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清明節》調查報告(精選3篇)

《走進清明節》調查報告 篇1

  【調查背景】

  “洋節”的盛行,讓中國傳統節日面臨危機,“中國節”的模式化,讓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對傳統文化產生誤導。一提清明節,人們往往只想到上墳、祭祖,其實清明文化內涵很豐富,今年將利用國家調整法定節假日的契機,在清明期間,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節”綜合實踐活動,扭轉學生的認識,同時讓更多的青少年愛上中國傳統文化。”

  【調查目的】

  1、瞭解清明節的來歷,知道清明節的習俗及文化內涵,樂於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初步瞭解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係,懷念先祖、尊重長輩等。

  3、敬仰懷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提倡“綠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過文明簡約而有意義的清明節。

  【調查內容】

  一、清明節由來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着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喫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爲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二、清明節農事諺語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朦朦朧朧,清明播種。

  麥怕清明霜,谷怕老來雨。

  清明前後雨紛紛,麥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後,清明前,滿山杏花開不完。

  清明喂個飽,瘦苗能轉好。清明不上糞,越長越帶勁。

  清明種瓜,立夏開花。清明種瓜,船裝車拉。

  清明後,穀雨前,又種高粱又種棉。

  三、清明節對聯

  1、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2、山清水秀風光好;月明星稀祭掃多。

  3、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

  4、流水夕陽千古恨;春風落日萬人思。

  四、24節氣,清明節排五

  24節氣名稱: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順數,逢單的爲節氣,簡稱「節」;逢雙的爲中氣,簡稱爲「氣」,合起來就叫「節氣」。人們爲了便於記憶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把二十四節氣中順序每節氣各取一箇字編成了下列的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現代人農事及日常活動的重要依據。

  五、詩詞欣賞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長相思——清明》

  清明節,失明節,獻君淚和血,天地黯然淚不絕!

  思難卻,恨難卻,三月新墳誰敢掘,捍君一腔血!

  清明節的民謠。

  三月裏來三月三,家家戶戶上南山。上墳祭祖去掃墓,要在墳頭把土添。

  哎喲,哎喲,墳頭把土添。

  爲啥墳頭把土添,先人祖宗創業艱。後輩兒孫好好幹,前輩心裏才安然。

  哎喲,哎喲,心裏才安然。

  六、清明節習俗介紹

  放風箏,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蹴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掃墓祭祖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爲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七、當代清明節動向

  第一,提倡“綠色祭奠”。每次上墳掃墓時,在墓旁種一棵松柏,以表祭奠之心。要統一規劃埋葬地點,不允許私建小墳頭。將祭奠的清明棍、清明吊等用具改爲小雛菊、長壽菊等花卉。

  第二,提倡“科技祭奠”。可在網上建立一箇專門的網站,供人們祭奠亡人,這樣既可以節省土地,又能反映出新時代的氣息。

  第三,提倡“真情祭奠”。將焚燒紙、送燈等行爲改爲祭奠詩文的形式。或在先人的墓前,放一段親人生前喜愛的音樂,獻上一束束或潔白或金黃的菊花等。傳遞先人的是追憶和思念,留給我們晚輩的是文明與簡約。

  【調查總結】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來到,萬物凋零的寒冬就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真正地開始了。在清明節期間,要通過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掃墓等活動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貴品質,樹立繼承先烈遺志、認真學習、長大建設祖國的理想;通過“網上祭祀”等方式倡導“綠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的理念;通過踏青春遊、盪鞦韆、放風箏活動,瞭解傳統風俗,鍛鍊身體,真正領略的’清明節的文化符號。”

《走進清明節》調查報告 篇2

  一、研究的背景:

  中國的傳統節氣節日——清明節,有着悠久的歷史,傳承着優良的傳統文化,古現代文人留下了許多吟詠“清明”的優秀詩歌。但是我們發現,身邊的.同學們對於這個節日的起源、習俗、文化,內涵等都不是很瞭解。

  在我們霞峯鎮每年清明節掃墓期間,因爲燒紙錢、放鞭炮、點蠟燭而引發的山林火災有很多起。國家現在提倡文明祭掃,它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二、研究的目的:

  瞭解清明節的來歷,成史及一些傳統習俗。積累並有感情地朗誦有關清明節的詩歌 學會採用多種途徑收集有關清明節的相關資料,並能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分析,運用。在這次研究性學習中初步學會研究的一些方法,如調查問卷法,訪問法等等

  通過探究清明節的相關活動,體會到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通過探究文明的掃墓方式及其意義,培養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研究的方法:

  調查問卷法、訪問法

  四、研究計劃:

  1、選題

  2、小組分工會議

  3、藉助網絡查找資料

  4、進行問卷調查

  5、收集分析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6、成果展示

  五、組員分工

  1、撰寫研究報告:方媛,李安凱

  2、製作問卷調查表:徐美娜

  3、問卷的發放:全體成員

  4、整理統計問卷:徐美娜,翁少虹

  5、資料的整理分類:陳龍,李甜甜、李安凱、

  六、分析

  1、清明節掃墓時會燒紙錢的有28人,佔93.33%。

  2、清明節掃墓時會點蠟燭的有15人,佔50%。

  3、清明節掃墓時會放鞭炮的有18人,佔60%。

  4、覺得以上三種祭掃的方式對環境保護不利的人有20人,佔66.67%。

  5、如果國家倡導文明祭掃表示會支持的有22人,佔73.33%。

  通過訪問我們知道每年霞峯鎮因爲掃墓時燒紙錢、放鞭炮、點蠟燭等等祭掃行爲造成多起火災。現在國家已經提倡文明祭掃了。因此,我們覺得我們應該倡議人們文明祭掃,保護生態環境。

  七、建議

  文明祭掃同樣可以傳承中華民族兒女行孝、慎終追遠等優良的傳統,還可以保護環境,何樂而不爲呢?我們提議人們在清明節祭掃時不帶紙錢,不帶鞭炮,不帶蠟燭,帶上鮮花祭拜先祖,英烈,也可以通過寫追思卡、植一棵樹,網上祭奠等等低碳環保的方式祭掃。

《走進清明節》調查報告 篇3

  一、採訪結果

  1、在湘鄉街上

  壕塘口一中年居民:“清明節我們家打算去烈士陵園去掃墓,我覺得這可以激起孩子對愛國烈士的欽佩,我想以此來激勵他,讓他明白他現在應該好好珍惜,認真學習。”

  草蘿街一老年居民:“清明的話也就是去和鄰居一起去掃掃墓,反正兒女也忙,沒空回來陪我這個老太婆,人都老了,搞這麼多活動幹嘛,我快點掃完墓就回家休息好了。”

  2、在棋梓橋天馬山(鄉下)

  一中年居民:“清明節潮溼,雨又下得多,油菜花已經開了花,要很多肥跟水,去山上掃完墓就該忙活了,還有一些果樹也是要開始着澆很多肥了,唉,又是忙碌的一箇節氣了。”

  一老年居民:“清明節必不可少的當然是年輕人回來看老人了,所以我一般是在清明節裏,做好豐盛的飯菜,等着年輕人回來,再一起去掃墓,這個本來就是清明節應該做的。”

  二、清明節的起源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箇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箇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關於寒食,有這樣一箇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喫。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麪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爲“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箇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爲清明節。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爲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爲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三、總結

  清明節得以傳承兩千年至今,且尚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是得益於中國對烈士的欽佩以及對祖先的崇仰,大多數人在這個清明小長假裏會選擇掃墓,但是多數年輕人爲達到教育孩子或其他種種原因,從而去烈士園陵或一些旅遊景點,從中可以看出,縣城居民的假期活動也不再單一,而是變得豐富多彩,不僅僅侷限於一兩樣活動中,這樣也減小了對交通的壓力,但是農村中的活動形式還是太過於單一了,需對農村居民大量宣傳緬懷先烈,懷念祖先的其他活動形式。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