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開設食堂申請報告(精選3篇)
學校開設食堂申請報告 篇1
我園長期以來把食堂食品衛生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抓平時,重細節。幼兒園成立了以園長爲首的食堂安全工作領導小組,針對各項具體安全工作制定計劃明確責任。上學期初,園所增置了風幕機、熱風循環消毒櫃,今年暑期,按上級要求,食堂又進行了改造,瓷磚全部上頂並吊頂。要求幼兒園後勤人員提高食堂衛生工作意識,增強食堂衛生常識,切實認識到幼兒安全衛生工作的重要性,保證把孩子教育好,管理好,保護好,讓家長放心地將孩子交到我們的手中。
蕪湖幼兒園事件發生後,我園根據上級相關精神,對食堂食品安全工作展開了全面、認真的自查自糾工作,現將自查自糾情況報告如下:
一、食堂管理及從業人員認真學習了食品衛生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規,強化了食品衛生安全意識,每位教職工都認識到了食品衛生安全的重要性,做到了防患於未然。
二、把好了採購、加工關:加強了對食品採購、供貨、加工等關口的管理,確保所購食品和原料衛生安全,符合國家食品衛生要求。採購做好驗收工作,加工做到燒熟煮透,做好了48小時食品留樣工作。
三、建立健全了有關食品衛生方面的規章制度,從食品加工到幼兒用餐等方面都做到了有章可循,制度上牆並嚴格執行。嚴格執行食品衛生法等文件的規定,存放食品和原料的場所有專人管理,非直接工作人員不得接近。
四、各類證件齊全有效,幼兒食堂有《餐飲服務許可證》,從業人員有《健康證》且均在有效期內。
五、食品採購嚴把進入關,能定點採購的食品全部定點採購,並簽訂責任狀,不能定點採購的食品在購買時都進行嚴格細緻的檢查,並問明出處,索要票據。
六、食品儲存和餐具消毒工具、食品加工工具齊全,餐具做到餐餐消毒,教室和廚房地面每天定時進行清洗消毒,食品加工工具即用即洗。
七、廚房衛生每日定時打掃和隨時保持乾淨雙重目標同時進行。
八、嚴格生熟分放和加工處理制度,嚴格執行飯菜當日製作,當日食用制度。生熟食品分類存放,隔餐剩食不給幼兒食用,未加工熟的食物不給幼兒食用,以防對幼兒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九、滅四害工作隨時發現隨時進行,有效防止了各類傳染病的發生。
幾年來,我園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和督導下,嚴格循規加工幼兒食物和指導幼兒正確食用食物,嚴把餐、飲具和食物加工場地與幼兒用餐場地的消毒關,沒有出現一例幼兒食物中毒和園內傳染病流行的事件。
學校開設食堂申請報告 篇2
民以食爲天,食以安爲先”,食品安全問題關係到幼兒的身心健康。食品,是影響孩子健康的最大因素之一,飲食習慣的好壞,直接決定着孩子以後的成長健康情況,幼兒的食品安全問題一直都是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食品衛生安全更是幼兒園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整潔環境,杜絕隱患
冬季是各類流行疾病的高發季節,天林湖幼兒園每週都對幼兒園食堂衛生、班級衛生及預防性消毒工作進行全面排查,做到責任明確,細緻到位,杜絕隱患。
食品安全,重在落實
爲了進一步加強幼兒園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確保師幼飲食衛生安全,認真貫徹落實《關於開展校園安全隱患排查整頓專項督查的通知》。天林湖幼兒園成立的食品安全專項檢查小組,每月都對幼兒園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進行了一次全面細緻的大檢查。
檢查中,後勤分管領導和保健醫共同對廚房的分區:操作間、粗加工間、消殺間、庫房等環境衛生進行詳細的檢查;對食品留樣、原料索證索票等情況進行認真的查驗,同時對食堂內部各項工作及表格記錄進行檢查,並給予指導。
食品安全無小事
“飲食健康千萬條,食品安全第一條!”幼兒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心繫着幼兒園和千千萬萬個家庭,食品安全自查是我園的常規工作,在不斷完善我園對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的過程之中,強化食品安全責任鏈,排查食品安全隱患,更是在疫情防控期間將幼兒園食堂食品安全工作落到實處的一項重要舉措,旨在努力爲孩子們創造一箇安全、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
讓我們一起攜手,拒絕垃圾食品,共同爲孩子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學校開設食堂申請報告 篇3
一、完善機制,規範管理,營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圍
教科研工作的高效運行,須建立在完善的機構組織和規範的制度管理基礎之上。
1.建立機構,明確責任。建立“校長室—科研處—教科研組長—實驗教師”四級教科研網絡管理,成立科研攻關團隊。校長室、科研處負責定方向與研究內容,科研攻關團隊與各教科研組長帶領教師具體落實,分管主任負責定期進行督導。這樣層層分解、責任到人,確保每一項課題研究能夠有序運行。每月一次會議,研究階段性工作,及時總結經驗,推動教科研發展進程。
2.完善制度,重在激勵。出臺《實驗小學信用記錄評級制度》《實驗小學“紅黑名單”管理制度》等制度,將教師教科研能力和業績作爲評優選能的重要指標。加大對教育科研的獎勵力度,在考覈、評優、晉級中將教育科研作爲一項重要的指標進行評價,逐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
3.過程督導,強化落實。將目標鎖定在課題研究的全過程。做好開題,讓教師明確研究的目標和任務;抓實過程,實現課題研究與教育、教學、活動的“三整合”;管理檔案,把研究的路徑清楚地展現在管理的過程中。
二、加強學習,注重培訓,提升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努力構建自主學習型的組織,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
1.學思結合,提升素養。堅持開展“好文推薦,兩週一得活動”,每兩週向教師推薦一篇教科研方面的文章,要求教師認真品讀,寫下讀後感;購買跟課題研究相關的書籍,引領教師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做好讀書筆記;要求教師每月寫一篇研究反思。通過學與寫的引領,學與思的交織,使教師明確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瞭解國內外研究的最新動態,把握實驗的思想內涵。
2.定向培訓,提高技能。一是針對青年教師研究意識和能力薄弱的現狀,通過開展“青藍工程”等活動,引導青年教師學習名師的理論,揣摩其技藝,不斷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二是結合課題研究的需要,開展主題培訓活動。
三、多措並舉,搭建平臺,激活教師的教科研行爲
廣搭平臺,組織形式多樣的課題教研活動,讓課題研究落地生根,卓有實效。
(一)抓實校本教研,提高科研實效
依託年級組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使研究貼近實踐問題。首先,選準切入“點”,申報小專題。在課題開題之初,各教研組根據課題研究的主題,申報自己的小專題研究。這種把大的課題進行切割分解的方式,有利於化解難點,使教師結合實際展開研究;
其二,激活思維“點”,百家爭鳴。教研組每週舉行一次教科研論壇活動,每位教師自由地交流、討論,說出自己在實踐中的困惑。這種問題爭鳴的形式,是研究者之間的對話,交流中往往能激發教師新的靈感;
三是抓牢生長“點”,開展課例研究。我們以課例研究爲抓手,促使教師對自己的研究行爲進行深入思考,進而提煉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我們校本教研,凝聚集體智慧,營造濃郁的科研氛圍,提高了研究的實效性。
(二)加強校際交流,拓寬科研平臺
充分發掘夥伴校的優質資源,密切校際間的科研交流。一是開展好“名師網絡課堂”觀評課活動。要求名師人選、教學新星每人精心準備一節展示課,利用網絡直播平臺進行授課;
同時,組織教師認真觀課、評課,將觀評課的收穫和困惑進行整理,利用區教研論壇平臺進行交流,在思維的碰撞中,沉澱自己的研究思想。二是開展夥伴校課例打磨活動。每校每學科選擇一節課,進行集體備課、觀課、評課,通過跨學校的課例打磨活動,使教師博取大家智慧,提高研究能力和教學實踐水平。三是組織夥伴校集體教研活動。對於教學教研能力薄弱的學科,我們採取夥伴校集體教研的方式,點燃了教師的研究熱情,提高了青年教師和新手教師專業能力。
花開總有溢香時。教育科研是一項需要仰望星空的同時腳踏實地才能做好的事情。我們會繼續做到課題研究爲教育教學服務,爲教師的專業成長領航,從而使學校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