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產業園區考察報告(通用3篇)

經濟產業園區考察報告 篇1

  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進一步豐富主題教育實踐內容,8月12日至14日,市委副書記、市長率隊赴**市裝備製造基地、達拉特經濟開發區、大路工業園區和呼和浩特市**新區考察,學習借鑑當地園區規劃和建設、產業發展和要素保障、重點項目開發建設、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招商引資和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工作先進經驗、做法。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張銳,市工信局、自然資源局、能源局、生態環境局以及科爾沁區、霍林郭勒市政府、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要負責同志參加考察。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考察整體情況

  本次考察是以“聚焦‘九鏈五都一市一城’高質量發展目標,學習借鑑自治區西部先進地區的工業園區和新區先進經驗做法”爲主題,通過考察找出不足,找準差距,學習經驗,進一步解放思想、踐行新發展理念,全力構築高質量發展新優勢。考察採取實地調研、座談交流、總結會議等方式進行。**市長親自指導部署考察線路、考察內容,率隊實地考察了園區指揮中心,實地走訪了園區入駐企業,深入瞭解園區規劃、基礎設施配套、相關政策以及園區企業發展現狀等有關情況,並與園區主要負責同志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圍繞園區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內容進行了座談交流。返程前,**市長在駐呼辦事處主持召開考察總結會議,與會人員談體會、講收穫,並結合實際,提出有針對性建議。通過本次調研,大家深深感受到**市和**新區廣大黨員幹部開拓創新的精神和求真務實的作風,以及敢想、敢幹、敢爲人先的精神;當地政府全力以赴推動經濟社會大改革、大開放、大發展,傾心打造“親商、安商、富商”的營商環境發展理念。**市歷經20年過山車式的發展曲折,在資源型富集區闖出一條創業、創造、創新之路,從現象逐步向高質量發展模式邁進,經濟發展的韌性、創新性穩步增強;**新區歷經三年的高標準規劃建設,以“創新、引領、綠色”爲理念,推進新區高質、高效發展,爲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自治區營商環境和行政效率的新樣板、自治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貢獻了**新區智慧和方案。

  二、考察具體情況

  (一)**市工業園區

  1.產業集羣化發展。**市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走出了一條依託資源而不依賴資源,全面實施資源轉換和發展新興產業現代化工業戰略之路。通過技術改造升級和科研成果轉化,助推產業升級和集羣化發展,形成了清潔能源、煤化工、氯鹼化工、綠色農畜產品、陶瓷、裝備製造六個產業集羣。清潔能源產業方面,煤炭設計產能8.1億噸、電力裝機2300萬千瓦、天然氣產能320億立方米。20__年銷售煤炭6.5億噸,發電1035億千瓦時(工業用電量600億千瓦時)。煤化工產業方面,產能1639萬噸,在建產能1063萬噸,現有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烴等23種產品,逐步形成世界一流高端煤化工產業集羣。氯鹼化工產業方面,產能285萬噸,生產PVC、PVA、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等產品。綠色農畜產品方面,20__年產羊絨4000噸、羊絨(毛)製品1000萬件,**集團在世界上享受盛名,產量佔自治區的二分之一,全國的三分之一,世界的五分之一。陶瓷產業方面,已初步形成了建築陶瓷、工業陶瓷爲主的產業鏈條,下一步將做着力培植兩個陶瓷產業園。裝備製造產業方面,通過資源配置和股權融資的方式引進了奇瑞汽車、京東方,形成32萬輛整車、45萬臺的發動機、60萬臺的變速箱及玻璃基板81萬片,下一步與吉利、先行和陝西重卡開展合作,研發智能化的能源重卡。

  2.高標準建設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到20__年**市形成了17個工業園區,從20__年到20__年前市政府主導投入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經費,基本實現了園區的“九通一平一場一站”完善的基礎設施。當地幹部認爲,基礎設施是招商的先決條件,如果沒有這些前置條件,商是不會過來的。比如,水電路訊各方面基礎設施以及渣場、污水處理廠、統一的供水供暖供氣,這些都是招商引資的基本保障。目前,在推動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政府每年出資10個億作爲產業發展基金,撬動銀行資金,推動現有的煤化工轉型升級,助力企業發展。

  3.創新園區管理的體制機制。園區運行體制機制上是單獨運行,人權、財權、事權全部相對獨立,園區配備的級別也非常高。實際運行中,由於園區畢竟不是一級政府,因此在項目審批等環節存在不暢通的現象。另外西部旗區反映,要是園區財政收入從旗區再拿走,旗區財政就沒有什麼了,現在是市和旗兩級管理,園區和旗裏分竈喫飯、分竈運行。在考覈機制中,由市工信局代表市委市政府,除了黨建所有內容統一納入全市的考覈範疇,進行統一考覈、統一評比。這使園區之間相互促進,相互比拼,特別是在招商引資、項目儲備、基礎設施建設各個方面,充分調動了園區的積極性。

  4.強化規劃引領,優化產業佈局。**市化工園區已基本都實現了“循環化”,已完成廢水、廢氣、廢渣的綜合利用。下一步,所有園區將編制綠色發展規劃,煤炭和廢渣將採取煤炭走廊和管道運輸,同時大力發展非煤產業,推動現有的中間產品精細化、高端化、高附加值化,實現綜合利用、循環化利用,培育世界一流高端煤化工產業集羣。

  (二)呼和浩特市**新區

  1.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

  **新區堅持以生態優先理念規劃建設新區,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內蒙特色、高點定位”的理念,構建引領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水平規劃體系。一是遵循“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城市景規化、建設現代化”的原則和“藍綠交織、山水相依、疏朗大氣、組團佈局”的要求,高起點編制完成了城市總體規劃,同步編制生態保護、綠地園林、海綿域市、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大數據、大健康、高端裝備製造、臨空經濟等各類專項規劃,構建起了“4+13”“一張藍圖”規劃體系,並強化規劃的剛性管控,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二是按照自“先生態、後業態”、“先地下、後地上”的要求,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嚴格劃定生態控制區、農牧業保護區和城市開發邊界等“三區三線”,設定新區生態空間佔比爲63%,優先啓動了“兩河一廊道”生態設計和建設,新區起步區市政生態綠化、生態治理項目全面啓動,核心區綠色生態宜居水平基本實現一步到位,確保新區規劃建設充分凸顯自然生態本底。三是嚴格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穩步推進金盛快速路提升改造工程、二號大街、起步區的市政配套路網和中水廠、核心區交通基礎設施等一批先導性建設工程建設,實施數聚小鎮、金融小鎮、智能製造產業園等一批特色小鎮和產業發展平臺建設,推動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多規合一”數字化平臺建設,大力推廣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海綿城市、清潔能源及地熱供熱等技術,推進大數據學院、乳業學院申報工作,新區產業承載和綜合服務功能日趨完善。

  2.打造自治區營商環境、行政效率的新樣本。

  **新區把創新理念貫穿體制機制、產業發展、營商環境全過程,用創新的理念和方式*高質量發展難題。一是全面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優化組建了“一辦六組”大部制、扁平化的工作機構,設置了36個內設科室,實現了行政審批服務局一箇部門管審批,規劃建設局一箇部門管土地、規劃建設,綜合執法局一箇部門管執法,將“條條管理”變爲“集權管理”,“一管到底、一步到位”,解決了部門推諉扯皮問題,提升了行政效能。同時,組建了3個國有公司,通過市場化運作,公司化執行實現重點項目市場化投資、市場化建設。此外,爲有效管理已徵收儲備土地,依法組織開展公共資源交易工作,正在向自治區編辦申請設立土地收儲管理中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2個事業單位。二是全面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創新性地推出了“一窗受理、一號申請、一網通辦、一章審批、一站辦結、一口出證”的審批模式。探索啓動企業投資項目制改革,率先在全區實現“拿地即開工”(符合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有項目立項手續,招拍掛摘牌後交了土地出讓金,完成施工圖審圖工作後就可開工),項目開工時間平均可提前120天。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推動政務事項實現網上受理、網上運轉、網上督辦、網上反饋。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本級56項行政審批事項已授權新區審批,實現了“新區事、新區管”。三是創新性實施“企業零跑腿”服務。針對大量審批事項需協調縣、市、省多級部門,創造性地實施招商引資“企業零跑腿”服務機制,制定出臺了《新區招商引資“企業零跑腿”服務(暫行)》,組建了專業招商服務公司,專職爲落地企業提供全程代辦服務,徹底解決了“招商部門笑臉相迎、審批部門踢來踢去、投資企業冰火兩重天”的問題。四是全面開展“區域評估”試點工作。爲提高效率,降低企業投資成本,提前完成了規劃區域內建設項目審批前置性評估評審工作,爲企業提供評估事項代辦和“評估零收費”服務,有效解決了建設項目評估評審手續多、耗時長的問題。

  **新區通過開展“企業零跑腿”、“拿地即開工”、“評估零收費”等投資服務,項目從簽約落地到手續完備比自治區平均審批時間縮短了58天,投資企業切實感受到了高效服務。

  3.打造自治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新區堅持高端、高新發展,緊盯國內國際最新產業方向,在大數據、生物科技、新材料和現代服務業等方面招引落地了一批全國乃至世界的項目,推動自治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一是大數據產業快速做大做強。新引進了東方國信工業互聯網北方區域中心和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三家73萬臺服務器項目,建成投用後能力將達到145萬臺;中行IDC全球金融數據中心落戶實現了以往由“冷災備”到如今“熱處理”的本質轉變;公安部可信身份認證平臺、曠視人工智能超算平臺(CPU+GPU)、內蒙古高性能計算公共服務平臺三大超算系統落地建設,總算力接近“太湖之光”;積極“賦能”自治區傳統優勢特色產業改造升級,空壓機經濟指數平臺、微軟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應用孵化基地、愛養牛乳業產業鏈、BIM產業基地等正式運行,包鋼鍊鐵高爐等規上企業實現“登雲”;清華同方服務器製造基地一期投運,填補了自治區大數據裝備製造產業空白。與此同時,國家火炬**新區大數據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大數據)產業示範基地等國家重大戰略佈局和科研項目落戶新區。二是生物科技、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集聚。以國家基因檢測應用中心內蒙古博奧檢驗中心爲代表的生物科技產業加快集聚,高導熱氮化物材料產業化項目已試生產,下一步重點向氮化鎵等化合晶體生長方面延伸。三是大力推進下一代智能物流業發展,京東X事業部智能無人配送基地、無人超市正式運營,京東“亞洲一號”內蒙古智能物流園10月份投入運營,唯品會內蒙古運營總部落戶新區;四是大力打造金融業發展集聚區,86家金融機構落戶金融小鎮,註冊資本175億元,各類私募基金註冊管理規模132億元,填補了地方不良資產處置牌照等多箇金融業態模式空白。五是休閒康養產業快速起步發展,恆大養生谷、大型溫泉水上主題樂園恆大水世界、啓迪冰雪小鎮、國際馬產業園等項目積極推進。

  4.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一方面,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呼和浩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線上平臺開始招標、線下園區啓動建設,首列新區一中歐班列(中亞方向)成功開行。另一方面,提升精準招商、以商招商、走出去招商水平,深化與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等區域在制度創新、區域協作、產業發展等方面開展合作,探索在粵港澳等地派駐招商引智工作小組,與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簽署合作備忘錄,成功舉辦20__中國.內蒙古(**新區)首屆智慧產業峯會、中國.內蒙古(**新區)智慧產業北京論壇,即將承辦的20__年全國高性能計算機學術年會開幕,**新區社會影響力、知名度不斷提升。

  三、考察收穫與啓示

  (一)必須堅持規劃引領,統籌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佈局。園區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要與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總體規劃、園區規劃經濟有效銜接,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設方面要強化規劃引領、約束作用,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和強化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和質量管控,要加強各產業、企業的循環化改造,實現節能低碳、綠色循環發展。產業規劃體系要逐步完善,緊緊圍繞資源和優勢產業謀劃區域產業功能定位和產業項目,搞好區域協調聯合。我市園區單體總量小,產業鏈條短、產品種類少且附加值低,相近園區搞優勢互補,產業聯合是共同做大的必由之路,可在能源供應、水資源保障、產能指標置換、環境容量共享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

  (二)必須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考察中瞭解到,即使如這樣的先進發達地區,過去也曾有過先污染後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問題,爲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如今,大路工業園區渣場嚴格按照環保標準,利用溝壑地貌條件投資建設1200萬噸固廢渣場作爲園區配套環保基礎設施,採取洗車灑水苫蓋出廠等抑制揚塵措施,運行中僅收成本管理費用,有效降低了企業成本。現階段,該園區正在探索適用市場化手段建設綜合分類處置固廢渣場,努力實現經濟化循環利用、無害化處置,變廢爲寶。蒙泰煤電集團加大鋁板帶項目環保投入,紮實開展電解鋁無組織排放深度治理。這些給了我們深刻啓示,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路,不能因爲經濟發展遇到暫時的困難,就走鋪攤子、上項目,忽視環保,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

  (三)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傳統印象中,西部園區是以資源爲依託發展資源型產業或延長資源型產業鏈條,而如今的西部園區更加註重科技創新和以人才引領帶動經濟轉型發展,在先進裝備製造業、數字經濟、大數據、物聯網、智能化方面實現了高端引領,新舊動能轉換都在加快。比如,清華同方生產的超強系列服務器適用於雲計算、虛擬化、數據庫、AI人工智能等應用,東方國信以“大數據+”爲戰略,以的大數據產品和解決方案服務於通信、工業、醫療等8大業務板塊、50餘個國家的上千客戶,京東方(獨角獸企業)開發數字顯示器與華爲、蘋果手機合作始終走在國際行業前端,奇瑞汽車利用機器人智能化製造整車出口東南亞,帶動製造業走向一帶一路。伊泰集團作爲一箇5萬元起家、20多名員工的鄉鎮企業發展成爲千億級資產行業領軍企業,在風險投資煤制油項目中始終堅定信心,強化科技創新,合成油項目二步法工藝實現從實驗室走到了生產線,大大提高了煉油效率,並順應市場煤炭、石油大宗商品價格變化,主動與科研院所、專業機構、專家學者聯姻,正向精細化工方向不斷延伸、邁進。現在看,我們大部分園區調結構、轉方式還不夠徹底,沒有探索出一條符合當地特色創新之路。我們要堅持創新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牢記技術進步是生存發展的永恆主題,圍繞現有主導產業基礎引進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搞配套,同時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對傳統產業進行智能化改造、數字化改造,可增鏈,亦可補鏈、強鏈、延鏈。大數據產業及其相關產業所帶來的經濟貢獻將進一步顯現,**市如果缺少大數據產業來支撐主導產業轉型發展,那麼是難以爲繼的,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在能源、氣候、區位、數據幹線等方面的優勢,緊盯大數據產業發展前瞻技術,精準引進,推動工業和互聯網、大數據產業相融合,這正是我們發展所面臨的需要補齊的短板,這也是西部園區的長板。

  (四)必須抓好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築巢引鳳。兩地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堅持公共服務功能政府投入爲主,通過考察的幾個園區發現,這些園區都是下先手棋,抓住了機遇期(20__-20__年),利用政策優惠將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都搭建完備,爲企業入駐提供了水電路氣訊等“九通一平一場一站”配套保障,針對個別高端項目,園區還爲企業提供標準廠房或定製式車間。同時,爲滿足服務企業員工的社會功能,園區社會化運作引進生活服務設施,比如大路園區中的大學、醫院等,除了生產要素還有豐富的生活要素保障。我市目前在項目入駐前提供的大都是“三通一平”,且不能及時兌現,相對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對政府財力是一箇嚴峻考驗,但爲營造良好的招商硬件環境,凸顯招商比較優勢,我們應積極謀劃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模式。

  (五)必須加快理順園區的管理體制機制,賦予行政權力、提高行政效能。**17個園區列入國家開發區公告目錄的有10個,但實行區域劃一體和獨立行政管理,多年探索出來的園區一體化管理體制,條塊結合,審批相對獨立、包辦代辦,財稅體制實施分竈喫飯,事權相對獨立管理模式。我市園區與生態環保、應急管理行使的權責理順難度較大,職責不清,在項目審批上權責較爲清晰(通過園區初審後上報職能部門),但在行政執法、處罰等方面無行政授權、大多無派駐執法服務,園區相關職能科室單獨開展執法活動較爲尷尬,更多的是現場監督檢查發現違規違法行爲後告知相關執法部門,有的違規違法行爲還難以界定,亟需加快理順園區的管理體制機制。

  (六)必須加強要素保障能力,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以能源供給爲例,西部地區依託蒙西電網電價優勢,以及多邊交易和倒階梯低電價,進一步擴大電力用量,逐漸形成區域經濟競爭優勢,引進了一大批高載能的大數據產業和裝備製造項目。我市應進一步優化能源供給結構,高效清潔使用電力,以自用爲主,外輸爲輔,實現多能互補,建立自己能夠控制電價的供電和配電系統,加快在蒙東打造區域電力窪地。

  (七)必須把主導產業集羣化作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兩地快速發展的實踐經驗表明,城市的發展必須以產業的發展爲依託,其城市規模的擴張必須以產業集羣實力爲提升,這就要求主導產業必須佔據產業高端,形成多元化發展的產業集羣,從高端獲利、向集羣要效益。因此,我們必須立足本地資源、區位、交通、人文等方面的優勢,立足現有九個產業鏈基礎,延長煤電鋁、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的鏈條和長板,發揮黃玉米、科爾沁牛品牌優勢、北鋁南鋼鎳的規模優勢,以市場爲導向,下大氣力引進頂天立地的配套大項目,以大項目帶動區域特色產業培育,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儘快形成我市現代經濟支撐體系,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

  (八)必須通過深化改革突破體制機制的障礙和固有利益的藩籬。目前改革處於涉險灘,啃硬骨頭階段,會牽扯多方“利益“。比如,達拉特工業園區增量配電改革業務面臨輸電價格難以下調,區域內火電富裕電量直接交易的兩難困境,量和價都難以保證,降電價、增負荷都難以實現,改革成效短期難以實現。我市如何推進霍林郭勒和奈曼增量配電改革試點工作往深裏走、往實裏走,需結合園區實際深入調研思考,要把握機遇,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案和路徑,使增量配電改革試點工作取得示範引領作用。(大路工業園區增量配電業務試點工作方案和綠色園區創建方案評審未通過,能被列爲改革試點地區的推動工作難度還是很大的,需要做大量的基礎工作來系統提升園區整體發展水平。)

  (九)必須強化“以商招商”的招商引資模式。走訪的這幾個園區和新區招商引資的主要成功經驗是注重“以商招商”,因爲現代化工業企業自身的信息資源相對於政府獲得渠道更多更快捷,更注重在原材料、技術裝備、生產工藝、產銷市場信息、金融服務、產成品上下游配套形成全方位供應鏈條,抱團競爭或取暖。政府應積極與企業對接,圍繞大項目上下游配套招商,推進主導產業向全鏈條發展。

經濟產業園區考察報告 篇2

  爲了學習兄弟市州產業園區建設、大企業大集團培育以及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的經驗和做法,5月12日—5月15日,市經信委由黨委副書記、副主任、紀委書記帶隊,組織部分中層幹部先後到、雅安等地進行了學習考察。

  一、市的經驗和做法

  (一)切實加強產業園區規劃引導。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快工業集中區建設的意見》、《關於推進產業園區(工業集中區)大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高起點、高標準制定產業園區規劃,全市規劃建設產業園區(工業集中區)12個,完成了發展功能定位。規劃面積183.6平方公里,現已開發面積52.1平方公里,比20__年新增開發面積13.3平方公里。其中:區、經濟開發區爲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區、鹽磷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峨市工業集中區爲省“1525”重點園區。到20__年,區要創建成爲千億產業園、區、科技新城的核心區和帶動區。

  (二)着力提升產業園區集聚能力。全市依託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在現有產業基礎上,着力延伸和拉長產業鏈條,開展產業上下游和關聯產業招商,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園區,並以園連片,形成了三大板塊集聚區,即以區、臨港高新技術開發區、市工業集中區、峨眉工業集中區爲代表的電子信息(物聯網)、新能源、現代裝備製造、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集聚區;以沙灣冶金建材產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爲代表的冶金建材產業集聚區;以鹽磷化工循環產業園區、犍爲工業集中區、井研工業集中區爲代表的鹽磷化工產業集聚區。目前全市入園企業達到1036戶,規模以上企業355戶。20__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81億元,完成投資134.7億元,分別佔全市工業的66.7%、55%;工業集中度達63%。沙灣冶金建材產業園區、鹽磷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峨市工業集中區先後跨入“百億園區”行列。

  (三)全力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堅持招商引資不放鬆,以“項目”爲核心,按照“項目興區、產業強區”的思路,堅持採取多元化立體招商,招商引資工作呈現出“投產一批、在建一批、洽談一批、追蹤一批、儲備一批”的良好態勢。區依託新光硅業、樂電天威,大力發展硅材料及太陽能光伏產業,成功引進拓日新能光伏產業園、邁士通能源技術西部產業基地、琅盛LED西部生產基地等項目,成爲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高地。沙灣冶金建材產業園區依託西南不鏽鋼公司,延伸不鏽鋼產業鏈條,成功承接一大批下游企業、關聯項目,入園規模以上企業51戶,形成了“冶煉—熱軋—酸洗—冷軋—製品”的完整產業鏈。鹽磷化工循環產業園區以和邦、福華、永祥、東汽等企業爲龍頭,發展鹽磷化工—硅材料及太陽能光伏—副產物處理循環產業鏈條,引進了科立鑫化工、吉必盛硅材料等17家高新技術企業。

  (四)嚴格實約化供地。嚴格執行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切實做到集約化供地,對進區項目的投資額、投資強度、投資規模及各項用地指標按規定進行審覈,對不符合產業要求和投資控制指標的一律壓縮其用地規模,防止圈佔土地,達到了既保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又保證了項目的快捷、高效用地的目的。目前市徵地拆遷超前,成熟土地(含已徵已拆)近20__畝,爲下一步園區招大引強打下了堅實基礎。

  (五)加大大企業、大集團培育力度。堅持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重點支持一批主導產品突出、經濟效益好、科技開發能力強、經營機制靈活的龍頭企業,在土地、資金、能源、運輸、項目建設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力爭通過大力扶持,形成一批帶動產業鏈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大企業、大集團。市近11年雖沒有新的上市公司,但積累了一批新的企業,蓄勢待發。“十二五”期間計劃通過資本市場發展,力爭新增5家上市公司。

  (六)突出信用擔保體系建設。鼓勵民間投資設立擔保公司。支持非公有制經濟設立商業性或互助性信用擔保機構。積極探索企業間自願組織互助基金會等互保聯保形式。目前市中小企業擔保公司已達21家。其中,登記備案的有19家,政策性擔保機構7家,商業性擔保公司11家,會員制擔保機構3家,註冊資本金9.2億元。20__年1-4月累計完成擔保額11.2億元,有效解決了部分重點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二、雅安市的經驗和做法

  (一)創新園區發展機制,着力推進產業集羣發展。推進園區的體制改革、發展模式和管理方式創新,建立了政府主導、業主開發、政企共建、項目先行等有效的運行模式,支持“飛地工業”發展,建立了“市縣園區共建共榮共享”的園區管理體制機制,增強園區吸引能力。對產業園區、產業集羣進行總體規劃,在產業園區中進行規劃集中建園,實行企業集中、產業集中和合作、競爭發展。截止目前,全市形成了機械產業、新興材料和皮鞋產業等三個較大的產業集羣。20__年,全市重點產業園區完成工業投資43.35億元。累計入園規模企業戶數310戶,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50.82億元,同比增長42.6%。

  (二)狠抓項目推進,切實增強發展後勁。深入實施“開放推進年”,堅持“投資拉動、產業支撐”,大力實施重點項目推進計劃,鼓勵圍繞區域優勢和特色資源,抓好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的規劃和實施。抓住園區“擴區調位”的新機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推進項目集中開工建設。今年在雅安市工業園區集中開工的32個重點產業項目涉及投資額124.5億元,是雅安市市級重點產業項目的重中之重,主要涵蓋林產一體化、汽車製造、新能源、化工等重大產業,是雅安實施“項目帶動、投資拉動、加快發展”的又一碩果,爲雅安經濟發展培育了新的增長點。

  (三)加強自主創新,着力提高競爭實力。堅持優質資源向優勢企業傾斜,深入實施強企戰略,鼓勵企業積極爭創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商標、等,打造名企、名品、,不斷提高企業和產品知名度。組建了國家茶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佔地面積20畝。建成後的國家茶檢中心,檢測面覆蓋綠茶、紅茶、黃茶等茶葉深加工產品及代茶飲料等9大類,檢驗參數97個。該中心集產品開發、科技創新、標準研究、諮詢服務、檢驗檢測於一體,將有力提升區域品牌,塑造茶產業形象。

  (四)創優服務環境,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建立和推行項目落戶產業園區的“綠色通道”,切實加快項目在審覈、環評、安評、用地、生產許可證、安全許可證、工商註冊等環節的辦理進度,做到提前介入、快速辦理、保證用地,着力協調解決好企業在生產經營和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煤、電、油、氣、運、資金、原材料等問題。電力資源等生產要素向園區傾斜,重點抓好電網電力的調配和留電政策的爭取實施,建立水電資源就地轉化的長效機制和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電價體系。

  三、幾點啓示和建議

  (一)切實加強產業園區規劃引導,不斷提升產業園區集聚能力。加強科學規劃,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努力提升產業園區科學建設水平。重視產業上下游的延伸和科研,彌補產業鏈中的缺失環節,不斷增強產業集聚力和帶動力。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切實推進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加強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集約用地,大力支持企業“零增地技改”,建設多層標準化廠房,對想圈地浪費土地資源的企業要予以限制。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在融資擔保、服務平臺、科技創新、高端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二)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借力發展”。學習經驗,努力做到“四個轉變”,即從園區規劃爲主轉向產業規劃和工業新城規劃並重,從引進企業爲主轉向引進企業與培育產業並重,從硬要素服務爲主轉向硬要素與軟要素服務並重,從傳統工業園區爲主轉向產業園區和高新技術園區並重,使產業園區成爲開放的窗口、城市化的主載體、招商的主戰場、經濟的增長點。

  (三)堅持走高新技術發展之路,在新興產業上着力創新突破。加快推進高附加值產業快速發展,重點加快培育電子信息產業。電子信息產業不僅具有很長的產業鏈,而且也具有很長的價值鏈。東部發達地區的經驗證明,誰牽住了電子信息及IC這個“牛鼻子”,誰就能搶先駛上經濟轉型升級的快車道。要抓住富士康、戴爾、仁寶、緯創等企業入駐、的重大機遇,積極引進電子等配套型中小企業入駐,配套發展,錯位配套,集羣發展,把打造成承接電子信息產業的配套產業基地。

  (四)堅持優先發展戰略,着力培育壯大骨幹企業。要注重優化產業分工與協作,加強優勢資源整合,引導企業走差異化、專業化發展道路。充分發揮龍頭骨幹企業帶動作用,加強自主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在上市企業培育方面,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向企業傾斜,支持企業儘快上市,做大做強,參與國際競爭,打造國際品牌,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

  (五)突出擔保體系建設,努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難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加強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渠道之一。應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建立以政策性擔保機構爲主體,以商業性、互助性擔保機構爲兩翼的“一體兩翼”融資擔保體系構架,切實加強市、縣區融資擔保機構建設,建立銀行、政府、企業和擔保機構四方合作的融資機制,促進全市擔保業可持續發展。

經濟產業園區考察報告 篇3

  一、我市六大主導產業基本情況

  以來,我市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在做大做強煤炭電力等傳統產業的同時,積極發展非煤產業,着力推動由單一煤電行業向多元產業結構轉變,初步形成了煤電、煤化工、機械製造、紡織服裝、食品加工、陶瓷建材六大主導產業。20__年,我市六大主導產業擁有規模以上企業360家,實現產值459億元、利稅71.5億元,分別佔全市工業總量的66%、86.8%、95.6%。今年一季度,六大主導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的比重達90.3%。

  (一)煤電產業。目前,我市共有煤電生產企業49家(其中煤炭39家,電力10家)。20__年,全市原煤產量4172.3萬噸,洗煤950萬噸,發電量66.9億度,煤電產業實現產值244億元,佔全市總量的46.1%,較20__年的61.7%,下降了15.6個百分點。以來,我市煤炭產業發展加快,產能大幅提升,新建礦井11對,在建礦井5對,預計20__年原煤產量可達4400萬噸。由於受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我市電力產業發展不快,但隨着臨渙煤泥矸石綜合利用電廠二期2×30萬千瓦、大唐虎山電廠2×60萬千瓦項目的開工建設,我市的電力生產能力將得到恢復與提升。

  (二)煤化工產業。近年來,隨着臨渙煤焦化一期220萬噸焦化項目及聯產20萬噸甲醇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我市以煤焦化及其焦化副產品回收加工爲主的煤化工產業已經初具規模。20__年,全市共有臨渙煤焦化、長源焦化、鴻源煤化、綠原化工等5家規模企業,已經形成290萬噸焦炭、12萬噸粗苯加工和20萬噸焦爐氣制甲醇的年生產能力,焦炭年產量209萬噸,煤化工行業實現產值32億元,佔全市經濟總量的6.1%。目前,臨渙煤焦化二期220萬噸焦化項目、長源焦化新增80萬噸焦炭項目和鴻源煤化120萬噸焦化技改項目前期準備工作正在進行,項目建成後,我市可形成690萬噸的焦炭生產能力、焦化副產品回收形成100萬噸甲醇、50萬噸煤焦油、30萬噸粗苯等產品的生產能力。前不久,省政府已經批准籌建臨渙工業園,臨渙、南坪兩大園區的建設將爲我市煤化工發展迎來新的機遇。

  (三)紡織服裝產業。我市紡織服裝產業興起於七十年代末,曾經是我市工業發展和出口創匯的傳統支柱產業。產業結構以棉紡織、印染爲主,兼有針織、服裝、家用紡織品等。目前,我市擁有紡織服裝企業百餘家,其中規模以上50家,具有55萬棉紡錠、1.3億米印染布和3000萬件服裝加工能力,華孚色紡、維科印染、今一紡織等一批骨幹企業頗具實力。20__年生產紗37802噸、布6521萬米、印染布9925萬米、服裝1577萬件,實現產值25億元,佔全市總量的4.7%。

  (四)裝備製造產業。以來,我市裝備製造業發展較快,已經初步形成以礦山機械製造爲主的產業。現有杜集經濟開發區、礦山設備博覽城等專門從事礦山機械裝備製造、銷售的專業園區,安徽機電、安徽山河等一批龍頭企業正在逐漸形成。至20__年底,規模以上企業由20__年的23家發展到132家,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9.7%。20__年實現產值54億元,佔全市總量的10.2%,已成爲僅次於煤電、食品工業之後的第三大產業。

  (五)食品工業。近年來,我市以打造黃淮海地區食品工業高地爲目標,大力推動食品工業發展。20__年——20__年,全市食品工業規模企業由27家增加到57家,實現產值由21.86億元增加到78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規劃建設了相山食品工業園、烈山寶迪食品項目園、百善農副產品加工業集中區等特色園區,建設了十大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目前,我市擁有口子酒業、天津寶迪、山東六和、江蘇雨潤、東莞錦泰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和省級龍頭企業12家,食品工業實現產值佔全市經濟總量的14.8%,食品工業已成爲僅次於煤電工業的第二大產業。

  (六)陶瓷建材業。我市的陶瓷建材業主要產品有水泥、陶瓷、煤矸石磚和粉煤灰磚等。目前,全市陶瓷建材規模企業68家,2020__年產水泥279萬噸、水泥熟料32萬噸、瓷磚2631萬平方米,實現產值26億元,佔全市總量的4.9%。淮海實業、惠爾普陶瓷等企業在地區內具有一定實力。淮海公司年產200萬噸水泥粉磨站的開工建設和相山水泥廠技改等項目的實施,將爲我市陶瓷建材業增添新的發展動力。

  二、我市新興產業發展方向

  調研中我們還發現,我市有些產業儘管現在規模不大,產業基礎尚不牢固,對我市經濟增長貢獻有限,但從長遠看,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符合淮北發展實際,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屬未來潛導性新興產業。經過5—10年的不懈努力,加以積極培育,有望成爲我市的支柱產業。

  (一)化工產業

  我市的化工產業應當由煤化工和精細化工兩部分組成。煤化工又有傳統煤化工和現代煤化工之分。目前,我們進行生產的煤焦化屬傳統煤化工,而作爲現代煤化工的煤液化、煤氣化由於受技術瓶頸制約,在我市尚未進入生產階段。作爲煤化工產業鏈的延伸,我市精細化工起步雖晚,但發展條件優越,發展速度較快,發展勢頭強勁。

  當前,我市應當把化工業作爲一箇整體產業,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培育。一是應抓住我市被批准爲焦化基地的機遇,加快臨渙煤焦化二期220萬噸焦炭項目進程,利用國家關閉小煉焦的有利時機,通過技術改造,儘快完成鴻源煤化工120萬噸和長源焦化80萬噸項目建設,做大煤焦化產業。二是應對焦爐氣進行回收利用,採取補碳的方式制甲醇,儘快形成100萬噸的甲醇產能。三是應依託臨渙工業園對粗苯、煤焦油等進行初級加工,積極把臨渙工業園打造成重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園。四是應依託南坪工業園,建設精細化工工業園,利用臨渙工業園生產的甲醇、苯、焦油初加工產品進行下游產品加工,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五是應支持雷鳴科化、新興實業等在國內同行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化工企業做大做強,使我市真正成爲全國重要的工業雷 管炸藥和氨基酸生產基地。六是應高度關注煤化工的技術發展,積極進行煤化工人才和技術儲備,一旦條件成熟,率先發展“雙高”煤氣化產業,努力佔領行業制高點。七是加快煤層氣開發進程,利用煤層氣脫氧工藝,提純甲烷,並生產甲醇,進而衍生成二甲醚,使我市化工產業的資源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

  (二)生物醫藥產業

  隨着人們對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加,醫藥產業將面臨較大的發展空間,被譽爲“朝陽產業”、“黃金產業”。首先,我市發展醫藥產業有一定的產業基礎。金蟾藥業、輝克藥業、科寶生物等一批企業均具競爭實力,品牌、技術、人才、資金優勢明顯,“華蟾素”、16-DPA生物醫藥中間體、輝克藥業自主研發並擁有知識產權的新藥研發方法等都是我們發展醫藥產業的有利因素。其次,醫藥產業與我市的其他產業鏈接緊密。醫藥的重要原料氨基酸系列產品,源於煤焦化苯的富馬酸,醫藥中間體系列產品主要原料是動物血液、內臟,而我市的煤化工和農副產品加工兩大產業正可以提供質優價廉的原料。中藥方面,我市與全國的中藥材批發市場亳州市僅百餘公里。因此,在“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們可以通過產業的集聚化發展,建成現代生物醫藥的產業基地。目前,金蟾生化和華潤三九合作的金蟾生化現代中藥園已經建設,將成爲重要的抗腫瘤藥物和中藥顆粒生產基地。

  當前,我市培育生物醫藥產業可從四個方面着手。第一,依託金蟾藥業、輝克藥業、科寶生物等骨幹企業,儘快將其自主研發的防治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肝炎、糖尿病等藥品及16-DPA生物醫藥中間體一批產品列爲重點發展扶持的產品目錄,設立醫藥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予以扶持。第二,三九與金蟾的合作、輝克與美國昇陽藥業的合作都是我市發展醫藥產業的成功範例,因此,應按照市場化運作的原則,繼續引進戰略合作者,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業化發展水平。第三,鼓勵企業與中國 軍事科學醫學研究院、省醫科大學等科研機構聯合,開發新產品,並積極創造條件,加強與中科院溝通,爭取中科院16-DPA等生物製品的研發、試驗、生產基地落戶淮北。第四,大力支持金蟾、科寶等科技型醫藥企業在創業板上市融資。力爭用3—5年的時間,使全市醫藥產業年產值突破20億元。

  (三)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產業

  1、生物質能源

  當前,世界各國都在競相開發新能源,新能源產業也被列爲我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市依託淮北中潤公司大力發展“燃料乙醇”、“生物石油”,不僅走在生物質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前列,而且可以使大量農作物秸稈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也是當前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有效途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淮北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年產量達434萬噸,林木資源236萬立方米,灌木平茬、果木修剪遺棄物可達20萬噸,全市另有3700畝不宜發展農業的塌陷地回填復墾土地,宜於種植能源植物,生物質資源蘊含量巨大。技術上,淮北中潤生物能源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已經掌握第二代生物質生產燃料乙醇的精煉技術和生產工藝,第三代生物質再生能源精煉技術研發也取得了關鍵性突破,中試成功放大到3000升連續化生產的規模。公司已完成投資7400萬元,今年將建成全球第一座年消耗秸稈5萬噸的工業化生產示範廠。預計“十二五”期間,秸稈制油項目可以爲我市增加產值100億元。

  2、煤系伴生資源

  我市礦區的煤系伴生資源儲量豐富,主要有煤系高嶺土、天然焦、煤層氣、煤矸石、煤泥等,具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對這些不可再生資源進行有效利用符合國家關於資源節約的產業政策。如不及時開採,伴生資源只能成爲殘留呆滯量而廢棄或者排放在大氣中,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破壞環境。

  (1)煤系高嶺土

  近年來,隨着現代工業的發展,高嶺土廣泛用於陶瓷、造紙、橡膠、耐火材料、電子、軍事等工業,其需求量每年都有較大幅度增長。由於煤系高嶺土所含有害雜質少,煅燒後的白度高,在很多領域得到應用。淮北礦業集團和皖北煤電集團兩大礦區已探明共有煤系高嶺土資源儲量8.2億噸,是國家重要的煤系高嶺土儲藏地。

  從市場分析看,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高嶺土消費結構已由傳統的陶瓷和普通耐火材料轉向造紙工業。在高級耐火材料、精細陶瓷、混凝土、粘結劑、鋁硅合金、化妝品、水淨化劑、吸附劑等應用領域,煅燒高嶺土的市場需求很大,不但在國內具有廣闊市場,在國際市場上也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因此,建設高嶺土煅燒深加工項目既是開發利用礦區煤系高嶺土資源的需要,又是適應市場的需要。同時,開發高嶺土資源,可以大大延緩礦井的衰老,延長礦井服務年限。但是,目前我市高嶺土開採加工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生產工藝落後,開採成本較高,經營效益不佳。

  要做大做強高嶺土產業,一是應認真執行國家關於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的優惠政策,加大對相關企業的支持力度。建議高嶺土開採加工享受與煤矸石綜合利用同樣的優惠政策,減免或緩徵部分稅收。二是應加大高嶺土的開採力度,一方面要做到應採盡採,防止資源浪費,另一方面要使原礦開採量達到一定規模,努力降低開採成本。三是儘快上馬高嶺土煅燒項目,採用先進工藝進行深加工,提高高嶺土的附加值,真正使我市成爲全國重要的高嶺土生產加工出口基地。

  (2)天然焦

  多年來,我國在天然焦的開發利用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已知的有高品質天然焦用以冶金和化肥工業,天然焦氣化清潔燃料用以陶瓷耐火材料、玻璃、活性炭、石灰、水泥等工業以及電廠和民用燃料。我市擁有豐富的天然焦資源,淮北、皖北兩大礦區井下共有6億噸天然焦儲量,約佔全國總儲量的十分之一。我市境內天然焦資源主要集中分佈在閘河礦區和渦北、劉店礦區,不僅儲量可觀,而且構造穩定,熱值高、含硫低,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目前新光集團在天然焦開採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走在國內前列,他們與淮礦集團合作經營的金石礦業年產天然焦45萬噸,運營情況良好。但由於天然焦硬度高,機械開採難度大,大都採用人工炮採;又加之國家一直沒將天然焦列爲礦產儲量平衡表,也沒有將其作爲新的礦產資源納入管理範圍,致使大規模開發受限。

  加快推進天然焦的開發利用,應切實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建議,儘快明確天然焦的資源項目,並制定全市統一的開採利用規劃,鼓勵煤炭企業集中力量大規模開發。第二,由於目前天然焦的應用與動力煤差別不大,價格與煤炭相同,成本卻高於煤炭,因此,建議在執行對天然焦開採給予稅費減半的優惠政策基礎上,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第三,建議設立天然焦開採及應用研究機構,開發高附加值的運用領域,努力降低開採成本,限度地開採、利用好資源,努力在全國走出一條天然焦開採利用的示範之路。

  (3)煤層氣

  煤層氣(煤礦瓦 斯)屬非常規天然氣,是優質能源和化工原料。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煤層氣開發和煤礦瓦 斯防治工作,20__年制定了《煤層氣(煤礦瓦 斯)開發規劃》,對煤炭企業自營煤層氣開發利用實行稅收先徵後返以及按開採量予以補助的優惠政策。我市礦區煤層氣資源十分豐富,共有儲量約3000億立方米。目前,除皖北煤電建成祁東瓦 斯電廠和臥龍湖瓦 斯電廠,另有任樓瓦 斯電廠在建以外,我市尚未進行大規模煤層氣開發利用。

  現在,制約煤層氣開發的關鍵技術——低濃度瓦 斯發電技術已經成熟,山東新汶礦業集團趙官煤礦利用6%的低濃度瓦 斯發電取得成功。這樣,我市礦區的煤層氣大都可以有效利用。除發電外,煤層氣還可以脫氧濃縮提取高品質的甲烷氣體,通入天然氣管道作爲民用燃料和化工原料,也可用於建設城市CNG加氣站。此外,煤層氣也完全可以採用天然氣制甲醇的成熟工藝,進而生產二甲醚等重要的化工原料,這對我市加快發展化工產業也是一項十分有利的條件。瓦 斯利用不僅可以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對防止大氣污染,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發展低碳經濟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建議借鑑採用CDM(碳交易)的方式籌集項目資金,積極做大煤層氣開發利用產業。

  此外,我市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的綜合利用方面已經取得積極成效。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市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產業可以增加投資額40億元,實現產值100億元。

  (四)石頭造紙產業

  石頭造紙技術是由中國臺灣龍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被譽爲“石頭紙之父”的梁石輝先生歷經十五年的潛心研究成果,該技術已在世界40多箇國家申請並註冊發明專利,屬於高科技、環保節能無污染技術,能夠避免傳統造紙使用木漿和水所造成的污染。

  環保紙耐水、防潮、不怕腐蝕、耐油脂及蟲蛀,產品可重複回收使用,經粉碎制粒即可再生使用,在自然環境下自行分解爲石頭粉,亦不會對水源、環境造成污染,是普通纖維紙所不具備的。儘管DMC清潔造漿技術成功地解決了污染問題,但從成本來看,不如石頭造紙的優勢,石頭造紙的成本較傳統水木漿紙低3—4成。石頭造紙橫跨傳統造紙和塑料生產兩大行業,新技術既徹底解決了傳統造紙砍伐樹木和生產污染對環境帶來的污染和危害,又解決了大量塑料包裝物使用造成的白色污染及大量石油資源浪費問題。石頭造紙技術是科技推動傳統造紙技術發展的革命性創舉。在傳統造紙技術轉型的過程中,石頭造紙憑藉其無污染、造價低、應用廣的優勢,不僅創造出了無限商機,同時也爲造紙行業發展變革帶來了嶄新的機遇。

  安徽天象集團與中國臺灣龍盟集團合作建設的碳酸鈣造紙項目,主要是利用碳酸鈣粉爲主料生產環保紙。該項目整體規劃爲20__年生產達36萬噸,實現直接銷售收入達25億元。同時,衍生的上下游企業,也可實現產值45億元。

  預計到20__年可實現產值爲100萬噸,銷售收入70億元。項目所延伸的上下游企業,可實現產值100億元。

  三、提出我市新興產業的主要依據

  淮北市是以能源爲主的工業城市,建市50年來,我市工業體系發展得比較完備,在37個工業行業大類中,現涉及32個行業。在衆多的工業行業中,如何預期哪些能夠成爲引領淮北未來發展的潛導性新興產業,我們認爲,主要應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應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發展化工行業,我們有煤炭、煤化工作爲後盾,並且產業鏈條長,帶動能力強,配套產業多;就醫藥產業而言,我們有金蟾、輝克、科寶等一批成長性好的企業,市場前景廣,技術力量強;對於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產業,我們有豐富的煤系伴生資源優勢,有中潤生物專利核心技術,有開發利用高嶺土、煤層氣的豐富經驗;石頭造紙方面我們有龍盟科技的加盟,並在國內搶先一步建設生產線,佔領行業制高點。

  二是應符合國家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目前,我們國家提出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即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我們提出的生物醫藥、石頭造紙、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幾項建議均與國家的戰略方向相一致,應當屬未來潛導性新興產業。

  三是應符合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政策要求。淮北作爲資源枯竭型城市和循環經濟試點城市,我們一方面要珍惜資源,綜合利用好有限的資源,另一方面還要依託現有資源優勢,實現產業轉型的“軟着陸”。因此,做好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化工產業兩篇文章意義重大,我們應充分利用好國家的優惠政策,力爭把我們的化工產業園建成循環經濟的示範園,把我市打造成全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示範市。

  四是產業之間應具有較強的關聯度。煤化工的基礎是煤炭產業,下游是精細化工,化工產品氨基酸、富馬酸又是重要的醫藥原料,而大量的醫藥中間體則來自於農畜產品加工中的動物內臟和血液,造紙業的重要原料就是高嶺土,煤矸石發電、瓦 斯發電又可以爲一些工業園區、重點項目提供充足的自備電力,煤層氣的開發與利用也可爲化工產業提供有效支撐。如此,我市的煤炭、化工、醫藥、農產品加工等產業之間可以有效銜接,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一產、二產、三產之間都能夠緊密結合。

  四、加快培育我市新興產業的建議

  (一)加強規劃引導。制定相應的產業發展規劃對培育新興產業尤爲重要。一應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構建我市整體框架下的產業集羣發展規劃。通過規劃的引導與約束,促使各縣區、開發區能夠有所爲、有所不爲,走“差別化、特色化、專業化”發展路子,從而形成錯位發展、各具特色、佈局合理的產業格局,避免那種“你有、我有、全都有”的無序競爭局面,實現在全市範圍內整合和優化配置資源。二應強調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法制性、長期性、穩定性,減少隨意性、盲目性、短期性。外地的經驗告訴我們,培育一項產業,絕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五年、十年,乃至更長時間一以貫之地努力,因此,新興產業的方向一旦確定,規劃一經實施,就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培育下去。

  (二)加快重點項目的謀劃與推進。項目是產業的基礎,對新興產業來講,其發展更是需要一批重點項目、旗艦企業的支撐。一方面應圍繞確定的重點新興產業謀劃一批重大項目,比如,醫藥產業的擴張、高嶺土的煅燒、煤層氣化工等,以項目帶動新興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對於已經確定的重點項目應加快推進,切實解決制約項目進展的關鍵因素,力爭儘快完成臨渙煤焦化二期、中潤生物能源、天象龍盟造紙等事關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項目。第三,應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加大對重點項目的扶持力度,改變過去以“撒胡椒麪”作爲扶持主要方式的傳統做法。

  (三)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是直接爲主要產業發展服務的關聯產業,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後勤產業,如果生產性服務業短腿,將會直接制約主要行業的發展。一是應發展現代物流業。我市的化工、醫藥、造紙等新興產業以及煤炭、機械、食品、酒等大宗產品均需專業的現代物流相配套;二是應依託石頭造紙大力發展醫藥、食品等產業急需的包裝印刷業;三是應發展直接爲重點產業服務的金融、保險、信息、諮詢、中介、會計、研發、人力資源培訓等現代服務業;四是應注重產業配套,積極發展與新興產業相配套的其他產業,防止出現中間“斷鏈”現象。

  (四)重視人才培養與引進。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必須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積極打造行業人才高地。要牢固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人力資本是第一資本的觀念,敢於突破框框和界限,把充分發揮人才作用放在首位,充分尊重人才的創造價值,挖掘人才的發展潛力,努力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局面。一方面要加快在中國礦業大學、淮北師範大學、淮北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培養大批新興產業專門從業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建立人才儲備庫,爲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提供便利條件,真正使引進的人才用的上,留的住。

  (五)依靠科技創新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關鍵靠科學技術的支撐。中潤石油、輝克藥業、龍盟科技等企業之所以能成爲我市新興產業的龍頭企業,主要是掌握了核心專利技術。一要藉助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加強產學研結合,開展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研發,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淮化集團與華東理工大學煤化研究所的合作值得我們借鑑。二要鼓勵企業創立技術中心,設立研發平臺,加大科研投入。三要加快引進急需的核心技術,推動生產要素向新興產業和企業集中,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四要實施品牌戰略,引進、培育一批叫得響的知名品牌,積極鼓勵有關企業在央視做廣告。

  (六)推進園區加快發展。推進園區建設,打造產業基地是新興產業集羣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園區作爲有效載體,能夠迅速集聚大量骨幹企業,能夠高效吸納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類要素。加快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首先,應注重園區的專業性,培育特色園區,使園區內企業彼此之間有聯繫,上下產業有配套。其次,應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園區的承載力,創新園區的管理模式,提高園區的服務實效。最後,應按照新興產業項目規劃,集中開展產業項目招商,抓住皖江城市帶迎接產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的原則,圍繞重點產業、新興產業,主動出擊,力爭大項目、大集團落戶淮北。

  (七)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強行業協會建設是完善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是促進產業集羣化發展的有效途徑。行業協會是本行業企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自治性組織,有利於發揮本行業企業的整體優勢,促進企業共同發展。實踐表明,行業協會在信息、資金、技術、人纔等生產要素的整合、協調上,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從而使本行業企業在困難時能夠抱團取火,共克難關,在生產經營中能夠握緊拳頭,一致對外,避免企業的同質競爭。當前,我市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有建立或加入行業協會的願望,建議有關部門要積極引導、大力支持行業協會的建設,進一步指導行業協會充分挖掘整合功能,發揮其在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樑紐帶作用,將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目標及政策取向傳導給企業,將企業的願望與呼聲上達至政府,並引導中小企業向新興產業龍頭企業集聚,幫助新興產業擴大市場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