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務工青年生活狀況考察報告(通用3篇)

外來務工青年生活狀況考察報告 篇1

  一、在線調查的基本情況

  1.調查測評的對象:截止20__年12月18日共有68人蔘與調查,其中:男43人,女25人;20-29歲25人,30-39歲27人,40-49歲12人,50歲以上4人;小學文化以下3人,初中文化18人,高中以及中專、中技15人,大專16人,本科及以上14人;未婚:15人,已婚48人,離婚5人。

  2.調查測評的主要內容:調查主要圍繞外來務工人員的收入、支出、養老、住房等問題進行重點調查,共計16個問題。

  二、在線調查的主要結果

  1.個人月收入:1000元以下3人,佔比4%;1001-20__元4人,佔比5%;20__-3000元26人,佔比38%;3001-4000元15人,佔比23%;4001-6000元15人,佔比23%;6000元以上5人,佔比7%

  2.現住房狀況:租住集體宿舍12人,佔比18%;租借私房33人,佔比48%;租住職工公寓6人,佔比9%;自有私房17人,佔比25%。

  3.住房意願:租住公共租賃住房13人,佔比20%;職工公寓4人,佔比6%;購買住房24人,佔比38%;經濟適用住房13人,佔比20%;普通商品住房10人,佔比16%。

  4.家屬生活工作情況:留守在家15人,佔比22%;與您一起生活,並有自己的工作35人,佔比51%;與您一起生活,但無收入6人,佔比9%;配偶與您在一起,小孩留守在家12人,佔比18%。

  5.外出務工的目的:養家餬口36人,佔比47%;換個環境1人,佔比1%;施展才幹,發展自己23人,佔比31%;到城裏學點本事,回家鄉好發展8人,佔比10%;跟着他人一起出來,沒有什麼目的4人,佔比5%;其他5人,佔比6%。

  6.現在所從事的工作是:建築、裝修等7人,佔比10%;個體工商零售業3人,佔比4%;it技術等4人,佔比6%;生產一線工作21人,佔比32%;餐飲、酒店服務人員3人,佔比4%;銷售業務等6人,佔比9%;企業行政人員11人,佔比16%;醫務工作人員2人,佔比3%;零散用工11人,佔比16%。

  7.每天工作時間:8小時以下13人,佔比19%;8-10小時41人,佔比61%;10-12小時10人,佔比15%;12小時以上3人,佔比5%。

  8.每月的休息日:8天12人,佔比18%;4天33人,佔比48%;1-2天6人,佔比9%,基本不休息17人,佔比25%。

  9.除了基本生活支出外,收入主要用於:朋友交往應酬等費用8人,佔比11%;電話費、上網費4人,佔比5%;寄回老家16人,佔比21%;旅遊休閒等費用5人,佔比7%;存入銀行28人,佔比37%;股票基金等投資1人,佔比1%;參加教育培訓等1人,佔比1%;其他12人,佔比17%。

  10.沒有參加社會保險的理由:費率太高,承擔不起12人,佔比20%;如果繳社保,不知道以後會怎樣14人,佔比24%;所在單位不給繳納14人,佔比24%;已經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等3人,佔比5%;不知道異地轉移或接續不方便10人,佔比17%;對社保政策不瞭解6人,佔比10%。

  11.採取的養老措施:在老家參加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人,佔比13%;在打工的單位參加了養老保險19人,佔比30%;購買了商業保險5人,佔比8%;定期存錢養老9人,佔比14%;養兒防老6人,佔比9%;目前沒考慮,等老了再說16人,佔比25%;其他1人,佔比1%。

  12.進城務工後的困惑是:工作及生活條件惡劣9人,佔比15%;遭本地人歧視排擠5人,佔比8%;沒有社會保障生病沒錢醫治3人,佔比5%;小孩入托入學難2人,佔比3%;工資待遇低,生活費用高22人,佔比37%;怕失業找不到工作7人,佔比12%;工資被拖欠或者剋扣3人,佔比5%;缺少朋友,感情孤獨5人,佔比8%;其他4人,佔比7%。

  三、通過調查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要讓外來務工人員融入城市。改變外來務工人員弱勢地位,改善其生存環境,最根本是要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打破城鄉戶籍限制,讓外來務工人員與本市人員享受一樣的就業、醫療、衛生、教育等公共衛生服務待遇。

  二是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就業服務和技能培訓。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多提供務工信息,多提供務工崗位,減少外來務工人員外出務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幹,並開辦一些技能培訓班,讓外來務工人員接受正規專業的培訓,拓寬就業門路。

  三是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服務和管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進入城市給城市交通、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等帶來嚴峻的考驗和巨大的衝擊。加強外來務工人員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外來務工人員,讓其懂法,從而增強他們自我保護的意識,加強自身權益,特別是人身方面的保護。

  總之,外來務工人員進入城市是不可逆轉的洪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政府只能採取措施對他們進一步培訓、規範,建設更利於他們生存的環境,使其儘快在城市裏落腳,讓他們與城市居民和諧共處才能爲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才能更好地描繪未來城市的藍圖。

外來務工青年生活狀況考察報告 篇2

  一、外來務工人員工作狀況研究

  外來務工人員又稱作“農民工”、“民工”、“進城務工人員”,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特有的現象。他們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這一羣體工作狀況令人堪憂:勞動就業受限制,工資報酬低;工作環境差,身體健康得不到保障;勞動強度大、人格尊嚴得不到尊重;接受文化教育機會少,經濟賠償難以落實等,這直接影響着其生存狀態改善的同時,又勢必影響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伴隨改革進程,上海市成爲“國際都市”,同時已成爲中國流動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據最新統計,20__年,本市常住人口總量達到1888.46萬人,比上年增加30.38萬人,增長1.6%。其中,戶籍常住人口爲1371.04萬人;外來常住人口爲517.42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比重由上年的26.9%上升到27.4%。大量湧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爲上海的城市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社會學家形象的稱爲上海市現代化建設的“手腳架”。但有關調查也反映,這一羣體的勞動報酬、勞動時間和社會保障得不到應有的保障,甚至被冠以“撈佬”“撈妹”等鄙視的稱呼。

  因此,瞭解外來務工人員的工作狀況及其成因,將有助於解決這一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而更全面詳細的瞭解他們的工作狀況,對於提高對這一羣體管理與服務的質量和促進上海經濟的更快速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對其工作狀況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就業特徵方面。在城市中外來務工人員羣體仍然得到的是非市民待遇,他們從事的是勞動強度大,報酬少,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社會地位低的工作。而且他們在城市的就業總體上並不樂觀。

  二是社會保障方面。進城農民工不僅不能享有城市居民所擁有的住房、醫療、失業、義務教育、養老等方面的社會福利,而且由於消費在其收入中所佔比重高,這就使得農民工在城市中基本上處於低福利或福利缺失狀態。城市農民工缺乏最基本的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他們的工傷醫療保險也不健全,養老保險缺失。

  三是教育需求方面。有關就業與收入的研究曾指出,人力資本積累尤其是教育與培訓是改善農民工處境、提高其收入的重要因素。但是農民工羣體的教育需求直接受其收入、工作時間特點的影響,加之該羣體信息匱乏與培訓機構課程設計存在問題,都制約了該羣體接受繼續教育或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就業艱難,除了其自身因素(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能等)外,城市的’就業歧視也是重要原因。有學者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指出,農民工的就業歧視分爲工資歧視、僱傭歧視、職業歧視三個方面,導致這三種歧視的深層次原因是市場失靈和個人偏見。

  因此,考察上海市外來務工人員的工作狀況的具體情況及探究其成因,有助於豐富外來務工人員工作狀況的理論研究和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二、研究設計

  (一)核心概念界定

  根據已有學者的研究,本文將“外來務工人員工作狀況”定義爲離土離鄉的勞動力尋找並從事工作過程中,所面對的涉及工作的各種情況。本文研究的對象是在上海市工作的外來務工人員。

  (二)研究方法

  1.資料收集方法

  (1)問卷法。問卷發放地點是上海市奉賢區莊行鎮的出租屋及鎮內的工廠企業。在莊行工作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形式一般分爲租房和單位提供住房兩類。根據兩種居住類型務工人員的比例,本研究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從前者抽取樣本20份,後者20份,共40份。共發放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40份,有效回收率爲100%。問卷填寫方式是採用一對一的問卷訪談法,並且在問卷發放之前進行甄別,排除來自本地農村的務工人員。

  (2)訪談法。在進行問卷調查的同時,還有針對性的對具有典型特徵樣本進行了深度訪談,以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這部分羣體工作狀況的總體把握。訪談對象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廠長。

  2.資料分析方法

  數據分析。運用SPSS14.0軟件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並對部分數據進行相關分析。

  三、外來務工人員工作狀況分析

  (一)外來務工人員基本情況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彙總分析,得到了研究樣本的基本情況。從中可以看到,從年齡上看,外來務工人員以30歲以下的年輕人爲主,達85%;由於調查地的企業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爲主,以電子、服裝和重體力企業(磚廠,水泥廠,紙箱廠)等爲主的加工製造業。因此,年輕力壯,喫苦耐勞,能承受長時間高強度工作的青年人爲主,加上重體力企業偏多,這是男性略多的原因之一。從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工人佔35%,其中2.5%的外來外來務工人員是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32.5%是初中文化程度,打工年限在兩年以上的佔77.5%。

  (二)非正規就業是主要的就業形式

  調查發現,外來務工人員獲取就業方式主要來自親緣和地緣。62%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就業獲取方式是通過親戚朋友(特指那些爲外來打工人員初次進入勞動市場提供幫助的親友和老鄉)介紹,“通過父母去找單位”的佔21%,通過正規途徑如“人才市場、中介”的共佔17%。可見,外來務工人員在選擇就業信息時,仍然受血緣和地緣因素的影響。

  (三)部分外來務工人員日勞動時間被違法延長

  在上海地區,工作勞動時間在11-12小時是相當普遍的情況。調查顯示,把加班時間計算在內,一天工作在8小時的佔2.5%,在8-10小時的仍有37.5%,在12小時以上的佔15%。關於勞動時間,《勞動法》對勞動時間、節假日休假時間、加班時間作了明確規定。即每週工作不超過40小時,延長勞動時間一般每日不超過1小時,特殊情況每日不超過3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以《勞動法》爲標準,外來務工人員的工作時間不是突破規定時間,而是遠遠超過規定時間。而如此長時間的工作只有外來青年務工人員才能適應,這說明了爲什麼年輕力壯的外來務工人員佔絕大多數的原因之一。

  (四)外來務工人員工作報酬低

  關於外來務工人員工資收入的調查發現,月收入在960元的佔20%,月工資在1500元以下的佔62.5%,月收入在20__元以下的高達92.5%,而來自國家統計局綜合司的資料表明,上海市20__年全市在崗職工的年平均工資爲37483元,即月平均工資收入爲3123元,可見外來務工人員的收入水平偏低。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外來務工人員對最低工資制度不甚瞭解,有些甚至根本沒有聽說過,部分企業採用種種手段不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侵害了職工權益。如在加班費的折算方面,部分企業違反《勞動法》和《最低工資規定》。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不少私企普遍採用“底薪+加班費+補貼”的工資結構,當它的總和大於最低工資標準時,就容易掩蓋最低工資不能兌付的現實問題。

  (五)外來務工人員自我保護意識缺乏,合法權益頻受侵害

  國家規定,企業必須爲職工購買社會保險。調查表明,企業“爲外來務工人員交納了“社會保險”的有37.5%,“綜合保險”的佔52.5%,“沒有交的有5%,企業社會保障制度殘缺原因有兩方面,一是上海對於工人蔘保的規定是企業和參保職工本人共同支付保險金。對外來務工人員而言,參加社會保險固然重要,但要扣工資裏的錢,這樣原本很低的工資就更少了。二是外來務工人員流動性太大,而交社保這筆錢對於小企業來說也不是一箇小數目,因此部分企業負責人有意或無意的模糊社保的概念。

  (六)外來務工人員自身條件不足,缺乏社會競爭力人力資本因素

  人力資本是指以生產技能、知識以及個人經驗等形式凝結在勞動者身上的資本量,人力資本的存量可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得到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包括正規教育、在職培訓、健康以及個人和家庭根據工作機會變化而發生的遷移。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可以增強個體的競爭力,改善工作狀況。但目前在上海市,外來務工人員的人力資本卻難以適應競爭的需要,進而影響了其工作狀況。

  四、結語與思考

  綜上所述,上海市外來務工人員工作狀況具有以下特徵:在就業渠道選擇方面,非正規就業仍是主要的就業形式,逐步開始依靠正規機構或渠道獲取就業;外出務工的目的以獲取經濟利益爲主,但不同年齡段之間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外出務工目的有顯著差異;大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工作時間長,加班情況嚴重,休假時間少;由於這一羣體受文化程度低、技術水平低等因素制約,其工作報酬低;工作環境不理想;外來務工人員自我保護意識缺乏,合法權益頻受侵害。本文通過分析認爲,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即:宏觀方面的原因是外來務工人員的管理跟不上其快速增長的速度,微觀方面的原因是外來務工人員自身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匱乏。

外來務工青年生活狀況考察報告 篇3

  他們遊離在城市和鄉村的邊緣,60%的人月收入500元以下;用工單位爲他們繳納失業保險金和工傷醫療保險的寥寥無幾;他們缺乏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動陣地,他們的孩子入學不得不“打游擊”;在烈日下揮汗如雨幹着重體力活的他們,希望靠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造價值,成爲被人尊重的獨立的人,能夠像“城市人那樣”活着……共青團**省委近日公佈的一項調查表明——百萬外來務工者活得好辛苦。

  時下正值酷暑難當的季節,大多數市民呆在空調房裏享受清涼,而那些在烈日下露天干着重體力活的民工兄弟日子卻極難過。他們遊離在城市和鄉村的邊緣,他們的生存狀況如何?他們跟農民和市民相比有哪些特徵?他們有什麼煩惱?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他們?記者日前對他們的生活狀況進行了較全面的瞭解。

  在長江路拆遷工地,記者看到了不少年輕民工,與城市同齡人相比,酷暑下他們的日子要艱難得多。他們幾十個人睡在用木板拼起來的牀上,不少人沒有蚊帳和電扇,更沒有衛生間,要洗澡只得避開其他人對着水龍頭的水衝,內急了只得跑到離工地數百米的公廁去。晚上10點多鐘,記者經常看到他們三三兩兩地睡在馬路邊上,他們告訴記者,幾十個人睡在一起太熱了,出來起碼透點風。

  境況類似這樣的年輕民工數不勝數。賓館飯店的服務員、小區保潔員、建築工地的工人、理髮店的理髮師……這些在千千萬萬城市居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來自外地,幹着絕大多數城市人不願乾的活。團**省委近日公佈的一項調查表明,有120萬外來人口,他們絕大多數從事建築、飲食、美髮、保潔、經商、收舊等行業,其中80%以上是35歲以下的青年人。

  據瞭解,在XX100多萬外來務工青年中,30歲以下的佔了82.2%,他們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達55.7%,未婚青年佔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37%的人到過3個以上城市打工,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過職介所介紹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過親朋好友來到打工的。

  他們在城市中是怎樣生活的呢?跟5個老鄉租住在江東門一帶的小袁今年20歲,來自鹽城,初中畢業後在家鄉學了點裁縫手藝,跟隨家鄉某私營老闆來到做服裝。常常是每天干14個小時纔拿15元錢,飯菜每天幾乎都一樣,小袁幹了一年實在覺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個體小飯店。飯店跟服裝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點鐘工作,晚上11點左右睡覺。不過,收入稍高點,每月能拿到600元。這樣,小袁已經感到很滿足了。她說,以前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給家裏弟弟上學外,自己只有150元的生活費,交了80元的房租後,可以自由花費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買衣服,要買也是在金橋市場、玉橋市場等,新街口、湖南路也逛過,但從未買過衣服。問起現在可自由支配的錢怎麼用,小袁靦腆地笑笑:攢起來做嫁妝。在,像小袁這樣的外來務工青年十分常見,他們早出晚歸,工作辛苦,收入低下。調查顯示,外來務工青年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的達75%,其中8%的人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但他們中卻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開支低於50元以下,來外地找工作期間身上帶夠一箇月花費的僅佔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們的生活就將陷於極困難的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們還要將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來支持家裏。

  工餘時間只能打牌聊天

  外來務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齡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他們缺乏務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動陣地。記者所瞭解到的務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工作上,其餘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電視,他們一般不關心時事新聞。雖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學、技能介紹等方面的書,但苦於沒錢或沒時間,只得去買些地攤上的書,或者乾脆趁休息時間跑到書店看免費的書。

  在成賢街一施工工地,每逢下雨無法施工的日子或者晚上休息時間,這些年輕的外來建築工人就三五成羣地聚在8人一間的宿舍裏打牌聊天或是看些武俠類的電視連續劇。一名去年高中畢業來自淮安的20歲打工者小黃說,自己其實挺想繼續學習的,但家裏沒錢,考分相差又太多。爲了減輕家裏的經濟壓力,他出來當了建築工人,但一看到東大學生去教室和圖書館學習,自己就感到心酸。好不容易把老闆發的零用錢湊了200元,就跑到南圖辦了張圖書證,在別人睡覺或打牌的時候去看看書,感覺自己還有點追求。

  據小黃透露,周圍的打工者閒着無事不乏光顧黃色錄像廳的,有的甚至把掙的血汗錢花在街頭洗頭店等不正當場所。言談間,小黃顯得很擔心。他告訴記者,自己的理想是掙點錢幫助家裏弟妹上學,自己再學點技術到蘇南找個好工作,比這樣單純賣力氣好多了。他非常希望在能有爲務工青年服務的培訓職介機構,他認爲,大城市的信息和技術比農村好多了。團省委的一項調查反映,67.1%的進城務工青年認爲業餘文化生活枯燥無味,同時沒有人關心他們,他們感覺像四處漂泊的浮萍。

  絕大多數沒簽用工合同

  一項調查中,當被問及“您希望團組織對您提供哪些幫助”時,有30.1%的務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據省勞動保障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外來務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穩定,56%的人未籤勞動合同,52%的人加班後沒有勞動報酬。

  然而,務工青年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知識也很薄弱,省勞動保障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僅有3.6%的人瞭解《勞動法》,僅有不到9%的人知道應與用工方簽訂用工合同。XX市玄武區對外來務工青年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務工青年通常與用工單位或老闆口頭協商工資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與用工單位簽訂了用工合同。用工單位爲他們繳納失業保險金和工傷醫療保險的寥寥無幾。當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33.2%的人感到孤立無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婦組織。

  在安德門民工市場,有很多外來務工青年被私營業主看中,雙方口頭談一下工資、食宿條件就算找好工作了,根本沒有任何書面合同。由於缺錢,務工青年6成以上是通過這種面對面的方式找到工作的,通過正規職介找工作的少之又少。某紡織私營企業在37℃高溫條件下依然沒有基本的防暑設施,經常有職工中暑暈倒在車間,這些職工中大多數是外來人員和下崗女工。

  在務工青年工作的單位中很少有提供條件尚可的宿舍的,雨潤食品有限公司對1000多名外來務工青年建了宿舍樓,對他們實行公寓式管理。但,像這樣的公司目前只有極少數。大部分務工青年是跟同伴五六個甚至10多箇租住在城市接近農郊的邊遠處。外來務工青年的子女上學也成了大問題,由於工作不穩定,他們的孩子入學不得不“打游擊”,很多務工青年子女就讀的外來務工子弟學校,既無法跟城市學校相比,又無法跟他們家鄉的學校相比。儘管務工青年總體法制意識不強,但大部分人都懂得培訓和學習一門技術的重要,他們反映,找工作時,沒有技術只能出賣勞力。一般用工單位很少會對他們進行培訓,都要有現成的技術纔會錄用他們。希望像城市人那樣活着務工青年在我們生活的城市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儘管他們目前還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他們總體文化素質不高,他們的法制意識不夠。他們的生活充滿艱辛,他們還是遊離在城市角落的“邊緣人”,但他們正代表了和整個中國未來農民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務工青年希望像“城市人那樣”活着,成爲被人尊重的獨立的人,能夠靠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造價值,有個志同道合的對象和溫馨的家庭。這樣的希望並不是遙不可及的。

  令人欣慰的是,外來務工青年羣體正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共青團**省委員會和地方各級團委正在着手實施“千校百萬”計劃,爲進城務工青年的就業、戶口變遷、子女入學、生活居所等方面提供幫助,爲他們的勞動安全、工資發放、權益維護搖旗吶喊。進城務工青年中的團組織正逐步建立,鼓勵務工青年回鄉創業的政策也逐步出臺,各種各樣的“打工之家”、打工者讀書俱樂部、棋牌協會、青年文化廣場等正一批批湧現……

  我們有理由相信,外來務工青年將引領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走向市民化道路。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