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患關係的調查報告(精選3篇)

關於醫患關係的調查報告 篇1

  一、內容摘要:

  本次的社會調查,我們組是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牀中心爲調查地點,當我們組到達的時候,正好遇上“醫鬧”,當電視新聞裏的場景真實出現在自己眼前,我才發現原來我們社會的醫患關係已經緊張到瞭如此地步。我們因此開展了本次調查,希望瞭解普通人民對現今醫患關係的瞭解情況、看法以及建議等。以對現今的醫患關係作出正確的分析及爲作出正確解決方案的參考。

  二、關鍵詞:

  醫患關係 醫患糾紛 醫療服務

  三、正文:

  (一)調研的背景與概況

  1.醫患關係緊張是當下不可諱言之事實,而在醫患交涉實踐中,由於雙方往往是直接面對,其高昂的成本更是衆所周知:言辭上各執一詞,行動上則是各走極端,於是罵戰經常有,打橫幅、抬屍要挾乃至雙方大打出手都不鮮見。

  2.近年來,關於醫患關係的惡性暴力事件在全國頻頻“上演”······醫患關係矛盾突出,給正常的醫療秩序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如何改善醫療關係,維護醫療服務行業秩序,已不僅僅是衛生部門的責任,而是全民的責任。本調查旨在瞭解人們對於當前看病難、貴等問題的看法以及對醫患關係的看法建議,希望能對改善醫患關係略盡綿薄之力。

  3.這次社會調查採取問卷調查的形式,向醫務工作者、病患以及病患家屬發放問卷共100份,實際回收87份。另外對部分醫務人員和高級行政管理人員做了採訪。

  (二)內容和結論

  1.被調查者基本情況

  此次調查,我限定問卷調查者要在18週歲以上。經統計,年齡層次的人在本次調查中基本均有涉及。被調查者中,年齡介於18至25歲的有8人,約佔9.1% ;26~35歲有10人,約佔11.5%;而36~45歲有27人,約佔31.0%;46~55歲有22人,佔25.3%;55歲以上共20人,約佔23.0%。

  同時,由於這次調查不同於街頭派發和網絡調查而直接在醫院進行的緣故,調查人羣都很有針對性在第2題關於職業的問題中,問到有四個選項醫護人員、患者、患者家屬、行政人員和其他。從問卷反饋的情況來看。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佔了大部分(人數有75人,約

  佔86.0%),而還有12人分別有5個是醫院行政人員,其餘7個爲患者。

  2.羣衆對當前社會關係的判斷

  從問卷可以看到,認爲當前醫患關係很好的人數竟然爲0,認爲現今醫患關係一般的人數有55人,約佔總數63.2%,認爲當前醫患關係很差的則有32人約,佔總數36.8%

  分析:據調查,認爲當前醫患關係很好的竟然爲零,這是讓人感到很意外但又好像是在意料之中,這就是對每一箇醫護人員的一箇警鐘,當前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日益突出,使人們無所適從,甚至當醫務人員轉換身份變爲患者時,都發出看病不易的感慨。同時,很好的另一箇極端–很差,認爲是這個選項的人卻不少,達32人之多其中選此項的據觀察大多爲醫患家屬,與選很好的零人形成了一箇巨大的反差,這使醫護人員改善自身成了迫切的要求。總體上,本調反映出現今醫患關係處於中下水平。

  3.當前羣衆所看到的各種現象反射出來的問題

  此分析涉及6道問題(第5題–第10題),第5題問“在以往的生活中,有沒有跟醫生鬧矛盾的情況出現”。其中大約有1/3的人是和醫護人員出現過矛盾、糾紛的。而6、7題是反映”醫德”問題,第6題問“你覺得老師在學校教的“醫德”在社會上存在嗎”,其中有34.5%的人認爲是“存在”的,但有更多的人認爲“較少存在”(有63.2%),甚至有2人認爲“根本不存在”;第7題問“你認爲收紅包、回扣的現象常有麼”。其中,有62%的醫患和家屬以及95%的醫療行政人員選擇了偶爾,甚至有近30%的醫患和家屬選擇了總是,當然幾乎所有的醫護人員選擇很少。第8題問“就你自身及你親戚而言,你是不是經常覺得看病難,看病貴”。其中,有調查中有54%的認爲總是“看病難,看病貴”,有42.5%的人偶爾會覺得“看病難,看病貴”,對“看病難,看病貴”覺得“很少和沒感覺的”僅僅只有3人(佔3.3%)。第9題就真真切切反映了現今醫療方面的現狀,問“就醫經歷讓你最不滿意的有哪些”。其中選擇”沒有就醫經歷讓你最不滿意的”有7人(佔8.0%),由於這是多選題,其它大部分選項的比率落在50%左右,但“醫護人員態度冷漠,難以溝通”這一項就有67選次(佔到了77%)。第10題,如果得了較大的病,有43.7%的人會選擇“頗富聲譽的大醫院”治療,分別有9.2%、3.4%和6.9%會選擇到“熟悉的小門診”、“用老人的經驗來治療”和“其他”方式,值得另人注意的是有36.8%的人會到“有親戚朋友工作的醫院”。

  分析:第5題顯示出醫患關係緊張已經日趨普遍,範圍越來越廣、事件越來越多。這表示處理好醫患關係已是燃眉之急。第6、7題反映普通人民百姓覺得當今醫者”醫德”世風日下,收取紅包現象日益嚴重;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偷偷採訪了一些醫護人員和醫療行政人員,據他們所說醫生是否收取紅包並不會影響手術的質量,在手術檯上的醫生不會關心這位病人是否給與紅包,但是許多的家屬會主動塞紅包給主刀醫生甚至有時連護士都有,他們認爲只有給了紅包醫生纔會好好開刀,在醫生逐漸淪爲工作機器何嘗不是某些患者的推波助瀾呢?第8題顯示,近幾年常說的“看病難,看病貴”是廣泛存在的,醫藥改革、民生保障年年在做但是收效甚微,去大醫院排練一整天的隊只換來醫生不耐煩的5分鐘看症,好不容易花了上千塊買藥買儀器病卻遲遲不見好轉,再去一次醫院又是一整天,這樣的看病方式亟需完善。第9題真真切切反映了現今醫療方面的現狀,選擇”沒有就醫經歷讓你最不滿意的”僅有7人,而選擇“醫護人員態度冷漠,難以溝通”這一項就有67選次(佔到了77%)。明顯強烈的對比反映出醫護人員方面服務意識、醫生的態度也是亟待提高啊,或許你一天內重複看了上百名患者已經很厭煩了,但請你想想那些患者排了將近一天滿懷希望終於等到醫生了卻換來的是不耐煩、無所謂的態度。第10題中,有36.8%的人會到“有親戚朋友工作的醫院”顯示出患者(或說羣衆)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已經大大下降了,醫患關係接都遠不如朋友關係了。總體上,醫護人員的不合格、羣衆對醫生的不信任、政府政策的不完善構成了醫患關係惡化的惡性循環,導致醫患關係日趨尖銳、醫患糾紛層出不窮。

  4.羣衆的自我保護意識、維權意識

  關於民衆自我保護意識維權意識的相關問題有第12、13和15三題。分別是“當您作爲病人遇到不耐心診斷您的病情的醫生時,您會怎樣呢?”、“當您沒有得到醫生較好的服務時,您會怎樣呢?”和“您是否瞭解處理醫療事故/糾紛的途徑程序?”。第12題中遇到不耐煩的醫生,會“很生氣,甩頭就走”的有50人(約佔57.5%),會“理解他們的辛苦”的有26人(約佔29.9%),會“無所謂”的有11人(約佔12.6%)。第13題中,當沒有得到醫生較好的服務時,有45人會“自認倒黴”(佔51.7%),另外有52的人會“向有關部門投訴”(佔48.3%)。而15題中遇到醫療事故、醫療糾紛時非常清楚的竟然只有1人(佔1.1%),知道一些的有30人(月佔34.5%),不怎麼清楚的有46人(約佔52.9%),完全不知道的還有10人,(約佔11.5%)。

  分析:人民的生命是受到法律的保障的,當人們的生命權利受到破壞的時候,可以通過法律

  途徑進行維權。在調查中,我們將這兩問題進行交叉分析。當羣衆作爲病人遇到不耐心診斷的醫生時,有57.5%的人會選擇“甩頭就走”,其中又有高達48%的人會“自認倒黴”,同樣“自認倒黴”還有“理解他們的辛苦”中的高達46.15%的人,選擇“無所謂”中81.82%的比率是理所當然的。也可以知道,當沒有得到醫生較好的服務時,“自認倒黴”的超過一半。單看15題的統計數據:“非常清楚”的僅僅只有1人,大部分人是處於“知道一些”和“不怎麼清楚”的(有76人,佔87.4%),甚至有10人是完全不知道的。

  這表明兩點:

  (1)、羣衆的.法律意識低下,我們學生的法律意識還不高,更不用說普通老百姓了。所以羣衆的自我保護意識、維權意識還需提高。

  (2)、政府相關的法律和制度還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針對現狀,相關的法律和制度急需修正。

  5.高級行政管理人員) 在醫院看來導致醫患衝突的原因(這一問題只針對醫護人員和醫院我把導致醫患衝突的原因分爲醫院認爲和患者認爲兩部分,對於醫院這一部分沒有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而是採訪,以下是我對幾位採訪者回答的一箇總結。

  (1)、政府資金不足:醫院的資金投入不足,導致醫院過度市場化。我院定位是公益性事業單位,但事實上我院部分是自收自支的“半企業化”管理單位,財政投入相對不足。既然是自收自支單位,那麼理所當然地存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醫院正常運行主要來源於醫療收入,醫院的生存與發展就過分依賴市場化的醫療利潤來維持,導致了我院與全國醫院以藥養醫,以醫養院,甚至於以醫養防(疫)現象的產生。這樣,醫院的管理就以經濟效益爲主導,醫生的待遇就依賴於多開檢驗、檢查單,開大處方來增加收入,因而加重了病人的經濟負擔,產生了看病貴現象。

  (2)、醫院缺乏統一管理制度:沒有統一的管理制度,都是摸索着自己學習、自己管理、使醫院缺乏一整套的規章制度,這使得在醫療活動中出現問題,發現問題難以解決,制度不健全,或者制度執行不力,這樣難免會出現一些管理上的漏洞,容易引發醫療糾紛的發生。

  (3)、服務質量的問題:患者在醫院裏治療,醫務人員服務態度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醫療效果。醫務人員責任心不強,工作疏忽大意也容易出現醫療差錯,形成醫療糾紛。雖然收受紅包的現象被明令禁止,但是在某一方面,患者和家屬不給紅包不放心的心裏也就產生了部

  分醫生收紅包回扣現象,同時也造成了醫生在大家心目中唯利是圖的偏見,再加上醫生工作量較大,往往疲於應付,無暇回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和作必要的說明,在客觀上也造成了醫患關係的緊張。

  (4)、對醫院過高要求:現在患者對醫療服務的要求和期望值越來越高,有時已經超出了現代醫學所能達到的水平,患者不能理解病情的變化和疾病發展的自然規律,不能正確認識醫療工作的高風險性和不可預知性,當醫療結果與期望出現偏差時容易情緒激動而導致醫患矛盾激化。因此,只要在醫院裏死了人,就被認爲是發生醫療事故,現在社會上有很多猝死病人和疾病自然死亡的病人只要在醫院搶救過或治療過,就是其家屬索取賠償的理由了,並且一定要賠到錢爲止,否則就不罷休。

  (5)、處理糾紛的複雜性:保護弱勢羣體,舉證倒置等醫改政策,讓醫療糾紛把患者與醫院的距離加大了,經過權威衛生部門醫療鑑定,法院調解判決,使患者和醫院都進入了一箇慢性等待期,雙方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醫患糾紛調解過程中患方漫天的要價和醫鬧的介入,破壞了醫院正常工作秩序,有的甚至辱罵院長,推打醫生,以致醫院要通過法律手段解決醫患糾紛,其方法又給醫院帶來很大負面影響,經濟又帶來多餘負擔。

  6.是什麼導致醫患衝突事件(患者和家屬回答)

  從統計出來的數據看:由大到小有“醫院事故處理不及時解決程序不完善,患者及家屬沒有得到正確的對待”(73人,佔83.9%);“醫院與患者溝通不夠”(59人,佔67.8%);“患者或家屬不瞭解醫療事故的真相,盲目行事,患者不夠理性”(52人,佔59.8%);“一些人利用醫鬧謀取非法利益”(40人,佔46%);“正規渠道解決醫療糾紛難,醫鬧反而能夠獲得賠償”(38人,佔43.7%);認爲“原因複雜,不好說”(28人,佔32.2%)。

  分析:從數據來看,羣衆認爲造成醫患衝突事件的主要原因是:

  1、醫院制度不完善,

  2、溝通不夠(這點在我看來醫院的責任更大),

  3、患者對事情反應過激,

  4、別有用心的醫鬧行爲(按主要性排序)。導致醫患衝突的原因更多的是在醫方,醫院應該注意提高自身的服務意識,在政府和人民的監督下完善醫院制度心保障患者權益。

  7.怎樣促使醫患關係良好化 第15題直接向調查對像進行提問。數據如下: 病人對醫學知識瞭解更多佔56.32%,醫療技術提高佔60.92%,醫務人員配備合理佔62.07%,

關於醫患關係的調查報告 篇2

  調查時間:

  20xx年8月1日-20xx年8月20日

  調查地點:

  上海市各大醫院

  調查目的:

  瞭解醫患關係產生的原因和怎樣建立和諧醫患關係

  調查對象:

  醫護人員患者及家屬

  調查方式:

  口頭調查

  在這次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中,我採取口頭訪問的方式對上海市幾個大醫院進行了醫患關係的實地調查。分別對醫護人員和患者及家屬進行了調查。

  “醫患關係”本是指醫生,醫務人員以及醫療機構等與疾病患者和患者家屬之間的關係,這是一箇中性詞。但是醫與患存在怎樣的關係纔能有利於醫學和社會的發展的呢?大家都知道“和諧”這個詞在當今世界出現的頻率是越來越高了,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社會的和諧,校園的和諧等等的和諧,那麼說到醫患關係,我想我們也應該用“和諧”這個詞來形容,那麼什麼樣的醫患關係是和諧的醫患關係呢?

  可是,儘管近年來醫院總體服務質量上升,就醫環境、設備及醫技水平等改善提高,但醫患間的“信任度”卻越來越低。服務態度欠佳,缺少溝通理解等,被諸多患者和醫護人員列爲影響醫患關係的負面因素。

  醫患糾紛的特點:

  1、醫患糾紛的數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2、患者醫療索賠金額逐年增加;

  3、採取醫學鑑定或者司法途徑解決糾紛的比例明顯上升;

  4、醫鬧分子介入,出現暴力事件;

  5、處理難度越來越難;

  6、醫療糾紛醫患雙方受到損失。

  不良醫患關係產生的原因:

  1、政府資金不足:醫院的資金投入不足,導致醫院過度市場化。

  2、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

  3、醫院缺乏統一管理制度。

  4、服務質量的問題:患者在醫院裏治療,醫務人員服務態度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醫療效果。

  5、對醫院過高要求:現在患者對醫療服務的要求和期望值越來越高,有時已經超出了現代醫學所能達到的水平。

  口頭訪問調查

  (一)醫護人員

  首先醫護人員對執業環境,認爲目前執業環境一般的佔回答醫務工作者的54%,認爲很差的佔38%,認爲惡劣的佔總參與人數的6%,而認爲目前醫師執業環境很好的只佔了總參與人數的2%。由此可見,目前絕大部分醫務工作者對自己的工作環境是非常不滿意的。

  在醫務人員與患者關係的問題上,有一半的人認爲二者僅限於醫療的供與求關係,有20%的人認爲彼此之間如同朋友,和睦相處,有少部分的的人認覺得說不清楚,而有極少的人認爲他們之間存在利害關係,病人影響醫務人員的生計。

  至於如何重新樹立醫務工作者在公衆心中的形象,有的醫務工作者希望社會各界站在公正的角度來看醫務人員,有的人希望大家都能調整心態,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原則,有的人希望患者多瞭解一些醫學基本常識,掃除各種溝通障礙,有的人希望醫院加強管理,改善醫務人員的工作環境,有的人希望醫務人員提高業務水平,加強工作能力,有少部分的人選擇了其他。由此看來,大部分醫務工作者依舊是希望社會各界,以及民衆們對從事醫療行業的人們更多一些理解。

  隨着醫療糾紛的顯著增多,醫患矛盾也不斷激化並呈現暴力化傾向。究竟是什麼導致醫務人員執業環境越來越差?

  1、醫患糾紛觸目驚心

  根據20__年中國醫師協會對114家醫院進行的調查顯示,20__年至20__年間,每家醫院平均發生醫療糾紛66起,發生打砸事件5件,打傷醫師5人,平均每起醫療糾紛賠付金額10.81萬元。儘管醫療設施越來越完善,醫務人員的醫學水平和學歷都越來越高,但醫患糾紛事故依然存在,並且逐年升級,以至於開始上演一場場

  醫患之間的“武打劇”。

  2、醫務人員人身沒有保障

  根據中國醫師協會調查,很多醫生對自己的執業環境感到不安,有的甚至恐懼。從北京協和醫院王任直教授被患者家屬圍攻毆打,到四川華西醫科大學附一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凱被患者用菜刀砍傷致殘,以及湖南中醫學院著名血液病專家王萬林教授被其所救治的患者連捅46刀,不幸身亡,各地醫生所受的人身侵害可謂事件愈演愈烈。

  3、醫療風險危及醫院生存

  醫療風險已成爲醫院頭號危機。現在醫院院長們普遍有“三怕”:一怕要命、二怕鬧事、三怕賠錢。醫院和醫生普遍感到的壓力,使得他們在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時畏首畏尾,嚴重影響了及時有效的救治。

  由以上可以看出,醫療糾紛始終是影響醫患之間關係的主導因素,而由醫療糾紛產生的後果已經嚴重影響了醫生的人身安全,甚至生命安全。也因此,大多數醫務人員都感受到了極大的精神壓力,並嚴重影響醫療工作的正常秩序。

  (二)患者及家屬

  說起在就醫過程中與醫務人員的關係,有45%的人認爲關係一般,33%認爲跟醫務人員的關係比較好,而非常融洽的佔2%,有14%的人則認爲比較差,5%則在就醫過程中跟醫務人員相處得非常糟糕。整體看來大部分患者在就醫過程中與醫生相處的還算較好,並沒有發生過大的糾紛甚至衝突。

  在對醫院的選擇上,有18%的人以價格是否公道爲優先選擇條件,而有37%的人選擇了醫療技術領先這一項,有11%的人選擇了交通方便或者離家近,有25%則以服務態度佳,口碑良好爲先決條件,37%選擇大型設備完善,資金雄厚,僅僅只有1%選擇了聽信廣告宣傳。大部分人在就醫的時候,還是會選擇醫療技術好,設備完善,資金雄厚的大醫院,而這也許就是一些大型醫院醫患糾紛頻發的原因之一吧。

  當患者遇到醫療糾紛時,有27%的人選擇面對面投訴醫護人員,有17%會向醫院設立的舉報電話進行投訴,有5%選擇往醫院公設的意見箱投信,有%的人通過第三公正方投訴,有38%的人只會向家人或者朋友傾訴,而不會採取一般的投訴手段。調查看出,大部分的患者已經學會使用自己掌握的方式,對自己受到的不公

  平待遇採取合理合法的手段進行投訴,但依舊有1/3左右的人面對自己的遭遇而只向家人或朋友訴說,不採取投訴手段。

  在就醫的過程中,有15%人曾經受到過醫務人員的惡劣服務態度,有35%難以與醫務人員的溝通,有21%當遭遇到醫患糾紛時苦於無處投訴,9%遇到醫患糾紛問題能夠得到解決,而有20%沒有遇到過醫患糾紛問題。

  至於如何重新樹立醫務工作者在公衆心中的形象,有13%希望醫務人員能學學心理學,理解患者心理,38%的人希望大家都能調整心態,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原則,8%的人希望能夠讓自己多瞭解一些醫學基本常識,掃除各種溝通障礙,18 %的人希望醫院加強管理,改善醫務人員的工作環境,20%的人希望醫務人員提高業務水平,加強工作能力,有5%選擇了其他。

  調查總結

  一直以來,醫患關係是醫務工作者和患者共同關心的敏感話題。醫療糾紛頻繁發生,且影響範圍越來越大,日益緊張的醫患關係引起了廣泛關注,醫療糾紛問題不僅僅是一箇單純的醫療問題,已經演變爲一箇社會問題。對於患者來說,醫療資源分佈的不合理,患者享受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差,醫療保障不到位等原因,使原本就患有疾病的患者們心中充滿了怨氣。對患者而言,看病本身就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在承受病痛的折磨的同時同樣要承受現今的醫患關係,他們不僅僅希望得到的是身體上的健康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安慰。創造和諧的醫患關係,要靠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以人爲本,以和爲貴”,醫護人員能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多爲患者着想,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溝通;患者也應對當前的醫療環境審時度勢,少一些高要求,少一些煩躁,少一些怨氣。

  現在各行各業都在宣揚“以人爲本”,但在醫療環境來說,真正要做到以病人爲中心,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多爲患者着想,多一些耐心,加強醫患雙方的溝通。創造和諧的醫患關係,要靠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醫務人員肯付出更多一些,收效就會更好一些。

關於醫患關係的調查報告 篇3

  醫患關係本應成爲最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一關係變得日趨緊張,且嚴重衝擊着醫療服務市場,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被所醫治的患者打罵、傷害,傷醫、殺醫事件不斷上演;媒體輿論充滿了公衆對醫者的幸災樂禍、挖苦諷刺,甚至傷醫、殺醫被視爲患者維權理所應當的手段之一;醫護人員則滿腹委屈與憤怒,有的消極怠工,有的全副武裝,有的採取防衛醫療。試想,如若醫護人員與患者相互敵對、相互失信、相互傷害,那麼醫療技術將停滯不前,醫療水平必然變得保守、退卻,最後的勝者將是病魔,屆時民衆的生命將得不到有效保障。新環境下,如何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已經成爲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1 當前醫患關係現狀

  醫患關係是一種最基本且特定的人際關係。究其內涵,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爲,醫患關係應定義爲以醫生爲中心的羣體 ( 醫方 ) 與以患者爲中心的羣體 ( 患方 ),在醫療活動中所建立的特殊人際關係.換句話說,醫患關係是個羣體關係,它不僅僅是人際關係的一種,它還會對社會和諧安定造成影響。

  目前我國正處於醫療體制改革時期,醫患關係本應和諧穩定。然而近幾年來,醫療糾紛事件逐年上升,醫患關係日益緊張,醫療糾紛矛盾升級,進而演化成醫療暴力,患者就醫時心存疑慮,醫生行醫如履薄冰,醫患雙方的誠信嚴重缺失。據央視新聞 20__ 年調查顯示:59.8% 的醫務人員受過語言暴力,13.1% 受過身體傷害,僅有 0.05% 的醫患衝突是因醫療事故和差錯,絕大多數因患者對醫療效果不滿意、不信任醫生的治療方案及覺得醫護人員態度不好。醫院的耳鼻喉科和急診室最易發生暴力傷醫案件。

  醫患糾紛的頻繁上演,不論是給醫方還是患方,甚至給社會秩序,都帶來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1) 擾亂醫院正常的就診秩序,醫務人員的正常工作受到影響;

  (2) 醫患糾紛發生後,佔用大量的社會資源以及人力、物力、精力進行調解處理,但取得的效果卻不甚理想;

  (3) 醫患雙方之間的誠信度越來越低,醫患矛盾更爲尖銳,醫患關係更爲緊張;

  (4) 醫院救死扶傷、醫務人員醫者仁心的聲譽和形象受到極大的損害;

  (5) 阻礙臨牀醫療技術的正常開展以及醫療水平的逐步提高;

  (6) 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嚴重受挫[2].

  2 當前醫患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2.1 醫院方面

  (1) 醫院管理水平較低,管理觀念落後。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人民羣衆的維權意識不斷增強,而醫院仍然保持原有的管理模式,在某些方面醫院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較低,辦事效率較低,管理存在漏洞,如就診程序繁瑣、醫療環境複雜、收費標準不透明等,管理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管理觀念還需進一步改進。

  (2) 醫務人員的服務意識淡薄。當前一些醫務人員對前來就診的患者缺乏耐心、細心、關心和愛心,依舊保持看病不看人的傳統觀念,未真正體現以人爲本、以患者爲中心的服務理念,使得患者的人格未得到尊重,患者的精神未得到撫慰。

  (3) 醫院對醫務人員的監管不到位。長期以來,醫院對醫務人員隊伍建設只注重業務技術培養,缺少必要的人文素質培養和行爲建設監督,使得一些醫務人員在服務過程中態度冷淡生硬,或者在醫德醫風方面存在不正之風,甚至少數箇別醫務人員出現了貪腐現象。

  (4) 醫患溝通不到位。良好的醫患溝通是醫患關係和諧的橋樑,但是目前醫院的醫療活動過於強調依靠醫療儀器設備,忽視了醫生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患者在醫院就診,希望能夠與醫務人員多交流溝通,以此獲得與自己疾病相關的信息,然而醫務人員往往態度冷淡或寥寥幾語,或者溝通內容往往過於專業化,使得患者一頭霧水或聽不懂,導致醫患溝通不通暢,遠遠未達到溝通目的[3].

  (5) 醫院醫療技術水平較低。醫學是一門需要不斷進步的科學,醫療技術日新月異,加之醫療對象千差萬別,要求醫院的醫務人員不斷提高醫療業務技術水平;但現實中,一些醫院尤其基層醫院往往對技術水平缺乏追求,醫務人員臨牀經驗不足,經常出現漏診、誤診,或者責任心不強,忽視了患者病情的複雜性,延誤最佳就診時機,造成誤治的嚴重後果,也引發醫療投訴甚至醫療糾紛。

  2.2 患者方面

  (1) 患者對醫療效果期望值過高與醫學水平本身侷限性之間存在矛盾[4].由於醫學知識未全面普及,患者的醫學知識相對缺乏,加上綜合素質和理解能力的參差不齊,不能正確認識醫學的特殊性和侷限性,也不能充分理解醫療工作的高風險,從而在就診時對醫務人員寄予過高的期望,一旦醫療效果達不到患者期望的結果或與患者期望的結果有偏差,就可能引發醫療投訴甚至醫療糾紛。

  (2) 患者的法律意識淡薄、申訴渠道不通暢。隨着我國法律法規的健全與普及,人們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不斷增強,一些患者在就診過程中如果對醫療服務或醫療效果不滿意,會藉助法律法規維護自身權益,但是這些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的患者在全部就醫人羣中只佔少數。實踐中由於患者法律意識淡薄,發生醫患矛盾時申訴渠道的不通暢,維權成本較高,加之社會上職業醫鬧的影響,患者維權往往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如在醫院拉橫幅、打砸醫院、毆打傷害醫務人員等。

  (3) 醫患之間的低信任度。隨着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重視,以及自主參與意識的增強,患者不安於被動的求醫角色,在涉及自身健康的每一箇細節上都想知道的更加清楚透徹,但實踐中醫療服務往往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如診療過程中對檢查、用藥不透明,醫院的價格公示欄形同虛設,侵犯了患者的合法利益;同時,個別醫務人員缺乏良好的職業道德,在診療過程中收受紅包、過度檢查、開大處方等,極大損害了醫務人員在人民羣衆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得一些患者在就診時先入爲主的對醫務人員提供的醫療服務不信任或存有懷疑,加劇了醫患之間信任度的大幅滑坡。

  2.3 其他方面

  (1) 醫療體制改革不到位。目前,新一輪的醫改正在逐步推行、不斷探索中,尚未形成成熟的體系,而醫患關係也是對醫療體制改革的一種挑戰,需要完善的制度來規範和維護。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等問題仍然在不同領域不同羣體中存在,高投入的醫療費用與患者低水平的收入矛盾突出,當患者期望值較高,而醫療結果與期望值差距甚遠便會產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導致醫患關係的緊張,產生醫患矛盾。

  (2)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不同地區間的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目前醫療體制下,醫療優勢資源往往集中於大城市大醫院,而基層醫院尤其貧困山區或者農村的醫療資源獲得較少。在醫療資源相對充足的大醫院,物資、人員、技術以及設備都可以應付各種緊急事件,相比之下,基層醫院則難以應對,這也會在某種層面上引起醫患矛盾。

  (3) 媒體輿論的錯誤導向。隨着傳播媒介的完善和發展,社會事件的公開透明度越來越高,社會公衆可以藉助各種網絡媒介發表自己對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然而,由於部分媒體記者在報道事件時失實,未調查清楚便加以報道評論,片面的將醫療糾紛的責任歸咎於醫方,公開對醫院及醫務人員進行譴責,導致社會公衆在不明事實的情況下發表錯誤或者帶有偏見的言論,在某種程度上誤導了社會公衆,也極大地損害了醫院及醫務人員的形象,使得社會公衆對醫方產生不信任或敵對心理,更加加深了醫患矛盾。

  (4) 法律法規不健全。近年來,雖然我國相繼頒佈了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對規範醫療衛生行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患者的利益,但從總體來看,整個醫療衛生行業仍然缺乏完備健全的法律法規來防範醫療糾紛,在醫療糾紛發生後缺乏必要的政策規定來緩解糾紛、解決問題,使得部分患者撇開法律途徑維權,反而採取非正常甚至偏激手段進行維權,更加激化了醫患矛盾。

  3 解決醫患關係問題的對策

  3.1 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加大政府經費投入,完善醫療保險制度

  進一步深化醫療體制改革,維護人民羣衆的生命健康權益,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醫療衛生體制,明確政府維護人民生命健康的職責,運用政府宏觀調控作用,體現社會的公益性,同時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推動醫院積極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加大政府對醫藥衛生行業的經費投入,完善醫療保險制度,放寬醫療保險報銷範圍,增加可報銷的診療項目,降低個人支付比例,使人民羣衆看得起病;制定完善、合理的醫療價格體系,提高就診費、治療費、手術費等,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降低化驗、檢查等費用,合理收治患者,降低醫療費用;結合地區差異,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切實落實雙向轉診、分級診療制度,緩解患者看病就診難的現狀,消除人民羣衆看病貴的思想,從宏觀角度上減少醫患矛盾。

  3.2 加強醫院管理,轉變服務理念,提高服務質量,確保醫療安全

  建立健全醫院規章制度,規範和約束醫務人員行爲;進一步加強醫院內部管理,建立必要的監督管理制度和監督管理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對醫務人員的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優化醫院就診環境,簡化就診程序,明確收費標準,提高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改善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借鑑國外醫院先進管理經驗,吸取先進的醫院管理觀念,改變原有的醫院管理模式,注重培養教育醫務人員以人爲本、以患者爲中心的服務理念;結合醫院實際情況,制定嚴格完善的醫療服務標準,通過定期學習、培訓、考覈,逐步提高醫務人員醫療技術水平,確保醫療服務質量,爲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進一步加強醫患溝通,注重提高醫務人員的醫患溝通技巧,改進醫患溝通方式,耐心傾聽患者訴說,運用親切、通俗的語言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取得患方對醫務人員的信任,與患方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

  3.3 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和聯動,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推動醫患關係的健康發展

  網絡媒體是醫療衛生行業與社會大衆進行溝通的橋樑,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和聯動,正確引導社會輿論,能夠有力推動醫患關係的健康發展,是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基礎[5].由於醫患關係已經成爲當前的社會熱點關注問題,媒體往往會參與到發生的醫療事件之中,它們的報道對醫患關係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醫療機構應當重視與網絡媒體的關係,及時向網絡媒體提供準確、全面、真實的信息,讓網絡媒體在第一事件瞭解事實真相,第一時間據實報道,讓社會大衆瞭解事實真相,發揮正面的輿論引導作用。此外,醫療機構還應主動聯繫網絡媒體,定期宣傳醫患關係和諧健康、團結向上的形象,報道宣傳醫院新技術新業務以及醫務人員先進事蹟等,傳遞正能量,讓社會大衆重塑對醫務人員的正面形象,重新樹立對醫院、醫務人員的良好信任,促進醫患關係的和諧發展。

  3.4 進一步加強法律法規建設,積極探索完善的醫療糾紛調處機制

  醫學是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身的一門科學,有太多的未知領域需要不斷研究和探索,這也就決定了醫療服務的高風險性。醫療服務的效果是否讓患者滿意,服務態度是否讓患者覺得滿意,都是當前醫患關係的焦點。然而目前調整醫患關係的法律法規並不完善,不論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還是《侵權責任法》,均沒有系統、全面地對醫患關係之間可能存在的問題作出規定,加之訴訟時間長、成本高、舉證難,在出現醫患糾紛時患方往往避開法律途徑尋求救助。因此,進一步加強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建立健全醫療糾紛相關法律,在立法上平衡醫患雙方的權益,引導醫患雙方運用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切實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促進醫患關係的和諧發展[6].同時,還應積極探索完善的醫療糾紛調處機制,如設立第三方調解機構,通過該機構的介入,將醫療糾紛引出醫院,由第三方調解機構進行處理,既能降低醫患雙方的維權費用,也能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取得醫患之間的信任,將醫療糾紛處理向健康方向引導。

  3.5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促進社會公衆對醫療知識的瞭解,全面支持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和進步,社會大衆獲得醫療信息有了捷徑,但由於醫學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科學,面對網絡的海量信息,患者很難甄別良莠,因此仍需要醫學專業人員的幫助。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與醫療機構應加大健康教育宣傳力度,普及防病治病知識,讓社會大衆瞭解人體是一箇非常複雜的機體,提高社會大衆對醫療技術存在特殊性、侷限性及高風險性的認識,縮小醫患之間的醫療知識差距。只有讓患者認識到醫療服務的特殊性、侷限性和高風險性,瞭解醫務人員爲保護患者生命健康付出的艱辛,纔會真正理解醫務人員,進而積極支持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