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現狀研究報告(精選6篇)

春節現狀研究報告 篇1

  這是最隆重的一天,也是最喜慶的一天。所有人都會在這一天變得生龍活虎,精神抖擻。當地人很早就喫過晚飯,然後家裏的人都出轉悠,拜早年。小孩通常都是最開心的人,因爲他們可以在這一天玩個不停——放鞭炮、玩遊戲、買東西。我們當地還有一箇老習俗,就是在除夕夜的整十二點要祭祖。大家都會把自己準備好的年貨供奉給祖先,祈求保佑平安幸福。這個儀式完成後就是熱鬧的時候了,各家各戶會盡情地燃放鞭炮,煙花。熱鬧的氣氛會隨着漂亮的煙花和響亮的鞭炮聲直到天亮。

  6、長壽米粉

  開年第一天是歡樂的一天,家家戶戶洋溢着幸福,分享着快樂。大年初一,所有小孩都要起牀很早,然後見到大人就要問候。這種不變的習俗一直被默默的傳承下來。這一天的早餐一般都是喫米粉,一家人一起開心的喫着米粉,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因爲米粉形狀都很長,所以它寓意着健康長壽。因此喫米粉的時候,老人喫的米粉越長越好,這是對他們的祝福。

  7、回孃家

  人人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的水”,可是我們當地嫁出去的女兒每年的正月初二都要回孃家。每個嫁出去的女兒都會精心準備好要帶回去的東西,而且還要帶上孩子。其實她們的父母能看到自己的女兒回來就已經很開心了,根本不會在乎他們有沒有帶東西來。親情是永遠無法割捨的。有哪個父母不惦記自己的孩子,又有哪個子女不想家的?

  隨着大年初五的`帶來,人們歡樂的情緒開始沉澱下來,爲新的一年奮鬥做好準備。這一天被當地人稱爲“散節”,意味着歡樂的春節要告一段落了。我的調研也隨着“散節”的到來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春節現狀研究報告 篇2

  一年一度的春節就要到了,街裏小攤上有擺花燈,賣鞭炮春聯的,有賣老母雞大肥鴨的,行人熙熙攘攘,臉上都掛着一副笑容,整條街熱鬧非凡。過年的氣氛是越來越濃了。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爲春節,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最喜慶的傳統節日,也象徵着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當然也有具有神奇色彩的傳說,傳說有個叫“年”的怪獸,非常兇狠厲害,年一來則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但是“年”怕紅色,於是人們貼紅春聯,掛紅燈籠,放紅鞭炮把“年”趕走。第二天人們到處祝賀“年”被趕走,好運到來。也叫做“賀新春”。

  過年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現在對人們來說已經成爲了一種習慣也成爲了人們傳承中華文化的一種方式。以前說起過年,大家都很開心,尤其是小孩子。過年就能穿新衣服、喫好多好菜、買好多零食、還可以放鞭炮煙花、和小夥伴三三兩兩到處玩,當然還有一件值得高興的事那就是給長輩拜年長輩們會給壓歲錢,小朋友就會拿這些錢去買零食、玩具、漫畫書等。現在隨着物質文明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每天都可以像過年一樣生活。穿新衣服、喫好東西早已不足爲奇。那麼現在的人們還會認爲傳統節日春節有現實意義嗎?

  經過調查,大約有56%的人認爲春節是有現實意義的。32%的人認爲春節已經失去了現實意義,人們不再需要過春節。而另外12%的人則表示無所謂,過也行不過也未嘗不可。

  贊成的人認爲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重要載體,它蘊含着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結晶,凝聚着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着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而且我國的春節也形成了特色的春節風俗文化。

  家家戶戶貼春聯,掛紅燈籠,放鞭炮,喫年夜飯即喜慶又圖個吉利。而且年輕人一年忙到頭,春節也是個休息娛樂的機會,走走親戚、打打牌、睡覺、看電視,好好地過幾天清閒日子。老人也高興,平時兒女在外工作,家裏孤孤單單,而到過年兒女都回家了,全家團圓其樂融融。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嘛!圖個團圓熱鬧,儘儘孝心。小孩子也高興,喫好喝好穿好玩好,輕鬆不用做作業,還可以到處走人家拿壓歲錢。除此之外過年電視節目較平常也很精彩。富有特色的春晚自是不用說,還有各個電視臺的精彩節目大放送,在你空閒的時候讓你給你看個夠!

  不贊同的人則表示如今的春節早已失去了現實意義。以前的春節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和對來年的祈盼。而現在的春節在許多方面發生了變化,並且讓人不滿意。比如在消費金額方面大大提高。尤其是春節送禮這一方面支出相當大。春節期間商家趁機賺錢,商品迅速漲價。說起春節送禮,有50%的人基本上會送菸酒茶類,時尚大方拿得出手;30%的人會送食品、補品、保健品高雅實惠;還有20%的人說乾脆送錢,不知買什麼合別人的心意,所以不如直接給錢,簡單方便。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不過一般給人拜年都會送禮,所以這讓商家看到了商機,提高商品價格,趁機賺錢。除此之外正月裏家裏來人,首先買菜、菸酒、飲料就要花上好幾百,其次燒菜做飯也比較累、麻煩。所以有的人直接給請到飯店去喫一頓,花銷更是大。還有壓歲錢,有一箇小孩給100元的,有200元的還有更大方的給500元。可想而知春節的消費額度的確是讓人承受不起。經調查顯示:15%的人消費較少只有幾百元,40%的人消費中等達上千元,25%的人乾脆在外地不回家,還有20%的人消費竟達上萬元。這樣的春節完全是錢辦出來的,的確是失去了原始的意義。令人不滿意的還有春運買票,坐車。在外地的打工者、上學的大學生等都急着趕回家過年還有春節期間出遠門走親戚,這不僅造成了春運期間人流量、車流量增加使得交通擁擠,而且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也不斷上升,其中醉駕情況也較嚴重。人一多就混亂,什麼不良現象都有可能出現。春運期間買票也令人頭疼。汽車票提價就不說了,關鍵是人多,排隊既傷神又費力還耽誤時間。惹得人們滿口抱怨。整個春節是需要精力付出和人命幣支持的呀!

  另一小部分表示無所謂,春節和其它節日一樣只是一箇形式,春節有利也有弊,過不過對他們並無多大影響。如果過大家都會有春節消費,再說錢在哪都是花,儘儘孝心表表心意也未嘗不可,如果不過那也行,既省錢又省力何樂而不爲呢?而且有的單位開工比較早,過了年就得上班,他們又和平常一樣忙,當然這樣春節支出就不會很高,而且春節對於他們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所以他們表示有沒有並無大礙。

  社會上主體不同對春節的看法都不同。普通老百姓覺得過年好,他們對過年寄有簡單樸素的願望,祈禱全家平平安安,幸福安康,全家人一起喫個團圓飯,看春節年歡晚會,守歲迎新,正月裏走走親戚聯絡感情,就比什麼都開心,只圖個平安、團圓、熱鬧、高興。商人也覺得過年好,他們生意紅火,財源滾滾來,自是高興。學生老師也贊成,放假了可以好好休息,不用像在學校裏那麼忙,那麼累,那麼緊張還有壓力感。而那些在外工作的高薪人員,則不贊成,年假裏沒收入,又高消費而且耽誤工作,浪費時間。都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各抒己見。

  總的來說,贊成春節的人還是佔大多數。畢竟春節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節日,寄託着人們的美好夙願,祥和安定也是人們一直以來的追求。春節所形成的特色風俗文化,不僅早已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也受到了外國人的一致好評。這對中國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傳承和弘揚作用。現在隨着經濟全球化趨勢逐漸增強,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結合越來越緊密。西方節日對中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聖誕節中國人照樣過得很紅火,很喜慶,甚至也有平安夜送蘋果之說,還有聖誕搞特價促銷優惠等活動,較之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端午有過之而無不及。過西方情人節更是不用說,大街上處處可見情侶,手拿玫瑰花的更是隨處可見。中國傳統情人節七夕,既有悽美的愛情故事又有流傳的優美詩句反而有許多人記不起或者根本就不重視。所以春節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傳統節日,彰顯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作爲龍的傳人,華夏子孫繼承並弘揚民族傳統節日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新的一年更是代表着新的開始,人們也會更加充滿新春的朝氣和激情,頭髮甩甩,拋去過去一年的不愉快;換種心情,期待新的一年有更好的突破。努力工作,好好學習,生活既充實又愉快。

  春節固然有不好的一面,但只要我們正確對待,以積極地心態來看,就不會再對春節持反對或無所謂的態度。

  在21世紀,作爲中國人,我們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除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髮展壯大。

春節現狀研究報告 篇3

  一、實踐目的:

  爲了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我們組成員於20xx年1月15日至20xx年2月6日期間結合新春佳節來臨的契機,在遼寧朝陽,盤錦等地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春節節日氛圍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實踐內容:

  在開展活動之前,我們調查了傳統節日新春佳節我們市區鄉村的飲食文化習俗、鄉村的文化娛樂及傳統活動。在調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的文化習俗時,通過在自己家過年,上街走訪、詢問、觀察,向老人們瞭解,通過書籍網絡,實地考察等進行調查。採取先農村後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們發現我們的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已經開始。春節是我國一箇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箇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有貼春聯、貼掛錢兒、放鞭炮、守歲、喫餃子、給壓歲錢、跑黃河、鬧花燈等等。有民謠道出了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送竈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但是不同的地區過年的習俗也不同。

  (1)小年祭竈:在遼寧大多數地區,尤其是農村,在臘月二十三這天過小年要祭竈。有首民謠:“糖瓜祭竈,新年來到”。這樣做就是希望“竈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竈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很粘牙。

  (2)掃塵:在臘月二十四這天,人們會將房間打掃乾淨,爲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乾淨迎接新年。

  (3)春節前的準備:

  置辦年貨:在農村,人們會熱熱鬧鬧的趕大集,採購春節用品,會在集市上給孩子買新衣服,買鞭炮,買菜等。

  殺豬: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最好的殺豬季節爲春節前,一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以保存較長時間,殺豬的時候要宴請左右鄰居好幾桌人熱熱鬧鬧的,現在也有二十六賣豬肉之說。

  蒸饅頭:舊時爲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而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爲春節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的,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4)貼春聯、掛錢兒:在朝陽的農村,不僅要貼春聯,也要貼掛錢兒,其含義是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也暗藏着每個家庭對新一年的期待,希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5)貼窗花、掛年畫、貼福字:每逢新春佳節,無論城裏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在窗戶上貼上窗花,貼窗花顯示出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貼福字代表“幸福”、“福氣”、“福運”的到來。

  (6)祭神祭祖:在朝陽的農村,春節時,祭祖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結束,在結束前女婿是不允許看丈母孃家的家譜的。

  (7)年午飯與年夜飯:在朝陽市建平縣一些偏遠的農村,年午飯是很重要的一頓飯,年午飯的菜數和菜式都有很嚴格的規定,年午飯會很豐盛但必須有雞和魚,代表着年年有餘和大吉大利。喫完年午飯之後就會換上新衣服,等家族的長輩請完年之後就會準備年夜飯,年夜飯主要是肉餡的餃子,還要在餃子裏放一箇一角錢的硬幣,看誰能喫到,誰喫到了就會財源廣進,其實誰喫到了都是一家人的福氣。一般年夜飯是等在零點之後,放完鞭炮纔開始喫的。

  (8)守歲與放鞭炮:守歲是在準備年夜飯開始的,一直到零點喫完餃子纔可以睡覺,在這期間可以看春晚,還可以喫一些代表平安的蘋果,糖果,瓜子等。在零時的鐘聲敲響時,就準備放鞭炮了,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節目了,放鞭炮創造了一種喜慶的氣氛,給人們帶來了歡愉和吉利。

  (9)拜年:年夜飯喫完後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磕頭,然後大人準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後就是從初一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過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說。

  (10)“破五”:“破五”要喫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是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

  (11)扭秧歌、看大戲:在遼寧建平縣朱碌科鎮,初六開始就有秧歌可看了,有高蹺,打花棍,蹌驢等形式,秧歌隊歡快活潑的嗩吶聲、鑼鼓聲在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中迴盪,有扮演西遊記裏的師徒四人,年畫上常見的公子和丫鬟等,此外還有舞龍舞獅。等到晚上就有皮影戲可看了,皮影戲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影人來表演故事的戲劇,表演時,演員在白色幕布後操縱影人,配以戲曲及對話形式。由於評劇是遼寧建平縣的特色,多半都是用評劇唱出來的。

  (12)元宵節:正月十五這一天家家戶戶會圍在一起喫元宵或者湯圓,在朝陽建平縣喀喇沁鎮會有撒路燈的習俗,而朱碌科鎮會有跑黃河等習俗,這一天,大街小巷都會很熱鬧,在城市會有鬧花燈,猜燈謎,賞月,燃燈放焰等活動,在遼寧盤錦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都舉辦爲期三天的大型燈展,每個單位會出至少一箇聲色光俱全的大型燈盞,今年在遼寧盤錦市大窪縣展出了一座冰燈,正月十五,人們通過熱鬧的方式期冀了美好的祝願。

  三、實踐結果:

  春節,全國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習俗外各個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近些年來,社會上關於傳統民間習俗問題的爭論不少。有人認爲應該移風易俗,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反對者認爲,如果把以前的習俗都改了,節日就會不像節日,不利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麼過年還像過年嗎?正因爲如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後,又改爲有條件的開禁。

  由於價值取向不同,喜好不一樣,遇到具體事物時,個人會有個人的選擇和判斷。對於傳統習俗,我們不妨採取包容的態度,允許大家保留各自的觀點和做法。隨着社會的發展,當絕大多數人的認識趨於一般時,自然而然就實現了與時俱進。如果不顧現實與民衆心理,單憑理想就去推行所謂的新政策、新觀念,那會遭到羣衆抵制的。傳統習俗的形式和內容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但不管怎樣都體現了現代人對於幸福團圓的好日子的期盼。

  四、實踐總結和體會:

  這次社會實踐是我們充分利用寒假時間以各種方式深入社會,瞭解春節而展開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這次寒假的社會實踐,我們組成員經過自己的調查研究,有關於春節的風俗習慣這方面的知識收穫很大,在實踐的同時體驗到了春節喜氣洋洋的氣氛,也體會到了社會實踐的不容易。不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能夠促進我們對社會的瞭解,提高自身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的認識,實現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更好的結合,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深入羣衆,瞭解社會,增長才幹使我們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這次寒假的社會實踐則恰恰爲我們提供了一箇走出校園,踏上社會,展現自我的絢麗舞臺,這也爲我們走向社會積累了寶貴的社會經驗。

春節現狀研究報告 篇4

  時間:

  班級:高一(17)班

  調查成員:

  春節年關將至,熱鬧的氣氛感染着每個人,歡樂的時光陪伴着每一刻。小年夜的喜慶,除夕晚的歡樂,春節的氣息撲面襲來。在這些傳統節日中人們分享着彼此的幸福和喜悅.

  春節年關將至,熱鬧的氣氛感染着每個人,歡樂的時光陪伴着每一刻。小年夜的喜慶,除夕晚的歡樂,春節的氣息撲面襲來。在這些傳統節日中人們分享着彼此的幸福和喜悅,收穫着美好生活的點點滴滴。

  傳統節日是我國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每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以及傳統習俗,他們之間既有共同點也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正是因爲差異的存在才彰顯了民族的特色,也代表了民族的傳統信仰。此外,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節日習俗,這些習俗都是地域文化的具體體現。

  經過寒假的仔細調查以及走訪,我逐漸地把我所在地的節日習俗整理在一起。在整個過程裏我既體會到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性,也發現了其中的一些特殊含義。以下就是我整理出來的過年時的節日習俗。

  1、小年夜

  小年夜是個喜慶的日子,也是歡樂過大年的衝鋒號。一家人團圓在一起樂呵呵地圍桌喫飯、聊天,分享這一年的收穫和喜悅。在我們這裏小年夜是農曆的十二月二十三號。在這一天我們一般都會到祠堂(我們當地的話叫做“廳屋”)祭祖,這個儀式是要整個族人都參加。

  2、掃屋

  過年的時候,什麼都需要有個新面貌,所以連屋子也不例外。“掃屋”也稱“掃塵”,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知道是打掃衛生。一般情況下“掃屋”是定在二十四號。由於現在的人都不太講究以前的規矩,只要在大年夜前做完就可以了。“掃屋”在當地寓意爲掃去晦氣,迎接新一年的好運。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基本上全家人都要參與進來。

  3、做年糕

  民以食爲天,喫纔是最實在的事情。所以過年的時候肯定少不了喫的東西——年糕。我們當地的年糕都是手工製造的,自給自足的。現在還保持着相當傳統的製作工藝,都是比較古老的製作方法。我們使用的工具也是近“石器時代”的工具——石磨。首先製作年糕的第一步就是將普通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粉狀,這個過程完全是靠力氣來完成的。有了“米粉”這個原材料就可以開始製作年糕了。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工序最後得出圖片中的成品。它的寓意爲步步高昇。這種年糕的味道甜甜的,嚼起來很有韌勁,是不錯的過年佳品。

  4、貼春聯

  這是過年重要的習俗,在很多地區都很流行這樣的傳統。除舊換新是很有必要的,因爲每家都希望新年有新氣象,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春聯也不例外。春聯的貼法在我們當地還是保留着古老的傳統。比如哪個貼左邊,哪個貼右邊都是有講究的,還有就是很多春聯都是那些老一輩的人自主創作的,完全手工製作。這樣的春聯既有特色,又能準確的表達主人家的新一年的期望與祝福。

春節現狀研究報告 篇5

  從各方面統計和估算的數字分析,廣東人過春節花錢越來越大方。在廣州一大學做教師的小彭稱,因爲供了一套房,加上孩子上學,所以一家人春節花費還是比較節省,但即便如此,置辦年貨加上親戚、朋友、同學人情走動,還是花去7000元。在白領階層中,小彭的錢花得還不算多。今年天冷,又爲逛商場多喫多穿多花費再添一把火,幾乎所有的消費場所全面火爆,春節前後成爲名副其實的黃金消費時段。

  廣州市的天貿南大、廣百集團等百貨公司,今年春節期間投放市場的商品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20%以上,而銷售增幅也同樣超過20%。其中,廣百初一至初七銷售額達3365萬元,增幅達45.5%,這說明雖然供應量大了,但需求量也在增大。而友誼百貨1月前28天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0%,王府井這28天的銷售額已達到去年一二月的銷售總和,相當於去年全年銷售額的1/3。省經貿委市場流通處羅房樞說,今年春節來得早,從元旦開始市場已開始啓動。在前後持續約一箇月的春節消費月裏,全省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全年月平均零售總額上漲約30%,達到600億元。分攤到全省近8000萬常駐人口粗略估算,意味着平均每人花費近800元。這還是一箇較保守的測算數字。

  橫看豎看春節地位有變

  消費雖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並不是用金錢能買得到的。

  說到年味,人們的眼前常常會浮現這樣經典的傳統圖景:風雪夜歸,闔家團圓,圍爐夜,守歲至明,開門三聲爆仗。新年遊,看花市,百戲競陣,貨郎蟻集。然而年復一年,這樣的簡單圖景反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中國市場學會理事、暨南大學商學系主任楊建華認爲,花錢更多,但品味年味更難的原因很多:

  其一,將春節的過去與現在縱向相比,過去過年是人們一年消費的集中體現,雖然現在仍是這樣,但隨着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過年消費遠沒有過去那麼高度集中。如果劃曲線圖,過去的曲線更陡峭,現在則平緩得多。

  其二,將春節放在全年中橫向來看,過去的文化較爲傳統單一,春節地位高企,現在東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現代文化薈集,一年大小節日隔三差五就有一箇,衝擊了春節的傳統地位,使得春節在人們的心目中已不再那麼神聖化。特別是年輕消費者,傳統觀念更是淡薄。

  一位消費者對記者表示:”該買的總是要買!和其它日子一樣,春節只是給了自己一箇花錢的理由而已。”

  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換上新衣裳,餐桌天天都能擺上以前過年才能喫到的美食,小時候盼望能打打牙祭的”年”也就極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沒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年”有什麼特別。

  別樣消費沖淡年味

  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天地等許多傳統過年習俗,現在已經變成一種文化符號和標籤。在新興消費觀念的支撐下,日益興起的別樣消費正在逐日沖淡年味。

  當然,過年辦年貨,全家老少買新鞋新衣等傳統消費需求仍然存在,且還在增長。以廣州酒家集團爲例,其年宵品市場投放量比去年增加了50%,仍是供不應求;傳統年貨一條街也是各商場、超市的保留”節目”。但是年貨製作的社會化、商品化,包括喫年夜飯的酒店化,極大地衝淡了傳統年味。或者說,這過年味”不地道”了。

春節現狀研究報告 篇6

  在我認爲,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因爲那是神州大地所有人民都能歡聚一堂,共享一年的收穫,展望美好未來的日子。雖然是同樣的一箇春節,卻因爲我國是一箇多民族國家,各族間不同的風俗習慣使得這樣一箇普天同慶的節日更加的絢麗多姿。因此出於好奇,我寫下了這份實踐報告。

  這個春節對我來說,映象最深的就是壓歲錢了,畢竟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拿壓歲錢了吧。同時對於春節長輩給壓歲錢的習俗,我也查了一些資料。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說完壓歲錢,我們再來說說喫。喫也是春節的一箇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也有着許多風俗。比如除夕夜燒一條魚留到大年初一嘰,便是預示着“年年有餘”等。在這其中,喫餃子可能是大部分家庭在春節都會有的一箇習慣。我查了一些資料發現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喫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喫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爲“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喫,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喫,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喫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喫餃子,要在湯裏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民間春節喫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喫,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喫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喫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爲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爲“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喫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爲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箇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着,這樣纔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爲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喫。

  傳統的春節還有關於“年”獸、萬年創建曆法、熬年守歲、貼春聯、賞冰燈等各種傳說;有掃塵、春聯、門畫、倒貼“福”字、守歲、爆竹、拜年、看大戲、鬧元宵等習俗;有臘八粥、年糕、餃子、元宵、春餅等食俗;還有大年初一不掃地、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萬事如意等風俗。這些風俗習慣由來已久並且五花八門,在此我便不一一綴述了。

  我認爲春節不僅僅是給我們的一箇休息玩樂的時間,更是一箇瞭解春節習俗和民族風情的好機會。因此我們應在享受闔家歡樂的同時去發掘與瞭解這些自古流傳至今的燦爛瑰寶。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