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和棉花中間消耗調查報告(通用3篇)
玉米和棉花中間消耗調查報告 篇1
按照縣政府辦公室通知要求,XX鎮對今年本鎮棉農的種植意願和預期種植面積情況進行深入調研,現將相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近年來XX鎮棉花種植總體情況
近年來,XX鎮棉花種植面積逐年遞減,特別是20xx年以後,棉花種植面積銳減,各村鮮有成方連片的棉田,以前的棉田被一眼望不到邊的玉米代替。僅有的棉花種植也是零星分佈,多是由於兒女結婚,急需使用棉花,自種自用,不對外出售。
20xx年,全鎮棉花種植面積尚有4000多畝,然而到了20xx年,棉花種植面積剩下不到700畝。全鎮39個行政村中,種植棉花面積較大的大趙家、李劉樓、張圈、大張樓4個村的總面積還達不到200畝,其他村就更少了。如大趙家全村棉花種植面積60畝,其中阮東亮、賈傳東、賈傳印、戶進魁、賈傳倫5戶種植面積2畝以上,其餘的多是利用村頭荒等零碎地塊小面積種植。
二、今年棉農種植打算及準備情況,種植面積與去年相比變化情況
預計20xx年棉花種植面積與去年相比有小幅增加,經過走訪,一些去年種植棉花的戶今年仍有意願種植,一是因爲本戶需要,勞動力及其他條件可以滿足種植需求。二是今年玉米價格大幅下調,一些準備種植玉米的戶考慮改種棉花。
三、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的原因
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棉花價格低,棉農收入少。大趙家村的戶進魁說,20xx年他種了3畝多棉花,每畝產量最多400斤,價格最高的時候賣到每斤2.9元,每畝收入不到1200元。而且多次施肥、打藥,從種子、農藥到化肥、除草,每畝農資成本500元以上,如果再將勞動力納入成本,種棉不僅不賺錢,甚至還虧本。戶進魁說今年考慮種植蔬菜或者穀子,不想再種棉花了。
二是棉花種植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因爲棉花的.生產週期較其他農作物更長,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目前,農村主要勞力大多外出打工、創業,種植棉花的收入和打工的收入是不能相比的。目前,在家種植棉花的大多是老人,他們精力有限,是不可能大面積種植的。
三是棉花病蟲害防治困難。雖然防蟲棉品種的出現和各種病蟲害防治手段的進步,使棉花病蟲害發生有所減少,但相比種植玉米、大豆等作物來說棉花的農藥成本仍然較高。
四是棉花收購點減少,棉農銷售困難。以前,牡丹區金堤鎮是魯西南有名的棉花收購加工專業鎮,收購加工點最多時100餘家,而現在仍然在經營的不超過5家,還多是從外地購入棉花加工外運。據從事棉花收購多年的崔廣江說,以前賣棉花的都排隊,現在一天也來不幾個人,根本收不到棉花,生意沒法做了。
玉米和棉花中間消耗調查報告 篇2
爲進一步摸清20xx年玉米機收、秸稈還田和跨區作業情況,加快推進玉米收穫機械化進程,山東省XX縣農機局於7 月21-30日在全縣範圍內組織開展了專項調查活動。縣農機局領導十分重視該項工作,就調查工作的開展進行了專門研究部署和具體安排,成立了以分管局長爲組長,農機科、農機校、推廣站、鄉鎮農機站等部門技術人員爲成員的2個專題調查組,本着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態度,在全縣13個鄉鎮(街道)開展了深入、詳細的摸底調查。調查組採取與玉米聯合收穫機械作業戶交流、發放問卷、聽鄉鎮(街道)領導介紹、與村委會負責人和農機大戶座談、諮詢農機企業技術人員以及到田間地頭實地察看待收玉米地塊等方式,獲得了比較可靠的各項信息。農機科就全縣調查的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整理,基本摸清了XX縣20xx年玉米機收、秸稈還田和跨區作業情況,並有針對性的提出了一些合理化意見、建議,使調查活動取得較好效果。現將調查情況總結如下:
一、XX縣20xx年玉米機收及跨區作業情況
XX縣轄13 處鄉鎮(街道),全縣總面積1119平方公里,592個行政村,60.56萬人,現有耕地面積82萬畝,主要農作物是小麥、玉米,玉米是該縣第二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7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32%。據調查統計,玉米主要以夏玉米爲主。目前該縣小麥耕、播、收等主要生產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而玉米從種到收大部分採用人工方式,玉米收穫機械化已成爲制約該縣農機化發展的瓶頸。玉米生產過程中收穫是最繁重的體力勞動,靠手工作業不僅佔用勞動力多,勞動強度大,而且生產效率低。加快玉米聯合收穫,已成爲發展農機化當務之急。近年來,XX縣農機部門根據省、市農機主管部門XX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部署,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玉米機收、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機械化的推廣應用上來,連續組織實施了以玉米收穫和秸稈綜合利用爲主要內容的農機購置補貼項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項目,通過政策扶持、宣傳發動、現場交流、典型示範等措施,較好地推動了全縣玉米收穫機械化的發展。經過試驗、示範和推廣,廣大農民羣衆逐步認識到玉米機收秸稈還田的好處,焚燒秸稈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秸稈還田面積逐年增加,機械化收穫正在加快發展,截至目前,全縣玉米聯合收穫機、秸稈還田機、小麥免耕播種機保有量分別達到58臺、42臺和10臺。今年三秋擬積極引進外地機械來XX縣跨區作業,計劃引進秸稈還田機30臺,集中玉米聯合收穫機、秸稈還田機、小麥免耕播種機在西部的楊柳、金莊、柘溝、濟河、泗河等5個鄉鎮(街道)集中開展機械化作業,預計機收3萬畝,機收率力爭超過10%,秸稈還田面積 4.5萬畝,還田率力爭超過15%。擬派出15臺玉米聯合收穫機,30臺秸稈還田機去河南、河北、寧陽、濟寧、兗州、曲阜、汶上等地進行跨區作業。
要完成市局下達的秸稈還田面積佔玉米種植面積80%的任務,需完成秸稈還田面積21.6萬畝。據往年統計,一臺秸稈還田機或玉米聯合收穫機平均年作業量爲400畝,全縣21.6萬畝玉米需540臺秸稈還田機或玉米聯合收穫機,目前我縣的秸稈還田機和玉米聯合收穫機保有量共100臺,尚需440臺秸稈還田機或玉米聯合收穫機才能完成市局下達的秸稈還田面積佔玉米種植面積80%的目標。
多年實踐證明,利用農作物耕種收穫的時間差、地域差,組織開展大範圍跨區域的農機作業,對於提升農機化水平、提高農民收入、減輕農民勞動強度、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努力探索和完善三秋跨區作業的運行機制、效益機制、激勵機制、服務機制和管理機制,創新玉米跨區作業的組織形式和服務模式,儘快將玉米機收跨區作業市場培育成完善、健康、發達的農機作業市場。
二、XX縣玉米聯合收穫和農機跨區作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玉米聯合收穫機械化水平低的因素
1、農機與農藝不適應。目前,XX縣玉米種植有平作、畦作、間作套種等多種行距,有用2行、3行播種機播種的,也有用1行簡易播種機播種的,還有人工點播的,行距有600~700mm和300~400mm等多種規格,而推廣的玉米聯合收穫機一般適應600mm–700mm的規格。另外,玉米果穗的脫皮難易程度、在秸稈上所處位置,以及秸稈粗細、高矮等都直接影響着玉米聯合收穫的機械作業,嚴重製約了該縣玉米收穫機械化的快速發展。
2、對玉米機械化收穫認識不夠。農民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爲玉米收穫適應期長,晚收幾天一般影響不大。另一方面,農民只需手工掰下玉米棒即可,無需人工鐮割鎬刨玉米秸稈,所以玉米機械收穫的需求不如小麥那麼迫切。
3、機械收穫費用高。受柴油漲價影響,農機作業成本大幅度提高,玉米收穫價格爲50—60元/畝,而且玉米機收只能做到摘穗和秸稈切碎,一般沒有剝皮工序。因此,玉米收穫後還需剝皮脫粒,需要投入勞動力,收穫成本增加。
4、機械性能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現有玉米聯合收穫機的製造質量雖然較以往有很大提高,但對作業質量滿意率仍不高。作業效率較低,經濟收入不高。不論是自走式還是揹負式的收穫機,生產效率都達不到農民要求。
5、機具價格偏高,投資回收期長。目前1臺自走式玉米收穫機需要10多萬元,1臺2行揹負式玉米收穫機也在3萬元左右,加上拖拉機不低於10萬元,與小麥聯合收割機相比其結構簡單,價格卻高出許多,很多機手覺得風險大,擔心自己難以收回成本。由於玉米的收穫期季節性較強,再加上農民整體支付經濟能力低下,購機戶的盈利空間較小,資金回收期較長,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民購機的積極性。
6、行距適應性較差。玉米收穫機械的適宜行距一般爲600~700mm,而我縣玉米大部分爲套種,行距不均勻。聯合收穫作業時,不可避免地將部分玉米株推倒而無法進入割臺,結果被收穫機連同植株上的玉米穗一起被粉碎,地裏成片地撒落着玉米粒,損失率大。
7、土地分散,經營規模小。目前,該縣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主要是一家一戶經營土地,地塊過於零碎,種植品種、收割期也不同,不便於規模化作業。這從根本上制約了玉米機收的生產效率,導致作業費用相對偏高,農民用機積極性不高。
8、自然條件影響。由於天氣條件的影響,常使玉米出現倒伏、果穗下垂等現象,而玉米聯合收穫機械化作業要求玉米秸稈倒伏程度≤5%,果穗下垂率≤15%,致使宜機械收割面積減少。如:20xx年玉米收穫期間,該縣連續多次降雨,使機械無法進地收穫,等到機械能夠收穫時,果穗下垂,嚴重損傷了農民購買玉米聯合收穫機的積極性。
(二)XX縣“三秋”農機跨區作業工作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跨區作業難度大。經過10多年的發展,小麥聯合收割機快速增加,夏季跨區作業市場已趨於飽和,而秋季作業市場逐步形成,作業市場競爭不如小麥激烈,外出作業,有的玉米聯合收穫機無人用,跨區作業難度大。
2、跨區作業成本高。農用柴油價格居高不下,甚至有些地方供應沒保證,造成因加油而機械空耗;僱傭機手工資增長較快,原來60-100元/人日上漲到現在120-150/人日。作業成本的上升,壓縮了跨區作業的利潤空間。
3、跨區作業組織化程度低。該縣玉米聯合收割機保有量58臺,每年秋季參加跨區作業的少,有的合夥、有的單獨外出,盲目性大,組織性差,活難找,收益差。
4、對有關人員的培訓力度有待加強。很大一部分機手和中介人員缺乏專業培訓,致使跨區作業工作受到影響。有的組織紀律觀念不強,不聽招呼,擅自行動。有的技術水平不高,操作技能差,小故障也不會解決,影響了作業效率。
5、農田機耕道窄。在調查中發現不少鄉鎮(街道)的生產路太窄,不安全,存在很多地塊沒法進機,農戶想用機,機手不敢進地的現象,也影響了玉米機收進程。
玉米和棉花中間消耗調查報告 篇3
根據省糧食局《關於開展年及年上半年主食產業化和年上半年玉米深加工專項調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省局專題會議的安排,我局及時召集縣糧食局有關領導召開專門會議,傳達了文件和會議精神,安排部署了專項調查任務,並對此項調查進行了具體分工。6月13日—15日市、縣糧食局主管領導親自帶隊深入企業調查,通過採集質檢、工商、稅務部門信息和實地調查,我市沒有符合調查條件的主食產業和玉米深加工企業。現將情況簡要彙報如下:
一、調查的方法及對象
根據此次調查統計對象的要求,我們提取了全市在工商局註冊、在技術監督局取得許可證的各類食品企業名錄,與稅務、農牧局、工信委等部門的相關信息覈對後,逐一進行篩選,確定調查對象並逐個實地調查。市重點調查了4家規模相對較大的企業:市白玉豆製品有限責任公司、市豐達酒業有限責任公司、蘭州愛裏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好來喜食品店。縣調查了46戶主食加工店。
二、主食產業化的調查情況
1、市白玉豆製品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市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產業,市放心食品示範企業。主要產品是以大豆爲原料的豆腐、豆漿及其他豆製品,年生產能力1000噸(日產能3噸/日),規模較小。經請示省局,該企業屬副食產業而非主食產業,不在此次調查範圍內,故不上報。
2、蘭州愛裏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是蘭州愛裏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連鎖店市區內共有有3家分店,以加工麪包、蛋糕爲主,年生產能力10噸(日產能0.3噸/日),規模較小,麪粉原料由蘭州總店統一配送。
3、好來喜食品店,以加工麪包、蛋糕爲主,年生產能力20噸(日產能0.16噸/日),產量小,屬家庭作坊式。
4、縣調查的46戶主食加工店,主要以饅頭、麪條、餅子、花捲生產爲主,其中:生產饅頭、餅子、花捲的25戶,鮮溼麪條生產的21戶,這些均系家庭手工作坊,以個體生產爲主,都不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按要求不屬於調查對象。
5、我市至今還沒有米制主食品和速凍主食品生產企業。
三、玉米深加工專項調查情況
根據調查統計對象的要求,市調查了市豐達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縣調查了三家白酒生產企業。
1、市豐達酒業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市酒類流通領域五大放心示範企業,主要原料爲玉米、高粱,玉米年消耗能力1000噸(日產能3噸/日),經請示省局,不屬於玉米深加工企業。
2、縣調查了三家白酒生產企業,但經實地瞭解,這三家企業年生產經營量較小,其產品主要以山丹軍馬廠、武威酒廠的白酒爲原料,用自己的技術進行勾兌生產,年生產白酒數量較小,經營量均在3000-4000斤之間,亦非玉米深加工企業。
四、調查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此次調查我市雖然沒有符合上報條件的企業,但經過對全市各類涉糧企業進行了全面細緻的摸底調查,做到了案上有資料,手中有數據,心中明底細,爲今後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調查中突出的印象一是我市主食生產中普遍存在規模小,大多屬家庭式作坊。二是管理粗放,每月進入的面、油等原料和每月售出的加工品記載不清楚。三是業主不願如實提供生產總值、銷售收入等經濟指標。我局將以此調查爲契機,加強我市糧油產業運行情況統計調查監測,服務於糧油加工業轉型升級,延伸工作觸角,力所能及地爲企業提供行業指導及服務。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