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分析報告(精選3篇)

課堂分析報告 篇1

  摘要:隨着現代和信息技術的普及,多媒體技術已廣泛硼於大學英語教學。本文分析了目前多媒體技術應用在大學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的建議,並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學應用多媒體模式的理論基礎和未來的發展。

  引言

  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給大學英語帶來新的生命力。互動式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在大多教師們看來非常理想,而且這種教學模式也有其科學的理論基礎。根據美國著名學習學家的觀點“學習就是這樣的認知過程,它把來自外部的刺激轉化爲獲得某項新技能所必需的內部信息過程。”這肯定了學習與教學是一種交互作用的過程,而且多媒體課堂教學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的創始人是瑞士的皮亞傑。建構主義理論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項重要內容,該理論認爲:學生是知識主義的主動建構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教師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教材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多媒體應該是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的認知工具。建構主義理論強調“情境”、“合作與學習”、“學習環境”對認知主體的重要性。個體學習者以原有的知識結構爲基礎,不同的學生,因爲原有的認知基礎不同,從而形成對新知識不同的理解。教育學家認爲,好的教學需使學生學得快些、愉快些、透徹些。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點順應了學習的認知規律。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將引導高校英語教學朝着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目前,世界上許多學家都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外語學習過程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應用多媒體技術課堂教學的優勢

  1.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英語教學形式新穎,時代特色鮮明,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彌補大班上課只聽教師講授的單調枯燥的缺點,有利與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可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加快學生對複雜英語詞彙、句子的理解和記憶。教師根據大綱所列出的各單元的重點、難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課件(利用圖、文、聲、像等多媒體要素,爲不同類型學習者設計的傳遞信息的教學工具),利用多媒體教學豐富的表現力,更好地幫助學生充分感知和深入理解英語詞彙的用法、句子的結構等,迅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縮短了學生對複雜詞彙、句子理解和記憶的時間,相應提高了學習效率和質量。

  2.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可以最大限度地實行個性化學習,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它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時空限制,構建了一箇無限開放的教學空間,學生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候開展學習;學生還可以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由選擇不同級別和水平的學習,自己設定目標,不斷做出調整,決定學習進度。學生通過自測反饋信息,可以立即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發現問題,以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難度和內容。在這種新模式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位置能夠通過教學活動的安排體現出來,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也能得到充分調動;其創造力、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也能得到開發與培養。

  3.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保姆式學習方式。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學生必須學會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學會獨立使用網絡教學資源,學會自選課題和學習材料,自主分工合作完成教學任務。這種自主學習過程賦予學生更多的責任和更大的權力,有助於激發學習潛能,發揮自主創造性,從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

  4.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有利於突出英語語言的性,擴展學生知識面。學生要想真正掌握英語語言,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靈活運用英語詞彙,避免英語交際過程中的不必要的文化衝突,文化背景知識的同步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傳統英語教學中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常常被忽視。而運用多媒體教學,節省了大量板書時間,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相關知識,教學容量大大增加。而且使學生置身於儘可能真實的語言環境中,直接接觸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讓和知識的學習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達到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實現的效果。

  二大學在應用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l,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地位不當現代教學理論強調以學生爲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性,然而在多媒體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被削弱,多媒體卻常常成爲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導。原來由老師講解的內容現在幾乎全部放映於屏幕,上課變成了多媒體課件展示課。

  2,知識傳授填鴨化爲了追求課堂教學的高密度和大容量,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資料的快捷,使教學的內容過於豐富,衝擊重點,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很少,重點難點也沒有突破,導致了低效率更有礙於師生、學生之問的互動。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變成現代的填鴨式教學,人工填鴨變成“機器填鴨”。

  3,師生情感交流減弱多媒體教學中,師生之間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感情的’交流變爲通過的信息交互。交際的操練減少,學生的思維訓練相應減少,並且使人們形成了過度的依賴性,忽略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自然人際交流,過多地強調入機互動,導致了教學中人性化的缺損或喪失。

  4,課件設計不科學課件設計有較多缺陷。交互簡單,信息的呈現無法滿足智能化的需求,不符合學習規律,把教師教案簡單圖形化,既不生動也不實用,有的課件主題不明確,編排雜亂無章不繫統也不科學,圖文花哨、誇張、色彩過於華麗,課堂上學生或興奮過度或疲勞不堪,對本課內容卻不得要領,結果是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三、解決大學英語多媒體技術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建議

  1.明確多媒體作爲教學手段的地位

  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處於主導地位的是老師而多媒體僅僅是學習者的認知工具,只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手段,外語教學本身纔是中心和主體因此要以學生爲中心、以學習爲中心、以任務爲中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軟件和硬件的幫助,學會學習獨立去探索、獲取知識,逐漸養成自我導向、自我激勵和自我監控的學習方法。同時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相反,教師的作用更關鍵,控制者、命令者變爲課堂的組織者、設計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指導學生學會自學和獨立探索教師需不斷優化教學環節,把多媒體教學有機地結合到整個語言教學過程中作爲教師的補充,而不是取代教師。

  2.優化教學方式

  在多媒體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需求,選用合適的媒體效果呈現方式並且要根據有關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對網絡資源和教學內容進行篩選。使用多媒體英語教學要防止學生興趣遷移,教師必須對畫面上的信息加以限制不可以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精力。注重讓學生在情景中用英語進行交際操練,練習學生的思維。儘量使信息多維走向,即教師、學生與機器等之問多維互動,實現真正的互動。

  3.加強師生情感交流互動的關鍵在於學生英語學習的內驅力,而這種內驅力的產生需要情感作爲“催化劑”,教師的讚許就是極好的催化劑。積極的情感體驗可以轉化爲人的動機和意志,提高人的認知效率。因此在課堂上,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使教學晴感化,可以消除學生的焦慮感、冷漠感,在主觀上提高學生的成就動機,達成課堂的完美互動。詳細瞭解學生的慾望與需求,關心學生的成長與全面發展,使師生雙方在情感交流上形成良性循環,從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及對學生的正面效應。

  4.合理製作和使用課件

  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時,要善於通過課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而不是限制學生的思維,被動地跟着老師走。同時要求學生調整學習習慣與方法上。在課件的設計當中要充分體現出教師的教學結構、教學思想,處處圍繞授課的教學目標進行,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仔細體味編者意圖,精心策劃製作課件。所製作的課件應以實用性、交互性、直觀性和啓發性爲原則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應注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應提供一種圖文並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一瓦方式,讓學習者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教學模式,而且能即時反饋,做到真正有效的對話互動。

  四、大學多媒體教學模式未來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隨着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多媒體輔助越來越成爲大學英語教學的主潮流。20xx年1月,部高教司經過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實踐考察和專家論證,頒佈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通知。通知明確指出,“各高等學校必須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運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爲主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具體形式表現爲:

  l、建立師生互動教學模式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佈置具體的學習任務。教師應成爲課堂活動的導演者,學生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通過多媒體網絡的情境,與教師及同學討論、交流,通過這些活動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完成對新知識的建構。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開發立體化教材

  教師和學生可以從網絡上收集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情境,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增加學習的趣味性。這樣的模式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提高聽、說、讀、寫、譯的基本技能。學生、師生在課堂上可以互相交流信息,然後有選擇地吸收個體需要的信息。

  3、充分調動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多媒體下的教學,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生動形象的素材,大量的輸入學習交給了學生自己。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學校可以在校園網上成立有關英語學習的網頁,提供英語、熱門話題討論等項目,或者每天定時播放英語廣播節目等。學校最好能提供開放的多媒體教室,給學生的自學創造有利的平臺。如果收取費,部分學生可能會因爲費用問題而放棄學習的機會。學校還可推行學生自主管理的模式,由班級輪流義務管理。這樣既可以節省開支,也讓學生參與了管理過程,鍛鍊學生全方位的能力。

  4、使測試目標與教學目標相一致

  教學測試的內容必須與授課的內容相關,有目標定向的活動對學習過程能產生更積極的影響。因爲測試的方法和內容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多次發現,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強調某部分與考試相關,學生的重視程度和興趣會驟然提升(此辦法對各類學生都有顯著效果)。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特徵進行適當的誘導,進一步改善教學效果。

  結語

  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它引發了一場現代教學理唸的革命。它改變了長久以來以教師爲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確立了以學生爲中心,多媒體爲基礎的教學模式。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和自學能力都有極其深遠的意義。然而,在應用過程中應利用多媒體更好地爲英語教學和學習服務。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改革應該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和教師兩方面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提高教學效果。

課堂分析報告 篇2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以最少的時間獲得學生的最大進步與發展,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必須面臨的一箇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徑。有效教學在我國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什麼是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二、如何評價教學的有效性

  評價教學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師是否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學任務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它所關注的是教師能否使學生在教師教學行爲影響下,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主動地建構知識,發展自己探究知識的能力和思維技能,以及運用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收穫或收穫不大,即使教師教得再苦也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如果學生學得很苦,而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那麼這樣的教學也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

  三、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們清楚認識到,喚起學習興趣是使學生積極學習,形成有效教學的關鍵條件。有效教學本質上取決於教師建立能夠實現預期教育教學成果的學習經驗的能力,而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這就需要教師教學有方,寓教於樂,“開竅”有術,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

  那麼,如何使課堂教學散發吸引力?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呢?我認爲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從有效教學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教與學的關係入手。課堂上教師要能使學生能夠根據教師教的`風格或特點主動調節自己的學習方法、策略和步驟,同時教師也要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教的特點,去面對具有差異性的各類學生的特點。以下是筆者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想法

  策略一:改革備課思路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

  衆所周知,要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而傳統的備課重點是備教師的“教”,忽略了學生的“學”,是從教師講的角度,而不是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考慮備課。這也是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備課時首先要考慮這切課準備安排幾個學生的活動,每個活動怎麼安排;其次要考慮在活動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第三要考慮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或遇到哪些問題,老師怎樣進行調控,怎樣評價等;然後把以上安排寫出來,作爲教師課堂上臨場發揮,隨機應變的一箇基礎準備。即使如此,教師在課堂上一定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課後進行教學反思,再進行補充備課,寫出自己執教的體會和疏漏失誤,記下學生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或困惑。這樣的備課纔是我們倡導的,是有效教學的保證,是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策略二:創造積極有效、開放互動的課堂氛圍。

  1、創設積極有效的課堂學習氛圍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輕鬆和諧的課堂氣氛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愉快的情感體驗會使人精神煥發、思維活躍。課堂上,教師的一箇手勢、一箇眼神、一箇微笑、一句話,都可能在師生間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可以使課堂的氛圍既輕鬆又和諧。教師的語言要親切,運用商量的口吻,充分體現師生間民主平等的關係,不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2、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創造性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積極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是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的教學效果取決於師生間良好的交往。交往與溝通,是教學的核心。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師生雙方思想交互、碰撞的歷程。在課堂上,他們彼此不斷捕捉對方的想法,從而產生交流、滲透,使學生通過動手、思考、表達,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爲可感知的內容。

課堂分析報告 篇3

  一、調查背景(社會形勢、就業形勢)

  近些年來,隨着我國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畢業人數也隨着增加,畢業後的就業中存在多方面的勞動力競爭情況,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爲此,大學生自主創業也就成爲大學生再就業的一箇新途徑。

  二、調查目的(簡明扼要)

  此次調查是爲了讓大學生對當前的社會形勢有一箇充份的認識和瞭解,對自主創業的條件有一箇清醒的認識,以達到正確面對現實,正確面對社會的目的。

  三、調查內容(調查的過程和基本情況)

  此次調查我們歷時13天,採取隨機抽取的方式,對**大學進行了訪問式問卷調查,共發問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率爲100%。進行調查的人員有李平、劉明、劉章、王瑞。

  其中的問題有對創業的瞭解程度、創業中所需要具備的素質與創業前的準備、創業的心態、創業的地域選擇等四個方面。

  四、數據統計(根據收集的信息進行統計,做到客觀實際)

  通過數據統計我們可以看出16%的學生希望畢業後自主創業,這部分學生大部分都是大一的學生,佔總人數的67%,其中80%願意自主創業的學生是農村學生。

  在對創業程度的瞭解中,有63%的學生對此瞭解一般,4%的學生對此比較瞭解,33%的學生根本沒有接受過學校關於這一方面的指導。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有67%的學生沒有對創業做好提前準備,認爲創業所需的資金是個難題,有40%的學生認爲自己不具備創業的素質。

  在創業的地域選擇中有23%的學生願意到發達城市,51%的學生願意在家附近,15%的學生願意到落後的地區進行創業。

  五、分析原因

  根據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查找出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議。

  六、總結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