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考察報告(精選3篇)
安徽考察報告 篇1
姓名:
班級:
學號:
指導老師:
20xx年3月25號,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我們10級環藝專業的同學懷着高興的心情踏上了去安徽的寫生旅途。
我們足足坐了十多個小時的車終於眼前出現了期待已久的徽派建築,沿途的風景也大有不同,麥田漸漸的被水田所取代,不時還能看見幾頭大水牛在稻田裏耕作,遠處出現了成片的竹林,山上的植被也越發的茂密起來,不時還有許多雲霧環繞其中,風景如畫美麗極了,同學們也是激動不已。慢慢欣賞着沿途的風景,我們的車也不知不覺的進入了黃山市,路邊的小山也漸漸多了起來,風景也越發秀麗了,我們的車子在小山之間穿梭,不時還穿越幾個長長的隧道,這是在北方少見的愜意,同學們也紛紛拍照留念。
不知不覺的到了下午七點多,我們的車隊也終於抵達了目的地南屏,下車後我們直奔飯店,天色也慢慢暗了下來,也許是剛下過雨的緣故,這裏的空氣比較涼爽,沒有想象中那麼熱,當天晚上喫完晚飯同學們就拖着疲憊的身體早早睡了。
第二天早晨喫完早餐,老師讓我們集合安排了一天的行程。幾位導遊帶領我們各班同學進入南屏景區,開始參觀景點,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羣充滿古代氣息的建築,綠樹白水下的房子,以馬頭牆爲建築主題的屋頂,以灰色的牆壁,黑色小瓦片的屋頂爲主題的房子,充滿了情畫意,在導遊小姐的帶領下,我們領略了南屏的美麗風光,如“慎思堂”“程氏宗祠”還有“抱一書屋”、這裏的居民以“葉”氏爲主,建築古樸,地方特色十分濃郁。沿途還有一些茶館,木雕館,酒館,頗有一番地方味道。空氣中略微帶些溼氣,天上下着小雨,顯得格外清爽,真不失爲居住養生的好地方。房屋多爲高大的牆體,巷子也格外幽深,窄窄的充滿古香古味。最吸引人的是建築上的石雕、木雕,每一塊石板、木板,都不是爲一件精美的工藝品。使人不禁讚歎古人技藝的精湛。
對於南屏,最深的印象是村中上上下下的臺階和村邊的萬松林,以及村外田地邊的石橋和水車.萬松林因爲樹梢上跳躍的松鼠而得名,遺憾的是我未曾親眼目睹松鼠的身姿;不過倒近距離觀賞了採蜂蜜的小蜜蜂.大水車是我長這麼大第一次見,清澈的水流隨着轉動的水車灌入小水渠,讓人不禁讚歎勞動人民的智慧.大石橋上行人匆匆,橋下河水潺潺,勾起人無限的繪畫衝動。
南屏,聚居着葉、程、李諸姓家庭的上千號人口,至今仍較好地保存着8幢代表着宗族勢力的古祠堂,有着族祠、家祠和支祠之分,被譽爲“中國古祠堂建築博物館”。不過這些建築也越來越商業化:敘秩堂(《菊豆》中的老楊家染坊)和葉氏祠堂等。《菊豆》、《復活的罪惡》、《南京的基督》、《大轉折》、《徽商》及《風月》等多部影視片曾在此拍攝。因此也被稱爲中國影視村。然後我們又來到了關麓,關麓並不是很大其特色是它的主要建築爲汪氏八個兄弟的“八大家”住宅羣,。“八大家”它是整套佈局合理、設計靈巧、建築精美的典型徽州古民居系列建築。
安徽考察報告 篇2
自從我選擇了環境藝術這個專業後,我就對自己有了些新的認識。做事要注重效率這個沒錯,但有些事情並不是光花時間就能見成效的,就拿環境藝術設計這個專業來說吧,它就是一箇科學與藝術兼容的新興學科。而沒有立意新穎的審美觀和一定的藝術鑑賞力是無法在此專業上有太大成就的。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就從如下幾方面去努力。首先通過自身的刻苦努力,訓練好紮實的美術功底;其次,守住一顆寧靜的心,排除雜念,着力提高自身對藝術的修養及審美鑑賞力;再次,着眼長遠,多多瀏覽名家名作,兼顧現實,學好環境藝術設計相關基礎。
此次考察屏山、西遞、宏村、南屏之行,讓我獲益不少,收穫頗多。早日就對安徽世界文化遺產地——屏山、西遞、宏村、南屏懷有一種美好嚮往,很想見識一番它的無限魅力之處。當然,對一種美好事物的欣賞,光用眼睛去觀看,用現代數碼技術去記錄是遠遠不夠的。某學者爲徽州題詞:“想瞭解中國古代帝王生活,到北京去;想瞭解中國明清百姓生活,到屏山、西遞、宏村、南屏去。”這足以體現了這裏民居建築的藝術魅力,也從側面反映了屏山、西遞、宏村、南屏的歷史背景。
我們的第一站——屏山。
經過了兩個小時汽車的顛簸,終於到了這次考察的目的地——黟縣屏山。到達之後稍做安頓就參觀村落,那麼的古樸,小橋、流水、人家,最原始古樸的村落。北靠如屏青山、地處黟縣盆地一角的屏山村,兼有山鄉小鎮與江南水鄉的風景特色:一條小河穿村而過,十幾座單孔石拱古橋又彎腰弓背地跨河將它們緊緊相連。
這裏秀麗的湖光山色、對比強烈的青瓦白牆、堅挺厚實的老磚古房,還有處處氤氳的文化氣息,都讓我的目光難以離棄。只要到過這裏的人沒有一箇不稱讚這裏的美景的,這個被稱作“桃花源里人家”的地方。
潔白的粉牆、黝黑的屋瓦、飛挑的檐角、鱗次櫛比的獸脊斗拱以及高低錯落、層層昂起的馬頭牆,綿亙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歷史長卷,穿行其間,思緒隨着青石板巷步移景異,遙遠的歷史記憶漸漸復甦。作爲極具個性特徵的文化現象,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環境中形成的。“胸中小五嶽,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們服賈四方,或成鉅富榮歸故里,將域外更高層次的文化引入境內,窮極土木,廣侈華麗以明得志,構築起一幢幢精巧別緻的民居建築。故此,早在晚明時期,“入歙、休之境而遙望高牆白屋”就成爲徽州村落的獨特景觀。我真正領略徽派建築是在屏山村。這是一箇被現代社會遺忘的舊夢。現代的陽光還沒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譁這之外,它抱殘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們呈現了一種樸素的民間生活。屏山村在黟縣,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徽派建築羣。遠處望去,屏山村是一片線條簡潔的黑瓦鋪成的屋頂和高大的白牆,黑白相間,錯落有致。邁入老屋你會發現,這些老屋內部繁複精緻與外部的簡潔純粹形成鮮明的對照,徽派建築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磚雕、石雕在這裏體現的淋漓盡致。
屏山古稱長寧裏,爲舒氏聚族而居之地。屏山舒氏始祖德輿原居廬江,唐朝僖宗年間公元833年爲避戰亂,攜家南逃。相傳途中夢見仙人指點道:“逢長則止。”德輿一路跋山涉水,幾經輾轉,進入黟縣盆地,來到了長寧裏。只見這裏北倚屏風山,東邊則有困睡尖、吉陽山、三姑峯諸峯挺立;在屏風山與吉陽山之間由北向南流來的吉陽溪,和源於三姑峯的一股細流在村子東南角匯合,繞村西流,在不遠處匯入龍川河。看到這樣的地形,德輿滿心歡喜,實在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有山環繞以擋風,又有水環抱以聚氣,符合“山環水抱必有氣”的風水定律,於是便決計在此地定居下來,更何況這個地方的地名中還含有“長”字呢?
風水學論中有“山主貴,水主財”的說法,有意思的是,屏山舒氏家族的發展史似乎也印證了這一說法。“山主貴”,貴在舊時指業儒入仕做官。屏山村自古崇文重教,詩書傳家,確實從這裏走出了達官貴人。族人舒榮都,明萬曆乙未公元1595年進士,授職中書舍人,後因政績突出擢爲御史。舒斯笏,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進士,欽點主事,籤分兵部。除了他們之外,其他名流,代不乏人。“水主財”,財即財富家產。屏山人也有不少經商有成者,他們取財有道,理財有方。村中至今仍存在的衆多民居祠堂等古建築,不正在顯示着當年屏山舒氏財力的雄厚嗎?
屏山村整個村落的佈局也是有講究的。村中的古民居、祠堂,密密匝匝,鱗次櫛比。儘管吉陽溪穿村而過,但是這些古建築主要集中在吉陽溪的西畔。爲什麼不沿着溪流大體上呈對稱分佈呢?其實,“河右爲吉,河左爲兇”,這是經驗之談。“河右爲吉,河左爲兇”中的左、右分法是以人橫跨河流,水從背後流向前方,此時左手爲河左,右手爲河右。中國古代文獻中關於“河右爲吉,河左爲兇”的記載頗多。因此屏山舒氏在做房屋特別是建造族祠時,一定也會考慮到這一點。
屏山舒氏非常看重風水,認爲風水與人生禍福、家族興衰息息相關。所以,他們的村落佈局和住宅基地,力求遵循風水定律,甚至墓地選擇,也鄭重其事,絲毫不敷衍。在胡時濱、舒育齡編著的《屏山旅遊詩話》一書中,載有“調包計堪得好風水,朱娘子熱葬發屏山”的傳說故事,說的是嫁到舒家的朱娘子依據風水先生所言,在一塊神牛寶地“熱葬”,數十年之後,舒氏家族果然興旺發達起來了。故事是真是假,誰也說不清。
在這塊風水吉地上,屏山舒氏世代致力耕讀,勤儉持家,民風淳樸。明清之際,不少人外出經商,以誠待客,以義取利。致富後,熱心公益事業,捐資助學濟困,行善積德。古人云:“好風水必以德求之。”千百年來,風水的神奇魅力在屏山的展現,無疑與舒氏家族一貫重視讀書修身、行善立德分不開。
現在,屏山村正在大力開發古村落旅遊,以顯示自身的特色與價值,因爲風水在該村確有一種神妙和玄乎。
在屏山住下一星期後我們就去了附近的一箇古村落——南屏。南屏是那種還沒開發完全的小村,民風淳樸,沒有濃厚的世俗氣。村落裏只有一些出售小喫和古董的小店,其他什麼都沒有,村民生活得安逸,差不多與世隔絕。徽派建築大體相同,比較引人注意的是做工很精細的木雕和石雕。南屏雖深居山第,卻也是各家各戶門第井然,等級森嚴。古時的比較富貴的人家門楣高挑,做工細緻;而一般人家就平淡無奇了。
貫穿村落的還有小溪,不止江南古鎮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景緻,這邊也不缺,而且更勝一籌,這邊的水都是山間的水順流而下流進村落,自然清冽潔淨。村民們就在家門口的小溪裏洗菜洗衣,考察時聽着敲衣棒敲出的嘟嘟的聲音,很是愜意。村中家中大都養些小貓小狗,我們進去的時候也是異常的熱情,圍繞着我們轉了又轉。安徽村落中的小路大都蜿蜒曲折,像迷宮一樣,一不小心就會走迷路,對於我這個毫無方向感的人自然是很困難,所以便迷路了好幾次,只能向村上的人打聽去路,村民也是熱情周到,有兩次還親自將我送到村口。
老徽州的兩大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我對其歷史背景有瞭如下一些瞭解。
西遞——位於黟縣城東8公里處,屬於黃山市,黃山腳下,它是一處典型地,以宗族關係爲紐帶,經數十年的繁衍而成的同族聚居村落。相傳,歷史上我負盛名的唐太宗的後代,流落到皖南山區,並形成了胡氏聚居村落,並在此土地上創造了輝煌。
這就是西遞?高牆夾着深巷,這般沉寂,如此安詳,我們所想見的帝王之村的風範呢?穿過巷子時,彷彿進入了中世紀的古堡,始終沒有一絲光亮。幽幽的高牆並着沈沈的石板路,淡淡的星輝稀疏地遊離在遙遠無邊的暗空。我們完全進入另一箇時代了。
興奮讓我們半夜難眠,馬的嘶鳴,透過清澈的夜風傳了過來,明天,會是怎樣的一箇開始呢?我們都在想着,不知不覺,古村迎來了它的平常的朝陽了。我們卻驚奇於這千百年如一的平常了。
這裏的霧氣很平常,淡淡的遊絲般飄浮在空氣中,無處不在。我早早地起了牀,站在招待所房頂上。這是一箇比較陳舊開闊的兩層樓的屋頂,帶隊的盧老師比我們還早地在那裏畫畫。四周是比較矮而連綿起伏的山脈,把西遞裝在碗裏,但又不是很壓抑的那種。
天空還只是灰濛濛的一片,古老的西遞像裹在紗帳裏酣睡的帝王。高高的馬頭牆被勾勒出淺淺而威武的輪廓仰天長嘯。灰白的房屋輝映出變化多姿的色彩,分不清哪裏是真,哪裏是假,哪裏是實,哪裏是虛,搜腸刮肚也找不出幾個詞兒來形容此刻的心情。
霧氣緩緩地像是虔誠的朝聖者,輕盈又如超凡脫俗的絕色舞女。那麼自然卻又無序整齊,理論中所有的矛盾,似乎都在這裏相互擁抱,和平共處了。相信處在這樣的朝霧中的每一個人都會暫時地忘卻塵世所有的煩憂。
一會兒,同學們都來了,有的背了相機,有的拿了速寫本,都驚歎於眼前的超脫,忘了手中記錄的工具,只好相互安慰,還有機會,反正還有幾天時間。
那霧卻是要走了,戀戀不捨地還回頭望瞭望,終於一絲絲地不知消失到了哪裏。太陽從樹梢探出頭來,柔柔睜開惺忪的睡眼,微笑地看着朝聖者遠去,宣告了人間的到來。
西遞的夜是美的,那種古老的美,沒有車水馬龍的煩雜,也沒有霓虹閃爍的豔麗,就那樣古樸的,不加修飾地存在着。如果要說有修飾,那便是這相宜的建築和腳下別有情致的石板路。
白天要參觀和畫畫、照相,晚上的時間全是我們自己的,一路逛過去,一些製作精巧的小玩藝和服飾別開生面地擺在店鋪裏,讓人禁不住誘惑。還有不少的風味小喫,就在宗祠門口,我想在以前,這可能是大逆不道的,但現在誰也不會管了,只要白天不擋道也就足夠了,何況,這些小喫,真的讓旅途的生活充滿了樂趣。
有時候,也喜歡幾個人一起走一走小巷子。讓腳步擊打着石板的節奏在夜的靜謐裏傳得悠揚。那天我們走到水邊的時候,聽到一聲貓叫,同學突然講出一句,貓在西方是邪惡的象徵,嚇得我們一箇個毛骨悚然,拔腿就跑。儘管還沒有看到貓的影子。要是在白天就不同了,我拍了許多以古牆爲背景的貓,有曬太陽的、奔跑的,捉魚的。畢竟,貓這東西,還是暗夜的精靈。
有月光的晚上,整個村落籠罩在一片朦朧之中,古樹搖曳着陰影,斑駁的牆壁更顯得古老和神祕。有人說西遞的形狀像一艘揚帆待航的船,而此刻,真的感覺到心在波濤裏暢遊。周圍的山,都如同海中的巨浪,餘下的,只有無盡的剌激了。
溪水的流響在夜裏更爲清晰,清脆的聲音像是合着節拍的舞步。水並不深,但鑲嵌在西遞這樣的村子裏是恰合時宜的,使它不會喧賓奪主,映襯着主體的完美。月光投在水面泛起的粼粼微波,遊動着在石壁上投下若隱若現的影像。村子的周圍是一大片的土地,收了莊稼的稻田已長滿了青草,可以養馬、養牛,晚上的時候,馬的嘶鳴劃破夜的空氣,雄渾而清亮。遠處的山也在陰影中沉寂地睡着了。只有星星,還在滿空地亂跑,像是頑皮的孩子,我們是不行的了,一天的勞累,爬到牀上剛聊不到幾句,就都甜甜地進入夢鄉了。
在西遞的一段日子,淺略地瞭解了徽州的一些文化,徽州保存了太多明清時期的建築和村落,歷經了這麼多的年代,那裏的人們似乎連生活上的作息都一併從祖輩上繼承了下來,沒有什麼大的改變,而時間在那裏,似乎也捎不走更多的東西,於是我們才能看到,錯過時光的流轉,看到從前。徽州,有“一世婚姻三年半”的說法,男人們長年在外謀生計,即便成了家,也是三年纔回家一次,每次在家中只能待上一個月,然後又要離開。這樣算下來,一輩子的時間裏,與妻子一起生活的日子加起來也不過三年半而已。爲了保障家人的安全(當然也爲了防止“後院起火”),徽商們的房子全部都是高牆深宅,外牆上不開一扇窗,只在宅子裏留有天井,取“肥水不留外人田,四水罩明堂”之意。而西遞、宏村,都是這樣一箇徽商聚合的村落。
宏村——有着500多年曆史的牛形古村落,可以說是當今世界歷史文化上的一大奇蹟。宏村位於黟縣縣城東北,距縣城10公里。這裏川媚山秀,氣候宜人,湖光山色,獨領神韻。故被藝術家譽爲“中國畫裏的鄉村”。宏村始建於南宋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爲汪氏聚族而居之地。
信步走進窄窄的巷子,不必擔心會迷失方向。一條涓涓清流,繞過村中的家家戶戶,只要順着水流的方向走,就能一直走回到碧荷秀水的南湖。這條流水,當地人把它叫做“牛腸”,從修建至今,大約有600年的歷史了,據說是中國最早的“自來水”。這一水繞村,戶戶清泉的設計,當初是爲了避免村裏接連遭遇幾次的火災,沒想到後來竟成了日常生活中所必須依賴的重要水源。循着記憶中對那些扎染衣服和畫的印象,我們衝進了幾家店。挑了塊彩色的披肩,叫老闆披上,很是滿意,拍了照,臭美了一下,哈哈,最終還是把它買回來了。
村子的正中央有一片半月形的水塘,取名叫“月沼”,這裏常常是徽商婦們淘渙漿洗、垂淚思唸的地方。高高的院牆,消磨了女們人的青春,也囚住了她們隱忍的心。年華逝去,徽州女人也只能一日復一日地在寂寞無奈中感嘆着,生活着。只是如今,這個吸引了無數人的月沼,看上去顯得那麼渾濁,太多的遊客顯然不經意間污染了它。無奈的是宏村與西遞不同,已經成了商業的奴隸。承包着的的人拒絕不了遊客的消費,卻也讓月沼不可避免的黯然失色。相比之下還是更喜歡西遞。少了煩躁,更多了份古樸。
考察作爲一門課程,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初到宏村,看着那一幢幢青瓦白牆的小房子,一座座沿着小河而建的小橋,心裏由然產生了嚮往之感。首先導遊帶領參觀了宏村全景,經過導遊的歷史講解,我對宏村有了更爲細緻的瞭解。南湖——南湖書院——承志堂——承德堂——德義堂。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特別是那一條條水圳——牛腸,靜如鏡面的湖水月沼——牛胃。被看作宏村的點睛之妙。
初到這裏,便定了定神,不管生活條件如何艱苦,我都守住一顆寧靜的心,因爲藝術是容不得半點浮躁之心的。當天上午,我們便揹着作畫工具—速寫本,
到達宏村的風水寶地——月沼。被這裏的一番情景所感染和折服。這裏不僅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更有爲數不少的外國朋友,然而,更令人激動的是,這裏河邊上,小巷子裏坐滿各地美術院校及環境藝術設計等相關專業的學生,他們坐在那裏,在認真的創作,用自己手中的筆在細心地記錄眼前這個神奇的地方,併爲自己的未來描繪藍圖。
老師每天給我們指點作品,讓我們在一天天的進入了狀態。開始了我們真正意義上的考察。也掌握了鋼筆速寫的基本技法。在取景方面也慢慢學到了一些技法。學會了選取各種美麗的地方,作爲我們的素材,讓它成爲我們自己的東西。學習一些特殊的表現手法。我在鋼筆速寫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也建立了自信心。我開始在速寫時着要訓練自己的速度,提高我下筆的準確性,及畫面的美觀性。
總之,在那個藝術與自然的環境中,給了我一些在不能得到的感受。我的考察之行雖然已經過去了,但它帶給我們的藝術修養是不會過時的,也會在我的以後學習過程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安徽考察報告 篇3
考察時間:20xx年10月9日——20xx年10月19日
考察地點:安徽黟縣歙縣等地的古村落
考察形式:速寫、攝影
考察目的: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鍛鍊自己的表現技法,提高對傳統建築的認識與理解。
考察環境的瞭解:我們主要實習的落腳點安排在黟縣宏村,以宏村爲起中心,我們在實習的10天時間裏參觀考察了南屏,關麓,宏村,西遞等古村落。黟縣因黟山而得名,總面積857平方公里,轄8個鄉鎮,總人口9.67萬。建置於公元前221年,是全國曆史最爲悠久的文明古縣之一,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存有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園林,更有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古村落,素有“東方古代建築藝術寶庫”、“中國傳統文化縮影”之美譽。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以及泛徽州地區(浙江淳安、江西浮樑)。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圖一)。在徽州地區現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遺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內外無數的遊客紛至沓來。
圖一
徽派建築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爲典型(圖二),被譽爲“徽州古建三絕”,爲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歎服。
圖二
一,村落佈局
它在總體佈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圖三);在平面佈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爲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圖三
二,徽派雕刻藝術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傳統和優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獨具一格的徽派建築風格。粉牆、瓦、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檐、曲徑迴廊、亭臺樓榭等的和諧組合,構成徽派建築的基調。徽派古民居規模宏偉、結構合理、佈局協調、風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裝飾在門罩、窗楣、樑柱、窗扇上的磚、木、石雕,工藝精湛,形式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圖四、五)。
圖四
圖五
有“民間故宮”之稱的宏村承志堂前廳橫樑上的“唐肅宗宴客圖”和“漁樵耕讀”、“琴棋書畫”等木雕精品,每每令旅遊者驚歎不已。徽州民居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房屋佈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自古有“無山無水不成居”之說。
三,徽派建築的特點
徽派建築由於在建築當中採用了磚木結構。這種建築體系最大的優點是承重與圍護構分離,適宜建築使用功能的多樣化,充分優化自然條件,使人們生活適應自然,自然環境爲生活服務。最大的缺點是防火性能差,牆挨着牆,屋頂挨着屋頂,在古代沒有消防隊,也無消防通道,一旦失火,便遭遇滅頂之災。爲了避免災害,聰明智慧的徽州勞動人民在房屋建造中創造了徽派馬頭牆(圖六),砌築了高高的馬頭牆則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着隔斷火源的作用,故而馬頭牆又稱封火牆,也稱爲防火牆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古建築中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爲
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使用馬頭牆時,兩側山牆高出屋面,並循屋頂坡度迭落呈水平階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見的山牆,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長方形。
圖六
現代徽派建築隨着水泥、鋼筋建築材料的發展和應用。消防設施的完善,防火力大幅度提高。馬頭牆逐漸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但是爲了體現徽州文化的特色,皖南山區的現代建築要求繼續突出徽派建築元素。原來防火作用的馬頭牆被視徽派建築的特色元素在現代建築中廣泛應用。不少現代建築爲體現傳統特色,往往將傳統建築的局部特徵符號照搬到現代建築中,結果常常是與現代的審美理念桐悖,反而引起觀者的反感。應該延續傳統建築特徵符號的尺度比例,抽象變通地運用,追求神似而不是簡單地在形式上的模仿。
四,徽派建築的文化底蘊
徽派建築追求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講究人際的協調,以達到人的自我完善(圖七)。它以風水的形式出現,通過建築的擇地、定位、佈局來探求自然與人的最好聯繫,力求實現“天人合一”。無論是村落街鎮、民居商肆,或是“水口”建築與園林都非常注意人和天、地、山、水的環境關係,充分顯示出徽派建築佈局整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