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精選16篇)

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 篇1

  組員:指導老師:楊昆

  研究背景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一組關於環境保護的文章,而且觀看了電影《20__》有很深的體會和感受。我們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一次調查周圍環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以當前我國的環境現狀進行調查.

  研究意義

  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調查,使我們能對我國現在環境狀況有瞭解,並且能意識到我們該怎樣做,怎樣進行環保工作

  過程

  我們小組對當前我國的環境狀況和用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人們對於環境的的看法.想法和做法.

  研究時間:20xx.5.6-20xx.6.3

  調查問卷

  親愛的朋友:

  您好

  我們是昆明十二中研究性學習小組的成員,來調查關於我國環境保護的情況,請您協助完成問卷。本問卷不用署名。謝謝您的配合與幫助。

  1、您覺得我國現在的環境狀況?

  A、很好 B、還好C、一般

  2、您覺得我國的環保工作到位嗎?

  A、很合理 B、還可以 C、常常找不到或間隔太遠

  3、您會支持環保活動嗎?

  A、會 B、不會

  4、您在看見垃圾在地上您會?

  A、把它撿起來 B、有人這樣做纔會 C、當作沒看見

  5、您看到有人亂丟垃圾時您會上前制止,或是撿起丟到垃圾箱?

  A、常常會 B、偶爾會 C、不會

  6、您會經常參加一些有關環境的公益活動嗎?

  A、經常 B、沒辦法時會C、偶爾

  7、您會特別關心我國的環境狀況?

  A、不會B、有時會C、經常會

  8、您會對家人及朋友宣傳一些環保的知識嗎?

  A、會 B、不會 C、偶爾會

  9、您會把保護環境落實到實際行動嗎?

  A 、不會B、會 C、沒辦法時纔會

  10、您對環境保護的看法如何?

  結論:

  我們共發放50份問卷,回收有效答卷48份,進行了數據分析,得出了初步的結論。

  大部分人支持環保活動,對於我國的環保工作會非常支持,多我國目前的環境現狀不是很滿意。但是說到自己,很多人表示自己對於環境的保護很支持但是就是不能很好的落實的實際行動上。比如;很多人看見地上有垃圾,不會主動去撿起來。看見有人亂丟垃圾不會上前進行卻說或阻止。但是很好的是,100%的人對環境的保護是支持的,只是缺乏行動。而且,在調查時,很多人也表示在今後,會盡力把環境保護落到實處。爲環保事業做一點貢獻。

  收穫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得到了很多收穫:我們鍛鍊了膽量,也鍛鍊了和人交流的能力;明白了不僅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而且還要有保護環境的實際行動;更懂得了保護我們人間天堂人人有責的道理。然後我們又對我國目前環境的狀況和我們該怎樣做在網上進行了資料的查找和整理。

  總結:

  目前,我國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污染物排放量還相當大,遠遠高於環境的自淨力;工業污染治理任務仍相當繁重,有些經過治理的地方又出現反覆。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我們應該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我們應該保護環境,否則人類會加速滅亡!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始終面臨和解決的問題。生態環境道德的總體要求是: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青少年要率先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植綠護綠、抵制污染。青少年既是生態環境道德的重點教育對象,更是生態環境道德建設的積極推動者。與和諧與共的人與自然關係理想狀態和境界相適應,生態環境道德要求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對於青少年來說,要首先做到:珍愛生靈。多植一棵樹、多種一片草、多養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綠色,都是青少年應盡的義務。不亂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難降解和難再生的物品、不焚燒秸稈、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一、全球10大環境問題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水體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物污染

  二、我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

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 篇2

  簡要背景說明:爲了更好地反映全國貧困山區“空巢”家庭子女的情況,我們特意以國家級貧困縣的平昌縣爲樣本進行調查分析,並以此粗略地評估整個貧困山區“空巢”家庭子女的生存教育狀況。平昌縣地處大巴山西南麓,是擁有 92萬人口的貧困大縣,全縣近半數勞動力常年外出務工,許多外出務工者都將子女留在了家中,中小學就成了“空巢”家庭子女聚集的“大本營”。這些情況使我們在爲“空巢”家庭子女的學習、生活擔心的同時,便決定對此進行調查分析,得出結論,願爲平昌縣乃至全國貧困山區的“空巢”家庭子女的教育、成長獻計獻策。

  課題的目的意義:目前,由於我國經濟的發展程度不一,造成了貧困山區的富餘勞動力大量外流。這種現象必然會造成一系列的影響,而這些影響中又以對“空巢”家庭子女生存和教育的影響最爲突出。由於種種原因,造成了勞動力流失,形成了大量的“空巢”家庭,我們形象地稱這一特殊羣體爲“空巢”家庭。爲了搞清楚這一特殊弱勢羣體的生存教育狀況,我們特進行了這次調查。

  主導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相關課程:語文、政治、數學活動計劃:

  任務分工:設計印製問卷調查表:韓簫、劉洋、張榮道;實地調查:韓簫、劉洋、張榮道;訪問專家:韓簫、劉洋、張榮道;結題報告執筆:韓簫;資料整理:劉洋、張榮道。

  活動步驟:分三個階段實施前期準備:形成研究方案,查找資料,做好知識準備;調查研究:實地調查採訪,獲得實事材料;彙總成果: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實事材料,形成結題報告,完成個人總結,寫出心得體會。

  計劃訪問的專家:江口鎮、西興鎮、斯灘鄉地教育工作者和鄉村幹部。

  活動所需的條件:圖書資料:<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教育導報>等資料。

  預期的成果:通過對“空巢”家庭子女教育生存狀況調查、分析、訪問,寫出質量較高的結題報告,採用心得體會的形式,總結已學會並掌握常見的研究方法。

  一、課題基本情況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四、課題概唸的說明與界定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與途徑

  七、課題研究步驟及內容

  八、經費計劃與使用管理

  九、主要參考文獻

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 篇3

  1.課題的來由

  《紅樓夢》是我們四大名著之一,從清至今,人們對它的拜讀不但沒有減少半分,反而與日俱增。這都緣於它所描寫人物的多樣性,故事情節的曲折性使我們愛恨交加。對於寶玉,黛玉,寶釵三人之間的感情糾葛。也許是最吸引大家的。隨着我們成長,對這個也有深入瞭解。看過劉心武的“百家講壇”,認識到這不只是三人的感情糾葛,更大的意義在於三人後的家庭,社會背景的深入。因此,我們決定去探究。也許只會是冰山一角,也許九牛一毫,但領略一番它的內涵,也並非無所收穫。

  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通過感受《紅樓夢》中主要人物的悲歡離合,體驗人生的豐富內涵,走進《紅樓夢》,走進人物的心靈世界,在閱讀的基礎上,鑑賞分析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命運走向的合理性,從而更好的把握名著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意義,更好的瞭解文學反映生活的本質特徵。

  3.成員分工

  指導老師: 組長 組員

  4.活動步驟,內容

  (1)閱讀經典名著《紅樓夢》

  (2)蒐集與《紅樓夢》相關的人物評論與分析。

  (3)制定表格,研究各種不同學說之間的主要差異。

  (4)對書中的某一人物提出自己相對獨立的觀點。

  (5)提交經驗論文,製成開題報告。

  5.研究計劃

  時間 內容

  1-6 周 查閱資料 確定課題

  7-10 周 開題報告會 上網調查、實驗調查 10-17 周 篩選資料 ,形成論文 17-20 周 展示研究成果,結題報告

  6.活動步驟

  內容

  (1)閱讀經典名著《紅樓夢》

  (2)蒐集與《紅樓夢》相關的人物評論與分析。

  (3)制定表格,研究各種不同學說之間的主要差異。

  (4)對書中的某一人物提出自己相對獨立的觀點。

  (5)提交經驗論文,製成開題報告。 5.研究計劃

  時間

  1-6 周 查閱資料 確定課題

  7-10 周 開題報告會 上網調查、實驗調查

  10-17 周 篩選資料 ,形成論文

  17-20 周 展示研究成果,結題報告

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 篇4

  一、課題的生成(研究背景)

  隨着家鄉寶雞近年來所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與社會建設的同步提高顯而易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再滿足於物質消費,轉向追求更有意義、內涵的精神享受。“旅遊熱”的興起自然緣於此因,特別是綠色、環保、低碳觀念深入人心以後,作爲西北關中地區旅遊文化名城的寶雞,以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地理風景優勢來推行“生態旅遊”。

  所謂生態旅遊,是指以當地自然資源爲據,具有保持當地生態環境特點的綠色旅遊。比如: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太白黃柏塬風景區是寶雞的優秀景點,因其山水生態之美而成爲生態旅遊的熱點。那麼黃柏塬風景區爲何要搞生態旅遊,又怎樣搞活了生態旅遊,搞活了生態旅遊後的好處,以及黃柏塬有什麼優勢將生態旅遊創爲特色?爲了解決以上問題,我們小組開始了“太白黃柏塬生態旅遊”的探討和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和步驟(研究設計)

  1、課題研究的方法

  鑑於本課題的特點,我們主要採用網絡查詢、相關資料研究,輔以實地考察訪問、集體討論等。

  2、課題研究的步驟

  (1)確立研究課題,安排小組分工;

  (2)查閱文獻網絡,蒐集相關資料;

  (3)設計研究問題,調查走訪討論;

  (4)收集信息情況,整理分析結果;

  (5)得出研究結論,提出合理建議;

  (6)撰寫研究報告,小結交流評價。

  三、課題研究的情況介紹(研究實施)

  1、分工情況

  蒐集文獻、新聞、網絡資料:湯俊傑

  設計研究問題,調查走訪:範仁澤王湯俊傑

  主持相關問題的分析討論、小結:範仁澤

  整理信息、資料,撰寫報告:王

  2、資料結果的統計與分析——黃柏塬搞生態旅遊的優勢、特色:

  (1)境內動植物等資源豐富:黃柏塬風景區地處秦嶺南麓腹地,爲大秦嶺最核心腹地,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黃柏塬森林覆蓋率96%以上,成爲我國南北植被交會的場所。區內有種子植物121科、640屬、1550餘種,此外,有大量的苔蘚地衣蕨類和菌類植物,其中世界上僅存植物“獨葉草”和連香樹、水青樹、金錢槭等20餘種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陸生脊椎動物也多達22目、52科、170餘種,如金絲猴、羚牛、紅腹角雉等,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29種,還有小麂、狍、花面狸、獾類等27種省級保護動物。不僅如此,黃柏塬還盛產地方土特產,如生漆、山茱萸、天麻、豬苓等。

  (2)生態環境和自然氣候優越:是全球同緯度最具原生態地區之一,這裏氣溫溼潤,有“天然空調”之稱,是休閒避暑的最佳處。享有“秦嶺的九寨溝” “秦嶺裏的香格里拉”“第四季冰川地質公園” “生物基因庫”和“天然氧吧”等美譽,境內崇山拱持,層巒迭嶂,既有北國風光,又有江南秀色,匯南北風情於一域。蒼松翠柏,四季常青;碧流穿峽,山秀水清;空氣清新。

  (3)坐擁自然保護區多,特別是大熊貓棲息地:坐擁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柏塬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黃柏塬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牛尾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1992年,太白縣被列爲野生動物重點分佈縣之一,隨後又被國務院列入“中國保護大熊貓棲息地工程計劃”之中。

  3、調查信息的統計與分析——黃柏塬搞生態旅遊的好處、收益:

  從前年開始,鄉上藉助生態遊,支持發展農家樂、農家客棧。縣鄉不但給農戶貼息貸款,還出資請規劃專家現場給接待戶免費設計院落,對接待戶從烹飪、禮儀知識等方面進行培訓,免費提供苗木讓接待戶搞庭院綠化、亮化。鄉上吸收村幹部參與管理,成立了農家樂管委會,聘請了導遊,還成立了旅遊接待中心。不定期進行衛生檢查、督促,給條件成熟的接待戶頒發牌子。到目前,全鄉已發展接待戶74戶,預計農家樂收入超過400萬元。今年,鄉上全力促進生態遊發展,預計僅這一項收入要給農民人均增收20__多元。太白黃柏塬生態旅遊還爲周邊風景區及沿線景點帶來“生態旅遊熱”,形成風景區遊覽線路。兩日遊:西安—眉縣出口(110km)—太白青峯峽森林公園(60km)—太白(10km)—黃柏塬(71km)—大箭溝(5km)三日遊:西安—眉縣出口(110km)—太白青峯峽森林公園(60千米)—太白(10km)—黃柏塬(71km)—大箭溝(5km)—湑水河漂流(10km)—原始森林(10km)

  4、討論交流與分析

  ——黃柏塬搞生態旅遊的原因、方式:

  (1)原因:發展地區經濟,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合理利用當地自然地理資源,進行生態環境與野生動植物保護。

  (2)方式:建立生態保護區旅遊,宣傳組織戶外旅遊活動,如:避暑戶外徒步、野外攝影、自然漂流等活動。

  四、課題研究的結論(研究結果)

  1、我們的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資料、信息的分析,我們最終得出結論:太白黃柏塬生態旅遊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是具有經濟、自然綠色的健康旅遊,值得推廣。同時對研究中反映出的問題提出我們的建議:

  (1)更加普遍地建立全面的旅遊機制,完善服務建設、開發旅遊項目;

  (2)發揚地方特色,更加充分利用資源,如:藥材、土特產開發等

  2、課題的延伸

  在解決了“太白黃柏塬生態旅遊”的問題以後,我們還就黃柏塬的歷史、人文、民情風俗等方面問題做以瞭解、探究。

  五、感想體會與評價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小組所研究的“太白黃柏塬生態旅遊的研究”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由於這是我們第一次接觸課題研究性學習,所以難免遇到了困難,但迎難而上,共同努力使我們完成了研究。通過本次學習,我們的研究態度和研究能力得到端正和提高,特別是對問題的自主研究分析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得到很大增強。同時,就地理學習的課內外知識延伸與運用也做了初試,更加感到需要在今後學習中加強動手實踐和課餘聯繫。因爲第一次研究並撰寫報告,是在參考指導用書,老師的指導和組員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儘管有些不成熟,但是是我們的調查和思考得來,我堅信我們會不斷取得更加優秀的成績。

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 篇5

  一、研究背景

  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發明逐漸走邁人們的生活。家用電器更是爲我們提供了方便與豐富我們生活。而與同時,一箇隱形殺手的潛伏在人們的四周。它無色無味,也許在短時間內不被人們發覺。可久而久之,它便威脅到我們的生命。爲此,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瞭解更多的輻射危害,尋找出可以防輻射的方法,給予更多人幫助。

  二、生活中的電磁輻射

  電磁輻射是一種物理現象,是指“能量以電磁波形式由電源發射到空間的現象”。電磁輻射有兩大類:一是自然界電磁輻射源,來自某些自然現象,如雷電、颱風、太陽黑子活動與黑體放射等。二是人工型電磁輻射源,人工型電磁輻射源,來自人工製造的若干系統或裝置與設備,其中又分放電型電磁輻射源、射源電磁輻射源及工型頻電磁輻射源。

  三、電磁輻射的危害

  1969年~1982年,美國與裏州有951名男子死於腦瘤,當時該地區在發展多項電器工業,而這些人之中大部分就是電工或電器工程師。對此,得克薩州癌症醫療基金針對這一些人進行抽樣化驗,發現好多人的癌細胞比一般人的生長速度快24倍。吸收電磁輻射過多,會導致胎兒變形、骨髓早死、白內障、肺致病死性損傷。

  四、有效防護電磁輻射措施

  1、縮短一次接觸電磁輻射的時間

  2、使用防輻射護膚霜。

  3、別把家用電器都集中在一起使用。

  4、假如有應用手冊,該根據指示規範,保持安全操作距離。

  5、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6、當電器不用時,最好將電源關閉。

  五、各家用電器的輻射量。

  也許這些電器的電磁輻射不是很大,然而我們卻不可忽視。電磁輻射有一箇累計效應,偶爾一兩次看不出什麼毛病,但日月累積到一它程度就會慢慢對人體產生危害。

  注意:對人危害三大要素

  a、輻射源的強度

  b、受輻射的時間

  c、與輻射源之間的距離

  六、調查周圍人羣對電磁輻射的認知程度。

  爲了更深入的研究,我們深入周圍身邊的人們,其中多數都是我們的親人,在一次調查中,點共調查了20人,其中男的有12人,女的有8人。知道電磁輻射對人體有危害的人有8人,知道皮毛的有7人,5人可以說一點都不知道。可見,在日常生活中有大多數人不明白什麼是電磁輻射。爲此,更加地堅定我們對電磁輻射的研究。

  七、組員的感受

  我們都認爲了解電磁輻射是很緊要的,廣大的人民羣衆在使用家用電器並不知道電磁輻射是對人體有危害的。就算知道的也不以爲然,並不重視,久受電磁輻射的危害很快就會顯現出來。因此,我們認爲是否國家可以宣傳電磁輻射的危害。這樣的話,應該可以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八、疑難問題

  電器在使用過程中是否產生的電磁輻射都是相同?

  每一種電器的使用是否有一箇安全的距離?

  九、參考文獻

  1、《電磁波傳播與研究》

  2、《電磁波》黃宏嘉 著

  3、《電磁波傳播原理》候傑昌 著

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 篇6

  自從堅定了加入團組織的決心後,我開始系統地瞭解了黨的歷史、性質、奮鬥目標、建黨宗旨、組織制度和組織原則等基本知識,並積極投身於實踐活動中,也取得了一點微薄的成果。我對黨的認識水平有了更深一層的提高,更進一步理解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等的真正含義。使我在工作、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和目標。

  首先是在學校生活中,作爲班主任助理,我整日穿梭於辦公室和教室間,將老師的要求第一時間傳遞至同學處,在師生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樑。歷史科代表的工作同樣需要專注及細心,不光是被動接活兒,還得學會主動攬活幹。學期初,在老師的安排下,我榮幸地成爲了一名學習小組組長,團結小組內同學開展學習工作,共同協作提高。在不久前落幕的藝術節上,我身兼部分創作、表演工作,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榮獲年級第一名的佳績,爲傳承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當然,我清楚地意識到,僅僅注重校內的工作顯然不夠。理論學習結束後,我和其他同學一同前往南京市盲人學校,共同種下花種,體驗盲人門球,深深體會到箇中不易,度過了一箇充實的下午。隨後我又與好友一起在大衆書局服務了一箇上午,面對浩如煙海的圖書,悉心整理,一絲不苟,看似輕鬆的工作蘊含着令人難以想象的艱辛。

  幾次活動下來,我對社會實踐的意義有了自己新的體會,瞭解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實踐固然重要,但要保證其能沿着正確的目標和方向前進,必須不斷加強思想教育,更加明確工作和學習的目的,樹立起爲社會無私奉獻的價值觀。寫下這篇報告,我深切地知道自己所做的還遠遠不夠,如果能夠加入共青團,我會更加不遺餘力投入相關工作。

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 篇7

  研究課題:海南的茶葉產地分佈及其生長優越的自然條件

  小組組長:汪靖惠

  小組成員:毛彪蔚 汪靖惠 柯維凌 餘嘉宏 周宏駿

  指導老師:梁振峯

  研究方法及步驟:1,分組,分工;分別進行上網查詢,查閱書籍,問地理老師等.

  2,對查來的資料進行篩選,選取最有用的信息 .

  3,對信息進行整編,整理出一篇報告.

  研究目的:海南特色茶葉衆所周知,品起來更使君感覺到絲絲清爽,蕩氣迴腸.那麼,海南究竟有哪些特色茶呢 海南又具備怎樣的’優越條件致使能種植出這麼好的茶葉呢 對此,我們對海南的茶葉產地分佈及其生長優越的自然條件進行了調查研究.

  調查報告:

  在學校全面展開的這次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中,我們小組5人與指導老師一起提出了這個課題.這個課題的側重點在於分析與取證,結合茶葉的生長環境,與海南主要種植茶葉的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相比較,得出結論.這個調查報告主要結構是:先介紹茶樹普遍的最適生長條件,再依次列舉海南茶葉主要分佈地――五指山,白沙及萬寧中的特產茶葉,及它們生長所需要的環境,通過介紹上述三地的自然條件,最終得出結論.

  一,適宜茶葉生長的條件

  茶樹生長對氣溫和熱量的基本要求 :

  茶樹喜歡溫暖的氣候條件,對溫度和熱量有一定的要求.在適當的溫度條件下,茶樹才能生長良好.氣溫在10-35度之間時,茶樹通常能正常生長,在20-25度時生長最快,氣溫超過35度時茶樹新梢生長緩慢或停止.在春季一般日平均期望穩定在8-14度時,茶樹的越冬芽開始萌發.氣溫降到15度左右時,新梢就停止生長,但根系一般在溫度低於8度時才停止活動.因此,在我國大部分地區,茶樹在冬季不能正常生長,處於休眠期,在某些地區由於冬季溫度過低還會造成凍害.除了對溫度要求外,茶樹對積溫也有一定要求.一般情況下,一年之中大於10度的活動積溫越多,茶樹的生長時期就越長.茶樹每萌發一輪所需的大於10度的活動積溫爲760-1060度.(海南島年平均氣溫在23度左右,最冷也超不過5度,這就爲茶葉的生長提供了一箇很好的條件.)

  茶樹生長對水分條件的基本要求:

  水分是保證茶樹正常生長的基礎條件之一,雨量不足,空氣溼度太低,對茶樹生長不利.降水是茶園水分最主要來源,保證茶樹能正常生長的年降水量一般要在800毫米以上.在茶樹生長期間,月降水量通常不能少於100毫米.當月降水量少於50毫米時,茶樹缺水.空氣相對溼度對茶樹生長也會產生影響,一般認爲,在茶樹生長期比較適合的空氣相對溼度爲80%-90%,低於50%對茶樹生長髮育不利,而且使茶葉質地粗硬,品質降低.(海南島年平均降水量控制在1500毫米左右,最低也在950毫米以上,所以空氣溼度較溼,茶葉水分多,味道純.)

  茶樹生長對土壤的基本要求:

  茶樹對土壤條件有一定要求,一般要求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特別要求土壤呈酸性,PH值在4.5-5.5最爲適宜,PH值高於6.5的土壤不能種植茶樹.我國適合種茶的土壤主要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褐土和紫色土等.

  二,生長在五指山地區的茶葉

  五指山市年平均氣溫22.4℃,無寒冬,無酷夏,四季如春.在那出產的主要特色茶葉是苦丁茶與水滿茶.

  苦丁茶(海南最早的野生茶)

  苦丁茶屬冬青科植物,適合於熱帶及亞熱帶氣候條件下生長,據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茶味苦寒最能降火,火爲百病,火降則上矣,唐代名醫陳藏器的《本草拾遺》記載久食令人瘦,去人脂《本草拾遺》記載久食令人瘦,去人脂《標準藥性大辭典》亦載苦丁茶味甘苦,性寒無毒,爲涼肝散風要藥可見苦丁茶具有:降血壓,血脂,消熱消炎,防齦解酒,消帶減肥,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的理療保健功效,適於日常飲用,是理想的純天然綠色保健飲品,取於天然,飲得自然.海南島五指山脈,海拔1867米,常年雲霧繚繞,雨水充沛氣候溼潤土質疏鬆肥沃,是苦丁茶最爲理想的生長地區:正是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五指山苦丁茶獨具一格的品質.因此,海南五指山苦丁茶才如此享譽海內外.

  水滿茶

  水滿茶也是海南綠茶中至高無上的貢品茶水滿茶是五指山野茶,長年生於雲霧之中,得天地之精華,醇郁甘甜,且有防感冒,止腹瀉,健胃醒神之效.五指山野茶在萬畝以上,現有移植.茶樹植株爲喬木型,大葉種,樹姿直立,分枝部位高,葉橢圓形,葉面隆起,葉齒淺稀鈍,芽葉無毛,樹高11~12米,樹幅7~8米.主要分佈在五指山區,產量少,適宜製作綠茶.之所以是貢品,是因爲水滿茶的生長條件太獨特了,置於高山雲霧之中,只有云霧繚繞,恍若仙境的五指山山腰才能滿足其生長條件.

  三,生長在白沙縣的特色茶葉

  白沙綠茶

  白沙綠茶―產於海南省五指山區白沙黎族自治縣國營白沙農場.白沙黎族自治縣坐落在黎母山脈中段西北麓,南渡江上游;地形爲東南高,西北低,山地面積佔41.9%,全縣大小山峯有440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峯有20多處,南部鸚歌嶺爲最高峯,1812米,是僅次於五指山的海南第二高山.全縣大小河流30條,其中流經境內的南開河,石碌河,珠碧江爲海南有名的三大河流.白沙縣屬熱帶季風性氣候,高溫多雨,光熱充足,全年日照20xx小時以上,年平均氣溫21.9℃~23.4℃,年平均降雨量1725毫米,山區氣候特點突出.產茶區位於該縣鸚歌嶺下方圓10公里的小盆地.這裏四面羣山環繞,溪流縱橫,土質肥沃,雨量充盈,雲霧瀰漫,氣候溫和,是屬於高山雲霧區.年均陰霧日長達215天,月均氣溫16.4~26.9℃,溫射光合作用強,乃是天然的產茶之地.白沙境內的國營白沙農場是白沙綠茶的主要產地.目前白沙農場的茶園面積已發展到5000多畝,種植的茶樹爲海南,雲南大葉與福建水仙,烏尤四個優良品種.其特點爲:葉之更換,花之發育,實之結成,均爲局部進行,因此茶山常年翠綠,四季枝葉繁茂,芽長柔嫩,優質高產,1993年幹茶產量已達五千擔.

  四,生長在萬寧的特色茶葉

  萬寧市屬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溫差小,積溫高.年平均氣溫24℃,最冷月平均氣溫18.7℃,最熱月平均28.5℃;全年無霜凍,氣候宜人;二是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2400毫米左右;三是日照長,年日照時數平均在1800小時以上.

  鷓鴣茶

  東山嶺的鷓鴣茶有名氣,那是因爲茶樹吮吸了當地土壤裏酸鹼適度的豐富有機物質,受益於山川靈氣,雲霧,香露,茶葉長得綠油油,毛茸茸的.新摘的茶葉放進嘴裏品嚼,起初有一絲苦澀味;接着就是沁透肺腑的馨香.經過科學加工處理後的茶葉,色澤清亮,味似甘草,芬芳沁人.科學分析報告證實,鷓鴣茶葉中含有人體所必需的9種物質和17種氨基酸,其中可溶性鈣和鎂元素含量甚高.這也應證了萬寧實有的中性且高度肥沃的土壤.

  其實在海南生長的特色茶葉還是非常多的,我們在這裏只是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茶葉,所談到的內容還是屈指可數,肯定不能滿足讀者及學校的要求.以後的地理學中,我們將會學到更多的關於植物種植的環境,我們研究課題的中學生,海南茶葉協會,海南有關的學者也將繼續努力,爲着力解決海南的茶葉種植,發展,銷售,前景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海南年鑑》

  《海南省志》

  《中國茶葉研究百科》

  《海南省地方誌》

  《中國地理》 等等

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 篇8

  一、課題

  我是小小銀行家

  二、成員

  馬萌、陳汐、張芷菡、葉梓婧、李韋諮、李懿洳

  三、課題的由來

  因爲看到不同國家用不同錢幣,我決定對錢幣展開探索

  四、課題的目的

  我們想知道怎樣分辨真錢和假錢,錢的由來,如何理財

  五、課題的意義

  讓我們更深入瞭解錢幣,教會我們怎樣用錢

  六、小組分工

  李韋諮、葉梓婧、陳汐查資料、訪談;李懿洳、張芷菡、馬萌;全員一起聽講座

  七、方法與步驟

  (1)訪談、問人、體驗、查資料

  (2)去華夏銀行聽講座,學用點鈔機

  八、結論

  分辨真假鈔時,改變觀察角度。面額數字五、十、二十、五十、一百元的錢幣,它們對應的顏色分別是紫、藍、棕、綠,並可見一條亮光帶在正面上下滾動;理財步驟:

  (1)收支記賬

  (2)定期定額儲蓄

  (3)貨幣基金

  (4)債券基金

  (5)指數基金

  好好學習錢的知識,我們的錢幣歷史悠久。

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 篇9

  一、英語研究性學習不同於英語學科教學

  1.作爲一門課程,“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整個教學過程圍繞着問題的提出──尋找收集資料──分析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而英語學科教學是以教材爲依據和載體,教學過程是圍繞完成教材所規定的目標而進行的教學活動的過程。

  2.在英語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爲主,“知識”在教師那裏,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只是單向“求學”,是知識的接受者;研究性學習主要由學生負責完成,它賦予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同時也承擔達到目標的義務。

  3.英語教學偏重於學生通過記憶、練習、重複等方式掌握學科基礎知識達到簡單應用的目的;研究性學習重視學習的結果,更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4.英語教學活動一般在課堂上進行;而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不侷限於課堂,它根據問題的需要走向開放的社會,向社會索取知識。5.英語學科教學的評價方式一般是以分數爲手段的標準化考試;而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是一種綜合的、定性的方式,它以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活動以及體驗爲依據。

  二、英語研究性學習與英語學科教學是有聯繫的

  從我校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來看,1.課題的提出基於英語教學,根據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問題、方法、規律等提出探索性課題。如:英語語法學習和詞的用法總結,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的不同,英語學習方法的研究以及從教學內容延伸出的課題等。2.在收集資料過程中,學生必然會運用已學英語知識查閱因特網上、圖書館中的大量英語材料;運用英語與外籍人士交流,對他們進行調查訪問。3.學生運用已學的英語知識完成部分課題的結題報告。4.在答辯過程中,課題組學生得運用英語來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闡述。

  三、如何進行英語研究性學習英語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實施計劃

  1.課題:(1)中西方餐飲文化的異同(2)美式與英式英語的不同(3)英語學習方法的研究(4)東西方身體語言的異同(5)講英語國家的概況(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6)漢英句子結構的異同(7)語法的學習和詞語的用法總結(8)英語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目標:(1)增進學生對西方國家政治、歷史、人文、地理、餐飲文化、風俗習慣等的瞭解。(2)培養學生運用已學的英語基礎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探索創新精神。(4)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羣體意識。(5)使學生瞭解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增強科學意識。

  3.計劃:第一步:選題以及論證階段四周時間第二步:資料收集階段十二週時間第三步:結題階段六週時間第四步:成績評定階段四周時間第五步:總結與展示階段三週時間

  學習總結報告 ·學習工作報告 ·公司學習報告 ·交流學習報告 ·出差學習報告

  4.預計到的障礙:(1)缺乏資料來源(2)對西方文化無親身體驗(3)在遇到困難時可能出現畏難情緒(4)指導教師是否具有駕馭能力5.對策:(1)指導學生查詢資料,利用因特網、圖書館、報刊雜誌等查找所需資料。(2)近可能多地聯繫外籍人士,對他們進行調查採訪。(3)注意研究過程中反映出的情況,及時調整計劃,針對問題借鑑他人經驗及時解決。(4)加強理論學習和方法學習。

  6.預期成果:(1)總結報告、調查報告、論文、心得體會等(2)按照實施計劃進入選題以及論證階段,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研究課題,由課題指導組進行分組,此時課題組的學生和教師已打破了原來教學班的界限,如:我指導的課題組“東西方餐飲文化的異同”由來自同一年級四個不同班級的學生組成。課題組在指導教師的協助下寫出開題報告,課題指導組進行開題評審工作。(3)資料收集階段。該階段是整個研究性學習中最爲重要的階段,在每一次活動前指導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好準備工作,填寫好活動安排表。每次活動之後作好記載,學生互相交流心得體會。(4)結題階段。作爲指導教師應開設講座,讓學生懂得撰寫總結報告、論文、調查報告等的格式,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分工合作寫出結題報告初稿,交各小組討論,對初稿加以補充、修改、完善,最後定稿。(5)成績評定階段。首先根據課題組的開題報告、活動資料(包括筆記、資料、照片、活動情況記錄、階段總結等)、結題報告、小組答辯情況,由評審組打分,然後課題小組再根據得分情況、參考小組成員在整個活動中的參與情況,評出小組成員的等級。(6)總結與展示階段。學生對自己在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活動情況進行反思、總結,互相交流學習,並展示研究成果,必要時邀請家長參加。

  四、實施英語研究性課程的體會

  1.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再處於中心地位。研究性學習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爲基礎,學生纔是整個活動的中心,教師在很多情況下是以協調者或協助者的身份出現,協助學生解決他們在活動中遇到的麻煩。

  2.教師不再是權威,對教學內容不再具有壟斷。不是教師說的就是標準答案,課題所需的各種知識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很多知識已經超出了教師的專業範圍,如本課題中涉及到的烹飪、營養等。

  3.教學方法不像課堂教學那樣有較爲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它更具有靈活多變性。

  4.教師成爲更加主動的學習者。由於英語教學內容有教材可依,導致有的教師長期以來依賴教材,不思進取。而面對英語研究性學習,教師無優勢可言,同學生一樣,要學習的知識太廣闊了,從研究性學習的流程、內容以及一般的科研方法到課題所涉及的其他專業知識都需要教師認真學習,否則難以適應研究性學習的指導需要。

  5.有利於促進英語教學。學生在活動中涉獵了大量西方餐飲文化知識,對飲食結構、營養、風俗習慣、就餐禮儀等有較多的瞭解,對英語教材中(Book1)Unit15 Health eating這樣的課文,學生學起來就更輕鬆有趣;同時,在與外籍人士的交流中,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學的英語知識有限,更激勵自己要努力學好英語。

  6.學生團隊意識增強,與他人交往能力得到鍛鍊,克服困難的勇氣、意志得到磨練,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 篇10

  高中研究性學習課 ——開題報告

  當今是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信息時代,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是提高民族整體素質和創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可靠保證。因此,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教育部在《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增設了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

  國家教育部對基礎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調整,其目標就是:着重培養學生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爲重點的創造性學力,主要是通過情感體驗和探究實踐,形成掌握與運用知識、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學習態度和發現,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及其着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又提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而校經過幾個月籌備工作,今天正式開題了。我受學校校長委託,代表學校課題作開題報告,請同學研究討論。

  1、什麼是研究性學習?爲什麼在高中課程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

  答: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當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爲主的學習方式,爲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作爲一門課程,研究性學習應當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呢?

  答:研究性學生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一是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二是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學會分享與合作。五是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六是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3、研究性學習納入必修課,這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突破,研究性學習作爲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具有哪些特點?

  第一個是開放性。第二個是探究性。第三個是實踐性。

  4、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當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實施和組織呢?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爲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蒐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瞭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誌、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並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僞、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信息資料間的關聯;最後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

  (2)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

  (3)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同學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

  5、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是一種全新的挑戰,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老師指導作用該如何發揮?

  答: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當中,教師要及時瞭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注意觀察每一箇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

  6、評價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那麼,研究性學習應當如何評價?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具有哪些特點?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當遵循哪些原則?

  答: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並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採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當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爲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第一個特點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第二個特點是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教育資料的背景下所開展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學校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網絡以及具有專長的教師等校內現有教育資源。同時,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開發和利用當地教育資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專業技術部門(包括農村衫技術研究與推广部門)的人力資源和研究資源,爲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創造條件。

  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性,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所獲得的直接體驗,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要通過評價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才能,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

  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校門,積極地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和實踐活動。學校必須加強組織和管理工作,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強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學校加強與學生家庭、社會相關部門的溝通和聯繫,共同負責學生在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的安全工作,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當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爲必修課程列入《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幫助學校有效地實施研究性學習,落實課程計劃中的相關要求。

  一、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爲主的學習方式,爲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機會,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侷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爲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爲必修課納入《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並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2、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着一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並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箇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取得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並恰當的利用信息,來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於人和人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喫苦、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當中,通過實踐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瞭解科學對於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一)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於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於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於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於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爲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了一箇開放的學習過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當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提出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

  (三)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繫,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

  四、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一)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爲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於提高各地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於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於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慾望。

  (二)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爲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採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於本人和他人,以及以後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啓示、借鑑作用。

  (三)適應差異,發揮優勢。不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各有特點。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足夠的餘地。

  五、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

  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箇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爲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規劃,後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製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於一種類型,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類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工協作。

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 篇11

  想要創建一箇和諧幸福的小區,說容易也不容易,說簡單也不簡單。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其實很簡單,只要做到一納二積三助人。這是不是聽起來有些讓人迷糊呢?沒關係,讓我來爲你解答吧!

  一納。納,即容納,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連大海都有着屬於它的博大胸襟,何況我們人呢。有些時候,我們只是不肯學習大海,不甘願敞開我們的胸懷。涓涓細流匯在一起,纔有了一望無垠的大海,而小區裏的每個人多一份寬容,一樣能受益無窮。遇到不平的事,學會一笑而過,不斤斤計較,這是重要的一點,很淺顯的一箇道理。

  二積。積,指積極向上。惰性惰性,何苦讓惰性把自己的性子給“剁”了呢?每個人就算只付出微不足道的力量,可如果所有人一點點力量加在一起,沒有用的話,那“衆志成城”、“人心齊泰山移”這些故事從何而來?擁有積極的好心態,是每個成功的人的必備條件,也有助於和諧小區的建成。

  三助。助,助人爲樂。這想必就很容易理解了,“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快樂的不止別人,自己心裏更會得到滿足。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何嘗不是大家所希望的呢?

  見面點個頭,微笑問個好,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卻處處透着鄰里之間的幸福和諧。創建和諧小區,從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做起。

  總之,對小區中的點點滴滴上點心,構建和諧小區不成問題!

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 篇12

  組員:指導老師:楊昆

  研究背景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一組關於環境保護的文章,而且觀看了電影有很深的體會和感受。我們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一次調查周圍環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以當前我國的環境現狀進行調查.

  研究意義

  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調查,使我們能對我國現在環境狀況有瞭解,並且能意識到我們該怎樣做,怎樣進行環保工作

  過程

  我們小組對當前我國的環境狀況和用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人們對於環境的的看法.想法和做法.

  研究時間:20xx.5.6-20xx.6.3

  分析

  數據採集在下圖:

  調查問卷

  親愛的朋友:

  您好

  我們是昆明十二中研究性學習小組的成員,來調查關於我國環境保護的情況,請您協助完成問卷。本問卷不用署名。謝謝您的配合與幫助。

  1、您覺得我國現在的環境狀況?

  A、很好 B、還好C、一般

  2、您覺得我國的環保工作到位嗎?

  A、很合理 B、還可以 C、常常找不到或間隔太遠

  3、您會支持環保活動嗎?

  A、會 B、不會

  4、您在看見垃圾在地上您會?

  A、把它撿起來 B、有人這樣做纔會 C、當作沒看見

  5、您看到有人亂丟垃圾時您會上前制止,或是撿起丟到垃圾箱?

  A、常常會 B、偶爾會 C、不會

  6、您會經常參加一些有關環境的公益活動嗎?

  A、經常 B、沒辦法時會C、偶爾

  7、您會特別關心我國的環境狀況?

  A、不會B、有時會C、經常會

  8、您會對家人及朋友宣傳一些環保的知識嗎?

  A、會 B、不會 C、偶爾會

  9、您會把保護環境落實到實際行動嗎?

  A 、不會B、會 C、沒辦法時纔會

  10、您對環境保護的看法如何?

  結論:

  我們共發放50份問卷,回收有效答卷48份,進行了數據分析,得出了初步的結論。

  大部分人支持環保活動,對於我國的環保工作會非常支持,多我國目前的環境現狀不是很滿意.但是說到自己,很多人表示自己對於環境的保護很支持但是就是不能很好的落實的實際行動上.比如;很多人看見地上有垃圾,不會主動去撿起來.看見有人亂丟垃圾不會上前進行卻說或阻止.但是很好的是,100%的人對環境的保護是支持的,只是缺乏行動.而且,在調查時,很多人也表示在今後,會盡力把環境保護落到實處.爲環保事業做一點貢獻. 收穫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得到了很多收穫:我們鍛鍊了膽量,也鍛鍊了和人交流的能力;明白了不僅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而且還要有保護環境的實際行動;更懂得了保護我們人間天堂人人有責的道理。然後我們又對我國目前環境的狀況和我們該怎樣做在網上進行了資料的查找和整理.

  結論;

  目前,我國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污染物排放量還相當大,遠遠高於環境的自淨力;工業污染治理任務仍相當繁重,有些經過治理的地方又出現反覆。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我們應該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我們應該保護環境,否則人類會加速滅亡!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始終面臨和解決的問題。生態環境道德的總體要求是: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青少年要率先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植綠護綠、抵制污染。青少年既是生態環境道德的重點教育對象,更是生態環境道德建設的積極推動者。與和諧與共的人與自然關係理想狀態和境界相適應,生態環境道德要求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對於青少年來說,要首先做到:珍愛生靈。多植一棵樹、多種一片草、多養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綠色,都是青少年應盡的義務。不亂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難降解和難再生的物品、不焚燒秸稈、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一、全球10大環境問題1、氣候變暖2、臭氧層破壞3、生物多樣性減少4、酸雨蔓延5、森林銳減6、土地荒漠化7、大氣污染

  8、水體污染9、海洋污染10、固體廢物污染

  二、我國環境狀況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2、酸雨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3、江河湖庫

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 篇13

  研究課題:

  傳統與外來節日

  課題組成員、課題組組長、班級和指導教師:

  研究背景:

  世界文化豐富多彩,在節日方面表現尤爲突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加強,機遇與挑戰並存,借鑑與競爭並在。在中學生當中,很多學生熱衷於過“洋”節日,被冷落一旁。因此,我們此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尋找中學生熱衷“洋”節日的原因,冷淡傳統節日的原因。

  正確認識“洋”節日,對待傳統節日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尋找傳統節日創新的途徑,使傳統節日在新世紀世紀時期發揮應有的作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真正實現互相學習,互相借鑑,共同進步。

  第一組:研究內容:傳統節日,“洋節日”有哪些?中學生喜歡過的節日是哪些?爲什麼?

  全組調查問卷的內容,製作調查問卷(張小鳳曾維萍)

  調查、分析問卷結果(連靜君邢月萍)

  查閱、收集相關資料(曾慶梓)

  全組成員共同討論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撰寫報告(組長)

  第二組:研究內容:目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對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表現出什麼樣的狀況,在節日方面有哪些表現,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

  全組討論、商議研究的側重點和方式

  瞭解目前國際的大背景,尤其是文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衝突與競爭(陳潔琳王桂婷)

  側重節日方面的交流,查閱典型的例子,說明中西節日的特色以及差異(吳玉馨林夏妃)

  整理前幾個成員的資料(高靖張勇陳森源)

  全組就整理資料進行討論,商議,形成最終結論

  撰寫報告(李海燕)

  第三組:研究內容:傳統文化在新世紀是如何發揮自身的作用,對待“洋”文化的衝擊,傳統文化如何體現它的價值,就傳統文化的創新你能不能提出幾條可行性的建議

  全組討論、商議研究內容的關鍵點和方式

  傳統文化在今天的表現,尋找事例(何深欣關雲舒魏琳雅)

  整理尤其在節日方面的新穎之處(莊全雄陳俊傑劉丹芸)

  歸納出這些傳統文化傳新的途徑,並提出自己的建議(全組成員)

  撰寫報告(組長)

  結合三組的研究結果,由六位組長進行最後的總結並寫出作中的報告。

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 篇14

  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 必須重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於是,圍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種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探索應運而生, 研究學習 也就成爲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

  課題擬解決的內容:

  (1)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着眼於研究學生研究性學習

  能力 。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關鍵是做到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以目標激勵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2)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策略研究。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研究性學習能力是很重要的,在學習中,善於、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經常與同學討論、交流,這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自覺性和科學性。

  (3)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的策略研究。本着 體系不變,微量調整 的原則,力求體現各科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絡。課堂教學要活,要貫徹研究學習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

  國內外同一領域的現狀與研究趨勢

  年初,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首次正式提出研究性學習這一概念以來,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同年6月,上海市教委召開了 上海市中學研究性課程研討會 對研究性學習予以充分地肯定。20xx年1月31日,教育部頒發了《全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以下簡稱《課程計劃》),新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核心是研究性學習。20xx年4月11日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並於同年秋季在黑龍江、遼寧、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和青海等七個省的高一年級進行試點。隨着實驗工作的進行及在全國範圍內的展開,研究性學習這一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亮點,正日益受到重視。

  完成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本人在申報課題之前已經順利結題一箇縣級課題,且本人一直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此課題的提出是我在多年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直關注並踐行的活動,爲此我閱讀了有關的書籍和同行研討過不少節課,對培養小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有自己的做法。

  我校教科室經常開展學術沙龍,定期開展教科研培訓活動,教科研普及對於我能研究下去也起到一定的幫助。學校對於我開展的研究經費全部報銷,這也爲課題的深入研究打下了物質基礎。

  課題的概念界定和理論支撐

  研究性學習一般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並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在小學數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則指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爲基本途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研究獲取知識,並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過程並不是對知識直接接受、佔有和重現的過程,而是對所學知識能動地選擇、加工和改造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研究,加以教師的恰當引導,引起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裏,學生的研究學習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班級集體教學的環境中進行的,它有別於個人在自學過程中自發的、個體的研究活動。而教師的主要角色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 ,即讓學生通過進行觀察比較,發現、提出問題,作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嘗試解答並進行 驗證 的過程去揭示知識規律,求得問題的解決。其實質是讓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從而培養學生主動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題研究的目標

  (1)使學生保持獨立的持續研究的興趣。興趣是學習和研究的源泉。研究性學習就是保持或發展兒童與生俱來的研究興趣,使他不會因後天繁重的知識學習而喪失。這是學生乃至長大成人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有所創新和成就的這樣心理品質。

  (2)豐富學生的學習的體驗。研究性學習關注的重點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通過延長或深化學習過程,相對於簡約化的課堂知識學習,它更強調學習過程中深刻的、充實的、研究的經歷和體驗,體驗豐富而完整的學習過程。

  (3)培養學生養成合作與共享的個性品質。研究性學習立足於對學生學習需要,動機和興趣的強化,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同時,通過小組學習,促使學生在與他人共同學習、分享經驗的過程中,養成合作與共享的個性品質。

  (4) 增進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研究性學習是對知識的批判性考察,是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因此,知識學習能夠啓發學生的思考。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精選3篇。不僅如此,由於確立起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各類研究活動的展開都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居於輔導的地位,研究性學習因而可以增進學生的思考能力。

  (5) 建立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研究性學習打破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於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中,提供給學生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與渠道,使學生汲取多學科的知識,獲得更多新的信息。同時通過對知識的研究和應用,可以有效解決學科知識割裂整體知識問題,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

  (6)養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研究性學習突出研究性的過程與方法對於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具有促進作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對於絕大多數學生而言,重點並不在於獲得多少重大的創新成果,更重要的在於形成尊重事實、注重獨立思考和研究的意識及態度傾向。

  課題研究的方法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準備階段(20xx年10月1日 20xx年11月15日)

  (1)確定課題及實驗對象;

  (2)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認識,全面、正確地瞭解、掌握所研究的問題;

  (3)填寫課題申報表,申報立項。

  研究的實施階段(20xx年12月1日 20xx年9月20日)

  主要任務是開展課題專項研討活動、立足課堂進行探索,探討課題實驗過程中的困惑、問題,收集信息,整理材料。促進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

  總結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主要任務是彙總實驗材料,完成實驗報告,推廣實驗成果,申請鑑定。

  預期研究成果

  及時填寫課題研究的過程性材料。

  彙集開展課堂研究性學習案例。

  優秀課堂教學實錄。

  課題彙報展示活動。

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 篇15

  年級:20xx班級:17

  課題題目

  酸雨與人體健康

  指導教師

  溫秀清

  課題組成員

  孫、王、姜x、張、王、李、姜、姜、韓x、欒、劉

  相關課程

  化學

  研究方法

  調查

  課題提出背景說明:

  某天在看天氣預報時候,播音員善意提醒:明天有酸雨,注意保護皮膚。於是,我們決定研究一下酸雨對人體的危害具體怎樣

  研究課題的意義和價值:

  瞭解酸雨形成的原因,酸雨的化學成分,對人體的危害是什麼,是怎樣危害人體的。儘自己的力量阻止酸雨的形成和防止酸雨對人體的危害。

  任務分工:

  孫、王、姜x負責上網,去圖書室查閱資料。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張可慧、王力濤負責採訪老師。李、姜、姜負責到工廠實地考察。韓、欒、劉負責實驗室研究。孫負責分析資料,撰寫報告。

  活動步驟:

  第一階段6月1日到8日,上網,去圖書館查找資料

  第二階段6月10日到14日,訪問化學老師,瞭解酸雨對人體的危害

  第三階段7月1日到10日,到附近的化工廠進行調查

  第四階段7月15日,對酸雨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研究

  第五階段,7月25日,整理資料,分析結果,撰寫報告

  研究內容:酸雨的`來源及對人體的危害

  可行性分析:

  圖書資料、相關書籍、報刊,實驗室設備,網絡

  預期成果:調查報告

  呈現形式:文字、圖片、動畫

  指導老師意見:

  目的性很強,可操作性強。在實驗室做實驗要嚴格遵守相關規定

  簽名:溫秀清

  9月3日

  可能存在的問題:

  對化工廠的調查可能不是很順利。

研究性學習報告集錦 篇16

  一、課題

  多肉植物

  二、成員

  楊瑾瑜、趙哲語、餘謨羽、許瀟勻、沈濤、劉恆銘、何昊陽

  三、課題由來

  因爲我們想研究多肉植物能在什麼環境下生長,分爲多少類,所以我們有了要研究這個課題的想法

  四、課題目的

  做這個課題要知道多肉植物能在什麼環境下生長和分爲多少類

  五、課題意義

  做這個課題能讓我們進一步瞭解多肉植物

  六、分工

  餘謨羽查資料、種植;

  全組成員參與種植

  沈濤訪談

  全組成員做記錄

  七、方法與步驟

  我們採用了訪談、體驗、查資料的方法進行。

  實施步驟:準備階段:我們準備了花盆、泥土、多肉植物。

  實施階段:我們先把花盆上色,然後曬乾顏色,再在花盆裏加入2/3的泥土,接着在土的中間挖出一箇小洞,把多肉放入小洞,並用手固定多肉,最後,再加土。之後訪問老師、查資料。

  八、總結

  我們知道了多肉植物適合生長在20到28度之間,多肉也分爲1萬多種。有100多科,如仙人掌科、百合科、菊科……我們達到了瞭解多肉植物的目的和意義。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