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精選6篇)
2025年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1
一、調查背景:
國民幸福指數(GNH)最早20xx70年代是由不丹國王提出的,他認爲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爲目標,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包括科學技術的種種好處)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唸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如果說生產總值體現的是物質爲本、生產爲本的話,幸福總值體現的就是以人爲本.完全受經濟增長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慾的陷阱,難以自拔.
20xx年,十二五規劃開局幸福成爲地方熱詞.很多地方逐步呈現了GDP減速,幸福提速的趨勢.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幸福指數被置於一箇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將會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二、調查準備:
爲反映居民主觀幸福程度,在調查問卷設計中,分別設計了基本情況和問卷部分的調查項目,包括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社會保障、社會環境)、經濟收入、自我價值實現、家庭幸福和人際關係等多維度構建指標體系,並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編制幸福指數.爲了使本次調查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這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和網上問卷調查,抽樣對象爲年齡在0-70週歲之間的常住居民,涵蓋社會各年齡、各階層、各行業.並且在中山市實地進行了社會實踐,通過與社區羣衆的溝通,來了解當前社會中民衆對於生活的滿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網上查閱了一些有關調查問卷及報告的信息,通過收集各方面信息並參考範例初步設計出了調查表,通過自己反覆查看並參考別人意見,反覆修改最終做出用於調查的問卷.最後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調查人羣及較爲可行的實施方案,對具體的調查實施作出計劃.自此,調查的籌備工作基本完成.
三、調查報告說明:
1.調查時間:
2.調查對象:普通社區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調查單位:中山市
4.調查目的:通過了解當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對此社會問題的瞭解與重視,瞭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調查方法:調查問卷,問詢法,網上問卷.
6.內容概述:(1)被採訪者所從事行業所對應經濟收入多少. (2)被採訪者的身心健康狀況.
(3)被採訪者的居住環境.
(4)被採訪者的家庭關係情況.
(5)被採訪者對自身工資及生存現狀感受如何(自身價值滿意度) (6)被採訪者對於影響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四、數據統計:
調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網上問卷76份.
典型舉例:
1.身份:公民
性別:男
工作:企業職員
年齡段:31~45
婚姻狀況:已婚
對目前收入滿意度:比較不滿意
幸福感較低
影響因素:收入比較低,與周圍人關係欠佳
2.身份:學生
性別:女
年齡段:18~30
收入:0
幸福感較高
影響因素:家庭和睦、人際關係,社會環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別:男
年齡段:45~60
收入滿意度:一般
幸福感較強
影響因素: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態樂觀
五、調查結果分析:
隨着市區的改造,人性化的設施也越來越多.城市中乾淨的免費公廁、環境優美的街心公園、越來越多的城市綠化、越來越齊全的健身設施、越來越便捷的交通設施,這些都是對於政府滿意度和幸福指數提高的依據.影響居民幸福指數的主要因素
經濟收入和身心健康:
經濟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會物質條件中對幸福感影響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語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擁有健康的身體、積極樂觀的心態是人們對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對幸福感影響程度頗深,也就是說對於普通公衆來講,能夠擁有穩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會環境:
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給人帶來的感覺是影響人們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箇穩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無疑會促進幸福感的提高.社會環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響着人們的幸福感,其中生活環境的優劣影響着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其次,交通便利會不僅可以方便
居民的出行,還關係着他們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遊,購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從而幸福感也會比較高一點.人際關係和自我價值實現:
說明良好的人際關係能緩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壓力,增強自信心,居民在處理各方面的事情時,還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幫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會幸福感.居民對自我價值實現充滿信心或有較高預期,說明對未來是積極樂觀的,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樂觀的心態,自身優勢多,能力得到發揮,內心的滿足感會增加,幸福感也會隨之提高.
六、調查結果總結
影響幸福感因素排序
(1)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響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體越健康,越有機會接觸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創造新生活.家不僅僅是人們溫馨的港灣,還是人們愛的發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員纔有更充足的精力去爲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進行家庭活動.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對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響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會直接影響百姓幸福指數,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強烈.幸福感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的人羣.而收入水平較高的人羣,由於其物質生活和個人價值實現程度相對較高,則其幸福指數總體相對高一些.隨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也呈階梯式增長,這就充分體現了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齡的人羣其幸福感有着顯著的差異.其中幸福感相對最低的人羣主要是31~45年齡段的居民,此年齡段正面臨子女教育、老人贍養、事業發展等各方面的問題,生活、工作壓力過大,且對自身的期望要求較高,導致身心疲憊,這是其幸福指數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羣幸福感最高,18-30歲之間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數略高於男性,大多數女性在家庭承擔着主內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圍繞着家庭,主要從家庭成員身上獲得幸福感;而男性更關注收入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且社會壓力較大.因此,女性對生活的滿意度、積極情感的體驗較男性強,故其幸福感要高於男性.
(5)幸福感較強的是政府人員、在校學生,幸福感較弱的職業是個體戶,普通居民,企業職員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職業穩定性較強,社會地位高,有着完善的社會保險,這些方面都優於其他職業,進而增加了他們的幸福感.在校學生對社會上所發生的各方面的壓力還沒有太多機會體會,故其幸福感較高.而對於幸福感較低的相關職業,如何提高這部分人對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個社會保障體系都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從幸福率看,超過74.70%被訪者感覺生活比較幸福.
所謂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數量的羣衆中表示幸福的羣衆所佔的百分比,是用來測評羣衆幸福廣度的一種方法,其單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數=效用/慾望.慾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願望,它分爲五種層次,從下至上: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效用是從消費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是對慾望的滿足.判斷一箇人的幸福與否,可以從答案中得到,以得數1爲分界嶺.比1小就證明不幸福,等於1或者比1大就證明是幸福的如果我們的慾望指數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來的幸福指數就是零點幾了,那就說明我們的生活狀態不好,讓我們感覺不幸福,而不幸福的嚴重程度是根據數字來衡量的,數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慾望高,得出的得數就比1大,那就證明是個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數也是根據得數來判斷,數字越大就證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個體根據自己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爲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
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別有11.76%和52.94%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較幸福,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也就是說0%的居民認爲自己不幸福.
七、存在的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地方在確定幸福感時,想當然地設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內容,將幸福感調查統計變成了數字遊戲.有些官員爲了突出自己的政績,到處宣傳炒作,作秀造勢,搞華而不實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衆還未評定,已提前將自己所在城市宣佈爲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這種到達了頂點的幸福指數評比帶來的只能是官員的幸福,紙面上的幸福,對老百姓則毫無幸福可言.
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視民衆的生活品質和對生活的主觀滿意度.民衆的幸福感歸根結底不能靠官方數據一錘定音.幸福是什麼?幸福在哪裏?只能靠老百姓說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裏,幸福在百姓的心裏.各級政府和領導者,讓幸福指數變成百姓幸福的唯一辦法就是將幸福指數工程
真正變成爲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數作爲測試百姓冷暖的溫度計,設身處地地體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經常想一想,在這些數字背後,還有多少羣衆看不起病,多少家庭買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學,經常問一問,羣衆能否能用上乾淨水,喫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對羣衆的冷暖,感同身受,對民衆的困難和問題,逐項解決落實,只有這樣,才能讓幸福從冷冰冰的數字變成充滿溫暖的切身體驗.
對於幸福感中的生活滿意度、價值實現感、需求滿足感等主觀的抽象的指標,決策者要以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準確反映百姓的實際感受,以此作爲加緊完善政策措施、糾正偏離的基本依據.
八、改進建議
雖然對於生活的幸福指數有所提高,但是物價的瘋長、工資的平穩態勢也成爲了大衆的後顧之憂,政府應更多的社會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險制度,讓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養.這樣人民的幸福感增強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擁護.九.自身的總結與體會
這一次的社會實踐活動,讓我體會到個人力量的薄弱,團隊合作纔是一箇有利於工作開展的形式.在這次活動中,我也有了機會更深入的與各個階層的人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這一捷徑我能夠走進社會接觸社會和瞭解社會.雖然說我們在大學裏已經不再扮演新生這一角色,但是在社會這所大學裏,我們臉上的稚嫩把我們徹底的出賣了.在這裏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的東西,在這裏沒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認認真真地學習,勤勤懇懇地做事纔是生活的真諦!
2025年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2
幸福感又稱爲國民幸福感,指的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體現的是以人爲本的價值理念,“幸福指數”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和重視,數字越大就證明幸福感越高,是個體根據自己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對生活的主觀滿意度。
一、影響居民幸福指數的因素
1、經濟收入和身心健康
經濟收入是所有社會物資條件中對幸福感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能夠擁有穩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2、家庭和睦和社會環境
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箇穩定的家和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安定感可以促進幸福感的提高,生活環境的好壞影響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
3、人際關係和自我實現價值
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緩解工作生活上的壓力,處理事情上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幫助,幸福感自然能夠提高,對未來積極樂觀,保持愉悅的心情,自我能力得到了發揮,幸福感也會隨之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幸福感不是想當然的,不是政府搞的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這只是紙面上官員的幸福,而不是百姓的幸福感;
2、在工作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導致了普遍的生活壓力,調查得知,大學畢業就業問題已經成爲幸福感很低的最大因素,工作不順心跳槽問題,理想工資與實際工資差距太大等問題;
3、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宣傳力度不夠,居民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不瞭解,並仍有懷疑態度,這也是居民幸福感不高的一箇原因;
4、社會炒房,哄擡房價,導致人們心中的天枰漸漸失去,什麼都漲價,工資卻不漲,漲工資降房價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
三、改進與建議
1、政府在制定和調整政策的時候,要更加倍地重視經濟,其中表現在物價和房價上,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因地制宜的正確引導經濟發展;
2、加快經濟和社會轉型,一切從居民角度出發,加快解決人們的教育、醫療、住房和福利等基本保障,關注人們切身利益,才能全面提高幸福指數;
3、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推進經濟的發展,促進城鄉居民充分就業,擴大就業機會和空間,激勵居民自主創業,爲自主創業提供相應的輔助支持,從而提高居民收入;
4、提高政治和諧感,提高行政辦事效率,簡化行政辦事程序等;
5、提高居民文化水平,居民文化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就業問題和精神文化素質,更會影響經濟、生活、工作和健康等方面。
金錢不是而已能夠帶給人們快樂的東西,信仰是一箇人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持,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怎樣求生存,每個人心裏都要有把尺。貧富差距拉大、生存環境惡化以及通貨膨脹、物價過高等都已經成爲中國人所焦慮的問題,發展方式的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2025年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3
家庭和睦是幸福第一標準
幸福感調查,是從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居民健康、社會文明、生活環境入手,圍繞居民在經濟狀況、家庭狀況、就業狀況、健康狀況、社會狀況、環境狀況等方面的滿意度和幸福感開展調查。
調查報告顯示,70%的被訪市民感覺幸福。在被調查的750人中,回答“很幸福”的比例爲16.13%,回答“幸福”的比例,爲53.87%;傾向於感覺不幸福的比例爲30%,其中,8.53%的被訪市民認爲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
從調查結果來看,市民對幸福感構成因素的價值取向中,認可度高低依次是家庭和睦(81.7%)、身心健康(80.8%)、生活環境(65.5%)、社會保障(64%)以及經濟收入(61.5%)、人際關係(57.1%)、理想職業(50.1%)等。
調查報告顯示,有婚姻的居民71.93%感覺幸福,而未婚居民僅有59.83%感到幸福,離異居民有66.67%感到幸福,獨居居民中僅有47.22%感覺幸福。這說明,完整的家庭對市民來說非常重要。
超高收入羣體幸福感反倒最低
從收入層次看,幸福感較高的人羣,主要分佈在月收入5001元~10000元之間,75.23%的市民感到幸福;位列第二的收入層次是20xx元以下,感到幸福的市民佔73.77%;20xx元~5000元間及10000元以上市民感到幸福的分別有65.28%和64.71%,分列第三和最後一位。
可見,幸福感高低與收入有關,但不是決定因素。有較爲豐厚且穩定收入的人羣,更易感受到幸福。而超高收入羣體,或許有更多收入之外的因素困擾,在本次調查中,幸福感反倒位列最後。
從文化程度看,學歷越高幸福感越低。調查顯示,高中以下和高中、中專學歷人羣的幸福感,分別爲78.08%和67.01%;而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幸福感只有57.14%。這說明低學歷人羣比較安於現狀,高學歷人羣有較強的危機感。
就職業看,離退休人員和學生的幸福感,分別爲86.32%和85.71%;而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及商業服務人員幸福感較弱;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企業管理人員的幸福感居中,分別爲64.71%、65.69%。
翔安區居民幸福感
本次調查樣本的男女比例爲男性48.4%,女性51.6%。調查結果顯示,兩性的幸福感有一定差異,女性回答“很幸福”和“幸福”的比例均高於男性,而回答“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於男性。
數據顯示,幸福感與年齡大小成正比,70歲以上的老年人幸福感,佔94.6%;77.8%的46歲至69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感到幸福。
從區域看,島內外市民的幸福感介於70%~80%之間,翔安區,爲80.0%。總體而言,島內外居民的幸福感差別不顯著,一方面反映出近幾年島內外一體化建設快速推進,使得島外發展迅速提升,島內外居民的幸福感正在趨同,島外居民的幸福感甚至略超過島內居民;另一方面也說明,城市的擁擠及生活成本,影響了島內市民幸福感的進一步提升。
政協提案爲“幸福廈門”支招
本報訊連日來,在廈門兩會中,“幸福廈門”建設備受委員們關注。民進廈門市委對“幸福廈門”建設的整體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調研,並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提升“幸福廈門”建設水平的對策建議,並提出《“幸福廈門”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提案認爲,廈門在打造“幸福城市”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優勢,不過在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當前,廈門民生事業發展與百姓的期望值尚有一定的差距,社區服務與居民需求有較大差距,在社區調查中發現,當前物業公司、業委會、開發商之間的居民公共空間利用及利益分配矛盾糾紛問題日益突出,成爲物業、社區居民甚至其他部門之間引發矛盾的焦點。隨着廈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出現了一些環境問題。近幾年,雖然廈門私家車的逐漸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個體的幸福指數,但他們也對越來越凸顯的停車難、交通擁堵以及由此帶來的交通事故不斷上升等問題表示出強烈的擔憂,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由於私家車普及而帶來的幸福感提升。
提案建議,經濟發展是“幸福廈門”建設的經濟基礎,在推進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中,切實轉變發展觀念和發展方式,必須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爲指導原則,樹立和諧發展的理念。爲此,廈門應以島內外一體化和廈漳泉同城化爲契機,合理調整經濟產業結構。在推進“幸福廈門”建設過程中,廈門應當以打造公共財政體系,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爲目標,增加對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衛生、公共交通、生態環保、公共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投入,以更好地讓廈門發展的成果爲全市人民所共享。
提案提出建議,“幸福廈門”建設需要營造一箇“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培育良性的“社會心態”,這點離不開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政府信用體系,打造“誠信政府”,包括建立健全政府信息發佈制度,加大人大、政協、民主黨派、媒體輿論和公衆對政府誠信的監督。同時,政府要組織有關機構建立非營利性的公共社會徵信機構,強制工商行政管理、銀行、保險、電力、電信、自來水、煤氣等單位提供各自掌握的信息,建立社會基本的信用信息數據庫和發佈機制。建立健全企業和個人的信用體系,包括進行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文化教育及企業信用管理培訓,以此來提高社會主體的守信意識和維權意識。
2025年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4
xx月份,我們對我鎮中小學的在職教師進行了關於職業幸福感的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共下發問卷40份,收回40份,收回問卷全部有效。現將問卷情況分析如下:
一、教師基本情況
1、所收回的40份問卷中有男教師20名,女教師20名,男女教師比例相當。
2、年齡在20-35歲之間的有28人,佔總人數的70%;36-45歲之間的有5人,佔總人數的12.5%;46-55歲之間的有5人,佔總人數的12.5%;55歲以上的有2人,佔總人數的5%。
3、教齡在1-5年以上的有7人,6到XX年以上的有9人,11-30年以上的有19人,30年以上的有5人。
4、教師的有36人,學校中層幹部4人。
5、幼兒園的有1人,小學的有24人,中學的15人。
6、副高級以上的有6人,中級的有9人,初級的23人。暫無2人。
二、選擇教師職業的主要原因分析
有22人選擇a熱愛教師職業,有13人選擇b工作較穩定,有0人c選擇有較多假期,有5人d選擇了能從中獲得成就感。
通過分析,選擇教師的職業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熱愛教師職業,佔55%;二是因爲工作穩定,佔32.5%。由此可見,選擇教師職業因爲熱愛和工作穩定的居多。這說明,在所調查的教師羣體中,有半數以上因爲熱愛而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這是可喜的。
三、壓力狀況調查
1、壓力狀況:有0人選擇了沒有壓力,有17人選擇了壓力一般,有23人選擇了壓力較大,有0人選擇了壓力極大。
2、對一天工作之後的.心理反應:有9人選擇了疲憊不堪;有26人選擇了雖然感到累,但是心理滿足;有2人選擇了心裏很輕鬆;有3人選擇了不管如何,總是爲了能維持生活而高興。
3、壓力來源:有15人選擇了壓力來自於學生,有8人選擇了壓力來自於領導,有12人選擇壓力來自於職務訴求和升遷問題,有5人選擇了壓力來自於學校考覈。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教師壓力大,是個不容迴避的話題。
四、對假期的盼望程度
1、有12人認爲假期能夠調整好自己的心情,佔總人數的30%,有22人認爲一般情況,佔總人數的55%,有6人認爲從來沒有。
從這可以看出絕大多數教師認爲長假調整心理,緩解壓力的情況一般。說明教師的假期生活比較單調枯燥,假期中各種學習太過頻繁。
2、有6人盼望假期的到來,有23人一般,有11人感覺無所謂。
通過這一點也能說明與上面的調查情況基本相符,大多數教師對假期期望值不高。
五、工作中的幸福感調查
1、對教師社會地位的自我感覺方面,有1人認爲教師社會地位處於上層,有7人認爲處於中層,有22人認爲處於中下層,有10人認爲處於下層。
2、教師個人感覺最幸福的時間段,有8人選擇1年,13人選擇2-5年,有12人選擇6-XX年,有8人選擇在XX年以後。
3、有9人選擇自己目前工作生活狀態幸福,有12人選擇比較幸福,有19人選擇一般,有0人選擇不幸福。
4、教師的幸福值,有5人選擇6分,有13人選擇7分,有13人選擇8分,有9人選擇9分。可以看出教師的幸福指數處於稍高的程度。
5、有28人在工作中獲得幸福是認爲工作本身有趣,佔70%;有23人認爲是領導的支持與肯定,佔57.5%;有24人認爲家長的支持與肯定是獲得幸福的主要原因,佔60%;有24認爲工作集體關係融洽,佔60%;有13人認爲工作集體關係融洽,佔32.5%。以上數據表明,領導支持、工作有趣、成就感、家長的支持等因素對教師幸福感的影響相差不大,這說明以上因素都能夠影響教師的幸福。同事之間的集體關係需要進一步改進。
6、沒有幸福的主要原因:認爲工作煩瑣機械的16人,佔40%;認爲很少獲得成就感的10人,佔25%;認爲家長的不理解的18人,佔45%;認爲評價機制不合理的27人佔67.5%;以上數據表明,工作煩瑣、評價機制不合理是讓教師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7、有2人認爲如果有機會從事其它職業,會立即放棄。有12人選擇需要考慮一段時間,佔47.5%;有19人選擇不會放棄教師職業,佔47.5%;有7人說不清,佔17.5%。以上數據說明,過半的教師對於本身職業表示認同。
六、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調查
1、有18人選擇教師工作是事業,有20人選擇教師是職業。有2人說不清楚。
2、有11人認爲學校教師目前的職業道德水平高,有24人認爲較高,有5人認爲一般,有3人認爲較低。
3、教師應精心備課,認真上好每一節課的,有19人選擇教師基本都能做到,有16人選擇大部分教師能做到,有5人選擇部分教師能做到。
4、教師關心尊重愛護學生方面,有21人選擇好,有16人選擇較好,3人選擇一般。
5、對待後進生方面,有29人選擇絕大多數教師能關心他們,有9人選擇部分教師能關心他們,有2人選擇少部分教師能關心。
對學校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情況:有2人選擇經常發生,有4人選擇時有發生,有14人選擇偶爾發生,有20人選擇沒有。
從以上數據的對比中,可以看出,目前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還是高的。
七、對學校的建議
(一)影響教師職業幸福度的主要原因
通過調查發現,教師主要從學校管理、無謂檢查過多、形式主義過多、考覈機制不科學、學校缺乏娛樂活動等方面對學校提建議。這些方面也正是影響教師職業幸福度的主要原因。
(二)影響教師職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1、在採取哪些措施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感方面:有16人選擇優化教師辦公環境,有28人選擇在政策允許範圍內提高教師工資福利,18人選擇加強尊師重教意識,有17人選擇爲教師提供良好的發展機會。說明大多是教師渴望社會認同,自身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2、影響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因素很多。調查結果顯示,影響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因素依次爲積極的社會價值導向,公正的外部評價,正確的自我定位,自我能力得到提升,較高的收入,學生考出好成績等五個因素。
由於當前社會處於轉型期,教師個人的價值取向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很多教師不再信守無私奉獻,而更加傾向於按勞取酬,按質取酬。所以當教師認爲自己的勞動沒有獲得應有的報酬時,教師的職業期待自然減弱,職業幸福感隨之降低。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對自己的能力提升的興趣減弱,更加難以主動積極地進行自我充電。
(三)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幾點建議
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職業態度,直接影響着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提升廣大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成爲社會、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教師自身的重要課題。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水平,不妨注意如下問題:
1、沒有教師的幸福就沒有幸福童年教育。要通過學習研究、團隊活動、制度優化等形式,倡導教師正確的職業幸福感、人生價值觀。
2、營造良好的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在全社會範圍內真正樹立起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讓廣大教師時刻感受到職業帶給自己的精神愉悅。
3、建立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目前在教育體系內部,對於教師的工作評價體系很難做到科學公正。鑑於此,我們應該下大力氣建立一套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相對公平的評價體系,而不是僅僅以學生的升學率、考試成績作爲衡量教師工作業績的唯一或重要指標。
4、幫助教師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很多教師職業幸福感缺失,產生職業倦怠,是因爲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了憧憬,侷限於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應付狀態。這樣失去了生活、工作的激情。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幫助教師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讓教師看到自己美好的未來,並時刻努力爲美好的未來而不斷開發自己,豐富自己。
2025年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5
一、調查背景:
國民幸福指數(GNH)最早20世紀70年代是由不丹國王提出的,他認爲“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爲目標”,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包括科學技術的種種好處)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唸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如果說“生產總值”體現的是物質爲本、生產爲本的話,“幸福總值”體現的就是以人爲本。完全受經濟增長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慾的陷阱,難以自拔。
二、調查準備:
爲反映居民主觀幸福程度,在調查問卷設計中,分別設計了基本情況和問卷部分的調查項目,包括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社會保障、社會環境)、經濟收入、自我價值實現、家庭幸福和人際關係等多維度構建指標體系,並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編制幸福指數。爲了使本次調查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這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和網上問卷調查,抽樣對象爲年齡在0—70週歲之間的常住居民,涵蓋社會各年齡、各階層、各行業。並且在中山市實地進行了社會實踐,通過與社區羣衆的溝通,來了解當前社會中民衆對於生活的滿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網上查閱了一些有關調查問卷及報告的信息,通過收集各方面信息並參考範例初步設計出了調查表,通過自己反覆查看並參考別人意見,反覆修改最終做出用於調查的問卷。最後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調查人羣及較爲可行的實施方案,對具體的調查實施作出計劃。自此,調查的籌備工作基本完成。
三、調查報告說明:
1、調查時間:20xx年7月15日——20xx年8月31日
2、調查對象:普通社區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調查單位:中山市
4、調查目的:通過了解當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對此社會問題的瞭解與重視,瞭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調查方法:調查問卷,問詢法,網上問卷。
6、內容概述:
(1)被採訪者所從事行業所對應經濟收入多少。
(2)被採訪者的身心健康狀況。
(3)被採訪者的居住環境。
(4)被採訪者的家庭關係情況。
(5)被採訪者對自身工資及生存現狀感受如何(自身價值滿意度)
(6)被採訪者對於影響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四、數據統計:
調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網上問卷76份。
典型舉例:
1、身份:公民
性別:男
工作:企業職員
年齡段:31~45
婚姻狀況:已婚
對目前收入滿意度:比較不滿意
幸福感較低
影響因素:收入比較低,與周圍人關係欠佳
2、身份:學生
性別:女
年齡段:18~30
收入:0
幸福感較高
影響因素:家庭和睦、人際關係,社會環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別:男
年齡段:45~60
收入滿意度:一般
幸福感較強
影響因素: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態樂觀
五、調查結果分析:
隨着市區的改造,人性化的設施也越來越多。城市中乾淨的免費公廁、環境優美的街心公園、越來越多的城市綠化、越來越齊全的健身設施、越來越便捷的交通設施,這些都是對於政府滿意度和幸福指數提高的依據。影響居民幸福指數的主要因素
經濟收入和身心健康:
經濟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會物質條件中對幸福感影響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語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擁有健康的身體、積極樂觀的心態是人們對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對幸福感影響程度頗深,也就是說對於普通公衆來講,能夠擁有穩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會環境:
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給人帶來的感覺是影響人們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箇穩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無疑會促進幸福感的提高。社會環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響着人們的幸福感,其中生活環境的優劣影響着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其次,交通便利會不僅可以方便
居民的出行,還關係着他們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遊,購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從而幸福感也會比較高一點。
人際關係和自我價值實現:
說明良好的人際關係能緩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壓力,增強自信心,居民在處理各方面的事情時,還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幫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會幸福感。居民對自我價值實現充滿信心或有較高預期,說明對未來是積極樂觀的,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樂觀的心態,自身優勢多,能力得到發揮,內心的滿足感會增加,幸福感也會隨之提高。
六、調查結果總結
影響幸福感因素排序
(1)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響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體越健康,越有機會接觸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創造新生活。家不僅僅是人們溫馨的港灣,還是人們愛的發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員纔有更充足的精力去爲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進行家庭活動。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對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響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會直接影響百姓幸福指數,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強烈。幸福感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的人羣。而收入水平較高的人羣,由於其物質生活和個人價值實現程度相對較高,則其幸福指數總體相對高一些。隨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也呈階梯式增長,這就充分體現了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齡的人羣其幸福感有着顯著的差異。其中幸福感相對最低的人羣主要是31~45年齡段的居民,此年齡段正面臨子女教育、老人贍養、事業發展等各方面的問題,生活、工作壓力過大,且對自身的期望要求較高,導致身心疲憊,這是其幸福指數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羣幸福感最高,18—30歲之間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數略高於男性,大多數女性在家庭承擔着主內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圍繞着家庭,主要從家庭成員身上獲得幸福感;而男性更關注收入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且社會壓力較大。因此,女性對生活的滿意度、積極情感的體驗較男性強,故其幸福感要高於男性。
(5)幸福感較強的是政府人員、在校學生,幸福感較弱的職業是個體戶,普通居民,企業職員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職業穩定性較強,社會地位高,有着完善的社會保險,這些方面都優於其他職業,進而增加了他們的幸福感。在校學生對社會上所發生的各方面的壓力還沒有太多機會體會,故其幸福感較高。而對於幸福感較低的相關職業,如何提高這部分人對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個社會保障體系都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從幸福率看,超過74%被訪者感覺生活比較幸福。
所謂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數量的羣衆中表示幸福的羣衆所佔的百分比,是用來測評羣衆幸福廣度的一種方法,其單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數=效用/慾望。慾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願望,它分爲五種層次,從下至上: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效用是從消費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是對慾望的滿足。判斷一箇人的幸福與否,可以從答案中得到,以得數1爲分界嶺。比1小就證明不幸福,等於1或者比1大就證明是幸福的。
如果我們的慾望指數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來的幸福指數就是零點幾了,那就說明我們的生活狀態不好,讓我們感覺不幸福,而不幸福的嚴重程度是根據數字來衡量的,數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慾望高,得出的得數就比1大,那就證明是個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數也是根據得數來判斷,數字越大就證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個體根據自己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爲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
2025年居民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6
一、調查背景:
國民幸福指數(GNH)最早是70年代是由不丹國王提出的,他認爲“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爲目標”,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包括科學技術的種、種好處)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唸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如果說“生產總值”體現的是物質爲本、生產爲本的話,“幸福總值”體現的就是以人爲本、完全受經濟增長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慾的陷阱,難以自拔。
20xx年,“十二五”規劃開局幸福成爲地方熱詞、很多地方逐步呈現了“GDP減速,幸福提速”的趨勢、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幸福指數”被置於一箇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將會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二、調查準備:
爲反映居民主觀幸福程度,在調查問卷設計中,分別設計了基本情況和問卷部分的調查項目,包括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社會保障、社會環境)、經濟收入、自我價值實現、家庭幸福和人際關係等多維度構建指標體系,並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編制幸福指數、爲了使本次調查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這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和網上問卷調查,抽樣對象爲年齡在0~70週歲之間的常住居民,涵蓋社會各年齡、各階層、各行業、並且在中山市實地進行了社會實踐,通過與社區羣衆的溝通,來了解當前社會中民衆對於生活的滿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網上查閱了一些有關調查問卷及報告的信息,通過收集各方面信息並參考範例初步設計出了調查表,通過自己反覆查看並參考別人意見,反覆修改最終做出用於調查的問卷、最後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調查人羣及較爲可行的實施方案,對具體的調查實施作出計劃、自此,調查的籌備工作基本完成。
三、調查報告說明:
1、調查時間:20xx年xx月xx日
2、調查對象:普通社區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調查單位:xx市
4、調查目的:通過了解當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對此社會問題的瞭解與重視,瞭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調查方法:調查問卷,問詢法,網上問卷、
6、內容概述:
(1)被採訪者所從事行業所對應經濟收入多少、
(2)被採訪者的身心健康狀況、
(3)被採訪者的居住環境、
(4)被採訪者的家庭關係情況、
(5)被採訪者對自身工資及生存現狀感受如何(自身價值滿意度)
(6)被採訪者對於影響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四、數據統計:
調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網上問卷76份、
典型舉例:
1、身份:公民
性別:男
工作:企業職員
年齡段:31×45
婚姻狀況:已婚
對目前收入滿意度:比較不滿意
幸福感較低
影響因素:收入比較低,與周圍人關係欠佳
2、身份:學生性別:女
年齡段:xx30
收入:0
幸福感較高
影響因素:家庭和睦、人際關係,社會環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別:男
年齡段:45×60
收入滿意度:一般
幸福感較強
影響因素: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態樂觀
五、調查結果分析:
隨着市區的改造,人性化的設施也越來越多、城市中乾淨的免費公廁、環境優美的街心公園、越來越多的城市綠化、越來越齊全的健身設施、越來越便捷的交通設施,這些都是對於政府滿意度和幸福指數提高的依據、影響居民幸福指數的主要因素
經濟收入和身心健康:
經濟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會物質條件中對幸福感影響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語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擁有健康的身體、積極樂觀的心態是人們對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對幸福感影響程度頗深,也就是說對於普通公衆來講,能夠擁有穩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會環境:
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給人帶來的感覺是影響人們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箇穩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無疑會促進幸福感的提高、社會環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響着人們的幸福感,其中生活環境的優劣影響着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其次,交通便利會不僅可以方便
居民的出行,還關係着他們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遊,購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從而幸福感也會比較高一點、
人際關係和自我價值實現:
說明良好的人際關係能緩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壓力,增強自信心,居民在處理各方面的事情時,還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幫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會幸福感、居民對自我價值實現充滿信心或有較高預期,說明對未來是積極樂觀的,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情,樂觀的心態,自身優勢多,能力得到發揮,內心的滿足感會增加,幸福感也會隨之提高、
六、調查結果總結
影響幸福感因素排序
(1)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響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體越健康,越有機會接觸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創造新生活、家不僅僅是人們溫馨的港灣,還是人們愛的發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員纔有更充足的精力去爲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進行家庭活動、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體以及家庭和睦對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響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會直接影響百姓幸福指數,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強烈、幸福感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的人羣、而收入水平較高的人羣,由於其物質生活和個人價值實現程度相對較高,則其幸福指數總體相對高一些、隨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也呈階梯式增長,這就充分體現了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齡的人羣其幸福感有着顯著的差異、其中幸福感相對最低的人羣主要是31×45年齡段的居民,此年齡段正面臨子女教育、老人贍養、事業發展等各方面的問題,生活、工作壓力過大,且對自身的期望要求較高,導致身心疲憊,這是其幸福指數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羣幸福感最高,x—30歲之間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數略高於男性,大多數女性在家庭承擔着主內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圍繞着家庭,主要從家庭成員身上獲得幸福感;而男性更關注收入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且社會壓力較大、因此,女性對生活的滿意度、積極情感的體驗較男性強,故其幸福感要高於男性、
(5)幸福感較強的是政府人員、在校學生,幸福感較弱的職業是個體戶,普通居民,企業職員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職業穩定性較強,社會地位高,有着完善的社會保險,這些方面都優於其他職業,進而增加了他們的幸福感、在校學生對社會上所發生的各方面的壓力還沒有太多機會體會,故其幸福感較高、而對於幸福感較低的相關職業,如何提高這部分人對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個社會保障體系都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從幸福率看,超過74/70%被訪者感覺生活比較幸福、
所謂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數量的羣衆中表示幸福的羣衆所佔的百分比,是用來測評羣衆幸福廣度的一種方法,其單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數=效用/慾望、慾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願望,它分爲五種層次,從下至上:第一個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效用是從消費物品中所得到的滿足程度,是對慾望的滿足、判斷一箇人的幸福與否,可以從答案中得到,以得數1爲分界嶺、比1小就證明不幸福,等於1或者比1大就證明是幸福的如果我們的慾望指數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來的幸福指數就是零點幾了,那就說明我們的生活狀態不好,讓我們感覺不幸福,而不幸福的嚴重程度是根據數字來衡量的,數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慾望高,得出的得數就比1大,那就證明是個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數也是根據得數來判斷,數字越大就證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個體根據自己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的一種事實判斷,對於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爲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
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別有x、76%和52、94%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較幸福,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也就是說0%的居民認爲自己不幸福、七、存在的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地方在確定幸福感時,想當然地設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內容,將幸福感調查統計變成了數字遊戲、有些官員爲了突出自己的政績,到處宣傳炒作,作秀造勢,搞華而不實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衆還未評定,已提前將自己所在城市宣佈爲“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這種到達了頂點的幸福指數評比帶來的只能是官員的幸福,紙面上的幸福,對老百姓則毫無幸福可言、
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視民衆的生活品質和對生活的主觀滿意度、民衆的幸福感歸根結底不能靠官方數據“一錘定音”、幸福是什麼?幸福在哪裏?只能靠老百姓說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裏,幸福在百姓的心裏、
各級政府和領導者,讓幸福指數變成百姓幸福的唯一辦法就是將幸福指數工程真正變成爲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數作爲測試百姓冷暖的溫度計,設身處地地體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經常想一想,在這些數字背後,還有多少羣衆看不起病,多少家庭買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學,經常問一問,羣衆能否能用上乾淨水,喫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對羣衆的冷暖,感同身受,對民衆的困難和問題,逐項解決落實,只有這樣,才能讓幸福從冷冰冰的數字變成充滿溫暖的切身體驗、
對於幸福感中的生活滿意度、價值實現感、需求滿足感等主觀的抽象的指標,決策者要以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準確反映百姓的實際感受,以此作爲加緊完善政策措施、糾正偏離的基本依據、
八、改進建議
雖然對於生活的幸福指數有所提高,但是物價的瘋長、工資的平穩態勢也成爲了大衆的後顧之憂,政府應更多的社會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險制度,讓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養”、這樣人民的幸福感增強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擁護、
九、自身的總結與體會
這一次的社會實踐活動,讓我體會到個人力量的薄弱,團隊合作纔是一箇有利於工作開展的形式、在這次活動中,我也有了機會更深入的與各個階層的人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這一捷徑我能夠走進社會接觸社會和瞭解社會、雖然說我們在大學裏已經不再扮演新生這一角色,但是在社會這所大學裏,我們臉上的稚嫩把我們徹底的出賣了、在這裏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的東西,在這裏沒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認認真真地學習,勤勤懇懇地做事纔是生活的真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