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通用29篇)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1

  以天平、量筒、燒杯等實驗儀器測定牛奶的密度爲例。

  一(實驗名稱)用天平、量筒、燒杯等實驗儀器測定牛奶的密度

  二(實驗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測量牛奶的密度。

  三(實驗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碼、量筒、燒杯。

  四(實驗原理)ρ=m/V 。

  五(實驗方法(步驟))

  1. 將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按天平使用規則調節天平平衡;

  2. 將適量的液體加入到燒杯中,用天平稱量出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1,記錄於預先設計好的表格中;

  3. 將量筒放在水平臺面上,把燒杯中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示數並記下量筒內液體的體積V;

  4. 稱出燒杯和杯中剩下的液體的質量m2,記錄於表格中;

  5. 根據ρ=(m1-m2)/V ,計算出牛奶的密度;

  6. 爲確保測量準確,可進行多次測量(一般不少於3次),取ρ的平均值,作爲測定結果。

  (注意的問題)倒入、倒出液體時應小心,不能溢出。否則造成測量誤差。

  六(數據處理、數據分析(表格、圖象、計算))略。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2

  【器材】

  驗電器(或自制驗電器),有機玻璃或橡膠棒,絲綢或毛皮,被檢驗的物體:鐵絲、銅絲等金屬絲,陶瓷、松香、玻璃、橡膠等。

  【操作】

  (1)將絲綢摩擦過的有機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與驗電器接觸,使驗電器帶電,金箔張開一定的角度,然後用手接觸一下驗電器上的小球,金箔馬上合攏。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驗電器上的電荷通過手和人體傳給大地了,這證明人體是導體。

  (2)用上述方法使驗電器重新帶電。手拿鐵絲和銅絲等金屬絲用它們去跟帶電的驗電器小球接觸,可以看到金箔也會合攏,表明驗電器上的電荷通過金屬絲和人體傳到地球上去了,金屬絲是導體。當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們去跟帶電的驗電器小球接觸,金箔仍張開並不合攏,表明驗電器上的電荷沒有通過陶瓷、玻璃、松香等傳到地球上,說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絕緣體。

  【注意事項】

  被檢驗的絕緣體的表面要清潔乾燥,以免表面漏電。

  實驗目的

  觀察水的沸騰。

  實驗步驟:

  ①在燒杯裏放入適量水,將燒杯放在石棉網上,然後把溫度計插入水裏。

  ②把酒精燈點着,給燒杯加熱。

  ③邊觀察邊記錄。

  ④做好實驗後,把器材整理好。

  觀察記錄:

  ①水溫在60℃以下時,隨着水溫不斷升高,杯底上氣泡越來越多,有少量氣泡上升。

  ②水溫在60℃~90℃之間時,杯底氣泡逐漸減少,氣泡上升逐漸加快。

  ③在90℃~100℃之間時,小氣泡上升越來越快。

  ④水在沸騰時,大量氣泡迅速上升,溫度在98℃不變。

  ⑤移走酒精燈,沸騰停止。

  實驗結論:

  ①沸騰是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進行的汽化現象。

  ②水在沸騰時,溫度不變。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3

  器材

  找一箇底面很平的容器,讓一箇蠟燭頭緊貼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裏倒水,蠟燭頭並不會浮起來;輕輕地把蠟燭頭撥倒,它立刻就會浮起來。

  可見,當物體與容器底部緊密接觸時,兩個接觸面間就沒有液體滲入,物體的下表面不再受液體對它向上的壓強,液體對它就失去了向上託的力,浮力當然隨之消失了。

  現在,你能提出爲潛艇擺脫困境的措施了嗎?

  “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對“浮力就是液體對物體向上的壓力和向下的壓力之差”這一結論是可以理解的,但卻難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實驗是攻克這一難點的關鍵,下面介紹兩種簡便方法。

  [方法1]

  器材:大小適當的玻璃漏斗(化學實驗室有)一箇、乒乓球一隻、紅水一杯。

  步驟:

  (1)將乒乓球有意撳入水中,鬆手後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夾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將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將水倒入漏斗中,鬆開拇指,可見乒乓球不浮起,(這時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這是因爲乒乓球與漏斗間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見漏斗柄中水面逐漸上升,當水面升至乒乓球時,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過快,可在乒乓球與漏斗接觸處墊一圈棉花,這樣可以從容地觀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況。)

  [方法2]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徑宜大些,便於操作)一隻、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塊(如象棋子、積木、保溫瓶塞等)一箇、筷子一根、水一杯。

  製作小孔桶:取一鐵扦在酒精燈上燒紅,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徑1cm左右,用砂紙將孔邊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驟:

  (1)將木塊有意撳入水中,鬆手後木塊很快浮起。

  (2)將木塊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並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塊,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見木塊不浮起。(這時小孔處有水向下滴,這是因爲木塊與桶的接觸面之間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塊立即上浮。

  上述兩例針對實際中物體的表面不可能絕對平滑這一事實,巧妙地利用“小孔滲漏”使水不在物體下面存留,從而使物體失去液體的向上的壓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結果本應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塊卻被牢牢地釘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學生歎服。接着步驟(3)又魔術般地使浮力再現,更令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

  組成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實驗報告

  一、實驗目的: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連接方式。

  二、實驗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步 驟: 1.組成串聯電路

  A.按圖1-1的電路圖,先用鉛筆將圖1-2中的電路元件,按電路圖中的順序連成實物 電路圖(要求元件位置不動,並且導線不能交叉)。

  B.按圖1-1的電路圖接好電路,閉合和斷開開關,觀察開關是同時控制兩個燈泡,還 是隻控制其中一箇燈光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把開關改接在L1和L2之間,重做實驗B;再改接到L2和電池負極之間,再重做實驗B. 觀察開關的控制作用是否改變了,並分別畫出相應的電路圖.

  電路圖 電路圖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組成並聯電路

  A.畫出由兩盞電燈L1和L2組成的並聯電路圖,要求開關S接在幹路上,開關S1和S2分 別接在兩個支路上,並按電路圖用鉛筆連接1-3

  的實物電路圖.

  電路圖

  B.按電路圖在實物上連接並聯電路,然後進行下述實驗和觀察:

  a. 閉合S1和S2,再閉合或斷開幹路開關S,觀察開關S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閉合S和S2,再閉合或斷開幹路開關S1,觀察開關S1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閉合S和S1,再閉合或斷開幹路開關S2,觀察開關S2控制哪個燈泡.

  觀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1.在串聯電路里開關控制____________用電器;如果開關的位置改變了,它的控制作 用_________.

  2.在並聯電路幹路裏的開關控制__________________用電器;支路中的開關只能控制 _______________用電器.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4

  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

  實驗目的:

  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實驗器材:

  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刻度尺一把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紙上豎立一塊玻璃板作爲平面鏡,沿着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平面鏡的位置;

  2、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後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豎立着在玻璃板後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蠟燭像的位置,在紙上記下這兩個位置;

  4、移動點燃的蠟燭,重做實驗;

  5、用直線把每次實驗中蠟燭和它的像在紙上的位置連起來,並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將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5

  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2.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3.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一,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二.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三.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四.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5.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6.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爲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6

  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沸騰現象,找出水沸騰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溫度計、燒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紙板、水、秒錶。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器材。在燒杯中加入30ml的水。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當水沸騰,即水溫接近90℃時,每隔0.5min在表格中記錄溫度計的示數T,記錄10次數據。

  3、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

  4、冷卻後再整理器材。

  5、以溫度T爲橫座標,時間t爲縱座標,在下圖中的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從而繪製成水沸騰時溫度與時間關係的圖像;

  6、整理、分析實驗數據及其圖像,歸納出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7

  光學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質中傳播時各種性質的學科。物理光學過去也稱“波動光學”,從光是一種波動出發,能說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現象。而在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關於光是電磁波的假說以後,物理光學也能在這個基礎上解釋光在傳播過程中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時的部分現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獲得一定成功。但光的電磁理論不能解釋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現象,如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及各種原子和分子發射的特徵光譜的規律等;在這些現象中,光表現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紀以來,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學的另一部門“量子光學”。

  【楊氏干涉實驗】楊格於1801年設法穩定兩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見光之干涉實驗,並由此求出可見光波之波長。其方法是,使太陽光通過一擋板上之小孔使成單一光源,再使此單一光源射到另一擋板上,此板上有兩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與單光源等距離,則此兩同相位之兩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條紋。因爲通過第二擋板上兩小孔之光因來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長相等,並且維持一定的相位關係(一般均維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變的干涉條紋。若X爲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條紋與中心點O的距離,D爲雙孔所在面與屏幕之間的距離,2a爲兩針孔S1,S2間之距離(通常小於1毫米),λ爲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發出的光之波長。

  兩光源發出的兩列光源必然在空間相迭加,在傳播中兩波各有各的波峯和波谷。當兩列波的波峯和波峯或波谷和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爲亮點。這些亮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爲波長λ的整數倍。在兩列波的波峯與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爲暗點,這些暗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爲波長λ/2的整數倍。實驗結果的干涉條紋,它是以P0點爲對稱點而明暗相間的條紋。P0點處的中央條紋是明條紋。當用不同的單色光源作實驗時,各明暗條紋的間距並不相同。波長較短的單色光如紫光,條紋較密;波長較長的單色光如紅光,條紋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實驗,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條紋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條紋的兩側,由於各單色光的明暗條紋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紅的彩色條紋。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8

  物理探究實驗: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準備

  技能準備:

  彈簧測力計,長木板,棉布,毛巾,帶鉤長方體木塊,砝碼,刻度尺,秒錶。

  知識準備:

  1. 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靜止的物體保持靜止狀態,運動的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4. 彈簧測力計拉着木塊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的大小就等於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數值可從彈簧測力計上讀出,這樣就測出了木塊與水平面之間的摩擦力。

  探究導引

  探究指導:

  關閉發動機的列車會停下來,自由擺動的鞦韆會停下來,踢出去的足球會停下來,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爲受到了摩擦力。

  運動物體產生摩擦力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物體間要相互接觸,且擠壓;2.接觸面要粗糙;3.兩物體間要發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點在接觸面上,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點、方向外,還有大小。

  提出問題: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所受的壓力有關。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產生摩擦力的兩種物體間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探究方案:

  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使它沿長木板滑動,從而測出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改變放在木塊上的砝碼,從而改變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壓力;把棉布鋪在長木板上,從而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改變木塊與長木板的接觸面,從而改變接觸面積。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探究過程:

  1. 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塊上加50g的砝碼,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塊上加200g的砝碼,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鋪上棉布,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勻速拉動木塊的速度,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6. 將木塊翻轉,使另一箇面積更小的面與長木板接觸,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探究結論: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有關,表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接觸面的面積大小無關。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對運動的速度無關。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9

  探究課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爲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10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目的: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原理:

  光的折射

  實驗器材:

  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光具座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實驗裝置,將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和光屏中心調整到同一高度;

  2、將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中間某刻度處,把蠟燭放在較遠處,使物距u>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3、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f<u<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4、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蠟燭的像,此時成虛像,應從光屏這側向透鏡裏觀察蠟燭的像,觀察虛像的大小和正倒。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11

  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爲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12

  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

  實驗目的:

  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實驗器材:

  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刻度尺一把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紙上豎立一塊玻璃板作爲平面鏡,沿着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平面鏡的位置;

  2、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後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豎立着在玻璃板後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蠟燭像的位置,在紙上記下這兩個位置;

  4、移動點燃的蠟燭,重做實驗;

  5、用直線把每次實驗中蠟燭和它的像在紙上的位置連起來,並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將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9

  光學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質中傳播時各種性質的學科。物理光學過去也稱“波動光學”,從光是一種波動出發,能說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現象。而在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關於光是電磁波的假說以後,物理光學也能在這個基礎上解釋光在傳播過程中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時的部分現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獲得一定成功。但光的電磁理論不能解釋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現象,如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及各種原子和分子發射的特徵光譜的規律等;在這些現象中,光表現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紀以來,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學的另一部門“量子光學”。

  楊格於1801年設法穩定兩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見光之干涉實驗,並由此求出可見光波之波長。其方法是,使太陽光通過一擋板上之小孔使成單一光源,再使此單一光源射到另一擋板上,此板上有兩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與單光源等距離,則此兩同相位之兩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條紋。因爲通過第二擋板上兩小孔之光因來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長相等,並且維持一定的相位關係(一般均維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變的干涉條紋。若X爲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條紋與中心點O的距離,D爲雙孔所在面與屏幕之間的距離,2a爲兩針孔S1,S2間之距離(通常小於1毫米),λ爲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發出的光之波長。

  兩光源發出的兩列光源必然在空間相迭加,在傳播中兩波各有各的波峯和波谷。當兩列波的’波峯和波峯或波谷和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爲亮點。這些亮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爲波長λ的整數倍。在兩列波的波峯與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爲暗點,這些暗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爲波長λ/2的整數倍。實驗結果的干涉條紋,它是以P0點爲對稱點而明暗相間的條紋。P0點處的中央條紋是明條紋。當用不同的單色光源作實驗時,各明暗條紋的間距並不相同。波長較短的單色光如紫光,條紋較密;波長較長的單色光如紅光,條紋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實驗,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條紋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條紋的兩側,由於各單色光的明暗條紋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紅的彩色條紋。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13

  【實驗目的】

  通過演示昆特管,反應來回兩個聲波在煤油介質中交錯從而形成的波峯和波谷的放大現象。

  【實驗儀器】

  電源,昆特管

  【實驗原理】

  兩束波的疊加原理,波峯與波峯相遇,波谷與谷相遇,平衡點與平衡點相遇,使震動的現象放大。 報告部分

  【實驗內容】

  一根玻璃長,管裏面放一些沒有,在一段時致的封閉端,另一端連接一箇接通電源的聲波發生器,打開電源,聲波產生,通過調節聲波的頻率大小,來找到合適的頻率,使波峯和波谷的現象放大,從而發現有幾個地方、出現了劇烈的震動,有些地方看似十分平靜。

  【實驗體會】

  看到這個實驗,瞭解到波的疊加特性,也感受到物理的神奇。我們生活在一箇充斥着電磁波、聲波、光波的世界當中,瞭解一些基本的關於博得只是對於我們的健康生活是很有幫助的。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14

  【實驗目的】

  利用分光計測定玻璃三棱鏡的折射率;

  【實驗儀器】

  分光計,玻璃三棱鏡,鈉光燈。

  【實驗原理】

  最小偏向角法是測定三棱鏡折射率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圖10所示,三角形ABC表示玻璃三棱鏡的橫截面,AB和 AC是透光的光學表面,又稱折射面,其夾角a稱爲三棱鏡的頂角;BC爲毛玻璃面,稱爲三棱鏡的底面。假設某一波長的光線LD入射到棱鏡的AB面上,經過兩次折射後沿ER方向射出,則入射線LD與出射線ER的夾角 稱爲偏向角。

  【實驗內容與步驟】

  1.調節分光計

  按實驗24一1中的要求與步驟調整好分光計。

  2.調整平行光管

  (1)去掉雙面反射鏡,打開鈉光燈光源。

  (2)打開狹縫,鬆開狹縫鎖緊螺絲3。從望遠鏡中觀察,同時前後移動狹縫裝置2,直至狹縫成像清晰爲止。然後調整狹縫寬度爲1毫米左右(用狹縫寬度調節手輪1調節)。

  (3)調節平行光管的傾斜度。將狹縫轉至水平,調節平行光管光軸仰角調節螺絲29,使狹縫像與望遠鏡分劃板的中心橫線重合。然後將狹縫轉至豎直方向,使之與分劃板十字刻度線的豎線重合,並無視差。最後鎖緊狹縫裝置鎖緊螺絲3。此時平行光管出射平行光,並且平行光管光軸與望遠鏡光軸重合。至此分光計調整完畢。

  3.測三棱鏡的折射率

  (1)將三棱鏡置於載物臺上,並使玻璃三棱鏡折射面的法線與平行光管軸線夾角約爲60度。

  (2)觀察偏向角的變化。用光源照亮狹縫,根據折射定律判斷折射光的出射方向。先用眼睛(不在望遠鏡內)在此方向觀察,可看到幾條平行的彩色譜線,然後慢慢轉動載物臺,同時注意譜線的移動情況,觀察偏向角的變化。順着偏向角減小的方向,緩慢轉動載物臺,使偏向角繼續減小,直至看到譜線移至某一位置後將反向移動。這說明偏向角存在一箇最小值(逆轉點)。譜線移動方向發生逆轉時的偏向角就是最小偏向角。

  1 用望遠鏡觀察譜線。在細心轉動載物臺時,使望遠鏡一直跟蹤譜線,並注意觀察某一波長譜線的移動情況(各波長譜線的逆轉點不同)。在該譜線逆轉移動時,擰緊遊標盤制動螺絲27,調節遊標盤微調螺絲26,準確找到最小偏向角的位置。

  2 測量最小偏向角位置。轉動望遠鏡支架15,使譜線位於分劃板的中央,旋緊望遠鏡支架制動螺絲21,調節望遠鏡微調螺絲18,使望遠鏡內的分劃板十字刻度線的中央豎線對準該譜線中央,從遊標1和遊標2讀出該譜線折射光線的角度 和 。

  3 測定入射光方向。移去三棱鏡,鬆開望遠鏡制動螺絲21,移動望遠鏡支架15,將望遠鏡對準平行光管,微調望遠鏡,將狹縫像準確地位於分劃板的中央豎直刻度線上,從兩遊標分別讀出入射光線的角度 和 。

  4 按 計算最小偏向角 (取絕對值)。

  5 重複步驟1~6,可分別測出汞燈光譜中各譜線的最小偏向角 。

  6 按式(9)計算出三棱鏡對各波長譜線的折射率。計算折射率n的數據表格3。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15

  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

  實驗目的:

  觀察光的反射現象,找出光反射時所遵循的’規律。

  實驗器材:

  平面鏡、一張白硬紙板、激光筆、量角器、幾支彩筆

  實驗步驟:

  1、把一箇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張紙板ENF豎直地立在平面鏡上,紙板上的直線ON垂直於鏡面,如上圖所示;

  2、使一束光貼着紙板沿某一箇角度射到O點,經平面鏡反射,沿另一箇方向射出,在紙板上用筆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徑跡;

  3、改變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幾次,換用不同顏色的錄每次光的徑跡;

  4、取下紙板,用量角器測量ON兩側的?i和?r,將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5、把紙板NOF向前或向後折,在紙板上還能看到反射光嗎?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16

  實驗目的:

  觀察水沸騰時的`現象

  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火柴、石棉網、燒杯、中心有孔紙板、溫度計、水、秒錶

  實驗裝置圖:

  沸騰的概念:

  ③實驗中是否一加熱,水就沸騰?

  ④水沸騰時溫度如何變化?

  ⑤停止加熱,水是否還繼續沸騰?說明什麼?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17

  【實驗目的】演示共振現象

  【實驗儀器】魚洗盆

  【注意事項】

  【實驗原理】用手摩擦“洗耳”時,“魚洗”會隨着摩擦的頻率產生振動。當摩擦力引起的振動頻率和“魚洗”壁振動的固有頻率相等或接近時,“魚洗”壁產生共振,振動幅度急劇增大。但由於“魚洗”盆底的限制,使它所產生的波動不能向外傳播,於是在“魚洗”壁上入射波與反射波相互疊加而形成駐波。駐波中振幅最大的點稱波腹,最小的點稱波節。用手摩擦一箇圓盆形的物體,最容易產生一箇數值較低的共振頻率,也就是由四個波腹和四個波節組成的振動形態,“魚洗壁”上振幅最大處會立即激盪水面,將附近的水激出而形成水花。當四個波腹同時作用時,就會出現水花四濺。有意識地在“魚洗壁”上的四個振幅最大處鑄上四條魚,水花就像從魚口裏噴出的一樣。 五:實驗步驟和現象:實驗時,把“魚洗”盆中放入適量水,將雙手用肥皂洗乾淨,然後用雙手去摩擦“魚洗”耳的頂部。隨着雙手同步

  地同步摩擦時,“魚洗”盆會發出悅耳的蜂嗚聲,水珠從4個部位噴出,當聲音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有水花四濺。繼續用手摩擦“魚洗”耳,就會使水花噴濺得很高,就象魚噴水一樣有趣。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18

  【實驗目的】:

  1.通過觀察與思考雙錐體沿斜面軌道上滾的現象,使學生加深瞭解在重力場中物體總是以降低重心,趨於穩定的運動規律。

  2.說明物體具有從勢能高的位置向勢能低的位置運動的趨勢,同時說明物體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換。

  【實驗儀器】:

  錐體上滾演示儀

  【注意事項】

  1:不要將椎體搬離軌道

  2:椎體啓動時位置要正,防止滾動式摔下來造成損壞報告部分

  【實驗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體或系統的能 量總是自然趨向最低狀態。本實驗中在低端的兩根導 軌間距小,錐體停在此處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 端兩根導軌較爲分開,錐體在此處下陷,重心實際上 降低了。實驗現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實驗步驟】:

  1.將雙錐體置於導軌的高端,雙錐體並不下滾;

  2.將雙錐體置於導軌的低端,鬆手後雙錐體向高端滾去;

  3.重複第2步操作,仔細觀察雙錐體上滾的情況。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19

  實驗名稱: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目的: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原理:

  光的折射

  實驗器材:

  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光具座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實驗裝置,將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和光屏中心調整到同一高度;

  2、將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中間某刻度處,把蠟燭放在較遠處,使物距u>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3、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f<u<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4、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蠟燭的像,此時成虛像,應從光屏這側向透鏡裏觀察蠟燭的像,觀察虛像的大小和正倒。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20

  一【實驗名稱】用天平、量筒、燒杯等實驗儀器測定牛奶的密度

  二【實驗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測量牛奶的’密度。

  三【實驗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碼、量筒、燒杯。

  四【實驗原理】ρ=m/V 。

  五【實驗方法(步驟)】

  1.將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按天平使用規則調節天平平衡;

  2.將適量的液體加入到燒杯中,用天平稱量出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1,記錄於預先設計好的表格中;

  3.將量筒放在水平臺面上,把燒杯中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示數並記下量筒內液體的體積V;

  4.稱出燒杯和杯中剩下的液體的質量m2,記錄於表格中;

  5.根據ρ=(m1-m2)/V,計算出牛奶的密度;

  6.爲確保測量準確,可進行多次測量(一般不少於3次),取ρ的平均值,作爲測定結果。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21

  實驗名稱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器材

  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三角板一對、刻度尺一把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1.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

  2.猜想與假設:

  平面鏡成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像與物的大小可能。

  3.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1)檢查器材。

  (2)在桌上鋪上白紙,在白紙上豎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紙上記錄玻璃板的位置。

  (3)把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

  (4

  (5)觀察兩根蠟燭的位置並記錄。

  (6)找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及像的位置跟物體和平面鏡的位置的關係。

  (7)整理器材、擺放整齊。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22

  【實驗課題】

  用驗電器演示導體和絕緣體

  【器材】

  驗電器(或自制驗電器),有機玻璃或橡膠棒,絲綢或毛皮,被檢驗的物體:鐵絲、銅絲等金屬絲,陶瓷、松香、玻璃、橡膠等。

  【操作】

  (1)將絲綢摩擦過的有機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與驗電器接觸,使驗電器帶電,金箔張開一定的角度,然後用手接觸一下驗電器上的小球,金箔馬上合攏。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驗電器上的電荷通過手和人體傳給大地了,這證明人體是導體。

  (2)用上述方法使驗電器重新帶電。手拿鐵絲和銅絲等金屬絲用它們去跟帶電的驗電器小球接觸,可以看到金箔也會合攏,表明驗電器上的電荷通過金屬絲和人體傳到地球上去了,金屬絲是導體。當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們去跟帶電的驗電器小球接觸,金箔仍張開並不合攏,表明驗電器上的電荷沒有通過陶瓷、玻璃、松香等傳到地球上,說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絕緣體。

  【注意事項】

  被檢驗的絕緣體的表面要清潔乾燥,以免表面漏電。

  實驗目的:觀察水的沸騰。

  實驗步驟:

  ①在燒杯裏放入適量水,將燒杯放在石棉網上,然後把溫度計插入水裏。

  ②把酒精燈點着,給燒杯加熱。

  ③邊觀察邊記錄。

  ④做好實驗後,把器材整理好。

  觀察記錄:

  ①水溫在 60℃以下時,隨着水溫不斷升高,杯底上氣泡越來越多,有少量氣泡上升。

  ②水溫在60℃~90℃之間時,杯底氣泡逐漸減少,氣泡上升逐漸加快。

  ③在90℃~100℃之間時,小氣泡上升越來越快。

  ④水在沸騰時,大量氣泡迅速上升,溫度在98℃不變。

  ⑤移走酒精燈,沸騰停止。

  實驗結論:

  ①沸騰是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進行的汽化現象。

  ②水在沸騰時,溫度不變。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23

  一、分析一箇典型實驗,闡明一類實驗規律

  根據化學教學大綱和教材,就實驗內容來講,可歸納爲以下幾種類型。

  有關製取固態、液態、氣態物質的實驗;有關闡明概念,證明基本理論和定律的實驗;有關研究物質的性質和各類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實驗;有關定量方面的實驗。

  一般說來,每一類實驗的原理、裝置、操作等方面總有規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講每一類實驗中的第一個實驗時,首先向學生分析這類實驗的設計原理和內容要求。而後再指導學生親自動手完成實驗,在此基礎上師生通過分析、對比,共同總結出這類實驗的規律,以期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目的。如通過“粗鹽的提純”的實驗,我們引導學生總結出製取純淨的晶體物質的實驗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礎知識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規律。在實驗原理和基礎知識方面,讓學生着重掌握:①組成混合物的各種物質的溶解度;②混合物中各類物質的性質和它們之間能否相互發生反應(若能反應,需要弄清反應條件)。在實驗技能方面讓學生掌握:①所用各種玻璃器皿的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有關物質的溶解、過濾、結晶、再結晶的操作方法。

  二、明確選擇儀器的原則,正確選用儀器

  實驗中,培養學生準確地選擇儀器,是保證實驗順利完成的前提之一。爲此,我們從下述幾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

  1、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性質、反應條件選擇儀器:中學化學教材裏,討論化學反應的條件有:常溫、加熱、加壓、催化劑、光和電等。根據不同的反應條件、反應物的性質來製取新物質時,所需要的儀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們在初中化學講氧氣的實驗室製法時,着重向學生闡明兩點:①凡是對固體物質進行加熱製取氣體時,均可採取製取氧氣的這套反應裝置;②集氣的方法和操作,應根據氣體的溶解度、對空氣的相對密度、常溫能否與水或空氣中任一成分反應等因素而定。

  因爲我們在講氧氣時進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講氨氣、甲烷等氣態物質時,就可以從啓發學生通過對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性質、反應條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實驗所需要的儀器、裝置,來完成製取上述物質的實驗。

  2、根據控制化學反應速度的要求來選擇儀器:在實驗室裏,爲了達到安全而又迅速地製取某種物質,有些反應需使反應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則反之。爲此,在實驗中,要採用適應這些要求的裝置。如我們在講實驗室裏製取氯氣時,就着重向學生講明教材中選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長頸漏斗的理由。這樣分析、講解,使學生在進行實驗設計時就能正確地選好儀器。

  三、分析典型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

  實驗操作的正確與否,不僅是保證安全和實驗效果的先決條件,也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所必需的。在這方面,我們除按實驗原理、要求提出有關的操作內容和要求外,還着重講了下述幾點:

  1、剖析一箇典型實驗,講清一類實驗的操作內容:如通過實驗室裏製取氧氣的實驗分析,可歸納總結出下述操作內容:①儀器的選擇、連接和固定:②裝置氣密性的檢查;③藥品的取用;④加熱方法;⑤氣體的淨化和乾燥;⑥氣體的收集和放置;⑦裝置的拆卸。

  對這些操作,都應講清它們的知識、理論根據。譬如在實驗室裏用濃鹽酸和二氧化錳混和加熱製取氯氣時,由於濃鹽酸有揮發性,水的沸點也不高,所以製得的氯氣中可能混有氯化氫和水蒸汽。欲除去,只要用飽和的氯化鈉水溶液洗滌,不能用水,這是因氯氣與水能發生下列反應:C12+H20HCl+HC10根據化學平衡移動原理,可知增加生成物中的C1-濃度,可使平衡向左進行,以減小氯氣的溶解度。又根據氯氣的性質,要想幹燥氯氣,只能選用液體或顆粒狀的酸性乾燥劑,通常用濃硫酸做乾燥劑。

  2、通過對某些實驗操作的分析,向學生闡明實驗操作的要點:我們在分析某些實驗操作時,爲了讓學生學得會,記得牢,總是把操作要點總結成幾個字或幾句話,讓學生便於記憶。如在配製一定體積的摩爾濃度溶液時,在分析演示的基礎上我們總結出:稱(對固態溶質要稱,液態溶質要量)、溶(溶解)、洗(洗滌溶解時容器的內壁)、稀(稀釋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製法。

  四、培養學生書寫實驗報告的能力

  寫實驗報告是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綜合運用知識的過程。但是在教學中發現有些同學即使到了二年級也還不能較好地寫出實驗報告。其原因是有些學生不知道在實驗中觀察什麼、怎樣觀察、記錄什麼。有些學生對實驗報告寫什麼和怎樣寫還不瞭解。因此,他們常常把實驗報告寫得雜亂無章,空洞無物。爲此,我們從第一節化學課開始,就注意培養學生寫實驗報告的能力,其具體做法是:

  1、在演示實驗中注意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的能力:爲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的能力,我們對現行中師化學教材中所講到的現象進行歸納、綜合。有光、熱、聲、態(狀態)、顏色、氣味、溶解、沉澱、液化、燃燒等等。在每次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中,總是要求學生根據實驗內容中有無新物質的生成和上述現象內容來觀察,並將觀察的結果記錄好,認真分析,去僞存真,填寫於實驗報告中。這樣要求學生,不僅使學生知道在實驗中要觀察些什麼,使學生對知識獲得比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會漏掉某些重要的實驗現象,以致得不到正確結論。

  2、採取具體措施,培養學生書寫實驗報告的能力:爲培養學生寫好實驗報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在演示實驗的過程中,實事求是地認真觀察、分析,並記錄於表的空格中,經過幾次填寫,學生就能比較正確、熟練地對實驗進行觀察記錄,做出解釋和結論。培養了學生書寫實驗報告的能力。

  3、培養學生繪製裝置圖的能力:寫好實驗報告的一箇重要內容,就是正確地繪製裝置圖。過去學生繪的裝置圖往往比例失調,難以辯認。近年來,我們在培養學生繪製裝置圖方面,首先分析各種儀器的構形,找出每件儀器各部分線條的比例關係及每件儀器部分線條之間的比例關係,作反覆的繪圖練習,使學生在寫實驗報告時能迅速而正確地畫出裝置圖。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24

  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麼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隻),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並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後所成的像並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後放上一隻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後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後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誤差,關鍵在於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爲什麼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3

  光學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質中傳播時各種性質的學科。物理光學過去也稱“波動光學”,從光是一種波動出發,能說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現象。而在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關於光是電磁波的假說以後,物理光學也能在這個基礎上解釋光在傳播過程中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時的部分現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獲得一定成功。但光的電磁理論不能解釋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現象,如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及各種原子和分子發射的特徵光譜的規律等;在這些現象中,光表現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紀以來,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學的另一部門“量子光學”。

  【楊氏干涉實驗】楊格於1801年設法穩定兩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見光之干涉實驗,並由此求出可見光波之波長。其方法是,使太陽光通過一擋板上之小孔使成單一光源,再使此單一光源射到另一擋板上,此板上有兩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與單光源等距離,則此兩同相位之兩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條紋。因爲通過第二擋板上兩小孔之光因來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長相等,並且維持一定的相位關係(一般均維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變的干涉條紋。若X爲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條紋與中心點O的距離,D爲雙孔所在面與屏幕之間的距離,2a爲兩針孔S1,S2間之距離(通常小於1毫米),λ爲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發出的光之波長。

  兩光源發出的兩列光源必然在空間相迭加,在傳播中兩波各有各的波峯和波谷。當兩列波的波峯和波峯或波谷和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爲亮點。這些亮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爲波長λ的整數倍。在兩列波的波峯與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爲暗點,這些暗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爲波長λ/2的整數倍。實驗結果的干涉條紋,它是以P0點爲對稱點而明暗相間的條紋。P0點處的中央條紋是明條紋。當用不同的單色光源作實驗時,各明暗條紋的間距並不相同。波長較短的單色光如紫光,條紋較密;波長較長的單色光如紅光,條紋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實驗,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條紋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條紋的兩側,由於各單色光的明暗條紋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紅的彩色條紋。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25

  引言

  物理實驗是初中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重要環節,通過實驗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物理現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本次實驗中,我們將介紹一項有趣的物理實驗,並詳細記錄實驗過程和結果。

  實驗目的

  本次實驗的目的是驗證光的直線傳播。光是一種電磁波,而電磁波可以沿直線傳播,這一性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但我們需要通過實驗來進一步瞭解和驗證這一現象。

  實驗材料

  1、光源:手電筒

  2、屏風:一張白紙或者白色布

  3、隔板:一塊不透明的硬紙板

  實驗步驟

  1、將手電筒置於桌子的一端,打開,並朝向屏風。

  2、在手電筒和屏風之間放置隔板,使光線無法直接照射到屏風上。

  3、觀察屏風上的光亮區域,並移動隔板,觀察光亮區域的變化。

  實驗結果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觀察到當隔板不在光線的.傳播路徑上時,屏風上出現了明顯的陰影,光線無法照射到屏風上。當隔板被移開時,光線能夠直線傳播到屏風上,形成明亮的光斑。這一結果表明光線確實是沿直線傳播的。

  實驗結論

  通過這次實驗,我們驗證了光的直線傳播的現象。這也符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經驗。光的直線傳播是光學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它在光的成像、光的反射折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應用。因此,我們對光的直線傳播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實驗體會

  通過這次實驗,我們不僅加深了對光直線傳播的理解,還學會了通過實驗來驗證物理原理。實驗中的觀察、記錄和總結能力對我們的科學素養有着重要的促進作用。希望我們能夠在今後的學習中繼續保持對於科學實驗的熱情,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

  結語

  物理實驗是物理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實驗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和規律。本次光的直線傳播實驗,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了物理規律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增強了我們對物理知識的信心。希望在未來的學習中,能夠繼續熱愛科學,善於動手實驗,不斷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

  參考資料

  1、《初中物理實驗教程》

  2、《物理學習指導資料》

  3、互聯網資料:物理實驗視頻和教學資源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26

  驗電器(或自制驗電器),有機玻璃或橡膠棒,絲綢或毛皮,被檢驗的物體:鐵絲、銅絲等金屬絲,陶瓷、松香、玻璃、橡膠等。

  (1)將絲綢摩擦過的有機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與驗電器接觸,使驗電器帶電,金箔張開一定的`角度,然後用手接觸一下驗電器上的小球,金箔馬上合攏。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驗電器上的電荷通過手和人體傳給大地了,這證明人體是導體。

  (2)用上述方法使驗電器重新帶電。手拿鐵絲和銅絲等金屬絲用它們去跟帶電的驗電器小球接觸,可以看到金箔也會合攏,表明驗電器上的電荷通過金屬絲和人體傳到地球上去了,金屬絲是導體。當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們去跟帶電的驗電器小球接觸,金箔仍張開並不合攏,表明驗電器上的電荷沒有通過陶瓷、玻璃、松香等傳到地球上,說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絕緣體。

  被檢驗的絕緣體的表面要清潔乾燥,以免表面漏電。

  實驗目的

  觀察水的沸騰。

  實驗步驟:

  ①在燒杯裏放入適量水,將燒杯放在石棉網上,然後把溫度計插入水裏。

  ②把酒精燈點着,給燒杯加熱。

  ③邊觀察邊記錄。

  ④做好實驗後,把器材整理好。

  觀察記錄:

  ①水溫在60℃以下時,隨着水溫不斷升高,杯底上氣泡越來越多,有少量氣泡上升。

  ②水溫在60℃~90℃之間時,杯底氣泡逐漸減少,氣泡上升逐漸加快。

  ③在90℃~100℃之間時,小氣泡上升越來越快。

  ④水在沸騰時,大量氣泡迅速上升,溫度在98℃不變。

  ⑤移走酒精燈,沸騰停止。

  實驗結論:

  ①沸騰是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進行的汽化現象。

  ②水在沸騰時,溫度不變。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27

  器材

  找一箇底面很平的容器,讓一箇蠟燭頭緊貼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裏倒水,蠟燭頭並不會浮起來;輕輕地把蠟燭頭撥倒,它立刻就會浮起來。

  可見,當物體與容器底部緊密接觸時,兩個接觸面間就沒有液體滲入,物體的下表面不再受液體對它向上的壓強,液體對它就失去了向上託的力,浮力當然隨之消失了。

  現在,你能提出爲潛艇擺脫困境的措施了嗎?

  “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對“浮力就是液體對物體向上的壓力和向下的壓力之差”這一結論是可以理解的,但卻難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實驗是攻克這一難點的關鍵,下面介紹兩種簡便方法。

  [方法1]

  器材:大小適當的玻璃漏斗(化學實驗室有)一箇、乒乓球一隻、紅水一杯。

  步驟:

  (1)將乒乓球有意撳入水中,鬆手後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夾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將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將水倒入漏斗中,鬆開拇指,可見乒乓球不浮起,(這時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這是因爲乒乓球與漏斗間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見漏斗柄中水面逐漸上升,當水面升至乒乓球時,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過快,可在乒乓球與漏斗接觸處墊一圈棉花,這樣可以從容地觀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況。)

  [方法2]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徑宜大些,便於操作)一隻、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塊(如象棋子、積木、保溫瓶塞等)一箇、筷子一根、水一杯。

  製作小孔桶:取一鐵扦在酒精燈上燒紅,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徑1cm左右,用砂紙將孔邊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驟:

  (1)將木塊有意撳入水中,鬆手後木塊很快浮起。

  (2)將木塊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並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塊,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見木塊不浮起。(這時小孔處有水向下滴,這是因爲木塊與桶的接觸面之間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塊立即上浮。

  總結

  上述兩例針對實際中物體的表面不可能絕對平滑這一事實,巧妙地利用“小孔滲漏”使水不在物體下面存留,從而使物體失去液體的向上的壓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結果本應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塊卻被牢牢地釘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學生歎服。接着步驟(3)又魔術般地使浮力再現,更令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28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探究式學習的課堂教學是物理新課程教學的亮點,探究式教學給學生創設一箇親近生活、親近社會的空間,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感悟探究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物理探究報告是學生對物理探究活動過程的記載和探究結果的書面彙報,同時也是教師進行科學探究教學活動的一箇重要環節。教師指導好學生寫物理探究報告是初中物理探究教學達到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探索精神”的一種重要形式。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我結合物理教學,逐步滲透物理探究實驗各個環節,由簡到繁,分步指導學生寫物理實驗報告,主要分爲以下幾個過程:

  一.實驗現象的觀察與描述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在分析與論證環節中要求“能初步描述實驗數據或有關信息。”八年級學生初學物理,在開學第一課中,我就讓學生知道,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經過認真的思索而總結出來的。因此,要學好物理,一定要善於觀察,且是有目的的觀察。如在聲現象的教學中,撥動張緊的橡皮筋,觀察橡皮筋的變化;在演示“真空罩中的鬧鐘”實驗中讓學生注意聲音的變化,使學生做到有目的的觀察,並要求學生說出觀察的結果,即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這樣學生對於實驗現象的描述,就會有的放矢。以後要求學生逐步做到由口述到筆錄,學生就會自然過渡,感覺寫物理實驗報告是一箇很簡單的事情。

  二.實驗數據的記錄與表格設計

  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會使用簡單的實驗儀器,能正確記錄實驗數據。”初中物理實驗要求學生會使用相關儀器進行測量,如刻度尺、溫度計、停表、天平等。這樣的物理實驗報告的填寫就是實驗數據記錄。最初的實驗中我將實驗記錄表格設計好,在學生對儀器的使用方法已經掌握後,要求學生使用測量儀器進行測量,並將測量結果填入表格中。在“光反射時的規律”實驗中實驗記錄表格如下:

  實驗記錄:

  實驗次數入射角α反射角γ

  1

  2

  3

  這類實驗不要求學生寫出“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這兩個要素,“分析與論證”可以改成“測量結果”。但填寫實驗數據時一定要強調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事實。

  設計實驗記錄表格也是實驗報告內容之一,我開始是要求學生將實驗記錄填入現成的表格,後來指導學生自己設計表格,學生逐漸總結出:表頭的內容一般爲實驗次數、要測量的量、要計算的量等,學生自己設計好表格之後,加以展示,激發了他們的興趣,獲得成功的樂趣,極大的增強了自信心。

  三.實驗結果的分析與交流

  學生實驗的根本目的就是從各種實驗現象、數據中找出物理規律和得出結論。初中物理實驗除了測量性實驗,大部分是學生通過動手實驗總結物理規律。在測量性實驗中,我只要求學生做到對實驗操作、儀器使用說出或寫出自己的收穫和不足,並思考今後如何改進;在驗證性實驗中除了做到上述要求外,就是對實驗現象和數據的分析。分析結論前先要注意本次實驗目的,然後對現象或數據出現的’普遍規律進行總結。如在“探究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在完成有關測量後(如下表),分析實驗目的是探究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因此實驗記錄中哪些物理量的變化造成機械效率的改變就是分析的重點。

  學生可能會在最初分析時感覺有些困難,我就採取了填空式的實驗結論,如本實驗結論可以設計爲:分析第1、2、3次實驗數據,可以得出:當其它條件一定時,______。通過分析第1、4、5次實驗數據,得出。這樣學生在前面問題的引領下,很自然的寫出第二空的結論。(由於初中物理重點考查控制變量法,很多實驗中也用到了此方法,所以寫出結論時注意表達出結論的得出是在哪個物理量被控制不變,培養學生物理語言表達的規範性。)

  四、實驗步驟的練習與設計

  在學習了一學年的物理以後,學生們已經逐步掌握了以上實驗報告的環節,並能比較熟練的填寫實驗報告單。但對於實驗設計還是一箇薄弱環節,這部分環節我是這樣指導學生的:從八年級下開始學生在填寫實驗報告時,我就將報告單中的實驗步驟設計爲填空式,如下:

  電阻上的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係:

  1按照電路圖連接實驗電路。開關處於.

  2閉合開關,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使電壓表的示數爲1V,讀出此時電流表的示數,記入表格中。

  3改變位置,使電壓表示數變爲3V,再次讀出示數,並記入對應表格。

  4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電磁鐵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

  1、將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流表與電磁鐵連成電路。

  2、將開關閉合或打開,觀察通電、斷電時,電磁鐵對大頭針的吸引情況,判斷電磁鐵磁性的。

  3、將開關合上,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從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情況對比電磁鐵的變化。

  4、將開關合上,使不變,改變電磁鐵的接線,增加通電線圈的匝數,觀察電磁鐵的變化。

  由於填空式實驗報告給出一部分設計思路的提示,進行填空式報告主要是讓學生在填空時思考實驗關鍵點、這樣設計的原因,當然實驗步驟也是爲實驗目的服務的,每做一箇實驗前,我都會讓學生思考:要完成這一目的,需要測量那些物理量,哪些量需要變化,哪些量要保持不變,怎樣做才能實現你的想法。經過一學期的練習,在明確實驗目的之後,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步驟、需要哪些器材呼之慾出,大部分學生能夠設計出基本實驗步驟,互相討論之後加以完善,實驗設計能力大大提高。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合集 篇29

  實驗名稱

  探究凸透鏡的成像特點

  實驗目的

  探究凸透鏡成放大和縮小實像的條件

  實驗器材

  標明焦距的凸透鏡、光屏、蠟燭、火柴、粉筆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1.提出問題:

  凸透鏡成縮小實像需要什麼條件?

  2.猜想與假設:

  (1)凸透鏡成縮小實像時,物距u_______2f。(“大於”、“小於”或“等於”)

  (2)凸透鏡成放大實像時,物距u_______2f。(“大於”、“小於”或“等於”)

  3.設計並進行實驗:

  (1)檢查器材,瞭解凸透鏡焦距,並記錄。

  (2)安裝光具座,調節凸透鏡、光屏、蠟燭高度一致。

  (3)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外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縮小的清晰實像的爲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點,移動物體到2倍焦距以內某處,再移動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實像的爲止,記下此時對應的物距。

  (5)整理器材。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