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考察報告範文(通用3篇)

實地考察報告範文 篇1

  爲了貫徹落實市委xx屆四次全會和市政府二次全會精神,加快我市農業結構調整,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安排,鶴壁市農業考察團一行18人在張俊成副書記、馬方建副市長的率領下,就現代農業企業的組織和經營模式,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營銷,農業名、優、特、新品種,尤其是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模化種植、農產品加工與流通、林果業等方面,於20xx年8月16日至24日赴上海、深圳、廣州等地考察學習。重點考察了上海市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浦東益益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嘉定區華亭鎮聯華村蔬菜園區、市級千畝綠化苗木基地、上海市葡萄研究所、上海市農科院,深圳市保安區公明鎮的市級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現代化奶牛示範場、樓村萬畝荔枝園、布吉鎮南嶺村、布吉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廣州市芳村區花卉博覽園、廣州市農科所等。在考察中,通過觀看錄像、聽取情況介紹、座談交流、實地察看、現場諮詢等形式,瞭解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看到了都市農業的光明前景,目睹了大市場、大流通的繁榮場面和萬畝無公害蔬菜的規模化基地建設,感受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動,探求了農業結構調整的寶貴經驗,思考了我市農業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通過考察,大家深深感到,思想得到了進一步解放,視野得到了進一步拓寬,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信心更加堅定,決心以這次考察爲契機,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採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動我市農業結構調整。

  一、外地的主要經驗

  上海、深圳、廣州等地在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的實踐中,創造了很多寶貴經驗。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上海等地農業結構調整較早,城鄉一體化進程快,農業發展十分迅速。面對新形勢,他們仍然高度重視農業,認爲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沒有農村但不能沒有農業,把農業真正當作國民經濟的基礎,放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位置來抓,加大投入,強化服務,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上海市抓住開發浦東的歷史機遇,將農業定位爲都市型現代農業,堅持城鄉一體、聯動開發的原則,於1994年9月建立了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經過7年多的開發建設,已形成9.5平方公里的規模,入駐企業40多家,現已將規劃面積調整到12平方公里。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已成爲高科技農業的一箇縮影,現代農業的一箇示範樣板,農業觀光旅遊的一大勝地,科普教育的一箇基地,吸引了200多萬國內外賓客前來訪問、考察學習,展現出都市現代農業的風采。上海市嘉定區華亭鎮聯華村爲加快農業結構調整,1998年村委會作出了《全村土地全部實行有償轉讓的決定》,採取代種口糧田的形式,將全村土地全部集中起來,由村統一管理,發展高效農業,已建成1000畝市級綠化苗木基地,除種植部分速生楊外,還有桂花、香樟、銀杏等30多箇品種;已建成600畝市級有機蔬菜基地,建有260座標準大棚,種有20多種優質蔬菜、瓜果。廣州市芳村區發揮當地種植花卉歷史悠久的優勢,大力發展花卉種植,總面積已超過9000畝,正在建設中的花卉博覽園佔地260公頃,集展銷貿易、技術開發、信息交流、旅遊觀光爲一體,前期3000多畝的花卉品種展示工程已完工,徜徉其中,使人流連忘返。上海農科院探索出以資產重組和技術入股爲基礎,通過科企聯合,走科技產業化之路,共建立科研生產基地159個。

  (二)農業發展標準高、起點高

  上海、深圳、廣州等地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堅持建設高標準、發展高起點的原則,積極採用現代工廠化生產設施、自動化控制、無土栽培等高新技術,把現代生物研究成果諸如基因技術、良種繁育、無土栽培等,現代工業的高科技產品如滴灌、溫室等廣泛運用於農業生產,創出一種“綠化工廠”式農業生產流水線,把對土地、空間、時間和人力的利用發揮到極致,在有限的自然條件下生產量大質優的農產品,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很難說清它們究竟是設施農業,還是綠色食品農業、觀光農業、精品農業,但毋容置疑的是它們代表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體現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上海市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要求,從荷蘭引進了3公頃自控玻璃溫室,採用了溫室自動化控制、無土栽培、營養液配方施肥、收集雨水灌溉、蜜蜂與人工輔助授粉、補充輸送二氧化碳等高科技。深圳市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的育苗溫室引進成套的法國菲勒克萊連棟溫室,配設電動控制外遮陽系統、水簾降溫系統、移動噴灌系統等設備;溫室大棚採用綠鴨公司現代化大型溫室和以色列“肥滴佳”水肥灌溉控制系統。

  同時,上海、深圳等地十分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標準化生產,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生產出一大批綠色農產品。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立足市場需求,從選育品種入手,經過工廠化、設施化栽培、飼養和生產,已開發生產出黃瓜、甜瓜、南瓜、番茄、甜椒、生菜、美芹、綠色豆芽、保健雞蛋等數十個品種的綠色食品,經嚴格的檢測檢驗,已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批准頒發綠色食品證書,允許使用綠色食品的標誌。目前,產品已打入航空公司、涉外賓館、大型超市,其中黃瓜、捲心菜等無公害蔬菜已運銷日本,開拓了農產品出口創匯渠道,並與日本的兩家株式會社簽訂了長期穩定的蔬菜出口協議。深圳市人民政府爲了加快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相繼頒發實施了3個地方性標準1個法規,極大地調動了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從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積極性,加快了農產品產地的生態環境建設,嚴格了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加大了農產品產中與產後的檢測檢驗,所生產的農產品取得了綠色食品證書,獲得了進入國內外市場的通行證。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在推行標準化和綠色安全消費方面,探索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管理辦法,嚴格要求進入市場的產品“質量等級化、重量標準化、包裝規格化”,推行農產品質量IC卡管理制度,加大農藥檢測力度,促使農產品經營從追求量的增長轉到注重質量與效益上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符合綠色食品要求的農產品進入市場。

  (三)堅持科技興農,把科技融入農業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科技。現代農業的實質就是高科技農業,是高新技術在農業上的集結。上海、深圳、廣州等地堅持科技進步,注重技術創新,用科技作支撐,把農產品作爲商品,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實行工廠化種植、養殖的模式來生產;用科技武裝農業和農民,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快了農業結構調整,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在實踐中,他們採取多種形式,加大先進技術的引進力度,注重對引進成果的消化、吸收,並不斷創新,搞好示範與推廣,把科技真融於農業,促使農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他們的實踐再次證明,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引進與創新是一箇地區迅速提高農業發展水平的有效途徑。上海市葡萄研究所先後引進38個鮮食品種,利用現代科技篩選出近20個適宜於江南規模種植與設施栽培的品種,並研究總結出與之相配套的生產管理技術。其中以早熟葡萄8611(無核早紅)、中熟葡萄“森田尼無核”、晚熟葡萄“秋紅”(聖誕玫瑰)等爲代表的一批優良品種在當地規模種植。他們不僅實現了葡萄的“計劃生育”,提高了葡萄產量,改進了葡萄品質,而且實現了時間上的差異生產,均衡上市,提高了葡萄種植的經濟效益。上海市農科院、廣州市農科所依託技術與人才優勢,利用組織培養等先進技術,培育了上海“青花菜”、“春麗”、“寶玉”等一批蔬菜、瓜果、花卉等新品種,輻射帶動周圍地區進行大面積種植。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通過自身選育和從國內外引進優良品種,已開發生產出黃瓜、甜瓜等數十個品種的綠色食品。

  (四)培育大市場,搞活大流通

  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一箇新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生產領域轉到了流通貿易領域,市場機制已成爲調節農業發展的基礎機制。農業生產的效益不僅取決於農產品的品種、質量等生產環節,而且越來越取決於流通和貿易環節。一箇地區農業發展,農民收入提高,同該地區農業的綜合競爭力密切相關,而這種綜合競爭力的提高主要在於培育大市場、提高大流通。產品形成市場,市場促進流通。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沒有市場,產品難以流通;市場容量小,限制產品流通;只有大市場,才能搞活流通。深圳市布吉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佔地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有天光場和花園式停車場1萬多平方米,是由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創辦的。該公司堅持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爲中心,向生產、零售領域兩頭延伸;堅持以資本運營和管理創新爲重要手段,兼併業務關聯度強、資產質量高、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的企業,將一、二、三產業融爲一體,延長了農產品的流通鏈條。該公司開創的“企業辦市場,市場企業化”的“布吉模式”,首開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之先河,使批發市場的物資集散、價格生成、信息發佈、標準化建設、商品促銷、服務引導、產業帶動等七大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構建了“公司+銷地批發市場+中介組織+產地批發市場+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直接控制或間接引導了上百萬畝果菜基地生產,帶動了200多萬農戶進入市場,分享二三產業的利潤。公司堅持“管理的本質就是服務”的經營理念,不斷探索出農產品拍賣交易方式、肉菜市場超市化的連鎖經營模式等經銷方法,逐步實現了批發市場與連鎖零售、直銷代理與物流配送、有形市場與網絡市場的有效結合,形成了全國性、多層次的農產品流通體系。

  (五)發展農業需要政府引導和扶持

  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箇漸進的發展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各級政府加強引導,給予必要的扶持。上海、深圳、等地現代農業的發展,就是抓龍頭、建基地、抓大戶,通過政策傾斜、資金傾斜、信息與技術支持等來扶持他們發展壯大,增強其輻射帶動能力,讓他們去帶動農戶,形成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增加了農民收入。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進入20世紀90年代的上海,經濟高速增長,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不僅是量的增加,而且是質的提高。如何使上海的農業與建設一流國際大都市相匹配,擺在了上海市政府的面前。上海市抓住開發浦東的歷史機遇,建立了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在資金投入、土地徵用、技術引進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使開發區規模迅速膨脹,輻射帶動能力日益增強,成爲上海市乃至全國農業的龍頭。深圳市政府拔款投資7000多萬元徵用了農民部分土地,又以每畝8000元的租金租用農民部分土地,建成了萬畝市級農業現代化示範區,輻射帶動了當地農業的快速發展。

  二、思考與建議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提高對發展農業的認識。農業是安民心、安天下的產業。我市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其發展速度快慢對國民經濟影響較大。只有壯大農業規模,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才能拉動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市實行的仍是以家庭承包責任制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土地分散經營,一家一戶與大市場的對接矛盾十分突出,加之我們對農業研究不夠,指導不力,致使農業發展較慢。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儘快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已擺在全市各級黨委、政府的面前。發展是硬道理,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提高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認識,學習外地發展現代農業的寶貴經驗,借鑑外地現代農業的科學模式,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加快我市農業結構調整。在工作中,要牢固樹立以下幾種意識:一是機遇意識。用敏銳的目光捕捉機遇,用敏捷的反應搶抓機遇,用超常的工作創造機遇,用加倍的努力把機遇變爲現實。二是創新意識。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創新永無止境。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要勇於探索,勤於鑽研,銳意進取,謀求突破,與時俱進。三是市場經濟意識。運用市場經濟理論指導工作,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展經營,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四是品牌意識。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加快產品商標註冊,着力提高產品質量,注重實力、形象、認知,積極培育自己的,市場認可的。打造一批農產品,加快建立以技術標準爲基礎、質量認證爲形式、商標管理爲手段的發展模式,實現由商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五是綠色食品意識。綠色食品是滿足市場消費者不斷追求食品安全的“綠卡”。加強產地生態環境建設,嚴格生產操作規程,加強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逐步形成一箇新興的綠色食品產業。

  (二)抓龍頭、建基地、帶農戶,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帶動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20__年外出考察報告工作報告。去年,市委、市政府確定了抓龍頭、建基地、帶農戶的發展產業化經營的工作思路,既符合鶴壁的實際,又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我們必須唱響這個主旋律,按照這個工作思路抓下去,抓出成效,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發展。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是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分散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聯結的紐帶,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科技創新、深化加工、配套服務的功能。外地的實踐證明,沒有龍頭企業牽引的農業難以實現產業化經營者,而龍頭企業經濟實力的強弱和帶動能力的大小,往往決定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程度、規模和成效。因此,要把龍頭企業的建設作爲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環節來抓。一方面,畜牧業是我市的優勢,產業化經營水平較高,以畜牧業爲龍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可以加快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市種植業基本屬於傳統農業,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建設一批規模化生產基地,可以帶動一大批農戶參與基地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在龍頭企業的發展方向上,要突出市場潛力大、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對具備這些條件的龍頭企業要實行政策傾斜,在人力、物力、財力上予以重點扶持,包括資金扶持、稅收優惠,用地優先、科技投入、信息幫助等多方面,促其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發揮其更強的輻射帶動能力。在經營主體上,要鼓勵和支持多層閃、多形式、多成分的龍頭企業發展,以輻射帶動能力強弱作爲龍頭企業的重要標準。在經營形式上,採取合同、契約、股份合作及聯戶、聯營等多種模式,使龍頭企業與廣大農戶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利益共同體。目前,我市農業企業數量較少、規模小、帶動能力弱,只是龍頭的雛型,需要加強培育,扶持壯大,儘快制定出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的標準和認定辦法;堅持“誰有能力誰牽頭,誰有能力扶持誰”的原則,出臺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的具體優惠政策;農業龍頭企業要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產品質量,改善經營管理,增強競爭能力,從而形成具有市場開拓能力、資金運作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應對風險能力的法人主體。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還要注重基地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是龍頭企業的依託,是連結農戶的載體,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只有形成較大規模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才能保證農產品的批量供應,提高市場佔有率。當前,要突出抓好現有園區的管理,努力提高園區的經濟效益。以園區爲龍頭,突出特色,膨脹規模,充分利用園區先進的品種和技術,帶動更多的農戶,創建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同時,要按照發揮資源優勢,合理區域佈局的原則,儘快調整完善規劃,形成資源特點與市場需相適應的區域經濟格局。在基地建設中,要注重發揮專業村、專業大戶的示範帶動作用,走“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連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要集中財務、物力、人才,加強基地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基地的集約化水平;注重科技投入,提高基地的科技含量,培育自己的品牌,走品牌加規模的發展之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還要完善和創新運作機制。要推行投資業主制、運行公司制、科技承包制、連接農戶合同制,使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格局。讓農民在產業化經營中,真正得到實惠,增加收入。

  (三)堅持科技進步,推進技術創新,爲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鄧小平說:“中國農業最終要解決問題要靠高科技”。傳統的農業技術,就要是與解決溫飽問題相適應的高產技術,重量輕質,重社會效益,輕經濟效益。要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必須堅持科技進步,注重技術創新,用科技來支撐農業的發展。一是完善和落實優惠政策,鼓勵農業科研人員下鄉創辦科技園區、經濟實體。二是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示範、推廣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三是積極與大專院校、農業科研單位聯姻,加強合作,藉助外力推進技術進步;通過完善利益機,能夠把專業技術人員引進來、留得住,從而使技術依託單位變成我們真正的合作伙伴。四是加強技術培訓,普及先進實用技術。繼續搞好科技下鄉活動、舉辦各種培訓班等常規農業技術普及方式的同時,要注重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努力提高科技普及的廣度、速度和效果。電臺、電視臺、報刊要開展專題或專欄,適時傳播農業技術。五是加快農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增強服務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的能力。六是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加大科技的投入。

  (四)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增強農業抗禦風險的能力。要把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質量檢測檢驗體系的建設放在優先地位,加快發展。參考外地有關標準,儘快研究制定我市農產品質量標準。分品種建立生產技術規程,用標準化手段促進農產品質量、效益的提高,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建設;建立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完善農產品質量、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生態環境的安全檢測手段,提高檢測能力和管理水平,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完善流通體系建設,促進貨暢其流。一是健全中介服務組織,加快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採取扶持與引導,加快農村合作總會的建設,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把政府的意志通過總會變成農民的自覺行爲;要加強對農民經紀人隊伍的教育和管理,提高經紀人隊伍的整體素質,規範交易行爲,充分發揮他們在農產品生產流通、信息傳遞、科技交流、資金等方面的中介作用。二是要按照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原則,儘快培育並形成適應市場經濟、功能齊全、機制有效、佈局合理、交易有序的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和農業生產資料等專業市場體系,並遵循市場規律,加強監管。三是加強對外聯繫,拓寬銷售渠道。積極與外地大型批發市場、農產品超市、流通企業等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促進農產品銷售,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探索和發展農產品網上交易方式,積極發展訂單農業。

  加強信息網絡建設,爲客商和農民提供服務。一是市級“綠洲農網”、兩縣信息平臺建設要抓緊改版,完善功能,增加信息量。三區和沒有建站的12個鄉鎮要加快建立縣區級信息平臺和鄉級信息服務站,新區周圍三鎮年底前要建成。二是儘快制定方案,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農業龍頭企業、市縣級農業園區、中介服務組織、農民經紀人以及種養大戶要先行一步,實現信息連網。三是積極籌備,儘快開通“168農信息熱線”,大力推廣普及“農信通”,拓寬農業信息傳達渠道。

  (五)加強對農業結構調整的領導。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抓住機遇,把調整農業結構作爲一件大事列入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真正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爲調整農業結構提供指導和服務上來。主要領導要親自研究,分管領導要具體抓,抓具體,及時協調解決調整農業結構調整中的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要把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目標管理,加強督查力度,嚴格考覈標準,依據考覈結果,實施獎懲,真正把這項工作的好壞作爲衡量一箇地區工作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作爲評定幹部政績和使用幹部的重要依據,要從本地實際出發,採用有效措施,儘快完善規劃,制定和落實具體政策措施,通過政策引導、信息服務、技術示範等辦法,切實加強對調整農業結構的引導。要及時調整同級農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成員,充實農調辦工作人員,保證農調辦必需的經費,認真聽取農調辦的工作彙報,及時解決農調辦工作中的實際困難。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加強配合,協調行動,加強對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積極支持當地農業結構調整,確保農業結構調整工作順利進行。各級農調辦要加強業務協調和工作指導,撲下身子,深入一線,具體指導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的開展。各級黨委、政府的督查辦公室,要協助農調辦加大督促檢查力度,對於工作好的通報表揚,工作差的通報批評,使農業結構調整見成效,見實效。

實地考察報告範文 篇2

  一、發揚專業特色,施展各自特長

  我們的隊伍齊集了不同專業,不同學院,不同學校的人才,在活動中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專業特長。從支教到宣傳到文藝匯演,隊員們的各種技能和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注重團隊建設,規範隊伍制度

  建立隊伍內部建設制度,從隊員守則及隊伍管理辦法兩大方面進一步促進團隊建設。通過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條例,明確團隊的職責;同時我們還運用一系列的團隊建設辦法,增強了隊員對隊伍的熱愛及歸屬感。即保證了團隊在運行機制上的靈活、規範,又增強了隊伍的文化建設,實現精神激勵。

  三、實踐內容豐富,活動成效顯著

  乘志願之風,在九天的時間裏,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陽光志願服務活動,有愛國圖片展覽,信息大篷車主題宣傳,愛國電影進農村,特色支教,信息調研,多彩文體等活動,其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多樣,意義非凡,成效顯著,取得了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與肯定,獲得了當地羣衆的一致好評。其中有兩項活動的通訊稿刊登在《清遠日報》上。

  四、擁喜悅而精彩,懂分享而永恆

  我們展現了當代大學生良好的形象,發揚了華師學子不怕苦不怕累的優良作風,並將各自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體現了各自的專業特色;我們收穫了寶貴的友誼,學會了感恩,感謝身邊的朋友在困難時給與我們幫助,感謝那些給過我們信任與支持當地政府、羣衆與學生!

  隨着時間的流逝,我們三下鄉活動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圓滿結束,大家帶着一份感動與思考回程,回想我們分別的那一幕,回想我們與浛洸一中小朋友,回想浛洸人民共同度過的那點點滴滴,回想我們26人留下的下鄉足跡,回想這些天來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真的爲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不少的經驗和收穫,它也是這片天空下不滅的回憶,這將成爲我們人生的一筆財富,值得我們永遠珍藏!

實地考察報告範文 篇3

  我作爲**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三下鄉”服務隊的成員之一,赴廣安追尋偉人的足跡瞻仰偉人豐功偉績,深切緬懷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並對廣安當地的明月鎮做了實地調研。

  在領隊熊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懷着對偉人的無限崇敬之情,冒着酷暑參觀了鄧小平故居紀念園,先後瞻仰了鄧小平銅像、參觀了鄧小平故居陳列室和鄧小平故里。通過參觀,我們進一步深入瞭解了小平同志波瀾壯闊、光輝燦爛的奮鬥的一生,增強了愛黨、愛國、愛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紀念園出來,我深有感觸。偉人已去不可追,但其精神卻永遠成爲千千萬萬有抱負青年的學習榜樣。作爲一名大學生黨員,同學們在追慕偉人的同時更要沿着偉人的足跡爲建設偉大的祖國而努力奮鬥。把那句“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銘刻入自己心底,時時鞭策、督促自己。

  參觀了小平故居以後,我們服務隊一行趕往市區附近的華鎣縣明月鎮實地調研,先後參觀和訪談了兩個養豬場、一箇養兔基地,以及一箇兔肉加工公司,詳細瞭解了公司和基地的規模、流程和發展情況。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瞭解當地鄉鎮的發展狀況,並針對實際情況,結合我們學院的優勢,向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經過協商,我們學院和鎮政府計劃在明月鎮建立一箇長期的社會實踐基地,培養我們的學生黨員隊伍,讓學生黨員把所學知識用於實踐,在實踐中磨練和成長。

  本次社會實踐有我們學院圖書館、檔案、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管理等各個專業的同學,我的專業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在成行前,我主要關注農村和農業信息化的問題,查閱了很多圖書、網站和檔案資料,對**省的農業信息化狀況有了一箇比較深刻的認識和詳細的瞭解,爲向農村和鄉鎮科技管理人員講解農業信息化準備了豐富的材料。可是當我們同明月鎮黨委書記訪談的時候,發現明月鎮這個在廣安還算不錯的小鎮,也只是在鎮長和書記的辦公室裏面有一臺電腦,農業科技人員幾乎沒有上網條件,感到目前實現農業現代化或者說是農業信息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通過此次對明月鎮的實地調研,我對農業信息化感悟很深。窺豹一斑,由於我國農村的信息化建設是在工業化尚未完成的基礎上開始的,在這個農業大省,信息化的進程更具有複雜性、長期性和艱鉅性的特點,表現爲:

  (1)整體水平相對落後,區域發展不平衡,如我國涉農網站雖然有6000家之多,但與整個it業的發展主流還不成比例,不足全國網站總數的10%,而網絡用戶中只有0。3%的用戶是農民,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取市場和技術信息的農村家庭比率只有0。8%,因特網普及水平城市是農村的740倍。而且更嚴重的是這些網站真正有生命力的並不多,有些已經名存實亡,勉強維持的也未能真正進入農業、農村和農民之中。困擾信息入戶的“最後一公里”問題,已成爲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巨大瓶頸,廣大農戶在農業生產、銷售過程中,依靠因特網獲取信息進行決策的仍然不到1%,大多數還是憑藉個人經驗和來自鄰居、集市上的信息來決定種什麼、種多少以及賣多少價錢。而且目前網站是東多西少,北京市有297家,青海卻只有1~2家。

  (2)信息管理基礎薄弱,投入分散、重複建設,一些農業數據庫存在互相複製、投資大但利用率低的問題。農業網站內容缺乏行業特色或本地特色,網站的信息開放性和共享程度低,信息的標準化和時效較差,網站建立了但資源建設卻跟不上,缺乏對一手資源、實用資源的開發。

  (3)信息市場開發剛剛起步,還處於機制不健全,信息發佈程序不規範、信息用戶不成熟的階段,誤發或誤用信息的事件時有發生。

  (4)我國由於經濟條件的制約,一些地區對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夠,致使信息化建設工作進展緩慢。

  基於全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狀況和**省的省情,我認爲可以採取這樣的對策:

  (1)建議從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實際應用需求出發,站在全國一盤棋的角度,從宏觀上制定政策,進行資源整合,統籌規劃,合理分工,有步驟有側重點地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同時發揮大型網站的整合聯動作用,以龍頭帶動龍身、龍尾,從而既發揮了大型農業網站的信息導航功能,又展現了區域性網站的地方特色,以點帶面,提升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水平。

  (2)根據國際信息化發展趨勢,制訂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及制訂統一的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相關技術標準、信息標準,規範管理農村信息化建設工作,儘快與國際信息標準接軌,提高我國信息的開放性和共享性。

  (3)進一步加強農村信息化隊伍建設,重視並有計劃地開展信息隊伍人才培養,積極扶植和發展農村產業協會組織,充分發揮協會組織和農村技術推廣站在各級農村信息隊伍建設上的作用,並將農業產業化程度較高的農業企業與經營大戶由信息服務對象發展爲信息提供者和信息傳播者,帶動更多的農戶利用信息,共同發展。

  (4)以最爲急需而又馬上可以利用的部分技術作爲突破口,建立國家農村市場信息體系及完善各級農村市場信息服務體系,採取有力措施,規範市場信息開發與建設,提高信息的時效性和有效性,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緩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解決信息交流與農產品流通的問題。

  (5)信息化建設起步階段的主體是政府,只有政府才能擔當起提供公共通訊設施、建立農村信息體系、提供信息服務的職責,因此各級政府要首先樹立信息意識,才能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和政策引導扶持力度,對農村信息研究開發工作給予更有力的支持。

  (6)積極開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和農業生產需要的信息化應用系統軟件產品和數據庫,加快信息技術研究成果和產品進入市場和轉化爲生產力的步伐;利用政府投資和社會融資等多種渠道,逐步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和東西部農村信息化建設差距。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