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精選22篇)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
實驗裝置:
實驗2 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沸騰現象,找出水沸騰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溫度計、燒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紙板、水、秒錶。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器材。在燒杯中加入30ml的水。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當水沸騰,即水溫接近90℃時,每隔0.5min在表格中記錄溫度計的示數T,記錄10次數據。
3、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
4、冷卻後再整理器材。
5、以溫度T爲橫座標,時間t爲縱座標,在下圖中的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從而繪製成水沸騰時溫度與時間關係的圖像;
6、整理、分析實驗數據及其圖像,歸納出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實驗3
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
實驗目的:
觀察光的反射現象,找出光反射時所遵循的規律。
實驗器材:平面鏡、一張白硬紙板、激光筆、量角器、幾支彩筆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把一箇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張紙板ENF豎直地立在平面鏡上,紙板上的直線ON垂直於鏡面,如上圖所示;
2、使一束光貼着紙板沿某一箇角度射到O點,經平面鏡反射,沿另一箇方向射出,在紙板上用筆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徑跡;
3、改變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幾次,換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光的徑跡;
4、取下紙板,用量角器測量ON兩側的i和r,將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5、把紙板NOF向前或向後折,在紙板上還能看到反射光嗎?
實驗4
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係
實驗目的: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原理: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實驗器材: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刻度尺一把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紙上豎立一塊玻璃板作爲平面鏡,沿着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平面鏡的位置;
2、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後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豎立着在玻璃板後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蠟燭像的位置,在紙上記下這兩個位置;
4、移動點燃的蠟燭,重做實驗;
5、用直線把每次實驗中蠟燭和它的像在紙上的位置連起來,並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將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實驗5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目的: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原理:光的折射
實驗器材: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光具座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實驗裝置,將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和光屏中心調整到同一高度;
2、將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中間某刻度處,把蠟燭放在較遠處,使物距u>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3、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f<u<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4、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蠟燭的像,此時成虛像,應從光屏這側向透鏡裏觀察蠟燭的像,觀察虛像的大小和正倒。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2
自然界中,有一種很有趣的現象叫共振。俄羅斯橫跨伏爾加河伏爾加格勒市的大橋全長154米,20xx年5月22日,大橋路面突然開始蠕動,類似於波浪形,併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正在大橋上行駛的車輛在滾動中跳動。這個有趣而又有點危險的現象就是由於共振引起的。
共振是指一箇物理系統在特定頻率下,以最大振幅做振動的情形。共振在聲學中亦稱“共鳴”。
我們在實驗室中,可以通過“耦合擺球”的實驗來演示這個現象及研究影響它的因素。
操作步驟:選中右側第一個單擺,使其擺動起來,經過幾個週期後,看到與其擺長相等的一單擺在它的影響下振幅達到最大,而其他單擺幾乎不擺動;讓擺動停止,在選中右側第二個單擺,使其擺動起來,經過幾個週期後,也看到與其擺長相等的另一單擺在它的影響下振幅達到最大,而其它單擺幾乎不動。
這個結果表明:單擺的共振與其擺長有關。通過查詢資料得知,是否共振與單擺的頻率有關,當頻率相同時,會產生共振現象;因爲其它條件一定時,單擺的頻率與其擺長有關,所以擺長相同的單擺會產生共振。
在上述實驗過程中,還可觀察到當產生共振時,剛開始振動的單擺振幅逐漸減小,共振的單擺振幅逐漸增大。這表明:在產生共振時,會有能量的吸收與轉移。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共振也充當着重要的角色,如常用的微波爐。共振在醫學上也有應用。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共振有時還會給人類造成巨大危害。這其中最爲人們所知曉的便是橋樑垮塌。近幾十年來,美國及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還發生了許多起高樓因大風造成的共振而劇烈搖擺的事件。
在這次物理實驗中,我瞭解到了許多有趣的現象,也學到了許多知識,收穫很大。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3
實驗目的:
觀察水沸騰時的現象
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火柴、石棉網、燒杯、中心有孔紙板、溫度計、水、秒錶
實驗裝置圖:
實驗步驟:
1.按裝置圖安裝實驗儀器,向燒杯中加入溫水,水位高爲燒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燈給水加熱並觀察.(觀察水的溫度變化,水發出的聲音變化,水中的氣泡變化)
描述實驗中水的沸騰前和沸騰時的情景:
(1)水中氣泡在沸騰前,沸騰時
(2)水的聲音在沸騰前,沸騰時
3. 當水溫達到90℃時開始計時,每半分鐘記錄一次溫度。填入下表中,至沸騰後兩分鐘停止。
實驗記錄表:
時間(分) 0 0.5 1 1.5 2 2.5 3 …
溫度(℃)
4、觀察撤火後水是否還繼續保持沸騰?
5、實驗結果分析:
①以時間爲橫座標,溫度爲縱座標,根據記錄用描點法作出水的沸騰圖像。
②請學生敘述實驗現象。
沸騰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來,水聲;繼續加熱時,水中發生劇烈的現象,大量上升並且變(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氣,散到空氣中,水聲變(填“大”或“小”)。
沸騰的概念:
③實驗中是否一加熱,水就沸騰?
④水沸騰時溫度如何變化?
⑤停止加熱,水是否還繼續沸騰?說明什麼?
20xx年X月XX日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4
實驗目的:
觀察水沸騰時的現象
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火柴、石棉網、燒杯、中心有孔紙板、溫度計、水、秒錶
實驗裝置圖:
實驗步驟:
1.按裝置圖安裝實驗儀器,向燒杯中加入溫水,水位高爲燒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燈給水加熱並觀察.(觀察水的溫度變化,水發出的聲音變化,水中的氣泡變化)
描述實驗中水的沸騰前和沸騰時的情景:
(1)水中氣泡在沸騰前,沸騰時
(2)水的聲音在沸騰前,沸騰時
3. 當水溫達到90℃時開始計時,每半分鐘記錄一次溫度。填入下表中,至沸騰後兩分鐘停止。
實驗記錄表:
時間(分) 0 0.5 1 1.5 2 2.5 3 …
溫度(℃)
4、觀察撤火後水是否還繼續保持沸騰?
5、實驗結果分析:
①以時間爲橫座標,溫度爲縱座標,根據記錄用描點法作出水的沸騰圖像。
②請學生敘述實驗現象。
沸騰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來,水聲;繼續加熱時,水中發生劇烈的現象,大量上升並且變(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氣,散到空氣中,水聲變(填“大”或“小”)。
沸騰的概念:
③實驗中是否一加熱,水就沸騰?
④水沸騰時溫度如何變化?
⑤停止加熱,水是否還繼續沸騰?說明什麼?
20xx年X月XX日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5
一、 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不一樣, 質量大的水時間長
2. 不相同, 物質種類不同
探究目的:探究不同物質吸熱能力的不同. 培養實驗能力.
提出問題: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溫度吸收的熱量相同嗎
猜想與假設:不同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相同質量的水和食用油, 使它們升高相同的溫度, 比較它們吸收熱量的多少.
2. 設計表格, 多次實驗, 記錄數據.
3. 整理器材, 進行數據分析.
實驗器材:相同規格的電加熱器、燒杯、溫度計、水、食用油
資料或數據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 升高相同的溫度, 吸收的熱量不同. 評估與交流:
1. 水的比熱容較大, 降低相同的溫度, 放出較多的熱量, 白天把水放出去, 土地吸收相同熱量, 比熱容小升高溫度較快.
2. 新疆地區沙石比較多, 比熱容小, 吸收(放出)相同熱量, 升高(降低)的溫度較多, 溫差比較大.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6
實驗裝置:
實驗2 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沸騰現象,找出水沸騰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溫度計、燒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紙板、水、秒錶。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器材。在燒杯中加入30ml的水。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當水沸騰,即水溫接近90℃時,每隔0.5min在表格中記錄溫度計的示數T,記錄10次數據。
3、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
4、冷卻後再整理器材。
5、以溫度T爲橫座標,時間t爲縱座標,在下圖中的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從而繪製成水沸騰時溫度與時間關係的圖像;
6、整理、分析實驗數據及其圖像,歸納出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7
一、實驗目的
1、學會用BET法測定活性碳的比表面的方法。
2、瞭解BET多分子層吸附理論的基本假設和BET法測定固體比表面積的基本原理。
3、掌握BET法固體比表面的測定方法及掌握比表面測定儀的工作原理和相關測定軟件的操作。
二、實驗原理
氣相色譜法是建立在BET多分子層吸附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測定多孔物質比表面的方式,常用BET公式爲:)-1+P(C-1)/P0VmC上式表述恆溫條件下,吸附量與吸附質相對壓力之間的關係.式中V是平衡壓力爲P時的吸附量,P0爲實驗溫度時的氣體飽和蒸汽壓,Vm是第一層蓋滿時的吸附量,C爲常數.因此式包含Vm和C兩個常數,也稱BET二常數方程.它將欲求量Vm與可測量的參數C,P聯繫起來.上式是一箇一般的直線方程,如果服從這一方程,則以P/[V(P0-P)]對P/P0作圖應得一條直線,而由直線得斜率(C-1)/VmC和直線在縱軸上得截據1/VmC就可求得Vm.則待測樣品得比表面積爲:S=VmNAσA/(22400m)其中NA爲阿伏加德羅常數。m爲樣品質量(單位:g)。σm爲每一箇被吸附分子在吸附劑表面上所佔有得面積,σm的值可以從在液態是的密堆積(每1分子有12個緊鄰分子)計算得到.計算時假定在表面上被吸附的分子以六方密堆積的方式排列,對整個吸附層空間來說,其重複單位爲正六面體,據此計算出常用的吸附質N2的σm=0.162nm2.現在在液氮溫度下測定氮氣的吸附量的方法是最普遍的方法,國際公認的σm的值是0.162nm2.本實驗通過計算機控制色譜法測出待測樣品所具有的表面積。
三、實驗試劑和儀器
比表面測定儀,液氮,高純氮,氫氣.皁膜流量計,保溫杯。
四、實驗步驟
(一)準備工作
1、按逆時針方向將比表面測定儀面板上氮氣穩壓閥和氫氣穩壓閥旋至放鬆位置(此時氣路處於關閉狀態)。
2、將氮氣鋼瓶上的減壓閥按逆時針方向旋至放鬆位置(此時處於關閉狀態),打開鋼瓶主閥,然後按順時針方向緩慢打開減壓閥至減壓表壓力爲0.2MPa,同法打開氫氣鋼瓶(注意鋼瓶表頭的正面不許站人,以免萬一錶盤衝出傷人)。
3、按順時針方向緩慢打開比表面儀面板上氮氣穩壓閥和氫氣穩壓閥至氣體壓力爲0.1MPa。
4、將皁膜流量計與儀器面板上放空1口連接,將氮氣阻力閥下方的1號拉桿拉出,測量氮氣的流速,用氮氣阻力閥調節氮氣的流速爲9ml/min,然後將1號拉桿推入。
5、將皁膜流量計與儀器面板上放空2口連接,將氫氣阻力閥下方的2號拉桿拉出,測量氫氣的流速,用氫氣阻力閥調節氫氣的流速爲36ml/min,然後將2號拉桿推入。
6、打開比表面測定儀主機面板上的電源開關,調節電流調節旋鈕至橋路電流爲120mA,啓電腦,雙擊桌面上Pioneer圖標啓動軟件.觀察基線。
(二)測量工作
1、將液氮從液氮鋼瓶中到入保溫杯中(液麪距杯口約2cm,並嚴格注意安全),待樣品管冷卻後,用裝有液氮的保溫杯套上樣品管,並將保溫杯固定好.觀察基線走勢,當出現吸附峯,然後記錄曲線返回基線後,擊調零按鈕和測量按鈕,然後將保溫杯從樣品管上取下,觀察脫附曲線.當桌面彈出報告時,選擇與之比較的標準參數,然後記錄(打印)結果(若不能自動彈出報告,則擊手切按鈕,在然後在譜圖上選取積分區間,得到報告結果).重複該步驟平行測量三次,取平均值爲樣品的比表面積。
2、實驗完成後,按順序。
(1)關閉測量軟件。
(2)電腦。
(3)將比表面儀面板上電流調節旋鈕調節至電流爲80mA後,關閉電源開關。
(4)關閉氫氣鋼瓶和氮氣鋼瓶上的主閥門(注意勿將各減壓閥和穩壓閥關閉)。
(5)將插線板電源關閉.
操作注意事項
1、比表面測定儀主機板上的粗調,細調和調池旋鈕已固定,不要再動。
2、打開鋼瓶時,表頭正面不要站人,以免氣體將錶盤衝出傷人。
3、使用液氮時要十分小心,不可劇烈震盪保溫杯,也不要將保溫杯蓋子蓋緊。
4、將保溫杯放入樣品管或者取下時動作要緩慢,以免溫度變化太快使樣品管炸裂。
5、關閉鋼瓶主閥時,不可將各減壓閥關閉。
五、數據記錄及處理
樣品序號重量(mg)
表面積(m2/g)
峯面積(m2/g)
標準樣品
樣品170199.
樣品270198.
樣品均值70198.9441624192.5
樣品表面積的平均值爲(199.241+198.646)/2=198.944m2/g
相對誤差爲:(198.944-200.00)/200.00=-0.0078)
六、誤差分析
1、調零時出現問題,出峯時,基線沒有從零開始,然後處理不當。
2、取出裝有液氮的保溫杯時,基線還未開始掃描。
3、脫附時溫度較低,出現拖尾.通常認爲滯後現象是由多孔結構造成,而且大多數情況下脫附的熱力學平衡更完全。
七、注意事項
1、打開鋼瓶時鋼瓶表頭的正面不許站人,以免錶盤衝出傷人。
2、液氮時要十分小心,切不可劇烈震盪保溫杯也不可將保溫杯蓋子蓋緊,注意開關閥門,旋紐的轉動方向。
3、鋼瓶主閥時,注意勿將各減壓閥和穩壓閥關閉。
4、測量時注意計算機操作:在吸附時不點測量按紐,當吸附完畢拿下液氮準備脫附時再點調零,測量,進入測量吸附量的階段。
5、嚴格按照順序關閉儀器。
6、ET公式只適用於比壓約在所不惜.0.05-0.35之間,這是因爲在推導公式時,假定是多層的物理吸附,當比壓小於0.05時,壓力太小,建立不起多層物理吸附,甚至連單分子層吸附也未形成,表面的不均勻性就顯得突出。在比壓大於0.35時,由於毛細凝聚變得顯著起來,因而破壞了多層物理吸附平衡。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8
一、實驗目的
1、掌握氫氘光譜各譜線系的規律,即計算氫氘裏德伯常數RH,RD的方法。
2、掌握獲得和測量氫氘光譜的實驗方法。
3、學習光柵攝譜儀的運行機理,並學會正確使用。
二、實驗儀器及其使用方法
WPS-1自動控制箱,光源:鐵電極。電弧發生器,光源:氫氘放電管。中間光闌,哈德曼光闌,攝譜窗口。
平面光柵攝譜儀是以平面衍射光柵作爲色散元件的光譜儀器。它的光學系統用Ebert-Fastie裝置(垂直對稱式裝置),其光學系統如圖2所示。由光源B(鐵電極、氫氘放電管)發射的光,經過消色差的三透鏡照明系統L均勻照明狹縫S,再經反射鏡P折向球面反射鏡M下方的準光鏡O1上,經O1反射,以平行光束射到光柵G上,經光柵衍射後,不同方向的單色光束射到球面反射鏡的中央窗口暗箱物鏡O2處,最後按波長排列聚焦於感光板F上,旋轉光柵G,改變光柵的入射角,便可改變拍攝譜線的波段範圍和光譜級次。這種裝置的入射狹縫S和光譜感光板是垂直平面內對稱於光柵G放置的,由於光路結構的對稱性,彗差和像散可以矯正到理想的程度,使得在較長譜面範圍內,譜線清晰、均勻。同時由於使用球面鏡M同時作爲準直物鏡和攝譜物鏡,因此不產生色差,且譜面平直。使用攝譜儀做光譜實驗時必須注意以下事項:
(1)攝譜儀爲精密儀器,使用時要注意愛護。尤其是狹縫,非經教師允許,不可以隨意調節各旋鈕,手柄均應輕調慢調,旋到頭時不能再繼續用力,不要觸及儀器的各光學表面;
(2)燃電弧時,注意操作安全。電弧利用高頻高壓,點燃後不要用手觸及儀器外殼;更換電極時要切斷高壓電,用絕緣性能好的鉗子或手套來更換;電弧有強紫外線輻射,使用時要戴防護眼鏡;
(3)鐵弧電極上不能有氧化物,應經常磨光,呈圓錐形;調節兩電極頭之間的距離,注意電極頭成像不要進入中間光闌。
三、實驗原理
巴爾末總結出來的可見光區氫光譜的規律爲:
(n=3,4,5……)
式中的B=364、56nm。此規律可改寫爲:
式中的爲波數,爲氫的裏德伯常數(109678cm)。
根據玻爾理論或量子力學中的相關理論,可得出對氫及類氫離子的光譜規律爲:
其中,和爲整數,z爲該元素的核電荷數,相應元素的裏德伯常數爲:
其中,m和e爲電子的質量和電荷,c是真空中的光速,h爲普朗克常數,M爲原子核的質量。顯然,隨元素的不同R應略有不同,但當認爲M→∞時,便可得到裏德伯常量爲:
這與玻爾原子理論(即電子繞不動的核運動)所推出的R值完全一樣。現在公認的
的值爲:10973731m,這與理論值完全符合。有了這樣精密測定的裏德伯常量,又可以反過來計算還沒有測定的某些元素的裏德伯常數。即:比如應用到氫和氘爲:
可見,氫和氘的裏德伯常數是有差別的,其結果就是氘的譜線相對於氫的譜線會有微小的位移,叫同位素位移。和是能夠直接精確測量的量,測出它們,也就可以計算出氫和氘的裏德伯常數。同時還可以計算出氫和氘的原子核質量比。
式中是已知量。注意:波長應爲真空中的波長,同一光波,在不同介質中波長是不同的,唯有頻率及對應光子的能量是不變的,我們的測量往往是在空氣中進行的,所以爲精確得到結果時應將空氣中的波長轉換爲真空中的波長。
四、測量內容及數據處理
測量內容
1、拍攝氫氘和鐵的光譜。按實驗要求,擬好攝譜程序表格,調好光路後,按程序用哈特曼光欄的相應光孔,分別拍下氫氘和鐵的光譜。
2、顯示譜片。取下底片盒,到暗室進行顯影,定影、水洗等處理得到譜片。
3、觀察和測量氫氘光譜線的波長。在光譜投影儀上觀察譜片上的光譜,區分鐵光譜和氫氘光譜,基於在很小的波長範圍內可以認爲線色散是個常數。如下圖所示、用線性內插法就可以算出待測的譜線的波長。在映譜儀上用直尺進行粗測,在阿貝比長儀上進行精確測量計算出氫氘譜線的波長。
4、數據處理。計算出氫氘的裏德伯常數,確定其不確定度,給出實驗結果表達式。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9
【製作方法】
1.電磁鐵:用兩個木線軸作繞線架,在一箇木線軸上以直徑0.35毫米的漆包線順次繞三層,再在另一箇木線軸上同樣繞三層。取一根鐵棒彎成“U”形,插入兩個木線軸的圓孔內作爲電磁鐵(如圖19.11-l(a)所示)。在電磁鐵上壓一塊長方形小木板,用木螺絲穿過木板插入兩軸之間,固定在18×10×0.8釐米3的底板上,如圖19.11-2所示。
2.銜鐵:剪一塊寬1釐米,長10釐米的鐵片作爲銜鐵。一端焊一根直徑1.5毫米的鐵絲,鐵絲的頂端彎一箇小圓圈作鈴槌,另外剪一塊5釐米長的鐵片與銜鐵等寬,彎成弧形把它焊在銜鐵上,如圖19.11-1(b)、(c)所示。彎一箇3釐米高的直角形支架把銜鐵鉚在支架上,再用木螺絲把支架固定在底板上,使銜鐵正對電磁鐵的兩極,但不能接觸。
3.觸點:靠近弧形鐵片處固定一箇直角形鐵片,在鐵片的上端對準弧形鐵片鑽一箇孔、擰一箇小螺絲釘,使釘尖正觸及弧形鐵片,小螺絲可以調節接觸弧形鐵片的鬆緊度。在鐵絲鈴錘的旁邊固定一箇鈴蓋。安裝方法如圖19.11-2所示。
【使用方法】
用手按開關使電路接通,電磁鐵應吸引銜鐵,鐵絲錘打鈴,當銜鐵被吸之後,弧形鐵片便與接觸的小螺絲釘分開,於是電流中斷,電磁鐵失去磁性、銜鐵又回覆原位,此時弧形鐵片又與螺絲釘接觸,電流又接通,鈴聲又響。這樣反覆不已,鈴聲就繼續不斷。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0
一、實驗目的:
探討電流的通、斷、強弱對電磁鐵的影響;探討增加線圈匝數對電磁鐵磁性的影響。
二、實驗器材:
電磁鐵、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流表和一小堆大頭針。
三、實驗步驟:
1、 將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流表與電磁鐵連成串聯電路。
2、 將開關合上或打開,觀察通電、斷電時,電磁鐵對大頭針的吸引情況,判斷電磁鐵磁性的有無。
3、 將開關合上,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增大和減小(觀察電流表指針的示數),從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情況對比電磁鐵磁性強弱的變化。
4、 將開關合上,使電路中的電流不變(電流表的示數不變)改變電磁鐵的接線,增加通電線圈的匝數,觀察電磁鐵磁性強弱的變化。
四、實驗記錄:
通電
斷電
電流增大
電流減小
線圈匝數增多
電磁鐵的
磁性強弱
五、實驗結論:
(1)電磁鐵通電時 磁性,斷電時 磁性。
(2)通入電磁鐵的電流越大,它的磁性越 。
(3)在電流一定時,外形相同的螺線管,線圈的匝數越多,它的磁性越 。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1
一、實驗目的
(1)加深對弱電解質的解離平衡、同離子效應、鹽類水解等基本概唸的理解。瞭解緩衝溶液的緩衝作用及配製。
(2)掌握難溶電解質的多相離子平衡及沉澱的生成和溶解的條件。
二、實驗原理
在弱電解質的解離平衡或難溶電解質的沉澱一溶解平衡體系中,加入與弱電解質或難溶
電解質具有相同離子的易溶強電解質,則平衡向左移動,產生使弱電解質的解離度或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度明顯降低的現象,叫做同離子效應。
三、實驗用品(儀器、藥品)
試管、藥匙、氨水、醋酸銨固體、酚酞。甲基橙、碘化鉛。碘化鉀。
四、實驗內容及操作步驟
(l)在小試管中加入1 cm3 0.l mol·dm-3 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劑,
觀察溶液顏色。再加入少許NH4Ac晶體,振盪使其溶解,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並進行解釋(2)自己設計一實驗,驗證同離子效應使HAc溶液中的H+濃度降低。
(3)在試管中加入3滴PbI2飽和溶液,加入2滴0.l mol·dm-3 KI溶液。觀察現象,解釋之。
五、實驗現象及結論
(l)在小試管中加入1 cm3 0.l mol·dm-3 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劑,觀察溶液顏色。再加入少許
NH4Ac晶體,振盪使其溶解,因同離子效應OH-濃度降低,鹼性降低,紅色溶液
顏色變淺或褪去,
(2)自己設計一實驗,驗證同離子效應使HAc溶液中的H+濃度降低。在小試管中用滴管加入1毫升0.1摩爾/升醋酸水溶液和1滴甲基橙指示劑,因醋酸溶液呈酸性,使甲基橙
溶液有無色變爲紅色。再用藥匙向小試管中加入少許醋酸銨晶體,振盪使其溶解,因同離子效應,氫離子濃度降低,酸性降低,橙紅色溶液顏色變爲橙黃色或黃色。
(3)在試管中加入3滴PbI2飽和溶液,加入2滴0.l mol·dm-3 KI溶液。有黃色沉澱碘化
鉛生成。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2
試驗日期 實驗一:昆特管
預習部分
【實驗目的】:通過演示昆特管,反應來回兩個聲波在煤油介質中交錯從而形成的波峯和波谷的放大現象。
【實驗儀器】電源,昆特管
【實驗原理】:兩束波的疊加原理,波峯與波峯相遇,波谷與谷相遇,平衡點與平衡點相遇,使震動的現象放大。 報告部分 【實驗內容】:一根玻璃長,管裏面放一些沒有,在一段時致的封閉端,另一端連接一箇接通電源的聲波發生器,打開電源,聲波產生,通過調節聲波的頻率大小,來找到合適的頻率,使波峯和波谷的現象放大,從而發現有幾個地方、出現了劇烈的震動,有些地方看似十分平靜。
【實驗體會】:看到這個實驗,瞭解到波的疊加特性,也感
受到物理的神奇。我們生活在一箇充斥着電磁波、聲波、光波的世界當中,瞭解一些基本的關於博得只是對於我們的健康生活是很有幫助的。
實驗二: 魚洗實驗
【實驗目的:演示共振現象 】
【實驗儀器:魚洗盆 】
【注意事項】
【實驗原理】用手摩擦“洗耳”時,“魚洗”會隨着摩擦的頻率產生振動。當摩擦力引起的振動頻率和“魚洗”壁振動的固有頻率相等或接近時,“魚洗”壁產生共振,振動幅度急劇增大。但由於“魚洗”盆底的限制,使它所產生的波動不能向外傳播,於是在“魚洗”壁上入射波與反射波相互疊加而形成駐波。駐波中振幅最大的點稱波腹,最小的點稱波節。用手摩擦一箇圓盆形的物體,最容易產生一箇數值較低的共振頻率,也就是由四個波腹和四個波節組成的振動形態,“魚洗壁”上振幅最大處會立即激盪水面,將附近的水激出而形成水花。當四個波腹同時作用時,就會出現水花四濺。有意識地在“魚洗壁”上的四個振幅最大處鑄上四條魚,水花就像從魚口裏噴出的一樣。 五:實驗步驟和現象:實驗時,把“魚洗”盆中放入適量水,將雙手用肥皂洗乾淨,然後用雙手去摩擦“魚洗”耳的頂部。隨着雙手同步
地同步摩擦時,“魚洗”盆會發出悅耳的蜂嗚聲,水珠從4個部位噴出,當聲音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有水花四濺。繼續用手摩擦“魚洗”耳,就會使水花噴濺得很高,就象魚噴水一樣有趣。
【原始數據記錄】
【數據處理及結果分析】
實 驗 三:錐 體 上 滾
預習部分
【實驗目的】:
1.通過觀察與思考雙錐體沿斜面軌道上滾的現象,
使學生加深瞭解在重力場中物體總是以降低重心,趨
於穩定的運動規律。
2.說明物體具有從勢能高的位置向勢能低的位置運
動的趨勢,同時說明物體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換。
【實驗儀器】:錐體上滾演示儀
【注意事項】:1:不要將椎體搬離軌道
2:椎體啓動時位置要正,防止滾動式摔下來造成損壞
報告部分 【實驗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體或系統的能 量總是自然趨向最低狀態。本實驗中在低端的兩根導 軌間距小,錐體停在此處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 端兩根導軌較爲分開,錐體在此處下陷,重心實際上 降低了。實驗現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實驗步驟】:
1.將雙錐體置於導軌的’高端,雙錐體並不下滾;
2.將雙錐體置於導軌的低端,鬆手後雙錐體向高端滾去;
3.重複第2步操作,仔細觀察雙錐體上滾的情況。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3
本學期,在學校領導的正確指導下,實驗教學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爲了更好總結本學期實驗教學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特對本學期的實驗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在學期初,首先制定了本學期的實驗教學工作計劃,以實驗計劃指導本學期的物理教學工作並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圓滿的完成了實驗計劃所佈置的任務。
1、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把每一箇演示實驗演示,在演示材料不很完全的條件下,經常自制一些教具或取得另外相近或相似的教具來完成演示實驗,讓每個學生能夠有觀察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達到認識理論的目的。
2、對於學生分組實驗,學期初,我們物理教師首先對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有學習小組長,小組長在學習上和動手能力上都是比較強的學生,在小組中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對於學生實驗,每個學生都能認真、規範、積極動手,認真觀察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通過一學期的訓練和操作,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學生分組實驗,實驗教師對學生認真輔導,還注意巡視學生進行實驗的情況,發現操作不規範的不認真的,教師認真輔導指正,並且作其思想工作,對認真規範的同學,並提出表揚,增強學生的成功感。通過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的操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實驗操作技能。從而使學生學會了許多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3、課外的小實驗。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本學年我們還不斷的提倡學生進行課外小實驗小製作的活動。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4、實驗報告的填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積極的鼓勵學生完成實驗報告,通過實驗的觀察和操作,使學生能夠把觀察的實驗直觀的操作與理論相聯繫,從而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總之。本學期的物理實驗教學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和上級的實驗教學要求還有差距,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將努力探索創新,使實驗教學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4
用驗電器演示導體和絕緣體
【器材】
驗電器(或自制驗電器),有機玻璃或橡膠棒,絲綢或毛皮,被檢驗的物體:鐵絲、銅絲等金屬絲,陶瓷、松香、玻璃、橡膠等。
【操作】
(1)將絲綢摩擦過的有機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與驗電器接觸,使驗電器帶電,金箔張開一定的角度,然後用手接觸一下驗電器上的小球,金箔馬上合攏。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驗電器上的電荷通過手和人體傳給大地了,這證明人體是導體。
(2)用上述方法使驗電器重新帶電。手拿鐵絲和銅絲等金屬絲用它們去跟帶電的驗電器小球接觸,可以看到金箔也會合攏,表明驗電器上的電荷通過金屬絲和人體傳到地球上去了,金屬絲是導體。當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們去跟帶電的驗電器小球接觸,金箔仍張開並不合攏,表明驗電器上的電荷沒有通過陶瓷、玻璃、松香等傳到地球上,說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絕緣體。
【注意事項】
被檢驗的絕緣體的表面要清潔乾燥,以免表面漏電。
實驗目的:觀察水的沸騰。
實驗步驟:
①在燒杯裏放入適量水,將燒杯放在石棉網上,然後把溫度計插入水裏。
②把酒精燈點着,給燒杯加熱。
③邊觀察邊記錄。
④做好實驗後,把器材整理好。
觀察記錄:
①水溫在 60℃以下時,隨着水溫不斷升高,杯底上氣泡越來越多,有少量氣泡上升。
②水溫在60℃~90℃之間時,杯底氣泡逐漸減少,氣泡上升逐漸加快。
③在90℃~100℃之間時,小氣泡上升越來越快。
④水在沸騰時,大量氣泡迅速上升,溫度在98℃不變。
⑤移走酒精燈,沸騰停止。
實驗結論:
①沸騰是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進行的汽化現象。
②水在沸騰時,溫度不變。
20xx年X月XX日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5
一、 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
時間:
探究預備:
1. 不一樣, 質量大的水時間長。
2. 不相同, 物質種類不同。
探究目的:探究不同物質吸熱能力的不同. 培養實驗能力。
提出問題: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溫度吸收的熱量相同嗎。
猜想與假設:不同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相同質量的水和食用油, 使它們升高相同的溫度, 比較它們吸收熱量的多少。
2. 設計表格, 多次實驗, 記錄數據。
3. 整理器材, 進行數據分析。
實驗器材:相同規格的電加熱器、燒杯、溫度計、水、食用油。
資料或數據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 升高相同的溫度, 吸收的熱量不同. 評估與交流:
1. 水的比熱容較大, 降低相同的溫度, 放出較多的熱量, 白天把水放出去, 土地吸收相同熱量, 比熱容小升高溫度較快。
2. 新疆地區沙石比較多, 比熱容小, 吸收(放出)相同熱量, 升高(降低)的溫度較多, 溫差比較大。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6
實驗一 數字基帶信號實驗
一、實驗目的
1、瞭解單極性碼、雙極性碼、歸零碼、不歸零碼等基帶信號波形特點。
2、掌握AMI、HDB3碼的編碼規則。
3、瞭解HDB3 (AMI)編譯碼集成電路CD22103。
二、實驗儀器
l、雙蹤示波器一臺
2、通信原理Ⅵ型實驗箱一臺
3、M6信源模塊
三、實驗原理
AMI編碼規律是:信息代碼1變爲帶有符號的1碼即+1或-1,1的符號反轉交替;信息代碼0爲0碼。AMI碼對應的波形是佔空比爲0.5的雙極性歸零碼,即脈衝寬度是碼元寬度(碼元週期、碼元間隔)0.5倍。
HDB3碼的編碼規律是:4個連0信息碼用取代節000V或B00V代替,當兩個相鄰V碼中間有奇數箇信息1碼時取代節爲000V,有偶數箇信息1碼(包括0個信息1碼)時取代節爲B00V,其他信息0碼仍爲0碼;信息碼的1碼變爲帶有符號的1碼即+1或-1;HDB3碼中1、B的符號符合交替反轉原則,而V的符號破壞這種符號的交替反轉原則,但相鄰V碼的符號又是交替反轉的;HDB3碼是佔空比爲0.5的雙極性歸零碼。
四、實驗內容及步驟
1、熟悉信源模塊,AMI&HDB3編譯碼模塊(由可編程邏輯器件模塊實現)和HDB3編譯碼模塊的工作原理。
2、接通數字信號源模塊的電源。用示波器觀察數字信源模塊上的各種信號波形。
(1)示波器的兩個通道探頭分別接NRZ-OUT和BS-OUT,對照發光二極管的發光狀態, 判斷數字信源單元是否已正常工作(1碼對應的發光管亮,0碼對應的發光管熄);
(2)用K1產生代碼×1110010(X爲任意碼,1110010爲7位幀同步碼),K2,K3 產生任意信息代碼,觀察本實驗給定的集中插入幀同步碼時分複用信號幀結構,和NRZ 碼特點。
3、關閉數字信號源模塊的電源,按照下表連線,打開數字信號源模塊和AMI(HDB3) 編譯碼模塊電源。用示波器觀察AMI (HDB3)編譯單元的各種波形。
(1)示波器的預個探頭CH1和CH2分別接NRZ-OUT和(AMI) HDB3,將信源模塊K1
K2、K3的每一位都置l,觀察並記錄全l碼對應的AMI碼和HDB3碼;再將K1,K2,K3置爲全O,觀察全0碼對應的AMI碼和HDB3碼。觀察AMI碼時將開關Kl置於A端,觀察HDB3碼時將K1置於H端,觀察時應注意編碼輸出(AMI) HDB3比輸入NRZ-out延遲了4個碼元。
(2)將K1,K2,K3置於01110010 00001100 00100000態,觀察並記錄相應的AMI碼和HDB3碼。
(3)將Kl、K2、K3置於任意狀態,K4(碼型選擇開關)先置A再置H端,CHI接NRz—out,
CH2分別接(AMI)HDB3-D,BS-R和NRZ,觀察這些信號波形。觀察時應注意: ·NRZ信號(譯碼輸出)遲後於N RZ-OUT信號(編碼輸入)8個碼元。
·AMI、HDB3碼是佔空比等於0.5的雙極性歸零碼,AMI-D、HDB3-D是佔空比等於0.5的單極性歸零碼。
·BS-OUT是一箇週期基本恆定(等於一箇碼元週期)的TTL電平信號。
·本實驗中若24位信源代碼中只有1個“l“碼,則無法從AMI碼中得到一箇符合要求的位同步信號,因此不能完成正確的譯碼.。若24位信源代碼全爲“0”碼,則更不可能從AMI信號(亦是全0信號)得到正確的位同步信號。信源代碼連O個數越多,越難於從AMl碼中提取位同步信號(或者說要求帶通濾波的Q值越高,因而越難於實現),譯碼輸出NRZ越不穩定,而HDB3碼則不存在這種問題。
五、實驗結果及分析
實驗步驟2:K1:01110010;K2:00100100;K3=00100101
實驗現象如下圖所示:
實驗分析:(1)集中插入幀同步碼時分複用信號幀結構特點:集中插入法是將標誌碼組開始位置的羣同步碼插入於一個碼組的前面。接收端一旦檢測到這個特定的羣同步碼組就馬上知道了這組信息碼元的“頭”。檢測到此特定碼組時可以利用鎖相環保持一定的時間的同步。爲了長時間地保持同步,則需要週期性的將這個特定的碼組插入於每組信息碼元之前。
(2)NRZ碼特點:極性單一,脈衝寬度等於碼元寬度,有直流分量。
實驗步驟3(1)
HDB3全一碼:
HDB3全零碼:
AMI全一碼:
AMI全零碼:
實驗分析:由上圖可知,信息碼全一時,HDB3碼與AMI碼相同;信息碼全零時,AMI碼全零,在圖中顯示爲一條直線,無法提取同步信息;而HDB3碼最大連零數不超過3,有信號電平的跳變,因此仍能提取定時信息。
實驗步驟3(2):將K1,K2,K3置於01110010 00001100 00100000態,此時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
AMI碼: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7
一、實驗目的:
掌握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密度的原理。
瞭解比重瓶法測密度的特點。
掌握比重瓶的用法。
掌握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實驗原理:
物體的密度,爲物體質量,爲物體體積。通常情況下,測量物體密度有以下三種方法:
1、對於形狀規則物體
根據,可通過物理天平直接測量出來,可用長度測量儀器測量相關長度,然後計算出體積。再將、帶入密度公式,求得密度。
2、對於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定密度。
測固體(銅環)密度
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要受到液體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爲。如果將固體(銅環)分別放在空氣中和浸沒在水中稱衡,得到的質量分別爲、,則
② 測液體(鹽水)的密度
將物體(銅環)分別放在空氣、水和待測液體(鹽水)中,測出其質量分別爲、和,同理可得
③ 測石蠟的密度
石蠟密度
———石蠟在空氣中的質量
——–石蠟和銅環都放在水中時稱得的二者質量
——–石蠟在空氣中,銅環放在水中時稱得二者質量
3、用比重瓶法測定液體和不溶於液體的固體小顆粒的密度
①測液體的密度
。
——–空比重瓶的質量
———盛滿待測液體時比重瓶的質量
———盛滿與待測液體同溫度的純水的比重瓶的質量
.固體顆粒的密度爲。
———-待測細小固體的質量
———盛滿水後比重瓶及水的質量
———比重瓶、水及待測固體的總質量
三、實驗用具:TW—05型物理天平、純水、吸水紙、細繩、塑料杯、比重瓶
待測物體:銅環和鹽水、石蠟
四、實驗步驟:
調整天平
⑴調水平 旋轉底腳螺絲,使水平儀的氣泡位於中心。
⑵調空載平衡 空載時,調節橫樑兩端的調節螺母,啓動制動旋鈕,使天平橫樑抬起後,天平指針指中間或擺動格數相等。
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量銅環和鹽水的密度
⑴先把物體用細線掛在天平左邊的秤鉤上,用天平稱出銅環在空氣中質量。
⑵然後在左邊的托盤上放上盛有純水的塑料杯。將銅環放入純水中,稱得銅環在水中的質量。
⑶將塑料杯中的水倒掉,換上鹽水重複上一步,稱出銅環在鹽水中的質量。
⑷將測得數據代入公式計算。
測石蠟的密度
測量石蠟單獨在空氣中的質量,石蠟和銅環全部浸入水中對應的質量,石蠟吊入空中,銅環浸入水中時的質量。代入公式計算。
4、用比重瓶法測定鹽水和不溶於液體的細小鉛條的密度
⑴測空比重瓶的質量。
⑵測盛滿與待測鹽水同溫度的純水的比重瓶的質量。
⑶測盛滿鹽水時比重瓶的質量。
⑷測待測細小鉛條的質量。
⑸測比重瓶、水及待測固體的總質量。
5、記錄水溫、溼度及大氣壓強。
五、數據及數據處理:
(一)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定銅環、鹽水和石蠟的密度
水溫 水的密度 溼度
大氣壓強
136.32 120.55 119.76 49.24 118.74 170.25
銅塊密度
鹽水密度
石蠟密度
(二)用比重瓶法測密度
測定鹽水的密度
水溫 水的密度 溼度
大氣壓強
26.55 74.57 76.27 0.05
待測鹽水的密度
測定細小鉛條的密度
水溫 水的密度 溼度
大氣壓強
32.36 74.57 104.20 0.05
待測鉛條的密度
六、總結:
通過實驗掌握了用流體靜力稱衡法測定固體、液體密度的方法。
掌握了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操作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掌握了採用比重瓶測密度的方法。但讓液流沿着瓶壁慢慢地流進瓶中,避免在瓶壁產生氣泡較難。
通過處理數據,進一步熟悉了有效數字、不確定度等基本物理概念,並掌握了其計算方法。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8
一、 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不一樣, 質量大的水時間長
2. 不相同, 物質種類不同
探究目的:探究不同物質吸熱能力的不同. 培養實驗能力.
提出問題: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溫度吸收的熱量相同嗎
猜想與假設:不同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相同質量的水和食用油, 使它們升高相同的溫度, 比較它們吸收熱量的多少.
2. 設計表格, 多次實驗, 記錄數據.
3. 整理器材, 進行數據分析.
實驗器材:相同規格的電加熱器、燒杯、溫度計、水、食用油
資料或數據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 升高相同的溫度, 吸收的熱量不同. 評估與交流:
1. 水的比熱容較大, 降低相同的溫度, 放出較多的熱量, 白天把水放出去, 土地吸收相同熱量, 比熱容小升高溫度較快.
2. 新疆地區沙石比較多, 比熱容小, 吸收(放出)相同熱量, 升高(降低)的溫度較多, 溫差比較大.
二、 連接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串聯:用電器順次連接在電路中的電路
並聯:用電器並列連接在電路中的電路
2. 串聯:用電器順次連接
並聯:用電器並列連接
探究目的:學生正確連接串、並聯電路, 明確開關作用.
提出問題:在串、並聯電路中, 開關的作用相同嗎
猜想與假設:開關的作用不同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設計串、並聯電路圖, 按照電路圖連接實物圖
2. 觀察開關控制兩燈泡亮暗程度
3. 改變開關位置, 觀察控制情況.
實驗器材:小燈泡、電源、開關、導線
資料或數據收集:
1. 串聯電路中, 開關無論放在哪一個位置, 都能控制小燈泡
2. 並聯電路中, 幹路開關控制整個電路, 支路開關只能控制所在支路的燈泡.
分析和論證:串聯電路開關控制整個電路. 並聯電路幹路開關控制整個電路,支路開關控制所在支路.
評估與交流:
1. 拆除法:觀察用電器是否相互影響;判斷電流路徑
2.圖1:串聯 圖2:並聯
四、練習使用電流表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測量流過用電器的電流大小, 符號:
2. 不允許把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兩端, 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 電流從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
探究目的:會正確使用電流表,會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
提出問題:使用電流表應注意哪些問題
猜想與假設: 不允許把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兩端, 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 電流從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畫出電路圖, 標出電流表正、負接線柱
2. 按圖連接實物
3. 更換不同規格小燈泡多次測量
4. 整理器材.
實驗器材:電源、開關、小燈泡、電流表、導線
資料或數據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
1. 連接方法:①串聯在電路中②電流從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
2. 電流表讀數:認清量程、分度值.
評估與交流
:
1. 明確量程,分度值
2. 測量通過L2的電流
3. 選擇0-3A量程, 讀數爲1.6A
五、探究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的關係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用電流表測量
2. 分別把電流表串聯在電路中
探究目的:探究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的關係
提出問題: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有什麼關係呢
猜想與假設:處處相等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設計電路圖, 連接實物
2. 設計表格, 記錄數據
3. 換用不同規格小燈泡,重複以上操作
實驗器材:電源、小燈泡、開關、導線
資料或數據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在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
評估與交流:
1. 處處相等
2. 注意電流表量程選擇, 正確連接, 多次實驗, 得到普遍規律.
六、探究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的關係 時間:年月日
探究預備:
1. 用電流表測量
2. 電流表分別串聯在幹路、支路上
探究目的:探究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的關係
提出問題: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與各支路電流有何關係
猜想與假設: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 設計實驗電路圖, 連接實物
2. 閉合開關, 進行測量
3. 設計表格, 記錄數據
4. 換用不同規格小燈泡,多次實驗
5. 整理器材, 分析數據
實驗器材:電源、小燈泡、導線、開關、電流表
資料或數據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在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
評估與交流:
1. A1測幹路電流,A2測通過L2、L3的總電流,A3測通過L3電流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19
預習報告:
1.試驗目的。(這個大學物理試驗書上抄,哪個試驗就抄哪個)。
2.實驗儀器。照着書上抄。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書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況下是抄結論性的公式。再對這個公式上的物理量進行分析,說明這些物理量都是什麼東東。這是沒有充分預習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試驗,你就把整個試驗裏涉及的物理量寫上,再分析。
4.試驗內容和步驟。抄書上。差不多抄半面多就可以了。
5.試驗數據。做完試驗後的記錄。這些數據最好用三線圖畫。注意標上表號和表名。
6.試驗現象.隨便寫點。
試驗報告:
1.試驗目的。方法同上。
2.試驗原理。把書上的歸納一下,抄!差不多半面紙。在原理的後面把試驗儀器寫上。
3.試驗數據及其處理。書上有模板。照着做。一般情況是求平均值,標準偏差那些。書上有。注意:小數點的位數一定要正確。
4.試驗結果:把上面處理好的數據處理的結果寫出來。
5.討論。如果那個試驗的後面有思考題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沒有就自己想,寫點總結性的話。或者書上抄一兩句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20
拉伸實驗是測定材料在常溫靜載下機械性能的最基本和重要的實驗之一。這不僅因爲拉伸實驗簡便易行,便於分析,且測試技術較爲成熟。更重要的是,工程設計中所選用的材料的強度、塑形和彈性模量等機械指標,大多數是以拉伸實驗爲主要依據。
實驗目的
1、驗證胡可定律,測定低碳鋼的E。
2、測定低碳鋼拉伸時的強度性能指標:屈服應力Rel和抗拉強度Rm。
3、測定低碳鋼拉伸時的塑性性能指標:伸長率A和斷面收縮率Z
4、測定灰鑄鐵拉伸時的強度性能指標:抗拉強度Rm
5、繪製低碳鋼和灰鑄鐵拉伸圖,比較低碳鋼與灰鑄鐵在拉伸樹的力學性能和破壞形式。
實驗設備和儀器
萬能試驗機、遊標卡尺,引伸儀
實驗試樣
實驗原理
按我國目前執行的國家GB/T228—20xx標準——《金屬材料室溫拉伸試驗方法》的規定,在室溫10℃~35℃的範圍內進行試驗。
將試樣安裝在試驗機的夾頭中,固定引伸儀,然後開動試驗機,使試樣受到緩慢增加的拉力(應根據材料性能和試驗目的確定拉伸速度),直到拉斷爲止,並利用試驗機的自動繪圖裝置繪出材料的拉伸圖。
應當指出,試驗機自動繪圖裝置繪出的拉伸變形ΔL主要是整個試樣(不只是標距部分)的伸長,還包括機器的彈性變形和試樣在夾頭中的滑動等因素。由於試樣開始受力時,頭部在夾頭內的滑動較大,故繪出的拉伸圖最初一段是曲線。
1.低碳鋼(典型的塑性材料)
當拉力較小時,試樣伸長量與力成正比增加,保持直線關係,拉力超過FP
後拉伸曲線將由直變曲。保持直線關係的最大拉力就是材料比例極限的力值FP。
在FP的上方附近有一點是Fc,若拉力小於Fc而卸載時,卸載後試樣立刻恢復原狀,若拉力大於Fc後再卸載,則試件只能部分恢復,保留的殘餘變形即爲塑性變形,因而Fc是代表材料彈性極限的力值。
當拉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時,試驗機的示力指針(主動針)開始擺動或停止不動,拉伸圖上出現鋸齒狀或平臺,這說明此時試樣所受的拉力幾乎不變但變形卻在繼續,這種現象稱爲材料的屈服。低碳鋼的屈服階段常呈鋸齒狀,其上屈服點B′受變形速度及試樣形式等因素的影響較大,而下屈服點B則比較穩定(因此工程上常以其下屈服點B所對應的力值FeL作爲材料屈服時的力值)。確定屈服力值時,必須注意觀察讀數錶盤上測力指針的轉動情況,讀取測力度盤指針首次迴轉前指示的最大力FeH(上屈服荷載)和不計初瞬時效應時屈服階段中的最小力FeL(下屈服荷載)或首次停止轉動指示的恆定力FeL(下屈服荷載),將其分別除以試樣的原始橫截面積(S0)便可得到上屈服強度ReH和下屈服強度ReL。
即ReH=FeH/S0ReL=FeL/S0屈服階段過後,雖然變形仍繼續增大,但力值也隨之增加,拉伸曲線又繼續上升,這說明材料又恢復了抵抗變形的能力,這種現象稱爲材料的強化。在強化階段內,試樣的變形主要是塑性變形,比彈性階段內試樣的變形大得多,在達到最大力Fm之前,試樣標距範圍內的變形是均勻的,拉伸曲線是一段平緩上升的曲線,這時可明顯地看到整個試樣的橫向尺寸在縮小。此最大力Fm爲材料的抗拉強度力值,由公式Rm=Fm/S0即可得到材料的抗拉強度Rm。
如果在材料的強化階段內卸載後再加載,直到試樣拉斷,則所得到的曲線,卸載時曲線並不沿原拉伸曲線卸回,而是沿近乎平行於彈性階段的直線卸回,這說明卸載前試樣中除了有塑性變形外,還有一部分彈性變形;卸載後再繼續加載,曲線幾乎沿卸載路徑變化,然後繼續強化變形,就像沒有卸載一樣,這種現象稱爲材料的冷作硬化。顯然,冷作硬化提高了材料的比例極限和屈服極限,但材料的塑性卻相應降低。
當荷載達到最大力Fm後,示力指針由最大力Fm緩慢迴轉時,試樣上某一部位開始產生局部伸長和頸縮,在頸縮發生部位,橫截面面積急劇縮小,繼續拉伸所需的力也迅速減小,拉伸曲線開始下降,直至試樣斷裂。此時通過測量試樣斷裂後的標距長度Lu和斷口處最小直徑du,計算斷後最小截面積(Su),由計算公式ALuL0SSu100%Z0100%L0S0、即可得到試樣的斷後伸長率A和斷面收縮率Z。
2.鑄鐵(典型的脆性材料)
脆性材料是指斷後伸長率A<5%的材料,其從開始承受拉力直至試樣被拉斷,變形都很小。而且,大多數脆性材料在拉伸時的應力-應變曲線上都沒有明顯的直線段,幾乎沒有塑性變形,也不會出現屈服和頸縮等現象,只有斷裂時的應力值——強度極限。
鑄鐵試樣在承受拉力、變形極小時,就達到最大力Fm而突然發生斷裂,其抗拉強度也遠小於低碳鋼的抗拉強度。同樣,由公式Rm=Fm/S0即可得到其抗拉強度Rm,而由公式ALuL0L0100%則可求得其斷後伸長率A。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21
1、提出問題:
聲音的強弱(聲音的響度)可能
1)、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振幅)有關;
2)、與人離聲源的距離有關。
2、猜想或假設:
1)、聲源的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2)、人離聲源的距離越近,人聽到的聲音響度越大。
3、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用控制變量法)如,
探究1)聲音的響度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振幅)的關係:
考慮讓人與聲源的距離相同,使聲源的振幅不同, 看在聲源的振幅大小不同時,聽聲音響度大小的情況怎樣?
探究2)響度與人離聲源距的離大小關係
考慮讓聲源的振幅相同,使人離聲源距離不同,看在人離聲源的距離大小不同時,聽聲音響度大小的情況怎樣?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探究1)選一隻鼓,在鼓上放一小紙屑,讓人離聲源的距離0.5米(不變)
(1)第一次輕輕地敲擊一下鼓,看到小紙屑跳起(如0.5釐米),聽到一箇響度不太大的聲音;
(2)第二次重重地敲擊一下鼓,看到小紙屑跳起(如1.5釐米),聽到一箇響度很大的聲音。
結論:人離聲源的距離相同時,聲源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越大。
探究2)的實驗過程與上類似
結論是:聲源的振幅相同時,人離聲源的距離越近,人聽到的聲音響度越大。
5、自我評估:
這兩個結論經得起驗證。如,我們要讓鈴的聲音很響,我們可以用力去打鈴;汽車鳴笛,我們離汽車越近,聽到的聲音越響。
6、交流與應用
如果我們聲音小了,聽衆可能聽不見我們的說話聲,我們可以考慮:
1)讓說話的聲音大一些(聲帶的振幅大了);
2)與聽衆的距離近一些。
有關物理實驗報告範文 篇22
重力加速度的測定
一、實驗任務
精確測定銀川地區的重力加速度
二、實驗要求
測量結果的相對不確定度不超過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較
初步確定有以下六種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點計時器測量
所用儀器爲:打點計時器、直尺、帶錢夾的鐵架臺、紙帶、夾子、重物、學生電源等.
利用自由落體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體運動.選擇理想紙帶,找出起始點0,數出時間爲t的p點,用米尺測出op的距離爲h,其中t=0.02秒×兩點間隔數.由公式h=gt2/2得g=2h/t2,將所測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測重力加速度
調節水龍頭閥門,使水滴按相等時間滴下,用秒錶測出n個(n取50—100)水滴所用時間t,則每兩水滴相隔時間爲t′=t/n,用米尺測出水滴下落距離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徑爲r的玻璃杯,內裝適當的液體,固定在旋轉臺上.旋轉臺繞其對稱軸以角速度ω勻速旋轉,這時液體相對於玻璃杯的形狀爲旋轉拋物面
重力加速度的計算公式推導如下:
取液麪上任一液元a,它距轉軸爲x,質量爲m,受重力mg、彈力n.由動力學知:
ncosα-mg=0 (1)
nsinα=mω2x (2)
兩式相比得tgα=ω2x/g,又 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 ∴ g=ω2×2/2y.
.將某點對於對稱軸和垂直於對稱軸最低點的直角座標系的座標x、y測出,將轉檯轉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四、光電控制計時法
調節水龍頭閥門,使水滴按相等時間滴下,用秒錶測出n個(n取50—100)水滴所用時間t,則每兩水滴相隔時間爲t′=t/n,用米尺測出水滴下落距離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五、用圓錐擺測量
所用儀器爲:米尺、秒錶、單擺.
使單擺的擺錘在水平面內作勻速圓周運動,用直尺測量出h(見圖1),用秒錶測出擺錐n轉所用的時間t,則擺錐角速度ω=2πn/t
擺錐作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所以mgtgθ=mω2r由以上幾式得:
g=4π2n2h/t2.
將所測的n、t、h代入即可求得g值.
方法六、單擺法測量重力加速度
在擺角很小時,擺動週期爲:
則
通過對以上六種方法的比較,本想嘗試利用光電控制計時法來測量,但因爲實驗室器材不全,故該方法無法進行;對其他幾種方法反覆比較,用單擺法測量重力加速度原理、方法都比較簡單且最熟悉,儀器在實驗室也很齊全,故利用該方法來測最爲順利,從而可以得到更爲精確的值。
四、採用模型六利用單擺法測量重力加速度
摘要:
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學中一箇重要參量。地球上各個地區重力加速度的數值,隨該地區的地理緯度和相對海平面的高度而稍有差異。一般說,在赤道附近重力加速度值最小,越靠近南北兩極,重力加速度的值越大,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約爲1/300。研究重力加速度的分佈情況,在地球物理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利用專門儀器,仔細測繪各地區重力加速度的分佈情況,還可以對地下資源進行探測。
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內觀察一箇聖燈的緩慢擺動,用他的脈搏跳動作爲計時器計算聖燈擺動的時間,他發現連續擺動的聖燈,其每次擺動的時間間隔是相等的,與聖燈擺動的幅度無關,並進一步用實驗證實了觀察的結果,爲單擺作爲計時裝置奠定了基礎。這就是單擺的等時性原理。
應用單擺來測量重力加速度簡單方便,因爲單擺的振動週期是決定於振動系統本身的性質,即決定於重力加速度g和擺長l,只需要量出擺長,並測定擺動的週期,就可以算出g值。
實驗器材:
單擺裝置(自由落體測定儀),鋼捲尺,遊標卡尺、電腦通用計數器、光電門、單擺線
實驗原理:
單擺是由一根不能伸長的輕質細線和懸在此線下端體積很小的重球所構成。在擺長遠大於球的直徑,擺錐質量遠大於線的質量的條件下,將懸掛的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邊(很小距離,擺角小於5°),然後釋放,擺錐即在平衡位置左右作週期性的往返擺動,如圖2-1所示。
f =p sinθ
f
θ
t=p cosθ
p = mg
l
圖2-1 單擺原理圖
擺錐所受的力f是重力和繩子張力的合力,f指向平衡位置。當擺角很小時(θ初中物理實驗報告3
光學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質中傳播時各種性質的學科。物理光學過去也稱“波動光學”,從光是一種波動出發,能說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現象。而在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麥克斯韋關於光是電磁波的假說以後,物理光學也能在這個基礎上解釋光在傳播過程中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時的部分現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獲得一定成功。但光的電磁理論不能解釋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現象,如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及各種原子和分子發射的特徵光譜的規律等;在這些現象中,光表現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紀以來,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學的另一部門“量子光學”。
【楊氏干涉實驗】楊格於1801年設法穩定兩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見光之干涉實驗,並由此求出可見光波之波長。其方法是,使太陽光通過一擋板上之小孔使成單一光源,再使此單一光源射到另一擋板上,此板上有兩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與單光源等距離,則此兩同相位之兩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條紋。因爲通過第二擋板上兩小孔之光因來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長相等,並且維持一定的相位關係(一般均維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變的干涉條紋。若X爲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條紋與中心點O的距離,D爲雙孔所在面與屏幕之間的距離,2a爲兩針孔S1,S2間之距離(通常小於1毫米),λ爲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發出的光之波長。
兩光源發出的兩列光源必然在空間相迭加,在傳播中兩波各有各的波峯和波谷。當兩列波的波峯和波峯或波谷和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爲亮點。這些亮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爲波長λ的整數倍。在兩列波的波峯與波谷相重疊之點必爲暗點,這些暗點至S1與S2的光程差必爲波長λ/2的整數倍。實驗結果的干涉條紋,它是以P0點爲對稱點而明暗相間的條紋。P0點處的中央條紋是明條紋。當用不同的單色光源作實驗時,各明暗條紋的間距並不相同。波長較短的單色光如紫光,條紋較密;波長較長的單色光如紅光,條紋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實驗,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條紋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條紋的兩側,由於各單色光的明暗條紋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紅的彩色條紋。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