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校長外出考察報告(精選3篇)
小學校長外出考察報告 篇1
暑假前不久,我參加了孟津縣教育局組織的校長培訓班,去新安、欒川參觀了兩所學校,感受頗深,受益匪淺,現整理如下。
一、“業務立校”的指導思想。
參觀的兩處小學,都是後來居上的。之所以成名,主要是業務工作抓出了實效。他們這種以業務立校、以業務揚名的指導思想,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參觀很多地方的很多,立校立名的花樣繁多,真正鋪下身子研究業務、以業務立校的較少。學校是教學的場所,是爲國家民族培養人才的地方,作爲一校之長,在制定學校發展戰略時,切不可忘了自己的本質工作所在。
二、從小處做起,做出實效。
有一所學校,紮紮實實抓業務,也確實抓出了成效,讓參觀學習的各位校長由衷的感佩。他們的成效從哪裏來?我們和他們的差距在哪裏?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也是我們沒有做到的一點,就是他們對教學管理中的“小事”的關注。他們的業務管理,不搞形式主義,不浮於表面,而是不斷髮現問題,然後不斷的解決問題。在這個“不斷”的過程中,他們逐漸逼近了問題的實質,實效也就顯現出來。比如後六中學,他們發現晨讀20分鐘的利用率很低,於是將晨讀作爲校本課題立項,實實在在地進行了研究,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語文和英語兩門課的老師下午放學時把第二天晨讀的內容、要求、任務寫在黑板上。教師不只是籠統規定預習什麼,必須細化爲一箇個句子、一箇個單詞,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落實,有檢查。晨讀下課前的五分鐘,老師會予以檢查,不合格的學生要在下午第四節自習課上繼續補習。要想在五分鐘內檢查全班的晨讀效果有困難,經過研究學校決定,每次抽查幾名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督促他們學習。從小事做起,在晨讀“讀什麼”、“如何檢查”上體現得最爲深刻。當“讀什麼”、“如何檢查”真正落實到位後,即使教師不在教室裏盯着,學生也會自覺地讀書。這樣做的結果,是教師的工作負擔減輕了,同時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培養了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從這一個例子可以看出新安新城小學管理注重細節的功夫。他們沒有新奇的做法,只不過是把教學中的問題凸現出來,認真分析研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然後進行認真的落實。這樣的教學管理,是真正幫助教師解決問題的,而不是給老師增添麻煩的,所以更能得到老師的擁護,更好的得到落實,也才能真正得到實效。
感悟:
特色辦學是任何一箇學校發展的核心和根本,一箇沒有特色的學校是沒有發展潛力和持續發展動力的,所以特色始終是該校的一箇辦學的宗旨。沒有規範,沒有質量,就沒有特色學校。引領學校內涵發展必須走“特色辦學”之路。當然我們也應清晰地認識到:“特色學校”絕不等同於“特色項目學校”或“特長學校”,絕不只是簡單地教學生寫一手好字或習得某種技能,它更多地應着眼於文化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發展,最深層地追求人的發展。“特色項目”也不等同於“體育藝術”,可以是課程特色建設、特色德育資源開發、特色教育改革、特色師資隊伍建設等,學校必須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找準特色定位和突破口,確定優先發展特色項目。特色教育的着眼點在學生,只有服務於學生,服從於學生的認知需求,特色建設纔有成效,特色品牌才能夠真正樹立起來。特色教育如常態教育一樣,也是一門藝術,特色建設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學規律,遵循學生的認知結構。違背特色教育的規律最終必然走向沒落。“一箇班的特色不是一箇年級的特色,一箇年級的特色也成就不了全校的特色!”一所學校,特色項目需要全員參與。只有全員的認可和參與,纔有全員的擁戴和支持,有了全員的參與和支持,學校特色也就成了學校的一種自覺的行爲習慣,這種習慣就是一種文化,一種品牌。
特色學校建設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學校特色發展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訴求。讓我們從實際情況出發,積極發掘、提煉、建設、發展、凸顯本校辦學特色,科學設計和規劃學校發展藍圖,使我們孟津縣的學校也有各自的特色,優化學校教育資源,追求精緻發展,提高學校特色品位。
努力方向:
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研究自己,定好位,彰顯辦學特色。我們將着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加大教師培訓的力度
(一)抓教師基本功的培訓。爭取人人有能力,人人有特長。例如:書寫、繪畫、朗讀、演講等等。
(二)加大教研力度。繼續堅持走出、請進來。本着“四多”的原則;多給教師學習的機會;多給教師鍛鍊的機會;多給教師研討的機會;多給教師展示的機會。不斷優化課堂教學。
2、辦特色學校
(一)獨特性。指學校在具有一般學校共性的基礎上,又有着與衆不同的個性與風格,即所謂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而我們西關學校目前的辦學特色還沒有完全形成,或者說特色還不鮮明,沒有自身的獨特性。所以首要的辦學思路是形成我們學校辦學的獨特性。
(二)整體性。即特色表現在某一項目、某一方面、某些地方還不夠,這僅僅是“亮點”而已,它表現出一所學校的全局優化和整體效能,體現在獨特風格的整體風貌和顯著的育人效益上。
(三)穩定性。就是指辦學獨特風格的形成、學校成果的取得能夠長期顯示、保持和發展,能夠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並在校內外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學校的核心理念早已形成,辦學特色正在形成,它標誌着學校教育個性和管理個性的成熟。所以,我們要保持這種辦學獨特風格的穩定性。要清楚的認識到穩定並非一成不變,創辦特色學校是個不斷積累、完善的過程,是不斷繼承發展的結果。體現了學校羣體在辦學理念和主觀追求上達到完美的統一,並且日趨成熟,形成相對穩定的趨勢纔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四)科學性。特色學校按照現代化學校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把學校的發展建立在科學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從根本上、全局上謀劃,使學校達到不斷超越、不斷創新的發展目標,形成較爲完整的辦學思想和經驗,併爲人們所接受,具有推廣價值。
三、借拆遷東風,科學規劃,建高規格、高標準的學校。
總之,這次外出考察感受頗深。所參觀的學校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優美的校容校貌、深厚的校園文化底蘊、精細的管理模式、務實的工作作風、博大的創新精神,令人讚歎不已,讓人大開眼界。不僅開闊了辦學視野,而且拓寬了我的工作思路,對今後進一步做好我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將有很大的幫助。我將把學到的先進經驗落實到工作中,讓我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
小學校長外出考察報告 篇2
很難的學校這次組織外出考察,主要目的是要我們更瞭解民族文化,對我們的藝術修養和藝術的認識有所提高。對我們的畢業創做有很大的幫助。主要考察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教文化。無論是那種文化,都有很藝術價值,無論從繪畫,書法,歷史和人文等等,都有着很高的參考價值。就像有人問永樂宮壁畫和清明上河圖有什麼區別。我個人認爲其實很簡單,永樂宮壁畫繪畫藝術高,因爲它的造型,和色彩和人物的神態都達到了及至,而清明上河圖它的歷史價值高,因爲它反映的是真實社會生活,不像永樂宮的壁畫反映的只是神話不是顯示。
由此麥積山石窟與龍門石窟也是如此,不過有不同與永樂宮的壁畫和清明上河圖。它門有着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佛教文化的留傳,但在表現方式上卻不相同,一箇是泥塑藝術,一箇是石雕藝術。中國古代文化燦爛輝煌,有着五千多年的歷史,石窟藝術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分佈廣泛,反映了我國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的佛教藝術。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天水城東南45公里處,秦嶺山脈西端,因其外觀“如民間積麥之狀”而得名。石窟開鑿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公元384——420xx年),以後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等十幾個朝代,都在這裏進行了營建。麥積山現存大小窟龕194個,54個位於南崖,140個分佈在西崖,除少數窟龕內已空外,共保存了從公元四世紀末到十九世紀約1520xx年間的泥塑、石雕7200多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與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並稱爲中國的“四大石窟”。
洞窟窟內的藝術內容,及其所反映的思想主題並社會歷史背景之後,作爲一點補充,也是合理的邏輯推理:麥積山第127窟作爲當時在特殊情形下爲乙弗後所建的洞窟,特殊的題材與來源,還有特殊的畫工成份等,這些必將對麥積山同時代及其後的石窟藝術產生深刻之影響,也就是說與乙弗後有關的社會歷史在麥積山的活動,無疑會對麥積山石窟藝術活動帶來一些新的現象和因素,也是學者們所較爲共同一致的認識,而這些新內容的源頭又是與中原洛陽長安等地密不可分,特別是對這些地區的現存石窟等佛教造像藝術的全面考察,以及相關文獻畫史資料等的記載,和對於一些當時著名畫家的考察,聯繫到麥積山西魏及其以後石窟藝術的發展特徵,或許爲我們研究麥積山石窟的發展變化及其在佛教石窟藝術研究中的地位等相關課題意義重大。
無論從那個角度去欣賞,都有他偉大文化,就雕塑而言也是有很高的價值,造型和色彩的結合,比例與形體結合,都代表着不同時期人們欣賞觀念。同時也留漏出古人內心對神的美化。
其次我們也知道,佛教藝術,特別是佛教壁畫或繪畫藝術,發展到西魏時期,仍處在初期階段,並沒有完全成熟。特別是在表現大型經變畫方面,基本上仍停留在探索償試階段。如在較早的武威天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永靖炳靈寺、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以及麥積山,基本上西魏及其之前的題材以本生、佛傳、因緣故事,千佛、說法圖、尊像畫主爲,且均表現得較爲原始而簡單,同時又有一部分仍與西域中亞一帶的佛教造像風格有相承之關係。即使在以壁畫著稱的敦煌莫高窟,大型成熟的經變畫也是晚到初唐時期才大量表現於洞窟,隋代的經變畫均爲小幅或並不完全成熟。在繪畫風格上,窟壁畫的技法十分成熟,經營得當,無論是在整體還是局部的表現,均處理得和諧而統一。在着色上也顯得豐富多彩又不失相互照應之美。
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諸朝,歷時400餘年雕鑿不絕。古代匠師在這兩座山上鑿窟建寺,使這裏成了舉世聞名的石雕藝術的寶庫。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10萬餘尊。
龍門石窟還有賓陽洞、古陽洞、藥方洞等著名洞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堪稱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爲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它以自身系統、獨到的雕塑藝術語言,揭示了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規律和法則。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雲岡石窟風範,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堪稱展現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里程碑”。
石窟中佛教造像要遵從教義的規範,使形象與人間保持距離,具有一定的神性。諸如"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使人望而起敬,但又不能冷若冰霜,需有人間氣息才覺得可親可信,介於人神之間最有魅力。"神"氣太足使人覺得可敬不可親,難以引起共鳴。"人"間氣太濃,又會沖淡佛教的嚴肅性,使人一望便覺得似曾相識,無遐想的餘地。南北朝及唐代大多數成功之作,恰在神與人之間,所以頗具魅力。如龍門奉先寺,鑿建於唐高宗時代,是龍門石窟造像中規模最大,整體設計最爲嚴密,藝術水平最高的一處造像。
這精美的石雕藝術真實地再現了我國唐代的藝術水平,然而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外敵入侵內部軍閥混戰,這偉大的藝術寶庫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橫禍,看那被盜一空的石洞、被殘忍地砍掉腦袋胳膊的哭泣的石像,每一箇遊人是不是心中都在流血?
龍門石窟藝術爲研究我國古代歷史,特別是雕刻、繪畫、書法、建築、服飾、樂舞、圖案紋樣以及時代社會風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珍貴資料。
就歷史而言麥積山石窟和龍門石窟都是珍貴的歷史資料,就繪畫而言也可以堪稱一決。
我們假想如果沒有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我們很難想象這寫藝術寶貝還能流傳給我們嗎?因此佛教文化的傳播才使我們這些珍貴的藝術作品流傳給我們。
經歷了風風雨雨他們流傳了下來,試想象還有多少藝術珍品被破壞,而這些珍品也面鄰這威脅完好的,永遠的保護將是我們面臨的重點。
如今這些都失去了它們本身的宗教價值,但卻留下了帶有很深時代烙印的豐富的藝術形象,使我們以致於子孫後代都能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通過我們的這次外出考察課,對我們古代偉大的藝術珍品觀光和欣賞,對我們的藝術欣賞觀和審美觀都有很大的幫助。也正因爲如此,才讓我對石窟藝術更加的瞭解,不僅僅從中學習到,雕刻美,書法美,繪畫美,圖案美等等。以後的創作中也回有所感悟 ,將明間藝術與我們的作品相結合,這樣我們的作品纔有品位。
[外出考察報告範文篇二:外出學習考察報告]
4月28日下午至4月29日,第一考察學習小組一行9人在副校長李宏生同志的帶領下,先後到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徐州經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徐州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等高職院校,就學校升格高職後在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機構設置、分配製度等方面所面臨的諸多問題進行考察學習,並參觀了相關高校的校園及實驗實訓基地。現將具體情況彙報如下:
一、總體感受
第一考察學習小組本次共考察參觀了3所院校,其中高職院1所、高職校2所,考察的內容主要有高職校的機構設置及職能劃分、系部管理模式、內部分配製度等,較之這三所院校的硬件設施、內部管理等,我校與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有一定差距外,而與徐州經貿高職校、徐州財經高職校差別不大。這三所院校在管理模式上基本上都採用了系部二級管理模式,教育教學管理的重心下移至各個系部,各行政處室主要做好服務、協調、督查等工作,各系部職責明確、責權分明,整個學校嚴格按照制訂的教育教學管理規章制度運行。
我校於上世紀90年代初實行校科二級管理模式,經過長期運行和不斷改進後,我校在校科二級管理上已積累了較爲豐富的經驗,各處室、專業科的崗位職責明確,各項管理制度、考覈制度齊全,各部門在黨總支、校長室的直接領導下,緊緊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開展部門工作,確保了整個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高速高效運行,促進學校事業發展不斷再上新臺階。
由中職升格高職校後,學校在辦學理念、育人規格、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必須發生質的變化;搬遷新校區後,學校的辦學規模急速擴大,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學校的實際,爲此,對學校的機構設置、分配製度、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已成爲我們全體學習成員的共識。
二、具體建議
1、建立健全完善系部崗位職責、考覈制度等系列規章制度。
這是一項政策性、原則性較強,工作量較大,工作過程繁雜的系統工程。學校於今年已組織人員多次到外地的高職院校考察學習,對校內機構設置、崗位職數等框架也已基本明瞭,因而可以組織一班人馬,結合學校實際對現有管理手冊修訂完善,明確各系部的崗位職責,健全教育教學管理規章,完善各項考覈制度。學校搬遷新校區後,就可立即向高職校系部管理模式過渡,在以後運行過程中逐步發現問題,根據學校實際再加以修改,使之日臻完善。
2、對職能處室和系部負責人配備要精幹。
實行系部二級管理,學校要給予各系部一定程度上的權利,包括人、財、物;但各系部不得單獨設立帳戶,所有收入必須交入學校大帳,統一支出。系部負責人的權限相對大了,而相應承擔的責任也應加大,必須全面負責系部的教育教學、學生管理等工作。系部負責人的能力要強,工作方法要靈活,凝聚力要高,但大局意識、服從意識更要強;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的服務、協調、監督作用要進一步發揮。這樣,在校長室的領導下,職能處室與各系部相互配合,相互促進,推動學校工作快速發展。
3、進一步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
進入新校區後,在校學生人數、班級數急劇增加,有可能會出現一位老師擔任1個及以上班級班主任的情況,而對班主任的考覈必須強化,獎懲力度要加大。此外,還可借鑑其他高職校的模式,即從校外聘用大學生擔任輔導員,每人負責2-3個班級學生的管理工作。
4、進一步引入競爭機制,深化分配製度改革。
要堅持“優質優酬、合理分配”的分配製度,實行個人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實績掛鉤,要逐步形成向突出人才、特殊和關鍵崗位傾斜的分配激勵機制,獎勤罰懶,重實績、重貢獻,合理拉開差距,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小學校長外出考察報告 篇3
提起英國,大抵很多人都聯想到英倫那些寧靜的小鎮。粉牆黛瓦的房子,乾淨明亮的街道,緩慢而行的人羣,高高聳立的鐘樓,一切彷彿是那麼的讓人耳熟能詳。英倫風情之中,除了英式足球的激情,還不得不加上那些英倫小鎮的風雅。
如果你在蘇州,那麼你不用遠足,也可以漂亮寧靜的工業園區裏擁有一套充滿英倫風情的居所——伊頓小鎮。
伊頓小鎮的名字來緣於伊頓公學,這所私立中學爲一所名符其實的貴族學校。在幾百年的歷史之中,名流雲集。英皇室子弟,不少曾在伊頓公學攻讀。查爾斯王子便是該校畢業生。英國海軍名將威靈頓公爵也出自伊頓。英國有17位首相、36位得過維多利亞十字勳章(英國榮譽的英勇獎章)的達官貴人,都是該校的畢業生。
伊頓小鎮聘請英國建築設計公司阿特金斯擔當規劃及景觀設計,整個小區設計忠於英國的原設計,粉牆黛瓦的立面形式,充滿着中世紀風格的鐵藝欄杆,各種石材鋪地的小區街道,一條條河流從小區裏穿行而過。建築物的立面優雅而寧靜,環境安靜而怡人。
從小區的規劃來看,小區基本以一鐘樓式建築爲中心,通過水系的有效分割,以及圍合式的組團空間,使小區的空間形式豐富多樣又風格統一。地上車庫的設計在即實現了小區的有效的車輛停放,同時也使建築之間的庭院空間顯得寧靜而純粹,避開了車行的對於人活動的干擾。
小區的立面基本以紅白色爲主調,配以灰色的屋面,使整個小區顯得十分的安詳。小區當時推廣的主題是gentlelady(淑女)應該和整個小區的風格是十分相符的。
從小區的規劃及立面設計空間應該是比較成成功的,只是整個小區的設計佈局略顯鬆散,土地的利用率不高。雙拼的別墅之間的圍合空間顯得十分侷促,景觀與建築之間的體量關係把握不夠準確。小區一些設備箱表的放置沒有精心考慮,破壞的建築的立面,鐵藝欄的防鏽處理不夠,使人有一種粗製濫造的感覺。
小區的前期推廣以及後期的施工都沒有給設計者應的尊重,使整個小區的銷售並沒有出現應有的回報。這些都是開發商以及購房者始料不及的。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