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困難家庭幫扶措施工作(精選3篇)
村困難家庭幫扶措施工作 篇1
駐村工作組在會和機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爲xx村辦了大量的實事好事,xx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受到了廣大農民羣衆的交口稱讚。我們第16批村工作組自4月1日入村以來,通過召開兩委班子會、黨員會、村民代表會議、走村入戶、徵求鎮黨委政府意見等多種方式,對村情民意進行了瞭解,按照市委張秋波書記提出的“區域統籌、強基固本、富民強村、率先發展、和諧穩定”的幫扶工作總體要求,結合村情實際,制定如下幫扶計劃,紮實推進xx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按新農村“生產發展”的要求,完善部分基礎設施
(一)對損毀嚴重的引水溝渠進行修建襯砌。村內農田有部分引水溝渠沒有襯砌,連年使用損毀嚴重,已無法使用,如不進行襯砌維修,明年將有近五百畝農田無法引水澆灌。
(二)建設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方便羣衆生產生活。
(三)爲村裏購置部分微機,建設農民致富網吧,方便農民羣衆及時上網查閱致富信息。
(四)組織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
二、按新農村“生活寬裕”的要求,促進農民增收
(一)建設現代畜牧示範小區。村內有部分村民有發展願望,但苦於資金不足,建設現代畜牧示範小區,引導發展養殖業(以養雞、鴨、豬爲主),可調整優化村內農業產業結構,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二)成立棉花專業合作社。村內有2100多畝耕地,據統計,今年僅有一百多畝種植小麥等其它作物,其餘都種植棉花,成立棉花專業合作社,可以更好的服務農民生產,讓農民抱團打市場,提高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三、按新農村“鄉風文明”的要求,加強村內精神文明建設
(一)邀請醫院的醫生專家到村內義診,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引導農民羣衆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開展送電影下鄉活動,豐富羣衆文化生活。
(三)建設農民書屋,配套部分農民實用的圖書。
(四)開展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通過組織“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努力提高村民的道德素質。
四、按新農村“村容整潔”的要求,美化村容村貌
(一)製作村莊牌坊,樹立村莊良好對外形象。
(二)對村內主要街道進行命名,並安裝路牌。
五、按新農村“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一)開展黨建幫扶活動。以慶祝建黨90週年爲契機,組織黨員到大王劉集支部參觀,重溫入黨誓詞,堅定永遠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組織黨員到外地考察學習,開闊視野,提高帶領羣衆致的能力和水平。
(二)製作村務黨務公開欄,加強村務黨務公開,自覺接受羣衆監督,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六、加強駐村組自身建設,爲幫扶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一)深入調研。按照“主動融入、虛心學習、貼近羣衆、嚴守紀律、創新工作、務求實效”的要求,經常深入羣衆調研,真正摸清村情民意,做好幫扶工作。
(二)加強學習。要通過集中學習和個人自學等方式,不斷增強和提高在艱苦環境下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適應基層、服務下派工作的本領。
(三)嚴守紀律。自覺遵守下派工作各項規章制度,珍惜這次幫扶的工作機遇,爲所幫扶村多辦好事,多辦實事,按工作隊要求努創建“讓組織滿意、讓羣衆受益”工作組。
村困難家庭幫扶措施工作 篇2
我局幫扶單位是老僧堂鄉前方官屯村。全村132戶,總人口537人,有14名中共黨員。全村耕地面積880畝,以種植爲主,主要種植小麥、棉花、大豆。該村離鄉政府駐約三公里,距離縣城約25公里。
爲認真貫徹落實市委確定的“宣講黨的xx大、xx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發展富民產業,改善生活條件,培育新型農民,創建文明和諧鄉村,強化基層組織,推進農村改革”的任務目標和縣委具體要求,爲切實做好我局20xx年駐村幫扶工作,經研究,特製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成立幫扶工作組。
(二)協助配合鄉鎮黨委、政府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增強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把“兩委”班子建設成想幹事、會幹事、幹成事、不出事的班子。
(三)堅持把“幫民富、促發展”的任務落到實處,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堅持從轉變農村幹部羣衆的思想觀念入手,引路子、想點子、教法子,找切合實際的發展路子。引導農民羣衆發展高效種植、畜牧養殖,興辦工副業項目,增加幫扶村農民收入。
(四)堅持把“解民憂、樹形象”作爲政治任務,密切黨羣幹羣關係。
(五)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把“惠民生、保穩定”緊緊抓在手上,促進農村和諧穩定。提倡新風正氣,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法律知識、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教育,提高村民綜合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村困難家庭幫扶措施工作 篇3
xx省xx縣不斷總結扶貧經驗,加大扶貧力度,創新工作思路,探索新的扶貧模式,扶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今年以來,提出了“12346”工作思路推進精準扶貧工作有序開展。
立足一箇中心
以扶貧對象穩定脫貧爲中心。把“六個到村到戶”作爲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立足於扶貧對象穩定脫貧這個中心,積極創新扶貧方式,對貧困人口精細化管理、對扶貧資源精確化配置、對扶貧對象精準化扶持,摒棄了“穿開發新衣,走救濟老路”,切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
突出兩個重點
以對象識別爲重點。根據貴州省、畢節市的安排部署,立足“五個結合”(即結合“”規劃、結合前期調研情況、結合扶貧工作實際情況、結合鄉鎮具體情況、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啓動了全縣141個類別村和30.53萬貧困人口的識別工作。在識別工作中,嚴格按照省、市明確的識別貧困戶九個步驟和識別貧困村“一高一低一無”(即行政村貧困發生率高於27%,行政村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4819元,行政村無集體經濟收入)的要求進行識別。
以建立幫扶臺賬爲重點。通過詳細記載扶貧對象的姓名、家庭人口、所在鄉鎮(村)、收入情況、收入來源、幫扶責任人、幫扶內容、幫扶目標、幫扶措施、幫扶進展等情況,建立統一標準的幫扶工作臺帳,以全面、客觀、準確地反映幫扶措施的制定、幫扶目標任務的設計、幫扶成效的實現等情況。幫扶臺帳的建立有利於準確瞭解幫扶工作的開展情況,有利於及時發現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有利於推進精準扶貧工作深入開展。
把握三個結合
與“試點”工作有機結合。把“六個到村到戶”暨精準扶貧工作和“試點”工作結合起來,在全面推進“扶貧開發、生態建設、人口控制”三大主題實踐的基礎上,勇於探索、大膽實踐、先行先試,創造和積累新的經驗,推動精準扶貧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與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把“六個到村到戶”暨精準扶貧工作作爲踐行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羣衆路線最實在、最具體、最直接的行動和內容之一,牢固樹立羣衆觀點、站穩羣衆立場、踐行羣衆路線,沉下去、接地氣,洗心靈、提境界、錘鍊自我,真心實意爲貧困對象查實情、辦實事。
與“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把“六個到村到戶”暨精準扶貧工作與“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充分利用“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的“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六項行動計劃的建設資源,不斷改善貧困羣衆生產生活條件。
建立四個機制
建立健全幫扶機制。以今年全縣6萬人脫貧爲首要目標任務,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充分進行資源整合,以“六個到村到戶”爲主抓手,制定了相關幫扶計劃,建立了幫扶臺帳,確保貧困村、貧困戶扶貧措施全覆蓋。
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強化扶貧項目監管,積極落實省財政廳和省扶貧辦將目標、任務、資金、審批權下放到縣的“四個到縣”政策,確保所有扶貧項目覆蓋到戶。強化扶貧資金監管,嚴格執行《貴州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和《貴州省財政扶貧資金報賬制管理實施細則》,及時更新“貴州省涉農資金監管系統”數據。
建立健全進退機制。通過民主評退、返貧覈查、落實政策三個步驟來建立扶貧對象進退機制。對識別出來的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及時納入幫扶範圍,落實幫扶責任人並按規定落實扶貧政策;屬於民政救濟範圍的,及時給予救助;已脫貧的扶貧對象,取消其享受的扶貧政策。
建立健全督查機制。將部門和鄉鎮“六個到村到戶”暨精準扶貧工作納入動態跟蹤督查考覈體系,分時間分階段對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督查考覈,考覈結果在全縣範圍內通報,並作爲幹部工作業績和提拔使用的依據,對扶貧開發工作不力、工作滯後的單位部門黨政主要領導實行問責。
做到六個精準
結對幫扶精準。採取“百個單位扶村、百家企業幫村、百所學校助村”的方式,按“4321”開展幹部接對工作,確保全縣幹部職工和貧困戶真正結成幫扶對子,做到“一村一同步小康工作隊、一戶一脫貧致富責任人”。目前,已將8227名幹部職工與14523貧困戶60001名農村貧困人口結成幫扶對子。
產業扶持精準。緊緊瞄貧困村、貧困戶,根據產業分佈特點,按照涼山類型區、半涼山類型區、河穀類型區三個地型類別,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對每戶貧困戶實施1-2個優勢產業,確保其增收脫貧。
教育培訓精準。緊緊圍繞貧困鄉村“一戶三人”培訓計劃(即1戶1人接受中職以上學歷教育或者1戶1人接受培訓後轉移就業或者1戶1人掌握農村實用技術),堅持“四個需求”培訓原則(即按照項目需求情況進行培訓,按照鄉鎮需求進行培訓,按照產業發展需求進行培訓,按照勞動力轉移就業需求進行培訓),確保實現“培訓一人、轉移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農村危房改造精準。對今年貴州省下達的11828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結合20xx年度減貧任務,按照 “四早”(即早宣傳、早發動、早實施、早竣工)和“六公開”(即改造政策、改造對象、貧困類別、補助資金、建房標準、改造時限)的工作要求,及時開展分解指標和工程建設工作。
扶貧生態移民精準。堅持政府主導、羣衆自願、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先易後難、有序推進的原則,結合20xx年度減貧任務,精心實施今年下達全縣的723戶3163人扶貧生態移民工程任務,確保“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
基礎設施建設精準。以貧困村、貧困戶爲主要目標,以村鎮和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爲重點,以完善農村居住條件和生產生活設施爲抓手,打造農村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村容整潔、管理有序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體系。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