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通用3篇)
關於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篇1
一、調查時間:
20xx年春節
二、調查目的:
通過觀察家人、朋友的過節方式,體驗傳統節日的意義
三、調查過程:
(一)參考資料:春節傳說——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箇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喫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喫“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喫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喫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二)家人準備過春節的過程
爲了準備過春節,爸爸媽媽從春節前幾天就開始擦玻璃、洗牀單,直至將家裏打掃的一塵不染。不僅我家,鄰居們也是如此,往常不夠整潔的家在這一番收拾下亮麗起來,好像換了一箇世界一樣。街道在保潔員的掃帚下似乎變得寬闊了,因爲一塵不染而讓自己有了愉快的心情,因此周圍的人雖忙忙碌碌卻無不喜氣洋洋。
春節購物也是一大風景。沒跟爸爸媽媽進商店,總要慨嘆人多爲患,收款臺前長長的隊伍在傳遞着這樣的信息:購物,是春節一大工程,且是人人必得參與的工程。有錢的買貴的,錢少的買賤的,總而言之,不花錢似乎就不叫過春節。
準備年貨更是讓人忙不迭休。奶奶忙着炸東西,各種炸貨裝了慢慢一籃子。家家各類喫食無比豐富的儲備在冰箱裏,冰箱也變得沉甸甸的。煙火鞭炮更不用說,從小年起就接連不斷,直到十五還是此起彼伏,充滿祥和氣氛。
春節這一天則是大家亮相的日子。人人打扮的光鮮亮麗,連同美好的祝福和喜悅的笑容奉獻給每一個人,人們稱這一活動叫“拜年”。就連春節晚會的第一個節目也是“拜年”,向全國人民拜年,祝福人們事事如意,祝願家家美滿,人人期盼因爲祝福讓新的一年更順利,更完滿。
春節是一箇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人們的情懷中,即使有那麼多的洋節,卻難敵春節的魅力,沒有哪個節日像春節這樣隆重,這樣深入人心。即使遠渡重洋的遊子也在春節這一天多一些對親人、故國的思念,捎來深情的問候。
其實我想,春節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視,是因爲它代表了人們的願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滿,希望工作順利,前途無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惱和憤懣都將在大家彼此的祝福聲中消散,在彼此的祝願中積聚力量,春節,給了每一個人暢舒胸臆的機會。春節還意味着團圓,在當今親情日漸淡薄的形勢下,春節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體驗家的溫暖。春節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來了,萬象更新,憂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澱在冬天的冰雪中,當春風輕拂楊柳、小河潺潺歌唱時,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光陰流轉之速而增添寬容和大度。
春節實在是一箇與衆不同的節日。
關於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篇2
一、調查目的:
時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卻紛紛過上了洋節,漸漸淡忘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春節臨至,身爲華夏子女,更應瞭解這豐富多彩,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日——春節,現在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文化內涵吧!
二、調查時間:
20xx春節期間
三、調查地點:
甘肅省天水市
四、調查對象:
家中及附近男女老少,風俗習慣,網絡,書籍
五、調查方式:
通過自己家過年、上街走訪、詢問、觀察,向老人們瞭解,通過書籍網絡,實地考察進行查詢,觀看家鄉春節節目“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宵,這年纔算過完了,我居住的天水市甘谷縣的春節習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過親身體驗,上街走訪,網絡書籍我更加瞭解了我的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接下來我將從臘月一直到正月十五來一一介紹:
1、臘月二十三—“送竈爺”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下午,家裏的婦人,尤其是經常在家做飯的女人會準備好“獻飯”(是一種由小碗盛裝的、用土豆絲,粉條,炸豆腐片,炸雞蛋等做出來的色香味美的飯菜),通常家裏廚藝好的婦女會將它做的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更多。不過,婦女們將會使出自己的最好的廚藝獻給“竈爺”。讓他上天言好事。女人把廚房裏打掃的乾乾淨淨,在竈前放一碗水、一把草、一把五穀,這是給竈神坐騎的草料。然後拿來獻飯供奉在鍋竈的正中心,讓竈神享用,以示堵口。燒香畫馬,磕頭作揖打發竈神上天彙報主家一年的善惡好壞。在燒香化馬時,唸唸有詞,最爲普遍的頌詞“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頌竈神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供的糖果甜又甜,見到玉皇說好話,回到家裏降平安”然後放炮以示歡送。之後每天早晚要燒香磕頭。至今有這樣的講究:婆媳做飯是要說說笑笑,就是讓竈神爺知道一家過的和睦幸福。長幼有序,對老人不能惡言,不能不敬。對上門的人不論貴賤要笑臉相迎,做到謙恭謹慎。因爲竈神爺時時觀察你的一舉一動,否則會得報應。
2、臘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掃房”
這兩天家裏人都會忙着打掃房間,庭院,廁所,豬圈雞舍等,過個乾乾淨淨的年,萬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這兩天都上陣,把家裏打掃得一塵不染。
3、臘月二十五到二十九—“辦年”
家裏的年輕人會去街上買年貨,不過現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於是大多數人都去甘谷縣城裏,有的還去天水市裏面買。好菜,好肉不管貴不貴,想要得都買下。說到肉我們甘谷縣人大多是自家養豬的,所以豬肉一般不會買了。買些魚肉等等。還有寫對聯的紅紙或者直接買寫好、印刷好的,門神,香。
小夥子,姑娘們都打扮得神采飛揚、花枝招展。說不定就找個好對象,等到年後初五、六就準備定親。
4、臘月二十九—蒸饅頭,炸“塊塊”
饅頭一般常見的,不過有大小兩種。“塊塊”有很多種,面是前幾天就準備,已經發酵好的,要看家裏婦女的廚藝怎麼樣了,手巧的女人會做各種各樣,色香味美,脆而不幹,甜而不膩。女人們會使出十八般武藝,將“塊塊”做得最好。得到正月裏來的客人、親戚的贊。
5、臘月三十日—“耙對紙”,“接先人”,“年夜飯”,“守歲”。
“耙對紙)”即春聯,在我的家鄉,家家戶戶要貼上新的春聯,其含義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它也暗藏着每個家庭對新一年的期待;家裏有當兵的:“人軍屬門上光榮匾,戰士胸前英雄光”等等。“對紙”一般是由村裏的老師,老文化人寫的。一清早孩子們就拿着由大人裁好尺寸的紅紙,去老文化人家去寫;
“接先人”是一種北方的祭祀活動,也是活着的人懷念先人的一種方式。屆時,一箇家族的男人和小孩在下午5、6點聚集在放排位的一家,年長者拿着香盤(有香,斟餞即漿水或者茶水,),中年人拿着紙錢(有印刷和自己用模印的),少年拿着鞭炮等等。人到齊後就出發到大路上朝着埋葬先人的方向,磕頭祭拜。之後大家一起邊放炮邊回到那一家在門口跪拜並燒香放炮,表示將先人接回來了。之後知道十五將先人送走之前每天早上每家的女人都會做好獻飯供奉在排位之前。
年夜飯有餃子,煮骨頭(其實是煮豬肉),等等;
守歲是全家都在一起喫着瓜果,看着春晚,聊着這一年來的見聞及收穫,青年們打着撲克,喝着酒,喫着菜,等着00:00點的到來。等到00:00是準時放炮,迎接新年的到來。
6、大年初一—“去拜年”,“迎喜神”,“壓歲錢”,“去廟裏燒香”
“去拜年”:早上6點起來穿好衣服,青年和孩子們一起去各家的親房(家族的.人)給先人燒香,給長者拜年。
“迎喜神”其實是迎喜神和財神,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打麥場上拿着香,斟餞,去迎接喜氣和財氣。
“壓歲錢”,“去廟裏燒香”和平常一樣。
7、大年初二到初六—拜丈人,走親戚
8、正月“抬老人家(神像)”
“抬老人家”的具體時間各個村子都不一,我們火石屲組是在大年初三。我們村子裏沒有“老人家”的神像,我們村人信仰的是龍王爺,去隔壁河南村“抬”,這是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老一輩人說是認爲將神像擡出來遊街,與民同樂,神保佑四方百姓和驅散邪魔。
9、正月初九—煙花表演及社火,耍秧歌表演
正月初九這天我們貫寺村廟上有好看的焰火表演,因爲這天是衆神的節日,也可以說是我們貫寺村的廟會,到時會有周圍3個村子的社火表演齊聚一堂,甚是好看。焰火表演更是火樹銀花,精彩絕倫。
10、正月十五—元宵節,“送先人”
過元宵節就是喫一箇“餃團”也是一種麪食,有漿水的(酸的),有湯水的。
還有就是“送先人”:家族的人去原先接來的地方送別先人。
六、調查心得:
通過這次寒假社會實踐,我想,春節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視,是因爲它代表了人們的願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滿,希望工作順利,前途無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惱和憤懣都將在大家彼此的祝福聲中消散,在彼此的祝願中積聚力量,春節,給了每一個人暢舒胸臆的機會。春節還意味着團圓,在當今親情日漸淡薄的形勢下,春節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體驗家的溫暖。春節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來了,萬象更新,憂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澱在冬天的冰雪中,當春風輕拂楊柳、小河潺潺歌唱時,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光陰流轉之速而增添寬容和大度。春節實在是一箇與衆不同的節日。春節是四季之首,我們的足跡將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開始了一次始發,所以多一點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點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關於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篇3
調查背景:
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
一、調查對象:
本村村民
二、調查方法:
聊天
三、調查地點:
自己家,村民家
四、調查時間:
春節期間
五、調查人:
李玲玲、房子雯、王泓力等
六、調查準備:
筆、信紙、照相機
七、調查經過:
1、上網瞭解並蒐集圖片,較全面地瞭解與新年有關的知識。
2、訪問附近的街坊、親戚朋友,學會收集整理資料並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問題。
3、瞭解當地春節習俗,並寫下詳細的調查記錄。
4、最後總結資料,說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調查結果。
1.春節的起源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箇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箇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有掃塵、貼春聯、包餃子、喫年夜飯、除夕守歲、放鞭炮、發壓歲錢、拜年等傳統習俗。
3.家鄉的春節
在家鄉,除夕貼春聯,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喫年夜飯、看春晚、我們孩子就放煙花,快快樂樂的迎接新年。
老話兒說得好“初一初二滿街走。”除夕夜後,就是大年初一,人們穿好新衣,清晨來來往往的拜年人絡繹不絕。大街小巷都是拜年聲,小輩給長輩拜年,不光小孩,就連老人的臉上都洋溢着燦爛笑容。大年初一喫餃子象徵了團圓和福氣。。主婦在包餃子的時候會在餃子裏放硬幣,誰要是喫到了就是最有福氣的人。喫完餃子人們都各自出門拜年,給壓歲錢,街上還會有一些奶奶們跳舞、扭秧歌,此刻,就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刻。
八、調查結果:
春節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箇節日通過這次的關於濰坊春節習俗的調查我對春節習俗的由來和演變也有了更新一步的瞭解。感受我們節日悠久的歷史,人們在過年時的開心,加強了過年的味道。經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地很多的春節習俗儘管在形式上有了不少變化,但大致上都是在春節討個大吉大利的好彩頭,爲新的一年做個好的開始,寄託了人們對將來的希望,對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九、我的思考:
我們可以通過本次調查活動讓更多的同學瞭解春節文化,珍惜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領略中國文化魅力,讓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節日,發揚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中國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象徵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由於時代的發展,很多傳統的舊習俗也有了新的變化。但不管生活變得多麼現代化,春節依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我希望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8
農村的過年最爲樸實和熱鬧,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傳統習慣相對於城市保持的時間要長。但隨着我國社會變化的加快,從90年代開始,農村傳統的過年活動在慢慢地變化,有些持續了幾百年的活動慢慢地消失了,傳統意義中的“年”所具有的價值正在被淡化,人們逐漸用新的方式來度過新年。過年越來越被其它因素諸如經濟狀況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
生活好了,喫穿自然不再講究了。家人團聚這一意義仍是十分重要的,無論多忙,外出打工或上學的人總要趕回來喫年夜飯。但最熱鬧的這幾天一過,很多人就早早回去了,氣氛馬上冷清了許多。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熱鬧的民族傳統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但由於社會發展,過年方式也並不再單一,而開始向多元化發展,學生我也對現今人們的過年方式通過網絡投票展開了調查,調查數據如下
通過網上統計顯示
a.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過;18(90%)
b.回不了家不能和家人一起過;2(10%)
c.除夕會看央視春晚;9(75%)
d.除夕不會看央視春晚,可能玩兒些別的或睡覺;3(25%)
e.年飯自己家人做,在家喫;11(91.67%)
f.年飯找人做或出去喫或訂餐送到家裏;1(8.33%)
g.春節不外出了,就在家附近會會親友什麼的;10(90.89%)
h.計劃旅遊、爬山……等外出活動。1(9.11%)
數據表現及其分析
縱觀整體,大部分春節活動仍然並無多大變化,與家人團聚,看春晚,在家喫年飯,走親訪友的去拜年仍爲多數,但多元化的活動也逐漸萌芽,一些習慣也將逐漸被取代,人們春節期間的活動也將更爲豐富,過年方式也出現了向多元化發展的勢頭。總而言之,人們的過年方式將更爲豐富多彩。
在怎樣豐富的過年方式,團聚永遠是其中最爲關鍵,最爲核心的一部分。活動也必以團聚作爲基礎。但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在以團聚爲主旋律的春節期間,雖然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過的佔有90%,但仍有10%的參與者因工作各種原因無法與父母家人團聚。團聚的傳統開始有些崩裂。相信因無法回家的人們也會以其他活動(如聚餐)來實現“團聚”,共度春節。
央視春晚即豐富了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了我們過年的活動,自1983年開始,除夕看春晚也逐漸成爲了習慣,甚至成爲傳統。雖然現在人們對央視春晚褒貶不一,春晚也越來越無法去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仍有75%的參與者堅持收看春晚,除夕不會看央視春晚,可能玩兒些別的或睡覺的人佔有比例25%。雖然看春晚這一新興而傳統的過年方式開始逐漸被其他活動所取代,但仍佔很高比例,可以看出人們對春晚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除夕期間,一大家子人圍在一起喫年飯是再愜意,溫馨不過的事了,人們到是也沒有打破共喫年飯的傳統,但是場所方式卻有所改變,在外喫或訂餐的佔8.33%。91.67%的人仍然在家裏喫年飯,在以後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以後不再自己做飯而外出或訂餐的比例會整體增加。
在春節期間的活動中,計劃爬山,旅遊等外出活動的人開始萌生,春節活動逐漸多樣化,9.11%的參與者有豐富的春節活動,而90.89%的參與者只僅在家附近會會親友。但走親訪友也不是春節期間的唯一活動了,豐富的外出娛樂活動也必定將成爲新的春節亮點。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