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報告初中(精選3篇)

研究性學習報告初中 篇1

  一、調查背景

  很多初來乍到的寄宿生對我校的食堂總是不太滿意,無論是高校或是中小學校,學生對食堂的笑料或評判層出不窮,近年來食堂問題也接連不斷,十分有必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二、引子

  20xx年,國內各地上半年學校接二連三發生了多起食物中毒事件,海南省連續發生了12起中毒事件,其中學校食物中毒佔7起,學校中毒人數佔了中毒總人數的七成;暑假開學前後,江蘇省共有10所學校發生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數達300餘人有消息說,今年衛生部收到的重大食物中毒報告在發生起數、中毒人數、死亡人數方面呈明顯上升趨勢,特別是學校食物中毒時有發生。

  幾乎每一次學校食物中毒的調查結果,都會出現“食堂衛生存在多種隱患”類似的字眼。校食堂引進社會化管理後,飯菜的品種確實豐富了,這是現實。對食堂飯菜質量的不滿,導致了不少學校的學生外出“覓食”,這使得許多學校周圍的小飯店和小飯攤繁榮昌盛,生意異常紅火。然而,這些飯店和露天小飯攤,大部分的衛生狀況極其糟糕,也許是另一次食物中毒的起源地。

  三、收集資料

  1、通過寄宿生的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對本校食堂的評價;

  2、通過縣裏的學生瞭解各縣食堂作爲對比;

  3、上網搜索相關資料。

  四、研究過程

  (略)

  五、建議

  1、衛生管理待加強;

  2、清理校內小賣部,校外飲食小檔應嚴管;

研究性學習報告初中 篇2

  一、 研究背景:

  平時我們都經常喝酸奶,都是在超市或小賣部買的,後來發現網上其實有家制酸奶的方法,心裏很想自己做,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擱置着。

  現在學農的時候能提供一箇機會我們自己做酸奶,既能鍛鍊動手能力。又能積累一門手藝,感覺非常高興,就參與了這項活動。

  實驗中需要控制變量,我們想了很久,奶源是一箇很重要的問題,奶質和形態都能影響酸奶的味道,所以我們選擇了控制奶源變量的酸奶製作研究性學習,探究選取哪一種奶源纔會使自制酸奶口感更好。

  二、 活動目標

  近幾年,發生了用皮鞋制酸奶的事件,讓整個社會陷入了誠信危機。對於青少年,奶製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對酸奶的事件,我們產生了恐懼與擔憂。所以我們想通過自己製作酸奶,感受酸奶生產的過程,同時體會製作每種品牌酸奶的成本高低與口感來源。

  我們對於酸奶成品的期待並不高,希望結果製作出來的酸奶,能在凝固中傳遞出當代酸奶的香氣與奶味。

  三、 活動實施的具體過程:

  一、 分組分工,選取實驗材料,制定活動方案。

  二、 材料

  1、發酵用的原料

  伊利純牛奶、伊利高鈣低脂純牛奶、香滿樓鮮牛奶、伊利高蛋白脫脂高鈣奶粉、雀巢全脂奶粉、家用酸奶發酵劑。

  2、工具及儀器

  RC-H2日創酸奶機(5個反應杯)、標籤紙數張、量筒、電子天平、稱量紙等。

  三、 實驗原理:

  在42℃恆溫環境下7小時,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首先將乳糖分解爲2分子單糖,進一步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生成乳酸;乳酸使奶中酪蛋白膠粒中的膠體磷酸鈣轉變成可溶性磷酸鈣,從而使酪蛋白膠粒的穩定性下降,並在PH4.6 -4 .7時,酪蛋白髮生凝集沉澱,形成酸奶。

  四、 實驗的設計

  杯①用100ml香滿樓鮮牛奶,倒入100ml反應杯,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攪拌均勻。

  杯②用14g雀巢全脂奶粉,加水到100ml,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攪拌均勻。

  杯③用14g伊利高蛋白脫脂奶粉,加水到100ml,加入0.1g發酵劑,攪拌均勻。

  杯④用100ml伊利純牛奶,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攪拌均勻。

  杯⑤用100ml伊利高鈣低脂純牛奶,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攪拌均勻。

  經發酵後品嚐5杯酸奶的味道,比較5杯酸奶的酸度、顏色、香味、狀態、口感的不同。

  實驗步驟:

  1、煮開水,並將五個玻璃杯、五個蓋子、量筒、燒杯清洗乾淨並消毒;

  2、杯①:加入100ml香滿樓鮮牛奶;

  杯②:加入14g雀巢全脂奶粉,加水到100ml,攪拌均勻;

  杯③:加入14g伊利高蛋白脫脂奶粉,加水到100ml,攪拌均勻;

  杯④:加入100ml伊利純牛奶;

  杯⑤:加入100ml伊利高鈣低脂純牛奶;

  3、待奶粉冷卻到室溫,五個玻璃杯各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

  4、酸奶機恆溫42℃發酵7小時;

  5、品嚐並比較各酸奶的味道;

  6、分享和總結。

研究性學習報告初中 篇3

  一、活動開展的目的和意義

  隨着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發展,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棗研究性學習隨之產生。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爲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主題,以個人和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人與環境》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

  1、研究動員、確定課題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學生對此比較陌生,所以活動的第一步即向學生介紹研究性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方法及其優點、特點、開展的過程,然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剛剛進入高一,所學知識較少,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從而選擇學生比較熟悉而又與之息息相關的水作爲研究的課題。

  2、制定方案,分組調查

  爲了更充分的研究主題,根據我國環境污染的現狀,以及關於環境保護的一些熱點問題,經過師生的共同研究,把研究的課題細化爲幾個子課題:一水污染問題;二水的淨化問題;三飲水與健康;四珍惜水資源。班級成員自由組合分別承擔四個子課題。制定子課題的研究方案後,有小組成員查找和收集相關資料,爲課題的研究尋求證據。

  3、整理材料,交流信息,論證結果

  小組成員對資料進行歸類整理,篩選有用的材料,從多角度,以多種方式對相關課題進行具體的研究,同時針對有關問題小組之間進行交流研討,以求對其地研究更深入。

  4、評價審覈

  (1)各課題小組彙報研究情況,展示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結論。

  (2)撰寫實驗報告,形成有一定學術價值的論文或經驗。

  三、研究內容

  首先進一步研究“人與環境”的基本內涵和外顯行爲,再通過新一輪的教育教學實驗,探索中學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地理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的原則和方法。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如下:

  不同的課題組採用不同的方式對本課題進行了系統地闡述

  1、水污染問題

  介紹水污染的涵義、類型,併到馬家溝進行實地考察。拍攝的照片充分體現了馬家溝的污染狀況,並對馬家溝的水質進行測定,同時對解決水污染問題進行了系統地闡述。

  2、珍惜水資源

  從身邊說出,介紹水污染和浪費的現象,提出水危機的問題,漫畫設想未來的銀行存入的不是錢而是水,呼籲同學們珍惜和愛護水資源,強調透支水就是透支生命。

  3、節約能源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瞭解天氣預報,似乎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可是你會像關心天氣那樣來關心我們空氣的質量嗎?

  近些年來,在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實行了空氣質量公報制度,現在,就連普通的老百姓也有機會了解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狀況。

  四、創建綠色社區

  隨着人類社會進入嶄新的二十一世紀,世界性的環保潮流正朝着社區層面深入,各個國家紛紛尋求建立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綠色社區”成爲一箇新的時尚名詞、環境狀況的嚴峻,呼喚着人們關注環境,參與環保。公民參與環保正成爲世界環保的主要特點,它與生態建設、污染治理構成了完整的環境保護體系。

  五、研究方法

  系統學習研究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發揮本人探索性教學的特長,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和個人主頁資料,藉助地理課堂教學和課外研討活動等形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積極探索培養中學生地理素養的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爲個案分析法、調查法和觀察法。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在於:

  第一,選題富有挑戰性。培養學生地理素養,是中學地理教育中極具挑戰性的課題,探索其方法,是中學地理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當前中學地理教學領域的一箇新穎課題。

  第二,大膽打破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爲指導,採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地理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第三,手段先進。利用校園網絡和個人主頁資料,給學生一箇充分自主學習空間和積極思維的素材,強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基本的地理素養。

  六、研究成果及其鑑定方式

  研究成果的形式:

  1、論文;

  2、建立相關環境保護網站;

  3、結題報告;

  4、學生課題研究論文集;

  由學校組織專家、教師給予鑑定。

  七、課題研究進度計劃

  1、20xx年9月-20xx年10月: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研究,閱讀參考文獻資料,制訂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2、20xx年10月:開始第一輪實驗。

  3、20xx年10-12月:教學實驗,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4、20xx年1月:完成第一輪實驗,提交中期成果:(論文)。

  5、20xx年3月-20xx年5月:進行第二輪實驗

  6、20xx年6月:完成結題報告和相關地理環境研究網站建設,出版學生地理環境研究論文集。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