞭解社會,服務於社會,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才能使我們發現自身的不足,爲今後走出校門,踏進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才能使我們學有所用,在實踐中成才,在服務中成長,並有效的爲社會服務,體現大學生的自身價值。今後的工作中,是在過去社會實踐活動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社會實踐活動範圍,挖掘實踐活動培養人才的潛力,堅持社會實踐與瞭解國情,服務社會相結合,爲國家與社會的全面發展出謀劃策。堅持社會實踐與專業特點相結合,爲地方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爲社會創造了新的財富。
臨近放暑假的時侯,原計劃向其他一些同學一樣找一份工作,但最後決定回到家鄉,幫久別的爸爸媽媽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個假期我主要是幫爸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讓我更深刻的瞭解到我的家鄉,瞭解到農村建設和家鄉父老鄉親的辛苦,還有家鄉教育事業得發展情況,最後出於我所學的專業,我還了解到一些關於家鄉里人的健康狀況……
我的家鄉在甘肅省最南邊的一箇小村莊,所屬的縣城叫文縣.我的家鄉在遙遠的大山裏,四周青山環繞,綠水長流。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大地一片沉寂,遠處的稻田裏傳來一陣陣青蛙和小蟲子的嗚鳴聲。這裏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民風淳正、鄉風文明……這樣的環境養育了我們村裏質樸勤勞的140多口人,我們村小,人少,地也少,但我們出產的東西可不少,我們縣城的蔬菜大多是我們村提供的,有時真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就拿我家來說,我家今年種了0.5畝地的番茄,0.3畝地的辣椒,還有0.3畝地的西瓜。可別小看他們哦,採摘高峯時,番茄一次摘了1400斤,辣椒一次摘了600斤。現在我主要介紹一下我在家幫忙採摘番茄的過程。暑假剛回家,我家的番茄就上市了,收穫番茄的過程,每隔兩天就要摘很繁瑣一回,否則就會太紅容易軟也容易壞。採摘時,挑紅的(稍微青一點的也可以)摘下來放在一箇比較結實不會變形的容器裏,比如放在桶裏,而且要輕拿輕放,這樣就不容易把它弄壞。一邊摘一邊摘好的集中到一箇地方。把所有的摘完後,就開始裝箱了,我們每家都有用來專門裝番茄的自制木箱,可以防止把番茄壓壞,但有一點就是比較笨重。裝箱的時候,把比較青的放在最底下,比較紅的放在上面,一排排,一層層地擺放上來。可別小視裝箱這個工作哦,裝的好的話,長的欠佳的都可以把它放的很好看,很惹人愛。技術不好不會裝的話,好番茄也可以裝的亂七八糟。裝的好的話而且可以裝很多,但不壓壞。裝完後看着一箱箱成品的番茄,那種收穫的感覺只有當時才能體會,而其中的辛苦也只有爸媽知道,如果沒有之前的澆水施肥,也不會有如此收穫。兩個月的假期,我親身經歷我家番茄的從有到無,從有到無,一共收穫一萬多斤,我想如果不會由於各種因素導致減產的話,產量一定可以達到兩萬斤。這就是我們收穫番茄的全過程,在這裏我學到了很多,叫我知道爸媽的辛苦,叫我懂得錢來之不易,感受也很多,有一次我們正在頂着大太陽辛苦的幹活,同村的大叔送來了一箇大西瓜,那時我才懂得"雪中送炭君子少,錦上添花小人多。求人須取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的真正含義。
皇糧國稅,古已有之。直到今天,"交公糧"一詞,仍是中國農民的口頭禪。在過去幾十年中,我國以犧牲農民收入、農村發展的代價進行了城市工業化建設,導致城鄉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在經濟增長的"大蛋糕"中,占人口總數絕大多數的農民不僅沒有得到相應的好處,反而在某些方面還遭受着嚴重的"不公"。比如在稅制方面,城市和農村一直實行的是"雙軌制",廣大農民的稅負長期高於城市居民。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專門面向農民徵收農業稅的國家,總稅率達百分之八點四。隨着城鄉貧富差距的拉大,全面取消農業稅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取消農業稅,還在於它破除了對農民的不平等待遇。人民羣衆對這項民心工程感到非常高興。村民告訴我,他家有4口人,耕種3畝地,年收入2萬元左右。他說:"現在農民享受這麼多優惠政策,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的親民、愛民。我們對黨和政府的農村政策由衷地擁護!"這對我村的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農村中的教育問題。教育是一箇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中國這樣一箇發展中國家尤其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投資。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8.8億人,相應的農村教育更應加強。因爲從三年前農村中就開始執行兩免一補政策,即對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義務教育段家庭貧困學生實施"兩免一補"(免費提供教科書,免收雜費,逐步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這走又一項惠及廣大農民的好政策,而且落實的比較到位.老百姓都說這是一件好事啊。這是關係到子孫後代的利國利民的大事。老百姓確實感受到了黨的溫暖。但其中我也發現有幾個問題,就是師資力量以及教學設施的問題。第一,教師分佈不合理。鄉鎮中小學教師調整權力在鄉鎮,造成鄉鎮之間教師分佈不合理,兩極分化嚴重。村小、條件差的’學校教師緊缺,在職教師千方百計要求調出;城鎮、鄉鎮政府所在地中小學又人滿爲患。第二,教師隊伍青黃不接,農村小學教師工作生活的環境相對於城市小學來說非常差,條件也相當困難,老教師不斷退休,新教師不願意到條件艱苦的農村小學任教,造成農村小學教師緊缺。同時,農村小學教師負擔也比較重。一些生源少、教師缺的農村小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基本上是包班任教,無論語文、數學還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師擔任,甚至還有一位教師擔任幾個年級課程的現象。教師應付正常教學尚且力不從心,更談不上推行素質教育。加之不少農村小學教師處在半耕半教狀態,農耕必然佔去相當一部分時間,完成正常教學任務也無法保證。還有,教育教學設施落後,很多農村小學教育教學設施缺乏、落後,造成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開展,音樂課是教師唱一句,學生跟着唱一句,體育課要麼是學生自己玩,要麼是體育教師拿來一箇籃球,幾十個學生打上40分鐘……不少課程都因教學設施的缺乏而無法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更別提教育現代化、信息化了。舉一箇例子,我姐姐她今年剛上班,所在的一箇村小6個年級,只有4名教師,而還有一位老師經常不來上課,學校就只有三位老師,就一箇人帶了三、四兩個年級,而且所有的科目都是她一人擔任。我想,如此下去,就算老師再盡力,學生再努力,農村教育仍然是一箇大問題。
最後,出於我所學的專業,我還了解到一些關於家鄉里人的健康狀況。我發現目前農村裏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日上升,高血壓的病人沒有注意控制血壓升降,在這個假期我知道最後發展爲腦出血死亡的病人就有兩三個。近年來,國家雖然有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障,給農民報銷醫療費,使他們生病不怕去醫院,但是他們的知識依然很缺乏,比如生了病那些東西該喫,那些東西不該喫,他們不是很清楚。我覺得應該多向他們普及一些健康常識。
雖然在這假期我沒有在我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上有所提升.但是我感覺我懂得了太多的書本上零陵境內現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城區風景名勝30多處,被列爲我省十旅遊區之一。零陵曾孕育了書法“草聖”懷素,文學家柳宗元,軍事家蔣婉、黃蓋,哲學家李達等傑出人物,歷代名家歐陽修、陸游、元結、黃庭堅、何紹基等也在此留下許多墨寶。柳宗元的“永州八記”遺址聞名遐邇,宋迪一幅“瀟湘夜雨”揚名天下。風物宜人的歷史八景便是位於今永州市零陵區內的蘋洲春漲、朝陽旭日、山寺晚鐘、綠天蕉影、恩院風荷、回龍夕照、愚溪眺雪、香零煙雨。
柳子廟在零陵區瀟水西岸的柳子街。公元814年,永州人們爲紀念唐代進步政治家、思想家和著名文學家、永州司馬柳宗元而建。柳子廟的建築非常古典,進柳子廟要經過一條非常古老的青石小道,現在那邊還住着許多戶人家。那裏的房屋還保留着以前的建築風格。永州八景的“愚溪眺雪”指的就是位於柳子街的愚溪橋,柳子街後有一條小溪,水流淙淙,匯入瀟水,原名冉溪。因姓冉的人家住在這而得名,公元810年,柳宗元遷居於此,改名爲愚溪。溪水和瀟水的匯合口有一座兩拱的石橋,名愚溪橋。“蘋洲春漲”指的就是蘋洲島,每逢春夏水漲,立於島上石磯,舉目四望,黃葉古渡,迥龍寶塔,江天風月,遠浦歸帆,漁舟唱晚,畫詩情,盡入眼底。島如隨水沉浮一葉扁舟,風韻萬般。著名的“瀟湘夜雨圖”所繪之處也是這裏的美麗風光。永州八景中我最熟悉的就是“恩院風荷”了,因爲這一處景點就在我所讀高中的校園裏,這是清朝的一座寺院,佛殿前有一口池,名叫“碧雲池”池呈“中”字形。池中種有荷花,亭亭玉立,夏日,荷花開放時,香氣撲鼻,令人神清氣爽。記得以前課餘時間我們經常坐在碧雲池的旁邊休息,看書。現在想起來那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啊!永州八景中還有一處我們常去的地方就是“朝陽旭日”——朝陽巖了!這裏岩石峭拔雄渾,巖洞幽邃深曠,怪異多姿.每當旭日東昇,紅霞映照亭閣,霧靄籠罩蒼林,飛舟南下,激流飛湍,景色變幻,絢麗旖旎,所以有“朝陽旭日”之稱。據說,唐朝詩人元結任道州刺史時,系舟巖下,見岩石東向,洞口東開,遂命朝陽巖,並作詩讚其勝:“朝陽巖下湘水深,朝陽洞口寒泉清,零陵獨有先賢傳,水石爲娛安可羨,長歌一曲留相勸。”朝陽風光,從此聞名。永州八景就不一一表述了。近幾年零陵比較出風頭的就是——周家大院了。周家大院位於零陵區何仙觀鎮境內,是一座古民居羣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開發前景,自20xx年來國家,省級旅遊,文物部門多次來這裏考察,20xx年被湖南省列爲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暑假期間經過我同學的帶領我來到周家大院,當我看到那裏的古建築時我很激動,比之前去鳳凰看古城時更激動。鳳凰是一座古城,而周家大院卻是一座令人歎爲觀止的“豪宅”!雖然大院已有一些破損,但是它的風韻依然存在。周家大院的前面是一片稻田,當時正值收割時期,看到農民伯伯忙碌的身影,我覺得很親切,淡淡稻花香摻和着泥土的芬芳,增添了我對自己家鄉的熱愛。
家鄉的美景有很多很多,人們都說“最美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鄉!”我覺得這話說得很對,因爲家鄉的每一山每一水都充斥着我們的一分最珍貴的情感,這份情感是最美的!或許我的家鄉的旅遊沒有發展起來,但是我對那裏的一草一木的感情是不會退減的,不管我以後走到哪,看到了多美的景色,我都不會忘記自己家鄉的美景。我覺得這應該也是一箇旅遊者必備的品質吧!我也希望自己以後能爲家鄉的旅遊業建設出一份力。
暑期家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3
一、穿着講時尚
過去農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現在農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講究服裝面料、款式、和品牌。過去的布鞋、膠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費167元,比20xx年增長70.42%,年均增長11.21%。其中人均服裝支出118元,比20xx年增長118.54%,年均增長16.93%;購買面料支出2.2元,下降45.13%,年均下降8.83%。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鞋帽襪類支出40元,與20xx年的32元相比,增長了25.11%。
二、住房講寬敞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農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觀、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住房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住上了樓房。20xx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費支出309元,比20xx年增長70.73%,年均增長11.33%;年末住房面積人均36.4平方米,比20xx年多了7.1平方米,增長24.23%,年均增幅4.42%。其中,樓房面積26.6平方米,增長40.71%,年均增長7.13%,佔住房總面積的73.12%。鋼筋混凝土面積20.5平方米,增長49.64%,年均增長8.44%;磚木結構面積15.9平方米,增長5.33%,年均增長1.10%。現在農村一幢幢新房處處可見,它們不僅外觀新穎漂亮,而且室內裝璜考究、設施齊全、美觀舒適,改變了原來基本不裝修、室內沒擺設的狀況。
三、家電講高檔
隨着收入的穩步增長,城鄉用電同同價政策的落實,農村居民一改過去買得起家電而用不起電的狀況,冰箱、洗衣機、空調等高檔家用電器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爲農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內容而逐步走進尋常百姓之家。截止20xx年底,郴州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洗衣機30臺、電冰箱29臺、彩電93臺,比20xx年分別增長66.73%、163.61%、89.83%,年均增長10.81%、21.24%、13.72%。一些更爲高檔的熱水器、空調等耐用消費品正在成爲收入水平較高農戶的消費熱點。
四、交通、通訊講便利
近幾年以來,各級政府加大了爲民辦實事的力度,使農村交通、通訊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城鄉路四通八達,爲農民使用現代化交通、通訊工具“鋪平了道路”。20xx年人均交通、通訊消費支出240元,比20xx年增長1.6倍,年均增長20.61%,交通、通訊成爲近幾年農村居民生活消費中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其中,交通工具人均支出23元,增長43.8%,年均增長7.52%;通訊工具人均支出42元,增長3.2倍,年均增長33.23%。20xx年底每百戶農戶擁有摩托車42輛,移動電話75部,電話61部。
五、文化娛樂豐富多彩
隨着物質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農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文教娛樂費用的支出不斷增長就是一箇最好的例證。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用於文教娛樂方面的支出344元,比20xx年增長30.81%,年均增長5.52%。20xx年底每百戶農戶擁有組合音響23臺、照相機5架、家用計算機2臺、高檔樂器1臺。
六、生活環境優美
近年來,農民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都得到很大改善,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20xx年,全市10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100%的行政村通了電話,100%的行政村通了電,農戶住宅電話普及率已達60.61%,農戶飲用自來水普及率達43.21%。森林覆蓋率逐年增長,水泥硬化鄉村公路里程逐年增加,城鎮 化率逐年提高。20xx年起,我市全面取消了農業稅,農民生活的提高將從制度上得以保證,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能力增強。
七、人口素質提高
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與人口素質的提高息息相關。“十五”期間,郴州農村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從全市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資料看,20xx年7-15歲農村小孩的入學率爲97.8%,比20xx年提高0.7個百分點。農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勞動力比重由20xx年的64.81%上升到20xx年的73.52%。勞動力受教育年限爲8.6年,比20xx年高0.3年。
暑期家鄉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4
隨着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外來文化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在享受外來文化帶來的快樂之時,往往忽略了培養着我們長大的本土家鄉文化,導致我們家鄉的文化不段沒落。一箇地區的風俗是這個地區的特色,知道了地區的風俗,纔算是這個地區的人,而現在的人們因爲忙碌的工作與學習已經淡忘了自己的家鄉風俗。因此我從家鄉文化入手 ,通過蒐集資料,瞭解大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識的層度。
一、調查目的:
爲了解目前我校在校學生對家鄉文化瞭解的真實狀況,我們特進行此次問卷調查
二、調查對象: 武漢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在校大學生
三、調查地點: 學校食堂,學生宿舍樓
四、調查時間: 20xx年5月27號——20xx年5月29號
五、調查方法:
調查採用集體開卷式,不記名問卷的方法。學生問卷,共發下調查問卷35份,總共收回有效問卷35份,所有數據全部採用人工統計處理分析,有效率達100%。
六、調查內容:
1.性別
2您的家鄉是哪裏?
3您所在地春節有哪些習俗
4您的家鄉春節期間有忌做針線活嗎?
5您對以上習俗的態度是
6您對家鄉文化有多少瞭解
7您知道家鄉有哪些名人
8您對家鄉的飲食有什麼特點
9各地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您認爲造成民俗文化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10您的家鄉大年初一基本上幹什麼?
11您覺得家鄉文化對你的影響?
12除夕夜您一般幹什麼?
13您的家鄉民俗文化最有特色的是
14您有宗教信仰嗎活動中的作用
15您認爲傳統習俗在春節慶祝活動中的作用
16對於家鄉傳統風俗文化的保留工作狀況,您認爲怎麼樣 17您家鄉春節氣氛如何
18您的家鄉結婚時喜歡用以下哪種方式
19您對家鄉文化的瞭解途徑主要是哪些方面
20對家鄉文化的發展,您的建議是?
七、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知
1. 關於家鄉習俗的瞭解(由來):調查結果也很令人意外,10%的人對
於家鄉的文化還是相當瞭解的,60%是比較瞭解,30%的人稍有瞭解,這種結果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大多數人還是保留着當地的風俗,身爲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他的文化不應該是瞭解甚多的嗎?這就要求我們大學生要更加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且文化背後的故事。例如:每個地方的春節,過法也是千奇百怪,有早上喫團年飯的、有晚上喫的、有關冰燈的、有舞龍獅的、有喫餃子的等,這些都是因爲各個地方的故事不同所紀念的節日方式不同。
2. 關於大學生對家鄉飲食的瞭解 :調查結果顯示,25%的人家鄉喜食辣,22.5%人家鄉口味清淡,27.5%的人家鄉口味較重(鹹),25%的人家鄉所有口味都喜歡,從上結果我們還調查出有很多的個人愛好,也受家鄉飲食的影響。民間的文化與飲食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積極與興趣,值得讚揚的是不同地區的人們對
自己家鄉的特色食品都是讚不絕口,從不同的飲食文化背後,我們可以看到新一代的繼承人已經開始趨於成熟了。美食文化節一方面展示了地區的特色食品,另一方面引導我們我接受和關注我們自己家裏的文化差異關於大學生對
家鄉飲食的瞭解:很多人都會說,我的家鄉沒有什麼好喫的,我早都喫夠了,我還是喜歡在外面喫小喫,或許我們忽略了一箇問題,最原滋原味的東西才最有營養。但是,每個地方的食物都有其地方的特色。
3.關於家鄉民俗文化的特色:20%的人認爲在服裝上,12.5%的人認爲在節日上,45%的人認爲在飲食上,22.5%的人認爲在其他的方面,飲食上的民俗文化是最爲突出的,中華美食具有歷史悠久、技術精湛、品類豐富、流派衆多、風格獨特的特點,是烹飪數千年發展的結晶。飲食在發展中形成了“十美風格”,講究味、色、香、質、形、序、器、適、境、趣的和諧統一。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講究菜餚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因此地區的飲食特色比較豐富。
4.關於大學生對家鄉傳統習俗的看法:32.5%的人認爲是活躍氣氛,22.5%的人認爲是爲了增加家庭凝聚力,40%的人認爲是爲了繼承傳統文化,5%的人認爲是老人們的舊觀念。看來大多數的家鄉文化都被慢慢的繼承了下來,希望把它們發揚光大,且被後代子孫接受,還慢慢與這個時代相融合,但還有少數子孫不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底蘊深厚,許多方面我們瞭解的都不夠,傳統的節日文化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是需要我們認真加以傳承和發展的。
5.有關家鄉傳統文化風俗繼承:20%的人認爲繼承的非常好,45%的人認爲繼承的比較好,32.5%認爲仍需改善2.5%的人認爲繼承的效果不好。從上看出家鄉傳統文化風俗繼承的不是太理想,由於現代社會在時間方面普遍上使用西方公曆爲準,而傳統節日都是農曆時
間,因而使現代大部分人很難準確知道傳統節日日期;洋節比傳統節日更能讓商家獲得更多、更高利潤,因而商家會在洋節進行大範圍促銷行動,造成洋節比傳統節日更熱鬧形象。
(二)大學生對家鄉文化發展的現狀與希望
伴隨着改革開放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中外交流,這無疑對我國國民視野開闊和思維開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但在此同時,國外文化及文化產品也隨之進入我國,全球化是當今世界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在全球化這柄雙刃劍面前,傳統文化承受着它狂風暴雨般的洗禮。在這場文化較量中,對於我們這個繼承了很多年的民族文化一定必須發展下去,思考傳統文化在全球化過程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讓傳統文化與時代相結合的措施等,很多年輕的人們都不願意去繼續過那傳統的節日,覺得沒什麼過頭,都喜歡去過西方浪漫有趣的節日,導致傳統節日失去了在人們心裏的地位。我們通過這次調查發現,很多大學生對自己家鄉文化的發展沒有想法,覺得還要繼續保持舊的、好的傳統就好,對於家鄉的未來更沒有過多的建。但是,在這個與時俱進的時代,決定了我們不可能撇開現代文化而去發展傳統文化的問題。但是,傳統文化是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象徵,更確切地說,只有從傳統文化的上述現狀和定位出發,不斷推動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轉型,並在傳統文化、現代文化與後現代文化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就能更好的發展傳統文化。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