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實驗的報告(精選32篇)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1

  一、實驗目的

  1、掌握移動臺主叫正常接續時的信令流程。

  2、瞭解移動臺主叫時被叫號碼爲空號時的信令流程。

  3、瞭解移動臺主叫時被叫用戶關機或處於忙狀態時的信令流程。

  4、瞭解移動臺主叫時被叫用戶振鈴後長時間不接聽的信令流程。

  5、掌握移動臺被叫正常接續時的信令流程。

  6、掌握通話結束呼叫釋放時的信令流程。

  7、瞭解被叫用戶振鈴後長時間不接聽時移動臺被叫的信令流程。

  二、實驗儀器

  1、移動通信實驗箱一臺;

  2、臺式計算機一臺;

  3、小交換機一臺:

  三、實驗原理

  處於開機空閒狀態的移動臺要建立與另一用戶的通信,在用戶看來只要輸入被叫號碼,再按發送鍵,移動臺就開始啓動程序直到電話撥通。實際上,移動臺和網絡要經許多步驟才能將呼叫建立起來。以移動臺和移動臺進行通信爲例,就包括主叫移動臺和主叫MSC建立信令鏈接、主叫MSC通過被叫電話號碼對被叫用戶進行選路,即尋找被叫所處的MSC被叫MSC尋呼被叫MS並建立信令連接過程等三個過程。本實驗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移動通信中移動臺主叫時MS和

  MSC之間的信令過程、以及爲了完成通話連接,主叫MSC和被叫MSC之間的信令過程(即七號信令中的部分消息)。

  四、實驗內容

  1、記錄正常呼叫的過程中,移動臺主叫部分和被叫部分的信令流程

  2、記錄被叫關機時,移動臺主叫部分的信令流程

  3、記錄被叫振鈴後無應答時,移動臺主叫部分和被叫部分的信令流程

  4、記錄被叫號碼無效時,移動臺主叫的信令流程

  5、記錄通話結束後,呼叫鏈路釋放的信令流程

  五、實驗步驟

  主叫實驗:

  1、通過串行口將實驗箱和電腦連接,給實驗箱上電。將與實驗箱相連的電腦上的學生平臺程序打開。在主界面上雙擊主叫實驗”圖標,進入此實驗界面。

  2、點擊初始化”鍵,看到消息框中出現初始化”完成。再點擊開機”鍵,從而使移動臺處於開機狀態。

  3、移動臺主叫實驗需要某一箇被叫移動臺的配合,在教師的協調下,選擇一箇作爲被叫的實驗箱,並瞭解此被叫的電話號碼。

  4、下面進行呼叫建立正常的實驗。

  (1)提示被叫通過點擊學生平臺上的初始化”開機”鍵,使被叫處於開機空閒狀態。

  (2)主叫在學生平臺上選擇或輸入被叫移動臺的電話號碼,並按動對話框邊的OK’按鈕。點擊界面上的呼叫”按鈕,主叫學生戴上實驗箱上配備的耳機,充當

  話機。主叫移動臺開機撥叫被叫號碼。主叫學生平臺上將顯示移動臺主叫的信令過程。

  (3)由於被叫處於開機空閒狀態,很快被叫學生平臺的電話將振鈴。

  (4)被叫振鈴後,控制被叫學生平臺的學生按動被叫實驗界面上的摘機”鍵,

  被叫學生戴上實驗箱上配備的耳機。主叫學生平臺上會提示進入通話中”

  (5)通話結束,主叫主動掛斷電話。主叫學生按動學生平臺界面上的掛機”並放下實驗箱上的電話。主叫學生平臺會顯示通話鏈路釋放。

  5、被叫無應答的情況下的信令流程

  (1)提示被叫通過點擊學生平臺上的初始化”開機”鍵,使被叫處於開機空閒狀態。

  (2)主叫在學生平臺上選擇或輸入被叫移動臺的電話號碼,並按動對話框邊的OK’按鈕。點擊界面上的呼叫”按鈕,主叫移動臺開機撥叫被叫號碼。主叫學生

  平臺上將顯示移動臺主叫的信令過程。

  (3)由於被叫處於開機空閒狀態,很快被叫學生平臺的電話將振鈴。

  (4)被叫振鈴後,讓被叫學生不按動摘機”鍵。等待1分鐘後,被叫MSC釋放鏈路的信令顯示在被叫學生平臺上。

  6進行被叫未開機時的信令流程實驗。

  (1)讓被叫學生按動被叫學生平臺上的關機”鍵,使被叫移動臺處於關機狀態。

  (2)主叫在學生平臺上選擇或輸入被叫移動臺的電話號碼,並按動對話框邊的OK’按鈕。點擊界面上的呼叫”按鈕,主叫學生拿起實驗箱上的話筒。主叫移動

  臺開機撥叫被叫號碼。主叫學生平臺上將顯示移動臺主叫的信令過程。

  (3)由於被叫移動臺處於關機狀態,主叫MSC將從被叫MSC收至UISUPRELEASE消息。

  7、被叫號碼無效時的信令流程。

  (1)主叫在學生平臺上輸入教師規定的一箇號碼(此號碼不對應任何實驗箱,

  因此可認爲是個不合法的號碼),並按動對話框邊的OK’按鈕。點擊界面上的呼叫”按鈕。

  (2)學生平臺上會顯示緊接着的所有的信令過程。最後會彈出對話框提示本號碼是空號,請掛機”學生放下電話。

  8、進行以上4種情況的實驗時,每一實驗結束後,結合實驗原理中的信令流程圖認真分析信令流程並做相應的記錄。

  被叫實驗

  1、通過串行口將實驗箱和電腦連接,給實驗箱上電。將與實驗箱相連的電腦上

  的學生平臺程序打開。在主界面上雙擊GSM移動臺被叫”實驗圖標,進入此實驗界面。

  2、點擊初始化”鍵,看到消息框中出現初始化”完成。再點擊開機”鍵,從而使移動臺處於開機狀態。

  3、移動臺被叫實驗是同一個主叫移動臺配合進行的,在教師的協調下,確定作爲主叫的實驗箱。

  4、下面進行呼叫建立正常的實驗,主要觀察移動臺被叫的信令過程。

  (1)等待主叫移動臺撥叫本實驗箱上的移動臺。

  (2)被叫MSC尋呼被叫移動臺結束後,被叫MSC與被叫移動臺之間的信令連接建立。過片刻,被叫實驗箱振鈴。

  (3)按動學生平臺上的摘機”鍵並且佩戴實驗箱上的耳機作爲電話聽筒。

  5、下面進行通話結束呼叫釋放的實驗。

  (1)通話結束,被叫主動掛斷電話,觀察學生平臺上呼叫釋放的信令流程。

  6下面進行呼叫建立時被叫振鈴不應答的實驗,觀察移動臺被叫的信令過程。

  (1)等待主叫移動臺撥叫本實驗箱上的移動臺。

  (2)被叫MSC尋呼被叫移動臺結束後,被叫MSC與被叫移動臺之間的信令連接建立。

  7、進行以上三種情況的實驗時,每一實驗結束後,結合實驗原理中的信令流程圖認真分析信令流程並做相應的記錄。

  六、信令流程

  略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2

  數據結構設計性實驗報告

  課程名稱數據結構實驗

  題目名稱B樹(難度1.4)

  學生學院 計算機學院

  專業班級

  學 號

  姓名 指導教師黃

  20xx年 06月25日

  B樹抽象數據類型實現

  一、設計簡介

  本次設計在AnyviewCL自由編程平臺上實現了B樹的6種基本操作,並根據這個基本操作設計了友好的交際界面,操作簡單易懂,並在AnyviewCL自由編程平臺上可視化測試B樹各個基本操作,保證了各基本的操作算法的正確性。

  經在AnyviewCL自由編程平臺嚴格測試後,將本設計移植到Visual C++ 6.0平臺生成可運行程序,並進行各個基本操作的測試,保證了程序運行的穩定性。

  其中數據來源爲一組在0~1000內的int型隨機數,但數據由typedefintKeyType定義,若需要改變數據類型,只需要將int替換成所需的數據類型即可。

  二、抽象數據類型定義及各種基本操作的描述 ADT BTree{

  數據對象:D是具有相同特徵的數據元素集合。

  數據關係:

  若D爲空集,則稱爲空樹;

  (1)樹中每個結點最多含有m棵子樹;

  (2)若根結點不是葉子結點,則至少有2個子樹;

  (3)除根結點之外的所有非終端結點至少有┌m/2┐棵子樹;

  (4)每個非終端結點中包含信息:(n,A0,K1,A1,K2,A2,…,Kn,An)。其中:

  1)Ki(1pt, p->i, m);

  初始條件:樹T存在,p->pt指向T中某個結點

  操作結果:在B樹T上結點p->pt的key[i]和key[i+1]之間插入關鍵字k DeleteBTree(p->pt, p->i, m, T);

  初始條件:樹T存在,p->pt指向T中某個結點

  操作結果:刪除B樹T上結點p->pt的關鍵字k

  PrintBTree(T);

  初始條件:樹T存在

  操作結果:中序遍歷B樹

  DestroyBTree(T)

  初始條件:樹T存在

  操作結果:銷燬B樹

  }ADTBTree

  三、存儲結構定義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OVERFLOW -2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typedefintKeyType;

  typedefint Status;

  typedefstruct

  {

  KeyType key;

  char data;

  }Record;

  typedefstructBTNode

  {

  intkeynum;// 結點中關鍵字個數,即結點的大小 structBTNode*parent; // 指向雙親結點

  KeyTypekey[21]; // 關鍵字向量,0號單元未用 structBTNode*ptr[21];// 子樹指針向量

  Record *recptr[21];// 記錄指針向量,0號單元未用 }BTNode, *BTree;// B樹結點和B樹的類型

  typedefstruct

  {

  BTNode*pt;// 指向找到的結點

  inti; // 1..m,在結點中的關鍵字序號

  inttag; // 1:查找成功,0:查找失敗

  }restype,*resu< // 在B樹的查找結果類型

  四、關鍵算法設計流程圖

  主函數:MAIN;

  功能:確定B樹階數與初始結點數,提供基本的菜單功能選擇

  函數名:intSearchNode(BTree p, int k);

  功能:在節點中查找關鍵字,返回該關鍵字在節點中的位置。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3

  實驗中醫學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方法來進行中醫藥學理、法、方、藥機理研究的一門基礎學科。該學科是傳統中醫學與現代實驗科學發展相結合的產物,課程有很強的實驗性、實踐性和操作性。近10年來,全國中醫院校陸續開設了這門課,由於沒有統編教材,所以各中醫院校根據自身的特點授課,有的院校側重理論講解,有的則把實驗操作爲重點。爲了解本校學生對實驗中醫學的理解程度以及興趣所在,以指導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特在第一臨牀醫學院20xx級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臨牀專業中隨機抽取3個班的97位本科生,在學習實驗中醫學之前對本課程的相關內容進行問卷調查。

  1 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和內容

  從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牀醫學院20xx級中醫學、中西醫結合專業中隨機選取3個班的97位本科生。對學生進行學習興趣、科學思維、創新能力、團隊協作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的調查和評價。

  1.2 調查方法

  1.2.1 準備階段

  以學生對實驗中醫學的理解程度爲變量,選取學習興趣、創新能力、團隊精神、科學思維、艱苦耐勞等指標,在查閱大量書籍和文獻的基礎上設計完成調查問卷。

  1.2.2 收集問卷

  採用書面調查形式,由任課教師在實驗中醫學課程緒論部分開講前發給學生,當場完成、收回。

  1.2.3 分析資料

  綜合3個班的問卷,作初步分析。

  2 結果和分析

  2.1 問卷回收

  共發出問卷97份,回收91份,回收率爲93.8%,

  2.2 實驗中醫學課程現狀

  2.2.1 對實驗中醫學課程基本情況的認識

  本校從20xx年開始在中醫學、中西醫結合、針推學和中醫學七年制專業學生中開設此課程。經過3年的努力,本校學生在實驗動手能力、科學思維水平以及科研熱情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作爲一門新生學科,其在中醫專業學生中的知名度、影響力是我們所關心的問題,爲此設計了3個問題,結果見表1。表1 對實驗中醫學基本情況的認識[略]

  實驗中醫學課程由6個驗證性中醫實驗和1個探索性實驗組成。經過教職員工3年的積極努力,在學生中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本課程與傳統理論教學的不同點是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中心地位,由學生主動完成整個實驗,從而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不過,98%的學生對這門功課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興趣,還是有些出乎我們的意料。我們在授課過程中也發現少數同學對實驗動物有恐懼感,甚至個別的因爲宗教信仰的原因不能完成實驗操作,基於這樣的原因,有一定比例的學生對該課程不感興趣。

  課程是培養學生應用現代的科學技術解決、解釋中醫學的問題和現象的能力的,這一目的得到了普遍贊同,99%的學生認爲課程的開設是必要的。

  如何引導同學主動、自覺地學習是高等中醫學教育面臨的難題,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實驗中醫學的教學過程並沒有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超過23%的學生認爲一點都沒有促進主動學習的願望,所以,針對這一環節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已經很必要了。

  2.2.2 對實驗中醫學提高科學研究能力的認識

  實驗中醫學通過7個實驗的教學使學生熟練操作常用的實驗動物和科學儀器,實驗過程要求4~5人爲一箇小組,相互配合、團結協作,並在最後一次課安排探索性實驗設計,由每個小組成員操作自己設計的實驗。經過整個流程,可以使學生在科研思路、創新能力、運用科學語言和發揮團隊精神等方面得到鍛鍊和提高,對於即將接受這門課教育的學生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我們設計了4個問題,結果見表2。表2 對實驗中醫學提高科研能力的認識[略]

  本校中醫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造就具有獨立進行中醫藥學臨牀、科研和教學工作能力的,並有創新和開拓能力的複合型人才。本課程注重加強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觀察、發現、思考並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調查發現,實驗中醫學在提高科研思路水平方面有91%的學生認爲是有益的;同時超過82%的學生認爲課程可幫助他們提高團隊協作的能力。而教師在規範化運用科學語言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努力。有關創新能力的提高一直都是中國高等教育需要解決的課題,本課程的開展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值得借鑑的內容。

  2.2.3 對實驗中醫學提高科研素質的認識

  科研工作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具備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決心和尊重他人、實事求是的態度。實驗中醫學課程對於這些素質方面的培養是否有益,我們設計了4個問題,結果見表3。表3 對實驗中醫學提高科研素質的認識[份(略),n=91]

  在實驗所需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纔可以達到預期目的。學生操作實驗的時候常常因爲不熟練、配合失誤等原因不能達到理想的結果。我們要求學生不要追求結果的完美而修改數據,實驗結果不作爲評分的依據。鼓勵學生分析結果不理想的原因、找出失誤的所在,以利於及時改掉不好的習慣。

  在授課過程中激勵學

  生必勝的信心,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引導學生正確面對,並在實踐中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經過調查反饋,在4個題目中,有近80%的學生認爲有幫助。

  3 討論

  縱觀我國近50年的中醫教育史,由於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傾向的存在,理論講授在中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佔有過重的比例,而且學校爲學生提供的中醫學實驗條件較爲薄弱。在這種教育氛圍中,如何保障中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較爲關鍵的科研思維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培養的質量,已成爲高等中醫藥院校面臨的現實課題。爲此,本校從20xx級開始在中醫、針推專業本科生中開設實驗中醫學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經過3年的努力,我們欣喜地看到實驗中醫學這門課程在本校中醫類學生中已經具有了比較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在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尊重他人和戰勝挫折的科研素質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4

  班級_____姓名_____學號_____

  一、 實驗內容:

  1、傳動系統的功能 能量分配 轉速的改變 運動形式的改變

  2、傳動系統的基本構成

  二、自行設計及組裝的實驗臺結構圖:

  1、綜合實驗臺的系統原理圖

  2 實驗臺結構示意圖

  3、實驗臺各構成模塊的功能

  三、實驗測試數據:(要求每組打印一份,每位同學複印附於報告後)

  P1、P2——輸入端、輸出端功率(kW);

  n1、n2————輸入端、輸出端的實際轉速(r/min);

  n2/ n1——轉速比;

  η——V帶傳動及鏈傳動功率;

  ε——帶傳動滑動率;

  四、繪製各傳動的效率曲線(η-F)及V帶的滑動曲線(ε-F)

  五、思考題:

  1、帶傳動的彈性滑動現象與打滑有何區別?它們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2、帶傳動的效率與哪些因素有關?當D1 = D2時,打滑發生在哪個輪子上?

  3、影響傳動效率的因素有哪些?M1與η間是什麼關係?可以採取什措施提高效率?

  4、齧合傳動與撓性傳動各有何主要特性?

  齧合傳動外殼尺寸小,效率高,傳動比恆定,功率範圍廣等特性,小的製造誤差及齒殼變形,在高速運動將引起衝擊和噪聲;撓行傳動:載荷能緩和衝擊,運行平穩,無噪聲,製造和安裝精度不像齧合傳動那樣搞。傳動同樣大的圓周力,輪廓尺寸和軸上的壓力更大,效率低不能保證準確傳動比。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5

  課程設計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鍛鍊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具體訓練和考察過程。隨着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當今計算機應用在是生活中可以說得是無處不在。因此作爲二十一世紀的大學來說掌握計算機開發技術十分重要的。

  我的題目是文章處理系統的設計,對於我們這些新手來說,這是很大的考驗,我一千次一萬次的問自己,怎麼才能找到課堂所學與實際應用的最佳結合點?怎麼才能讓自己的程序在篇幅上簡單,在使用價值上豐富?怎樣讓自己的業餘更靠近專業?怎樣讓自己的計劃更具有序性,而不會忙無一用?機會是老師,學校,以及無數代教育工作者給的,而能力是自己的,耐性是需要的。

  經過自己的琢磨,聽取了師姐,師兄們的建議,還查閱了很多書籍,才做到了心中有數,才瞭解了C語言課程設計的真正用意——培養自學能力,養成程序編輯的好習慣。我從來不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的說法,認爲那隻是懶惰者自尋懶惰的藉口,我要積極,要把握,要努力。

  回顧起此次課程設計,至今我仍感慨頗多,的確,從拿到題目到完成整個編程,從理論到實踐,在整整半個學期的日子裏,可以學到很多很多的的東西,同時不僅可以鞏固了以前所學過的知識,而且學到了很多在書本上所沒有學到過的知識。通過這次課程設計使我懂得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起來,從理論中得出結論,才能真正爲社會服務,從而提高自己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設計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說得是困難重重,這畢竟第一次做的,難免會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同時在設計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對以前所學過的知識理解得不夠深刻,掌握得不夠牢固,比如說結構體……通過這次課程設計之後,一定把以前所學過的知識重新溫習。

  這次課程設計終於順利完成了,在設計中遇到了很多編程問題,最後在郭老師的辛勤指導下,終於迎刃而解。同時,在郭老師的身上我學得到很多實用的知識,在次我表示感謝!同時,對給過我幫助的所有同學和各位指導老師再次表示忠心的感謝。

  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人生的哲理,懂得怎麼樣去制定計劃,怎麼樣去實現這個計劃,並掌握了在執行過程中怎麼樣去克服心理上的不良情緒,黑夜過去了,我們收穫的是黎明。

  在本次實踐中,給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在文件刪除程序的編譯過程中,我的各個子程序都已經編輯成功,那麼這最後的程序就將是我成功的關鍵。老天不會讓我太過順利,他在這最後的時刻設置的障礙,是要考驗我的能力,他要置我於死地?在這個問題的解決上,我打了退堂鼓,我不能忍受長時間的無功而反,時間正在消磨我的意志。沒有了柳暗花明的一天,那麼我怎麼能說經受住了考驗?謝謝老師的那句話,她說:人力有所不能及,然而,人的精神是不會敗倒的。我鼓起勇氣,到處問,到處查資料,黃天不負有心人,在一篇文章上,終於看到了我所特別要求的函數,我實現了組合是關鍵的理論。不得不說這是精神的勝利,是永不言敗的精神讓我的程序重見天日。謝謝給我指點迷津的老師。

  6月11日,我們的課程設計結束了,但是它留給我的印象是不可磨滅的。無論我以後會不會涉及到C語言程序編譯的研究,我想,我至少掌握了一種系統的研究方法,我們學習的目的就在於運用,我們運用這種研究方法的時候會很多,我最後要感謝課程設計,它的確教會我很多。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6

  學 院: 管理學院 課程名稱:人力資源管理

  專業班級:

  姓 名: 學 號:

  學生實驗報告

  一、實驗目的及要求:

  1、目的

  掌握工作分析的具體內容,能夠根據所在企業要求落實組織架構,科學配置組織資源,爲制定科學人力資源規劃打下堅實基礎。

  2、內容及要求

  內容:學生分組,每組4人,分別扮演人力資源經理、人事專員、招聘專員和公司職員(即應聘者)角色,建立一箇企業(實際或虛擬企業)。由人力資源經理和人事專員進行人力資源信息系統中的工作分析和人事設置模塊的操作。

  要求:掌握部門設置、職位設置、工作分析的方法、步驟和內容。

  二、儀器用具:

  三、實驗方法與步驟:

  1、由扮演人力資源經理角色的學生擔任組長,登陸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進入組長控制檯,設置企業基本信息,併爲組員分配角色。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負責對本組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監督。

  2、人事專員進入人事管理模塊,在組織設置中添加“部門”,明確不同部門的隸屬關係,詳細描述各部門的職責範圍,完成組織架構圖的編寫。在部門設置的基礎上,對不同部門添加“職位”,明確各職位的所屬部門、直接上級職位、工作目標、工作要點、工作要求、工作責任、任職資格等信息。在工作分析的基礎上,對企業設定的職位進行全面管理,完成職位說明書的編寫。

  3、整理實驗數據和文檔,總結模擬的過程,編寫實驗報告。

  四、實驗結果與數據處理:

  實驗前,老師後臺設定完成了分組和用戶設定,我們被分配爲第F組。 開始試驗:

  1.登陸系統,登陸後,進入個人控制檯,登入組長控制平臺,可進行設置。首先進行企業資料設置。點設定按鈕,輸入公司基本信息,點設定完成。

  2.設定學生的角色。進入組控制檯,對每個學生的角色進行設置,可查看到學生的角色。

  3.如果沒有設置,則點設置,系統內置了七個角色,一般設置時,組長爲A,設置爲人力資源經理角色,設置了人力資源經理後,即可以自己在系統中的帳戶登陸到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中,具備最大權限。B、C、D分別扮演人事專員、招聘專員和公司職員(即應聘者)角色並由人力資源經理分配權限。

  4.人事專員進入人事管理模塊,在組織設置中添加“部門”,明確不同部門的隸屬關係。

  5.詳細描述各部門的職責範圍,完成組織架構圖的編寫。

  6.給已經存在的相關部門設置相應的職位。進入職位設置,可看到所有的職位信息。

  7.點“添加職位”,進入職位添加頁面,參照附件的數據,輸入職位名稱及所屬部門等信息,完成後點“提交”錄入相關職位信息。

  8.整理實驗數據和文檔,總結模擬的過程,編寫實驗報告。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7

  [摘要]大學物理力學中涉及許多複雜的數值計算問題,例如非線性問題,對其手工求解較爲複雜,而MATLAB語言正是處理非線性問題的很好工具,既能進行數值求解,又能繪製有關曲線,非常方便實用。另外,利用其可減少工作量,節約時間,加深理解,同樣可以培養應用能力。

  [關鍵詞]力學 重力場 阻尼振動 MATLAB語言 圖形繪製

  一、問題的提出

  MATLAB 語言是當今國際上科學界(尤其是自動控制領域)最具影響力、也是最有活力的軟件。它提供了強大的科學運算、靈活的程序設計流程、高質量的圖形可視化與界面設計、便捷的與其他程序和語言接口的功能。MATLAB 語言在各國高校與研究單位起着重大的作用.它是一種集數值計算、符號運算、可視化建模、仿真和圖形處理等多種功能……

  二、重力場中小球落點問題

  在物理課程的學習中我們可以明確的得到解決落體運動的方程:

  d2ym2mg(1) dt

  例:一彈性球,初始高度 h=10m,向上初速度 v0=15m/s, 與地相碰的速度衰減係數 k=0.8,計算任意時刻球的速度和位置。

  分析:用傳統計算方法解決時我們需要列出傳統方程,

  我們明顯可以感覺到,這樣的計算不僅繁瑣費時,而且沒有圖示很難給以直觀的感受,現在我們用MATLAB語言來對此例題做以下解析:

  MATLAB程序如下:

  clear all %有衰減彈性小球運動程序

  v0=15; h=10; %初速度、高度

  g=-9.8; k=0.8; % 重力加速度 衰減係數

  通過以上程序對小球落地速度、位置以及運動過程的座標描述,我們就會發現其在此

  類問題中直觀的表述,那麼現在我們來解決另外一箇問題。

  三、解決阻尼振動與受迫震動圖像問題

  1、阻尼振動方程

  紅線—簡諧振動,藍線22的阻尼振動,綠線202的阻尼振動,阻尼振動週期

  比自由振動要長,當20.9902時,振幅按指數迅速縮減。

  四、結論

  從以上利用MATLAB語言對3種基本力學模型的分析我們不難的出以下結論:

  五、課程體會

  經過一學期緊張而有序的課程學習,在忙碌之餘也得到了頗多的收穫。我深深體會到MATLAB語言相對於同類程序語言更方便更簡潔易懂,……

  [參考文獻]

  [1] 劉衛國.MATLAB程序設計與應用(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 馬文蔚.物理學(上冊)(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說明:

  1.頁面爲A4,頁邊距上下均爲2.5釐米,左右均爲2.2釐米。

  2.行距爲單倍行距。

  3.頁碼不顯示首頁。

  4.注意參考文獻的格式。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8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徑宜大些,便於操作)一隻、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塊(如象棋子、積木、保溫瓶塞等)一箇、筷子一根、水一杯。

  製作小孔桶:取一鐵扦在酒精燈上燒紅,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徑1cm左右,用砂紙將孔邊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驟:

  (1)將木塊有意撳入水中,鬆手後木塊很快浮起。

  (2)將木塊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並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塊,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見木塊不浮起。(這時小孔處有水向下滴,這是因爲木塊與桶的接觸面之間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塊立即上浮。

  上述兩例針對實際中物體的表面不可能絕對平滑這一事實,巧妙地利用“小孔滲漏”使水不在物體下面存留,從而使物體失去液體的向上的壓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結果本應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塊卻被牢牢地釘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學生歎服。接着步驟(3)又魔術般地使浮力再現,更令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9

  學院名稱: 專業班級: 姓 名:學 號:成 績:

  實驗一 沉積岩的構造與結構(2學時)

  一、實習要求

  1.觀察幾種常見的沉積岩構造,並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 2.認識並掌握幾種常見的碎屑岩結構,並學會分析及描述方法。 二、實習內容

  1.沉積岩的構造:觀察層理、波痕、泥裂、晶體印模、槽模、結核、迭錐、

  圓度、分選性、球度)及表面特徵;膠結物及雜基的結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對於顯晶質);膠結類型(包括接觸類型和支撐類型)。(2)泥質結構(粒度結構按粘土、

  砂、粉砂的相對含量來劃分;(3)粒屑結構(包括顆粒種類及大小;膠結晶的結晶程度;泥晶基質(灰泥);支撐類型及膠結類型;(4)結晶(晶粒)結構(顆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間接觸界線)

  晶粒結構:

  粒屑結構:

  實驗二 碎屑岩—礫岩及角礫岩(2學時)

  一、實習要求

  1.學會對陸源碎屑岩的觀察和描述方法,學會正確的命名。 2.鏡下觀察碎屑成分、膠結物成分及其特徵。

  二、實習內容

  1.手標本觀察:岩石的顏色;岩石的結構(重點描述碎屑顆粒的粒度、形狀(圓度和球度)、分選性和表面特徵);碎屑顆粒的成分及含量;膠結物成分、結構特徵及含量;雜基成分和含量;膠結類型和支撐關係;可見到的構造特徵;成巖後

  2.鏡下觀察:重點觀察成分(包括碎屑顆粒、雜基及膠結物成分);結構(包括顆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選性、磨圓度、接觸類型、支撐類型、膠結類型);微構造;成因分析(母巖性質、流體性質、搬運情況等)。

  薄片: 粒度: 圓度: 分選性:

  雜基含量及特徵: 膠結物成分、含量:

  接觸類型、支撐類型及膠結類型: 成因分析: 次生變化現象: 岩石命名: 薄片: 粒度: 圓度: 分選性:

  雜基含量及特徵: 膠結物成分、含量:

  接觸類型、支撐類型及膠結類型: 次生變化現象: 成因分析: 岩石命名:

  偏光 倍

  偏光 倍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10

  作者:落霜

  [實驗日期]:20xx/06/09

  [實驗內容]:關於聖弓是否能學習回溯魔法

  [參加實驗ID]:車奈兒伊斯 落霜(聖弓)

  等級61 祈禱52 棍術77

  此ID點數分配:智慧275(已達上限,顯示爲黃字)

  魔法能量145(未達上限150)

  [實驗物品]:G1鳥巢帽+3WIS、G1鞋子+3WIS

  G2庫刃+7PS、G2雨衣+7WIS

  * 在已知裝飾道具(戒指項鍊)附加點數不能突破上限的前提下,論壇出現研究報告顯示:G裝備附加點數可以突破上限。先後裝備實驗物品如上,ID能力點數顯示:

  智慧 275/288 魔法能量 145/152

  [實驗步驟]:

  前往學習魔法,出現對話框提示:能力不夠

  去掉鳥巢帽,魔法學習頁面提示:WIS(智慧)不足

  裝備鳥巢帽,魔法學習頁面正常,未出現任何提示

  可學習魔法狀態顯示:正常(黃色字體)

  點擊確認,出現對話框提示:能力不夠

  去掉庫刃,魔法學習頁面提示:PS(魔法能量)不足

  裝備庫刃,魔法學習頁面正常,未出現任何提示

  可學習魔法狀態顯示:正常(黃色字體)

  點擊確認,頁面出現對話框提示:能力不夠

  LOGOUT

  進入遊戲,最近離線

  [實驗心得]:

  關於聖弓能否學會回溯聖言魔法,論壇上討論多多,但是一直未有結論。日前在論壇看到特約記者羅格納(F.U.Rogner)先生的實驗報告,大感興趣,遂會同幾位好友着手製作實驗物品,裝備後發現正如羅格納先生所言,系統顯示實際裝備後點數超出遊戲設定弓箭手職業上限值。但是學習魔法時出現上述問題,考慮原因應該是系統自動鎖定該職業點數上限,用G裝備附加點數,顯示數值與實際數值(系統承認數值)不符,造成無法學習魔法的情況發生。

  [實驗結論]:

  魔法加點如果達到上限,雖然可以依靠G裝備突破點數上限,但僅是顯示如此,系統並不給予實際承認,仍舊以上限點數作爲基礎計算。

  所以:聖弓是不能學會超過點數上限的回溯聖言魔法的。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11

  一、 實驗目的

  測定酸模、香蒲、毛茛、青島藨草、綠蘿5種溼地植物在污水淨化過程中根內酸性磷酸酶、鹼性磷酸酶和脲酶活力。

  二、實驗方法

  1.磷酸酶測定方法

  (1)根中酸性磷酸酶的測定;(2)根中鹼性磷酸酶;(3)水中酸性磷酸酶;

  (4)水中鹼性磷酸酶。

  2.脲酶測定方法

  (1)(1)1)根中脲酶活性:奈氏試劑顯色法;(2)水中脲酶活性:同根中脲酶活性測定方法,但酶液是直接取0.5 mL的污水。

  三、 實驗材料及試劑

  1.實驗材料

  實驗室條件下用自制污水培養的5種溼地植物(自移植至實驗室新生出的根系要達到一定量);

  2.實驗中使用的污水是自配污水,配方如下:水1L、澱粉0.067g、葡萄糖 0.05g、

  蛋白腖0.033g、牛肉膏0.017g、Na2CO3·10H2O(無水0.02g)0.067g、NaHCO30.02g、Na3PO40.017g、尿素0.022g、(NH4)2SO4 0.028g;

  3.實驗試劑

  磷酸酶、脲酶測定過程中需要試劑:

  ①0.2mol /L pH7.8磷酸緩衝液

  ②0.2mol·L – 1 pH 5.8醋酸鈉緩衝液

  稱取醋酸鈉16.406g,容量瓶定容至1L,用0.3 mol/L的醋酸溶液調節pH =5.8(用pH計校正)。

  ③3N NaOH 溶液

  ④0.05mol·L – 1 pH 8.7Tris–鹽酸緩衝液緩衝液

  稱取12.114克Tris,容量瓶定容至1L,取50毫升0.1M三羥甲基氨基甲烷(Tris)溶液與10.3毫升0.1N鹽酸混勻後,加水稀釋至100毫升,再用pH計校正。

  ⑤奈氏試劑:稱取7g碘化鉀溶於10 ml水中,將10g碘化汞溶於其中。在100ml容量瓶中配置氫氧化鉀溶液,稱取24.4g加入含有70 ml水的容量瓶中,放置冷卻。把配好的碘化鉀和碘化汞溶液緩緩加入容量瓶,加入的同時要慢慢搖動,加水稀釋至刻度,然後搖勻。將溶液盛放在棕色玻璃瓶中置暗處保存兩天後再使用。

  ⑥10%三氯乙酸

  ⑦10%酒石酸鉀鈉

  4.實驗儀器

  高溫消解器、紫外分光光度計、離心機、恆溫水浴鍋、pH計、研鉢、高壓滅菌鍋、50mL 具塞(磨口)刻度管。

  四、 實驗過程

  1.系統設置

  取30個1L容量的大燒杯,洗淨。將生長態勢比較一致的5種植物從清水中取出,植物根部用15%的雙氧水滅菌處理10分鐘後,用蒸餾水清洗乾淨,按照每組溼地植物溼重相等的原則,放入大燒杯。將燒杯分成5組,分別栽種香蒲、綠蘿、青島藨草、酸模、毛茛,每一組由兩小組組成,栽種香蒲的兩小組編號爲X和X0,栽種綠蘿的兩小組編號爲L和L0,栽種青島藨草的兩小組編號爲Q和Q0,栽種酸模的兩小組編號爲S和S0,栽種毛茛的兩小組編號爲M和M0,每組中前者中加入250ml 自配污水,後者作爲對照加入等量的自來水。

  2.測定方法

  2.1磷酸酶測定方法

  2.1.1根中酸性磷酸酶:

  酶液提取:稱取植物根系材料0.1g,放入研鉢,再向其中加入1ml磷酸緩衝液(PH7.8),小心研磨至勻漿,再將其全部吸入離心管中,在0℃下1200r/min轉速的條件下,離心30min,上清液爲待測液,取0.5 ml。

  具體方法:取配置好的pH 爲5.8的0.2mol·L – 1 醋酸鈉緩衝液70ml ,以之爲溶劑配成濃度爲0.15g·L – 1對硝基苯磷酸二鈉(pNPP) 酶反應液,加入0.5 ml酶液後將其用黑紙包裹,置於25 ℃下培養1小時。向其中加入1ml3N NaOH 溶液,以終止酶促反應,使用α-1860S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405nm 波長處進行比色測定。在單位時間內單位重量鮮根水解pNPP 生成的pNP量來表示酶活性(μg·h – 1·g – 1鮮根)。

  2.1.2根中鹼性磷酸酶:測定方法與酸性磷酸酶的類似,唯一的區別是酶反應液是由Tris-HCl緩衝液(pH = 8.7) 配製的。

  2.1.3水中酸性磷酸酶:取0.5 ml污水作爲水中酸性磷酸酶的酶液。具體方法同根中酸性磷酸酶。

  2.1.4水中鹼性磷酸酶:取0.5 ml污水作爲水中鹼性磷酸酶的酶液。具體方法同根中鹼性磷酸酶。

  2.2脲酶測定方法

  2.2.1根中脲酶活性:奈氏試劑顯色法。

  酶液提取:稱取植物根系材料0.1g,放入研鉢,再向其中加入1ml磷酸緩衝液(PH7),小心研磨至勻漿,再將其全部吸入離心管中,在0℃下1200r/min轉速的條件下,離心30min,上清液爲待測液,取0.5 ml。

  具體方法:取適量的乾淨試管,並給試管編號,依次向其中加入2 mL 0.3 mol/L 尿素-0.05 mol/L 磷酸鹽緩衝溶液(pH 7),然後將試管放入37 ℃恆溫水浴鍋中,並預熱5 min。1號管作爲空白對照,向其中加入0.5 mL 水,向其餘試管分別加入0.5 mL酶液,將所有試管混勻後在37 ℃水浴鍋中恆溫水浴條件下反應5 min。在反應結束後向各個試管加入1.5 mL 10%三氯乙酸使反應終止。取其中的1 mL 反應液,加入9mL 蒸餾水稀釋反應液,搖勻後先加入0.5 mL 10%酒石酸鉀鈉反應一會,再加入1.0 mL 奈氏試劑顯色。在波長420 nm時測定各管溶液的吸光度,1 號管作對照。最後做出硫酸銨濃度標準曲線,據此方程計算酶活, 測得銨濃度與吸光度關係擬合方程爲OD420=0.006C+0.0082(R2=0.9991)。

  2.2.2水中脲酶活性:同根中脲酶活性測定方法,但酶液是直接取0.5 mL的污水。

  五.實驗結果及分析

  同樣每隔48小時測定溼地植物根內及水體中的酸性磷酸酶、鹼性磷酸酶和脲酶活力變化情況見圖2-1~圖2-15。

  由圖2-1可知,不同溼地植物根中鹼性磷酸酶活性的變化趨勢不同。同一種溼地植物的污水處理組和空白對照組中的鹼性磷酸酶活性的變化趨勢一致,且空白對照組中的該酶的活性高於污水處理組中的活性,兩者之間的差距隨時間增大。毛茛和綠蘿的空白對照組及污水處理組的根中鹼性磷酸酶活性變化趨勢相似,均先劇烈下降後緩慢增多或保持較小幅度的變化。在香蒲、青島藨草和酸模的空白對照組及污水處理組中該酶活性波動較小,香蒲和青島藨草中的趨勢是先增加後降低,酸模中的趨勢是隨時間延長緩慢增加,在後期增幅較大。總體上5種植物根中鹼性磷酸酶活性進行排序,綠蘿中最高,香蒲次之,然後是青島藨草,接着是毛茛,最後是酸模。

  圖2-2可知,整體上5種植物根中脲酶活性的變化趨勢較一致,大體上呈增加的趨勢,且在96小時至144小時之間根中脲酶活性增加顯著。5種植物的空白對照組中的根中脲酶隨時間延長呈遞增趨勢,與空白對照組相比,5種植物的`污水處理組的根中脲酶活性波動較大,毛茛、香蒲、青藨和酸模的污水處理組中的根中脲酶活性先升高後下降然後再增加,而綠蘿的污水處理組中的根中脲酶活性先下降後增高再略有下降。總體上對5種植物根中脲酶活性進行排序,綠蘿中最高,香蒲次之,然後是酸模,接着是青島藨草,最後是毛茛。

  由圖2-3可知,5種植物的水體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沒有統一的變化趨勢,而每種植物的污水處理組和空白對照組中酸性磷酸酶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在毛茛、酸模和綠蘿的空白對照組及污水處理組中,水體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後下降的趨勢;香蒲和青島藨草的空白對照組及污水處理組中,除了香蒲的污水處理組中出現先下降再升高,水體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隨時間延長在逐漸增大。

  由圖2-4可知,5種植物的水體中鹼性磷酸酶活性沒有統一的變化趨勢,而每種植物的污水處理組和空白對照組中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毛茛和綠蘿的污水處理組中,水體中鹼性磷酸酶活性呈下降趨勢;毛茛和綠蘿的空白對照組和酸模、青島藨草的污水處理組及空白對照組中,該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香蒲的空白對照組和污水處理組中,該酶活性均呈上升趨勢。

  由圖2-6和2-7可知,總體上,除了酸模的空白對照組在後期出現下降,5種溼地植物的空白對照組和污水處理組中,水體中脲酶活性均有上升的趨勢,在後期有較大增幅。毛茛的污水處理組、香蒲的空白對照組及污水處理組、青島藨草的空白對照組及污水處理組中,水體中脲酶活性呈先下降後升高的趨勢;毛茛的空白對照組中,酸模的污水處理組和綠蘿的空白處理組及污水處理組中,該酶活性呈上升趨勢;酸模的空白對照組中,該酶活性呈先上升後下降趨勢。基本上,5種植物的污水處理組中的水體中脲酶活性大於空白對照組中的。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12

  班級

  姓名

  日期

  一、目的要求

  1、練習徒手切片

  2、認識葉片的結構

  3、畫葉片的表皮細胞和保衛細胞圖

  二、材料用具:

  新鮮葉片(如菠菜、小葉黃楊),顯微鏡,雙面刀片(兩個,並排在一起,一側用膠布粘牢),鑷子,解剖針,載玻片,蓋玻片,葉片的永久橫切片,盛有清水的培養皿,滴管,吸水紙,碘液,紗布,毛筆,小塊木板。

  三、方法步驟:

  一,練習徒手切片,製作葉片橫切片的臨時切片

  1,把新鮮的葉片平放在小木板上.

  2,右手捏緊並排的兩片刀片,沿着圖中虛線的方向,迅速切割.

  3,刀片的夾縫中春遊切下的薄片.要多切幾次(每且一次,刀片要咱蘸一下稅)。把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

  4,用毛筆蘸出最薄的一片,製成臨時切片。

  二,觀察葉片的結構

  1用顯微鏡先觀察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再觀察葉片的永久橫切片。

  三,觀察葉片的下表皮

  1用鑷子撕下一小塊葉片(如蠶豆葉片的下表皮,製成臨時裝片。)

  2用顯微鏡進行觀察

  四、畫圖。畫出下表皮上一對保衛細胞及其周圍的幾個表皮細胞,這一對保衛細胞要詳細畫,周圍的細胞只要畫出輪廓就可以。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13

  實驗要求及說明:

  1、 基本要求是程序必須實現部分。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可對程序功能進行增強和增加。程序功能的增強可以獲得額外的成績。

  2、 程序的書寫應符合規範。應具有適當的縮進、空格和空行,清晰的註釋。函數名和變量名應儘量有意義,能夠反映用途。(書寫不符合要求的程序要扣分)

  3、 實驗報告中,要對每個程序要有詳細的功能描述、輸入和輸出說明,程序代碼和程序運行結果。(功能描述不清晰、輸入輸出說明不準確對報告要扣分)

  4、 除規定的實驗內容之外,每人可以提交一箇自己設計的程序,要求同上。(有附加分)

  5、 合格條件:1)完成三個實驗。2)按要求書寫實驗報告。3)獨立完成。

  6、 上述說明在提交的報告中刪除。

  實驗一:數據分析程序

  編寫一箇程序,從數據文件中讀取數據,並計算數據的統計特性,如均值和標準差。在顯示器上輸出數據的總數、均值和標準差。具體說明如下:

  數據文件名作爲程序參數輸入。

  2. 數據文件中數據的個數預先未知,應從文件中得到。數據文件的格式可自定義。 程序的各功能應由不同的函數完成。

  實驗二:形狀表示程序

  基本要求

  定義三角形(Triangle)、矩形(Rectangle)和圓形(Circle)三個形狀類。編寫一箇程序,能夠根據用戶輸入生成相應的形狀類對象。將形狀的信息輸出到顯示器和文件中。具體說明如下:

  1. 三個形狀類應包含構造函數和成員函數(函數的參數和返回值根據需要自己定義):

  Set——設置形狀

  Display——顯示形狀,格式爲Rectangle(left, right, width, height), Circle((x, y), r),Triangle((x1, y1), (x2, y2), (x3, y3))

  GetArea——計算形狀的面積

  GetPerimeter——計算形狀的周長 2. 用戶根據提示選擇要生成的形狀類型,並設置形狀的位置。

  運行結果;

  C++簡單的程序設計。實驗一:數據分析程序。實驗二:形狀表示程序。實驗三:形狀集合程序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實驗三:形狀集合程序

  基本要求

  在實驗二的基礎上,定義形狀類的基類(Shape),三個具體的形狀類繼承自該基類。形狀基類包括虛函數Display、GetArea和GetPerimeter。編寫一箇程序,隨機生成N個形狀類對象,將這些對象放入Shape指針類型的數組中。程序能根據用戶的輸入,上下左右移動形狀(即修改形狀對象的成員變量),並在顯示器上輸出移動後目標的新位置。

  C++簡單的程序設計。

  實驗一:數據分析程序。實驗二:形狀表示程序。實驗三:形狀集合程序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14

  一、實驗目的

  1.對等網的網絡連通性的檢查、測試與必要的故障排除

  2.組建家庭網絡

  二、實驗原理及實驗流程或裝置示意圖

  1.局域網的工作模式

  2.對等網

  3.主從網

  4.對等網的規模

  三、使用儀器、材料

  計算機(server 20xx vmvare虛擬機、 xp系統)

  四、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

  1.ip地址的設定

  2.虛擬機的安裝於使用

  3.網橋的連接設置

  4.防火牆的關閉

  5.Guest的權限啓用

  五、實驗過程原始記錄(數據、圖表、計算等)

  (1)單擊“開始”按鈕,選擇“所有程序”∣“附件”∣“通訊”∣“網絡安裝嚮導”命令,打開“網絡安裝嚮導”之一對話框

  (2)該向導對話框顯示了使用該向導對話框可實現的功能,單擊“下一步”按鈕,打開“網絡安裝嚮導”之二對話框,如圖13.33所示。

  (3)該向導對話框顯示了進行網絡連接,用戶需做好準備工作,單擊“下一步”按鈕,打開“網絡安裝嚮導”之三對話框,如圖13.34所示。

  (4)該向導對話框中有三個選項,用戶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選項。本例選擇“其他”選項,單擊“下一步”按鈕,進入“網絡安裝嚮導”之四對話框,如圖13.35所示。

  (5)該向導對話框中有“這臺計算機直接或通過網絡集線器連接到Internet。我的網

  絡上的其他計算機也通過這個方式連接到Internet。”、“這臺計算機直接連接到Internet。我還沒有網絡。”和“這臺計算機屬於一箇沒有Internet連接的網絡。”三個選項。用戶可選擇“這臺計算機屬於一箇沒有Internet連接的網絡”選項。

  (6)單擊“下一步”按鈕,進入“網絡安裝嚮導”之五對話框,如圖13.36所示。

  (7)在該向導對話框中的“計算機描述”文本框中輸入該計算機的描述信息;在“計

  算機名”文本框中輸入該計算機的名稱。單擊“下一步”按鈕,進入“網絡安裝嚮導”之六對話框,如圖13.37所示。

  (8)在“工作組名”文本框中輸入組建的工作組的名稱,單擊“下一步”按鈕,打開“網絡安裝嚮導”之七對話框,如圖13.38所示。

  (9)該向導對話框顯示了該網絡設置的信息,單擊“下一步”按鈕,打開“網絡安裝嚮導”之八對話框,如圖13.39所示。

  (10)該向導對話框即開始配置網絡,配置完畢後,將彈出“網絡安裝嚮導”之九對話框,如圖13.40所示。

  六、實驗結果成敗及原因分析

  1.Ping虛擬機的xp與server20xx(ip地址分別爲192.168.1.1 | 192.168.1.2)

  配置的時候虛擬機必須選擇設置(setting成爲網橋連接並且關閉主機與虛擬機的防火牆方能連接成功)

  2.進行虛擬機與本機進行文件共享

  首先設置xp的guest用戶啓用否則只能單向共享(右鍵我的電腦–管理–用戶–guest啓用)

  七、本實驗的關鍵環節及改進措施

  ①做好本實驗需要把握的關鍵環節

  關鍵:

  1.虛擬機的網橋連接設置

  2.防火牆的關閉

  3.Guest用戶的啓用

  4.Ip地址的設定

  ②若重做本實驗,爲實現預期效果,儀器操作和實驗步驟應如何改善

  事先瞭解IP地址的相關知識。

  八、實驗問題回答

  1.在對等網中,除了文件與目錄的共享外,是否其他的資源如打印機也可共享?答:可以。

  2.網絡中的資源共享,是否意味着不受限的訪問?

  答:不是

  3.分析和評價對等網的優劣。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15

  《數據結構與算法》實驗報告

  專業 班級 姓名 學號

  實驗項目

  實驗一 二叉樹的應用

  實驗目的

  1、進一步掌握指針變量的含義及應用。

  2、掌握二叉樹的結構特徵,以及各種存儲結構的特點及使用範圍。

  3、掌握用指針類型描述、訪問和處理二叉樹的運算。

  實驗內容

  題目1:編寫一箇程序,採用一棵二叉樹表示一箇家譜關係。要求程序具有如下功能:

  (1)用括號表示法輸出家譜二叉樹,

  (2)查找某人的所有兒子,

  (3)查找某人的所有祖先。

  算法設計分析

  (一)數據結構的定義

  爲了能夠用二叉樹表示配偶、子女、兄弟三種關係,特採用以下存儲關係,則能在二叉樹上實現家譜的各項運算。

  二叉樹型存儲結構定義爲:

  typedef struct SNODE

  {char name[MAX]; //人名

  struct SNODE *left;//指向配偶結點

  struct SNODE *right; //指向兄弟或子女結點

  }FNODE;

  (二)總體設計

  實驗由主函數、家譜建立函數、家譜輸出函數、兒子查找函數、祖先查找函數、結點定位函數、選擇界面函數七個函數共同組成。其功能描述如下:

  (1)主函數:統籌調用各個函數以實現相應功能

  void main

  (2)家譜建立函數:與用戶交互建立家族成員對應關係

  void InitialFamily(FNODE *&head) //家譜建立函數

  (3)家譜輸出函數:用括號表示法輸出家譜

  輸出形式爲:父和母(子1和子妻1(孫1),子2和子妻2(孫2))

  void PrintFamily(FNODE *head) //家譜輸出函數

  (4)兒子查找函數:在家譜中查找到某人所有的’子女並輸出,同時也能辨別出其是否爲家族成員與是否有子女

  void FindSon(FNODE *b,char p) //兒子查找函數

  (5)祖先查找函數:在家譜中查找到某人所有的祖先並輸出,同時也能辨別出其是否爲家族中成員。

  int FindAncestor(FNODE *head,char son[ ]) //祖先查找函數

  (6)結點定位函數:在家譜中找到用戶輸入人名所對應的結點。

  FNODE *findnode(FNODE *b,char p) //結點定位函數

  (7)選擇界面函數:爲便於編寫程序,將用戶選擇部分獨立爲此函數。

  void PRINT(int &n)

  (三)各函數的詳細設計:

  void InitialFamily(FNODE *&head) //家譜建立函數

  1:首先建立當前人的信息,將其左右結點置爲空,

  2:然後讓用戶確定其是否有配偶,如果沒有配偶,則當前程序結束,

  3:如果有則建立其配偶信息,並將配偶結點賦給當前人的左結點;

  4:再讓用戶確定其是否有子女,如果有則遞歸調用家譜建立函數建立子女結點,並將其賦給配偶結點的下一個右結點。

  5:如無,則程序結束

  void PrintFamily(FNODE *head) //家譜輸出函數

  1:首先判斷當前結點是否爲空,如果爲空則結束程序;

  2:如果不爲空,則輸出當前結點信息,

  3:然後判斷其左結點(配偶結點)是否爲空,如不爲空則輸出“和配偶信息。

  4:再判斷配偶結點的右結點是否爲空,如不爲空則遞歸調用輸出其子女信息,最後輸出“)”;

  5:當配偶結點爲空時,則判斷其右結點(兄弟結點)是否爲空

  6:如果不爲空,則輸出“,”,並遞歸調用輸出兄弟信息

  7程序結束

  FNODE *findnode(FNODE *b,char p) //結點定位函數

  1:當前結點是否爲空,爲空則返回空;

  2:如果和查找信息相同,則返回當前結點;

  3:如不然,則先後遞歸訪問其左結點,再不是則遞歸訪問右結點

  void FindSon(FNODE *b,char p) //兒子查找函數

  1:在家譜中定位到要查找的結點,如無則輸出“查找不到此人”

  2:判斷其配偶結點與子女結點是否爲空,爲空則輸出“無子女”

  3:不爲空則輸出其配偶結點的所有右結點(子女結點)。

  int FindAncestor(FNODE *head,char son[ ]) //祖先查找函數

  1:先在家譜中定位到要查找的結點,如爲空輸出“不存在此人”,程序結束

  2:先將父母結點入棧,當棧爲空時程序結束,

  3:棧不爲空時,判斷棧頂元素是否已訪問過,

  4:訪問過,再判斷是否爲查找結點,如是則輸出棧中保存的其祖先結點,並濾過其兄弟結點不輸出;不是查找結點,則退棧一箇元素

  5:未訪問過,則取當前棧頂元素,置訪問標誌——1,同時取其右結點

  6:棧不爲空或當前所取結點不爲空時,轉到2;

  實驗測試結果及結果分析

  (一)測試結果

  (二)結果分析

  (略)

  實驗總結

  (略)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16

  一、前言

  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想到和得到中間還有兩個字,那就是做到,只有做到才能得到。不經意間,大學生活即將過半,卻發現自己一直處在一箇迷茫的狀態,對社會上的種種狀況知之甚少,甚至連自己想要做什麼,想要得到什麼都很模糊,自己好像再用每天的學習來逃避現實。這個暑假見到了好多的朋友,有人已爲人父母,有人也已開始賺錢養家,甚至自己的表弟表妹都已經有了工作或是自己創業。這給了我很大的震動,甚至有很強的挫敗感。也讓我好好的想了想自己的未來,我到底想要什麼?我該怎麼做?通過此次的生涯人物訪談讓我收益匪淺!

  二、訪談內容

  (一)訪談一:

  1.訪談人物:劉躍,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任職於南方。

  2.訪談方式:當面訪談

  3.訪談問題:

  (1)您是如何找到這份工作的?

  答:其實對我來說找到這份工作還是蠻幸運的,開始我只是抱着試一下的心態

  在網上投了簡歷結果就被選中參加了面試,後來就順利通過了。

  (2)我知道現在很多公司都很看重工作經驗,您面試的時候公司有提到過嗎? 答:提到過,我大學期間課餘時間還有寒暑假都有去做兼職,像家教,做銷售,服務員等等,也和同學幫別人設計網頁。所以面試的時候對於工作經驗這方面他們對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其實你們大學期間也可以試着去做一些兼職,即使與專業無關,但是很能鍛鍊你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3)目前,行業內對畢業大學生的證書有硬性要求嗎?

  答:不能說沒有吧,英語四級是一箇重要的門檻,當然證書並不代表你的實際

  工作能力,最重要的還是你的實際運用能力。

  (4)行業內從事這份工作的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教育和培訓背景?您認爲如何才能做好這份工作?

  答:對我來說,因爲從事工作的時間才一年,經驗也不是很足,我覺得不管是

  什麼學歷,能很好地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並能很好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是最重要的,我覺得自己最弱的還是實踐能力,所以學習期間要注意多動手實踐。其實任何工作都需要一箇人全身心投入,即使自己真的不喜歡這份工作,試着去接受它而不是要它來適應你,進入工作時要抱着一種開放、包容、謙虛的態度慢慢學習。

  (5)從事這份工作實現了您的人生價值嗎?家庭對您現在的工作滿意嗎? 答:老實說,這份工作沒有實現我的人生價值。我也剛大學畢業兩年,也還算

  職場的一箇新人吧,其實我最想的是自己有自己的一箇軟件公司,目前只是在爲以後自己創業積累知識和經驗,也算是在積累資本吧!家裏面對我的工作挺滿意的,他們就希望我有個穩定的工作。

  4.訪談體會:

  因爲該訪談人物是父母朋友的孩子,所學專業和我一樣相近,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他算是一箇很幸運的人,沒有在求職的過程中感受到太大的壓力,而且他在學校的成績也非常優異,大學期間他也很努力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對他的求職路打了很好的基礎。或許在走出大學的那一刻我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們沒有他那樣幸運,但我們可以像他那樣努力,不斷完善和充實自己,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我們能做好充分的準備,相信我的在今後的求職路上也會有所收穫。良好的準備是踏入社會上的第一步,也是整個人生的重要一步,這是我最大的啓發。

  (二)訪談二:

  1.訪談人物:陸先生,某軟件公司經理。

  2.訪談方式:電話訪談

  3.訪談問題:

  (1)我瞭解到您以前是在某個軟件公司工作,工作環境和工資都還不錯,您爲什麼選擇辭職並選擇自己創業呢?

  答:大學畢業後我的目標是先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剛開始各種條件也不是很好,

  就是爲了讓自己先安定下來才選擇的工作,其實我一直想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以前網絡沒有現在那麼好,就想先積累經驗和資本在想其他的。

  工作了20xx年後,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創業資本也足夠,就和幾個朋友一起開了這家公司。

  (2)創業過程中您覺得您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答:其實這一路困難重重,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司創辦初期,沒有任何知名

  度,與其它公司根本沒有競爭力,讓我很苦惱,我們就自己到別人家門敲門“推銷自己”,也做了一些小廣告,從幫別人修電腦開始慢慢地開始幫別人做網頁,公司慢慢地有了個樣子,公司網站又被別人攻擊,那段時間公司的運作收到了很大的影響,損失了很多。後來通過我們自己和其他朋友的努力才恢復。那段時間讓我記憶深刻。

  (3)您覺得目前大學生創業失敗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該怎樣做?

  答:現在創業難度比我們當時大很多,現在的市場競爭很激烈,可是很多大學

  生卻沒有一箇很完整可行的創業計劃,他們沒有經歷過殘酷的市場衝擊,很多東西都是靠自己想當然,到了市場以後全亂了,每個方面都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好,所以纔會有那麼多失敗的案例。我覺得其實創業步進需要你的專業知識,對於一箇企業的管理者最重要的還是市場的應變能力和決

  斷力,你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到現在我還是比較贊同先工作再創業吧!

  4.訪談體會

  該人物是我的一箇叔叔,訪談之前我對他有很充分的瞭解,他的公司在我們家鄉已是小有名氣,一直很崇拜他。通過這次訪談讓我看到成功的背後付出的汗水,通往成功的道路總是荊棘叢生的,再踏上這條路之前必須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裏並做好一切困難的準備,世界上沒有絕對理想的事情,必須學會面對現實,不管遇到什麼困難自己都要去克服。端正自己的態度,未來的道路總是困難重重,正確的態度將有助我們去掃除困難。人際關係是我們一筆重要的財富,良好的人際關係有益於我們擴張人脈網絡,也有益與塑造個人品質。

  (三)訪談三:

  1.訪談人物:納鵬舉 中南大學大三學生,就讀專業通信工程

  2.訪談方式:QQ聊天。

  3.訪談問題:

  (1)你爲什麼不本科畢業就就業而要選擇考研?

  答:雖然這個專業的就業前景還是比好的,但我還是覺得自己的能力還是

  不夠,也許並不能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也想多學習專業知識,以後

  從事本專業工作所以我選擇了考研。

  (2)你覺得考研需要做那些準備?

  答:首先我還是選擇了與自己專業有關的大學,根據大學對該專業要求考

  試的科目進行充分的複習和準備,這其中也有一些我們平常學習沒有

  作爲重點的只是,所以除了複習還要學習一些新的知識,並且我還報

  了一箇培訓班,因爲那些老師也是比較有經驗的。

  (3)你覺得考相關專業必須具有那些能力?

  答:1)掌握通信領域內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光波、無線、多媒體等通信技術;

  3)掌握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的分析與設計方法;

  4)具有設計、開發、調測、應用信通系統和通信網的基本能力;

  5)瞭解通信系統和通信網建設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

  6)瞭解通信技術的最新進展與發展動態;

  (4)問:你對你想考取得學校有哪些瞭解?

  答:我想考的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大學,它在全國該專業的排名在前10位,該專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學院的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較高有助於今後的學習與發展。

  4.訪談體會

  生涯計劃是一箇不斷改變的過程,我們需要在過程中評估自己的興趣、能力與價值系統使其和實際環境的需求結合,訪談人物對自己今後的人生規劃選擇考研,加強晚上自己的能力後再進行就業,這不僅是一箇自我完善的過程,同時也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明確的規劃,無論我們在今後的學習與生活中這個訪談都爲我提供了很好的信息。

  三、訪談總結

  有人把大學比作一座象牙塔,我們進入了這裏,享受着它所帶來的一切,但總有一天要走出來,想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一份穩定的工作必不可少,然而,無數的大學生畢業之後走進社會,在應聘求職甚至於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方面,都覺的迷茫,面對洶湧的社會大潮不知所措。一箇重要原因在於,

  在大學期間,他們心中並沒有爲自己的未來做一箇清晰明朗的、可量化的打算。

  職場就如同戰場,不需要弱者!爲此我必須不斷完善自己的能力,不僅僅是自己的專業知識,還有各種管理經濟等方面的知識,瞭解成功的人的故事並向他們學習。要多學會做人的方法並多花一些心思經營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大學是一箇很好的交友平臺,所謂“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我要多交益友,向其好好學習,取對方指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當今社會人們很看重實踐能力

  和工作經驗,在大學期間,我要學着去做一些兼職,不僅能讓自己多多接觸社會,還能鍛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多多參加各種活動,豐富自己的生活。

  此次生涯人物訪談,作爲一種獲取職業信息的有效渠道,幫助我瞭解了的真實的社會就業現狀,以及一些特殊信息,如潛在入職標準,核心素質要求,晉升路徑以及工作者應具心態,等新穎信息。這些信息讓我意識到了找到好工作所需具備的能力,有助於我及時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從而爲將來的競爭與就業墊好基石。

  每個人都滿懷憧憬,希望在較短的時間就能找到適合自己、服務社會的理想工作。這就要求我們要瞭解社會現狀,尊重客觀規律,擇業前要對自身素質進行一次徹底的瞭解和評價,對自己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爲人處世的能力以及個人的理想志願等做一次全面充分的分析,對自己將來的事業發展有一箇確切的定位。同時,也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塑造自己。這樣,才能使自己在人才市場中有的放矢,在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17

  一、演示目的

  氣體放電存在多種形式,如電暈放電、電弧放電和火花放電等,通過此演示實驗觀察火花放電的發生過程及條件。

  二、原理

  首先讓尖端電極和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的距離相等。尖端電極放電,而球型電極未放電。這是由於電荷在導體上的分佈與導體的曲率半徑有關。導體上曲率半徑越小的地方電荷積聚越多(尖端電極處),兩極之間的電場越強,空氣層被擊穿。反之越少(球型電極處),兩極之間的電場越弱,空氣層未被擊穿。當尖端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大於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時,其間的電場較弱,不能擊穿空氣層。而此時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最近,放電只能在此處發生。

  三、裝置

  一箇尖端電極和一箇球型電極及平板電極。

  四、現象演示

  讓尖端電極和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的距離相等。尖端電極放電,而球型電極未放電。接着讓尖端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大於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放電在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發生

  五、討論與思考

  雷電暴風雨時,最好不要在空曠平坦的田野上行走。爲什麼?

  單擺實驗報告五

  預習報告:

  1.試驗目的。(這個大學物理試驗書上抄,哪個試驗就抄哪個)。

  2.實驗儀器。照着書上抄。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書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況下是抄結論性的公式。再對這個公式上的物理量進行分析,說明這些物理量都是什麼東東。這是沒有充分預習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試驗,你就把整個試驗裏涉及的物理量寫上,再分析。

  4.試驗內容和步驟。抄書上。差不多抄半面多就可以了。

  5.試驗數據。做完試驗後的記錄。這些數據最好用三線圖畫。注意標上表號和表名。EG:表1.紫銅環內外徑和高的試驗數據。

  6.試驗現象.隨便寫點。

  試驗報告:

  1.試驗目的。方法同上。

  2.試驗原理。把書上的歸納一下,抄!差不多半面紙。在原理的後面把試驗儀器寫上。

  3.試驗數據及其處理。書上有模板。照着做。一般情況是求平均值,標準偏差那些。書上有。注意:小數點的位數一定要正確。

  4.試驗結果:把上面處理好的數據處理的結果寫出來。

  5.討論。如果那個試驗的後面有思考題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沒有就自己想,寫點總結性的話。或者書上抄一兩句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實驗報告大部分是抄的。建議你找你們學長學姐借他們當年的實驗報告。還有,如果試驗數據不好,就自己捏造。尤其是看到壞值,什麼都別想,直接當沒有那個數據過,仿着其他的數據寫一箇。

  不知道。建議還是借學長學姐的比較好,網絡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個老師對報告的要求不一樣,要照老師的習慣寫報告。我現在還記得我第一次做邁克爾遜干涉儀實驗時我雖然用心聽講,但是再我做時候卻極爲不順利,因爲我調節儀器時怎麼也調不出干涉條紋,轉動微調手輪也不怎麼會用,最後調出干涉條紋了卻掌握不了干涉條紋“湧出”或“陷入個數、速度與調節微調手輪的關係。測量鈉光雙線波長差時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實驗儀器用的非常不熟悉,這一切都給我做實驗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當我回去做實驗報告的時候又發現實驗的誤差偏大,可慶幸的是計算還順利。總而言之,第一個實驗我做的是不成功,但是我從中總結了實驗的不足之處,吸取了很大的教訓。因此我從做第二個實驗起,就在實驗前做了大量的實驗準備,比如說,上網做提前預習、認真寫好預習報告弄懂實驗原理等。因此我從做第二個實驗起就在各個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實驗儀器的使用也熟悉多了,實驗儀器的讀數也更加精確了,儀器的調節也更加的符合實驗的要求。就拿夫-赫實驗/雙光柵微振實驗來說,我能夠熟練調節ZKY-FH-2智能夫蘭克―赫茲實驗儀達到實驗的目的和測得所需的實驗數據,並且在實驗後順利地處理了數據和精確地畫出了實驗所要求的實驗曲線。在實驗後也做了很好的總結和個人體會,與此同時我也學會了列表法、圖解法、函數表示法等實驗數據處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實驗能力和獨立設計實驗以及創造性地改進實驗的能力等等。

  下面我就談一下我在做實驗時的一些技巧與方法。

  首先,做實驗要用科學認真的態度去對待實驗,認真提前預習,做好實驗預習報告;

  第二,上課時認真聽老師做預習指導和講解,把老師特別提醒會出錯的地方寫下來,做實驗時切勿出錯;

  第三,做實驗時按步驟進行,切不可一步到位,太心急。並且一些小節之處要特別小心,若不會,可以跟其他同學一起探討一下,把問題解決。第四,實驗後數據處理一定要獨立完成,莫抄其他同學的,否則,做實驗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也就不會有什麼收穫。

  總而言之,大學物理實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物理概唸的建立、物理規律的發現依賴於物理實驗,是以實驗爲基礎的,物理學作爲一門科學的地位是由物理實驗予以確立的;其次,已有的物理定律、物理假說、物理理論必須接受實驗的檢驗,如果正確就予以確定,如果不正確就予以否定,如果不完全正確就予以修正。例如,愛因斯坦通過分析光電效應現象提出了光量子;伽利略用新發明的望遠鏡觀察到木星有四個衛星後,否定了地心說;楊氏雙縫干涉實驗證實了光的波動假說的正確性。可以說,物理學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實驗。這對我們大學生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將來所從事的實際工作所需要具備的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素質來講,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大學物理理論課不能做到,也不能取代的。

  單擺實驗報告六

  自古以來,人們對浩瀚的宇宙就充滿着遐想,隨着科技的發展,人類漸漸將探索的腳步邁向太空。但質疑的聲音也逐漸傳來:探索外太空是否是勞民傷財呢?

  時至今日,由於地球資源有限,世界上的航天強國紛紛將探索的腳步邁向外大空,而太空廣闊無垠,擁有豐富的空間資源,如高真空、太陽能,月球、微小行星等。

  此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gps導航系統便離不開航空事業的發展。近年來,航天技術在開發航天器高位置和高速度資源以獲取、傳輸和轉發信息方面取得了明顯成就,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例如通信衛星、遙感衛星的廣泛應用。另一方面,隨着軍用航天器的迅速發展,各種軍用衛星、載人航天器、彈道導彈與反彈道導彈等空間新式武器形成了一體化的太空戰場軍事系統,並將在聯合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而衆所周知,沒有穩固的國防,我們的幸福生活就難以保障。

  沒有今天的投入就不會有我們明天的輝煌。航天事業的進步會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航天科技的應用會對人類產生重大的影響,只有社會不斷的進步,科技的不斷髮展,我們的生活纔會越來越美好。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18

  帶傳動實驗

  一、實驗目的

  1、測定滑動率和傳動效率,繪製T2滑動曲線及T2效率曲線

  2、測定帶傳動的滑動功率。

  3、觀察帶傳動中的彈性滑動和打滑現象。

  二、設備和原理

  (一) 實驗設備的主要技術參數

  1、直流電機功率:2臺×50W

  2、主動電機調速範圍:500~20xx轉分

  3、額定轉矩:T=024N. M=2450gcm

  4、實驗臺尺寸:長×寬×高=600×280×300

  5、電源:220V交流

  (二)實驗設備的結構特點

  1、機械結構

  本實驗的機械部分,主要由兩臺直流電機組成,如圖14-1所示。其中一臺作爲原動機,另一臺則作爲負載的發動機。

  對原動機,由可控硅整流裝置供給電動機電樞以不同的端電壓實現無級調速。

  圖14-1 實驗臺機械結構

  1、從動直流電機

  2、從動帶輪

  3、傳動帶

  4、主動直流電機

  5、主動帶輪

  6、牽引繩

  7、滑輪

  8、砝碼

  9、拉簧

  10、浮動支座

  11、固定支座

  12、底座

  13、拉力傳感器

  對發動機,每按一下“加載”按鍵,及並上一箇負載電阻,使發電機負載逐步增加,電樞電流增大,隨之電磁轉矩也增大,即發電機的負載轉矩增大,實現了負載的改變。 兩臺電機均爲懸掛支承,當傳遞載荷時,作用於電機定子上的力矩T1(主動電機力矩)、T2(從動電機力矩)迫使拉鉤作用於拉力傳感器(序號13),傳感器輸出的電訊號正比於T1、T2,因而可以作爲測定T1、T2的原始訊號。

  原動機的機座設計成浮動結構(滾動滑槽),與牽引鋼絲繩、定滑輪、砝碼一起組成帶傳動預拉力形成機構,改變砝碼大小,即可準確預定帶傳動的預拉力F0。

  兩臺電機的轉速傳動器(紅外光電傳感器)分別安裝在帶輪背後的環形槽(本圖未表示)中,由此可獲得必需的轉速訊號。

  三、實驗步驟

  1、不同型號傳動帶需在不同預拉力F0的條件下進行試驗,也可對同一型號傳動帶,採用不同預拉力,試驗不同預拉力對傳動性能的影響。爲了改變預拉力F0,如圖14-1所示,只需改變砝碼8的大小。

  2、接通電源

  在接通電源前首先將電機調速旋鈕逆時針轉至“最低速”(0 速)位置,撳電源開關接通電源,按一下“清零”鍵,將調速旋鈕時針相向“高速”方向旋轉,電機由起動,逐漸增速,同時觀察實驗檯面板上主動論轉速顯示屏上的轉速數,其上的數字即爲當時的電機轉速。當主電機轉速達到預定轉速(本實驗建議預定轉速爲1800轉分左右)時,停止轉速調節。此時從動電機轉速也將穩定的顯示在顯示屏上。

  3、轉矩零點及放大倍數調整

  在空載狀態下調整機臺背面(參見圖14-2)調零電位器,使被動 轉矩顯示(參見圖14-4)上的轉矩數0~0030NM,主動輪在0050~ 0090NM。

  待調零穩定後(一般在轉動調零電位器後,顯示器跳動2~3次 即可達到穩定值)按加載鍵一次,最左地1個加載指示燈亮,待主、 被動輪轉速及轉矩顯示穩定後,調節主動輪放大倍數電位器,使主動 輪轉矩增量略大於被動輪轉矩增量(一般出廠時已調好)。顯示穩定 後按清零鍵,在進行調零。如此反覆幾次,即可完成轉矩零點數放大 倍數調整。

  4、加載

  在空載時,記錄主、被動輪轉矩與轉速。按“加載”鍵一次,第 一加載指示燈高,待顯示基本穩定後記下主、被動輪的轉矩及轉速值。再按“加載”鍵一次,第二個加載指示燈亮,待顯示穩定後再次 記下主、被動輪的轉矩及轉速。第三次按“加載”鍵,三個加載指示燈亮,記錄下主、被動輪的 轉距、轉速。

  重複上述操作,直至7個加載指示燈亮,記錄下八組數據。根據這八組數據便可作出帶傳動滑動曲線-T2及效率曲線-T2。

  在記錄下各組數據後應及時按“清零”鍵。顯示燈泡全部熄滅,機構處於空載狀態,關電源前,應將電機調速至零,然後再關閉電源。

  四、實驗數據及處理

  1. 實驗數據

  2. 滑動率曲線

  五、結果分析

  隨着負載的增大,主軸轉速逐漸降低,滑擦率逐漸增大,工作效率先有突變,後逐漸減小。

  六、思考題

  1、 爲什麼從動輪的實測轉速會比計算轉速略小?

  答:由於帶的彈性變形,引起帶與帶輪之間的微量彈性滑移,將使從動輪轉速小於計算轉速,這種現象即所謂的彈性滑動。

  2、 打滑與彈性滑動有何區別?產生的原因?

  答:

  (1) 現象區別:彈性滑動是帶傳動的固有特性,是不可避免的。打滑是一種失效形式,

  是可以避免的, 而且我們必須避免;打滑發生在小帶輪的全部包角內,而彈性滑動只發生在離開主、從動輪前的一段弧(即滑動弧)上;打滑有過載保護的作用,但會加劇帶的磨損,而彈性滑動會影響傳動精度。

  (2) 產生的原因:彈性滑動是由帶的拉力差引起的,帶的拉力差就越大,就導致彈性滑

  動區增大,滑動現象越明顯;打滑是過載引起的,當載荷過大,帶和輪之間的摩擦力小於帶拉力時就會出現打滑。

  3、 影響帶傳動工作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

  (1)預緊力:預緊力越大,傳動能力越強,但應適度,以避免過大拉應力;

  (2)包角:包角越大越好,一般不小於120度;

  (3)摩擦係數:摩擦係數越大越好。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19

  一、實驗課時和類型:

  學時:2

  實驗類型:驗證性

  二、實驗目的:

  認識和理解CorelDraw專業繪圖工具軟件,瞭解其基本功能,掌握CorelDraw軟件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運用CorelDraw繪製一幅專題地圖的基本步驟和方法,掌握部分技術性強的矢量符號的繪製方法。同時,充分認識計算機地圖製圖系統(CAC)所必須包含的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功能構成。

  三、適用專業: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

  測繪工程專業。

  四、採用教材:

  教材:《計算機地圖製圖》艾自興,龍毅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

  參考書:《地圖學》 祝國瑞 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

  五、儀器與工具:

  P3以上配置計算機;

  CorelDraw軟件。

  六、實驗原理與內容:

  試驗原理:本次實驗爲驗證性實驗,主要通過教師講解與學生親身驗證的方式進行。

  主要內容:

  1.介紹CorelDraw專業繪圖軟件的基本情況、特點、適用性等問題;

  2.介紹CorelDraw軟件的基本功能,引申地圖製圖系統的基本構成;

  3 以一幅掃描地圖爲例,講解地圖掃描數字化的過程和內容;

  4.講解在CorelDraw軟件中各種符號的製作方法;

  5.學生上機驗證和體會所講內容,加強理解。

  七、注意事項

  1.每一種繪製技巧要通過實踐掌握。

  2. 在掌握局部功能的同時,注意從宏觀上理解地圖製圖系統的構成。

  3.實驗中注意總結,聯繫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加深理解。

  八、問題討論

  1.考慮一般地圖製圖系統的基本構成是什麼?

  完整的計算機地圖製圖系統包括四個基本組成部分,即硬件,軟件,地圖數據和製圖人員。其中硬件和軟件使系統最重要的部分。計算機硬件系統是計算機系統中實際物理設備的總稱,主要包括計算機主機,輸入設備,存儲設備和輸出設備。計算機軟件系統是地理信息系統運行時所必需的各種程序。包括:①計算機系統軟件;②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及其支撐軟件。包括地理信息系統工具或地理信息系統實用軟件程序,以完成空間數據的輸入、存儲、轉換、輸出及其用戶接口功能等③應用程序。這是根據專題分析模型編制的特定應用任務的程序,是地理信息系統功能的擴充和延伸。空間數據是地理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系統分析加工的對象,是地理信息系統表達現實世界的經過抽象的實質性內容。它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空間位置座標數據,地理實體之間空間拓撲關係以及相應於空間位置的屬性數據。通常,它們以一定的邏輯結構存放在空間數據庫中,空間數據來源比較複雜,隨着研究對象不同,範圍不同,類型不同,可採用不同的空間數據結構和編碼方法,其目的就是爲了更好地管理和分析空間數據。地理信息系統是一箇複雜的系統,僅有計算機硬件、軟件及數據還不能構成一箇完整的系統,必須要有系統的使用管理人員。其中包括具有地理信息系統知識和專業知識的高級應用人才;具有計算機知識和專業知識的軟件應用人才以及具有較強實際操作能力的硬軟件維護人才。

  2.CorelDraw軟件與你所接觸的其它製圖或GIS軟件有什麼不同?

  CorelDraw具有強大的平面設計功能,而且還提供了3D效果設計,自推出以來,一直受到廣大美術人員和平面設計人員的歡迎。鑑於其功能完善,操作設計簡單,也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地圖的便會工作之中。它的主要特點有:

  (1)靈活的位圖圖象導入功能。

  (2)強大的圖層和對象管理功能。

  (3)強大的繪線功能。

  (4)強大的節點編輯功能。

  (5)強大的面填充功能。

  (6)豐富的文字註記和編輯功能。

  (7)豐富的圖形和文字效果功能。

  (8)方便的圖例符號建庫和調用功能。

  (9)圖形文件數據量小。

  (10)可以輸出衆多格式的圖形圖像文件。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20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爲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結構框架”意在從宏觀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各要素之間的內部關係;“活動程序”意在突出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自然學科是人類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知識。它與人的認識過程有較高的一致性,最適用於發現式的學習方法。實驗是傳授自然科學知識和培養與發展學生各種能力的重要手段。我校的教研組推出的四環節實驗課教學模式,以其較完美的操作性、開放性、優效性和靈活性形成了自然實驗課的基本框架,較好地揭示課堂教學的一般程序、課堂教學諸因素的內在聯繫和課堂教學的普遍規律。現就模式談一下我在教學中的實踐與幾點體會。

  一、教學模式的四個環節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

  (一)提出問題階段

  提出問題階段是當研究一箇問題時,爲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探索並調動他們積極性的階段。教師可結合要研究的問題,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恰如其分地提問,讓學生在觀察和思維中發現問題。

  例如,《物體的熱脹冷縮》一課,先進行演示實驗,在鐵架臺上放一平底燒瓶,瓶中裝滿水,用酒精燈加熱,水還沒燒開,瓶中的水就往外溢。教師接着問大家,你們看了這個現象有什麼想法?學生一下子提出許多問題:“爲什麼水加熱後往上溢呢?”“水難道會變多嗎?”

  教學時,爲了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應千方百計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方法,如:做遊戲、講故事、變魔術、猜謎語、出示掛圖、運用幻燈等。引起學生要研究問題的興趣,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作出假設階段

  學生提出了問題,但在還沒有學習有關的知識時,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問題作出假設的回答。教師再從學生假設中引導學生逐漸進入要研究的問題中去。

  例如,《水蒸氣的凝結》,教師將還在冒白氣的溫水杯加蓋,過一會兒再揭開蓋,請同學們看蓋上的水珠,水蒸氣碰到什麼樣的物體在上面結成水珠呢?引導學生作出假設,發表不同意見。有的同學說:“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結成水珠。”有的說:“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結成水珠。”教師接着說:“那麼我們就一起研究一下,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呢?”這樣就逐漸地把學生引入要研究的課題。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在這個階段中,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的經驗,通過演繹、歸納、推理而提出的假設,不少帶有猜測的性質。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作出假設,不應壓抑學生的思維,不管是對是錯,都不要忙於作出評價。

  (三)設計實驗階段

  讓學生自己設計或選擇實驗來證明自己假設的正確性。當然實驗方法也可以和書本上提供的方法相同,但要讓學生自己動腦,而不要一下子把整個實驗的過程介紹給學生。

  例如,《電磁鐵》一課,研究線圈纏繞的鐵釘通電是否能產生磁性,教師問:“我們可以設計什麼樣的實驗來證實線圈纏繞的鐵釘通電能產生磁性?”學生積極動腦思考,設計了許多實驗,如:“讓鐵釘接近大頭針,看是否吸引。”“讓指南針靠近鐵釘,看指南針是否發生偏轉”等。教師讓學生按次序都實驗一下。

  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可以啓發他們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又能逐步訓練他們研究問題的思維方法。教師在備課中要多方面考慮到學生可能在設計實驗中運用的器材,並要提前做一做。

  (四)驗證結論階段

  學生設計實驗後,就讓他們自己進行實驗。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假設的正確性。

  再如,《電磁鐵》一課,課前每一箇實驗桌上放一些實驗報告單,讓學生把實驗結果填在實驗報告單上,然後得出結論。通過實驗,學生知道了線圈纏繞的鐵釘通電帶有磁性。

  在這一階段教學中,要使學生注意不要將實驗結果輕易認爲是實驗結論。教師要積極引導,肯定正確的實驗結果,幫助學生得出結論,有實驗結果與實驗結論相矛盾的實驗,要引導學生查找原因。

  二、實施四環節實驗課教學模式的幾點體會

  1.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擴散思維和集中思維能力

  運用此模式教學,對學生思維的培養有極大的幫助。整堂課中,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狀態。教學中的1、2階段,是培養學生擴散思維能力。學生爲了儘可能地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而積極開動腦筋。教學中的3、4階段是培養學生集中思維能力。

  教師在學生擴散思維階段(在教學時間許可範圍內),不應壓抑學生的思維,要積極地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見解;在集中思維階段,則應積極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

  2.運用此模式教學,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

  教師應在課前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精心制定研究項目及所需要的各項材料。在課上主要是觀察學生的研究情況,傾聽他們的意見。學生開展討論,教師不要用言語或表情去幹擾他們的思考。學生髮言時,教師要善於捕捉矛盾,引導他們開展討論或爭論,必要時也需做適當的啓發。

  3.運用此模式,教學中的每個階段不一定分得很清楚。在一課中,有時可把兩個階段的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時可用一兩句話把兩個階段教學銜接起來。

  教學模式是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發展、完善,並在教學活動中發揮其作用。在四環節自然實驗課教學模式的正確指導下,必將實現整個教改過程科學化、高效化,必將大面積提高自然實驗課教學質量。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21

  富縣是完全符合世界無公害蘋果樹生產優質果品縣之一,爲探索目前陝北四縣一區蘋果樹生產習性.營養需求,果園土壤不適現狀,導致成花不足.大小年突出.果面不淨,果實膨大緩慢.着色不佳.果品質量不優.抗逆性較差等綜合土壤問題,我們特在陝北富縣作了華聖果業研發中心推出的針對該區的”好苗子”複合肥與其他(有機肥.菌肥.無機複合肥)對比調研。

  一.自然條件

  二.主要用肥.

  三.調研地點.

  設在陝北富縣羊泉鄉上立石村..等蘋果園;羊泉中站段巧龍.吉子現鎮安子村.孫興華;還有安子村.串坡村蘋果園及使用好苗子複合肥和其他所看蘋果園對比.

  四.生產表現.

  ,共有5畝紅富士蘋果,由於當時(2月10日)僅有一袋好苗子複合肥,再沒有好苗子”複合肥(16:8:16)氨化技術肥,就只好再上了多袋陝複合肥(15:15:15)作對照,據30/5調研,已形成葉片.果個等上的明顯區別。使用好苗子複合肥後,表現葉大.葉厚,既就是在今年花期受凍的情況下,內外葉幾乎沒有多大區別,而施用陝複肥葉大,葉黃叢葉不少,果個也較小.

  ,有6.5畝紅富士蘋果園,據他女人講,多年樹體不壯不旺,多年其他複合肥也沒有少用,就是樹體表現很弱。從今年2月份施用好苗子複合肥後,即就是在花期受凍.在施肥不足的情況下,也表現出葉特大,葉厚.果個特大,比相鄰施用其他複合肥量大的全好,的確的好,不信大家來看.

  共有10畝紅富士蘋果園,多年粗放管理,樹勢特差,幾乎想抱樹.去年秋季使用羊糞,加今年春季追施複合菌肥,表現葉大.葉厚,葉片光亮(短枝品種較多),樹勢轉旺,可以說,在當時他們村上少見.從1/6日來看,具有復壯樹體.確保優質.豐產潛力的樹相指標.

  還有.等果園施用聚合菌肥加洛川複合肥,均表現出與衆不同,葉較大.葉厚.果面漂亮等特點。

  ,有10.5畝紅富士蘋果園,樹勢多年一般,其中7畝施用好苗子複合肥,其他施用尿素加二銨,在同等代價的情況下,從調差來看(3/6日),使用好苗子複合肥表現葉大.葉厚.果個特大,封頂枝也較多;對照園,則表現葉大.葉薄.果個並不大,且幾乎新梢不封頂.

  ,有共紅富士.秦冠30多畝,20多畝施用好苗子複合肥,其他施用二銨加尿素。據3/6調研,使用好苗子肥與尿素加二銨已形成明顯對比,據本人講,好苗子複合肥的確獨特,多年少見.特別在受凍情況年,具有復壯樹體,葉大.樹壯等諸多優點.,我今年中後期果樹全用它.

  在從調研時,所聽到和看到施用好苗子複合肥,可以說沒有果農反映效果不好的,與當地其他複合肥的園形成明顯不同,葉特大,芽飽.葉厚.果個特大.封頂早等諸多特點,從目前來看錶現出豐產’穩產的樹相指標.

  五、結果與分析.

  從富縣多村多點,調研施用華聖研發中心推出的”好苗子”複合肥從樹上來看,皆表現出發芽早.葉片特大.芽體飽滿.葉大.葉厚.6月上旬新梢及時封頂;從樹下來看,草壯、草黑、其他表現還有待於果園中後期調研。

  從施用有機肥(羊糞)加聚合菌肥和其他(洋豐)等複合肥效果來看,復壯弱樹效果很好,葉較大、光亮.果面光潔.相比”好苗子”封頂較晚,皆具有較好的增收效果,但還存在配比不適,影響質量等問題,有待於進一步觀察。

  從使用其他複合肥(洋豐.陝復、博迪森)在蘋果樹上來看,相對較差。主要表現內外葉片相差較大,新梢不能及時停長等等.

  當然這裏還存在不少果園,整修方法及修建時間有誤(有的開花後大量疏枝),地下春夏季深翻,破壞根系,導致樹體變弱等不利於樹正常生長的的關係,還不能充分發揮好苗子複合肥的最大潛力,有待於進一步改變

  生產建議。調研表明(由於時間較短,還沒有達到一箇週期),華聖果業研發中心推出的“好苗子”複合肥具備發芽早、葉片特大、芽體飽滿、樹勢穩健等諸多優點。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22

  對某種教育現象實驗後,要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全面總結,提出一箇客觀的、概括的、能反映全過程及其結果的書面材料,即謂教育實驗報告。教育實驗報告可分爲三部分:①前言。②實驗過程和結果。③討論及結論。實驗報告的基本結構:

  (1)題目。應以簡練、概括、明確的語句反映出教育的對象、領域、方法和問題,使讀者一目瞭然,判斷出有無閱讀價值。

  (2)單位、作者。應寫明研究者的工作單位,或寫明某某課題實驗者或牽頭人、組長、撰稿人,其他人員可寫在報告的結尾處。以示對實驗報告的負責,並便於讀者與之聯繫。

  (3)課題部分。是實驗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和實驗報告的核心。課題的表述要具體、清楚,明確表示出作者的研究方向、目的,並說明課題來源、背景、針對性及解決該課題的實際意義的價值。

  (4)實驗方法。這是實驗報告的主要內容之一,目的是使人瞭解研究結果是在什麼條件下和情況中通過什麼方法,根據什麼事實得來的,從而判定實驗研究的科學性和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並可依此進行重複驗證。關於實驗方法主要應交代:①怎樣選擇被試,被試的條件、數量、取樣方式,實驗時間及研究結果的適應範圍。②實驗的組織類型(方法)及採取這種組織類型的依據。即:單組實驗、等組實驗還是輪組實驗;採取這種實驗類型的依據包括哪些方面,如考試成績及評分標準;基礎測定及測定內容等。③實驗的具體步驟;對實驗班進行實驗處理的情況。④因果共變關係的驗證(要注意原因變量一定要出現在結果變量之前,或兩者同時出現,但不能產生於結果變量之後,否則先果後因,實驗就不成立了)。這裏,要對兩個變量進行測定。測定方法也應交代清楚:是口頭測定,書面測定還是操作測定;是個別測定還是集體測定;有無後效測定的時間等。因此,在實驗前,就應對與效果變量測定內容相關的原因變量進行測定,以便與效果變量對比。只有經過這樣的對比,才能發現共變關係。⑤對無關因子的控制情況。只有嚴格控制無關因子的作用,纔可運用統計檢驗來消除偶然因子的作用。

  (5)實驗結果。實驗結果中最重要的是提出數據和典型事例。數據要嚴格覈實,要注意圖表的正確格式。用統計檢驗來描述實驗因子與實驗結果之間的關係;典型事例能使人更好地理解實驗結果,使實驗更有說服力。

  (6)分析與討論。即運用教育教學理論來討論和分析與實驗結果有關的問題。其主要內容有:①由實驗結果來回答篇首提出來的問題;②對實驗結果進行理論上的分析與論證;③把實驗結果與同類研究結果相比較,找出得失優差;④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問題及本實驗存在的問題,使以後的研究方向更明確,少走彎路。

  (7)結論。它是整個實驗的一箇總結,它直接來自實驗的結果,並回答實驗提出的問題。下結論語言要準確簡明;推理要有嚴密的邏輯性。結論適用的範圍應同取樣的範圍一致。

  (8)附錄和參考文獻。附錄是指內容太多、篇幅太長而不便於寫入研究報告但又必須向讀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如測試題、評分標準、原始數據、研究記錄、統計檢驗等內容;參考文獻是指在實驗報告中參考和引用別人的材料和論述。應註明出處、作者、文獻、標題、書名或刊名及出版時間。如引用未經編譯的外文資料,用原文註解,以資查證。

  單片機綜合實驗報告

  (在所做過的實驗內容裏挑選一箇自己最有收穫,最有感想的實驗內容)

  綜合實驗報告標題(可與實驗名稱不同)

  一、實驗目的和要求。

  二、實驗儀器設備。

  三、實驗設計及調試:

  (一)實驗內容。

  (二)實驗電路:畫出與實驗內容有關的簡單實驗電路。

  (三)實驗設計及調試步驟:

  (1)對實驗內容和實驗電路進行分析,理出完成實驗的設計思路。(2)列出程序設計所需的特殊標誌位、堆棧sp、內部ram、工作寄存器等資源的分配列表,分配列表時注意考慮資源在程序執行過程可能會出現衝突的問題。

  (3)畫出程序設計流程圖,包括主程序和各子程序流程圖。

  (4)根據(2)、(3)的內容寫出實驗程序。

  (5)調試程序(可以使用模擬仿真器)。

  a、根據程序確定調試目的,即調試時所需觀察的內容結果。

  b、根據各調試目的分別選擇調試所需的方法,如單步、斷點等命令,分別列出各調試方法中所需要關注記錄的內容。

  c、調試程序,按各種調試方法記錄相應的內容。

  d、分析調試記錄的內容和結果,找出程序中可能出錯的地方,然後修改程序,繼續調試、記錄、分析,直到調試成功。

  (四)實驗調試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解決的方法。

  四、實驗後的經驗教訓總結。

  生理學實驗報告

  寫實驗報告是對所做實驗的再理解再創造的工作,是檢查學生知識掌握和衡量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是今後撰寫科學論文的初始演練。

  (一)一般要求

  使用學校統一印製的報告紙。填全各欄目,並標明學號或組號,“日期”一欄填做實驗日期,寫報告日期可標於文末。“指導教師”一欄不寫,繫留閱報告人簽名用。報告要求格式標準、卷面整潔、圖表準確、字跡端正、簡明精練,按時上交。寫報告不得使用圓珠筆,繪圖宜用鉛筆。注意文字規範,語句通順,不用自造的不規範的簡化字、代號。

  (二)基本格式與寫法

  生理實驗有的側重於操作方法(如神經-肌肉標本製備),有的側重於現象觀察(胃腸運動的直接觀察),有的側重於結果及分析(影響尿生成的因素),多數則兼而有之。應根據實驗類型,選用合適的報告格式及詳略安排各欄目。

  實驗報告大體上有兩種格式:一種是一般實驗報告式,另一種是仿學術論文式,其對應關係如下表。一般認爲操作類宜選用前者,而側重結果的實驗後者更適用。

  表4實驗報告的基本格式

  一般實驗報告式仿學術論文式

  題目(內容)題目

  目的原理引言(導言)

  實驗對象與用品材料與方法

  方法步驟

  結果與分析結果與分析

  討論討論與結論(語)

  (結論或結語)

  注意事項原始記錄附錄(含原始記錄,公式

  實驗分工體會與建議推導,參考文獻,致謝等)

  (三)注意事項

  寫報告應以事實爲根據,儘量用自己的`話表述,忌抄書,不許修改、編造數據。實驗方法與步驟可視重要否而詳略,但報告應獨立成章,不可用“見書第頁”字樣而省略。有的實驗報告中,結果、分析甚至實驗項目可以列表表達。“討論”是一篇報告的核心,應緊扣結果聯繫相關理論進行,忌就事論事或離題萬里;結果也不可輕易推斷或引申。“結果與分析”一欄可在實驗小組內討論,必要時也可以參考其他組數據(需註明),但報告必須按要求獨立完成,禁止互相抄襲。

  科技實驗報告

  一、定義與作用

  實驗報告,就是在某項科研活動或專業學習中,實驗者把實驗的目的、方法。步驟、結果等,用簡潔的語言寫成書面報告。

  實驗報告必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成功的或失敗的實驗結果的記載,有利於不斷積累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提高實驗者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寫作要求

  實驗報告的種類繁多,其格式大同小異,比較固定。實驗報告,一般根據實驗的先後順序來寫,主要內容有:

  1.實驗名稱名稱,要用最簡練的語言反映實驗的內容。如驗證某定律,可寫成“驗證”;如測量的實驗報告,可寫成“測定。”

  2.實驗目的實驗目的要明確,要抓住重點,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考慮。在理論上,驗證定理定律,並使實驗者獲得深刻和系統的理解,在實踐上,掌握使用儀器或器材的技能技巧。

  3.實驗用的儀器和材料如玻璃器皿。金屬用具、溶液、顏料、粉劑、燃料等。

  4.實驗的步驟和方法這是實驗報告極其重要的內容。這部分要寫明依據何種原理。定律或操作方法進行實驗,要寫明經過哪兒個步驟。還應該畫出實驗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再配以相應的文字說明,這樣既可以節省許多文字說明,又能使實驗報告簡明扼要。清楚明白。

  5.數據記錄和計算指從實驗中測到的數據以及計算結果。

  6.結果即根據實驗過程中所見到的現象和測得的數據,作出結論。

  7.備註或說明可寫上實驗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實驗後的心得體會、建議等。

  有的實驗報告採用事先設計好的表格,使用時只要逐項填寫即可。

  三、撰寫時應注意事項

  寫實驗報告是一件非常嚴肅。認真的工作,要講究科學性、準確性。求實性。在撰寫過程中,常見錯誤有以下幾種情況:

  1.觀察不細緻,沒有及時、準確、如實記錄。

  在實驗時,由於觀察不細緻,不認真,沒有及時記錄,結果不能準確地寫出所發生的各種現象,不能恰如其分。實事求是地分析各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故在記錄中,一定要看到什麼,就記錄什麼,不能弄虛作假。爲了印證一些實驗現象而修改數據,假造實驗現象等做法,都是不允許的。

  2.說明不準確,或層次不清晰。

  比如,在化學實驗中,出現了沉澱物,但沒有準確他說明是“晶體沉澱”,還是“無定形沉澱”。說明步驟,有的說明沒有按照操作順序分條列出,結果出現層次不清晰。凌亂等問題。

  3.沒有儘量採用專用術語來說明事物。

  例如,“用棍子在混合物裏轉動”一語,應用專用術語“攪拌”較好,既可使文字簡潔明白,又合乎實驗的情況。

  4.外文、符號、公式不準確,沒有使用統一規定的名詞和符號。

  驗證歐姆定律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加深對歐姆定律的理解,熟悉電流表、電壓表、變阻器的使用方法。

  【知識準備】學習有關理論(略)

  【實驗器材和裝置】器材:電流表、電壓表、電池組、定值電阻滑動變阻器、導線、開關、裝置(略)

  【實驗步驟】

  1.按圖示連接電路。

  2.保持定值電阻r不變,移動滑動變阻器的銅片,改變加在r兩端的電壓,將電流表、電壓表所測得的電流強度。電壓的數值依次填人表一。

  3.改變定值電阻凡同時調節變阻器,使加在r兩端的電壓保持不變,將電阻r的數值與電流表測得的電流強度的數值依次填人表二。

  4.通過實驗分析:當r一定時,i和v的關係及v一定時,i與r的關係。

  表一

  r(歐姆)=4ωv(伏特)0.4v0.8v1.2v

  i(安培)0.1a0.2a0.3a

  表二

  v(伏特)=0.6vr(歐姆)1ω2ω4ω

  i(安培)0.6a0.3a0.15a

  【實驗記錄】

  1.調節滑動變阻器礦,觀察電壓表和電流表,可以看出,電阻r兩端的電壓增大到幾倍,通過它的電流強度也增大到幾倍。這表明,在電阻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強度同這段導體上的電壓成正比。

  2.更換不同的定值電阻,調節滑動變阻器礦,保持r的電壓不變,可以看出,定值電阻r的數值增大到幾倍,通過它的電流強度就縮小到幾分之一。這表明在電壓不變時,通過導體的電流強度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實驗小結】

  導體中的電流強度i,跟這段導體兩端電壓v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r成反比。用公式表示爲:i=v/r。

  心理學實驗報告

  彩色視野及盲點的測定

  1.教學目的測定各種彩色視野的範圍以及盲點的位置,學習使用視野計

  2.實驗程序

  2.1準備工作。

  2.1.1準備好視野圖紙、彩色鉛筆(紅、黃、藍、綠)、單眼罩。把視野圖紙放在視野計視野計上相應的地方,學習在圖紙上作記錄的方法。記錄時與被試反應的左右、上下方位相反。

  2.1.2被試用右眼罩招右眼遮起來(只測左眼),把下巴放在支架上,調好距離。眼睛與支架靠近後,保持頭部位置不變。被試用左眼注視正前方的白光點。要求被試發現視野中彩色出現或消失就報告,被試視線要始終注視視野弧正中的白點,要求只用眼睛的餘光去看彩色光點是否出現或消失。

  2.1.3測定過程中,視野弧的位置可分別爲900、450、1350和1800等不同角度。

  2.2正式實驗。

  2.2.I主試將視野計弧軌故到水平位置上.把一箇紅色刺激點投在弧軌右邊靠近注視點處,

  主試將紅色刺激由內慢慢向外移動,直到被試看不到紅色爲止,把這時紅色刺激所在位置記下來,然後主試再把紅色刺激從員外例向注視點移動到被試剛剛看到紅色爲止,記下刺激所在位置的角

  度,取兩次的平均致,在視野圖紙上圖點。還有一點應注意,當進行右邊實驗時紅色刺激由內向

  外或由外向內時,會出現紅色突然消失和再現的現象,紅色突然消失和再現的位置就是盲點的位

  置,將盲點位置也記錄在圖紙上。

  2.2.2再把視野弧軌放到下列位置測定紅色視野的範圍:900、450、1350(與水平交角)以及

  其他不同角度。

  2.2.3按上述測紅色視野的程序分別測定黃、綠、藍、白各色助視野範圍。

  2.2.4每個顏色做完一種角度位置後休息2分鐘,注意每次休息後頭部的位置要前後不變。

  3.結果

  把各彩色視野範圍和盲點位置畫在一箇圖紙上。

  4.討論

  4.1各種彩色視野大小次序如何排列?盲點在視野及視網上的位置及大小。

  4.2彩色在視野消失前有何變化?

  4.3彩色視野是否固定不變?它依哪些條件而變化?

  中學化學實驗報告

  1(1)向容器內通風(2)使用催化劑減緩反應速率

  2(1)反應容器的選擇(2)反應容器的氣密性

  二選擇其他實驗方法例如在大燒杯的豎向不同高度分別放兩支點燃的蠟燭(燒杯口不封閉),向燒杯中緩慢倒入二氧化碳氣體,下面一層的蠟燭先熄滅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三1瓶內還有其他氣體,不能夠充分體現出試驗結論

  2讓二氧化碳先和氫氧化鈉反應,完全反映後向溶液中滴加稀鹽酸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若是有藍色沉澱,則不反映,若是有氣體生成則反應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23

  一、 實驗目的

  ① 瞭解轉盤萃取塔的結構和特點

  ② 掌握液—液萃取塔的操作

  ③ 掌握傳質單元高度的測定方法 並分析外加能量對液液萃取塔傳質單元高度和通量的影響。

  二、 實驗器材 萃取實驗裝置

  三、 實驗原理

  萃取是利用原料液中各組分在兩個液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原料液混合物得以分離。 將一定量萃取劑加入原料液中 然後加以攪拌使原料液與萃取劑充分混合溶質通過相界面由原料液向萃取劑中擴散所以萃取操作與精餾、吸收等過程一樣也屬於兩相間的傳質過程。 與精餾吸收過程類似由於過程的複雜性萃取過程也被分解爲理論級和級效率或傳質單元數和傳質單元高度對於轉盤塔振動塔這類微分接觸的萃取塔一般採用傳質單元數和傳質單元高度來處理。傳質單元數表示過程分離難易的程度。

  對於稀溶液傳質單元數可近似用下式表示 式中 NOR——萃餘相爲基準的總傳質單元數 x——萃餘相中的溶質的濃度以摩爾分率表示 ——與相應萃取濃度成平衡的萃餘相中溶質的濃度以摩爾分率表示。 x1、x2——分別表示兩相進塔和出塔的萃餘相濃度傳質單元高度表示設備傳質性能的好壞可由下式表示 H12*ORdxN ORORNH ORxHLaK 式中 HOR——以萃餘相爲基準的傳質單元高度m; H—— 萃取塔的有效接觸高度,m; Kxa——萃餘相爲基準的總傳質係數kg/(m3h△ x); L——萃餘相的質量流量kg/h; ——塔的截面積,m2; 已知塔高度 H 和傳質單元數 NOR可由上式取得 HOR的數值。HOR反映萃取設備傳質性能的好壞HOR越大設備效率越低。影響萃取設備傳質性能 HOR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設備結構因素兩相物質性因素操作因素以及外加能量的形式和大小。

  四、 實驗裝置

  圖-1 轉盤萃取塔流程 1、萃取塔 2、輕相料液罐 3、輕相採出罐 4、水相貯罐 5、輕相泵 6、水泵 1、流程說明 本實驗以水爲萃取劑從煤油中萃取苯甲酸。煤油相爲分散相從塔底進向上流動從塔頂出。水爲連續相從塔頂入向下流動至塔底經液位調節罐出。水相和油相中的苯甲酸的濃度由滴定的方法確定。由於水與煤油是完全不互溶的 而且苯甲酸在兩相中的濃度都非常低 可以近似認爲萃取過程中兩相的體積流量保持恆定。 2、要設備技術參數 塔經50mm., 塔高750mm, 有效高度600mm, 轉盤數16轉盤間距35mm , 轉盤直徑34 mm, 固定環內徑36mm。

  五、實驗內容及步驟

  1.實驗內容

  ① 以煤油爲分散相水爲連續相進行萃取過程的操作 ② 測定不同流量下的萃取效率傳質單元高度 ③ 測定不同轉速下的萃取效率傳質單元高度 。

  2. 實驗步驟

  ① 在水原料罐中注入適量的水 在油相原料罐中放入配好濃度(如 0.002 kg苯甲酸/kg 煤油)的煤油溶液。

  ② 全開水轉子流量計 將連續相水送入塔內當塔內液麪升至重相入口和輕相出口中點附近時將水流量調至某一指定值如 4 L/h 並緩慢調節液麪調 節罐使液麪保持穩定。

  ③ 將轉盤速度旋鈕調至零位然後緩慢調節轉速至設定值。

  ④ 將油相流量調至設定值如 6 L/h送入塔內,注意並及時調整罐使液麪保持穩定的保持在相入口和輕相出口中點附近。

  ⑤ 操作穩定半小時後用錐形瓶收集油相進出口樣品各 40 mL 左右水相出口樣品 50 mL 左右分析濃度。用移液管分別取煤油溶液 10 mL, 水溶液 25 mL以酚酞爲指示劑用 0.01 mol/L 的 NaOH 標準溶液滴定樣品中苯甲酸的含量。滴定時需加入數滴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稀溶液並激烈搖動至滴定終點。

  ⑥ 取樣後可改變兩相流量或轉盤轉速進行下一個實驗點的測定。

  3.注意事項

  ① 在操作過程中 要絕對避免塔頂的兩相界面在輕相出口以上。因爲這樣會導致水相混入油相儲槽。

  ② 由於分散相和連續相在塔頂、底滯留很大改變操作條件後穩定時間一定要足夠長大約要用半小時否則誤差極大。

  ③ 煤油的實際體積流量並不等於流量計的讀數。 需用煤油的實際流量數值時必須用流量修正公式對流量計的讀數進行修正後方可使用。

  七、實驗數據及處理

  原始記錄 NaOH 的濃度

  八、實驗結論及誤差分析

  1.實驗結論 本實驗利用轉盤萃取塔做液液萃取實驗。 從中可以看出 當增加水流量時傳質係數增加塔頂輕相的苯甲酸濃度明顯增大而塔底重相苯甲酸濃度明顯降低。 當其它條件不變增大轉速時傳質係數減小塔頂輕相的苯甲酸濃度降低而塔底重相的苯甲酸濃度增大。

  2. 誤差分析

  ① 轉子流量計的轉子不穩定實驗過程中的流量與設定值不一致

  ② 實驗中的滴定現象不是很明顯使得滴定終點很難確定 ③ 實驗儀器的系統誤差造成數顯儀上的數值誤差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24

  對某種教育現象實驗後,要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全面總結,提出一箇客觀的、概括的、能反映全過程及其結果的書面材料,即謂教育實驗報告。教育實驗報告可分爲三部分:①前言。②實驗過程和結果。③討論及結論。實驗報告的基本結構:

  (1)題目。應以簡練、概括、明確的語句反映出教育的對象、領域、方法和問題,使讀者一目瞭然,判斷出有無閱讀價值。

  (2)單位、作者。應寫明研究者的工作單位,或寫明某某課題實驗者或牽頭人、組長、撰稿人,其他人員可寫在報告的結尾處。以示對實驗報告的負責,並便於讀者與之聯繫。

  (3)課題部分。是實驗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和實驗報告的核心。課題的表述要具體、清楚,明確表示出作者的研究方向、目的,並說明課題來源、背景、針對性及解決該課題的實際意義的價值。

  (4)實驗方法。這是實驗報告的主要內容之一,目的是使人瞭解研究結果是在什麼條件下和情況中通過什麼方法,根據什麼事實得來的,從而判定實驗研究的科學性和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並可依此進行重複驗證。關於實驗方法主要應交代:①怎樣選擇被試,被試的條件、數量、取樣方式,實驗時間及研究結果的適應範圍。②實驗的組織類型(方法)及採取這種組織類型的依據。即:單組實驗、等組實驗還是輪組實驗;採取這種實驗類型的依據包括哪些方面,如考試成績及評分標準;基礎測定及測定內容等。③實驗的具體步驟;對實驗班進行實驗處理的情況。④因果共變關係的驗證(要注意原因變量一定要出現在結果變量之前,或兩者同時出現,但不能產生於結果變量之後,否則先果後因,實驗就不成立了)。這裏,要對兩個變量進行測定。測定方法也應交代清楚:是口頭測定,書面測定還是操作測定;是個別測定還是集體測定;有無後效測定的時間等。因此,在實驗前,就應對與效果變量測定內容相關的原因變量進行測定,以便與效果變量對比。只有經過這樣的對比,才能發現共變關係。⑤對無關因子的控制情況。只有嚴格控制無關因子的作用,纔可運用統計檢驗來消除偶然因子的作用。

  (5)實驗結果。實驗結果中最重要的是提出數據和典型事例。數據要嚴格覈實,要注意圖表的正確格式。用統計檢驗來描述實驗因子與實驗結果之間的關係;典型事例能使人更好地理解實驗結果,使實驗更有說服力。

  (6)分析與討論。即運用教育教學理論來討論和分析與實驗結果有關的問題。其主要內容有:①由實驗結果來回答篇首提出來的問題;②對實驗結果進行理論上的分析與論證;③把實驗結果與同類研究結果相比較,找出得失優差;④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問題及本實驗存在的問題,使以後的研究方向更明確,少走彎路。

  (7)結論。它是整個實驗的一箇總結,它直接來自實驗的結果,並回答實驗提出的問題。下結論語言要準確簡明;推理要有嚴密的邏輯性。結論適用的範圍應同取樣的範圍一致。

  (8)附錄和參考文獻。附錄是指內容太多、篇幅太長而不便於寫入研究報告但又必須向讀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如測試題、評分標準、原始數據、研究記錄、統計檢驗等內容;參考文獻是指在實驗報告中參考和引用別人的材料和論述。應註明出處、作者、文獻、標題、書名或刊名及出版時間。如引用未經編譯的外文資料,最好用原文註解,以資查證。(龔婕)

  化學實驗報告排水集氣法關於工作報告的範文

  化學實驗報告《排水集氣法》

  實驗名稱:排水集氣法

  實驗原理:氧氣的不易容於水

  儀器藥品:高錳酸鉀,二氧化錳,導氣管,試管,集氣瓶,酒精燈,水槽

  實驗步驟:①檢——檢查裝置氣密性。

  ②裝——裝入藥品,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

  ③夾——用鐵夾把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並使管口略向下傾斜,藥品平鋪在試管底部。

  ④點——點酒精燈,給試管加熱,排出管內空氣。

  ⑤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氣。

  ⑥取——將導管從水槽內取出。

  ⑦滅——熄滅酒精燈。

  實驗名稱:排空氣法

  實驗原理:氧氣密度比空氣大

  儀器藥品:高錳酸鉀,二氧化錳,導氣管,集氣瓶,試管

  實驗步驟:把集氣瓶口向上放置,然後把通氣體的導管放入瓶中,此時還要在瓶口蓋上毛玻璃片,當收集滿的時候把導管拿去,然後蓋好毛玻璃片即可。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25

  一、實驗任務

  精確測定銀川地區的重力加速度

  二、實驗要求

  測量結果的相對不確定度不超過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較

  初步確定有以下六種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點計時器測量

  所用儀器爲:打點計時器、直尺、帶錢夾的鐵架臺、紙帶、夾子、重物、學生電源等.

  利用自由落體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體運動.選擇理想紙帶,找出起始點0,數出時間爲t的p點,用米尺測出op的距離爲h,其中t=0.02秒×兩點間隔數.由公式h=gt2/2得g=2h/t2,將所測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測重力加速度

  調節水龍頭閥門,使水滴按相等時間滴下,用秒錶測出n個(n取50—100)水滴所用時間t,則每兩水滴相隔時間爲t′=t/n,用米尺測出水滴下落距離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徑爲r的玻璃杯,內裝適當的液體,固定在旋轉臺上.旋轉臺繞其對稱軸以角速度ω勻速旋轉,這時液體相對於玻璃杯的形狀爲旋轉拋物面

  重力加速度的計算公式推導如下:

  取液麪上任一液元a,它距轉軸爲x,質量爲m,受重力mg、彈力n.由動力學知:

  ncosα-mg=0(1)

  nsinα=mω2x(2)

  兩式相比得tgα=ω2x/g,又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g=ω2×2/2y.

  .將某點對於對稱軸和垂直於對稱軸最低點的直角座標系的座標x、y測出,將轉檯轉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四、光電控制計時法

  調節水龍頭閥門,使水滴按相等時間滴下,用秒錶測出n個(n取50—100)水滴所用時間t,則每兩水滴相隔時間爲t′=t/n,用米尺測出水滴下落距離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五、用圓錐擺測量

  所用儀器爲:米尺、秒錶、單擺.

  使單擺的擺錘在水平面內作勻速圓周運動,用直尺測量出h(見圖1),用秒錶測出擺錐n轉所用的時間t,則擺錐角速度ω=2πn/t

  擺錐作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所以mgtgθ=mω2r由以上幾式得:

  g=4π2n2h/t2.

  將所測的n、t、h代入即可求得g值.

  方法六、單擺法測量重力加速度

  在擺角很小時,擺動週期爲:

  則通過對以上六種方法的’比較,本想嘗試利用光電控制計時法來測量,但因爲實驗室器材不全,故該方法無法進行;對其他幾種方法反覆比較,用單擺法測量重力加速度原理、方法都比較簡單且最熟悉,儀器在實驗室也很齊全,故利用該方法來測最爲順利,從而可以得到更爲精確的值。

  四、採用模型六利用單擺法測量重力加速度

  摘要

  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學中一箇重要參量。地球上各個地區重力加速度的數值,隨該地區的地理緯度和相對海平面的高度而稍有差異。一般說,在赤道附近重力加速度值最小,越靠近南北兩極,重力加速度的值越大,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約爲1/300。研究重力加速度的分佈情況,在地球物理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利用專門儀器,仔細測繪各地區重力加速度的分佈情況,還可以對地下資源進行探測。

  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內觀察一箇聖燈的緩慢擺動,用他的脈搏跳動作爲計時器計算聖燈擺動的時間,他發現連續擺動的聖燈,其每次擺動的時間間隔是相等的,與聖燈擺動的幅度無關,並進一步用實驗證實了觀察的結果,爲單擺作爲計時裝置奠定了基礎。這就是單擺的等時性原理。

  應用單擺來測量重力加速度簡單方便,因爲單擺的振動週期是決定於振動系統本身的性質,即決定於重力加速度g和擺長l,只需要量出擺長,並測定擺動的週期,就可以算出g值。

  實驗器材:

  單擺裝置(自由落體測定儀),鋼捲尺,遊標卡尺、電腦通用計數器、光電門、單擺線

  實驗原理:

  單擺是由一根不能伸長的輕質細線和懸在此線下端體積很小的重球所構成。在擺長遠大於球的直徑,擺錐質量遠大於線的質量的條件下,將懸掛的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邊(很小距離,擺角小於5°),然後釋放,擺錐即在平衡位置左右作週期性的往返擺動,如圖2-1所示。

  圖2-1單擺原理圖

  擺錐所受的力f是重力和繩子張力的合力,f指向平衡位置。當擺角很小時(θ半橋>全橋,有理論上分析,我們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主要是因爲有電橋電路的原理分析可知:e0=(ΔR1/R-ΔR2/R+ΔR3/R-ΔR4/R)*eX/4,所以我們可以得到全橋的靈敏度等於半橋的兩倍,單臂的四倍,而非線性度我們也可以得到單臂最差,因爲其他因素影響大,而半橋、全橋由於有和差存在,將其他因素的影響可以略去。所以非線性度相對來說較好。

  d、分析什麼因素會導致電子稱的非線性誤差增大,怎麼消除,若要增加輸出靈敏度,應採取哪些措施。

  主要是在於傳感器的精度以及測量時的誤差會導致電子稱的非線性誤差增大,我們可以通過增加傳感器的精度,同時減少傳感器的非線性誤差,通過全橋連接來減小,同時注意零點的設置,來消除非線性誤差。若要增加輸出靈敏度,可通過選取適當的電橋電路來改變,比如原來是半橋的改爲全橋則可以增加輸出靈敏度。 四、思考題

  1,半橋測量時,兩片不同受力狀態的電阻應變片接入電橋時,應放在:(2)鄰邊。2,橋路(差動電橋)測量時存在非線性誤差,是因爲:(2)應變片的應變效應是非線性的。

  3,全橋測量中,當兩組對邊(R1、R3爲對邊)值R相同時,即R1=R3,R2=R4,而R1≠R2 時,是否可以組成全橋:(1)可以

  4,某工程技術人員在進行材料測試時在棒材上貼了兩組應變片,如何利用這四片電阻應變片組成電橋,是否需要外加電阻。

  不需要,只需如圖中右圖即可。

  2、差動變壓器

  一、實驗目的

  (1) 瞭解差動變壓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2) 瞭解三段式差動變壓器的結構。

  (3) 瞭解差動變壓零點殘餘電壓組成及其補償方法。 (4) 瞭解激勵頻率對差動變壓器輸出的影響。 二、實驗數據

  A、差動變壓器的性能測試

  三、實驗結果與分析1、特性曲線

  A、差動變壓器的性能測定

  由實驗數據我們就可以得到微頭右移與左移的特性曲線。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26

  一、問題的提出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在學習教科書的基礎上強化閱讀訓練,豐富詞彙量,促進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的提高,已經成爲廣大英語教育者和英語學習者共同關心的問題。

  然而,目前許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閱讀速度、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課上仍以教師講解、學生記筆記爲主,即使有提問或討論,也僅侷限於教師與個別學生之間進行。教師重語言知識的講授,忽視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重語言形式分析,忽視整體閱讀的指導,導致學生不能熟練閱讀外文書籍,也往往缺乏課後閱讀的能力。

  詞彙也是制約閱讀的關鍵因素。專家統計,正常的閱讀能力需要4000——5000詞彙量,而我國外語教學大綱對語言要素要求方面逐漸降低。如在詞彙量要求方面,由平均每課時3、7個(1956年)降至每課時1、4——2、4個(1992、1993年);高中畢業時要求的詞彙量也由3500——4000詞(1963年)降至1200——20xx詞(1996年)。詞彙量的不足嚴重阻礙了學生英語言語水平的發展和提高,更不用說用英語開展正常的交際活動。

  此外,對近五年的NMET試卷中閱讀理解題稍作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爲了體現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該題的難度在逐年提高,繼續加強對讀速的要求。顯然,閱讀難度及閱讀速度的提高是今後統考試題的命題方向,現階段的閱讀教學方法應當隨之改進。應通過課堂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從而把閱讀教學與英語測試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

  高中英語“主動閱讀——自主發展”教改實驗的意義正在於此。

  二、理論依據

  《高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高中英語教學側重培養閱讀能力,廣泛、大量和快速的閱讀可以幫助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鞏固記憶,也有助於擴大詞彙量,豐富語言知識以及瞭解英語國家的社會背景等。

  人們使用語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語的能力,主要不是通過“學習”(learning)獲得的,而是通過“習得”(acquisition)獲得的。學習語言知識(語音、詞彙、語法)對遣詞造句是有幫助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不能直接演化成語言能力。習得是在自然的交際環境中使用語言的潛意識過程。如果沒有習得,語言能力難以培養。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的過程就是習得的過程。

  聽和讀是語言學習的兩個輸入渠道,讀,相對於聽而言,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簡單,且較少心理負擔的顯著特點。在沒有可能接受廣泛聽能訓練的大漢語語言環境中,唯有閱讀能在沒有他人蔘與的境界中讓學生接受足夠量的語言輸入,增加詞彙、短語、語法知識的復現率,增大語言的有效應用頻率,豐富語言經驗,讓學生藉助它——它實質上是讀者與作者所描述的大千世界的自然交際活動——來掌握語言,並最終將生成閱讀能力,並由此輻射語言其他能力的提高。

  根據第二語言習得中的“相互作用理論”和教育學中的“合作理論”,語言教學內容的組織可以通過交流和互動的模式進行。通過小組討論與互助,促進學生之間互相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教師指導得法,學生的主體作用則得以充分發揮,就能獲得相應的閱讀方法,從而提高其閱讀能力和水平。

  三、實驗過程

  (一)實驗目標

  1、豐富知識通過閱讀不同題材的文章,認識3000個以上詞彙和相應數量的短語,能比較熟練地運用其中的20xx個積極詞彙和相應短語,從而擴大知識面,增加語言文字信息,從閱讀中瞭解社會、科學、經濟、文化、歷史、地理等知識,完成基本的信息積累。

  2、培養語感通過閱讀習得語言,運用語言,從中完成語言的整體習得過程,並且以閱讀爲龍頭,促進聽、說、寫能力的相應提高。

  3、激發興趣通過選擇一些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能比較自由地閱讀ShanghaiStudents’Post,比較流暢地閱讀中級英語讀物和一些名著的改寫本。

  4、內化方法

  通過閱讀積累一定閱讀量的同時,培養閱讀的方法,使閱讀的速度達到80——100WPM,正確理解率在70%以上,並且不斷完善解答問題的技巧,從而在整體上適應測試閱讀的要求。

  (二)實驗前的測試調查及實驗對象的確定

  實驗選用人數相當且男、女生比例接近的長汀一中20xx屆高二兩個理科班。實驗前以高二文理科分班前的龍巖市期末統考高一下學期試題成績爲數據,進行了對比、統計。該試卷測試時間爲120分鐘,試卷總分爲100分,其中閱讀30分,成績差別不大。 綜合各方面因素,確定高二(7)班爲對照班,高二(8)班爲實驗班。兩個班均由同一位教師任教。

  確定實驗班後,教師對學生進行了有關閱讀的問卷調查。先選擇中等難度的8篇短文,詞數近20xx,限時40分鐘,要求讀速約爲50WPM,並根據這次測試設計了幾個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班在閱讀方面的情況是:

  1、詞彙量少;有33、9%的學生詞彙量在1000個以下。

  2、理解率低;24、9%的學生理解率低於60%,53、6%的學生理解率爲70%——80%。

  3、閱讀速度普遍偏低;約46、4%的學生達不到每分鐘50字的要求。

  4、花在閱讀方面時間少;21、4%的學生每天進行課外閱讀的時間在10分鐘以下,每天堅持30分鐘以上閱讀的僅爲12、5%。

  (三)實驗的實施

  1、建立閱讀機制,確保閱讀落實

  爲便於分組閱讀、討論、檢查、評比,根據學生水平差異,兼顧座位的安排將實驗班劃分爲12個閱讀小組(每組4——6人)。每組設一名小組長以便開展活動,小組成員輪流擔任。小組長、組員和指導教師都明確了相應的職責。小組長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小組反饋會、向教師反饋小組閱讀進展情況、主持協調小組討論、協助教師提供閱讀材料、評選閱讀能手等;小組成員應廣泛進行課外閱讀,並做好閱讀筆記;教師的職責則是建立閱讀機制、完善學習小組、精選閱讀材料、指導閱讀材料、把握閱讀方向、制定階段目標、定期總結等。

  2、精選閱讀材料,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除鼓勵小組成員之間或全班同學之間閱讀資源共享,還精選了各種課外閱讀材料,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選材除了注意內容廣泛,可讀性強,易激發興趣這些標準外,還注意題材多樣,內容豐富;篇幅較強,難度適中;材料新穎有時效,針對性強。教師除向學生提供有共性的閱讀材料,如人教社出版的《閱讀訓練》、《同步閱讀》外還根據循序閱讀的原則,近兩年的時間裏指導學生閱讀了《閱讀外國》、《閱讀寓言》、《閱讀趣事》、《朗文英漢對照階梯閱讀叢書》第三、四級、《中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至三冊、《英語閱讀實用教程》初級篇和中級篇、《讀原著學英語》以及自編閱讀材料等近二十五萬字的材料,同時鼓勵學生訂閱ShanghaiStudents’Post,程度好的學生訂閱21stCentury。

  3、擴大詞彙量和提高閱讀速度並重

  一箇人閱讀能力的高低,既取決於閱讀的速度,還取決於他從中學到的知識和受到的啓發,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創新意識,而這一切都與閱讀量有直接的關係。一箇有志於掌握一門外語的中學生,應努力擴大自己的詞彙量。單詞是構建語言基本單位,單詞掌握得越多,他在詞與詞之間可能建立的聯繫就越多,他記憶詞的本事就越大。高考中對閱讀速度的要求達到了每分鐘50個詞以上,如果平時沒有養成在單位時間內高質量完成閱讀內容的習慣,是很難達到高考對學生閱讀的要求的。因此,提高閱讀速度是提高閱讀能力的一箇重要環節,教師鼓勵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閱讀速度,並且儘可能多地加強限時閱讀訓練。

  4、加強學法指導,促進主動自主閱讀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離不開教師的指導。當前學生閱讀習慣和方法普遍存在不足。比如視幅小,腦反應慢、回眸重讀、回眸倒讀、出聲閱讀、手指閱讀和搖頭閱讀等。教師應及時給予閱讀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儘快形成新的閱讀觀念和閱讀習慣。在教學中,教師總結了“五步教學法”對學生進行了指導。

  第一步,瀏覽。訓練學生在閱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前,先瀏覽目錄、小標題、前言等。在閱讀正文之前,先瀏覽每一篇或每一段文章的開頭與結尾,尋找文章的主題句和結論,先總體瞭解文章的重要信息。第二步,質疑。要求學生根據初步獲得的信息,設置一些問題,並帶着這些問題再去閱讀。第三步,抓細節。要求學生仔細地閱讀文章和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瞭解本篇文章的短語、難點與詞的引申義等,並摘錄在讀書筆記上。第四步,引綱要。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綱契領,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綱要,並填寫在讀書筆記上。第五步,及時複習。複習既可“溫故而知新”,又可以幫助加深對課外文章的理解和認識,鞏固學生的新詞彙,彌補遺漏之處。在以上五步法的指導下,還要求學生不出聲,不復視,不復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克服把文字變成聲音,再去想其意義的閱讀習慣。要求學生閱讀時,眼睛每次移動的注視距離先是一箇整句,然後過渡到整段,一口氣連續讀完幾組詞或幾個句子,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理解全文的大意。

  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意識和閱讀習慣以後,教師重點加強閱讀方法與技巧的指導,讓學生逐漸過渡到“主動閱讀——自主發展”的階段,真正懂得什麼是閱讀。

  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的同時,教師還注重建立學生自我教育自主學習觀,培養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明白閱讀就是“PRACTICEINLEARNING,LEARNINGINPRACTICE”(學中用,用中學)。始終把“走在教師前頭”當作學習的勁頭動力;鼓勵他們掌握的詞彙量越多越好,並且讓學生的詞彙達到力所能及的量;教師還堅持鼓勵性教學原則,不斷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調動每個閱讀小組及成員的積極性。

  四、實驗效果與分析

  通過兩年的實驗,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成效。

  1、學生增加了接觸目標語的機會,擴大了知識面,豐富了語言因素,從而帶動學生四種能力的提高,實現了外語學習的目的。福建省質量檢測試題是高考前一次規模較大的綜合性考試,該試卷形式和龍巖市統考試卷一樣,但總分值爲150分,其中閱讀40分,難度也明顯更大,測試結果如下:(略)。

  2、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增強了學習信心和興趣,提高了閱讀積極性,克服了閱讀的畏難情緒。高三下學期又進行了一次有關閱讀的問卷調查,結果與上次相比有了可喜的變化:

  ①詞彙量增大;78、6%的學生詞彙量超過20xx個。

  ②理解率提高,理解率在70%以上的有67、8%。

  ③閱讀速度加快,每分鐘閱讀50詞以上的達到80、1%,有41、1%的學生的讀速達到80——100WPM。

  3、學生在好奇心與強烈閱讀需求等因素的驅使下,學生不再覺得課外閱讀是一種負擔,而是積極主動要求去做的快樂的事。這就真正實現了培養興趣,寓學於樂,變被動的“要我學”爲主動的“我要學,我愛學”,90%以上的學生認爲閱讀是很有意義的事,有超過70%的學生養成了每天閱讀的習慣。

  五、教改實驗的感受與思考

  要搞好閱讀教改,教師除具備奉獻精神外,還應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斷摸索教學方法,最終實現教改目標。

  爲了選好材,教師自己必須增大閱讀量,盡多地閱讀各類學生關注的材料,對相應的語言點也必須爛熟於心,方能成竹在“講”,做到指點迷津於緊要處。此外,檢查反饋也相當費時費力,唯有及時準確的反饋才能持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通過教改實驗,取得了點滴成績,但仍需進一步思考和探索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如何根據不同的學習程度爲學生選擇閱讀材料?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因素、心理因素、閱讀動機和興趣等方面還有待於深入研究。

  另外,進行實驗的時間雖有兩年,但由於高三學生忙於對付高考,花在閱讀方面的時間明顯減少,檢查反饋也相應弱化,該課題是否適用於高三年級還有待於繼續研究。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27

  一、目的及任務

  ①熟悉精餾的工藝流程,掌握精餾實驗的操作方法。

  ②瞭解板式塔的結構,觀察塔板上汽—液接觸狀況。

  ③測定全迴流時的全塔效率及單塔效率。

  ④測定部分迴流時的全塔效率。

  ⑤測定全塔的濃度(或溫度)分佈。

  ⑥測定塔釜再沸器的沸騰給熱係數。

  二、基本原理

  在板式精餾塔中,由塔釜產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與來自塔頂逐板下降的迴流液,在塔板上實現多次接觸,進行傳熱與傳質,使混合液達到一定程度的分離。迴流是精餾操作得以實現的基礎。塔頂的迴流量與採出量之比,稱爲迴流比。

  迴流比是精餾操作的重要參數之一,其大小影響着精餾操作的分離效果和能耗。迴流比存在兩種極限情況:最小迴流比和全迴流。若塔在最小迴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離任務,則需要無窮多塔板的精餾塔。當然,這不符合工業實際,所以最小迴流比只是一箇操作限度。若操作處於全迴流時,既無任何產品採出,也無原料加入,塔頂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塔中,這在生產中午實際意義。但是由於此時所需理論板數最少,又易於達到穩定,故常在工業裝置的開停車、排除故障及科學研究時採用。

  實際迴流比常取最小迴流比的1。2~2。0倍。在精餾操作中,若迴流系統出現故障,操作情況會急劇惡化,分離效果也將變壞。

  板效率是體現塔板性能及操作狀況的主要參數,有以下兩種定義方法。

  (1)總板效率E

  E=N/Ne

  式中E——總板效率;N——理論板數(不包括塔釜);

  Ne——實際板數。

  (2)單板效率Eml

  Eml=(xn—1—xn)/(xn—1—xn*)

  式中Eml——以液相濃度表示的單板效率;

  xn,xn—1——第n塊板和第n—1塊板的液相濃度;

  xn*——與第n塊板氣相濃度相平衡的液相濃度。

  總板效率與單板效率的數值通常由實驗測定。單板效率是評價塔板性能優劣的重要數據。物系性質、板型及操作負荷是影響單板效率的重要因數。當物系與板型確定後,可通過改變氣液負荷達到最高板效率;對於不同的板型,可以保持相同的物系及操作條件下,測定其單板效率,以評價其性能的優劣。總板效率反映全塔各塔板的平均分離效果,常用於板式塔設計中。

  若改變塔釜再沸器中加熱器的電壓,塔內上升蒸汽量將會改變,同時,塔釜再沸器電加熱器表面的溫度將發生變化,其沸騰給熱係數也將發生變化,從而可以得到沸騰給熱係數與加熱量的關係。由牛頓冷卻定律,可知Q=αA△tm

  式中Q——加熱量,kw;

  α——沸騰給熱係數,kw/(m2*K);

  A——傳熱面積,m2;

  △tm——加熱器表面與主體溫度之差,℃。

  若加熱器的壁面溫度爲ts,塔釜內液體的主體溫度爲tw,則上式可改寫爲

  Q=aA(ts—tw)

  由於塔釜再沸器爲直接電加熱,則加熱量Q爲Q=U2/R式中U——電加熱的加熱電壓,V;R——電加熱器的電阻,Ω。

  三、裝置和流程

  本實驗的流程如圖1所示,主要有精餾塔、迴流分配裝置及測控系統組成。

  1。精餾塔

  精餾塔爲篩板塔,全塔共八塊塔板,塔身的結構尺寸爲:塔徑∮(57×3。5)mm,塔板間距80mm;溢流管截面積78。5mm2,溢流堰高12mm,底隙高度6mm;每塊塔板開有43個直徑爲1。5mm的小孔,正三角形排列,孔間距爲6mm。爲了便於觀察踏板上的汽—液接觸情況,塔身設有一節玻璃視盅,在第1—6塊塔板上均有液相取樣口。

  蒸餾釜尺寸爲∮108mm×4mm×400mm。塔釜裝有液位計、電加熱器(1。5kw)、控溫電熱器(200w)、溫度計接口、測壓口和取樣口,分別用於觀測釜內液麪高度,加熱料液,控制電加熱裝置,測量塔釜溫度,測量塔頂與塔釜的壓差和塔釜液取樣。由於本實驗所取試樣爲塔釜液相物料,故塔釜內可視爲一塊理論板。塔頂冷凝器爲一蛇管式換熱器,換熱面積爲0。06m2,管外走冷卻液。

  圖1精餾裝置和流程示意圖

  1、塔頂冷凝器

  2、塔身

  3、視盅

  4、塔釜

  5、控溫棒

  6、支座

  7、加熱棒

  8、塔釜液冷卻器

  9、轉子流量計

  10、迴流分配器

  11、原料液罐

  12、原料泵

  13、緩衝罐

  14、加料口

  15、液位計

  2、迴流分配裝置

  迴流分配裝置由迴流分配器與控制器組成。控制器由控制儀表和電磁線圈構成。迴流分配器由玻璃製成,它由一箇入口管、兩個出口管及引流棒組成。兩個出口管分別用於迴流和採出。引流棒爲一根∮4mm的玻璃棒,內部裝有鐵芯,塔頂冷凝器中的冷凝液順着引流棒流下,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實現塔頂冷凝器的迴流或採出操作。

  即當控制器電路接通後,電磁圈將引流棒吸起,操作處於採出狀態;當控制器電路斷開時,電磁線圈不工作,引流棒自然下垂,操作處於迴流狀態。此迴流分配器可通過控制器實現手動控制,也可通過計算機實現自動控制。

  3、測控系統

  在本實驗中,利用人工智能儀表分別測定塔頂溫度、塔釜溫度、塔身伴熱溫度、塔釜加熱溫度、全塔壓降、加熱電壓、進料溫度及迴流比等參數,該系統的引入,不僅使實驗跟更爲簡便、快捷,又可實現計算機在線數據採集與控制。

  4、物料濃度分析

  本實驗所用的體系爲乙醇—正丙醇,由於這兩種物質的折射率存在差異,且其混合物的質量分數與折射率有良好的線性關係,故可通過阿貝折光儀分析料液的折射率,從而得到濃度。這種測定方法的特點是方便快捷、操作簡單,但精度稍低;若要實現高精度的測量,可利用氣相色譜進行濃度分析。

  混合料液的折射率與質量分數(以乙醇計)的關係如下。

  .=60.8238—44.0529nD式中。——料液的質量分數;nD——料液的折射率(以上數據爲由實驗測得)。

  四、操作要點

  ①對照流程圖,先熟悉精餾過程中的流程,並搞清儀表上的按鈕與各儀表相對應的設備與測控點。

  ②全迴流操作時,在原料貯罐中配置乙醇含量20%~25%(摩爾分數)左右的乙醇—正丙醇料液,啓動進料泵,向塔中供料至塔釜液麪達250~300mm。

  ③啓動塔釜加熱及塔身伴熱,觀察塔釜、塔身t、塔頂溫度及塔板上的氣液接觸狀況(觀察視鏡),發現塔板上有料液時,打開塔頂冷凝器的水控制閥。

  ④測定全迴流情況下的單板效率及全塔效率,在一定的迴流量下,全迴流一段時間,待該塔操作參數穩定後,即可在塔頂、塔釜及相鄰兩塊塔板上取樣,用阿貝折光儀進行分析,測取數據(重複2~3次),並記錄各操作參數。

  ⑤實驗完畢後,停止加料,關閉塔釜加熱及塔身伴熱,待一段時間後(視鏡內無料液時),切斷塔頂冷凝器及釜液冷卻器的供水,切斷電源,清理現場。

  五、報告要求

  ①在直角座標系中繪製x—y圖,用圖解法求出理論板數。

  ②求出全塔效率和單板效率。

  ③結合精餾操作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六、數據處理

  (1)原始數據

  ①塔頂:nD1=1.3597,nD2=1.3599;塔釜:nD1=1.3778,nD2=1.3779

  nD1=1.3658,nD2=1.3658;nD1=1.3678,nD2=1.3681。

  ②第四塊板:第五塊板:

  (2)數據處理

  ①由附錄查得101.325kPa下乙醇—正丙醇t—x—y關係:

  表1:乙醇—正丙醇平衡數據(p=101.325kPa)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液相組成x氣相組成y沸點/℃ 0 、0.126 、0.188 、0.210 、0.358 、0.461 、0.546、 0.600 、0.663 、0.844 、1.0

  0 、0.240 、0.318 、0.339、 0.550、 0.650、 0.711、 0.760、 0.799 、0.914、 1.0

  97.16 、93.85 、92.66 、91.60 、88.32 、86.25、 84.98 、84.13、 83.06、 80.59、 78.38

  乙醇沸點:78.38℃,丙醇沸點:97.16℃。純溶質(溶劑)折光率原始數據

  純物質冰乙醇正丙醇

  折光率

  1.3581 、1.3579 、1.3809、 1.3805

  均值1.3580 、1.3807

  迴歸方程:

  由質量分數m=A—BnD代入m1=1 nD1=1.3580與m2=0 nD2=1.3807得=60.8238—44.0529nD ① ②原始數據處理:

  表2:原始數據處理

  名稱

  塔頂塔釜第4塊板第5塊板

  折光率nD

  1.3597 、1.3778 、1.3658 、1.3678

  折光率nD

  1.3599 、1.3779 、1.3658、 1.3681

  平均折光率nD質量分數ω摩爾分數x

  1.3598 、1.37785 、1.3658 、1.36795

  0.9207、 0.1255 、0.6563、 0.5616

  0.9380 、0.1577 、0.7136、 0.6256

  以塔頂數據爲例進行數據處理:

  DnD1.nD2

  1.3597.1.3599

  1.3598

  將平均折光率帶入①式

  60.8238.44.0529nD.60.8238.44.0529.1.3598.0.9207

  0.9207

  x…0.9380

  1—0.92071—0.9207

  乙醇。正丙醇4660

  ③在直角座標系中繪製x—y圖,用圖解法求出理論板數。

  乙醇

  參見乙醇—丙醇平衡數據作出乙醇—正丙醇平衡線,全迴流條件下操作線方程爲y=x,具體作圖如下所示(塔頂組成,塔釜組成):

  圖2:乙醇—正丙醇平衡線與操作線圖

  ④求出全塔效率和單板效率。

  由圖解法可知,理論塔板數爲6。2塊(包含塔釜),故全塔效率爲E。

  第5塊板的入板液相濃度x4=0。7136,出板組成x5=0。6256

  由y5=x4=0。7136查圖2中乙醇和正丙醇相平衡圖,得x5=0。5490N6。2.100%。。100%。77。5%N總8

  則第5塊板單板效率Em1,5。

  0。7136。0。6256

  。100%。53。46%

  0。7136。0。5490

  七、誤差分析及結果討論

  1。誤差分析:

  (1)實驗過程誤差:測定折光率時溶質組分有所揮發造成數據誤差

  (2)數據處理誤差:使用手繪作圖法求取理論塔板數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差,尤其是在求取x5=0。5490時,直接在圖上尋找對應點,誤差較大。

  (3)折光儀和精餾塔自身存在的系統誤差。

  2。結果討論:

  此次實驗測得的全塔效率爲77。5%,單板效率爲53。46%,全迴流操作穩定,全塔效率和塔板效率較爲合理。

  八、思考題

  1。什麼是全迴流。全迴流操作有哪些特點,在生產中有什麼實際意義。如何測定全迴流條件下的氣液負荷。

  答:a、冷凝後的液體全部迴流至塔內,這稱作全迴流。簡單來說,就是塔頂蒸汽冷凝後全部又回到了塔中繼續精餾。

  b、D=0,實際生產是沒有意義的,但一般生產之前精餾塔都要進行全迴流操作,因爲剛開始精餾時,塔頂的產品還不合格,而且讓氣液充分接觸,使精餾塔儘快穩定、平衡。

  U2

  Qq。r R c、要測定全迴流條件下的氣液負荷,利用公式,其中塔釜的加熱電壓和電阻已知,查出相變焓,則可以求出汽化量q,則有在全迴流下L=V=q。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28

  公司領導:

  本着刀總對球團廠節能降耗、降低生產成本的精神,特成立中心實驗室,對即將建成的鏈篦機迴轉窯生產線中,影響迴轉窯生產的結圈和球團礦結塊問題進行初步實驗,儘量減少迴轉窯結圈對生產影響,現就關於成立中心實驗室的一些問題向公司領導彙報。

  1、通過對鏈篦機迴轉窯生產工藝特性分析,影響迴轉窯結圈的主要原因有:

  ①原料中SiO2過高,在焙燒氧化時FeO過高時,容易形成低熔點物質。

  ②噴煤燃燒後的殘留物比用煤氣(天然氣)或重油更易結圈。

  ③生球質量差(原料粒度粗、成球性差、膨潤土質量差、生球水份過大)時,在乾燥和預熱時生球爆裂嚴重從而入窯球團中粉末多。

  ④迴轉窯內溫度過高,燒嘴火焰短,高溫區集中。因此中心實驗室需要做的工作:瞭解不同原料(粒度、成球性)的配比和不同水份生球的質量差異,原料在造球機中所待時間對生球質量的影響,不同原料的生球其爆裂溫度和球團礦在焙燒時的粘接溫度,瞭解迴轉窯焙燒均熱段溫度、時間和FeO關係。爲此實驗室需一些實驗器材:實驗用混料機,實驗用圓盤造球機,馬弗爐(能在1350℃連續使用,能在1小時內升到所需溫度),實驗用球團預熱焙燒爐(能在1350℃連續使用,能在1小時內升到所需溫度)。

  2、在節能降耗方面,結合原球團廠豎爐生產的工藝參數和實驗室相關工藝參數,在鏈篦機回磚窯的實際生產中,通過對鏈篦機乾燥段和預熱段的風量、風壓、溫度、時間,迴轉窯的燒嘴位置、噴煤量和助燃風風量,以及鏈篦機上生球的厚度和篦板移動速度及迴轉窯轉速等的大量數據進行整理、優化,選出不同原料(化學成分)配比,不同球團產量時最適宜於我廠鏈篦機迴轉窯的生產工藝參數。因此實驗室需要配一臺電腦,將豎爐和鏈篦機迴轉窯實時工藝參數相連接,保持與生產同步,以便及時修訂工藝參數,保證各工藝參數的合理運行,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

  3、由於我廠工藝技術人員較少、技術力量較薄弱,因此在中心實驗室建成後還需一名冶金專業(有鏈篦機迴轉窯生產工藝和實驗室工作經驗)的人才。

  4、今後實驗室還需做不同粘結劑對鈦精礦的成球性能,不同原料化學成分的最佳經濟配比,以便降低生產成本。對新的含鐵原料進行初步實驗,對能否用於實際生產進行初步判斷。

  5、由於中心實驗室就建在原球團廠實驗室,不再單獨修建實驗室,因爲實驗室要增加一些實驗器材,因此住在化驗室的人員需要搬走,以便擺放新的實驗設備,開展實驗工作。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29

  一、實驗原理

  微生物細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態特徵,也是分類鑑定的依據之一。微生物大小的測定,需要在顯微鏡下,藉助於特殊工具—測微尺,包括目鏡測微尺和鏡臺測微尺。

  鏡臺測微尺適用於校正目鏡測微尺每個的相對長度。然後,根據微生物細胞相當於目鏡測微尺的個數,即可計算出細胞的實際大小。

  實驗程序Ⅰ(測定微生物的大小)

  測定的工具:目鏡測微尺鏡臺測微尺

  實驗程序Ⅱ(測定微生物的大小)

  目鏡測微尺的校正:在高倍鏡下,看清鏡臺測微尺的刻度後,轉動目鏡,使目鏡測微尺與鏡臺測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動推動器,使目鏡測微尺的0點與鏡臺測微尺的某一刻度重合,然後,仔細尋找兩尺第二個完全重合的刻度。計算兩刻度間目鏡測微尺的格數和鏡臺測微尺的格數。由於鏡臺測微尺的刻度每格長10μm,所以可得:

  目鏡測微尺每格長度(μm)=(鏡臺測微尺格數×10)/目鏡測微尺格數

  注意:校正目鏡測微尺必須針對特定的顯微鏡和附件(特定的接物鏡、接目鏡、鏡筒長度等)進行,而且只能在這特定的情況下纔可重複使用。

  菌體大小的測定:取下鏡臺測微尺,將細菌染色標本置於載物臺上,然後在油鏡下用目鏡測微尺測量菌體的長和寬。

  操作步驟

  1、裝目鏡測微尺

  2、校正目鏡測微尺

  3、菌絲體大小測定:將觀察的黃麴黴菌絲體直接進行菌絲體大小的測定

  4、測定完畢後,取出目鏡測微尺用擦淨紙擦乾淨,放回盒內保存。

  第三節微生物的顯微計數

  血球計數板通常是一塊特製的厚載玻片,載玻片上有四條槽而構成三個平臺。中間的平臺較寬,其中間又被一短橫槽而隔成兩半,每個半邊上面各刻有一箇方格網。

  每個方格網共分九大格,其中間的一大格又稱爲計數室,微生物的計數就在此大格中進行。

  常用的血球計數板的計數室有兩種規格的刻度網格。

  一種是一箇大方格分成16箇中方格,而每個中方格又分成25個小方格,即爲16×25。

  另一種是一箇大方格分成25箇中方格,而每個中方格又分成16個小方格,即25×16。

  但是不管計數室是那種規格,其計數室的小格數總是相同的,即16×25=25×l6=400(小格)計算

  每一箇大方格邊長爲1mm,則每一大方格面積爲1mm2。蓋上蓋玻片後,載玻片計數室與蓋玻片之間的高度爲0、1mm,所以每個計數室(大方格)的體積爲0、1mm3。

  在計數時,通常數五個中方格的總菌數,求得平均值。再乘上16或25就得一大方格中的總菌數。然後再換算成1毫升菌液中的總菌數。

  (1ml=1cm3=1,000mm3)

  實驗材料

  酵母菌懸液

  顯微鏡,血球計數板。

  蓋玻片,無菌滴管,吸水紙,擦鏡紙,香柏油、鏡頭洗液。

  1、取清潔無油的血球計數板,在計數室上面加蓋血蓋片。

  2、取酵母菌液,搖勻,用滴管由蓋玻片邊緣滴一小滴,使菌液自行滲入,計數室內不得有氣泡。

  3、用10×鏡觀察並將計數室移至視野中央。

  4、在10×鏡下計數:計數4個(或5個)中格的平均值,然後求得每個中格的平均值。乘上16(或25)就得出計數區總菌數,最後再換算到每mL菌液中的含菌數。

  5、注意事項: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出芽計一半

  實驗程序計數步驟:

  1、取清潔無油的血球計數板,在計數室上面加蓋玻片。

  2、取酵母菌液,搖勻,用滴管由蓋玻片邊緣滴一小滴(不宜過多),使菌液自行滲入,計數室內不得有氣泡。

  3、靜置5分鐘後,將血球計數板置於顯微鏡載物臺上,先用低倍鏡找到計數板的大方格網位置。尋找時光圈要縮小,光線要偏暗些,並將計數室移至視野中央。

  4、在高倍鏡下計數:隨機地計數五個中格內的菌數,然後求得每個中格的平均值。乘上16(或25)就得出一大格中的總菌數,最後再換算到每毫升菌液中的含菌數量。

  由於菌體細胞在血球計數板上處於不同的空間位置,要在不同的焦距下才能看到,故觀察時必須不斷調節微調節器,方能數到全部菌體,以免遺漏。

  5、計算方法:

  酵母菌細胞數/毫升=[(X1+X2+X3+X4+X5)/5]*25(或16)×10×1000×稀釋倍數

  6、注意事項。

  計數時,爲避免重複或遺漏計數,凡是遇到壓在方格線上的菌體,一般以壓在底線和右側線上的菌體計入本格內,遇到有芽體的酵母時,如果芽體和母體同等大時,就按兩個酵母菌體計數。

  7、計數完畢後,血球計數板要立即清洗乾淨,並用吸水紙吸乾,最後用擦鏡紙擦乾淨並放回盒。

  將顯微計數結果記錄於下表中。T表示五個中方格中的總菌數;D表示菌液稀釋倍數。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30

  一、實訓目的:

  1、鞏固所學數字電路的基礎知識和基礎知識的應用及加強對電路圖的分析及理解能力

  2、培養一定的自學、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今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

  3、培養實踐動手能力,掌握簡單數字系統的設計和製作方法

  二、實訓內容:

  依據簡單數字系統設計和製作數字電子鐘

  三、實訓要求:

  1、充分理解電路原理圖

  2、元器件的識別及參數選擇3、注意製作過程中的安全事項4、

  四、元器件選擇:

  五、原理框圖及成品圖:

  六、實訓步驟:

  1、實訓準備。學習數字電子鐘的原理圖及設計原理、瞭解所需元器件及其參數和數字電子鐘的調試方法。

  2、實訓操作。發放電路板及元器件,發放元器件以焊完一箇發一箇的原則,以防大家的錯焊漏焊。

  3、選擇和測試元器件,用“萬用表”測試元器件質量的好壞。

  4、裝配元件。把元器件按接線圖正確地焊接在印製電路板上。

  5、調試產品的技術指標。按電路原理測試各點的工作電壓,以判斷其工作是否正常。

  6、若組裝出的產品有故障,依據所學知識獨立思考、找出問題的根源,並排除產品的故障。

  7、對成品的進一步檢測,檢測內容包括焊點的飽滿度、光澤度及產品的可操作性等。

  七、實訓感想:

  通過這次對數字鐘的設計與製作,讓我們瞭解了數字鐘的原理和設計理念。要製作一箇電子產品一定要嚴格按照電路原理圖設計,而且最後的成品不一定與想象的完全一樣,因爲在實際焊接中有着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要細心焊接這樣做出來的成品才比較美觀。設計過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面前,我們沒有退縮,而是勇敢的去面對,積極的去解決,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和他人的幫助,最終取得了成功。通過親自動手焊接,試驗,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我們鞏固了書本的知識,同時也學到了新的學問,明白了實踐的可貴性。動手能力的提高,細心與耐心的培養,品嚐自己勞動成果的喜悅,是我們在這次課程設計中最大的收穫。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31

  一、試驗目標:

  (1)熟悉手工焊錫常見工具使用及其維護和修理。

  (2)基礎掌握手工電烙鐵焊接技術,能夠獨立完成簡單電子產品安裝和焊接。熟悉電子產品安裝工藝生產步驟,印製電路板設計步驟和方法,手工製作印製電板工藝步驟,能夠依據電路原理圖,元器件實物。

  (3)瞭解常見電子器件類別、型號、規格、性能及其使用範圍,能查閱相關電子器件圖書。

  (4)能夠選擇常見電子器件。瞭解電子產品焊接、調試和維修方法。瞭解通常電子產品生產調試過程,初步學習調試電子產品方法。

  搶答器焊接部分

  二、試驗步驟:

  (1)學習識別簡單電子元件和電子電路。

  (2)學習並掌握搶答器工作原理。

  (3)學習焊接多種電子元器件操作方法。

  (4)根據圖紙焊接元件。

  試驗原理圖

  焊接技巧及烙鐵使用

  (一)焊接機巧

  1.焊前處理:

  焊接前,應對元件引腳或電路板焊接部位進行焊前處理。

  ①、清除焊接部位氧化層

  可用斷鋸條製成小刀。颳去金屬引線表面氧化層,使引腳露出金屬光澤。印刷電路板可用細紗紙將銅箔打光後,塗上一層松香酒精溶液。

  ②、元件鍍錫

  在刮淨引線上鍍錫。可將引線蘸一下松香酒精溶液後,將帶錫熱烙鐵頭壓在引線上,並轉動引線。即可使引線均勻地鍍上一層很薄錫層。導線焊接前,應將絕緣外皮剝去,再經過上面兩項處理,才能正式焊接。若是多股金屬絲導線,打光後應先擰在一起,然後再鍍錫。

  2.做好焊前處理以後,就可正式進行焊接。

  ①、右手持電烙鐵。左手用尖嘴鉗或鑷子夾持元件或導線。焊接前,電烙鐵要充足預熱。烙鐵頭刃面上要喫錫,即帶上一定量焊錫。

  ②、將烙鐵頭刃面緊貼在焊點處。電烙鐵和水平面大約成60℃角。方便於熔化錫從烙鐵頭上流到焊點上。烙鐵頭在焊點處停留時間控制在2~3秒鐘。

  ③、抬開烙鐵頭。左手仍持元件不動。待焊點處錫冷卻凝固後,纔可鬆開左手。

  ④、用鑷子轉動引線,確定不鬆動,然後可用偏口鉗剪去多出引線。

  3.焊接質量

  焊接時,要確保每個焊點焊接牢靠、接觸良好。要確保焊接質量。

  所表示應是錫點光亮,圓滑而無毛刺,錫量適中。錫和被焊物融合牢靠。不應有虛焊和假焊。

  虛焊是焊點處只有少許錫焊住,造成接觸不良,時通時斷。假焊是指表面上彷彿焊住了,但實際上並沒有焊上,有時用手一拔,引線就能夠從焊點中拔出。

  焊接電路板時,一定要控制好時間。太長,電路板將被燒焦,或造成銅箔脫落。從電路板上拆卸元件時,可將電烙鐵頭貼在焊點上,待焊點上錫熔化後,將元件拔出。

  經驗:焊接後檢驗焊接結束後必需檢驗有沒有漏焊、虛焊和因爲焊錫流淌造成元件短路。虛焊較難發覺,可用鑷子夾住元件引腳輕輕拉動,如發覺搖動應立即補焊。

  4.拆元件

  其實拆換元件再簡單不過了,用吸焊器很輕易就能完成,將元件管腳上焊錫全部吸掉,這裏告訴大家一箇小訣竅,現在電路板大多做工精細,焊錫使用極少,極難熔掉,那麼我們能夠加點焊錫在管腳上再去利用吸焊器就輕易多了。

  另一箇方法就是,直接使用電烙鐵熔掉焊錫,但這麼就存在不小危險性,既要小心焊點沒完全被熔掉,又怕接觸太久燒壞元件了!常見方法是在加溫時候就用鑷子夾住元件外拉,當溫度達成時,元件就會被拉出,但切記不要太用力了,不然管腳斷在焊錫中就麻煩了。不過保險起見,兩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是再好不過了,因爲有時因爲元件插孔太小,吸焊極難被吸潔淨,此時撤走吸焊器就會粘住,這是虛焊,能夠用電烙鐵加熱取掉。接下來依據需要換元件上去就和焊接元件步驟一樣了。

  (二)電烙鐵使用

  焊接技術是一項電子愛好者必需掌握基礎技術,需要多多練習才能熟練掌握。

  1、選擇適宜焊錫,應選擇焊接電子元件用低熔點焊錫絲。

  2、助焊劑,用25%松香溶解在75%酒精(重量比)中作爲助焊劑。

  3、電烙鐵使用前要上錫,具體方法是:將電烙鐵燒熱,待剛剛能熔化焊錫時,塗上助焊劑,再用焊錫均勻地塗在烙鐵頭上,使烙鐵頭均勻喫上一層錫。

  4、焊接方法,把焊盤和元件引腳用細砂紙打磨潔淨,塗上助焊劑。用烙鐵頭沾取適量焊錫,接觸焊點,待焊點上焊錫全部熔化並浸沒元件引線頭後,電烙鐵頭沿着元器件引腳輕輕往上一提離開焊點。

  5、焊接時間不宜過長,不然輕易燙壞元件,必需時可用鑷子夾住管腳幫助散熱。

  6、焊點應呈正弦波峯形狀,表面應光亮圓滑,無錫刺,錫量適中。

  7、焊接完成後,要用酒精把線路板上殘餘助焊劑清洗潔淨,以防炭化後助焊劑影響電路正常工作。

  8、集成電路應最終焊接,電烙鐵要可靠接地,或斷電後利用餘熱焊接。或使用集成電路專用插座,焊好插座後再把集成電路插上去。

  9、電烙鐵應放在烙鐵架上。

  在電子製作中,元器件連接處需要焊接。焊接質量對製作質量影響極大。所以,學習電於製作技術,必需掌握焊接技術,練好焊接基礎功。

關於實驗的報告 篇32

  高亮度發光二極管(LED)在各種領域應用普及,並要求LED具備有調光功能。在現在的幾種調光技術中,從簡單的可變電阻負載到複雜的脈衝寬度調製(PWM)開關,每一種方法均有其利弊。PWM調光的效率最高,電流控制也最精準。本文以LED驅動器LM3405爲例,論述LED在調光時的特性,例如亮度與正向電流的關係、波長的變化(色移)和控制器的工作週期限制等。

  1、LED驅動器工作原理

  由於LED的功率低於1 W,所以可用任何類型的電壓源(開關器、晶體管)和串串聯電阻建構一箇電流源。對於少數光線輸出端電流的改變而造成亮度和顏色的變化,人的肉眼是不容易察覺出來。不過,一旦將多箇LED串聯,該穩壓器便必需擔當電流源的角色。這是因爲LED的正向電壓VF會隨正向電流IF變化,圖1是LED波長隨着正向電流IF變化圖,而該變化對於每個LED都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批產品也有區別。在較大的電流下,光線的強度變化通常約爲20%。而 LED製造商一般都會採用較大的VF範圍來增加亮度和顏色,因此上述情況尤其突出。然而,除了電流外,正向電壓還會受到溫度影響。假如只採用鎮流電阻器,則光源的顏色和亮度變化很大,而唯一可確保色溫穩定的方法是穩定前正向電流IF。

  大部分設計人員只習慣爲LED設計穩壓器,但在設計電流調節器方面顯然有不同的要求。電壓輸出必須要配合固定的輸出電流。雖然在大多數應用中, LED驅動器的輸出電流可容許誤差±10%,而直流電流的輸出紋波更可高達20%,一旦紋波超出20%,人的肉眼便會察覺到亮度的變化,假如輸出紋波進一步增加到40%,肉眼就無法承受。

  2、器件和設計實例

  一般而言,電流調節器的設計都需使用比較大的電感以使電感電流IL的變化少於20%。這裏可採用LM3405,即使電感由於1.6 MHz的高開關頻率而變得較小,仍可發揮很好的效用。LM3405性能參數如下:

  控制方法:

  封裝:電流模式 TSOT-6

  最大輸入電壓: 15V

  應用:工業照明 1A 1~22uF 4.7~10uH 驅動電流: 輸出電容: 電感:

  3、脈衝寬度調製調光技術

  PWM控制是降低LED光線輸出的最佳方法。這種控制方法可在保持控制器2高效工作的同時,提供一箇相對穩定的顏色輸出。在衡量調光質量方面,對比度CR是一箇重要的指標,數值越大,表示光線輸出的控制越精準。現今,有些驅動電路製造商聲稱其產品的調光頻率可以高至開關頻率的50%,因而可獲得良好的對比度。理論上,這是有可能的,但這要求穩壓器必須在不連續導電模式(DCM)和連續導電模式(CCM)之間正常工作,而這種工作對於設計而言未必是最好的方法。然而,設置PWM頻率比開關頻率高一級,其穩定性最好。實驗數據顯示,採用LM3045,調光頻率爲5 kHz時,穩定性最好。

  設置最低調光頻率下限是基於:當開關頻率低於100 Hz時,肉眼便可看到抖動或閃爍。至於最高頻率上限是調光脈衝施加器件後,電路所需的啓動時間。以LM3405爲例,器件首先會經歷一箇通電重設,之後進入軟啓動。整個延遲直到LED電流被完全建立約爲100μs,而額外調光脈衝的上升時間(tSU)和下降時間(tSD)會跟隨最低調光脈衝到達。

  DDIM(min)=(tD+tSU)/T

  計算對比度,假設fDIM=1 000 Hz、TDIM=1 ms, 從LM3405數據資料中得知tSU=20μs,則對比度CR爲:

  DDIM(min)=(20μs+100μs)/1 ms=0.12,則對比度CR=1/DDIM(min)=8.3

  從上式可明顯看出,若要得到較佳的對比度,則降低調光頻率fDIM。在調光頻率100 Hz下,對比度CR爲83。但效果比起LM3404並不算高,因爲LM3404是專爲高對比度而設計的,在500 Hz下LM3404的對比度可達655:1,適用於顯示器背光燈和機器顯示。對於一般的照明應用而言,對比度接近100即可。然而,LM3405可提供最簡單和最小型的1 A LED調光驅動器解決方案。將關機和調光功能結合到一箇引腳上,封裝尺寸縮少70%(比較PSOP-8與TSOT-6封裝),但啓動時間卻增加至100μs。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