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查報告(精選4篇)

關於小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查報告 篇1

  一、前言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順利學習的基本保證,是終身學習的需要。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爲習慣,纔會把精力集中在學習活動的最重要方面,提高學習效果,也有利於學生健康的發育成長。反之,壞習慣不僅降低學習效果,而且有損於身心健康。小學一年級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其能力、性格的發展。目前,我市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還不夠理想,尤其是在新課程背景下,對學習習慣的養成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爲了瞭解我市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尋求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途徑與方法,特確定一些學校與學生進行調查。

  二、調查方法

  1.調查時間、對象與範圍

  時間:20xx年2月——20xx年3月

  2.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家長問卷、

  觀察法:隨堂聽課時進行觀察、查看練習

  3.調查內容

  學生的聽課習慣、作業習慣、學習方法、學習品質等因素。

  三、調查結果分析

  1.小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本次調查中,通過問卷、課堂教學觀察等多種形式,發現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還存在着多方面的問題,特別是一些與學習成績提高密切有關的學習習慣欠缺。由於一年級小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不高,再加上剛離開幼兒園不久,還不能立刻適應小學生活。因此,一年級小學生在課堂和課後的表現往往不盡如人意,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

  一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課堂上時常是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精心設計的課堂提問被少數學生包打了天下,大多數學生成了課堂的陪襯。從隨堂觀察記錄看,90%的小學生在一節課的前十分鐘時注意力比較集中,越往後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離開教師的教學內容。從家長反映情況來看,一年級小學生在做作業時,往往邊做邊玩,不夠專心,80%的家長都是自己陪孩子一起做作業。

  (二)認真傾聽的習慣欠缺。

  在一年級的課堂上,常常是老師問題一提出,學生個個舉手,有舉的高高的,有站起來的,有嗷嗷直叫的。而最終被請到回答問題的學生一臉高興,急着發表自己的見解。未請到則垂頭喪氣,而不是認真聽取同伴的發言。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大部分學生喜歡發表各自的見解,不善於接受別人的意見。在完成作業時,往往教師讀了幾遍題目,但仍然有小學生聽不清楚題目的要求。

  (三)語言表達的能力不足。

  在一年級的課堂上,常會出現這樣一箇現象,當老師提問時,所有的小學生都把手舉得高高的。但是請到個別小學生回答的時候,他站起來後又不知道要說什麼;有的孩子站起來後,支支吾吾,聲音很輕;有的孩子表達的內容和題目的要求完全無關。

  (四)作業習慣普遍比較差。

  觀察發現,大部分一年級小學生還沒能掌握正確的作業的姿勢,做作業的時候頭趴得低,作業本斜放,握筆很低,大拇指壓着食指,每次都需要教師的反覆提醒。個別小學生做作業時隨意塗改,頁面不整潔,完成的作業也不能很好地達到字跡勻稱、端正、美觀的要求。

  2.小學生不良學習習慣形成的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不良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學生習慣養成的影響是很大的。有些家長缺乏表率作用,無視或忽視自己的一言一行所產生的不良後果,使孩子在不自覺中受到不良影響。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愛,爲了滿足孩子的願望,家長不管好歹,要什麼給什麼,一切按照孩子的意思辦。久而久之,孩子在這種優越的環境下,從行爲上就難以約束自己,自制能力差。更有的家長認爲讓孩子自己做點事,就會影響和耽誤學習,因此事事由父母包辦,不注重鍛鍊他們的獨立性。如渴了大人給倒水,鉛筆斷了家長幫着削,書包亂了父母整理。這些雖然看起來不算什麼大事,可時間長了就會產生依賴心理,其結果可能使孩子做事責任心差,缺乏學習主動性,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馬虎,影響孩子的學習自覺性。

  (2)學校方面的原因

  學校應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樂園和保護傘,但在實際工作中,如果學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觀點上的偏頗或方法上的不當,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地助長學生的不良品行。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心中只裝着教案,沒有注意調控課堂紀律,沒有采取有利的措施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有的教師教法比較成舊,教學內容枯燥,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沒有確立,課堂氛圍不夠民主、和諧,致使部分學生思維不活躍,發言不積極。有的教師的一些教學設計不正確也影響學生的聽課習慣,如:提問不明確,學生不知從何答起;小組合作學習的規則與參與方法不明確,學生放任自流;教師啓發性的提問問題質量差,學生的思維層次不夠深。有的教師不注意自身的示範作用,如:教師在課堂上隨手畫圓,畫出的圓似圓非圓;要求學生寫正確規範的字,自己卻在黑板上龍飛鳳舞等,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什麼時候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3)社會方面的原因

  由於成長中的少年兒童缺乏全面正確的分析、判斷能力,社會上各色的歪風邪氣和腐朽思想對學生可能產生的侵蝕和影響也是不能低估的。一些不適合學生接觸的文化場所和文藝作品也可能對學生行爲習慣的發展產生不好的作用。

  (4)學生自身的原因

  四、幾點看法和建議

  一年級小學生好動、好問、模仿性強,所以良好習慣培養應以常規學習習慣培養爲主,在培養方法上注重激發慾望,反覆訓練形成習慣。

  (一)及時提醒。

  在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過程中,行之有效的提醒是非常必要的。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爲了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不僅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還要注重提醒。當發現哪個學生的表現不能令人滿意時,及時送去一箇眼神,一箇手勢,或者是一下輕輕地愛撫,就會喚起學生的注意。

  (二)樹立榜樣。

  在孩子們的眼裏,教師是完美無缺的榜樣,學生的許多習慣都能從老師身上找到影子。因此,教師在課堂內外要特別注意言傳身教。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性特點,教師必須發揮示範作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學生耳儒目染,對其良好的習慣的形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小學生的另外一箇心理特點就是模仿性強,還有爭強好勝心理,要多用小學生身邊的夥伴給他們做榜樣,激勵他們向小夥伴學習。

  (三)恰當評價。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給兒童以勞動的快樂,覺得學習成績的快樂,喚醒隱藏在他們心中的自豪感,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條金科玉律。”正確適當地評價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手段。對學生取得的每一點微小的成績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激勵其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課堂評價要多樣化,要有針對性,語言要豐富,不要總是一句:“你真棒”。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一句表揚,或是一箇小紅花、五角星都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四)家校聯繫。

  學校的教育沒有家長的配合,家庭教育沒有學校、教師的指導,教育就形不成合力,教育就難以產生效果。因此,家校聯繫相當重要。一方面要積極向家長宣傳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意義和具體要求,動員廣大家長一起做好這項工作。另一方面,通過家訪、家庭教育講座、家長學校、一年級半日開放活動、家校聯誼活動等多種途徑,加強與家庭的聯繫,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轉變家長重知識輕習慣的觀念,及時與家長溝通,共同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行爲變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箇長期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乘着良好習慣這艘帆船,乘風破浪,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關於小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查報告 篇2

  一、調查目的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自動進行某些活動的特殊傾向,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養成的方法、姿勢、態度、意志、行爲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有效學習的基本保證,是終身學習的迫切需要。教育家葉聖陶曾明確指出:″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新課程教學,更加註重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好習慣能使意志專注於學習,提高學習效果,受益終身。反之,壞習慣徒費時間,學習效率低,貽害一生。可見,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目前,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諸多不良習慣,需要重新認識,並予糾正。爲了解我校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探索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途徑與方法,特對各年級段的學生進行調查。

  二、調查時間

  調查時間:

  三、調查對象

  爲調查反映全面,課題組確定低年級二年級和高年級五年級學生爲調查對象,共x人。

  四、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法。課題組研究制定了詳細可行的《小學生一般學習習慣調查表》,除此還責成課題組骨幹成員分學科制定了語文、數學、英語學科學習習慣調查表,抽取四、六年級進行抽樣調查,並寫出調查報告,本報告主要着重分析一般學習習慣。

  五、調查內容

  課前預習、課前準備、課上聽講、思考提問、合作交流、完成作業、自習早讀、使用學具、書寫、上網等方面。

  六、調查結果分析

  (一)對調查表反饋的數據進行統計。

  調查表共分15個項目,四個等級:A、B、C、D,A級爲表現最好,其他三個依次降低。

  (二)對統計數據結果進行分析。

  調查的結果基本上反映了我校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和特點,通過課題組成員對以上數據進行分析研討,達成如下共識。

  1.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正被重視和逐漸形成。

  隨着新課程的實施,教師對新課程的理念“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及三維目標的認識逐漸深入,能在日常教學中努力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機整合,比較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1)制定具體措施,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領導重視,校長曾多次在學校例會、教師座談、學生會上強調培養習慣的重要性:習慣影響人生,性格改變命運,細節決定成敗。特別注重強調對學生日常行爲習慣,聽說讀寫習慣,規範用尺習慣,良好書寫習慣等多次進行宣講和強調。學校也不失時機地利用各種宣傳陣地進行教育,如:開學典禮、國旗下講話、牆報、紅領巾廣播、班隊會等。組織各種競賽與評比,如:文明班級、文明學生的評選,作業展覽、書法比賽等。倡導各學科教師齊抓共管,並經常組織教師交流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做法。並利用家長座談會、家長學校活動等學習與交流如何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常識。

  (2)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也能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教師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比較重視,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習慣要求,並能貫徹於日常教育教學中。對習慣比較差的學生能及時與家長聯繫,共同商討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方法,及時溝通,經常提醒。課堂上努力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探究樂趣。樹立榜樣,通過名人故事、身邊的人和事等讓學生真切地感到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它對人一生的影響是重大的。

  (3)小學生正在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從調查數據統計表可以反映:大部分學生已經具有或正在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課前準備、規範用尺、控制上網、合作學習、作業書寫等方面AB級比率達到90%以上,反映出學校、家長及學生自身都比較重視對良好習慣的培養。從調查情況看,學生對一些顯性的學習習慣比較容易養成。

  2.小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

  (1)注意力精神不集中,課堂聽講效率偏低。

  從調查數據統計表可以反映:僅聽講一項,C級比率達到30%,C級標準爲:開始聽講認真,過一會就不專心了。這可以說明大部分學生在後半節課的注意力分散,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容易走思。家長也反映孩子在做作業時,有的邊做邊玩,有的邊做邊看電視,不夠專心,部分家長認爲孩子在做作業時需要陪讀,並經常督促,這些都反映出小學生記憶力持久性差,幹事專注的習慣需重點培養。

  (2) 書寫不規範,作業質量應提高。

  從調查數據統計表可以反映:書寫一項符合C級標準的高達35%,反映出部分學生不按要求用筆(學校規定三年級以上書寫要求用鋼筆),用筆隨意,同一本作業本用了三種筆且書寫欠工整。作業完成一項選C的爲28% ,還有3%選的爲D級,可以看出學生作業時較馬虎,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有抄襲作業的極其不好的習慣。做作業的姿勢不端正,需要教師與家長反覆提醒。在調查中,發現學生不良的姿勢爲頭趴得低,作業本斜放,握筆很低,大拇指壓着食指,“一尺一拳一寸”做到的學生很少。

  (3)缺乏自主學習,缺少學習內驅力。

  從調查數據統計表可以反映:學生自覺預習、複習的比率很低,A選項平均爲19.5%,上自習的效率低下,還有5%的學生不會上自習。這些數據都反映出現在的學生缺少學習動力,不會自主學習,許多小學生都是在家長與教師的督促下進行學習活動。在課堂中,不能自始至終自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一旦不在教師的視野範圍之內,就容易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4)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的沒有養成。

  從調查數據統計表可以反映:不會獨立思考,不善於提出問題的學生爲20%。善思善問是很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良好的良好習慣,它是培養學生 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課堂上,我們發現一些學生被動機械疲勞無趣的學習,根本不會獨立思考與主動學習,就等待着老師講解、輔導或問同學或看教輔資料,分析文章回答問題是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見解,做數學題目方法單一,生搬硬套,稍有變化便迷惑不解,遇到很小的困難,便會止步,缺少探索精神,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這些,都是因爲他們沒有養成善思善問的良好習慣。

  3.小學生不良學習習慣形成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不良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學生習慣養成的影響是很大的。有的家長缺乏表率作用,無視或忽視自己的一言一行所產生的不良後果,使孩子在不自覺中受到不良影響。目前,獨生子女越來越多,有的家長對孩子溺愛、遷就,導致孩子任性、自私、依賴、放縱等消極的性格特點,以至慢慢發展爲不良的習慣,如學習不努力、不肯喫苦、懶惰、作業不完成、遇到問題不知如何解決等。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子女管教過嚴,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使孩子覺得家庭中沒有溫暖,從而使他們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影響的誘惑。家庭結構的變異或家長自身的惡習,如父母離異、有盜竊或賭博等行爲,會使孩子受到腐蝕,導致行爲習慣不良。

  (2)學校方面的原因。

  學校應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樂園,但在實際工作中,如果學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觀點上的偏頗或方法上的不當,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地助長學生的不良品行。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心中只裝着教案,沒有注意調控課堂紀律,沒有采取有利的措施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有的教師教法比較成舊,教學內容枯燥,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沒有確立,課堂氛圍不夠民主、和諧,致使部分學生思維不活躍,發言不積極。有的教師的一些教學設計不正確也影響學生的聽課習慣,如:提問不明確,學生不知從何答起;小組合作學習的規則與參與方法不明確,學生放任自流;教師啓發性的提問問題質量差,學生的思維層次不夠深。有的教師不注意自身的示範作用,如:教師不用教具,在課堂上隨手畫圓,畫出的似圓非圓,不習慣用尺,等號直線畫的不齊;要求學生寫正確規範的字,自己卻在黑板上龍飛鳳舞等,符號書寫不規範美觀,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什麼時候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3)社會方面的原因

  21世紀是信息社會,各種有用的、沒用的、健康的、消極的大量信息充斥各個空間,影響着學生的感官和思想。由於成長中的少年兒童缺乏全面正確的分析、判斷能力,社會上各色的歪風邪氣和腐朽思想對學生可能產生的侵蝕和影響也是不能低估的。一些不適合學生接觸的文化場所和文藝作品也可能對學生行爲習慣的發展產生不好的作用。

  (4)學生自身的原因

  學生心理上的某些主觀原因也會造成其不良的行爲習慣。有的學生道德意志薄弱,正確的道德認識不能戰勝不合理的個人需要。有的學生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信念,不能正確理解相關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準則,如把違反紀律看作“英雄行爲”,把頂撞老師視作“勇敢”等。有的學生因爲性格上的某些缺陷,如:自私、任性、驕傲、懦弱、自閉等消極的性格特徵,導致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和殘缺的個性特徵。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健康個性是有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爲其終身學習一生髮展奠定基礎。針對上述我校學生學習習慣調查現狀及分析,我們將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課題研究與實施,爭取探索出一條有效途徑。

關於小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查報告 篇3

  根據前測數據的統計,現將我校四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情況總結如下:

  在學習態度方面:

  四(一)班學生比較自覺認真,學生已形成了預習意識。四(三)班的學生自覺性較差,學生沒有自學預習的意識,不善於質疑,不主動,讀書也是囫圇吞棗。

  在聽課習慣方面:

  四(一)班有一部分學生能主動、認真地傾聽老師講課,而另一部分學生則要老師提醒纔會去聽,並且還有三、四個學生時刻要老師用眼神、手勢、語言提醒纔會安靜下來。四(三)班學生只是被動的“聽”,經過整頓紀律,上課紀律較好,可太過安靜,不積極地思考問題,都只會靜靜地坐着。

  在作業習慣方面:

  四(一)班有部分學生字跡非常工整,做事非常認真,每次老師給他們的評價都是優秀。有十來個學生字跡比較工整,比較認真,評價多半是良;有四、五個學生字跡潦草,作業不認真,有時還不能及時完成,因而導致學習成績也較差。四(三)班大部分學生字跡潦草,對稍難的題,答非所問,過三分之一的學生不能按時按量地完成家庭作業,且書寫速度慢。

  在閱讀習慣方面:

  四(一)班有極少數學生已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不但讀物,更重要的是還讀歷史方面、科學方面的書及各種少兒書刊,但也有部分學生完全沒有養成讀課外書的習慣,更沒有自主積累好詞佳句的苗頭。四(三)班沒有自覺讀書的習慣,不會自主讀書,積累素材。

  在整理複習方面:

  四(一)班學生做得也較差,總認爲自己什麼都會了,可一到測試,不是這兒錯,就是那兒不會做,複習方法講了一遍又一遍,他們就是難掌握,非得要老師一五一十地教“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可。四(三)班學生沒有這種意識,需要在老師的監督下去完成,並且也沒有掌握複習時重點及相關的方法,不能主動地對每節課,每單元,每學期的知識點,查缺補漏,無整理的複習材料。

  在時間利用方面:

  四(一)班學生與四(三)班學生相比,能較合理的安排時間,放學後一般都是先完成作業再去玩。而四(三)班學生則大部分學生放學回家後都是先玩然後再去趕作業。

  在總體習慣方面:

  四(一)班學生的習慣比四(三)班學生的習慣要好。

關於小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查報告 篇4

  一、調查目的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順利學習的基本保證,是終身學習的需要。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明確指出:″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目前,我校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還不夠理想,尤其是在新課程背景下,對學習習慣的養成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爲了瞭解我校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尋求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途徑與方法,開展此項調查。

  調查時間:20__年5月至6月。

  調查地點:Xx小學。

  調查對象:Xx小學一至六年級學生及家長。

  二、調查方法

  Xx小學是一所農村中心小學,現有6個班,185名學生。我們把1—6年級學生分成低、中高兩個段,進行學習習慣現狀的調查分析,從按時上學、課前準備情況,課堂聽講答問情況,預習、複習、考試情況,完成作業情況,課外閱讀情況,講究學習衛生等顯性方面展開調查,其中低段涉及5個方面,高段涉及10個方面。

  (一)、問卷調查法。這次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學生家長,共發出問卷185份,收回168份,佔90.8%。第二部分是對學生進行調查,共發出去185份,收回185份。第三部分是對教師進行調查,共發出去20份,收回20份。

  (二)、訪問調查法。對本校的隨機抽取的30名學生家長和30名學生進行訪問,瞭解小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情況。

  (三)、觀察調查法。通過對學生的在校聽課,作業等學習情況的觀察,調查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情況。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農村小學生大部分具有較好的學習習慣。

  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按時上學及完成作業的佔89.2%,考試不作弊的佔96.2%,課前備齊學習用品的佔90.2%,課堂上能書寫筆記的佔84.3%,能做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佔總數的83.6%,綜合評價達到“較好”的佔80%。從以上數據可以說明農村小學生大部分具較好的學習習慣。

  從農村小學生學習習慣較好的現實狀況也可以說明: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正被重視和逐漸形成。隨着新課程的實施,學校對新課程目標的認識逐漸全面,能在教學工作中努力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機整合,能比較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從調查中反映,尤其是中年教師所帶班級更加註重學習習慣的培養。當然,農村人的樸實,能喫苦耐勞也反映在學習習慣之中!

  2、農村小學生學習習慣方面存在的幾個問題

  在本次調查中,也發現小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還存在着多方面的問題,下面僅就調查設計的範圍列出幾個問題。

  (1)學生上課聽講、思考、答問、記筆記的習慣還存在着問題。調查顯示,能真正做到上課從不做小動作、注意力集中、專心聽講的學生比例爲52%,有39%的學生偶爾不專心聽講,有9%的學生經常不聽講。我們瞭解到,學生的聽課行爲往往受學習情緒影響和教師授課質量、組織教學的能力所影響。學生感興趣的課,開小差做小動作的現象相對較少,反之則多。上課聽講時能積極思考、愛動腦筋近佔30%。遇到疑難問題時,學生能主動請教老師、同學的約佔37%,上課時不動腦筋,有疑問時不發問,也不主動舉手回答老師同學提出問題的學生也不在少數,偶爾問答的佔42%,從不問答的佔21%,農村孩子學習不主動性,於此可見一斑,因此,不斷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勤學好問,善於思考的習慣是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2)學生課外閱讀習慣有待養成。課外閱讀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多讀好書有益於學生的健康成長。調查統計顯示,學生中能經常自覺閱讀課外書的情況並不令人滿意。能夠經常閱讀僅爲32%,偶爾閱讀的佔52%,而從不閱讀課外讀物的佔了16%。在新課程改革中對各年級課外閱讀有量的要求,學校有5000冊可供學生閱讀的圖書,但由於農村家庭不具備促進學生閱讀的環境,教師缺乏必要的輔導指導,學校沒有嚴格的量的要求,使學生對課外閱讀未引起足夠重視,相當多的學生沒有自覺閱讀的習慣,必須加強閱讀指導,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3)學生作業、講究學習衛生的習慣需要進一步培養。有效地進行作業,不僅能鞏固知識,而且能培養一箇人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覺的學習責任感。雖然學生能夠及時完成作業人佔72%,但偶爾不做的還有22%,經常不作的約6%。更不容忽視的是許多學生作業的方法不適當,做作業前並不注意複習知識,不把握重點、難點及理解作業的內容和要求,而是拿起本子就做,因此能做到先複習再作業的學生比例不高。預習和複習是學習的重要環節。三到六年級學生能自覺經常預習複習的僅佔42%,有時進行預習複習的也佔42%,不預習複習佔了16%,尤其是五六年級有兩個班的學生,認真預習複習只有15%,“溫故而知新”,如此狀況實難如願。良好的讀書寫字姿勢和健康的用眼習慣有益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在調查中,發現有13%的學生不講究學習衛生,學生不良的姿勢爲頭趴得低,作業本斜放,握筆很低,大拇指壓着食指,“一尺一拳一寸”做到的學生較少。

  3、存在問題原因初探

  (1)家庭方面的原因:不良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學生習慣養成的影響是很大的。農村家長文化知識水平不如城市的高,有的家長缺乏表率作用,使孩子在不自覺中受到不良影響,例如農村讀書看報的人少,學生中自覺閱讀課外書的就少。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又不懂教育方法,對子女管教過嚴,簡單、粗暴,使孩子覺得家庭中沒有溫暖,從而使他們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影響的誘惑。父母缺位導致行爲習慣不良,現在農村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父母常年在外,孩子要麼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要麼寄養在親戚朋友家裏,在調查中發現有46名學生的父母均不在家,留守生數佔學生總數的近25%,這些學生中的76%在學習習慣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

  (2)學校方面的原因:學校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陣地。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不重視學生行爲養成教育,沒有培養習慣的自覺性主動性,只教書不育人。有的教師教法比較陳舊,教學內容枯燥,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沒有確立,課堂氛圍不夠民主、和諧,致使部分學生思維不活躍,發言不積極。有的教師的一些教學設計不正確也影響學生的聽課習慣。有的教師不注意自身的示範作用,要求學生寫正確規範的字,自己卻在黑板上龍飛鳳舞。

  (3)社會原因和學生自身的原因:上大學費用高、就業難使部分家長產生了畏難思想,不關心孩子的學習好壞;農民工不需要多少文化,憑體力也能掙錢養家餬口,致使部分家長輕視教育。兒童缺乏全面正確的分析、判斷能力,社會上的歪風邪氣和腐朽思想對學生可能產生的侵蝕和影響也不能低估。

  四、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三點建議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有研究表明,行爲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學生越小,越容易養成良好的習慣,也最容易保留這種習慣。但是小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一次成型的,而是需要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培養,經過反覆的、長期的訓練而成。

  1、制定出系列化的農村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策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已經引起大家的重視,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從哪裏着手,關鍵是沒有一套學生應該養成的學習習慣的內容體系。學校明確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教育的目標、內容及要求,並分解到不同年級進行實施。

  2、立足課堂,面向全體,有機滲透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習慣是在學習活動中通過練習和不斷重複固定下來的學習方面的行爲方式,也是一種定型化、自動化了的行爲方式。課堂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主戰場,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聯繫實際,指導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如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有機滲透預習、複習習慣,聽的習慣,讀的習慣,獨立作業的習慣,遵守紀律、熱愛勞動等等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化,形成習慣。

  3、家庭、學校、社會聯動,促進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箇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來支持。在習慣的養成中,特別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家庭環境的狀況和父母的言行,對子女的成長起着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學校應注重與學生家長緊密聯繫,開辦家長學校,指導家庭教育,定期召開家長會,經常互訪。對有不良習慣學生的教育,班主任與家長結對子,教師將不良行爲習慣發生的時間和主要事實、教學效果及時通報給家長,並共同分析原因,共同研究制定矯正策略,形成教育合力。

  烏申斯基說得好:“如果良好的習慣是一種道德資本,那麼,在同樣的程度上,壞習慣就是道德上的無法償清的債務了。” “播種行爲,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能有一箇好習慣真的讓人終生受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長期的生活、學習中通過點滴積累而形成的。小學階段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讓我們共同重視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吧!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