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情緒分析報告(精選3篇)
大學生情緒分析報告 篇1
一、大學生不良情緒的主要徵狀.
1. 焦慮
焦慮是指一種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心不安或無根據的恐懼,預計即將面臨不良環境的緊張害怕,擔憂,焦急混合的情緒體驗,表現爲持續性的精神緊張或發作性驚恐狀態。
在這個刺激不斷增多,競爭不斷增強社會里,大學生處於焦慮的情緒狀態是十分常見的,當他們在學習工作生活各方面遭遇挫折或擔心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來臨時,便會產生這種體驗。它是大學生處於應激狀態時的正常反應,適度的焦慮可以喚起大學生的警覺,使之集中注意力並激發鬥志。大學生中常見的焦慮有自我形象焦慮,學習焦慮與情感焦慮。
2. 抑鬱
抑鬱症是一種情感障礙性精神疾病,是狂躁抑鬱性精神病的抑鬱狀態,它也是一種情緒困擾現象,是一種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持續時間較長的消極情緒體驗,主要表現爲情緒低落,鬱鬱寡歡,沮喪愁苦,失望悲觀,常常伴有孤寂,自卑,厭煩,羞愧等情緒體驗。對大多數人來說,抑鬱只是偶爾出現,爲時短暫,但有些人長期處於抑鬱情緒狀態,會發展爲抑鬱症,使人生活在悲觀的陰影下。
抑鬱的情緒多具有針對性,性格內向,孤僻,敏感多疑,依賴性強,交際範圍窄,生活挫折多,付出與回報不均衡的大學生經常易產生抑鬱情緒。
3. 憤怒
憤怒是由於客觀事物與人的主觀願望相違背,或因願望無法實現時,人們內心產生的一種激烈的情緒反應,特別是在所遇到的挫折是不合理的,或被人惡意地造成時,最容易產生憤怒。
大學生的情緒情感具有好激動,易動怒的特點,遇事缺乏冷靜的分析思考,這種情緒易使大學生失去自控能力,思維受阻,行動莽撞。
4. 嫉妒
嫉妒是指由於他人在某些方面勝過自己引起的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緒體驗。從本質上來講,嫉妒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
現代社會是一箇崇尚成功的社會,在激烈的競爭當中,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因爲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別人的嫉妒,或自己本身也在不知不覺中對別人產生嫉妒之心。嫉妒心理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具體表現爲當看到他人學識能力,榮譽甚至身材容貌超過自己時,內心產生不平,痛苦,憤怒等感覺,當別人身陷不幸或處於困境時則幸災樂禍,甚至落井下
5.冷漠
冷漠,即是冷淡漠然,對外界刺激缺乏相應的情緒反應。冷漠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爲對人懷有戒心甚至敵對情緒,既不與他人交流思想感情,又對他人的不幸冷眼旁觀,無動於衷。
二. 影響大學生不良情緒的原因分析
1. 客觀因素
① 社會環境
近年來,競爭機制開始在社會範圍內普遍適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一些傳統的價值觀念由於受到衝擊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這些都給社會閱歷尚淺,心理應對和承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帶來了很大沖擊,容易引發大學生的心理與行爲嚴重失調,使之產生不良情緒。而且隨着大學生面臨社會就業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對人纔要求高,就業難等問題也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和焦慮程度加重。
② 學校環境影響
由於高考壓力的存在,大多數中學教學依然採用了填鴨式的授課模式和封閉的管理模式。這一方面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不利於其認知水平的發展和情緒的成熟,另一方面又使得相當數量的學生無法迅速適應大學的教學管理模式而產生適應不良,甚至一部分大學生因此而產生嚴重的挫折感,導致長期的情緒低落。更爲重要的是高等院校爲了適應市場的需要,提高自身辦學水平,培養優秀人才,對學生的學習,綜合素質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制定了日益完善的考覈標準。高校改革不斷深化而帶來的各種獎學金制度,考試淘汰機制以及就業機制,無不衝擊着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影響着他們的情緒。 ③ 家庭因素的影響
家庭經濟狀況,成員關係及變更都會觸及大學生脆弱的心理。一些貧困生由於經濟問題,過早的.承擔了生活壓力,又由於缺少社會支持,易產生認知偏差,在同輩羣體中表現爲自卑和退縮性行爲,並以消極的眼光來審視自己和他人及社會,同樣產生情緒困擾。
家庭的經濟狀況與人際環境,家長的教育內容與方式,對一箇人的情緒,情感水平的培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毫無疑問當今社會對家庭的衝擊較大,各種家庭問題增多,越來越深刻的影響着大學生的情緒。另外,家長對子女過高的期望值或要求對家中子女的心理負擔,使其產生焦慮不安情緒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些大學生因爲害怕不能滿足家長的要求而引發高度焦慮和極度苦悶的情緒反應。
① 不能正確地評價自我
個體心理健康的一箇重要指標就是對自我的接受和認可。大學生又缺乏社會檢驗,往往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常常陷入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主觀自我與客觀自我的矛盾之中。許多大學生自我設計不切實際,自我評價過高,忽視自己的缺陷和弱點,預定的目標未達到,失落,自卑,焦慮等情緒就容易滋生。
② 期望值偏高與現實狀況的反差
大學生一般對自己的前途和未來懷有美好的嚮往和設想,成就動機很強,自我期望值很高。然而現實狀況卻不盡如人意,由於各種因素制約,大學生並不能夠輕而易舉達到自己的期望,如果經過更多的努力仍然不能實現願望,就會感到理想破滅,就很容易萎靡不振,情緒低落,產生自我懷疑和不安,並陷入焦慮情緒之中,甚至產生逆反情緒,與社會對立。 ③ 人際交往受挫
大學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簡單書本知識的學習過程,更是對社會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大學生成人化,社會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大學生不可避免的需要與人交往,特別的是有的學生進入陌生的環境中,對友誼的需求特別強烈,而一旦期望難以達到,就容易對人際交往採取消極冷漠的態度。當出現心理困擾時,又無人傾訴排解,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和治療,就極有可能引發精神上的疾病。
④ 重要喪失
重要喪失是指對一箇人有重要價值的方面不能實現或是丟失。重要喪失容易對一箇人的心理造成強烈的衝擊,導致失落,焦慮,憤怒,不安等消極情緒。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更容易遭受重要喪失的打擊,從而引發情緒問題。
大學期間的重要喪失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與個人學業有關的重要喪失,如考試失敗,考級失敗,考研失利等;二是與大學生自我發展有關的榮譽的喪失,如入黨,評優失利等;三是情感方面的重要喪失,如失戀,好友失和或是遠離親人,造成親情缺失等;四是其他重要喪失,如親人去世,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等,都對大學生的情緒構成影響,特別是負性生活事件對大學生不良情緒的滋生和蔓延起着不容忽視的作用。
⑤ 依賴性與自主性的矛盾
大學校園爲大學生提供了較爲自由和開放的環境,大學生逐漸參加到成人社會生活中,與社會成員的交往日益增多,獨立意識日益增強。他們渴望凡事依靠自己的力量,彰顯個人的才能,從而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但是大學生心理成熟落後於生理成熟,認知能力落後於活動能力,社會經驗,生活經驗明顯不足,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如何處理好個人與社會
理能力差,長期形成的依賴心理一時難以擺脫,使得大學生由不得不從父母那裏尋求幫助,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父母的權威作用又強迫他們去依賴與服從父母,這種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是大學生社會化過程較爲突出的矛盾,容易導致部分學生對大學生活嚴重不適,處於悲傷,抑鬱狀態。
三. 調控情緒的辦法
1.自我鼓勵法。
也就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來安慰自己,鼓勵自己同痛苦和逆境進行鬥爭。自我鼓勵是人們精神活動的動力源泉之一,一箇人在痛苦、打擊和逆境面前,只要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鼓勵,他就會感到力量,就能在痛苦中振作起來。
2.語言暗示法。
當爲不良情緒所壓抑的時候,可以通過言語暗示作用,來調整和放鬆心理上的緊張狀態,使不良情緒得到緩解。比如,你在發怒時,可以用言詞暗示自己”不要發怒”,”發怒會把事情辦壞的”。陷入憂愁時,提醒自己”憂愁沒有用,於事無益,還是面對現實,想想辦法吧。”等等,在鬆弛平靜、排除雜念、專心致志的情況下,進行這種自我暗示,對情緒的好轉將大有益處。
3.請人引導法。
有時候,不良情緒光靠自己獨自調節還不夠,還需藉助於別人的疏導。心理學研究認爲,人的心理處於壓抑的時候,應當允許有節制的發泄,把悶在心裏的一些苦惱傾倒出來。因此,當青年人有了苦悶的時候,可以主動找親人、朋友訴說內心的憂愁,以擺脫不良情緒的控制。
4.環境調節法。
環境對人的情緒、情感同樣起着重要的影響和制約作用。素雅整潔的房間,光線明亮、顏色柔和的環境,使人產生恬靜、舒暢的心情。相反,陰暗、狹窄、骯髒的環境,給人帶來憋氣和不快的情緒。因此,改變環境,也能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當你在受到不良情緒壓抑時,不妨到外面走走,看看美景,大自然的美景,能夠曠達胸懷,歡娛身心,對於調節人的心理活動有着很好的效果。
大學生情緒分析報告 篇2
剛剛步入大學的我們,在經過了短暫的對大學的新奇,迷茫,探索和感悟之後,心態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因此我們也開始對整個大學生羣體的心態狀況感到好奇。而且一幕幕大學生自殺的慘案在身邊依舊上演,我們看到這些在身邊發生,我們既心痛又疑惑,不禁想做一些什麼爲了我們自己,爲祖國這年輕的一代。而且,一切悲劇都是由小小的情緒困擾不斷疊加而逐漸形成的。因此,我們展開了有關大學生情緒困擾問題的心理調查。
由11月25日到28日,我們組員陳奕平,姚櫻虹,麻琪琪,毛婭妮在浙江外國語學院圖書館,自修室等地,隨機對大一至大四各個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25日由陳奕平和毛婭妮同學準備好問卷題目,並打印,其中50份電子問卷,60份紙質問卷,26到28日由姚櫻虹同學與麻琪琪同學負責發放並回收。最終回收100份。
調查形勢與方法:以問卷調查爲主,同時有少量電子問卷
問卷分析
專題一:大一學生性格,人格特點與抑鬱,焦慮情緒的關係
1. 下列三項對你性格的描述,哪一種較爲接近你的性格? A. 有強烈的時間緊迫感,有時表現得好鬥,有較強的競爭意識
B. 做事從容,與人友善,與世無爭 C.較內向,顯得過分追求完美,遇事克己忍讓,較少宣泄負面情緒
2. 你的高三或其他心理壓力大的時期,身體狀況如何?
A.我身體健康,不易得流行性感冒B.我較容易得流行性感冒,有時會感到頭疼頭暈,胃疼
3. 在最近的兩個星期,請思考“是”與“不是”,“是”則在字母上做記號: a.大部分的日子裏,我會覺得情緒低落或心情煩躁 b.我對各種活動,包括自己愛好的提不起興致,縱然參與也趣味索然 c.體重驟升或驟降(超出原來的百分之五) d.我起牀非常困難,或是容易早醒而無法繼續入睡 e感覺身體乏力,容易疲憊 f.對前途感到無望,我覺得沒有人能幫助我,我總是覺得孤獨g.我感到自己無價值,或感到內疚h.無法集中精力思考,做事猶豫不決 i.有過想死的念頭
4 過去的一星期裏,下列各項描述與你的符合程度:(0=不適用 1=頗適用,或間中適用 2=很適用,或經常適用 3=最適用,或常常適用 )
a,我感到口乾 b,我會有腳軟的感覺 c,我感到吞嚥困難 d,我害怕被不熟識的事情難道 e,我平時也感到心跳或心律不正常 f,我憂慮一些令自己恐慌或出醜的場合 g,我失眠,疲倦h,常常有即將發生的事讓我覺得緊張驚慌
結果反饋:
第1題中實際上進行的是性格分析,心理學家在研究中將白領階層性格籠統
分爲三類,即A型性格,B型性格和C型性格。性格特點會影響人的情緒狀況和身體健康。相關研究表明,這三種性格中,A型性格者較易得冠心病,心血管疾病,而癌症患者中,C型性格佔相當大的比率。
第2題分析的是人格特點,一般而言,在身體處於精神高壓狀態下呈現良好狀態,不易得流行性感冒等,人格表現出堅毅的特點。
第3題分析的是抑鬱程度。9個選項中, 0個“是” 不抑鬱,樂觀向上 1-4 個“是” 正常的低落情緒,可以自己調節 5個“是”或以上 可能已患上不同程度的抑鬱症。
第4題分析的是焦慮程度。各個選項總得分越高,焦慮程度越高。
① 調查結果表明,男生中C型性格人數最多,佔男生總人數的62%,A型性格最少。女生中A型性格人數最多,佔總人數40%,C型性格人數最少。調查表明,浙大新生中男生和女生性格特點總體上看存在較大差異,男生偏向內斂壓抑,女生略顯較強的競爭意識。而從新生的總體性格來看,偏向與B和A型性格。
② 第二題中B選項稱爲b型,即“非堅毅型人格身體表現”在A,B,C三種性格中出現的比率
根據結果可見,A型性格中非堅毅人格者的比率最小,BC性格中非堅毅人格出現的比率最大。由此可知,競爭意識強的同學喜歡對遇到的問題採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從而表現出堅毅的人格特點和身體狀況。而BC性格的同學遇事較常採用“躲避”或消極應對的態度,從而表現出非堅毅人格特點和身體狀況的比率較大。
③ b型非堅毅人格身體表現的受訪者中,抑鬱指數如下(0個“是” 不抑鬱,樂觀向上 1-4 個“是” 正常的低落情緒,可以自己調節 5個“是”或以上 可能已患上不同程度的抑鬱症。)
由表可知,有低落情緒的b型受訪者比率佔52%,而可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比率爲16%。而本次調查中可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的受訪者佔總人數的比率爲10%左右,可見,非堅毅型人格的受訪者患不同程度抑鬱症的可能性比羣體平均可能性高。
④ b型非堅毅人格身體表現的受訪者中,焦慮程度如下(得分越高,焦慮程度越高)
大學生情緒分析報告 篇3
一、問題的提出
上五年級了,班級裏戴眼鏡的同學越來越多,照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眼鏡將會在整個班級“普及”了。近視給同學們的學習生活帶了許多不方便,洗臉刷牙,喫飯行走,眼鏡如同人身上的一箇器官,怎麼也離不開它了。同學們的視力爲什麼會下降?是否和平時的學習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呢?
二、調查方法
1看書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具體內容
信息渠道涉及方面
網絡近視怎麼形成及治療
近視眼發生的原因分內因和外因。內因主要有遺傳因素和發育因素。近視眼有一定遺傳的傾向,高度近視更是如此。正常情況下,至青春期眼球可發育正常,如過度發育即形成近視,這種近視一般到20歲左右即停止發展。如進行性發展可變成高度近視或病理性近視。從事文字工作和近距離工作的人容易發生近視,尤其是青少年的眼球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調節能力很強,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較大,用眼過度使睫狀肌和眼外肌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是形成青少年近視的直接原因。因此重視視力衛生極爲重要。包括注意改掉不良的用眼習慣,注意燈光照明,注意讀書姿勢,避免閱讀時間過長,注意加強體育鍛煉都能達到防治近視的作用。
四、結論
1.遺傳因素:根據大量的調查資料,比較一致的結論是高度近視和遺傳有關,中度以下近視則存在較大的分歧。高度近視的遺傳類型,多數調查資料的結論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因此父代與子代可以不同時出現近視。遺傳又往往受客觀環境,即生活條件的影響使之變異,增加了遺傳的複雜性。
2.環境因素:環境因素主要是近距離作業和不良的作業環境,這是最古老的學說,雖然至今仍存在一些爭議,但是從大量國內外有關調查研究報告看,已公認遺傳與環境是近視眼形成的主要原因,並指出環境條件是決定近視眼形成的客觀因素。但是,在近距離閱讀或近距離工作的影響下,爲什麼能產生近視?對此還沒有一致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論:
(1)調節學說:絕大多數近視是在青少年時代出現,由於青少年眼的調節力特別強,對近距離工作學習有高度適應性,所以看近也不易疲勞。但是睫狀肌長時間過度緊張,睫狀肌會發生疲勞甚至痙攣而出現調節性近視,不及時消除持續發展則可成爲不可逆轉的真性近視。或通過其他途徑影響到眼球軸的延長。
(2)輻輳學說:近距離工作使用調節時,也需要兩眼同時內轉的輻輳功能加強,由此可以導致眼肌對眼球加壓,而引起眼球軸的延長。
(3)環境適應學說:幼兒時期眼球小,多數呈現遠視,隨着年齡增長眼球增大達到正視狀態。在這一發育過程中近距離閱讀過多,眼球爲適應這種調節需要而成爲近視。這一學說受到許多反對,但是在發育期可塑性很強,對近視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已是共識。
其他學說不作介紹,需要再提一下的是諸如照明光線、閱讀姿勢、對比度、字小模糊、距離太近和閱讀時間長等外部因素都能影響以上因素的作用。
3.營養體質學說:從一些資料分析到,微量元素鎘、鍶和鋅等的缺乏和體質的薄弱也可影響到近視的發生,但是這些因素是通過什麼途徑影響近視則各有說法。
總之,從以上可以看出近視是有許多因素可以引起,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內部體質因素的相互影響,而非某單一因素而成。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