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實驗報告(通用4篇)
微生物實驗報告 篇1
一、實驗名稱
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二、實驗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在細胞質基質中的形態和分佈
三、實驗原理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呈橢球狀,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葉綠體可以運動,改變橢球體的方向,這樣既能接受較多的光照,又不至於被強光灼傷。在強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側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條件下采集的葫蘆蘚,其小葉內葉綠體橢球體的形狀不完全一樣。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於不斷的流動狀態,觀察細胞質的流動,可以用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的運動做爲標誌。
四、材料用具
蘚類的葉,新鮮的黑藻,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刀片,培養皿,鉛筆
五、實驗過程(見書p30)
1、製作蘚類葉片的臨時裝片
2、用顯微鏡觀察葉綠體
3、製作黑藻葉片臨時裝片
4、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質流動
六、討論
1、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是否靜止不動,爲什麼?
2、葉綠體的形態和分佈與葉綠體的功能有什麼關係?
3、植物細胞的細胞質處於不斷的流動狀態,這對於活細胞完成生命活動有什麼意義?
4、用鉛筆畫一箇葉片細胞,標出葉綠體的大致流動方向。
微生物實驗報告 篇2
第十次實驗分離產澱粉酶微生物
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專業:生物科學類
年級:20xx級
姓名:
學號:
20xx年XX月XX日
實驗十分離產澱粉酶的微生物
一、實驗目的
1、熟悉常用微生物培養基(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的配製方法。
2、學習各種無菌操作技術,並用此技術進行爲微生物稀釋分離、劃線分離接種。
3、用平板劃線法和稀釋塗布平板發分離微生物。
4、認識爲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體會無菌操作的重要性。
5、掌握分離產澱粉酶微生物的試驗方法和步驟,瞭解產澱粉酶的微生物種類及形態。
二、實驗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營,是尋找和發現有重要應用潛力的微生物的主要菌源。不同土樣中各類微生物數量不同,一般土壤中細菌數量最多,其次爲放線菌和黴菌。一般在較乾燥,偏鹼性、有機質豐富的土壤中放線苗數量較多;酵母菌在一般土壤中的數量較少,而在水果表皮、葡萄園、果園土中數量多些。本次實驗從土壤中分離產澱粉酶的微生物,應該取那些富含產澱粉酶的’微生物的土樣。從複雜的微生物羣體中獲得只含有一種或某一類型微生物的過程稱爲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常用的方法有
1、簡單單細胞挑取法
2、平板分離法和稀釋塗布平板法
此次實驗採取的是平板分離法和稀釋塗布平板法結合,該方法操作簡單,普遍用於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其原理包括:
1)稀釋後的細胞懸液圖不在平板上可以分離得單個菌株
2)在適合於待分離微生物的生長條件(如營養、酸鹼度、溫度與氧等)下培養微生物,或加入某種抑制劑造成只利於待分離微生物的生長,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的環境,從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3)微生物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形成的單個菌落可以是由一箇細胞繁殖而成的集合體。因此可通過挑取單菌落而獲得純培養。獲得單菌落的方法可通過稀釋塗布平板或平板劃線等方法完成。
以澱粉作爲惟一碳源的培養基培養未分離細菌,能產澱粉酶的細菌能生長,且菌落周圍出現透明圈(澱粉不透明,被消化後變透明),則產澱粉酶微生物被分離出來。本實驗採用透明圈檢驗法檢測培養物中是否有產澱粉酶微生物的生長。
三、實驗儀器及試劑
1、器材:
培養皿、載玻片、蓋玻片、普通光學顯微鏡、量筒、滴管、吸水紙、燒杯、三角瓶、酒精燈、玻璃棒、接種環、鑷子、恆溫培養箱、高壓蒸汽滅菌鍋、天平、濾紙、pH試紙等。
2、試劑:
配製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的原料(牛肉膏、NaCl、瓊脂、蛋白腖)、澱粉、盧戈氏碘液、蒸餾水、250ml三角瓶中裝90ml無菌水加20粒玻璃珠,作稀釋用等。
3、土樣:
取自貴州大學農生樓后土壤10g,地下10cm左右。
四、實驗步驟:
1、配製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
1)配製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400ml(用於11個平皿和7支試管斜面)牛肉膏0.5%…………………………………2g
蛋白腖1%……………………………………4g
NaCl0.5%…………………………………..2g
瓊脂2%……………………………………..8g
澱粉0.5%………………………………….2g
pH……………………………………7.0~7.2
(2)無菌水的製備
分別取9ml蒸餾水加入5支試管中,加塞後用報紙包紮捆綁,放入高壓蒸汽滅菌鍋滅菌備用。取90ml蒸餾水加入250ml三角瓶中,同樣的操作,滅菌備用。
(3)器皿的準備
將刻度吸管用報紙包紮,培養皿裝入專用滅菌杯分別放入高溫滅菌箱滅菌備用。
2)倒11個平板和7支試管斜面,包紮,0.1Mp、121℃、滅菌30min.
2、製備土壤稀釋液:
稱取土樣10g,放入盛有250ml無菌水的帶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盪搖勻10min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然後用移液槍從三角瓶中吸取1ml(此操作要求無菌操作),加入另一盛有9ml無菌水的試管中,混合均勻,以此類推分別製成製成0.01、0.001、0.0001、0.00001、0.000001不同稀釋度的土壤溶液。
3、塗布培養:
0.00001、0.000001濃度的土壤稀釋液作爲塗布平板培養的對象,將其分別塗布在3個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中,共6個培養基,標號,37°C溫箱培養48h。
4、選取目的菌株:
兩天後對土壤溶液的微生物培養基進行觀察,並取兩個菌落形態完全一致的分散的單個菌落,對其中一箇噴灑盧戈氏碘液,觀察其菌落周圍是否出現透明圈,如果出現透明圈說明此菌株產澱粉酶,是目的菌株,記錄細菌明顯的性狀。
微生物實驗報告 篇3
實驗名稱:
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實驗目的:
1、學習製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2、學會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用圖畫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
3、對比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各有什麼不同。
實驗重點:
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實驗難點:
正確使用顯微鏡。
實驗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顯微鏡、洋蔥、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鑷子、放大鏡等。實驗過程:
一、導入課題
出示洋蔥。問:如果從它的內表皮上揭下一塊,用顯微鏡來觀察能看到些什麼呢?(板書課題)
二、製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1、師講解並演示製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的方法與步驟。
(1)在一箇乾淨的玻璃載片中間滴一滴清水;
(2)用小刀在洋蔥鱗葉片內壁劃一個“井”字,用鑷子取下“井”中洋蔥內表皮放到載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不能摺疊;
(3)用蓋玻片傾斜着蓋到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如水不足,可沿蓋玻片邊緣滴加;若水分過多,可用吸水紙吸掉;
(4)從蓋玻片的一邊滴一滴稀釋的碘酒,並把玻片微微傾斜,再在蓋玻片的另一邊用吸水紙吸掉多餘的水;
(5)洋蔥表皮玻片標本做成可進行觀察。
2、學生以組爲單位自制玻片標本(最好制三份裝片,便於下面的對比觀察),教師巡視指導(教育學生注意安全)。
三、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1、先用肉眼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內容畫在科學記錄本上。
2、再用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內容畫到科學記錄本上。
3、學生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鏡分別觀察到什麼?它們有何不同?
4、利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1)、出示顯微鏡,引導學生認識顯微鏡,簡介各部分的名稱、功能及使用方法,學生每5人一組操作熟悉顯微鏡。
(2)、各組利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師操作演示: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生一步步跟着操作。)
(3)、學生觀察、記錄、描畫洋蔥表皮細胞。教師巡視指導,各組的實驗組長監督組員操作是否規範,要求每個人都要操作、都要觀察,並將觀察結果進行交流。組長將大家在顯微鏡下的發現畫到科學記錄本上。
5、全班交流在顯微鏡下的.發現。
(1)各組推薦發言代表談自己的發現。
(2)各組將所畫的觀察結果向全班展示。
(3)交流討論評價。
6、師小結:我們發現放大鏡比肉眼、顯微鏡比放大鏡看到的細節更多,更清楚。我們發現洋蔥表皮是由一箇個比較規則的多邊形組成的,而且大多呈長方形,外爲細胞壁,內爲無色細胞質和細胞核。洋蔥表皮上的一箇個小房間似的結構,就是洋蔥的細胞。(師一邊描述一邊畫洋蔥細胞簡圖)
四、實驗結束。
回收實驗器材,整理實驗桌。
微生物實驗報告 篇4
一、實驗名稱:
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二、實驗材料:
顯微鏡、洋蔥表皮細胞切片,及其他細胞裝片。
三、實驗步驟:
1、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把顯微鏡向着光放在實驗臺上。
2、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3、調節載物臺下的反光鏡,從目鏡往下看,能看見亮的光圈。
4、觀察:調節粗準焦螺旋,把所要觀察的洋蔥表皮切片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夾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央。
5、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轉動粗準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細胞爲止,最後整理器材。
四、使用注意事項:
1、取送顯微鏡時,應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輕拿輕放。
2、鏡檢時,坐姿端正,一般用左眼觀察物象,用右眼看着實驗報告紙畫圖。兩眼須同時睜開。
3、切忌一面從目鏡進行觀察,一面使鏡筒下降,這樣容易使物鏡與玻片標本碰撞而損壞。
4、在高倍鏡下調節焦距時,切勿使用粗調節器,以免壓壞標本,損壞物鏡。
5、顯微鏡使用完畢必須先上升鏡筒,移開鏡頭後再取出玻片標本,以免取玻片時擦損鏡頭的鏡面。
五、實驗原理:
利用教學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六、創新點:
在實驗過程中爲學生提供多種細胞裝片,以供學生操作、觀察,增加了學生動手實驗的時間,使學生在實驗中經歷調節顯微鏡的焦距的過程,從而熟練掌握教學教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