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鄉村振興個人學習報告(精選3篇)
促進鄉村振興個人學習報告 篇1
習近平總書記在xx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發展,實施鄉村振興,對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意義重大。
13億多中國人中,有着近10億農民,農村成爲了中國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農村、農業問題關係“幸福百姓”獲得感的提升,關涉“美麗鄉村”願景的實現,關乎“鄉土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但隨着社會變革的急劇轉型,三農問題成爲了我們心頭難以放下的牽掛。“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鄉村振興已刻不容緩,而只有讓人們願意回、回得去、留得下,鄉村振興方有希望。
鄉村振興,我認爲農民必須富,讓人們願意回。鄉村若是“梧桐樹”,便會引來鄉賢遊子們這些“金鳳凰”,正所謂“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鄉村的振興發展的對“城歸”的引力第一要義就植根於農民生活的富足,從產業發展、社會保障、就業創業、社會治安、養老方面成爲農民最爲關心最爲迫切的問題,只有爲農民生活奠定堅實的生活保障,方纔能調動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性;與此同時,農民工返鄉,又能夠不斷促進廣袤鄉鎮百業興旺,以創業促就業、增收入,從而打開了農業現代化、城鎮化乃至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從而又成爲了鄉村振興的有力助推器。
鄉村振興,我認爲農村必須美,讓人們回得去。農村是農民的家,每個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夠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改變農村環境,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還農村以“松月夜生涼,風泉滿清聽”的隨意而居是遊子們的虔誠嚮往。而當農藥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塊塊土地;當生活垃圾玷污了彎彎清泉;當秸稈焚燒污濁了朗朗晴空,鄉村的土壤、水體、大氣的污染直接影響菜籃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談夯實返鄉迴歸之基?失去了鄉村清新的空氣、乾淨的水質、安全的食品,鄉村振興就失去了遊子們的青睞,就失去了永續利用的戰略資源,何談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建設纔是鄉村振興的依託。
鄉村振興,我認爲農業必須強,讓人們留得下。興業致富是許多人逐夢的源動力,而守業安居則是廣大農業經營者的定心丸。鄉村留得住人纔是鄉村持續振興發展的應有之義,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則是讓“城歸”留下創業守業的必由之路。當農業搭上“旅遊+”的快車,鄉村旅遊便爲鄉村提供了“重塑”與“再生”的機會。隨着旅遊需求的多元,寧靜致遠,田園丹青的鄉村旅遊因其特有的魅力成爲人們新的選擇,尤其是在“大衆創業、萬衆創新”以及經濟邁入新常態、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旅遊將會有更大作爲、更大擔當,方能不斷填充着鄉村振興的底色。
緣木求魚不可取,竭澤而漁不可行。全民期待“美麗鄉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給村民一箇富足的生活條件,用生態之美給遊子一箇身心休憩的家園,用強業之美給城歸一箇勃勃發展的生機,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強業的多贏之路,纔會實現鄉村宜居安康的振興之夢。
促進鄉村振興個人學習報告 篇2
一睹名 師風采,走進名 師課堂,現場觀摩學習,聆聽大師教誨,是每個普通教師的心願。十分有幸,在十七號、十八號兩日,赴爲期兩天的聽課學習。會上,三位由全省市選拔推薦的優秀教師進行了精彩的展示,純正的發音、流利的口語、嫺熟的教學技巧、精緻的板書、親切的教態、良好的綜合素質等,令人歎爲觀止。
經過這次活動使我受益匪淺,讓我領略到了名 師的風采,學到了寶貴的教學經驗。而後省教育界的專家進行了點評,然後還安排執教者、點評專家與觀摩教師互動,現場答疑,活動會場氣氛熱烈,洋溢着濃厚的學習氛圍,讓人受益匪淺。經過學習爲我以後的教學工作起到了點雲撥霧的作用。下頭就談談我的感受體會:
一、課堂必須調動學生進取性,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體。
這是新課標的重要特點,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們想每個教師都想把這點做好,只是在實行的時候不能完全按照自我的意願,這就要求我們備課的時候要充分研究學生的具體情景。上課的教師能注重學生本事的培養,注重主體參與,每堂課的教學中互動模式多樣,激起了同學們對學習的興趣,營造了寬鬆,民主,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尤其是來本市的趙教師的課,他能夠充分研究學生的年齡特徵,有效調動學生的進取性,讓我們受益匪淺。另外學生進取性調動起來以後,怎樣堅持下去也很重要。他在每個教學環節中對學生的要求清楚明確,難易適中。我們深刻認識到:在課堂上,僅有學生清楚的明白自我應當幹什麼時,纔有可能幹好這件事;而問題太難學生就會無從下手,太容易又不用沒意義,這都會打擊學生學習的進取性。
二、課堂活動的形式與教學資料密切相關,活動要爲資料服務。
新課程標準倡導經過表演、唱歌、遊戲、競賽和故事等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初步用語文知識進行聽、說、讀和寫的本事。任何活動的設計都應是圍繞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設計的,而不是講究形式。
三、課堂活動的設計必須面向全體的學生,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任務可參與。
課程標準提出,課程活動的設計要面向全體的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都能得到發展。可是每個學生在學習上所表現出的興趣、天分和本事以及學習方法都是不一樣的,他們對學習的需求也是不一樣,在學習本事上的體現也不一樣。
四、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突出真實化,生活化。
課程標準提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爲出發點,資料和方式儘量真實;並進取促進學科間相互滲透和聯繫,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所以,教師們儘量設計的課堂教學活動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撞擊出學生靈感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發展。把活動的設計拉進了學生的生活中,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就會持久。
經過這次聽課,我開闊了眼界,看到了自我的不足。同時對自我的教學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去思考,怎樣讓自我的課堂更完美怎樣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語文課怎樣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本事相信經過今後的不斷努力,我們必須能拉近與這些優秀名 師的距離,不斷提高!
在各位名家的點評講解中,沒有難懂生澀的理論,沒有華麗繁複的表述,而是用最平實的語言,最容易讓我們理解的方式向我們傳達了最直接的信息,讓我們有了一箇系統的認識,讓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少走彎路,更易於把握住知識的要點。聽課學習中,除去對知識的學習和吸收,更多的是自我的反思。反思自我的教學,反思自我的課堂,反思自我的專業成長。我想這次學習引發的反思能成爲我不斷前進的動力,能成爲成功的敲門石,能成爲我堅定航向的指路標。僅有把學到的知識技能轉化成自我前進的內驅力,我纔會在教學中有所成。
回首聽課的資料,他們所展現的不僅僅是對教材的分析,同時也展現了他們的人格魅力。如果沒有苦和累的磨礪,怎會有這麼奪目的表現呢!成果的背後更承載着她們的努力與收穫。現實是殘酷的,適者生存。現今的教育模式早已不是一本教科書、一根粉筆、一箇教杆就能存活的課堂模式了。多媒體教學也早已代替了單一、古板、老舊的老式的上課體系。而她們卻能提前躍出“龍門”,掌握先進的教學手段及方法。
促進鄉村振興個人學習報告 篇3
11月26日,我很榮幸來到了XX中學,來到XX市初中語文課外閱讀優課評選暨教學研討會現場,觀摩了15堂精彩紛呈的名著課。這十幾位教師的課各具特色,異彩紛呈,讓我不由心生感嘆,我要學習的實在是太多太多。
這15節課均是名著課,分爲導讀、讀中推進、讀後提升三個課型。在那裏,我們邂逅了“探究生命”的法布爾,“三買三丟”的祥子,艱難成長的簡愛,一百零八水滸英雄;學習了不一樣的讀書方法,如邵愛靜教師的批註閱讀法、許梅波教師的“精”讀法,還有專題探究法、管窺法;體會到了這些教師心中對於名著、對於人物、對於語文教學的不一樣感悟。
當我看到課題是“整本書閱讀”時,我十分好奇,如何讓學生在幾節課內把握一整本名著呢?教師要有“法”,每一節課,教師都向學生傳授了讀書方法,那裏給大家分享幾位教師的讀書方法:
管窺閱讀法:經過閱讀原著中的精彩語段,名言佳句,激發閱讀興趣的一種閱讀方法。
比較閱讀法:把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對照閱讀,分析其相同點和不一樣點,抓住語段、鑑賞藝術手法,把握作者意圖。
精讀:是指深入細緻地研讀,要細膩地感受、透徹地理解和廣泛地聯想。細讀、精思、鑑賞。賞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精妙的語言、體會名著帶來的深刻哲理。
專題探究法:引導學生將整本書中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或話題進行深入探討,具有較大的思維容量、較廣的資料覆蓋面和鮮明的思維導向,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本切入本事,解決“學什麼”“怎樣學”等問題。
我最感興趣的是倉傑教師水滸傳讀中推進課,他教給學生,要分析一箇人物,就需要縱向連接他的前後事,橫向比較人物的相似點,瞭解人物的複雜性,這樣一箇立體的、鮮活的、複雜的人就會出此刻你的腦海。整節課有名家評價集趣,有教師對名著的詩性理解,學生能夠進入作品的內核,能抓細節、惜英雄、知社會。讓學生縱橫向聯繫思考英雄的結局,充分瞭解了社會人物的複雜性。最終,倉傑教師以自創小詩:“莫怪北風緊,朝廷藏四賊。縱有擎天志,英雄作雪飛。”作結尾,詩性盎然。
整個學習的過程我都在思考——“整”本書的閱讀怎樣上?這些教師給了我很多啓發,那裏就向大家彙報一下我的想法,如有不適之處,敬請各位多多批評指正。
首先要有整體思維,即授課教師對作品的高位思考。教師必須讀懂名著,把握名著深層內涵並有所思考,才能高屋建瓴,爲學生排憂解難。
第二個是要有整體的規劃。導讀課、提高課每節課都要有讀書方法的教授,書本資料的關聯、人物形象的剖析等,“會學”比“學會”更重要,“引導”比“牽、拉、控”更重要。推進課要有助力的支點,推進什麼?目標要明確。短短三節課,要將這一系列整合在一齊,着實考查教師的教學水平。
當然,對於整本書閱讀,最重要的是要有整段時間,有充足的時間給學生閱讀,讓學生在整段的閱讀中培養閱讀興趣與習慣,在閱讀中沉澱思想。我們要讓學生繼承名著中優秀傳統文化、感悟作家的悲鳴,發揚對名著的新的認識,增強情感價值觀的確定。
透過文字,看見情感,走近經典,感悟人生。
修遠給了我們青年教師很多成長學習的機會,這15場教學的盛宴,一幕幕精彩將永恆地定格在我的記憶裏,細品、慢悟。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