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報告範文(通用30篇)
實驗報告範文 篇1
班級:
姓名:學號:組員:指導教師:
實驗日期:20xx年9月25日
1、實驗目的
1.準確識讀流程圖。
2.能準確列出組裝管線所需的工具和易耗品等領件清單並正確領取工具和易耗品。
3.能進行管線的拆除。4.能進行管道的組裝。5.能進行管線的試壓。
6.樹立牢固的安全意識,能做到管路拆裝過程中的安全規範。
2、實驗工具清單
表2管件、閥門清單
3、實驗步驟和內容
3.1管路拆卸
管路的拆卸的原則:先上後下、歸類放好、合理分工、合作完成。拆卸時應從上到下的順序開始操作,先拆支管後拆總管。由於拆卸的管件較多,因此拆下的零件、墊片、螺栓螺母統一標上標號,歸來放置。同學之間操作時,必須要用合適的工具,用力適當。首先,我們按照上圖對要拆卸的管道和管件進行了1-8號,根據先松後拆,先上到下的順序對管路進行拆裝,拆卸的管件小心輕放,拆卸由兩位同學以對角線的方式同時拆卸螺栓螺母,再把拆卸下來的部件(密封墊片、螺栓、螺母、管段)放到相應的位置,每個法蘭對應的螺栓和螺母對號放置,以免混用導致不配套,導致出現滲漏的現象。
表4拆卸的管件尺寸
3.2管路的組裝
管路的組裝原則:先下後上、墊片對齊、循序漸進、對角擰緊。
因拆卸過程中把拆卸下來的部件(密封墊片、螺栓、螺母、管段)統一放在相應的位置上,每個法蘭對應的螺栓和螺母對號放置。故管路組裝就比較簡單,
組裝的順序就照拆裝順序相反進行操作組裝管路。操作過程中先裝後擰緊,兩位同學以對角線的形式同時擰緊螺母,這樣操作防止流體的泄漏。在進行組裝時,應正確剪裁密封墊片,若剪裁口徑過大,則會影響密封效果;若剪裁口徑過小,
則會影響流體的流速。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墊片的剪裁不能影響法蘭和螺栓螺母之間進行密封。我們小組再安裝了5-8號管件後進行了漏水檢驗,確定沒有漏水現象後,我們在繼續組裝其餘管件。
3.3試壓檢漏
系統注水前先將儲水罐底部的排水閥關閉,打開進水閥門,此時開始進行注水,當液麪讀數爲40cm時,打開出水口截止閥,同時打開泵口排空閥將系統內空氣耗盡,應排氣至漏水後,再關閉閥門,以防止泵的氣蝕現象產生。離心泵啓動前應關閉出口閥。若在加壓過程中,系統震動強烈而流量計中汽包較多,則表示在灌泵時未將泵內氣體排盡,使得泵在運行中產生氣蝕,泵效率降低,數據產生誤差。檢查系統無泄漏後,結束本次實驗,緩慢關閉泵出口閥,再關閉泵,接着關閉出水口截止閥,同時應打開系統放空閥將水排空。
表5實驗數據
4、實驗現象分析
實驗管路在組裝後,經儲水箱上方的開關放水通過管路循環回到儲水箱,管路的所有接口沒有漏水現象,則表明管路組裝成功。組裝成功後,打開排水閥的開關,首先進行灌泵,在接通電源,啓動電動機,使泵運轉,再慢慢開啓出口閥,調節流量計的開度,讀出泵的實際流量。穩定後讀出壓力錶、溫度、真空表上的讀數。讀數完成後,關閉出口閥,停泵。實驗結束後,打開管路上上部的放空閥排氣,並關閉泵進出口閥門,通過上下管道排水閥和出水管下方排水閥排出泵、管道與儲水罐內存水。在排水過程中,管子生鏽未做處理,導致輕微漏水,但與本次管路拆裝實驗基本無關,故不做其他分析與處理。
實驗報告範文 篇2
實驗題目:
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測定
實驗目的:
學習naoh標準溶液的’配製、標定及有關儀器的使用;
學習鹼式滴定管的使用,練習滴定操作。
實驗原理:
h2c2o4爲有機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常量組分分析時cka1>10-8,cka2>10-8,ka1/ka2配置->中添加,服務,選擇網絡服務中,添加用戶。
(4)添加網絡服務,在網絡->配置中設置文件和打印機共享,選擇“允許他們訪問我的文件夾”。
4、標示計算機
在“網絡”對話框中,單機標識選項卡,輸入計算機名,工作組名,計算機說明可以默認。
5、設置訪問控制
在“網絡“對話框中,選擇“訪問控制”選項卡,選擇“共享網絡控制“,這隻訪問本計算機的每個共享的資源的口令,其它計算機用戶必須知道此口令才能使用使用共享網絡文件或打印機。
6、共享網絡資源
重啓各個計算機,在出現登錄對話框中輸入一箇用戶名及其密碼後,單機“確定“按鈕既登錄到本機。同時可以使用網絡中的共享資源,用戶名和密碼是用戶任意設定的第一次使用某個用戶名登錄時需要確認輸入的密碼。
五、實驗心得和總結
這次實驗,是對等網的建立。首先是老師給我們介紹一些對等網的知識,然後老師又講解了網線的製作。雖然在製作網線的過程中,每一步都很仔細,但是第一次做的水晶頭還是有一根線不合格。於是,又重新開始做,這一次更加仔細小心;終於,最後將網線做成功了。建立對等網之後,在對等網中的所有電腦就可以實現共享了。也就是說,總線型網絡是將所有電腦連接在一條線上,使用同軸電纜將他們連接起來。實驗之前,總感覺對等網比較神祕;通過這次實驗,我對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加深了我對對等網概唸的理解。總之,這次實驗,我收穫很大。
實驗報告範文 篇3
一、實驗內容(含實驗原理介紹):
二、實驗目的
三、涉及實驗的相關情況介紹(包含使用軟件或實驗設備等情況):
四、實驗結果(含程序、數據記錄及分析和實驗總結等,可附頁):
1.常用儀器的名稱、形狀和主要用途。
2.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
(1)藥品的取用和稱量
(2)給物質加熱
(3)溶解、過濾、蒸發等基本操作
(4)儀器連接及裝置氣密性檢查
(5)儀器的洗滌
(6)配製一定質量分數的溶液
3.常見氣體的實驗室製備及收集
(1)三種氣體(H2、O2、CO2)的製備
(2)三種氣體的收集方法
4.物質的檢驗與鑑別
(1)常見氣體的檢驗及鑑別
(2)(2)兩酸、兩鹼及鹽的鑑別
5.化學基本實驗的綜合
把握好以上這些知識點的關鍵是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化學實驗就要動手,要進入化學實驗室,參與化學實踐的一切活動。在實驗室要觀察各種各樣各具用途的實驗儀器、實驗用品、實驗藥品試劑,各種各類藥品,它們的狀態、氣味、顏色、名稱、使用注意事項。還要觀察各種各類成套的實驗裝置。在老師指導下,自己也應動手做所要求完成的各種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應有目的地去觀察和記憶。例如:
①各種儀器的名稱、形狀、特點,主要用途,如何正確使用,使用時應注意的事項。
②無論做什麼內容的實驗都離不開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因此,要熟練掌握各項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明確操作的方法、操作的注意事項,且能達到熟練操作的程度。
③還應注意觀察各種實驗現象,這是培養觀察能力、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最開始的一步。下面還要進一步詳細說明。
④動手做記錄,因爲在實驗活動中感性知識很多,如不做記錄,可能被遺忘或遺漏。這都不利於對實驗的分析和判斷。
(2)如何做好觀察
觀察能力是同學們應具備的各種能力之一,觀察是獲得感性認識最直接的手段,學會觀察事物,無論現在或將來都是受益匪淺的基本素質。特別是對於化學實驗的現象更要求學會觀察,要求:觀察要全面、觀察要準確,觀察要有重點,觀察時還要動腦思考。①觀察實驗現象要全面。
一般應包括,反應物的顏色、狀態,生成物的顏色、狀態,反應過程中產生的光、焰、聲、色、放熱、沉澱、氣味等變化、反應劇烈的程度等。例如:將銅絲插在硝酸汞溶液中,觀察到的現象應包括兩個方面,一箇是銅絲表面由紅逐漸變爲銀白色,另一箇是溶液由無色逐漸變爲藍色。而不少同學只觀察到了銅絲變爲銀白色而忽視了溶液顏色的變化,就屬於不全面。進而分析反應本質時,就不深刻,同時,也說明不了生成物中還有硝酸銅藍色溶液存在。
②對於觀察到的現象描述要準確。
注意“光”和“焰”的區別,“煙”和“霧”的區別。一般情況下,氣體物質燃燒有火焰,而固體物質燃燒沒有火焰而發光。如:氫氣、甲烷、一氧化碳這些氣體燃燒,分別爲淡藍色火焰及藍色火焰。硫雖然是固體,但它在燃燒時先熔化進而揮發成硫蒸氣,所以,它在空氣中燃燒火焰爲微弱的淡藍色,在氧氣中爲明亮藍紫色火焰。固體物質,如木炭、鐵絲、鎂帶等燃燒,分別爲發白光,火星四射,耀眼強光。“霧”是小液滴分散在空氣中形成的。如濃鹽酸揮發出的氯化氫氣體遇水蒸氣結合成鹽酸小液滴,在空氣中形成酸霧。“煙”是指固體小顆粒分散在空氣中形成的。如紅磷在空氣中燃燒形成大量的、濃厚的“白煙”,就是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白色固體小顆粒聚集而成的。
③對於實驗現象的觀察既要全面又要有重點。
化學實驗現象五彩繽紛,多種多樣,有的現象十分突出而明顯,有些轉瞬即逝,而有些隱蔽不易察覺,觀察時注意抓住反應變化本質的現象。如何才能抓住反應本質的現象呢?爲此,實驗前要仔細研究實驗目的、過程,確定觀察現象的重點。例如,在實驗驗證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時,重點觀察物質是否發生了改變,有否不同於原物質的新物質生成,纔是觀察的重點。如將鎂條剪短,說明只是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它仍保持了銀白色的金屬光澤和富於彈性。但是,把鎂條放在酒精燈火焰上點燃後,產生了耀眼的白光,冒煙,反應劇烈且放熱,熄滅後生成了白色粉末。這一系列的實驗現象,重點即是生成了不同於原來鎂帶的白色固體物質,這是一種新物質,這纔是觀察的重點,白色固體物質無論從光澤、狀態及彈性等方面都不同於原來的鎂條,說明發生了化學變化,而發生反應時出現的白光、放熱,則是伴隨化學變化的現象,不是判斷物質變化的本質現象。④觀察現象要深化,要思考,力求從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
每次實驗後要將觀察到的現象給綜合加以分析,認真思考找到原因進行對比、推理、判斷,然後得出結論,以求對事物深入瞭解和認識,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對化學學習中出現的概念、原理、定律,以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識,掌握的比較牢固。
⑤正確地記錄和準確描述實驗現象。例如:鋅和稀硫酸反應,正確的實驗現象描述如下:試管內有大量氣泡產生,鋅粒逐漸變小,用手握試管感到有些發熱。錯誤的描述說成:“試管內有氫氣產生”。眼睛只能看到氣泡,至於氣泡是什麼氣體,眼睛是分辨不出的。又如:將
紫色石蕊試液滴入鹽酸溶液,正確的描述應爲“溶液變紅”或說“紫色石蕊試液變爲紅色”,而不能說“鹽酸變紅”。
初中化學實驗操作常見錯誤
1.操作不當造成容器的爆炸或炸裂
(1)點燃等可燃性氣體時,未檢驗其純度或檢驗有誤,造成混入空氣點燃時發生爆炸。
(2)用時,混入可燃性固體雜質造成加熱時劇烈燃燒發生爆炸。
(3)拿着酒精燈到另一箇燃着的酒精燈上點火,或向燃着的酒精燈內添加酒精以及熄滅酒精燈時不用燈帽而用嘴吹,引起燈體內酒精燃燒發生爆炸。
(4)加熱固體物質時試管口沒有略向下傾斜,造成試管中出現的水蒸氣在管口凝聚成水滴倒流到試管底部,使其炸裂。
(5)加熱試管等儀器時,外壁沾有水珠未擦試乾淨、沒有預熱或儀器底部同燈芯相接觸造成炸裂。
(6)加熱,用排水法收集,實驗完畢時未先移去導管後撤燈,造成水槽中的水倒流到試管中,使其炸裂。
(7)用量筒作容器進行加熱或稀釋濃硫酸等實驗,造成量筒炸裂。
(8)做細鐵絲在純氧中燃燒的實驗時,沒有在集氣瓶底部放少量水或鋪一層細沙,致使集氣瓶炸裂。
2.操作不當造成藥品污染
(1)用高錳酸鉀製氧氣時,試管口沒有塞上一團棉花,高錳酸鉀顆粒進入導管和水槽使水染色。
(2)用玻璃棒或膠頭滴管分別取用不同藥品時,在使用中間沒有將其擦試或洗滌乾淨,造成試劑的污染。
(3)藥品用量過多,使產生的有害氣體污染空氣。如硫在氧氣(或空氣)中燃燒。
(4)做實驗時,試劑瓶塞張冠李戴。如將稀硫酸的滴管放到盛氧化鈉的滴瓶口上,造成藥品污染。
(5)傾倒液體時,瓶塞沒有倒放,標籤沒有對着掌心,造成液體裏混入雜質,標籤被腐蝕。
(6)實驗室制二氧化碳時,用濃鹽酸使得生成的氣體中含有氯化氫氣體等雜質,影響實驗的現象。
(7)一些易與空氣中的等反應的藥品,保存不夠嚴密,致使變質。
3.操作不當引起實驗失敗或出現偏差
(1)用量筒量取液體時,沒有正確讀數,造成量取的液體體積同實驗要求有偏差,致使實驗不夠成功。
(2)配製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時,天平的使用有誤,如將物品與砝碼放反,致使最終配製的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有誤。
(3)用排水法收集氣體時,將集所瓶倒置於水中,集氣瓶內沒有灌滿水,造成氣體不純。
(4)做實驗中,過早停止通入。
(5)過濾時操作沒有遵循“一貼、二低、三靠”,致使過濾後的液體仍然渾濁。
4.其他方面操作不當引起的後果
(1)連接儀器時,把玻璃管插入帶孔橡皮塞內,玻璃管沒有沾水或沒有用布包住,使得玻璃管折斷,刺傷手掌。
(2)使用膠頭滴管時,將膠頭滴管伸入到容器內,並觸及容器內壁,造成藥品用量增多和污染。
(3)製取氣體時沒有檢查裝置的氣密性,使得裝置漏氣而收集不到氣體。
(4)用蒸發皿蒸發或濃縮溶液時,沒有用玻璃棒攪拌,造成局部過熱,液滴飛濺。
實驗報告範文 篇4
實驗一 傳感器實驗
班號學號: 姓名同組同學
1、電阻應變片傳感器
一、實驗目的
(1) 瞭解金屬箔式應變片的應變效應,單臂電橋工作原理和性能。
(2) 瞭解半橋的工作原理,比較半橋與單臂電橋的不同性能、瞭解其特點 (3) 瞭解全橋測量電路的原理及優點。 (4) 瞭解應變直流全橋的應用及電路的標定 二、實驗數據
三、實驗結果與分析 1、性能曲線
A、單臂電橋性能實驗
由實驗數據記錄可以計算出的系統的靈敏度S=ΔU/ΔW=0.21(mV/g),所以運用直線擬合可以得到特性曲線如下圖所示。
B、半橋性能實驗
由實驗記錄的數據我們可以得到半橋系統的靈敏度爲S=ΔU/ΔW=0.41(mV/g),所以我們可以運用直線擬合實驗數據得到性能曲線如下圖所示。
C、全橋性能實驗
由實驗記錄的數據我們可以得到全橋系統的靈敏度爲S=ΔU/ΔW=0.78(mV/g),所以我們可以運用直線擬合實驗數據得到性能曲線如下圖所示。
D、電子稱實驗
由實驗記錄的數據我們可以得到全橋系統的靈敏度爲S=ΔU/ΔW=-1(mV/g),所以我們可以運用直線擬合實驗數據得到性能曲線如下圖所示。
2、分析
a、從理論上分析產生非線性誤差的原因
由實驗原理我們可以知道,運用應變片來測量,主要是通過外界條件的變化來引起應變片上的應變,從而可以引起電阻的變化,而電阻的變化則可以通過電壓來測得。而實際中,電阻的變化與應變片的應變的變化不是成正比的,而是存在着“壓阻效應”,從而在實驗的測量中必然會引起非線性誤差。
b、分析爲什麼半橋的輸出靈敏度比單臂時高了一倍,而且非線性誤差也得到改善。 首先我們由原理分析可以知道,單臂電橋的靈敏度爲 e0=(ΔR/4R0)*ex,而半橋的靈敏度爲e0=(ΔR/2R0)*ex,所以可以知道半橋的靈敏度是單臂時的兩倍,而由實驗數據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而由於半橋選用的是同側的電阻,爲相鄰兩橋臂,所以可以知道e0=(ΔR1/R0-Δ
R2/R0)*ex/4,而ΔR1、ΔR2的符號是相反的,同時由於是同時作用,減號也可以將溫度等其他因素引起的電阻變化的誤差減去而使得非線性誤差得到改善。
c、比較單臂、半橋、全橋輸出時的靈敏度和非線性度,並從理論上加以分析比較,得出結論。
由實驗數據我們可以大致的看出,靈敏度大致上爲S全=2S半=4S單,而非線性度可以比較爲單臂>半橋>全橋,有理論上分析,我們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主要是因爲有電橋電路的原理分析可知:e0=(ΔR1/R-ΔR2/R+ΔR3/R-ΔR4/R)*eX/4,所以我們可以得到全橋的靈敏度等於半橋的兩倍,單臂的四倍,而非線性度我們也可以得到單臂最差,因爲其他因素影響大,而半橋、全橋由於有和差存在,將其他因素的影響可以略去。所以非線性度相對來說較好。
d、分析什麼因素會導致電子稱的非線性誤差增大,怎麼消除,若要增加輸出靈敏度,應採取哪些措施。
主要是在於傳感器的精度以及測量時的誤差會導致電子稱的非線性誤差增大,我們可以通過增加傳感器的精度,同時減少傳感器的非線性誤差,通過全橋連接來減小,同時注意零點的設置,來消除非線性誤差。若要增加輸出靈敏度,可通過選取適當的電橋電路來改變,比如原來是半橋的改爲全橋則可以增加輸出靈敏度。 四、思考題
1,半橋測量時,兩片不同受力狀態的電阻應變片接入電橋時,應放在:(2)鄰邊。2,橋路(差動電橋)測量時存在非線性誤差,是因爲:(2)應變片的應變效應是非線性的。
3,全橋測量中,當兩組對邊(R1、R3爲對邊)值R相同時,即R1=R3,R2=R4,而R1≠R2 時,是否可以組成全橋:(1)可以
4,某工程技術人員在進行材料測試時在棒材上貼了兩組應變片,如何利用這四片電阻應變片組成電橋,是否需要外加電阻。
不需要,只需如圖中右圖即可。
2、差動變壓器
一、實驗目的
(1) 瞭解差動變壓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2) 瞭解三段式差動變壓器的結構。
(3) 瞭解差動變壓零點殘餘電壓組成及其補償方法。 (4) 瞭解激勵頻率對差動變壓器輸出的影響。 二、實驗數據
A、差動變壓器的性能測試
三、實驗結果與分析1、特性曲線
A、差動變壓器的性能測定
由實驗數據我們就可以得到微頭右移與左移的特性曲線。
實驗報告範文 篇5
活動名稱:石子畫
活動目標:
1. 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創作,提高想象力,動手能力及創作能力。
2. 拓展想象的空間,運用拼擺的技能進行創作。
活動準備:
1、 各種石子若干。
2、 橡皮泥。
3、 幼兒用書“小石子”
4、 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 出示石頭,嘗試拼擺,激發幼兒興趣
1、從不同角度觀察石頭,進行石頭的創意想象
今天,小石子來和咱班小朋友們做遊戲。
(1) 教師出示一塊石頭,引導幼兒觀察。
教師:小朋友們來看看這塊石頭像什麼?
(2) 教師再出示一塊石頭,引導幼兒再看一看,這塊石頭又像什麼?
那麼把兩塊石頭拼一起又像什麼呢?
2、出示幼兒用書中操作卡上的石頭,幼兒嘗試操作拼擺
教師:你們的想法真棒!老師這裏有一些小石子卡片,我們來擺一擺,看看誰有創意。
二、 出示ppt,欣賞石子組畫。
(1)你們的拼擺作品真有創意,老師這裏也有一些作品,我們來看一看!
(2)教師:“你們剛纔都看到了什麼?你們是怎麼看出來的?”
三、 出示真實石頭,幼兒拼擺發現連接方法。
1、出示真實石頭,提出拼擺要求。
(1)先想好自己想要拼什麼圖形,需要幾塊,再來選擇適宜形狀的石頭。
(2)不要爭搶,別人拿了你想要的,就換一塊也可以。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部分幼兒拼擺完成,選擇一名幼兒的作品進行點評。
(1)教師:看看他的作品真有創意,可是我想拿給大家看卻拿不起來怎麼辦呢?幼兒討論。
(2)幼兒說出各種工具,教師進行試驗,發現橡皮泥粘貼最方便。
4、運用橡皮泥進行石子粘貼並添畫,教師巡迴指導。
四、 作品分享。
教師:大家可以互相看一看別人的作品是什麼東西哦!
實驗報告範文 篇6
今天小編爲大家收集資料整理回來了關於實驗報告的範文,希望能夠爲大家帶來幫助,希望大家會喜歡。同時也希望給你們帶來一些參考的作用,如果喜歡就請繼續關注我們的後續更新吧!
一、《軟件技術基礎》上機實驗內容
1.順序表的建立、插入、刪除。
2.帶頭結點的單鏈表的建立(用尾插法)、插入、刪除。
二、提交到個人10m硬盤空間的內容及截止時間
1.分別建立二個文件夾,取名爲順序表和單鏈表。
2.在這二個文件夾中,分別存放上述二個實驗的相關文件。每個文件夾中應有三個文件(.c文件、.obj文件和.exe文件)。
3. 截止時間:12月28日(18週週日)晚上關機時爲止,屆時服務器將關閉。
三、實驗報告要求及上交時間(用a4紙打印)
1.格式:
《計算機軟件技術基礎》上機實驗報告
用戶名se 學號 姓名 學院
① 實驗名稱:
② 實驗目的:
③ 算法描述(可用文字描述,也可用流程圖):
④ 源代碼:(.c的文件)
⑤ 用戶屏幕(即程序運行時出現在機器上的畫面):
2.對c文件的要求:
程序應具有以下特點:a 可讀性:有註釋。
b 交互性:有輸入提示。
c 結構化程序設計風格:分層縮進、隔行書寫。
3. 上交時間:12月26日下午1點-6點,工程設計中心三樓教學組。 請注意:過時不候喲!
四、實驗報告內容
0.順序表的插入。
1. 順序表的刪除。
2.帶頭結點的單鏈表的插入。
3. 帶頭結點的單鏈表的刪除。
注意:
1. 每個人只需在實驗報告中完成上述4個項目中的一箇,具體安排爲:將自己的序號對4求餘,得到的數即爲應完成的項目的序號。
例如:序號爲85的同學,85%4=1,即在實驗報告中應完成順序表的刪除。
2. 實驗報告中的源代碼應是通過編譯鏈接即可運行的。
3. 提交到個人空間中的內容應是上機實驗中的全部內容。
實驗報告範文 篇7
一、定義與作用
實驗報告,就是在某項科研活動或專業學習中,實驗者把實驗的目的、方法。步驟、結果等,用簡潔的語言寫成書面報告。
實驗報告必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成功的或失敗的實驗結果的記載,有利於不斷積累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提高實驗者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寫作要求
實驗報告的種類繁多,其格式大同小異,比較固定。實驗報告,一般根據實驗的先後順序來寫,主要內容有:
1.實驗名稱名稱,要用最簡練的語言反映實驗的內容。如驗證某定律,可寫成“驗證”;如測量的實驗報告,可寫成“測定。”
2.實驗目的實驗目的要明確,要抓住重點,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考慮。在理論上,驗證定理定律,並使實驗者獲得深刻和系統的理解,在實踐上,掌握使用儀器或器材的技能技巧。
3.實驗用的儀器和材料如玻璃器皿。金屬用具、溶液、顏料、粉劑、燃料等。
4.實驗的步驟和方法這是實驗報告極其重要的內容。這部分要寫明依據何種原理。定律或操作方法進行實驗,要寫明經過哪兒個步驟。還應該畫出實驗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再配以相應的文字說明,這樣既可以節省許多文字說明,又能使實驗報告簡明扼要。清楚明白。
5.數據記錄和計算指從實驗中測到的數據以及計算結果。
6.結果即根據實驗過程中所見到的現象和測得的數據,作出結論。
7.備註或說明可寫上實驗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實驗後的心得體會、建議等。
有的實驗報告採用事先設計好的表格,使用時只要逐項填寫即可。
三、撰寫時應注意事項
寫實驗報告是一件非常嚴肅。認真的工作,要講究科學性、準確性。求實性。在撰寫過程中,常見錯誤有以下幾種情況:
1.觀察不細緻,沒有及時、準確、如實記錄。
在實驗時,由於觀察不細緻,不認真,沒有及時記錄,結果不能準確地寫出所發生的各種現象,不能恰如其分。實事求是地分析各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故在記錄中,一定要看到什麼,就記錄什麼,不能弄虛作假。爲了印證一些實驗現象而修改數據,假造實驗現象等做法,都是不允許的。
2.說明不準確,或層次不清晰。
比如,在化學實驗中,出現了沉澱物,但沒有準確他說明是“晶體沉澱”,還是“無定形沉澱”。說明步驟,有的說明沒有按照操作順序分條列出,結果出現層次不清晰。凌亂等問題。
3.沒有儘量採用專用術語來說明事物。
例如,“用棍子在混合物裏轉動”一語,應用專用術語“攪拌”較好,既可使文字簡潔明白,又合乎實驗的情況。
4.外文、符號、公式不準確,沒有使用統一規定的名詞和符號。
驗證歐姆定律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加深對歐姆定律的理解,熟悉電流表、電壓表、變阻器的使用方法。
【知識準備】學習有關理論(略)
【實驗器材和裝置】器材:電流表、電壓表、電池組、定值電阻滑動變阻器、導線、開關、裝置(略)
【實驗步驟】
1. 按圖示連接電路。
2.保持定值電阻r不變,移動滑動變阻器的銅片,改變加在r兩端的電壓,將電流表、電壓表所測得的電流強度。電壓的數值依次填人表一。
3.改變定值電阻凡同時調節變阻器,使加在r兩端的電壓保持不變,將電阻r的數值與電流表測得的電流強度的數值依次填人表二。
4.通過實驗分析:當r一定時,i和v的關係及v一定時,i與r的關係。
表 一
r(歐姆)=4ωv(伏特)0.4v0.8v 1.2v
i(安培) 0.1a0.2a0.3a
表 二
v(伏特)=0.6vr(歐姆)1ω2ω 4ω
i(安培)0.6a0.3a0.15a
【實驗記錄】
1.調節滑動變阻器礦,觀察電壓表和電流表,可以看出,電阻r兩端的電壓增大到幾倍,通過它的電流強度也增大到幾倍。這表明,在電阻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強度同這段導體上的電壓成正比。
2.更換不同的定值電阻,調節滑動變阻器礦,保持r的電壓不變,可以看出,定值電阻r的數值增大到幾倍,通過它的電流強度就縮小到幾分之一。這表明在電壓不變時,通過導體的電流強度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實驗小結】
導體中的電流強度i,跟這段導體兩端電壓v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r成反比。用公式表示爲:i=v/r。
實驗報告範文 篇8
第一部分
一、 嫁接(切接)並栽種嫁接苗
材料和用具:
材料:國槐的根作爲砧木,紅花刺槐的枝條作爲接穗
器材:剪枝鉗、芽接刀、繩子(綁接口用)、鐵鍬
操作步驟:
1、在工人和老師的幫助下每組取回嫁接用的砧木和接穗,每個小組小員分得一箇;
2、削接穗,在紅花刺槐接穗的下部芽的背面下方1cm處切削,削掉1/3的木質部,削麪應平直,再在削麪的背面下端斜削一箇小削麪,稍削去一些木質部;
3、切砧木,用剪枝鉗將國槐根的上部剪平,在砧木直徑外側帶木質部垂直下切,切口深度2-3cm;
4、插接穗,插入接穗,使其長削麪兩邊的形成層和砧木切口兩邊的形成層對準、貼緊,如果砧木粗而接穗細,必須保證有一邊的形成層對準。插接穗時上端留白2-3mm;
5、綁縛,用繩子將接口部位綁緊,特別是在上端傷口部位應注意綁嚴,以免下雨時雨水浸入是木質部腐爛。
6、栽種,小組爲單位將嫁接好的紅花刺槐的苗木栽種到大田平牀中,栽種時注意對其,種好、踩嚴後澆水。
二、移栽
材料和用具:
材料:嫁接過的紅花刺槐、紅瑞木
器材:鐵鍬、開溝器、鋤頭
操作步驟:
1、休整牀面,班級同學合作製作低牀,最後使牀面低於牀邊15-20cm,用鋤頭將牀面的土層犁平,方便種植;
2、挖低牀的同時一部分人去挖出需要移栽的紅瑞木以及嫁接過的紅花刺槐;
3、對紅瑞木的枝條進行修剪,剪去生長畸形的枝條,留下生長形態較好的枝條;
4、在低牀面中間拉兩條線,兩線相距30cm,沿線栽種紅瑞木,橫向兩株間的距離大約爲50cm,整齊栽種40棵。
5、在牀面中剩餘的部分用開溝器拉出3條溝,在其中種植嫁接好的紅花刺槐,橫向兩株間的距離約爲15cm;
6、全部移栽好後踩實、澆水
第二部分
一、參觀組培實驗室
二、高牀播種
材料和用具:
器材:鐵鍬、鋤頭、開溝器
操作步驟:
1、在劃定好的牀面邊界內側距其越20cm處拉一條直線,在該直線和邊界線之間挖土,形成一條沿牀面的長溝,挖出的土堆放在牀面中央;
2、用鋤頭將牀面上的土犁平犁細,使其均勻地分佈在牀面上,形成一箇播種平面;
3、用鐵鍬休整牀面邊緣,使其成爲一箇規則的矩形播種高牀;
4、用開溝器在種植牀面上豎排拉溝,相鄰兩溝間相距越5cm(操作時應儘量縮小距離);
5、在開出的溝中均勻地播種種子,並用兩側的土將溝埋上;
6、最後在牀面上撒一層薄薄的細土(土層不能過厚,否則種子不能萌發)
第三部分
一、扦插
材料和用具:
材料:紅瑞木扦插苗
用具:剪枝嵌、鐵鍬、鋤頭、水桶
操作步驟:
1、在分配好的地面上製作低牀(方法同之前的低牀製作);
2、在製作低牀的同時,安排兩名小組成員剪紅瑞木的扦插苗,剪時在芽下端1cm左右處斜剪,增大剪口面積,一使其在扦插後能吸收更多水分,同時剪口靠近芽,有利於生根。上端應在芽上部2cm左右處剪段,剪口面積應儘量小,以減少水分蒸發量,扦插苗的長度大概在10~15cm;
3、低牀製作好後用鋤頭將牀面犁平,往低牀中澆水;
4、水完全滲透後在牀里拉3條線,以便扦插整齊;
5、兩人合作,一人負責在地上插孔,一人將扦插苗插入孔中,注意,要將扦插苗斜着插人,以使其垂直生根,移載時方便取苗,插入深度爲扦插苗長度的1/2~2/3;
6、扦插好後,在牀面上覆蓋上薄膜,將其四周壓嚴。
二、芽接
材料和用具:
材料:山桃(作砧木)、榆葉梅
用具:刀、膠條
第四部分
一、低牀播種:
材料和用具:
材料:元寶楓種子
用具:鐵鍬、鋤頭、開溝器、尼龍繩
操作步驟:
1、整地,做出低牀;
2、用開溝器在低牀中豎排拉溝,相鄰兩溝儘量靠近;
3、在每條溝中播種6粒元寶楓種;
4、將播好種子的溝蓋好,然後覆蓋一層細土;
二、壟播
材料和用具:
材料:山杏種子
用具:鐵鍬、小鏟子、打孔器
操作步驟:
1、整地,做壟;
2、用小鏟子休整壟面及兩側;
3、用打孔器在壟面上打兩排孔,兩排孔相互錯開呈等腰三角形;
4、在每個孔中播種一顆山杏種子,並將孔埋好;
5、在壟面上覆蓋一層細土
實驗報告範文 篇9
學院:化學工程學院 姓名:學 號: 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 班 級:同組人員:
課程名稱: 化工原理實驗 實驗名稱: 精餾實驗實驗日期
北 京 化 工 大 學
實驗五 精餾實驗
摘要:本實驗通過測定穩定工作狀態下塔頂、塔釜及任意兩塊塔板的液相折光度,得到該處液相濃度,根據數據繪出x-y圖並用圖解法求出理論塔板數,從而得到全迴流時的全塔效率及單板效率。通過實驗,瞭解精餾塔工作原理。 關鍵詞:精餾,圖解法,理論板數,全塔效率,單板效率。
一、目的及任務
①熟悉精餾的工藝流程,掌握精餾實驗的操作方法。
②瞭解板式塔的結構,觀察塔板上汽-液接觸狀況。
③測定全迴流時的全塔效率及單塔效率。
④測定部分迴流時的全塔效率。
⑤測定全塔的濃度(或溫度)分佈。
⑥測定塔釜再沸器的沸騰給熱係數。
二、基本原理
在板式精餾塔中,由塔釜產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與來自塔頂逐板下降的迴流液,在塔板上實現多次接觸,進行傳熱與傳質,使混合液達到一定程度的分離。 迴流是精餾操作得以實現的基礎。塔頂的迴流量與採出量之比,稱爲迴流比。迴流比是精餾操作的重要參數之一,其大小影響着精餾操作的分離效果和能耗。 迴流比存在兩種極限情況:最小迴流比和全迴流。若塔在最小迴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離任務,則需要無窮多塔板的精餾塔。當然,這不符合工業實際,所以最小迴流比只是一箇操作限度。若操作處於全迴流時,既無任何產品採出,也無原料加入,塔頂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這在生產中午實際意義。但是由於此時所需理論板數最少,又易於達到穩定,故常在工業裝置的開停車、排除故障及科學研究時採用。
實際迴流比常取最小迴流比的1.2~2.0倍。在精餾操作中,若迴流系統出現故障,操作情況會急劇惡化,分離效果也將變壞。
板效率是體現塔板性能及操作狀況的主要參數,有以下兩種定義方法。
(1) 總板效率E
E=N/Ne
式中E——總板效率;N——理論板數(不包括塔釜);
Ne——實際板數。
(2)單板效率Eml
Eml=(xn-1-xn)/(xn-1-xn*)
式中 Eml——以液相濃度表示的單板效率;
xn ,xn-1——第n塊板和第n-1塊板的液相濃度;
xn*——與第n塊板氣相濃度相平衡的液相濃度。
總板效率與單板效率的數值通常由實驗測定。單板效率是評價塔板性能優劣的重要數據。物系性質、板型及操作負荷是影響單板效率的重要因數。當物系與板型確定後,可通過改變氣液負荷達到最高板效率;對於不同的板型,可以保持相同的物系及操作條件下,測定其單板效率,以評價其性能的優劣。總板效率反映全塔各塔板的平均分離效果,常用於板式塔設計中。
若改變塔釜再沸器中加熱器的電壓,塔內上升蒸汽量將會改變,同時,塔釜再沸器電加熱器表面的溫度將發生變化,其沸騰給熱係數也將發生變化,從而可以得到沸騰給熱係數與加熱量的關係。由牛頓冷卻定律,可知
Q=αA△tm
式中 Q——加熱量,kw;
α——沸騰給熱係數,kw/(m2*K);
A——傳熱面積,m2;
△tm——加熱器表面與主體溫度之差,℃。
若加熱器的壁面溫度爲ts ,塔釜內液體的主體溫度爲tw ,則上式可改寫爲
Q=aA(ts-tw)
由於塔釜再沸器爲直接電加熱,則加熱量Q爲
Q=U2/R
式中 U——電加熱的加熱電壓,V; R——電加熱器的電阻,Ω。
三、裝置和流程
本實驗的流程如圖1所示,主要有精餾塔、迴流分配裝置及測控系
統組成。
1.精餾塔
精餾塔爲篩板塔,全塔共八塊塔板,塔身的結構尺寸爲:塔徑∮(57×3.5)mm,塔板間距80mm;溢流管截面積78.5mm2,溢流堰高12mm,底隙高度6mm;每塊塔板開有43個直徑爲1.5mm的小孔,正三角形排列,孔間距爲6mm。爲了便於觀察踏板上的汽-液接觸情況,塔身設有一節玻璃視盅,在第1-6塊塔板上均有液相取樣口。
蒸餾釜尺寸爲∮108mm×4mm×400mm.塔釜裝有液位計、電加熱器(1.5kw)、控溫電熱器(200w)、溫度計接口、測壓口和取樣口,分別用於觀測釜內液麪高度,加熱料液,控制電加熱裝置,測量塔釜溫度,測量塔頂與塔釜的壓差和塔釜液取樣。由於本實驗所取試樣爲塔釜液相物料,故塔釜內可視爲一塊理論板。塔頂冷凝器爲一蛇管式換熱器,換熱面積爲0.06m2,管外走冷卻液。
圖1 精餾裝置和流程示意圖
1.塔頂冷凝器 2.塔身3.視盅4.塔釜 5.控溫棒 6.支座
7.加熱棒 8.塔釜液冷卻器 9.轉子流量計 10.迴流分配器
11.原料液罐 12.原料泵 13.緩衝罐 14.加料口 15.液位計
2.迴流分配裝置
迴流分配裝置由迴流分配器與控制器組成。控制器由控制儀表和電磁線圈構成。迴流分配器由玻璃製成,它由一箇入口管、兩個出口管及引流棒組成。兩個出口管分別用於迴流和採出。引流棒爲一根∮4mm的玻璃棒,內部裝有鐵芯,塔頂冷凝器中的冷凝液順着引流棒流下,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實現塔頂冷凝器的迴流或採出操作。即當控制器電路接通後,電磁圈將引流棒吸起,操作處於採出狀態;當控制器電路斷開時,電磁線圈不工作,引流棒自然下垂,操作處於迴流狀態。此迴流分配器可通過控制器實現手動控制,也可通過計算機實現自動控制。
3.測控系統
在本實驗中,利用人工智能儀表分別測定塔頂溫度、塔釜溫度、塔身伴熱溫度、塔釜加熱溫度、全塔壓降、加熱電壓、進料溫度及迴流比等參數,該系統的引入,不僅使實驗跟更爲簡便、快捷,又可實現計算機在線數據採集與控制。
4.物料濃度分析
本實驗所用的體系爲乙醇-正丙醇,由於這兩種物質的折射率存在差異,且其混合物的質量分數與折射率有良好的線性關係,故可通過阿貝折光儀分析料液的折射率,從而得到濃度。這種測定方法的特點是方便快捷、操作簡單,但精度稍低;若要實現高精度的測量,可利用氣相色譜進行濃度分析。
混合料液的折射率與質量分數(以乙醇計)的關係如下。
?=58.9149—42.5532nD
式中 ?——料液的質量分數;
nD——料液的折射率(以上數據爲由實驗測得)。
四、操作要點
①對照流程圖,先熟悉精餾過程中的流程,並搞清儀表上的按鈕與各儀表相對應的設備與測控點。
②全迴流操作時,在原料貯罐中配置乙醇含量20%~25%(摩爾分數)左右的乙醇-正丙醇料液,啓動進料泵,向塔中供料至塔釜液麪達250~300mm。
③啓動塔釜加熱及塔身伴熱,觀察塔釜、塔身t、塔頂溫度及塔板上的氣液接觸狀況(觀察視鏡),發現塔板上有料液時,打開塔頂冷凝器的水控制閥。
實驗報告範文 篇10
摘要:
電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縮寫爲ESR,又稱順磁共振(Paramagnetic Resonance)。它是指處於恆定磁場中的電子自旋磁矩在射頻電磁場作用下發生的一種磁能級間的共振躍遷現象。這種共振躍遷現象只能發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爲零的順磁材料中,稱爲電子順磁共振。1944年由前蘇聯的柴伏依斯基首先發現。它與核磁共振(NMR)現象十分相似,所以1945年Purcell、Paund、Bloch和Hanson等人提出的NMR實驗技術後來也被用來觀測ESR現象。目前它在化學、物理、生物和醫學等各方面都獲得了極其廣泛的應用。用電子自旋共振方法研究未成對的電子,可以獲得其它方法不能得到或不能準確得到的數據。如電子所在的位置,遊離基所佔的百分數等等。
1939年美國物理學家拉比用他創立的分子束共振法實現了核磁共振。1945年至1946年珀賽爾小組和布洛赫小組分別在石蠟小組分別在石蠟和水中觀測到穩態核磁共振信號,從而在宏觀的凝聚物質中取得成功。此後,核磁共振技術迅速發展,還滲透到生物、醫學、計量等學科領域以及衆多生產技術部門,成爲分析測試中不可缺少的實驗手段。
關鍵詞:電子自旋共振 共振躍遷 鐵磁共振 g因子
引言:
順磁共振(EPR)又稱爲電子自旋共振(ESR),這是因爲物質的順磁性主要來自電子的自旋。電子自旋共振即爲處於恆定磁場中的電子自旋在射頻場或微波場作用下的磁能級間的共振躍遷現象。研究瞭解電子自旋共振現象,測量有機自由基DPPH的g因子值,瞭解和掌握微波器件在電子自由共振中的應用,從矩形諧振長度的變化,進一步理解諧振腔的駐波。
鐵磁共振和順磁共振、核磁共振一樣是研究物質宏觀性能和微觀結構的有效手段本實驗採用掃場法進行微波鐵磁材料的共振實驗。即保持微波頻率不變,連續改變外磁場,當外磁場與微波頻率之間符合一定的關係時,可發生射頻磁場的能量被吸收的鐵磁共振現象。微波鐵磁共振在磁學和固體物理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微波鐵氧體物理學的基礎。微波鐵氧體在雷達技術和微波通信方面有重要的應用。
順磁共振
1、實驗原理:
一、 電子的自旋軌道磁矩與自旋磁矩
原子中的電子由於軌道運動,具有軌道磁矩,其數值爲:
e
2me?lPl 負號表示方向同Pl相反
在量子力學中Pl?
l?e?B 其中?B?e?2me稱爲玻爾磁子。
電子除了軌道運動外還具有自旋運動,因此還具有自旋磁矩,
其數值表示爲:?semePs?由於原子核的磁矩可以忽略不計,原子中電子的軌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合成原子的總磁矩:?jge2mePj 其中g是朗德因子,g?1?j(j?1)?l(l?1)?s(s?1)2j(j?1)
在外磁場中原子磁矩要受到力的作用,其效果是磁矩繞磁場的方向作旋進,也就是Pj繞着磁場方向作旋進,引入回磁比ge
2me,總磁矩可表示成?jPj。同時原子角動
量Pj和原子總磁矩?j取向是量子化的。Pj在外磁場方向上的投影爲:
Pj?m? m?j,j?1,j?2,j
其中m稱爲磁量子數,相應磁矩在外磁場方向
?jmmg?B m?j,j?1,j?2,j
二、電子順磁共振
原子磁矩與外磁場B相互作用可表示爲:Ej?Bmg?BBm?B
不同的磁量子數m所對應的狀態表示不同的磁能級,相鄰磁能級間的能量差爲?EB,它是由原子受磁場作用而旋進產生的附加能量。
如果在原子所在的穩定磁場區又疊加一箇與之垂直的交變磁場,且角頻率?滿足條件 g?BB即EB,剛好滿足原子在穩定外磁場中的鄰近二能級差時,二鄰
近能級之間就有共振躍遷,我們稱之爲電子順磁共振。
當原子結合成分子或固體時,由於電子軌道運動的角動量常是猝滅的,即Pj近似爲零,
所以分子和固體中的磁矩主要是電子自旋磁矩的貢獻。根據泡利原理,一箇電子軌道最多隻能容納兩個自旋相反的電子,若電子軌道都被電子成對地填滿了,它們的自旋磁矩相互抵消,便沒有固有磁矩。通常所見的化合物大多數屬於這種情況,因而電子順磁共振只能研究具有未成對電子的特殊化合物。
三、弛豫時間
實驗樣品是含有大量具有不成對電子自旋所組成的系統,雖然各個粒子都具有磁矩,但是在熱運動的擾動下,取向是混亂的,對外的合磁矩爲零。當自旋系統處在恆定的外磁場H0中時,系統內各質點的磁矩便以不同的角度取向磁場H0的方向,並繞着外場方向進動,從而
形成一箇與外磁場方向一致的宏觀磁矩M。當熱平衡時,分佈在各能級上的粒子數服從波耳茲曼定律,即:
N2
N1?exp(?E2?E1kT)?exp(EkT)
式中k是波耳茲曼常數,k=1.3803×10-16(爾格/度),T是絕對溫度。計算表明,低能級上的粒子數略比高能級上的粒子數多幾個。這說明要現實出宏觀的共振吸收現象所必要的條件,既由低能態向高能級躍遷的粒子數比由高能級向低能級躍遷的粒子數要多是滿足的。正是這一微弱的上下能級粒子數之差提供了我們觀測電子順磁共振現象的可能性。
2、實驗裝置
微波順磁共振實驗系統由三釐米固態信號發生器,隔離器,可變衰減器,波長計,魔T,匹配負載,單螺調配器,晶體檢波器,矩形樣品諧振腔,耦合片,磁共振實驗儀,電磁鐵等組成,爲使聯結方便,增加了H面彎波導,波導支架等元件
三釐米固態信號發生器:是一種使用體效應管做振盪源的信號發生器,爲順磁共振實驗系統提供微波振盪信號。
隔離器:位於磁場中的某些鐵氧體材料對於來自不同方向的電磁波有着不同的吸收,經過適當調節,可使其哦對微波具有單方向傳播的特性。隔離器常用於振盪器與負載之間,起隔離和單向傳輸作用。
可變衰減器:把一片能吸收微波能量的吸收片垂直與矩形波導的寬邊,縱向插入波導管即成,用以部分衰減傳輸功率,沿着寬邊移動吸收可改變衰減量的大小。衰減器起調節系統中微波功率以及去耦合的作用。
波長表:電磁波通過耦合孔從波導進入頻率計的空腔中,當頻率計的腔體失諧時,腔裏的電磁場極爲微弱,此時,它基本上不影響波導中波的傳輸。當電磁波的頻率滿足空腔的諧振條件時,發生諧振,反映到波導中的阻抗發生劇烈變化,相應地,通過波導中的電磁波信號強度將減弱,輸出幅度將出現明顯的跌落,從刻度套筒可讀出輸入微波諧振時的刻度,通過查表可得知輸入微波諧振頻率。
匹配負載:波導中裝有很好地吸收微波能量的電阻片或吸收材料,它幾乎能全部吸收入射功率。
微波源:微波源可採用反射式速調管微波源或固態微波源。本實驗採用3cm固態微波源,它具有壽命長、輸出頻率較穩定等優點,用其作微波源時,ESR的實驗裝置比採用速調管簡單。因此固態微波源目前使用比較廣泛。通過調節固態微波源諧振腔中心位置的調諧螺釘,可使諧振腔固有頻率發生變化。調節二極管的工作電流或諧振腔前法蘭盤中心處的調配螺釘可改變微波輸出功率。
魔 T:魔 T是一箇具有與低頻電橋相類似特徵的微波元器件,如圖(2)所示。它有四個臂,相當於一箇E~T和一箇H~T組成,故又稱雙T,是一種互易無損耗四端口網絡,具有“雙臂隔離,旁臂平分”的特性。利用四端口S矩陣可證明,只要1、4臂同時調到匹配,則2、3臂也自動獲得匹配;反之亦然。E臂和H臂之間固有隔離,反向臂2、3之間彼此隔離,即從任一臂輸入信號都不能從相對臂輸出,只能從旁臂輸出。信號從H臂輸入,同相等分給2、3
臂;E臂輸入則反相等分給2、3臂。由於互易性原理,若信號從
反向臂2,3同相輸入,則E臂得到它們的差信號,H臂得到它們
的和信號;反之,若2、3臂反相輸入,則E臂得到和信號,H臂
得到差信號。
當輸出的微波信號經隔離器、衰減器進入魔 T的H臂,同相
等分給2、3臂,而不能進入E臂。3臂接單螺調配器和終端負載;
2臂接可調的反射式矩形樣品諧振腔,樣品DPPH在腔內的位置可
調整。E臂接隔離器和晶體檢波器;2、3臂的反射信號只能等分給E、H臂,當3臂匹配時,E臂上微波功率僅取自於2臂的反射。 右圖 魔T示意圖
樣品腔:樣品腔結構,是一箇反射式終端活塞可調的矩型諧振腔。諧振腔的末端是可移動的活塞,調節活塞位置,使腔長度等於半個波導波長的整數倍(l?p?g/2)時,諧振腔
諧振。當諧振腔諧振時,電磁場沿諧振腔長l方向出現P個長度爲?g/2的駐立半波,即TE10P模式。腔內閉合磁力線平行於波導寬壁,且同一駐立半波磁力線的方向相同、相鄰駐立半波磁力線的方向相反。在相鄰兩駐立半波空間交界處,微波磁場強度最大,微波電場最弱。滿足樣品磁共振吸收強,非共振的介質損耗小的要求,所以,是放置樣品最理想的位置。 在實驗中應使外加恆定磁場B垂直於波導寬邊,以滿足ESR共振條件的要求。樣品腔的寬邊正中開有一條窄槽,通過機械傳動裝置可使樣品處於諧振腔中的任何位置並可以從窄邊上的刻度直接讀數,調節腔長或移動樣品的位置,可測出波導波長?。
3、實驗步驟:
1、連接系統,將可變衰減器順時針旋至最大, 開啓系統中各儀器的電源,預熱20分鐘。
2、將磁共振實驗儀器的旋鈕和按鈕作如下設置: “磁場”逆時針調到最低,“掃場” 逆時針調到最低,按下“調平衡/Y軸”按鈕(注:必須按下),“掃場/檢波”按鈕彈起,處於檢波狀態。(注:切勿同時按下)。
3、將樣品位置刻度尺置於90mm處,樣品置於磁場正中央。
4、將單螺調配器的探針逆時針旋至“0″刻度。
5、信號源工作於等幅工作狀態,調節可變衰減器使調諧電錶有指示,然後調節“檢波靈敏度”旋鈕, 使磁共振實驗儀的調諧電錶指示佔滿度的2/3以上。
6、用波長表測定微波信號的頻率,方法是:旋轉波長表的測微頭,找到電錶跌破點,查波長表——刻度表即可確定振盪頻率,使振盪頻率在9370MHz左右,如相差較大,應調節信號源的振盪頻率,使其接近9370MHz的振盪頻率。測定完頻率後,將波長表旋開諧振點。
7、爲使樣品諧振腔對微波信號諧振,調節樣品諧振腔的可調終端活塞,使調諧電錶指示最小,此時,樣品諧振腔中的駐波分佈如圖7-4-5所示。
圖7-4-5 樣品諧振腔中的駐波分佈示意圖
實驗報告範文 篇11
提出爲題:現代社會需不需要與人溝通?
做出假設:現代社會需要與人溝通!
實驗器材:“溝通”顆粒若干、“自閉”溶液100毫升(此種溶液中有害怕、自卑、不敢與陌生人交談等物質)、“自大”溶液100毫升(此種溶液中有看不起別人、高傲、自以爲是等物質)、“陌生環境”溶液200毫升、催化劑100毫升(可以加速反應時間)。燒杯兩個
實驗步驟:①取一箇燒杯,在燒杯中倒入“自閉”溶液100毫升,“陌生環境”溶液100毫升觀察發現“自閉”溶液於“陌生環境”溶液反應異常,兩種溶液相互排斥。且從“自閉”溶液中產生出“害怕、無助”等字樣並瀕臨自我毀滅邊緣。此時加入一些“溝通”顆粒和催化劑50毫升。在次觀察發現兩種溶液在“溝通”顆粒的作用下開始融合併在新溶液中產生了“團結、互幫互助、快樂”等字樣,還發出一種令人心情舒暢的氣體。
②取一箇燒杯,在燒杯中倒入“自大”溶液100毫升、“陌生環境”溶液100毫升。觀察發現“自大”溶液高高在上且對“陌生環境”溶液有排斥反應並在“自大”溶液中產生出“惱怒、看不起別人”等字樣,“陌生環境”溶液也產生出“惱怒、排斥”等字樣,兩種溶液互相排斥,都在攻擊對方。此時加入一些“溝通”顆粒,催化劑50毫升觀察發現“自大”溶液和“陌生環境”溶液在“溝通”顆粒的作用下相互融合併在溶液中產生“接納、諒解、團結”等字樣,並也和“自閉”溶液和“陌生環境”溶液融合後一樣也發出香氣。
得出結論:現代社會需要與人溝通。
總結:即使在信息技術十分發達的今天,我們也要學會與人溝通,不管你是自大也好自卑也罷。只要我們在世上就要與人溝通,即使是陌生的環境,我們也要學會——溝通。
年月日
實驗人:
實驗報告範文 篇12
(1)課題名稱:聲光控制路燈設計
(2)內容摘要:本次設計的小組成員有徐海龍、秦應昌,在思考、設計、焊制、調試階段,我們一直共同努力。此次我們組需要設計的電路是聲光控制路燈電路,在此電路中,我們希望達到的目的是,使電路能根據聲音和光線的作用自動發光,並且自動熄滅。在白天強光照射時,電路中燈泡不發光;而晚上無燈光或被遮光,並且有聲響時燈泡發光,且延續約10秒後熄滅。
此電路圖的設計主要是基於用聲光控延時開關代替住宅小區的樓道上的開關,只有在天黑以後,當有人走過樓梯通道,發出腳步聲或其它聲音時,樓道燈會自動點亮,提供照明,當人們進入家門或走出公寓,樓道燈延時幾分鐘後會自動熄滅。在白天,即使有聲音,樓道燈也不會亮,可以達到節能的目的。聲光控延時開關不僅適用於住宅區的樓道,而且也適用於工廠、辦公樓、教學樓等公共場所,用途非常廣泛。
課題分析它主要由3部分組成:話筒,光敏電阻,555延時。能夠通過調節電阻和電容的大小來改變燈亮的時間長短,如果,時間過長就應該減小電阻或電容的值,反之,則增大。光敏電阻和話筒的高度也會使燈的時間受到影響。聲光控節電開關,在白天或光線較亮時,555觸發器呈關閉狀態,燈不亮;夜間或光線較暗時,555觸發器呈預備工作狀態,當有人經過該開關附近時,腳步聲、說話聲、拍手聲等都能開啓節電開關。燈亮後經過10秒左右的延時節電開關自動關閉,燈滅。該開關擴展型適用於樓道、走廊、洗涮間、廁所等公共場合,能節電並延長燈泡使用壽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方便,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電路是採用分分離元件的聲控延時電路,其電路原理圖如下圖所示方框原理圖說明:
(3)設計指標(要求);設計一箇聲光控制開關,用聲音和光照同時控制,當光線很暗的時候有聲音觸發就打開開關(控制一箇6v/100mA小燈泡負載),開關延遲時間在10秒左右。當光線較強的時候聲控不起作用。
(4)系統框圖與方案選擇;
方案一:
本方案中MIC捕捉到聲音信號時,產生出交流信號經過Q1的阻容耦合放大電路放大,然後經過C3的隔直耦合電容給Q2的基極一箇偏置電壓使Q2導通,Q2導通前555觸發器2腳電壓等於VCC等於5V當Q2導通後2腳電壓低於1/3VCC使555觸發器進入工作狀態LED亮當T=RC時555通過7,6腳放電完畢LED自動熄滅。光控是通過光敏電阻和100K電阻串聯分壓控制4腳電位來實現當有光時光敏電阻阻值約爲20K使4腳電壓很小555觸發器處於關閉狀態LED不會亮,當沒光時光敏電阻阻值約爲150K這時4腳處於高電位555處於預備工作狀態當聲音出發信號到達後LED燈亮並通過555達成延時熄滅。不採用此方案的原因:
由於方案一中有2個三極管增大了電路的複雜程度,使參數的計算、元件封裝和焊接等的難度大大增加所以不採用方案一。
元器件選擇;駐極體話筒;光敏電阻;晶體管;定時器555;發光二極管;電阻、電容器、二極管若干,三極管。
當MIC獲得聲音信號後轉換成電信號通過放大電路放大。爲了獲得比較高的靈敏度則放大倍數應該儘量大所以Q1選取9014。光控電路中光敏電阻的阻值範圍爲20—150K所以選比較大的分壓電阻使在有光時555觸發器因4腳爲第電平而處於關閉狀態,無光時4腳高電平555能夠工作。因爲延時時間約爲10秒,而延時時間由時間常數RC決定所以取R9=100K,C3=100u。
工作原理:
電路有聲音信號輸入時,MIC將聲音信號轉換成電信號後經由三極管Q1等元件構成的阻容耦合放大電路放大後送如555構成的單穩態觸發器的輸入端2腳,使2腳電位低於1/3VCC從而使觸發器進入暫穩態輸出高電平LED亮,2腳原來的電位是由R7(100K)和R10(68K)的電阻串聯分壓提供的兩電阻阻值比約爲3:2使2腳電壓略大於1/3VCC觸發器不工作,而聲音信號經放大後的交流觸發信號到來時剛好能使2腳電位低於1/3VCC。LED亮後隨着電容C3(100u)的充電當Uc>2/3Vcc時,電容C3開始迅速放電,當放電完成時觸發器回到穩定狀態LED熄滅。
(5)組裝調試;
封裝時擺放元器件也是十分重要的,將原件擺放到合適的位置有利於整體版面的美觀大方,各個元件之間既不能緊湊在一起,又不能離得太遠了,因爲在一起會給焊接帶來很多麻煩,離得太遠又耗費導線,導線應該沿着電路板的邊緣鋪設,避免交叉。
調試時會出現一下幾種問題:
1.無光條件下輸入聲音信號LED不亮。
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阻容耦合放大電路的放大倍數太小,聲控電路部分對聲音信號的靈敏度比較低。解決這個問題要仔細計算提高阻容耦合放大電路的放大倍數。
2.無光條件下不輸入聲音信號LED仍然會亮
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R7與R10構成的2腳分壓偏置中R10的阻值過小使2腳電壓始終小於1/3VCC觸發器一直處於暫穩態無論有無聲音信號LED都會亮。所以應適當調整增大R10的阻值。
3.有光輸入聲音信號LED亮
這是由於與光敏電阻串聯的分壓電阻R5太小使有光條件下光敏電阻仍能分到較高的電壓使555觸發器能夠工作。解決這個問題要適當增加R5的阻值。
(6)實際PCB圖或佈線圖;
(7)電路方案的優缺點及改進展望
本電路的優點是電路的結構和原理簡單,易於操作製作。缺點在於電路系統的穩定性和靈敏度等不是很好,同時電路的應用範圍存在侷限性無法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工程意義不大。
電路的改進可以加入一些能提高穩定性、靈敏度的電路如交流整流、穩壓等電路以應用於實際工程設計。
(8)設計結果與數據處理
實驗報告範文 篇13
一、實驗原理
當外界溶液濃度大於細胞液濃度時,根據擴散作用原理,水分子會由細胞液中滲出到外界溶液中,通過滲透作用失水;由於細胞壁和原生質層的伸縮性不同,細胞壁伸縮性較小,而原生質層伸縮性較大,從而使二者分開;反之,外界溶液濃度小於細胞液濃度,則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吸水,分離後的質和壁又復原。
二、目的要求
1.初步學會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方法;
2.理解植物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原理。
三、重點難點(實驗報告不寫這一點,可適當調整添加在“注意”這一部分)
1.初步掌握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方法;
2.臨時裝片的製作;
3.低倍顯微鏡的使用。實驗器材:紫色洋蔥的鱗片葉、刀子、鑷子、滴管、載玻片、蓋玻片、吸水紙(濾紙代替,濾紙可分爲剪開幾條)、顯微鏡;質量濃度爲0.3g/mL的蔗糖溶液或質量分數爲30%的蔗糖溶液、清水。
四、方法步驟
臨時裝片製作:
1選材:選用紫色特別深的洋蔥外表皮;說明:在實驗之前,最好將洋蔥放在水中浸泡一下,可以使洋蔥吸水多一些,而且代謝也比較旺盛,實驗效果明顯。
2:將洋蔥的外層剝去兩層(因爲處於最外的可能已經死亡)。取表皮:在洋蔥的外表皮上,用刀片劃“井”字,用鑷子輕輕撕取一小塊;(關鍵:最好撕取單層細胞,如果撕的太厚,則會使細胞重疊,嚴重影響實驗效果;)
3製片:在載玻片中央滴上一滴清水,然後將取下的洋蔥表皮放在水中,平展開來;加上蓋玻片。(注意:1:洋蔥表皮不能捲曲起來;2:不能帶有氣泡;3加蓋玻片時,要從一側大約45°角放下,在載玻片和蓋玻片之間充滿了清水,以便擠出空氣。)
4蓋玻片一端滴入糖水,於另一端用吸收紙重複幾次吸引(可重複幾次滴糖水和吸引的過程)。
質壁分離實驗後可接着進行質壁復原
質壁復原實驗
處理
取下臨時裝片,在一側滴入清水,另一側再用吸水紙重複幾次吸引,以確保洋蔥表皮細胞完全浸在幾乎是清水中;(注:無吸水紙可先用濾紙代替)
觀察
先在低倍鏡找到一箇質壁分離現象比較明顯的細胞,然後觀察,可見和剛纔相反的現象,中央液泡漸漸變大,顏色變淺,最後原生質層又和細胞壁緊緊地貼在一起;若質壁分離沒有復原,則證明外界溶液濃度過高,導致細胞死亡。三 總結:細胞液濃度小於外界溶液濃度時,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現象;細胞液濃度大於外界溶液濃度時,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發生質壁分離復原現象。
分離實驗特例
如果外界溶液是葡萄糖、硝酸鉀、氯化鈉、尿素、乙二醇等,質壁分離後因細胞主動或被動吸收溶質微粒而使細胞液濃度增大,植物細胞會吸水引起質壁分離後的自動復原。
注:質壁分離與復原結構示意圖
實驗報告範文 篇14
實驗名稱、光盤刻錄機的使用操作
實驗儀器、DVD光盤刻錄機和CD刻錄機
實驗步驟、
CD和 VCD的操作步驟是、
1、啓動NERO軟件,依次選擇CD,視頻和製作視頻光盤。
2、在“我的視頻光盤”對話框中,按“添加”按鈕添加視頻文件,大小不超過光盤的容量、如果只有一箇視頻,可以不勾選“啓動VCD菜單,單擊“屬性”可以更改視頻軌道的標題等信息。添加完文件後單擊“下一步”,按鈕。
3、在“我的視頻光盤菜單”對話框中設置內容編排,背景,文字標題等信息。
4、單擊“下一步”按鈕,進入刻錄參數設置界面並刻錄光盤。
DVD光盤的刻錄、
1、打開NERO軟件,在刻錄光盤類型上一欄選擇刻錄DVD的格式。
2、添加數據文件,注意選擇DVD光盤上的刻錄類型。
3、在光盤內容的對話框中,單擊“添加”進行文件添加。
4、在“選擇文件及文件夾”對話框,在“位置”選擇驅動器,然後選擇目錄或文件,單擊“添加到刻錄列表,添加完畢,按”已完成”關閉對話框。
5、此時返回到“光盤內容”對話框,藍色爲當前容量指示條,刻錄的文件大小不能超過光盤容量上限。
6、在“最終刻錄設置“對話框裏設置刻錄參數。
7、“刻錄過程”對話框。
8、在“刻錄過程”對話框中單擊“下一步”,然後單擊“退出”,選擇“不保存”,關閉NERO軟件界面窗口,光驅會自動彈出光盤。
實驗目的、在於瞭解光盤刻錄機的作原理,能夠進行日常維護,能夠排除遇到的常見故障,實驗是因爲使操作人員應掌握光盤刻錄機的操作步驟,學會使用光盤對文件資料進行分發和拷貝與永久存檔,在實際工作中能勝任電子資料的管理工作。這實驗操作以便在日常辦公國內工程中靈活進行移動文件存儲,提高辦公效率。
實驗總結、
1、CD光盤是不是能重複刻錄,DVD光盤只能刻錄一次
2、VD的光盤和刻錄CD的光盤是不是不一樣的?
是的,是不一樣的,刻錄DVD的是DVD—R CD的是CD—R
cd刻錄空盤 dvd刻錄空盤 都是存放數據資料的 音樂cd 視頻vcd 視頻dvd 廣義來說也是數據dvd刻錄盤容量大 單面單層dvd一般在4.3g左右 能存放3.5g左右數據 別放多了很容易飛盤的 cd刻錄盤容量相對就小很多 一般就700mb 可放650mb至680mb的數據 也別放太多 會刻飛的 另外還有 cd—rw 和dvd—rw 是可以反覆擦寫的刻錄盤 這樣的盤比普通刻盤較貴一點 刻錄機出現故障的原因、 這是因爲系統安裝了nero express後,自帶的cd刻錄功能被屏蔽了導致。
步驟一、在系統下打開 “運行”,輸入services。msc,確定後彈出一箇”服務”設置窗口,找到imapi cd—burning com services 項目,雙擊該項目,把啓動類型由禁用改爲自動,確定後重啓系統。 步驟二、打開”我的電腦”,選擇刻錄機的驅動器屬性,在刻錄的選項卡中,把”這個設備上啓動cd錄製”前打勾,再重新放入空白光盤,就可以正常顯示了。
或者在系統下打開 “運行”,輸入services。msc,確定後彈出一箇”服務”設置窗口,找到imapi cd—burning com services 項目,雙擊該項目,把啓動類型由禁用改爲自動,確定後重啓系統。
如何刻錄光盤及注意事項?
1、你的光驅必須是支持刻錄功能。
2、準備新買來的空白光盤,可以是CD或DVD型號。
3、準備安裝刻錄軟件,比如NERO等。
4、放入空白光盤,打開NERO軟件,選擇你像刻錄的類型複製即可。
5、質量好的光盤的話,建議使用52X,一般爲48X爲刻錄速度。
注意、
1、不能隨意按下刻錄機的“彈出“鍵”。
2、未刻錄完不能隨意終止刻錄過程,否則光盤作廢。
實驗報告範文 篇15
注:以下爲做過的每個實驗的詳細的實驗報告,關於題目要求作答的部分,在實驗報告中以加粗楷體的形式重點突出。
1、簡述短時記憶廣度的測定方法
一、實驗原理
1) 概念再現:短時記憶廣度即短時記憶(保持時間在1分鐘之內的操作性的、正在工作的、活動着的記憶)的容量。其操作定義是按固定順序逐一呈現一系列刺激以後,剛剛能夠立刻再現的刺激系列的長度。
2) 要求:試驗過程中所呈現的各刺激之間的時間間隔必須相等,再現的結果必須符合原來呈現的順序。與感覺閾限的概念相似,所謂“剛剛能夠立即再現”即是指50%次能夠立即再現。
二、實驗方案
1)實驗者測定的一般方法:數字記憶廣度的方法
① 8位的數字能夠通過,9位的數字不能通過,則記憶廣度爲8.5;② 如將每一系列連續呈現3次,則以3次都能通過的最長系列作爲基數,再將其他能通過的刺激系列的長度按1/3或2/3加在基數上,兩者之和算作記憶廣度。本實驗就是用這種方法測量和計算數字記憶廣度的。如:3次均能通過的最長系列爲7位數,則基數爲7,如果8位數系列3次中通過2次,9位數通過1次,10位數一次也未通過,則記憶廣度爲:7+2/3+1/3=8;
③、如果用恆定刺激法來測量記憶廣度,也可以採取直線內插法來計算。 本次實驗方案:採用了方法②的測試方案,結果數據中列出了此次測定的數字記憶廣度,以及每一水平(數字個數)列出做對的遍數,如果全對,則爲3,如果全不對,則爲0(此時實驗結束)。 2)具體實現:
主試指導被試認真閱讀指示語,搞清楚識記的方法和輸入答案的方法。
在輸入答案時,數與數之間不能有空格,如有錯誤可按倒退鍵(Back Space)刪除,重新輸入,輸完後按回車鍵表示確認。
數字與數字之間的間隔是750ms,每個數字呈現250ms,從3位數字開始,然後4、5、6…,直到同一位數字系列的3遍都錯了爲止或達到12位數字。
三、實驗結果
短時記憶廣度值:9.33
測驗耗時:391秒 [參數表]
數字呈現時間(毫秒)=250 數字間隔時間(毫秒)=750 兩組數字間隔時間(毫秒)=1000
四、結論
1) 從實驗的設計方面:每組設計三個長數對實驗者進行測試,降低了實驗的隨機性,可靠性有保證;同時採用控制變量法,使得每次數據的出現頻率保持在一箇合理的數值上,提高了實驗的科學性。
2) 從圖片及結果分數分析得出:隨着每次數字的增加,尤其是到8位以後,短時記憶的能力明顯下降,到第11個時就完全記不住了,說明了短時記憶的瞬間性、可擴展性低的特點。
3) 所遇問題:在記憶數據的同時難以判斷每次會出現的數字有幾個,導致難以抓住計數的規律而出現記憶錯誤的現象。
2、什麼是選擇反應時,選擇反應時中涉及了哪些心理加工的成分
一、實驗原理
1)概念再現:反應時即從刺激呈現到做出反應之間所經歷的時間稱爲反應時,一箇完整的反應過程,其分爲:簡單、選擇、辨別反應時,唐德斯將它們分別命名爲:a、b、c反應時。它的過程由五部分組成:(1)感受器將物理或化學刺激轉化爲神經衝動的時間;(2)神經衝動由感受器到大腦皮質的時間;(3)大腦皮質對信息進行加工的時間;(4)神經衝動由大腦皮質傳至效應器的時間;
(5)效應器作出反應的時間。
選擇反應時:又稱b反應時,指的是在測試中呈現的刺激爲兩個或多箇,要求被試對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
二、實驗方案
本實驗測量視覺和聽覺選擇反應時。視覺刺激有兩個,分別是紅圓和綠圓。要求被試看到紅圓按Q鍵反應,看到綠圓,按P鍵反應。聽覺刺激有兩個,分別是低音和高音。要求被試聽到高音按P鍵,聽到低音按Q鍵。反應錯時,反應時記爲0,且該次反應不計入最後平均值內。兩個刺激隨機呈現,各20次,準備信號後2秒呈現刺激,以40次反應中的正確反應的反應時均值爲選擇反應時,並給出錯誤次數(建議錯誤次數大於7次的數據不予採用)。 三、實驗結果
視覺測試結果:
===== 結果分數 =====
選擇反應時:414ms
錯誤次數: 3次
===== 備 注 =====
測驗耗時:176秒 組號對應的名稱=1 視覺 [參數表]
間隔時間(毫秒)=1000 準備時間(毫秒)=20xx
聽覺測試結果:
===== 結果分數 =====
選擇反應時:349ms
實驗報告範文 篇16
實訓報告
實訓題目:
實訓地點:
指導教師:
學生班級:
學生學號:
實訓時間:
一. 實訓目的
1. 通過該實訓,使學生認識SMT組裝過程中常用的元器件類別,標識。對錶面組裝器件有一箇感性的認識。
2. 在實訓過程中,學習最基本的元器件的識別方法,瞭解元器件在SMT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及作用。
二. 實訓要求
1.聽從指導教師的指導。
2.實訓過程不要將無關的物品帶入實訓室。
3.不要損壞實訓器材。
4.不要操作與本次實訓無關的軟件。
三. 實訓時間
第五周 週一第一大節
四. 實訓地點
一教樓五樓507機房
五. 實訓總結
1) 表面貼裝元器件的特點、分類
① 如何區別貼片電阻與貼片電容?在PCB板上的標識是什麼?
貼片電阻都是黑色的並且實物上都印有該電阻的阻值或阻值的代碼。貼片電容上面沒有印字,這是和他的製作工藝有關(貼片電容是經過高溫燒結面成,所以沒辦法在它的表面印字),而貼片電阻是絲印而成(可以印刷標記)。電阻:R 電容:C
② 如何區別貼片電阻與貼片電感?在PCB板上的標識是什麼?
貼片電阻一般上面有數字表示阻值,另一面是白色瓷體,扁平長方形狀。
貼片電感形狀是扁方形的,中間是個圓盤,裏面可以看到線圈。
電阻:R 電感:L
③ 如何區別貼片電感與貼片電容?在PCB板上的標識是什麼?
貼片電容一般電容體顏色較深一些,用萬用表電阻檔量是開路的,沒有標誌。貼片電感一般有白色的、線繞的等,用萬用表電阻檔量是短路的,一般會標電感值在上面。 電感:L 電容:C
2) 片式電阻的結構、精度分類、外形及標註方式、識別方法。主要技術指標。
標註方式:1.阻值精度爲±5%,±10%, ±20%時,採用3位數字表示
① R≥10歐,前兩位爲電阻的有效數字,第三位表示後面“0”的個數。如:150表示15×100=15Ω
② R<10歐,在小數點處加“r”如:4.8歐 表示爲 4r8
2.阻值精度爲±1%,±2%時,採用4位數字表示。
若電阻值R ≥100Ω:前三位是有效數字,第四位表示有效數字所加“0”的個數。例:20xx表示爲:200×102=20000Ω=20kΩ
若電阻值R在10~100Ω之間: 在小數點處加“R”。例:15.5Ω記爲15R5
若電阻值R<10ω:在小數點處加“r”,不足四位在末尾加“0”。例:4.8ω記爲4r80
識別方法:貼片電阻一般上面有數字表示阻值,另一面是白色瓷體,扁平長方形狀。
主要技術指標:SMT電阻器的體積很小,但它的數值範圍和精度並不差,見
表2-3。3216系列的阻值範圍是0.39Ω~10MΩ,額定功率可達到1/4W,允許偏差有±1%、±2%,±5%和±10%等四個系列,額定工作溫度上限是70℃。
3) 片式電阻網絡的結構分類、特點、主要的參數。
結構分類:SOP型、芯片功率型、芯片載體型和芯片陣列型
特點:在一箇電阻網絡中含有多箇參數與性能一致的電阻。
主要的參數:精度一般爲J(5%),G(2%),F(1%)
4) 片式電容的結構和特性、精度分類、外形及標註方式。主要技術指標。
結構: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陶瓷介質,金屬內電極,金屬外電極。而多層片式陶瓷電容器它是一箇多層疊合的結構,簡單地說它是由多箇簡單平行板電容器的並聯體。 特性:1.小型化、低高度化 2.高頻低阻抗、低損耗3.高耐熱性、長壽命、高可靠性4.環保
精度分類:一般分爲3級:I級±5%,II級±10%,III級±20%。在有些情況下,還有0級,誤差爲±20%。 常用的電容器其精度等級和電阻器的表示方法相同。用字母表示:D——005級——±0.5%;F——01級——±1%;G——02級——±2%;J——I級——±5%;K——II級——±10%;M——III級——±20%。
外形:
標註方式:(1) 直標法:用字母和數字把型號、規格直接標在外殼上。
(2) 文字符號法:用數字、文字符號有規律的組合來表示容量。文字符號表示其電容量的單位:P、N、u、m、F等。和電阻的表示方法相同。標稱允許偏差也和電阻的表示方法相同。小於10pF的電容,其允許偏差用字母代替:B——±0.1pF,C——±0.2pF,D——±0.5pF,F——±1pF。
(3) 色標法:和電阻的表示方法相同,單位一般爲pF。小型電解電容器的耐壓也有用色標法的,位置靠近正極引出線的根部。 主要技術指標:(1)額定工作電壓:對於結構、介質、容量相同的器件,耐
壓越高,體積越大
(2)溫度係數: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溫度每變化1℃,電容
量的相對變化值。溫度係數越小越好。
(3)絕緣電阻:用來表明漏電大小的。一般小容量的電容,絕緣電阻很大,在幾百兆歐姆或幾千兆歐姆。電解電容的絕緣電阻一般較小。相對而言,絕緣電阻越大越好,漏電也小。
(4)損耗:在電場的作用下,電容器在單位時間內發熱而消耗的能量。這些損耗主要來自介質損耗和金屬損耗。通常用損耗角正切值來表示。
(5)頻率特性:電容器的電參數隨電場頻率而變化的性質。在高頻條件下工作的電容器,由於介電常數在高頻時比低頻時小,電容量也相應減小。損耗也隨頻率的升高而增加。另外,在高頻工作時,電容器的分佈參數,如極片電阻、引線和極片間的電阻、極片的自身電感、引線電感等,都會影響電容器的性能。
5) 片式鉭電解電容器結構特徵、分類、特點,主要特性指標,識別方法。
結構特徵:固體鉭電解電容器的正極是鉭粉燒結塊,絕緣介質爲TaO5,負極爲MnO2固體電解質。將電容器的芯子焊上引出線後再裝人外殼內,然後用橡膠塞封裝,便構成了固體鉭電解電容器。液體鉭電解電容器的製造工藝比固體鉭電解電容器較爲簡單,電容器的芯子直接由鉭粉燒結塊經陽極氧化製成,再把電容器芯子裝入含有硫酸水溶液或凝膠體硫酸硅溶液的銀外殼中,然後用氟橡膠密封塞進行卷邊密封而成,硫酸水溶液等液體電解質爲電容器的負極。
分類:燒結型固體、箔形卷繞固體、燒結型液體。
特點:壽命長、耐高溫、準確度高、濾高頻改波性能極好,不過容量較小、價格也比鋁電容貴,而且耐電壓及電流能力相對較弱。
識別方法:表面有絲印,有極性。有多種顏色主要有黑色、黃色等。鉭電容表面有一條白色絲印用來表示鉭電容的正極,並且在絲印上標明有電容值和工作電壓,大部分生產廠家還在絲印上加註一些跟蹤標記。
6) SMD的特點、按引腳形狀分爲幾類,名稱是什麼? 特點:組裝密度高、電子產品體積小、重量輕,貼片元件的體積和重量只有傳統插裝元件的1/10左右,一般採用SMT之後,電子產品體積縮小40%~60%,重量減輕60%~80%。可靠性高、抗振能力強。焊點缺陷率低。高頻特性好。減少了電磁和射頻干擾。易於實現自動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達30%~50%。節省
實驗報告範文 篇17
質粒DNA的提取、純化及檢測
姓名:學號:XX年級:20xx級生物基地班 實驗日期:20xx年9月16日—30日組別:6組 同組者:
一、【實驗目的】
1、掌握鹼變性提取法提取大腸桿菌中質粒DNA的原理和方法。
2、學習並掌握凝膠電泳進行DNA的分離純化的實驗原理。
3、學習並掌握凝膠的製備及電泳方法。
4、學習並掌握凝膠中DNA的分離純化方法。
二、【實驗原理】
1、質粒DNA的製備方法
質粒(Plasmid)是獨立存在於染色體外、能自主複製並能穩定遺傳的一種環狀雙鏈DNA分子,分佈於細菌、放線菌、真菌以及一些動植物細胞中,但在細菌細胞中含量最多。細菌質粒大小介於1~200Kb之間,是應用最多的質粒類羣,在細菌細胞內它們利用宿主細胞的複製機構合成質粒自身的DNA。
質粒DNA的製備包括3個步驟:①培養細菌,使質粒DNA大量擴增;②收集和裂解細菌;③分離和純化質粒DNA。主要方法包括:鹼裂解法:0。2molNaOH+1%SDS;煮沸裂解法:沸水煮沸40秒;SDS裂解法:10%SDS,一般用於質粒大量提取。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宿主菌株類型、質粒分子大小、鹼基組成和結構等特點以及質粒DNA的用途進行選擇。本實驗選擇鹼裂解法提取質粒DNA。
2、質粒DNA的提取——鹼變性提取法
在細菌細胞中,染色體DNA和質粒DNA均被釋放出來,但是兩者變性與復性所依賴的溶pH值不同。在pH值高達12。0的鹼性溶液中,染色體DNA的氫鍵斷裂,雙螺旋結構解開而變性;共價閉合環狀質粒DNA的大部分氫鍵斷裂,但兩條互補鏈不完全分離。因爲它們在拓撲學上是相互纏繞的。當用pH值4。6的KAc(NaAc)高鹽溶液調節鹼性溶液至中性時,變性的質粒DNA可恢復原來的共價閉合環狀超螺旋結構而溶解於溶液中;但染色體DNA不能復性,而是與不穩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質—SDS複合物等一起形成纏連的、可見的白色絮狀沉澱。這種沉澱通過離心,與復性的溶於溶液的質粒DNA分離。溶於上清液的質粒DNA,可用無水乙醇和鹽溶液,使之凝聚而形成沉澱。由於DNA和RNA性質類似,乙醇沉澱
DNA的同時,也伴隨着RNA沉澱,可利用RNaseA將RNA降解。質粒DNA溶液中的RNaseA以及一些可溶性蛋白,可通過酚/氯仿抽提除去,最後獲得純度較高的質粒DNA。
3、凝膠電泳進行DNA分離純化
電泳(electrophoresis)是帶電物質在電場中向着與其電荷相反的電極方向移動的現象。各種生物大分子在一定pH條件下,可以解離成帶電荷的離子,在電場中會向相反的電極移動。凝膠是支持電泳介質,它具有分子篩效應。含有電解液的凝膠在電場中,其中的電離子會發生移動,移動的速度可因電離子的大小形態及電荷量的不同而有差異。利用移動速度差異,就可以區別各種大小不同的分子。因而,凝膠電泳可用於分離、鑑定和純化DNA的片段,是分子生物學的核心技術之一。
凝膠電泳技術操作簡單而迅速,分辨率高,分辨範圍廣。此外,凝膠中DNA的位置可以用低濃度熒光插入染料如溴化乙錠(ethidium bromide,EB)或SYBR Gold染色直接觀察到,甚至含量少至20pg的雙鏈DNA在紫外激發下也能直接檢測到。需要的話,這些分離的DNA條帶可以從凝膠中回收,用於各種各樣目的的實驗。
分子生物學中,常用的兩種凝膠爲瓊脂糖(agarose)和聚丙烯酰胺凝膠。這兩種凝膠能灌製成各種形狀、大小和孔徑,也能以許多不同的構型和方位進行電泳。聚丙烯酰胺凝膠分辨率高,使用於較小分子核酸(5—500bp)的分離和蛋白質電泳。它的分辨率非常高,長度上相差1bp或質量上相差0。1%的DNA都可以彼此分離,這也是採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進行DNA序列分析的分子基礎。雖然它能很快地進行電泳,並能容納較大的DNA上樣量,但是與瓊脂糖凝膠相比,在製備和操作上繁瑣。瓊脂糖是從海藻中提取的長鏈狀多聚物,由β—D—吡喃半乳糖與3,6—脫水—L—吡喃半乳糖組成,相對分子質量爲104—105。瓊脂糖加熱至90℃左右,即可溶化形成清亮、透明的液體,澆在模版上冷卻後形成凝膠,其凝固點爲40—45℃。瓊脂糖凝膠相對於聚丙烯酰胺凝膠分辨率低,但它的分離範圍更大(50至百萬bp),小片段DNA(50—20000bp)最適合在恆定輕度和方向的電場中水平方向的瓊脂糖凝膠內電泳分離。瓊脂糖凝膠電泳易於操作,適用於核酸電泳,測定DNA的相對分子質量,分離經限制酶水解的DNA的片段,進一步純化DNA等。
瓊脂糖凝膠電泳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在溶液中,由於核酸有磷酸基而帶有負電荷,在電場中向正極移動。DNA在瓊脂糖凝膠中的電泳遷移率主要取決於6個因素:樣品DNA分子的大小、DNA分子的構象、瓊脂糖濃度、電泳所用電場、緩衝液和溫度。
三、【實驗材料】
1、實驗儀器
培養皿、接種環、三角瓶、酒精燈、恆溫振盪培養箱、50ml離心管、1。5ml塑料離心管(Eppendorf管)、高速離心機、漩渦振盪器、微量移液器、不同型號槍頭、天平、制膠槽、梳子、電泳儀、吸管、量筒、微波爐、滅菌鍋、恆溫水浴鍋、試劑瓶、衛生紙和記號筆、手套等。
2、實驗試劑
LB培養基,抗生素Ap(氨苄青黴素),溶液Ⅰ,溶液Ⅱ,溶液Ⅲ,RNaseA母液,TE緩衝液,飽和酚,氯仿/異戊醇混合液,酚/氯仿/異戊醇(PCI)混合液,預冷無水乙醇,TAE電泳緩衝液(10×),上樣緩衝液(6×),瓊脂糖,溴化乙錠(EB),DNA相對分子質量標準物DNA Marker λ/Hind Ⅲ,5mol/L pH 5。2的醋酸鈉。
四、【實驗步驟】
1、準備實驗
配製LB液體培養基,分裝到100ml的三角瓶中20ml,300ml的三角瓶中50ml,另配LB固體培養基;準備1000ul、200ul、10ul移液槍尖各一盒,1。5ml離心管若干於500ml三角瓶中,50ml離心管2個 ,將上述物品包好連同配好的培養基一同滅菌。
2、菌體培養
在含有Ap的LB平板上挑取一環攜帶有質粒pUC19的E。coli DH5單菌落,接種於20mlLB液體培養基中進行37℃振盪過夜培養,培養基中加Ap100ul
(100ug/ml),質粒pUC19具有Ap抗性基因,使得帶有pUC19的質粒得以生長。 過夜培養後菌體量大,雜質較多,然後用移液槍吸取過夜培養物2ml轉接於50mlLB液體培養基中,培養基中加入Ap250ul,37℃振盪培養4—6h至對數生長期後期,生長速率快,代謝旺盛,酶系活躍,雜質少,適合提取質粒。
3、質粒提取
(1)稱量空的50ml離心管的重量爲14。331g,然後將三角瓶中的菌液倒至管中,不能倒滿,液麪距管口約1cm,7000rpm離心5分鐘後棄去上清液,收集菌體細胞。
(2)向離心管中懸滴加入5ml冰預冷的溶液Ⅰ打散菌體洗滌,用漩渦振盪器使之充分懸浮後用槍尖吹吸混勻,同步驟(1)離心,棄去上清,將離心管倒置於吸水紙上,使上清液全部流盡乾燥,然後稱重得14。437g,則菌體質量爲106mg。
(3)洗滌後每100mg菌體應加入冰預冷的溶液Ⅰ1ml,106mg菌體按100mg菌體處理,加入溶液Ⅰ1ml,打散菌泥、吹吸混勻,冰浴5min。溶液Ⅰ中的葡萄糖使
溶液密度增加,懸浮後的大腸桿菌不會快速沉積到管子的底部;維持滲透壓,防止細胞提前破裂,防止DNA受機械剪切力作用而降解。EDTA是Ca2+和Mg2+等二價金屬離子的螯合劑,可抑制DNase的活性,抑制微生物的生長。Tris—Cl溶液提供適當的pH。
(4) 按比例加入新配製的溶液Ⅱ2ml(與溶液Ⅰ對應),輕加輕搖,冰浴5min。溶液變清亮透明粘稠如蛋清狀。溶液Ⅱ中的NaOH使細胞膜發生了從bilayer(雙層膜)結構向micelle(微囊)結構的相變化導致細胞溶解。同時,強鹼性使染色體DNA、質粒DNA和蛋白質變性;SDS爲下一步沉澱做鋪墊。
(5)按比例加入冰預冷的溶液Ⅲ1。5ml(與溶液Ⅰ、Ⅱ對應),輕加輕搖,冰浴10min。溶液出現白色絮狀沉澱。沉澱爲蛋白質SDS複合物、細胞碎片和其他大分子成分。溶液Ⅲ中的HAc中和NaOH,因爲長時間的鹼性條件會打斷基因組DNA,只要是50-100 kb大小的片斷,就不能再被PDS共沉澱。同時變性的質粒DNA復性。反應形成的高鹽環境進一步加速了沉澱。
(6)12000rpm離心15min,白色沉澱聚集在離心管一側,用移液槍將上清液轉移到另一潔淨的離心管中。然後向上清液中加入1/10體積的3MNaAc混勻,加入2倍體積的冰無水乙醇,混勻,—20℃下沉降30分鐘。乙醇可以任意比和水相混溶,乙醇與核酸不會起任何化學反應,對DNA很安全,因此是理想的沉澱劑。 DNA溶液是DNA以水合狀態穩定存在,當加入乙醇時,乙醇會奪去DNA周圍的水分子,使DNA失水而易於聚合。在pH爲8左右的溶液中,DNA分子是帶負電荷的,加一定濃度的NaAc或NaCl,易於互相聚合而形成DNA鈉鹽沉澱。
(7) 以12000rpm離心15min,小心倒去上清液,得到DNA沉澱。加入3ml70%冰乙醇,輕輕地覆蓋沉澱,不打散沉澱,洗滌一次。
(8)以12000rpm離心5min,離心管底部DNA沉澱所在面應與收集沉澱面一致。去掉上清液,將離心管上沉澱部位做好標記,將離心管倒置於吸水紙上,乾燥5min。粗提取的質粒呈淺黃色,隨着水分的減少質粒變爲無色。所以爲了完全溶解質粒,要在離心管上標記質粒所在位置。
(9)將DNA沉澱溶於1mlTE緩衝液中,移液槍吹吸助溶,然後將溶解液轉移到一箇Eppendorf管中。TE是pH緩衝液,爲DNA提供穩定的生理狀態,呈弱鹼性,有利於保護鹼基對。同時含有EDTA是二價陽離子的螯合劑,抑制DNA酶作用。
4、質粒純化
(1)Eppendorf管中加入RNase A(純濃度>50ug/ml),37℃保溫0。5—1h
(2)將上述的溶液平均分配到2個1。5ml的微量離心管中,每管0。5ml,分別加入與溶液等體積的(500ul)Tris飽和苯酚溶液,振盪混勻,7000rpm,離心5min,上清液轉移到一潔淨的Eppendorf管中。苯酚是經Tris飽和後的,顯黃色。苯
酚加入後,溶液分層,苯酚向下,下層呈淺黃色,上層溶液無色,在中間產生大量白色沉澱,此爲變性後的蛋白質。
(3)加入等體積的(500ul)苯酚/氯仿溶液(1:1),振盪混勻, 7000rpm,離心5min,上清液轉移到到另一潔淨的Eppendorf管中。苯酚是強的蛋白變性劑,但是苯酚留在質粒溶液中會影響DNA的酶切,它本身易被氧化,會損傷質粒。氯仿也是蛋白變性劑,但是比酚弱,且能溶解質粒中的脂類,溶解苯酚,去除溶液中的苯酚。異戊醇則可起消除抽提過程中出現的泡沫,有利於分層更明顯。此時溶液中已看不到明顯的白色沉澱,但仍有蛋白質的存在。
(4)加入等體積的氯仿溶液,振盪混勻, 7000rpm,離心5min,上清液轉移到一潔淨的Eppendorf管中,得上清液400ul。
(5)向上清液中加入1/10體積的NaAc混勻,再加入2倍體積的冰無水乙醇,混勻,—20℃下沉降30分鐘。
(6)以12000rpm,離心15min,棄去上清液,得到DNA沉澱,爲白色。
(7)向DNA沉澱中加入70%冰乙醇200ul,不打散沉澱,洗滌。然後以12000rpm離心5min,離心管底部DNA沉澱所在面應與收集沉澱面一致。
(8)去掉上清液,將離心管倒置於吸水紙上,室溫乾燥。用50ulTE溶解於1管中。
5、質粒檢測
(1)稱取0。4g的瓊脂糖,置於一錐形瓶中,在三角瓶上標好液麪位置,加入40ml的1×TAE電泳緩衝液,再加入5—10ml重蒸水,以補充在溶膠過程中損失的水分。然後置微波爐加熱至完全溶化,溶液透明。冷卻至50℃左右,倒入制板槽制板。
(2)待膠凝固後,小心拔起梳子,使加樣孔端置陰極段放進電泳槽內。在槽內加入1×TAE 電泳緩衝液,至液麪覆蓋過膠面2—3cm。取1μl加電泳載樣液和3μl質粒樣品於小紙片上,用移液槍混勻。
(3)電泳1h,觀察溴酚蘭的帶(藍色)的移動。
(4) 把膠槽取出,小心滑出膠塊,放進EB溶液中進行染色,完全浸泡約5min。
(5)凝膠成像儀觀察。
五、【注意事項】
(1)滴加溶液II時,要逐滴加入,且要輕加輕搖溶液使之混勻,整體動作要快,因爲強鹼在溶液中停留時間不能過長,否則會破壞質粒DNA。
(2)加入溶液III後,生成了大量的絮狀沉澱,溶液III中和強鹼使質粒復性,不可劇烈震盪, 防止染色體DNA斷裂,應該上下顛倒離心管,使其混勻。
實驗報告範文 篇18
一、實驗儀器及藥品:
自制水電解器、試管、導線、直流電源、鐵製電極、少量稀硫酸
二、實驗目的:
1.掌握“電解水”演示實驗的操作技術;
2.探究水電解器(霍夫曼電解器)的代用裝置;
3.培養學生“以教師的姿態”做好實驗的預備實驗以及進行演示的初步能力。
通電實驗原理:2H2O ==2H2↑+O2↑
四.實驗步驟:
1.連接好電路(如下圖)
2.裝入1:10的稀硫酸溶液(液麪高於電極0.5cm).
3.將兩支試管裝滿溶液各自放入正極、負極。
4.打開直流電源,將電壓調至12V進行電解。
5.觀察和記錄兩極產生氣泡的多少和速度、收得可檢驗量的氫氣所需的時間、所收得的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以及檢驗氫氣和氧氣的直觀效果、操作是否簡便等。
6.檢驗生成的氣體。
7.運用上述裝置,將直流電壓依次升高到24V和36V分別進行實驗。注意練習實驗操作,對比電解速度及直觀效果。
五.實驗現象:
1.通電後,電極上有氣泡生成,通電一段時間後,兩個試管彙集了一些氣體,與正極相連的試管內的體積小,與負極相連的試管大,體積比小於1:2
2.檢驗氣體時,體積小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體積大的氣體點燃時有爆鳴聲。
3.直流電源電壓從12V升高到24V時,兩個試管中生成的氣體的速度明顯加快;由24V升高到36V時,生成氣體的速度繼續加快。
六.實驗結論:
1.水在接通直流電後,分解成氫氣和氧氣,證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2.在一定條件下,電解水時,所通直流電的電壓越大,電解速度越快。
3.O2在水中溶解度大於H2,使O2的溶解量大於H2的溶解量,會消耗少量O2,所以會使所得H2和O2體積比偏離2:1
實驗報告範文 篇19
集裝箱碼頭管理就是管理碼頭的整個業務流程及所有的職能崗位,它的業務流程有:客戶管理、船舶管理、堆場管理、裝卸船管理、閘口管理、中控管理、設備管理。
集裝箱碼頭與堆場管理系統是港口碼頭集裝箱業務操作和管理的基礎信息平臺,涵蓋了集裝箱碼頭的所有基本業務功能。集裝箱碼頭管理實訓是模擬現代物流企業在集裝箱碼頭管理業務中的進口、出口和中轉等操作,最終使集裝箱碼頭管理環節的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響應時間最短化。
經過在學校實驗室集裝箱碼頭管理實訓軟件平臺進行相關角色的模擬實訓操作,我們基本達到瞭解和初步掌握集裝箱碼頭管理實訓系統軟件的使用,港口碼頭集裝箱業務操作和管理的基礎信息平臺的操作,初步瞭解並掌握集裝箱碼頭的基本業務功能,瞭解縮短船舶在港停留時間、提高碼頭管理水平、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基本內容。
集裝箱碼頭管理實訓是以實驗的方式體現集裝箱碼頭管理的實踐過程。通過實驗,我們熟悉集裝箱碼頭管理的具體操作流程,增強感性認識,並可從中進一步瞭解、鞏固與深化所學的集裝箱碼頭管理理論知識,提高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系統以實驗的方式體現集裝箱碼頭管理的實踐過程。通過實驗,可以使學生熟悉集裝箱碼頭管理的具體操作流程,增強感性認識,並可從中進一步瞭解、鞏固與深化所學的集裝箱碼頭管理理論知識,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各個實驗掌握集裝箱碼頭管理的具體流程,迅速掌握集裝箱碼頭管理的流程和細節,熟悉集裝箱碼頭管理的運作模式,切身體會到集裝箱碼頭管理各個環節中面臨的具體工作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和制約關係。爲學生參與未來集裝箱碼頭管理領域複雜、龐大、越發激烈的競爭打下紮實基礎。
通過實訓,明白了進行集裝箱碼頭與堆場管理的相關程序,基本與理論進行了比較有機的結合,還了解瞭如何把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並運用到實踐中,能更好的鞏固我們課本所學的內容,也爲我們將來從事真正的集裝箱管理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實驗報告範文 篇20
一. 實驗目的:
通過觀察食品外在的形狀和顏色特點及通過品嚐食品來了解自己的各種感覺器官的靈敏性.
二. 實驗方法:
1, 視覺:通過視覺觀察商品的外形特點和顏色等。
2, 嗅覺:通過嗅覺感覺商品的氣味。
3, 味覺:通過聽覺聽到嘗喫商品時的聲音。
4, 舌覺:色覺主要感覺商品的味道。
5, 觸覺:感覺商品的堅硬柔軟等。
三. 實驗內容:
1, 不丟手與周包穀的對比:
(1),遵義不丟手爆米花是貴州間傳統休閒食品,口感酥鬆、香脆、不膩、不燥,食而不忘,好滋味當然讓您不忍停手,因而命名“不丟手”
(2)周包穀與不丟手比起來比較硬,比較翠且顏色也比不丟手更深。甜味比不丟手淡。
2,好麗友、派,外形圓柱形,外表呈巧克力色,聞起來巧克力味十足,夾層白色的海綿狀,手感柔軟的餅乾、富有純正香濃的巧克力(代可可脂)及麥淇酪(不含脂肪),再搭配滑軟柔韌且含有果凍成分的果汁軟糖夾心。
3,白色的草餅:手感軟綿,聞起來清香可口,花生味的,夾層中間有紅糖。
四. 實驗總結:
1, 通過實驗可感知自己的感覺器官方面的優勢與劣勢,我自身視覺和嗅覺都還可以,舌覺不怎麼靈敏,有待加強。
2, 很多食品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要親身體驗,實際觸及和感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真諦。
實驗報告範文 篇21
電子信息工程學系實驗報告 ——適用於計算機課程
課程名稱: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
實驗項目名稱:Visual studio c++ 6.0集開發環境的使用
實驗時間: 班級: 計教101 姓名:蔡靜 學號:
實 驗 目 的:
1、熟悉並學習使用C++程序編譯平臺VC++ 6.0;
2、掌握如何在編譯平臺下編輯、編譯、連接和運行一箇簡單的C++程序;
實 驗 環 境: Visual C++ 6.0
實 驗 內 容 及 過 程:
1:新建一箇C++源程序的方法:
(1) 在Visual C++主窗口的主菜單欄中選擇File(文件)命令,然後選擇New(新建)命令.這時,展幕上出現一箇New(新建)對話框,單擊此對話框的上方的Files(文件)屬性頁,在列表中選擇“C++ Source File”項,表示要建立新的C++源程序文件,然後在對話框右半部分的Location(目錄)文本框中輸入準備編輯的源程序文件的存儲路徑.後點擊OK 按鈕後,回到Visual C++主窗口,且會在窗口的標題欄中顯示出你所設定的文件名。後你可以看到光標在程序編輯窗口閃爍,表示程序編輯窗口已激活,可以輸入編輯源程序了。
(2) 輸入程序。檢查無誤後,則將源程序保存在前面指定的文件中,方法是:在主菜單欄中選擇File(文件)命令,並在其下拉菜單中選擇Save(保存)命令。也可以用快捷鍵Ctrl+S 來保存文件。 2:程序的編譯:
(1) 在編輯和保存了源文件以後,需要對該源文件進行編譯。單擊主菜單欄中的Build(編譯),在其下菜單中選擇Compile 命令
(2) 在選擇“編譯”命令後,屏幕上出現一箇對話框,內容是“This build command repuires
(3) an active project workspace.Would you like to creat a default project workspace?”(此編譯命令要求一箇有效的項目工作區。你是否同意建立一箇默認的項目工作區)。單擊Yes(是)按鈕,表示同意由系統建立默認的項目工作區,然後開始編譯。也可以不用選擇菜單的方法,而用Ctrl+F7 或小圖標 來完成編譯。
(4) 在進行編譯時,編譯系統檢查源程序中有無語法錯誤,然後在主窗口下部的調試信息窗口輸出編譯的信息,如果有錯,就會指出錯誤的位置和性質
3:程序的連接
在得到目標程序後,就可以對程序進行連接了。此時應選擇Build(構建)→Build命令,表示要求連接並建立一箇可執行文件。在執行連接後,在調試輸出窗口顯示連接時的信息,說明沒有發現錯誤,生成了一箇可執行文件。
4:程序的執行
在得到可執行文件 後,就可以直接執行了。選擇Build→!Execute test.exe(執行)命令。在選擇“!Execute test.exe”命令後,即開始執行.exe文件。也可以不通過選擇菜單命令,而且Ctrl+F5 來實現程序的執行。程序執行後,屏幕切換到輸出結果的窗口,顯示出運行結果,
可以看到,在輸出結果的窗口中的頭幾行是程序的輸出結果,最後一行“Press any key to continue”並非程序所指定的輸出,而是Visual C++在輸出完運行結果後由Visual V++6.0 系統自動加上的一行信息,通知用戶“按任何一鍵以便繼續”。當你按下任何一鍵後,輸出窗口消失,回到Visual C++的主窗口,你可以繼續對源程序進行修改補充或進行其他工作。
如果已完成對一箇程序的操作,不再對它進行其他處理,應當選擇File(文件)→CloseWorkspace(關閉窗口)命令,以結束對該程序的操作。
實驗報告範文 篇22
一、實驗目的
1. 學習電子順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實驗方法;;
2. 瞭解、掌握電子順磁共振譜儀的調節與使用;
3. 測定DMPO-OH 的EPR 信號。
二、實驗原理
1.電子順磁共振(電子自旋共振)
電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或電子順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anetic Resonance,EPR),是指在穩恆磁場作用下,含有未成對電子的原子、離子或分子的順磁性物質,對微波發生的共振吸收。1944年,蘇聯物理學家扎沃伊斯基(Zavoisky)首次從CuCl2 、MnCl2等順磁性鹽類發現。電子自旋共振(順磁共振)研究主要對象是化學自由基、過渡金屬離子和稀土離子及其化合物、固體中的雜質缺陷等,通過對這類順磁物質電子自旋共振波譜的觀測(測量因子、線寬、弛豫時間、超精細結構參數等),可瞭解這些物質中未成對電子狀態及所處環境的信息,因而它是探索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狀態的重要工具。由於這種方法不改變或破壞被研究對象本身的性質,因而對壽命短、化學活性高又很不穩定的自由基或三重態分子顯得特別有用。近年來,一種新的高時間分辨ESR技術,被用來研究激光光解所產生的瞬態順磁物質(光解自由基)的電子自旋極化機制,以獲得分子激發態和自由基反應動力學信息,成爲光物理與光化學研究中瞭解光與分子相互作的一種重要手段。電子自旋共振技術的這種獨特作用,已經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考古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EPR基本原理
EPR 是把電子的自旋磁矩作爲探針,從電子自旋磁矩與物質中其它部分的相互作用導致EPR 譜的變化來研究物質結構的,所以只有具有電子自旋未完全配對,電子殼層只被部分填充(即分子軌道中有單個排列的電子或幾個平行排列的電子)的物質,才適合作EPR 的研究。不成對電子有自旋運動,自旋運動產生自旋磁矩, 外加磁場後,自旋磁矩將平行或反平行磁場方向排列。經典電磁學可知,將磁矩爲μ的小磁體放在外磁場H 中,它們的相互作用能爲:
E=-μ· H = -μH cosθ
這裏θ爲μ與H 之間的夾角,當θ= 0 時,E = -μH, 能量最低,體系最穩定。θ=π時,E=μH,能量最高。如果體系從低能量狀態改變到高能量狀態,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反之,如果體系由高能量狀態改變爲低能量狀態,體系則向外釋放能量。
根據量子力學,電子的自旋運動和相應的磁矩爲:
μs=-gβS
其中S 是自旋算符,它在磁場方向的投影記爲MS, MS 稱爲磁量子數,對自由電子的MS 只可能取兩個值,MS=±1/2, 因此,自由電子在磁場中有兩個不同的能量狀態,相應的能量是:
E±=±(1/2)geβH
記爲: Eα= +(1/2)geβH
Eβ= -(1/2)geβH
式中Eα代表自旋磁矩反平行外磁場方向排列,能量最高;Eβ代表平行外磁場方向排列,能量最低。但當H=0 時,Eα=Eβ, 相應的Ms=±1/2 的兩種自旋狀態具有相同的能量。當H≠0 時,能級分裂爲二,這種分裂稱爲Zemman 分裂。它們的能級差爲:
△Ee=geβH
若在垂直穩恆磁場方向加一頻率爲υ的電磁輻射場,且滿足條件:
hυ = gβH
式中,h—爲Planck 常數,β—爲Bohr 磁子,g —朗德因子;
則處在低能態的電子將吸收電磁輻射能量而躍入高能量狀態,即發生受激躍遷,這就是EPR 現象。因而,hυ = gβH 稱爲實現EPR 所應滿足的共振條件。
3.g因子
自由電子g=ge=2.002,實際情況下g=h?/?B(H0+H’),g反映分子內部結構(因附加磁場H’與自旋、軌道及相互作用有關),自由基g值偏離很少超過±0.5%,非有機自由基,g值可以在很大範圍內變化,過渡金屬離子,因軌道角動量對磁矩有貢獻,g偏離ge。
4.主要特徵
由於通常採用高頻調場以提高儀器靈敏度,記錄儀上記出的不是微波吸收曲線(由吸收係數X”對磁場強強度H作圖)本身,而是它對H的一次微分曲線。後者的兩個極值對應於吸收曲線上斜率最大的兩點,而它與基線的交點對應於吸收曲線的頂點。
g值從共振條件hv=gβH看來,h、β爲常數,在微波頻率固定後,v亦爲常數,餘下的g與H二者成反比關係,因此g足以表明共振磁場的位置。g值在本質上反映出一種物質分子內局部磁場的特徵,這種局部磁場主要來自軌道磁矩。自旋運動與軌道運動的偶合作用越強,則g值對ge(自由電子的g值)的增值越大,因此g值能提供分子結構的信息。對於只含C、H、N和O的自由基,g值非常接近ge,其增值只有千分之幾。
當單電子定域在硫原子時,g值爲2.02-2.06。多數過渡金屬離子及其化合物的g值就遠離ge,原因就是它們原子中軌道磁矩的貢獻很大。例如在一種Fe3+絡合物中,g值高達9.7。
線寬通常用一次微分曲線上兩極值之間的距離表示(以高斯爲單位),稱“峯對峯寬度”,記作ΔHpp。線寬可作爲對電子自旋與其環境所起磁的相互作用的一種檢測,理論上的線寬應爲無限小,但實際上由於多種原因它被大大的增寬了。
超精細結構如在單電子附近存在具有磁性的原子核,通過二者自旋磁矩的相互作用,使單一的共振吸收譜線分裂成許多較狹的譜線,它們被稱爲波譜的超精細結構。設n爲磁性核的個數,I爲它的核自旋量子數,原來的單峯波譜便分裂成(2nI+1)條譜線,相對強度服從於一定規律。在化學和生物學中最常見的磁性核爲1H及14N,它們的I各爲1/2及1。如有n個1H原子存在,即得(n+1)條譜線,相對強度服從於(1+x)n中的二項式分配係數。如有n個14N原子存在,即得(2n+1)條譜線,相對強度服從於(1+x+X2)n中的3項式分配係數。超精細結構對於自由基的鑑定具有重要價值。
吸收曲線下所包的面積可從一次微分曲線進行兩次積分算出,與含已知數的單電子的標準樣品作比較,可測出試樣中單電子的含量,即自旋濃度。
5.主要檢測對象 可分爲兩大類:
①在分子軌道中出現不配對電子(或稱單電子)的物質。如自由基(含有一箇單電子的分子)、雙基及多基(含有兩個及兩個以上單電子的分子)、三重態分子(在分子軌道中亦具有兩個單電子,但它們相距很近,彼此間有很強的磁的相互作用,與雙基不同)等。
②在原子軌道中出現單電子的物質,如鹼金屬的原子、過渡金屬離子(包括鐵族、鈀族、鉑族離子,它們依次具有未充滿的3d,4d,5d殼層)、稀土金屬離子(具有未充滿的4f殼層)等。
三、實驗內容和步驟
羥基自由基(?OH)等氧自由基是主要的活性物種,然而由於?OH 的活性高、壽命短,因而難以直接測定。捕獲劑捕獲短壽命的氧自由基生成相對穩定的、壽命較長的自由基,這些具有順磁性的有機物種在磁場和微波的協同作用下容易被EPR 分析檢測。 DMPO 是一種對氧自由基捕集效率很高的自旋捕集劑,而且形成的自旋加合物,DMPO-OH,有很特徵的超精細分裂圖譜和超精細分裂常數。
實驗步驟如下:
1、取適量DMPO樣品於樣品管中裝樣,將樣品管一端封住;
2、在插入樣品管前用紙擦拭確保其乾淨;
3、樣品管垂直放入諧振腔,等待EPR 檢測。
4、調節儀器參數,得到譜圖。
四、實驗結果與討論
得到數據見附圖。從圖中可見,DMPO-OH 的EPR 波譜由四條譜線組成,強度比爲1:2:2:1。
五、實驗心得
電子順磁共振(EPR)和核磁共振(NMR)的區別:
a. EPR和NMR是分別研究電子磁矩和核磁矩在外磁場中重新取向所需的能量; b. EPR的共振頻率在微波波段,NMR共振頻率在射頻波段;
c. EPR的靈敏度比NMR的靈敏度高,EPR檢出所需自由基的絕對濃度約在10-8M的數量級;
d. EPR和NMR儀器結構上的差別,前者是恆定頻率,採取掃場法,後者還可以恆定磁場,採取掃頻法。
實驗報告範文 篇23
實驗一
一,實驗名稱:黑白照片上色
二,實驗目的: 掌握Photoshop的基本上色操作技巧,
三,實驗內容(步驟和方法)及數據記錄
①導入第一張圖片到PhotoShop中。
②複製背景圖層,並在背景副本上處理導入的圖像。
③使用魔棒工具摳出男軍裝
④調整色相,飽和度
⑤如上述步驟依次摳出女裝,皮膚,嘴脣,領章,五角星。再上色
四.實驗總結:
1. PhotoShop是一款功能非常強大圖像處理軟件,我們在本次試驗中所用到的功能只不過是其所有功能的冰山一角,要想精通PhotoShop還需要漫長的學習和不斷的實踐。
2. 使用圖層可以很好地保護原圖像和保存我們的修改效果,一般情況下不建議直接在背景圖層上直接修改圖像。
3. 對圖片進行色階、曲線、色彩平衡、亮度、對比度等的調整沒有具體的規範,一切以視覺上的美觀爲準。
4. 圖像處理是一項需要耐心和細心的工作。
實驗二
一,實驗名稱:建立選區
二,實驗目的: 掌握Photoshop的基本摳圖操作技巧,
三,實驗內容(步驟和方法)及數據記錄
①導入第一張圖片到PhotoShop中。
②利用魔棒工具或快速選擇工具摳出各個元素
③對花朵圖層複製並用變形工具(快捷鍵ctrl+T)對花朵進行縮小
④可加上白背景使圖像更完整
實驗報告範文 篇24
一、實驗目的
學習瞭解微生物生長量測定的方法
學習瞭解細菌生長曲線的繪製方法
學習掌握血細胞計數板的使用方法
(一)微生物生長量的測定
計數法 重量法 生理指標法
1、顯微鏡直接計數法
(1)利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
(2)塗片計數
2、活菌菌落計數法
3、濾膜法
(二)細菌生長曲線
將單細胞細菌接種到恆定容積的液體培養基中,不補充營養物或移去培養物,細菌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以時間爲橫座標,細菌數目的對數值爲縱座標,可畫出一條反映細菌在整個培養期間菌數變化規律的曲線,稱爲生長曲線(growth curve)
實驗報告範文 篇25
一、實驗目的
1、觀察植物種子萌發時,各部分結構的’生長順序及各結構特點;
2、研究植物種子萌發的條件是否需要光照。
二、實驗材料:
生長狀況良好的綠豆種子10顆、兩個透明塑料杯(自制)、脫脂棉、水
三、實驗過程
1、製作培養杯:將脫脂棉平鋪在塑料杯中。
2、將10顆綠豆種子放在盛有水的杯中浸泡一夜後,各取5顆放在兩個透明塑料杯中方法是用鑷子將種子放在脫脂棉與瓶壁之間,然後小心向杯中加水至水面離杯底2cm高,將一箇培養杯放在溫度(約25攝氏度)有光處(如窗臺),另一箇放在溫度相同的黑暗處。
3、每天定時(早上9點)觀察種子發芽情況,並拍攝照片記錄種子萌發情況,同時進行文字描述。在描述時注意描述植物長出來結構的名稱(胚根、子葉、真葉、胚軸);描述葉片顏色、胚軸顏色;測量並記錄幼苗高度的變化。
四、發現問題
在實驗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以下問題:
如果把長出胚根的種子放到沒水的地方,它就會生長緩慢。
如果用手觸碰幼胚,它就會停止生長。
實驗報告範文 篇26
摘要:熱機是將熱能轉換爲機械能的裝置,空氣熱機結構簡單、便於操作。空氣熱機實驗通過對空氣熱機探測儀、計算機等操作來理解空氣熱機原理及循環過程。通過電加熱器改變熱端溫度測量熱功轉換值,作出nA/ΔT與ΔT/ T1的關係圖,驗證卡諾定理。逐步改變力矩大小來改變熱機輸出功率及轉速,計算、比較熱機實際轉化效率。試驗表明:在一定誤差範圍內,隨熱端溫度升高nA/ΔT與ΔT/ T1的關係呈現性變化,驗證卡諾定理。熱端溫度一定時輸出功率隨負載增大而變大,轉速而減小。
關鍵詞:卡諾定理;空氣熱機;卡諾循環
熱機是將熱能轉換爲機械能的機器。歷史上對熱機循環過程及熱機效率的研究爲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確立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斯特林1816年發明的空氣熱機,以空氣作爲工作介質,是最古老的熱機之一。雖然現在已發展了內燃機,燃氣輪機等新型熱機,但空氣熱機結構簡單,便於幫助理解熱機原理與卡諾循環等熱力學知識。 空氣熱機的結構如圖一所示,熱機主機主要有高溫區、低溫區、工作活塞和位移活塞、氣缸、飛輪、連桿,熱源等組成。
由電熱方式加熱位移活塞,其作用是在循環過程中使氣體在高溫區與低溫區間不斷交換,氣體可通過位移活塞與位移氣缸間的間隙流動,提高高溫與低溫間的溫度差可以提高熱機效率。位移活塞與工作活塞通過連桿與飛輪連接,他們的運動是不同步的,其中一箇處於極值時,速度最小,另一箇活塞速度最大。
圖一 空氣熱機工作原理示意圖
當工作活塞向下移時,位移活塞迅速左移,使汽缸內氣體向高溫區流動,如圖1 a所示;進入高溫區的氣體溫度升高,使汽缸內壓強增大並推動工作活塞向上運動,如圖1 b 所示,在此過程中熱能轉換爲飛輪轉動的機械能;工作活塞向頂端移動時,位移活塞迅速右移,使位移汽缸內氣體向低溫區流動,如圖1 c所示;進入低溫區的氣體溫度降低,使汽缸內壓強減小,同時工作活塞在飛輪慣性力的作用下向下運動,完成循環,如圖1 d 所示。在一次循環過程中氣體對外所作淨功等於P-V圖所圍的面積。
根據卡諾對熱機效率的研究而得出的卡諾定理,對於可逆循環的理想熱機,熱功轉換效率爲:
A/Q1Q1Q2/Q1(T1T2)/T1T/T1
式中A爲每一箇循環中熱機做的功,Q1爲熱機每一循環從熱源吸收的熱量,Q2爲熱機每一箇循環向冷源放出的熱量,T1爲熱源的絕對溫度,T2爲冷源的絕對溫度。
由於熱量損失,實際的熱機都不可能是理想熱機,循環過程也不是可逆的,所以熱機轉化效率:
T/T1,只要使循環過程接近可逆循環,就是儘量提高冷源與熱源的溫度差。
熱機循環過程從熱源吸收的熱量正比於nA/T,n爲熱機轉速,所以:正比於nA/T。測量不同熱
端溫度時的nA/T,觀察與T/T1的關係,可驗證卡諾定理。同一功率下,調節力矩計與轉軸的摩擦改變熱機實際輸出功率P0,計算出不同負載大小時的熱機效率。同時轉速n也會改變,觀察P0n
關係圖,表示同一輸出功率下,輸出耦合不同時輸出功率隨耦合的關係。
一、 實驗儀器與方法:
電熱ZKY-RJ型空氣熱機實驗儀如圖二示
圖二 電加熱型熱機實驗裝置圖
飛輪下部裝有雙電門,上面的一箇用於定位工作活塞的最低位置,下面一箇用於測量飛輪轉動角度。氣缸的體積隨工作活塞的位移而改變,活塞的位移改變通過飛輪測得,在飛輪邊緣均勻排列45個擋片,由光電門信號確定飛輪位置,進而計算氣缸體積。壓力傳感器與工作汽缸底相通,測量汽缸的壓力得到體積變化。底座的三個插座分別與實驗測試儀相連,在儀器顯示窗口顯示熱機轉速、高低溫區的溫度、P-V圖。加熱器輸出電壓24V-36V可調,可根據實驗的實際需要調節加熱電壓。
力矩計懸掛在飛輪軸上,調節螺釘可調節力矩計與轉軸之間的摩擦力,由力矩計可讀出摩擦力矩M,可得出熱機輸出功率P2nM,即單位時間內的角位移與力矩的乘積。
二、 試驗內容、步驟:
第一部分:測量不同熱端溫度的熱功轉換值,驗證卡諾定理。
連接測試儀面板和電腦的,各儀器之間的`端口,開始試驗。將加熱電壓加之最大檔(11檔),等待6~10分鐘(大約在溫差在100K以上),加熱電阻絲已發紅後,用手順時針撥動飛輪,熱機即可運轉。減小加熱電壓至第一檔,打開電腦輔助軟件,觀察壓力和容積信號,並把P-V圖調節到最適合觀察的位置。等待大約10
分鐘,溫度和轉速平衡後,記錄加熱電壓,讀取溫度和轉速,記於表一中。逐步加大加熱功率,重複上
述測量過程4次以上,在表一中記錄數據。以ΔT/ T爲縱座標,在座標紙上作nA/ΔT與ΔT/ T1的關係圖,驗證卡諾定理。
第二部分:測量不同輸出功率下,轉速和實際效率的變化。
在最大加熱功率下,觸動飛輪停止轉動,在飛輪上裝上力矩計,撥動飛輪,讓熱機繼續運動。調節力矩計的摩擦力(不要停機),待輸出力矩、轉速、溫度穩定後,在表二中讀取記錄各項參數。保持輸出功率不變,逐步增大輸出力矩,重複以上實驗步驟5次以上。以n爲橫座標,P0爲縱座標,作出n與P0的關係圖。表示同一輸出功率下,輸出耦合不同時輸出功率或效率隨耦合的變化關係。
三、 實驗結果:
表一 測量不同冷熱端溫度時的熱功率轉換值
表二 測量熱機輸出功率、效率隨負載及轉速的變化關係
圖一 電腦觀察到的熱機實驗P_V實驗圖圖二 電腦觀測到的容積和壓力變化曲線
四、 分析與結論:
由表格數據可作圖結果分析,在外加負載不變的情況下,隨着熱功率增大,nA/ΔT與ΔT/ T1基本具有線性關係,驗證了卡諾定理。在同一加熱功率下,隨摩擦力矩加大,轉速降低,熱端溫度升高,溫度差加大,輸出效率加大。對於輸出力矩繼續加大時,輸出功率如何變化,是繼續變大還是轉折本實驗未能涉及,也是實驗要改進的地方。
五、 參考文獻:
[1] [2] [3] [4] [5] [6]
《大學物理綜合設計實驗》,中國海洋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20xx.1; 張玉民,熱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xx. 5; 常樹仁,熱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xx.7;
包科達,熱物理學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12;
閆全英、劉迎雲,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機械工業出版社,20xx.6 黃曉聖、王劍,關於卡諾定理證明的教學探討,大學物理,20xx.21
實驗報告範文 篇27
一、做實驗
1.材料工具
(1)常見的種子(如:綠豆 黃豆)40粒。
(2)有蓋的罐頭4個,小勺1個,餐巾紙8張,4張分別標有1、2、3、4的標籤,膠水,清水。
2.方法步驟
(1)在第一個罐頭裏,放入兩張餐巾紙,然後用小勺放入10粒綠豆,擰緊瓶蓋。置於室溫環境。
(2)在第二個罐頭裏,放入兩張餐巾紙,然後用小勺放入10粒綠豆,灑上少量水,使餐巾紙溼潤,擰緊瓶蓋。置於室溫環境。
(3)在第三個罐頭裏,放入兩張餐巾紙,用小勺放入10粒綠豆,倒入較多的清水,使種子淹沒在水中,然後擰緊瓶蓋。置於室溫環境。
(4)在第四個罐頭裏,放入兩張餐巾紙,用小勺放入10粒綠豆,灑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紙潤溼,擰緊瓶蓋。置於低溫環境裏。
通過觀察,我發現1、3、4號罐中種子未發芽,而2號罐中種子發芽了。
二、研究
1.爲什麼同樣優質,同樣品種的種子有的發芽,有的沒有呢?
當一粒種子萌發時,首先要吸收水分。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隨後,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軸伸長,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然而,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充足的空氣和水分。
1號種子未發芽是因爲它雖有充足的空氣和適宜的溫度,但無水分,所以它不可能發芽。
2號種子既擁有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水分,還有水分,所以它發芽了。
3號種子未發芽是因爲它被完全浸泡在水中,而水中沒有氧氣,所以它也不可能發芽。
4號種子也因缺適宜的溫度未發芽。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三、討論結果
通過此次實驗,我發現了種子的萌芽需要充足的空氣、水分和適宜的溫度。仔細地觀察,我還看到發芽後的植物上有一些細細的,白白的根毛,其實他們能提高吸水率。
實驗給我帶來了許多樂趣,也讓我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生物學實在是太奇妙了。
實驗報告範文 篇28
探究實驗名稱: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實驗目的:對蠟燭在點燃前、點燃時和熄滅後的三個階段進行細緻的觀察,學會完整地觀察物質的變化過程及其現象。
實驗用品:一支新蠟燭、火柴、一支幹淨燒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實驗步驟與方法:
1.觀察蠟燭的顏色、形狀、狀態、硬度;嗅其氣味。
現象:蠟燭是白色、較軟的圓柱狀固體,無氣味,由白色的棉線和石蠟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塊石蠟,放入水槽,觀察其在水中的現象。
現象:石蠟漂浮在水面上,不溶於水。
結論:石蠟是一種密度比水小,不溶於水的固體。
3.點燃蠟燭,觀察其變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層溫度的比較。
現象:石蠟受熱時熔化、蠟燭燃燒時發光、冒黑煙、放熱。
燭焰分三層:外焰、內焰、焰心,外焰溫度最高,焰心最低。
結論:石蠟受熱會熔化,燃燒時形成炭黑。
4.乾燥的燒杯罩在燭焰上方,觀察燒杯壁上的現象片刻,取下燒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盪,觀察其現象。
現象:乾燥的燒杯壁上出現了許多小水珠。取下燒杯後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盪,石灰水變得渾濁。
結論:蠟燭燃燒時產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二氧化碳兩種物質。
5.熄滅蠟燭,觀察其現象,用火柴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
現象:熔化的石蠟逐漸凝固,白色棉線燭心變黑,易碎。用火柴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蠟燭會重新燃燒。
結論:石蠟遇冷凝固,燃燒時產生炭黑,棉線炭化,白煙由細小的石蠟顆粒構成,有可燃性。
實驗結論:
蠟燭在空氣中能夠燃燒,在燃燒過程中和過程後能產生許多新的物質。
問題和建議:
蠟燭爲什麼能夠燃燒?蠟燭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才能燃燒?像這樣物質燃燒後產生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
實驗報告範文 篇29
今天老師給我們開了演示實驗,讓我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在這節課里老師給我們演示了好多實驗。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錐體上滾。當我看到這個實驗時,眼看着一箇椎體從低處滾到高處並且不會在滾回來,感覺好神奇。這個設備是兩根鋼管由低到高的固定在一箇板子上,低的那邊間距小,高的那端間距大,一箇錐體架在兩杆中間,將椎體移到鋼管低的那一端之後,錐體就自動的滾到高處去了。
這個實驗一開始讓我看的目瞪口呆,還以爲有什麼奇怪的東西呢 。但是經過仔細分析發現這其實只是一箇錯覺。這個軌道一頭高一頭低,椎就會從低的一端滾向高的一頭好像是重心在向上滾,但分析一下就會知道真相不是這樣的,如果是那樣的話就違背了能量定理。首先這是一箇椎而不是一箇圓柱體,其次這不是一箇斜面而是兩條軌道,而且軌道是成八字形狀擺開的,並且高處張得開。這樣的設計會使椎處於高處時重心降低,而在低處時由於軌道變窄使的重心升高且高於在高處時的,這樣看來這個實驗就變成重心有高處向低處走的正常現象了,也就沒有違背能量定理了。
通過椎體上滾這個實驗說明了在重力場中的任何物體都具有從勢能高的地方向勢能低的地方運動的趨勢。從這個實驗中我想到瞭如果能把這個原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們就能節約很多
能源。建築工地可以用來運東西,醫院裏可以用來運傷員,遊樂園可以給人們帶來快樂。 通過實驗我們可以想到有些東西表面上的東西可以把我們矇蔽到 ,但是我們如果認真的去對待就很容易把他們識破,我們不能總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演示目的
1 通過觀察與思考雙錐體沿斜面軌道上滾的現象,加深瞭解在重力場中物體總是以降低重心,趨於穩定的規律運動。
2 說明物體具有從勢能高的位置向勢能低的位置運動的趨勢,同時說明物體勢能和動能之間的轉換。
二、原理
本實驗的核心在於剛體在重力場中的平衡問題,而自由運動的物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總是平衡在重力勢能極小的位置。如果物體不是處於重力場中勢能極小值狀態,重力的作用總是使它往勢能減小的方向運動。本實驗演示錐體在斜雙槓上自由滾動的現象,巧妙地利用錐體的形狀,將支撐點在錐體軸線方向上的移動(橫向)對錐體質心的影響同斜雙槓的傾斜(縱向)對錐體質心的影響結合起來,當橫向作用佔主導時,甚至表現爲出人意料的反常運動,即錐體會自動滾向斜雙槓較高的一端,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看平衡(錐體質心保持水平)時錐體的位置,如圖1。AA1端較高,但AA1處兩橫杆向外測傾斜,較高的支撐有使錐體質心向上移的趨勢,而支撐點較寬又使錐體因其中間粗兩端細而使質心有向下移動的趨勢,兩種趨勢互相抵消可使錐體在圖4所示任何位置都處於平衡狀態。如果此時使AA1稍變寬或使BB1稍變窄,會使錐體在AA1端比在BB1端時質心位置更低,它將總往AA1(高端)滾動,從B端向A端看,如圖2所示。
AA1端處於高寬端,BB1端處於低窄端,若支撐點遇錐面相切位置如圖2所示,則當錐體滾動時,質心在水平面內運動,錐體處於平衡狀態。設BB1端固定,AA1端寬度一定,只調節其高
度,則AA1端下降,將會出現由平衡狀態上滾的現象。AA1端至多下降到BB1端所在水平面上,不過此時滾動雖明顯,但“往上”不明顯。故本實驗裝置高低寬窄佈局要適度,使AA1端比平衡位置略低,錐體能自動滾動即可
三 注意事項
1 錐體放在最低端
2 錐體應該放平
3 手放開時要輕輕的.放,不要讓錐體掉在地上
實驗報告範文 篇30
一、實驗目的意義
①瞭解篩析法測物體粒度分佈的原理和方法;
②根據篩分析數據繪製粒度累積分佈曲線和頻率分佈曲線。
二、實驗原理
篩析法是讓粉體試樣通過一系列不同篩孔的標準篩,將其分離成若干個粒級,分別稱重,求得以質量百分數表示的粒度分佈。篩析法適用約20μm~100㎜之間的粒度分佈測量。如採用電成形篩(微孔篩),其篩孔尺寸可小至5μm,甚至更小。
篩孔的大小習慣上用“目”表示,其含義是每英寸(2.54cm)長度上篩孔的數目。也有用l㎝長度上的孔數或1㎝篩面上的孔數表示的,還有的直接用篩孔的尺寸來表示。篩分法常使用標準套篩,標準篩的篩制按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推薦的篩孔爲1㎜的篩子作爲基篩,也可採用泰勒篩,篩孔尺寸爲0.074mm(200目)作爲基篩。
篩析法有幹法與溼法兩種,測定粒度分佈時,一般用幹法篩分;溼法可避免很細的顆粒附着在篩孔上面堵塞篩孔。若試樣含水較多,特別是顆粒較細的物料,若允許與水混合,顆粒凝聚性較強時最好使用溼法。此外,溼法不受物料溫度和大氣溼度的影響,還可以改善操作條件,精度比干法篩分高。所以,溼法與幹法均被列爲國家標準方法,用於測定水泥及生料的細度等。
篩析法除了常用的手篩分、機械篩分、溼法篩分外,還用空氣噴射篩分、聲篩法、淘篩法和自組篩等,其篩析結果往往採用頻率分佈和累積分佈來表示顆粒的粒度分佈。頻率分佈表示各個粒徑相對應的顆粒百分含量(微分型);累積分佈表示小於(或大於)某粒徑的顆粒佔全部顆粒的百分含量與該粒徑的關係(積分型)。用表格或圖形來直觀表示顆粒粒徑的頻率分佈和累積分佈。
篩析法使用的設備簡單,操作方便,但篩分結果受顆粒形狀的影響較大,粒度分佈的粒級較粗,測試下限超過38μm時,篩分時間長,也容易堵塞。篩分所測得的顆粒大小分佈還決定於下列因素:篩分的持續時間、篩孔的偏差、篩子的磨損、觀察和實驗誤差、取樣誤差、不同篩子和不同操作的影響等。
三、實驗器材
⑴標推篩 一套 。
⑵振篩機。
⑶托盤天平 一架。
⑷搪瓷盤 2個。
(5)烘箱 一箇。
四、實驗步驟
幹篩法是將置於篩中一定質量的粉料試樣,藉助於機械振動或手工拍打使細粉通過篩網,直至篩分完全後,根據篩餘物質量和試樣重量求出粉料試料的篩餘量。
⑴設備儀器準備 將需要的標準篩,振篩機,托盤天平,搪瓷盤和烘箱準備好。
⑵具體操作步驟
①試樣製備。試樣放入烘箱中烘乾至恆重準確稱取200g(松裝密度大於1.5g/㎝3的取100g)。
②套篩按孔徑由大至小順序疊好,並裝上篩底,安裝在振篩機上,將稱好的試樣倒入最上層篩子,加上篩蓋。
③開動振篩機,震動10min,然後依次將每層篩子取下。
④小心取出試樣,分別稱量各篩上和底盤中的試樣質量,並記錄於表中。
⑤檢查各層篩面質量總和與原試樣質量之誤差,誤差不應超過2%,此時可把所損失的質量加在最細粒級中,若誤差超過2%時實驗重新進行。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