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師考察報告(通用3篇)
關於教師考察報告 篇1
20xx年10月20日—10月21日,在南通市小學教師培訓中心王主任等領導的帶領下,南通市20xx年市級小學骨幹教師培訓班的百餘名學員,跨過長江來到了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小學和園區二實小進行了爲期兩天的考察學習,在這短短的兩天裏,我的收穫很大。考察中,通過一看(看學校環境)、二聽(聽彙報課,聽學校領導的介紹),我從中有所感想,有所體會,有所收穫。
一、考察學校概況:
這次考察的兩所學校是新城花園小學和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都是辦學水準我們江蘇一流、國內先進的學校。
新城花園小學是一所創建於1998年的新學校,是中新合作開發區內第一所公辦小學。學校具有先進的教學設施,校園網全部建成,自動化辦公系統、備課平臺、多媒體教室一應俱全,在省內處於領先地位。學校創辦之初,就將“教育爲經濟建設服務、爲學生健康成長服務”確立爲辦學宗旨,倡導“師生人格平等”的教育理念,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
新城花園小學堅持“堅韌不拔,追求卓越”的學校精神;堅持“賞識爲主,鼓勵爲本,學生至上,發展第一”的教學理念;做到“對每一箇學生都一視同仁,讓每一箇學生都享受成功,讓每一箇學生都獲得進步,讓每一箇學生都學會發現”。
學校教師隊伍實力雄厚,教學業務能力強,72%的教師爲區、市級的教壇新秀、學科帶頭人,100%的教師具備從事現代信息教育的技術和能力。
學校依託園區的有利環境,走“開放教育”之路,與新加坡孺廊小學等結成姐妹學校,開展互訪、交流,使師生有機會走出國門,接觸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爲培養“國際人”奠定紮實的基礎。
學校目前獲得的主要榮譽稱號有:江蘇省實驗小學,江蘇省首批“綠色學校”,江蘇省示範家長學校,江蘇省園林式單位,蘇州市文明單位,蘇州市常規管理示範小學,蘇州市教育科研先進單位,蘇州市德育先進小學,蘇州市優秀教師羣體,蘇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德育整體改革先進學校,蘇州市教師繼續教育先進集體等。
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是蘇州工業園區投資建設的全日製、半寄宿制(20%住宿)、小班化公辦學校,作爲一所新建的學校,它的硬件設施可以說是一流的,但給我印象更深的是它的一些先進的辦學理念,管理模式。
學校以“全心享受品質教育,爲人生奠基”的先進理念爲指導,注重從根本上培育學生的素質,使學生懂得現代社會中爲人、立業、處事之道等諸多內涵,使學生具有未來社會所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學力,關注孩子們個體生命的真實健康成長,視教育爲充滿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它的校園文化、管理模式都強調以生爲主,都是學生喜聞樂見而又寓教於樂的,學校的每個人每項工作都在朝着更高的方向努力,真正實踐着“讓孩子全心享受品質教育,爲孩子竭力奠基精彩人生”。
學校管理也極具人性化,比如說它一改原先宿舍常見的軍營式管理的劃一範式,而是採用公寓式設計、家居式環境佈置,集補習、陪讀、食宿、培育爲一體,一方面彌補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缺憾,另一方面又安全方便、溫馨輕快。
園區二實小的教育是一種以孩子發展爲本的服務,是一種爲孩子、爲家長提供高品質的服務,我想這也是我們今後要努力的方向。
在這個重思考的學校,愛學習的羣體中,教師們用童心擁抱童心,用愛心滋潤愛心,用智慧涵養智慧,用人格感召人格,用心靈晤對心靈。全校師生在“志遠、行近”中“廣涉獵、善歸整、勤踐行、敢超越”。
學校憑藉全新理念,依託現代設施、優良師資、開放策略,全新打造基礎教育品牌,努力建成江蘇一流、國內先進的健康校園、生態校園、人文校園、書香校園。
短短的兩天考察中,兩所學校爲我們展示了四節語文課,老師們的課讓我們感覺到“美麗而自然,樸實而高雅”的氣息,表現出他們很強的教學業務能力,他們的教學簡潔實在,絲毫沒有作秀之嫌,代表了現代的一種教學方向,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紮實,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二、認識與思考
這次考察讓我開闊了視野,讓我見識了具有現代化水準的學校,這些學校先進的教學設施,前衛的教學理念及管理模式也是我們這些學校今後要努力的方向。置身於這兩所學校裏,時時處處都讓我們感受到現代化的氣息。
面對這兩所學校,我不禁想起我們這些蘇北的學校,由於蘇南蘇北經濟發展上的差異,也使學校在硬件設施建設上產生了較大的差距,這是不可避免的現實,但是我們不應自暴自棄,我們應該看到我們自身的優勢,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
我們辦學的硬件設施雖然沒有蘇南先進,但我們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還是全新的,絲毫不遜於蘇南,我們南通的教育在江蘇乃至在全國都非常有名,我們的教學質量跟蘇南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我們應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用我們南通自身的教育優勢發展自我,壯大自我,爲我們的南通教育不斷向前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20xx年11月
關於教師考察報告 篇2
一、調整心態,享受工作帶來的苦樂
愛自己,就要栽培自己,這是李政濤博士講座的最後一句話,也是對我觸動最深的一句話。
雖然在名師培養工程的隊伍裏我是小輩,但實際上我也工作了18個年頭了。隨着自己在工作中從青澀走向成熟,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多,難度越來越大,而內心追求完美的標準卻不曾降低。這些壓力有時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不知不覺中,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不那麼強了。我不得不承認,職業倦怠找上我了。我時常自問:曾經那麼喜歡當老師的我,現在怎麼就不快樂了呢?教師職業特點就是艱難、繁重、勞累。累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有沒有累出效率?累出品位?累出創造?累出智慧?累出成長和發展?李政濤博士一連串的問題,問得我醍醐灌頂,原因很簡單,不是工作太多,不是任務太重,不是超過我的能力,而是我忘記了享受,忘記了享受教學、享受學習、享受失敗、享受成長!再看看比我年長的名師們,這幾天相處下來,他們對教育教學的熱情、執着,感染着我,也讓我汗顏,我想他們一定是享受到了繁重工作背後的品位、成長和發展,所以才能累並快樂着。我相信我也可以,一定可以,寵愛自己,用工作寵愛自己。
二、審視自己,看清自我更新的方向
吳亞萍教授將課堂教學的改革狀態分爲:方法的改革(舊框架+方法技術=教師主導)、形式的改革(舊框架+新元素=學生主動)、加法的改革(情境+活動+技術+開放題)、局部的改革(認識部分內化並轉化爲行爲),而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框架不變,學科知識立場末端的方法改革,表面形式化的狀態。這讓我不自覺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發現自己真的還要努力更新自己、提升自己。
吳教授用案例的方式解析了新基礎教育理念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的結構設計,從教結構到用結構,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其間體現了融合滲透的策略和整體感悟的策略。這種結構設計很適合數學學科的教學,它完全打破了現有的教材體系,不是將知識一口一口掰碎了餵給學生,而是呈現一箇整體,讓學生髮現它們的共性,先是跟着老師學結構,再讓學生去用結構,這種大體系、大探究,對學生掌握知識,尤其是掌握學習方法、思想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聽實驗小學老師的執教時,以上的思想體現得並不是很理想,讓我有一點懷疑它的可操作性,好在吳教授的課後評課,並不停留在批評層面,而是給出了具體的做法。讓我羨慕洵陽路小學有華師大這麼雄厚的專家支持的同時,也讓我堅定地相信這不僅僅是理論層面的願景,更是可以真實達到的’現實。
三、名師團隊,獲得持久前進的力量
名師培養工程這個團隊,既有市教育局人事處的方向領航,又有xx大學師範學院的專業引領,再加上各區名師們的相互碰撞,真的是一箇非常好的平臺。在華師大的教室裏,我們放下盒飯就開始分2組討論,不管是師院的老師還是名師都暢所欲言,將自己的所感所想進行交流、甚至爭論,一直到下午的教授來上課才被迫停下來。在從上海到杭州的高速路上,整整一路我們都在交流、在分享,話筒在手中傳遞,思想在分享中豐富,情感在掌聲中交融,不知不覺間,三個小時的車程讓我們更加充盈、更加豐沛。相信浸潤在這個優質團隊中,我們的課堂一定會逐漸充滿生長氣息,我們都能實現自己的生命自覺,乃至達到對學生的生命自覺。
關於教師考察報告 篇3
今年3月,先後到一些縣市進行考察,就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要重視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使之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
農村中小學教師,是目前我國農村人數最多的“知識密集性”羣體。他們的狀況如何,不但關係當今農村人口的總體素質,而且直接影響農村的未來前途。如果不重視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不會有高的起點。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而培養造就新型農民,基礎在教育,關鍵在教師,必須按照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不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是一項帶基礎性、先導性、長效性的工程。
近些年來,我省農村教育投入加大,辦學條件改善,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但是,農村基礎教育的基礎依然薄弱,城鄉辦學條件的差距還在不斷拉大,農村教師隊伍總體素質不高,一些農村學校難以留住學生,輟學率有所回升。必須高度重視並採取有力措施,建設一支數量足夠、質量合格、安心農村教育的師資隊伍,以鞏固普及義務教育的成果,提高農村學校教育質量,加快改變農村教育基礎薄弱的狀況,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要優化教師隊伍結構,保證農村中小學有足額師資。
當前,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存在着諸多結構性矛盾,有待積極化解。
一是農村中小學師資緊缺。省編制、財政、教育三家按xx年在校學生數覈定了某市教職工編制,而xx年該市學生人數比xx年增加13.5萬餘人,教師編制卻未增加。有些縣,即使編制未滿,招聘錄用也受到限制,某縣實有教職工比覈定編制數少409人。據測算,該縣期間初中教師需補充600人,小學教師需補充1500人。
二是教師的學科配置失衡。一些農村中小學英語、歷史、地理、生物、體育、音樂、美術、計算機等課程停開或開課不足,勉強開了課的也沒有專任教師任教,只能由其他學科教師兼授,難以保證教學質量。某市農村小學僅英語教師就缺300名。
三是教師年齡結構老化。某市一些縣、區農村教師50歲以上者佔45%,某縣一些鄉鎮小學教師平均年齡52歲。老的將退休,青壯的想進城,新的進不來,出現斷檔趨勢。有不少教師體弱多病,某縣一所中學初中僅有的四位化學教師,分別患有肺結核、乙肝、肝硬化,還得堅持工作。
四是農村中小學高、中級職稱的職數比例遠低於城市學校。按現行規定,農村初中的高級職數設置比縣城初中少8-13%;農村初中的中級職數設置比縣城初中少3-8%。農村小學的中級職數設置比縣城小學少8%。實行評聘分開後,取得高、中級職稱資格的農村中小學教師獲得相應聘任的幾率遠低於縣城同等條件的教師,有的農村教師獲得高、中級職稱資格後,要等6-8年纔得到聘任。於是人心思走,拿到職稱證書的中青年教師設法調到聘任幾率高的城市或縣城學校去;而在農村學校守老營者,年老病弱的比例大增。有關部門應抓緊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國務院決定》),“適當提高鄉村中小學中、高級教師崗位比例”,以穩定農村教師隊伍。
五是代課教師不但沒有清退,反而不斷增多。有的市,農村小學代課教師達3082人,佔全市小學專任教師總數的9.3%。有的縣爲減少財政開支,有編制也不讓進人,以月薪200-300元僱請不具教師資格者代課,用一名在編教師的工資可以請2至3名代課教師,人事、財政部門覺得很合算,故樂而爲之,而教學質量則得不到保證。有個只讀過幾年小學的代課教師教小學數學,知道三加四等於七,卻說不清爲什麼四加三也等於七。有關部門應切實執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以下簡稱《國務院辦公廳通知》)的規定,“限期清退農村中小學代課人員”,“不得使用編外人員頂編在崗人員”。
農村中小學師資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根本原因是城鄉二元結構迄未改變,仍沿襲建國初期優惠城市、剋扣農村的編制標準。按照省裏覈定的中小學教師編制,城市初中師生比爲1:16.7,農村初中師生比爲1:18。折算農村初中一箇班(按54人一班計算,下同),比城市初中一箇班少配0.23名教師,同樣一所18個班的初中,農村初中比城市初中少配教師4.14名。城市小學師生比爲1:18.4,農村小學師生比爲1:23.5。折算農村小學一箇班,比城市小學一箇班少配0.61名教師,同樣一所18個班的小學,農村小學比城市小學少配教師11名。這樣大的反差,僅用農村學校每百個教師編制上浮3.5%的辦法遠不能彌補。農村中小學,成班率低,有些邊遠的小學教學點,
兩三個年級才十幾二十名學生,至少也得配備一名教師。而且農村學校多有學生寄宿,早晚自習、食宿安排、安全管理等等要增加很大工作量。這種特殊情況,決定了農村中小學教師編制不但不能比城市學校少,反應比城市學校多,起碼城鄉教師編制應該一視同仁。省裏編制、人事部門應改革編制工作中的城鄉二元結構思維模式,在國家覈定的全省中小學總編制數以內,對城、鄉學校編制進行均衡配置。
三、要理順管理體制,充分發揮教育行政部門配置教育人才資源的職能作用。
《國務院辦公廳通知》規定,“農村中小學校長的選拔、任用、培訓、交流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歸口管理”。據說到目前爲止,全國絕大多數省市區都落實了此項規定,只有兩個省還沒有做到。我省有的縣,爲了使教育行政部門儘量少管些校長,慷慨地把一些“股級”校長升到“副科”,變XX縣委組織部所管幹部。其實《國務院辦公廳通知》並沒有規定哪個級別的農村中小學校長就不歸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管,何況上級一直強調淡化中小學校的行政級別。還有一些縣規定校長選拔任用歸縣委宣傳部操辦。宣傳部管着全縣校長的帽子,攤派發行各種報刊就更加順手,一位農村初中校長反映,該校訂購縣委宣傳部攤派的報刊全年費用高達一萬四千元,市委機關報就得訂24份;有的小學每個教師攤訂一份市委機關報。宣傳部一手拿官帽,一手拿訂單,校長哪敢不訂!這種管理體制的負面影響主要還不在此,而在於管事的不管人,管人的不管事,不利於學校領導班子的優化組合,不利於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有效發揮主管全縣教育工作的職能作用。
《國務院辦公廳通知》規定,“縣級教育行政部門依法履行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資格認定、招聘錄用、職務評聘、培養培訓、調配交流和考覈等管理職能”。我省的情況則是一些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虛位,而縣級人事勞動和編制部門則越俎代庖。有的縣級人事勞動部門把教師招聘錄用、職稱評聘、培訓等職能拿過去,變着花樣開設資格考試科目,不管你是語文、數學、英語、音樂……教師,都得參加計算機(信息技術)、世界貿易組織知識、“創新思維”(每年都有變換)等科目的“培訓”和考試,每科收取60元至260元不等的費用,上不上“培訓”課並無嚴格要求,而考試總是可以通過的。大學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生,竟然也得交260元錢,參加那幾天的計算機培訓。其實,教育部門比人事勞動部門更具有優質的培訓資源,縣裏有教師進修學校,市和省有教育學院,用不着像縣級勞動人事部門那樣臨時聘請教師(大多是向教育系統聘請)給培訓班授課,既可減輕教師負擔,又可提高培訓質量,還可以避免爲了收費而濫設培訓、考試科目。
一些縣級人事勞動和編制部門把本屬教育行政部門的職稱評聘、調配交流職能拿走,包攬中小學教師的職稱評審、職稱崗位職數設置,而且一杆子插到每所中小學,這對教師隊伍管理工作干擾很大。對於如何根據不同規模不同學科區別設定一所中小學的高、中級職稱崗位數,教育行政部門最有發言權而實際卻沒有多少發言權。教育行政部門按照教育工作自身特點,根據各學校每學年班級、學生數量變化,有必要對教師作校際間的調整調動,而人事勞動和編制部門則以幾年前覈定的某校編制數和該校某種職稱崗位設置數加以限制,致使無法調動。縣級人事勞動和編制部門的管理,應限於總量控制,不宜微觀到校,不要使教育行政部門失去及時合理配置教師資源的職能作用,以免貽誤教學工作。
考察當中,深感國務院關於農村中小學校長、教師隊伍應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歸口管理的規定十分切合實際,十分有利於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爲什麼這些規定落實不到位,主要是部門利益在作梗。我們看到一箇擁有4400多專業技術人員的縣,中小學教師佔了80%,掌握對這些人考這考那的“管理”權,事關某些部門的創收,“管理就是收費”,豈能不爭。在這個問題上,依法對農村中小學校長、教師隊伍具有管理權的教育行政部門,聲音卻最弱,他們反倒擔心別人說自己爭權。據說也有“技術”上的原因:縣委宣傳部長是縣委常委,管人事勞動和編制部門的副縣長也大多是縣委常委,或在副縣長中排名靠前,而分管教育的副縣長不但不是縣委常委,還大多是黨外人士。
部門利益也罷,“技術”問題也罷,都得服從法律法規。教育行政部門歸口管理中小學校長、教師,不但在上述國務院文件中有具體規定,而且見諸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這些規定不得落實的癥結往往不在市一級,而在縣一級。有的市委、市政府,xx年就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通知》精神下發了文件,明確應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歸口管理農村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縣裏就是不落實。政令不通發展到這等程度,必須下重手整治。省政府應牽頭成立有教育、人事、編制、財政和監察等部門參加的專門督察組,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逐縣落實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實施對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