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勞動教育研究報告(通用6篇)

小學生勞動教育研究報告 篇1

  一、問題的提出

  20__年7月,教育部聯合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勞動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用3~5年時間,統籌資源,構建模式,推動建立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形成普遍重視勞動教育的氛圍。20__年9月,《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發佈,勞動素養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箇方面,包括:尊重勞動,具有積極的勞動態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在主動參加的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具有改進和創新勞動方式、提高勞動效率的意識;具有通過誠實合法勞動創造成功生活的意識和行動等。

  可見,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中小學生勞動教育。但通過文獻梳理髮現,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勞動教育的內涵、意義、內容、途徑等理論研究,對國外勞動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借鑑以及我國各地學校對勞動教育的實踐探索三個方面,而在新政策與形勢下,對勞動教育開展狀況進行較大規模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力圖通過問卷法瞭解天津市小學生勞動教育的開展情況,分析小學生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對策與建議。

  二、研究方法

  爲全面瞭解小學生勞動教育開展情況,我們編制了小學生勞動教育開展情況調查問卷,分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教師問卷主要針對學校勞動教育開展情況進行調查,內容包括課程開設情況、課程類型與課時安排、課程內容以及師資與教學方式等。學生問卷包括家庭勞動教育開展情況、學校勞動教育開展情況以及社會勞動教育開展情況三個方面。

  教師問卷發放給天津市40所小學的教師,每個學校發放給1位教師,40份問卷全部有效。學生問卷發放選取了其中六所小學的高年級學生,其中市區3所,市郊3所,發放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2份。具體如表l所示:

  略

  在通過問卷法瞭解天津市小學生勞動教育開展情況的基礎上,本文還將用比較研究法,分析市區和郊區小學生勞動教育開展情況的差異。

  三、研究結果

  (一)學校勞動教育開展情況

  調查顯示,83.5%的學生和幾乎所有教師都認爲開展勞動教育是有必要的。但通過教師問卷對40所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設與否的調查顯示,實際情況與師生意願並不相符。具體如表2所示。

  略

  可以看出,調查中依然有11所學校沒有開設勞動教育課程,佔總調查數的27.5%,且市區和郊區的情況大致相同。由此可見,天津市的勞動教育課程開展情況還是不夠樂觀的。下文將對開設勞動教育課程的學校從課程類型、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1.課程類型與課時安排

  勞動教育作爲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多樣的課程類型爲載體,並配以足夠的課時。基於此,我們對勞動教育的課程類型進行了調查,如表3所示。

  略

  注:因爲是多選題,所以百分比合計超過100%,下同。

  可以看出,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類型,以綜合實踐活動課、校本課程以及各科教學的形式展開勞動教育的比例基本相同,均爲58.6%,而主題實踐活動佔比較高,達75.9%。除校本課程外,郊區學校在其他課程類型上,開設的比例都高於市區學校,課程類型的多樣性明顯高於市區。

  此外,對勞動教育課時安排的調查顯示,有65.5%的學校每週安排一節勞動教育課,有13.8%的學校每週安排兩節勞動教育課,還有20.7%的學校有勞動教育課程安排但偶爾或者從未上過。由此可以看出勞動教育課程開展存在虛化的問題。

  2.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課程的核心,也是課程目標達成的載體。學校勞動教育的課程內容包括家政、烹飪、手工、園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如表4所示。

  略

  可以看出,課程內容中手工佔的比重最大,爲89.7%,而其他內容包括家政、烹飪、園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基本相同,約爲20%。由此可見,勞動教育課程內容比較單一,以傳統手工課爲主。市郊之間,具體的勞動教育課程內容也有差異,郊區的學校利用地緣優勢開展了園藝等課程,而市區的學校根據需要更多地開設了家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

  3.師資與教學方式

  師資是教學活動得以開展的重要保障。根據調查,有近60%的學校勞動教育課由其他科任教師承擔,有40%左右的則是由專職教師承擔。由此可見,在勞動教育的師資配備上大多數的學校還是由其他教師兼任,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學校勞動教育的專業性。

  在課程實施中,不同的教學方式同樣會影響教學活動開展的質量,通過對學校勞動課程教學方式的調查可知,教師以教材爲主授課和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所佔的比例分別爲48.3%和41.4%,而仍有34.5 %的學校是學生自主實踐學習。值得一提的是,更多的學校能根據當地的特色開展活動,約佔58.6%,而郊區的學校更傾向於教師以教材爲主的授課,佔到60%。

  研究還調查了師生關於勞動課程教學方式的意願,有97%的教師希望多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以及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實踐,只有2.5%的教師認爲需要以知識爲主的教師授課方式。對學生的調查中,學生們更喜歡以活動爲主的動手實踐,其次是教師講課與學生動手實踐相結合,最後是以知識爲主的教師授課。可見目前學校的教學方式與師生的意願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二)家庭勞動教育開展情況

  勞動教育在家庭中更多地以家務勞動的形式呈現,因此在對家庭部分的勞動教育調查中,研究選取272份學生問卷進行統計。

  1.學生對家務勞動的認知與行爲傾向

  人的認知與行爲的一致性常常存在着偏差,學生對家務勞動具有良好的認知,並不代表其會外顯在行爲表現上。學生對家務勞動的認知,如表5所示。

  略

  相比於認知,行爲傾向則更能體現學生實際的勞動情況,學生進行家務勞動的行爲傾向的調查顯示,約有90%的學生認爲做家務是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的,但有37.5%的學生一般不會主動做家務,市區的學生進行家務勞動的傾向性略強於郊區的學生。由此可見,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普遍具有了勞動意識,他們認爲勞動是必要的,而一旦上升到勞動行爲層面時,卻略顯不足,許多學生處於說而不做的狀態。

  2.學生對家務的學習和實踐

  在家長對學生家務勞動的教育情況調查中,約45%的學生家長會經常或一直教孩子做家務的知識和技能,而約55%的學生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偶爾教或不教自己的孩子做家務的知識和技能,總的來說這一情況是不夠樂觀的。小學階段是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家庭是孩子學習生活最重要的場所之一,家長應起到引導作用。此外,市區的家長更多地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家務勞動知識技能的培養。

  關於學生實際做家務的時間,調查顯示,每個學生平均每天做家務的時間不到20分鐘,其中有17.9%的學生平均每天做家務的時間爲O~l0分鐘,49.2%的學生每天做家務的時間爲10~30分鐘。在對學生做家務勞動類別的調查顯示,無論是市區還是郊區學生,都更傾向於完成倒垃圾和掃地拖地等較爲簡單的家務,而燒飯做菜和清洗衣物等對動作技能要求較高的勞動則較少從事。

  (三)社會勞動教育開展情況

  在社會勞動開展情況方面,對學生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對社會勞動的認知及參與情況,學生瞭解勞動知識與技能的來源以及學生參加的具體社會勞動內容三部分。

  1.學生對社會勞動的認知及參與情況

  與家務勞動相似,對勞動本身的認知是進行勞動的前提與基礎。研究調查了學生對社會勞動的認知情況,結果顯示有83%的學生認爲參加社會勞動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僅有約4%的學生認爲沒必要或非常沒必要。可見大部分小學生具有參與社會勞動的意識,而實際參加過社會勞動的人數爲206人,佔學生總數的75.7%,其中市區128人,郊區78人。

  對參加社會勞動原因的調查顯示,其中有67.3%的學生是自己主動想參加社會勞動,此外分別有10.8%、14.7%和7.2%的學生出於教師的要求、家長的要求以及同學的帶動來進行社會勞動。由此可見,學生的社會勞動意識與其日常生活學習中接受的來自學校和家庭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此外還有來自同伴的影響以及榜樣的力量等。

  2.學生瞭解勞動知識與技能的來源

  當前學生除了從家庭與學校獲得勞動知識和技能外,網絡等社會媒體也是重要的來源,具體如表6所示。

  略

  可以看出,56.3%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從父母那裏獲得勞動知識與技能,34.2%的學生從教師那裏獲得勞動知識與技能,而33.1%的學生從網絡等社會渠道獲得勞動知識與技能。由此可見,對於小學生來說,獲取勞動知識與技能的渠道主要在家庭生活。其中,通過網絡等社會媒體獲取勞動知識與技能的,市郊分別佔40.3%和26.1%,由此不難看出,市區學生相比於郊區的學生更多地從網絡等社會媒體獲得勞動知識與技能。

  3.學生參加社會勞動的內容

  如上文所述,有206人(市區128人,郊區78人)實際參加過社會勞動,如植樹造林、參加公共衛生、維護公共秩序、去敬老院拜訪、幫助病殘人員以及參加其他志願者活動等,具體如表7所示。

  略

  由上表可知,參加公共衛生、志願者活動和植樹造林是學生主要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幫助病殘人員,維護公共秩序以及去敬老院拜訪等活動參與較少。市郊之間相比,市區的學生社會勞動實踐更加豐富,參加志願者活動的比例遠高於郊區學生。

  四、問題反思

  (一)學生勞動認知與行爲脫節,勞動意志和勞動體驗薄弱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學生認爲勞動是必要的,說明學生在勞動的認知層面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判斷,而上升到行動中,人數就出現了減少,學生的勞動認知與意志行爲脫節;學生更傾向於完成簡單的勞動,一些有過程性、對技能要求相對較高的勞動則較少參與。從實際做家務時間來看,人均每天做家務的時間不到20分鐘,相比於美國72分鐘、韓國42分鐘、法國36分鐘、英國30分鐘來說,還是處於一箇較低的水平,學生在總體上缺乏勞動體驗。

  學校在注重學生勞動觀念培養的同時,也應加強學生的勞動實踐和體驗。要加強勞動教育課程的生活化和實踐化,促使學生知行合一,使學生在體驗、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勞動素養。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適當地佈置一些勞動“作業”,加強家校聯繫,不斷提升學生的勞動意志和勞動體驗。

  (二)學校勞動教育實施流於表面,學生主體性體現不明顯

  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小學勞動教育存在部分學校未開設勞動課程、課時缺乏、課程內容略顯單一、師資配備不足等問題。雖然總體上學校勞動教育正在緩慢發展,勞動教育也漸漸被教育工作者重視且趨於正規化,然而學校勞動教育依然存在着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少數學校的勞動教育依舊處在被忽視的狀態。另外,調查顯示,不少學校依舊是以傳統的教師講授的方式進行勞動教育,這種情況在郊區更加顯著。

  勞動教育課程作爲一門以經驗和實踐爲基礎的課程,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貼近生活的教育更能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根據地方和學校實際與特色,因地制宜地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學校要組織教師進行勞動教育教材的編寫,開展多樣的勞動教育活動,創新勞動教育的方式方法,實現學校勞動教育從求形式向要質量的轉變。

  (三)市區和郊區勞動教育課程開發與實踐存在差異

  市區和郊區學校在勞動教育課程開設比例上並無顯著差異,但在微觀的課程內容開發上郊區明顯優於市區。這主要是由於郊區學校能夠利用地理優勢,讓學生更多地走出學校,走向自然,而市區學校則更多地侷限於校內,課程開設形式較爲單一,內容也以勞動價值教育爲主。不過,市區也存在着自身的優勢,研究發現,市區學生會更多地從媒體等渠道獲取勞動知識與技能,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頻率也要高於郊區學生。這與市區更加開放的信息和文化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

  基於此,市區學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化優勢,不斷更新勞動教育內容,縮小市郊之間勞動課程開發的差距。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完善勞動教育網站的建設,及時向社會公衆公佈勞動教育資訊,擴大勞動教育的影響。而郊區學校可以將自己的優質課程資源向市區學校開放,邀請市區學校前來參觀交流,形成市郊互助的良好局面。

  (四)社會勞動教育缺乏,難以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

  從社會勞動教育的調查可以看出,無論是學生勞動認知的獲得,還是實際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在勞動教育方面做得還不夠,學生較少從社會媒體等渠道獲得勞動知識與技能,參與的社會勞動內容也略顯單一。社會勞動教育相比於學校與家庭勞動教育,總是被大衆忽視。與此同時,學校、家庭與社會勞動教育常常處於各行其是、很少溝通的狀態,這就使得勞動教育難以形成有效合力。

  應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之間的聯繫。學校應推動校內活動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可以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勞動;加強學校與企業、高等職業院校以及社會勞技中心的合作;政府有關部門還可以利用社區資源,建設社區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勞動觀。此外,家長和孩子共同觀摩參加一些社會勞動和學校勞動活動,不僅能讓孩子體會勞動過程,感受勞動魅力,更能拉近親子關係。這也會使家長更深刻地認識勞動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進而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家務勞動的觀念與技能。

  (五)勞動教育評價機制不完善,內容形式缺乏規範管理

  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內容與形式較爲單一,課時安排不足且師資缺乏,其原因還在於缺少標準的、可操作的評價機制。由於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的不完善,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指導與反饋作用,從而阻礙了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勞動教育評價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勞動教育課程內容與形式缺乏規範,同時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不利於勞動教育課程與教學的發展。

  針對這一問題,教育行政部門需要完善勞動教育評價機制,採用多元的、可持續的評價方式。如通過政策的倡導、相關的財政獎懲制度和措施的執行等方式對那些在勞動教育方面開展較好的學校和地區進行表揚和激勵,鞏固其成果、擴大其影響。在勞動教育專職教師的評價上,應該加快完善相應的評價標準,保障勞動教育專職教師的職業化發展。

小學生勞動教育研究報告 篇2

  “陶笛”是我國民族樂器的一種,歷史悠久,價格便宜,便攜輕巧、方便易學,又具備一定的藝術表現力。用“陶笛”來輔助音樂課教學,能夠激發小學生音樂課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掌握必須的樂理知識和音樂技能,提高學生“視唱”即讀譜、識譜、唱譜的能力,提升小學生的綜合音樂表現力。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一)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音樂課學習要掌握音樂基本要素,具備識譜、演唱等基本知識,在音樂聽覺感知的基礎上識讀樂譜,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運用樂譜。

  (二)結合目前我省實施的“體育、藝術2+1項目”,即通過學校組織的課內外體育、藝術教育活動,讓每一箇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能夠掌握二項體育和一項藝術特長,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一)音樂課中關於讀譜視唱訓練的必要性:視唱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學科之一,屬於識譜技能訓練,能夠調動學生獨立運用視覺、聽覺、感覺進行積極思維活動。通過視唱訓練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音樂和理解音樂的能力。

  (二)高新一小,在全校開展“陶笛”進課堂活動,教研室藝體教研員組織高新一小音樂組教師,以此項音樂實踐活動爲載體開展課題研究,探索“陶笛”輔助音樂教學對學生視唱能力和音樂素養髮展的促進作用。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一)研究目標

  用“陶笛”輔助音樂課教學:1.增進學生對民族樂器的瞭解,提高學生音樂課的學習興趣;2.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音高概念,提高學生視唱水平,能夠唱好旋律的音高、節奏等基本音樂要素。3.提高學生在節奏、音準、識譜、歌唱和樂器表演方面綜合的音樂表現力。

  (二)研究的具體內容

  1.研究“陶笛”應用於音樂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興趣增加課堂參與率,把全體學生普遍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有機結合起來,爲學生髮展音樂才能提供空間。

  2.根據新課程標準。通過“陶笛”輔助音樂課教學,有針對性的制定訓練方案,把視唱教學融入音樂課堂,促使學生視唱能力顯著提高。

  (三)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座談交流、問卷調查、課堂觀察等數據分析。

  2.行動研究法。把研究與教學相結合,在相應年級暗設對比班;組織課堂實踐,通過音樂視聽實踐幫助學生提高視唱水平;課題參研教師指導實驗學校學生,在課堂應用“陶笛”幫助識譜、唱譜。

  (四)研究步驟

  1.研究措施。1)確定課題組成員,圍繞實驗,組織音樂教改活動。2)採取實踐→學習→總結→實踐→再總結的.研究實踐過程。3)認真做好與課題相關的教研工作,完成各階段總結。

  2.實施步驟。1)準備階段:提出研究設想,規劃時間和具體步驟,制定研究方案。2)實驗階段:①分解任務,實施研究計劃。課題組成員分工,制定研究計劃、階段實施目標、組織研討活動。②全面實施,召開開題會、階段總結、研究探討、分析論證。3)總結階段:完成結題作品,課題研究成果報告及論文。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一)音樂課堂“陶笛”輔助視唱練習常態化的突破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藉助“陶笛”注重視唱體驗,充分激發小學生的音樂興趣,發揮其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的特點,讓學生在音樂實踐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喜歡音樂。

  (二)小學生對視唱練習的興趣顯著增強。音樂基礎知識增加、視唱技能進一步提高

  課堂觀察:通過歷時一年的小課題研究和課堂教學實踐,高新一小、高新三小的學生在小樂器“陶笛”的輔助下識譜能力大幅度提高。在音樂課堂觀察中發現能識譜、會唱譜的學生達到90%以上,這是課題研究的可喜成果,令人欣慰。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自如的使用“陶笛”來吹奏課本歌曲,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流利的演唱歌譜,兩所學校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掌握的比較好,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和視唱興趣顯著增強。

  (三)通過梳理總結形成“‘陶笛’輔助音樂教學提高小學生視唱能力的研究”的報告文集

  1.課題實驗的調查表兩冊(教師、學生各一)。在兩所學校對教師和學生分別做了問卷調查,將問卷的數據統計分析後梳理成冊。數據顯示:教師對“陶笛”輔助教學的認可度達到95%;學生對陶笛的喜愛程度達到99%(其中有個別信息不清的問卷按照統計);陶笛輔助教學促進學生對音樂課的喜愛。

  2.各類過程性資料及報告(課堂觀察報告、實驗報告)。幾位參研教師的優秀教學設計,遴選出共二十份,集結成冊。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了“陶笛”對課堂教學的輔助使用辦法;突出了學生識譜的教學策略;突出了課堂教學的反思,反思中重點總結“陶笛”輔助下學生識譜能力的提高。

  3.編輯了課堂教學案例圖文集。包含課堂教學實錄、藝術實踐實況的視頻、學生在陶笛的輔助下演唱歌譜表演活動的照片。有“陶笛”輔助教學的課堂教學實錄,學生識譜、唱譜的實踐活動和表演小視頻,將其刻錄成光盤,作爲研究資料;活動資料的影像照片集。

  4.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編寫了“十課”小學生課堂視唱訓練的簡易教材,爲進一步研究打下基礎(具體資料見附件光盤。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

  (一)存在問題

  1.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基礎參差不齊,視唱學習能力不強,特別是對高年級學生的視唱的興趣和主動性培養需提高。

  2.音樂教師課堂教學任務繁重,教學研究能力很有限,知識體系概念方法模糊不清,需要在實踐與研究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提高。

  (二)改進設想

  1.繼續採取多種多樣的小樂器進課堂來激發學生對視唱學習的興趣,通過長期堅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2.加強對課題實驗教師的學習和訓練,提高他們在課堂教學中邊實踐邊研究的能力,以便更好的引導學生對視唱的學習。

  總之,通過近一年的認真研究,課題組成員深刻認識到:學校音樂教學探索之路還很長,我們要做研究型、學者型的音樂教師。把我們的課題研究成果深化活化,繼續積累研究材料並進行量化分析,讓“陶笛”“豎笛”“小木琴”等更多的小樂器進課堂輔助教學,提高學生視唱能力,並對教學方法進行系統總結。課題組將在引領區域音樂教學研究,嘗試推廣成果等方面做出積極探索,爲進一步深化中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積累更多的經驗和資料。

小學生勞動教育研究報告 篇3

  爲了解我校大學生的睡眠狀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提供有益的參考,我校心理諮詢中心隨機抽取我校800多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採用《睡眠狀況自評量表(SRSS)》。主要包括睡眠時間、睡眠質量、睡眠不足、覺醒不足、入睡困難等方面。

  總體情況

  我校大學生睡眠狀況總體情況是睡眠狀況正常者(<23分),佔53.4% ,睡眠質量存在問題者佔46.6% 。其中輕度睡眠問題者(23-29分)佔38.3% ,中度睡眠問題者(30-39分)佔8.2%。說明我校大學生睡眠狀況不容樂觀,需引起注意。

  睡眠時間:

  你平均每晚大約睡多久呢?

  4%學生睡覺時間大於9小時,7-8小時佔52%,5-6小時佔42%,小於5小時佔2%。但是27.8%學生在凌晨之後才睡覺,大一學生睡眠時間最多,大四學生其次,大二、大三學生睡眠時間差不多。

  睡眠質量:

  您在睡眠後是否已覺得充分休息過了?

  約49%學生感覺睡眠後有充分休息過,51%學生沒有感覺到有充分休息過,說明我校學生睡眠質量一般。

  睡眠不足:

  您覺得平時睡眠足夠嗎?

  30%學生感到睡眠充足或正好,70%學生感到睡眠缺一些或不夠;說明大部分學生感到睡眠不足。其中大四學生睡眠不足程度高於大一、大二、大三學生,大三學生睡眠較充足。

  覺醒不足:

  您晚上已睡過覺,白天是否打瞌睡?

  約54%學生晚上睡過覺後,覺醒不錯,46%學生覺醒不夠,愛打瞌睡;其中,男生比女生更愛打瞌睡,大四學生最愛打瞌睡,大一、大二打瞌睡時間差不多,大三學生打瞌睡時間最少。

  入睡困難:

  您是否有入睡困難?

  74.4%學生很少有入睡困難,25.6%學生出現入睡困難。入睡時間在30分鐘內佔86.2%,超過30分鐘佔13.8%。

  影響您睡眠有哪些呢?

  調查顯示:舍友晚睡,動靜大,燈光亮(24.8%);生活無聊,無規律(20.5%);壓力大,過於焦慮(19.9%);容易被細小聲音影響(17%)是主要影響睡眠因素。

  您認爲是什麼壓力使你難以入眠?

  調查顯示:學習壓力、人際關係、感情壓力是導致我校學生難以入眠的三個主要壓力。

  如果您難以入眠會怎麼辦呢?

  如果難以入眠,大部分學生會聽輕音樂或者順其自然,少部分會與舍友聊天或數綿羊等來解決難以入眠。

  您失眠後的心境怎麼樣呢?

  35.7%學生失眠後表現無所謂態度,沒有無不適感;42%表現出心煩,急躁,甚至表現出心慌、氣短,乏力、沒精神、做事效率低。

  正常人的睡眠

  人體正常的睡眠時間爲5到10小時,成年人平均每晚睡7.5小時。正常睡眠時的基本規律是,正常成年人在睡眠一開始先進入NREM(非快相睡眠,下同),由淺入深,大概經過60~90分鐘後,轉成REM(快相睡眠,下同),REM持續時間只有10~15分鐘左右,然後又轉成NREM,就這樣週期性地交替出現NREM和REM,一夜出現4~6次,直到清醒爲止。

  睡前一小時你都在幹啥?

  沉迷於一場煽情的韓劇,還是捧着手機狂刷微信,或早早躺在牀上醞釀睡意。其實,睡覺是一項技術活,除了洗漱好,睡前一小時,也是很重要,爲了保證良好的睡眠,不妨換一種方式度過這重要的一小時。

  你在追劇?或者你是深夜手機黨?

  要按規定的作息睡覺。養成每天按時起牀和睡覺的生活規律,讓大腦形成一箇規律性的活動。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臥室裏避免強光、噪音,溫度適宜,不放鬧鐘。

  一定要睏倦時纔去睡,腦子還處於興奮狀態時別睡。可以嘗試在安靜的房間裏看些枯燥的書,等睏倦了再回到牀上休息。入睡前可以做些放鬆活動,如散步、聽音樂、喝一小杯牛奶等。可以洗個熱水澡或用熱水泡腳,做瑜伽等放鬆辦法,都有助於催眠。

  睡覺前不要接觸刺激性的食物、飲料,如辛辣食物,飲用咖啡、濃茶等。入睡前不閱讀帶刺激性的書報雜誌,更不要看刺激、驚險的影視節目,也不要在睡覺前想太多今天的煩惱與明天的工作。建議每天睡前把次日要做的事情做簡單的整理規劃,了卻“心事”再睡覺。

  失眠的人最好不午睡,否則可能影響夜間睡眠。如果已有午休的習慣,午睡時間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最多半個小時。失眠後千萬不要採用加長睡眠時間來補救,正確的做法是次日還是按原來的時間上牀睡覺,睏倦了很快就會入睡。

  不少人喜歡睡前玩手機、刷微博、微信。研究顯示,睡前玩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能使褪黑激素分泌量減少22%。褪黑激素減少會造成生物鐘混亂,引起失眠。因此,睡前一小時應先把電子產品關閉。

小學生勞動教育研究報告 篇4

  研究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

  據調查我國現有盲人500多萬,低視力近千萬人,尤其是在兒童及青少年當中,患病率極高。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最新數據表明,我國小學生近視眼發病率爲22.78%,中學生爲55.22%,高中生爲70.34%。更令人震驚的是,有份調查報告稱,國內因高度近視致盲者已達30多萬人。因此兒童及青少年近視的防治越來越爲學生、家長及社會所關注。爲什麼患近視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孩子們的眼睛到底是怎麼近視的?僅僅是不良用眼習慣造成的嗎?

  二、導致眼睛近視的原因有:

  1看電視距離太近

  2看電視的時間太長

  3所看電視的畫面濃度太深

  4寫作業時的姿勢不正確

  5在光線太強的陽光下看書

  6在光線太弱的光下看書

  7長時間的在電腦前

  8不合理飲食

  9看激光

  10在車廂裏看書

  11遺傳因素

  12不認真做眼保健操

  三、大多數人都是平時不注意保護眼睛而導致近視的。研究結果表明,近視眼是人眼對當代環境的適應性改變,它的發生與發展與日益增加的近距離用眼活動的環境密切相關,與攝入營養成分的失衡密切相關。而不正確用眼,不注意用眼衛生(如看電視和上網過長等)是現代兒童近視大增的主因。

  四、研究結果: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當今的中學生近視率不斷上升,而中學生們對近視這一現象並不加以重視。甚至有人認爲近視怎樣,戴副眼鏡不就得了。還對近視無所謂,錯上犯錯。許多人常將其歸咎於不良的用眼習慣,如看書距離不當、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表明,飲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誘發青少年近視的重要因素。

  五、建議

  (一)看書時作姿要端正,光線要充足。讀寫要坐到離課桌一尺,胸離課桌一拳,眼離課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車或行走的時候看書,不要躺下看書。讀寫1小時要遠眺10分鐘或到戶外走動,調節眼睛肌肉。

  (三)時常佩帶一些滴眼液,如:珍視滴眼液,明目滴眼液,珍珠滴眼液等。在課間十分鐘堅持做眼保健操。

  (四)儘可能少上網或看其他輻射性強的東西。注意作息時間的安排,不能讓眼睛長期處於疲勞狀態。

  (五)不偏食,少喫辣的食品,多喫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專醫作檢查,聽從儀醫師的指導,逐步矯正視力或防止近視度加深。

  六、體會

  爲有效預防近視等眼病:一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合理飲食,鍛鍊身體,保障身心健康;二要糾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三要定期到眼科醫院檢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視眼患者,及時發現眼病,以便早發現、早治療。視力關係着我們的一生,我們要愛護我們的眼睛,不讓我們將來後悔。面對21世紀視覺危機的挑戰,我們要勇於接受挑戰,戰勝敵人!

小學生勞動教育研究報告 篇5

  1.問題的提出:

  我從電視上看到了喝飲料的害處,又想到我也是不折不扣的“可樂迷”,現在牙齒出現了一些症狀,我想,小學生喝可樂的傷害有沒有。所以,我對此展開了調查。

  2.調查方法:

  (1)從網站上瞭解中小學生喝可樂的害處。

  (2)通過電視的新聞聯播上,瞭解中小學生喝可樂,現在是什麼樣子。

  3.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的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通過互聯網調查

  小學生喝可樂的害處

  喝可樂多會牙齒受到腐蝕兒童飲可樂有害。

  可樂中含有咖啡因,1瓶340克的可樂型飲料含有咖啡因50~80毫克。有人做過試驗,成年人一次口服咖啡因1克以上,可以引起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呼吸加快、心動過速、失眠、眼花、耳鳴。即使1次服用1克以下,由於胃黏膜受到刺激,也會出現噁心、嘔吐、眩暈、心悸、心前區疼痛等中毒症狀。

  通過電視的新聞聯播

  小學生喝可樂,現在是什麼樣子。

  呼吸加快、心動過速、失眠、眼花、耳鳴。會出現噁心、嘔吐、眩暈、心悸、心前區疼痛等中毒症狀。一項研究顯示,汽水會加速骨質流失,尤其愛喝可樂的少女,骨折的幾率是不喝汽水者的5倍!

  4.結論:

  喝可樂多會牙齒受到腐蝕兒童飲可樂有害。可樂中含有咖啡因,1瓶340克的可樂型飲料含有咖啡因50~80毫克。有人做過試驗,成年人一次口服咖啡因1克以上,可以引起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呼吸加快、心動過速、失眠、眼花、耳鳴。即使1次服用1克以下,由於胃黏膜受到刺激,也會出現噁心、嘔吐、眩暈、心悸、心前區疼痛等中毒症狀。小兒對咖啡因較成人更敏感,所以不要給孩子喝可樂型飲料。少女謹防骨質疏鬆。一項研究顯示,汽水會加速骨質流失,尤其愛喝可樂的少女,骨折的幾率是不喝汽水者的5倍!

  專家指出,可樂中的磷酸可能是造成易骨折的原因,磷酸對骨質有害,因爲磷酸對鈣的新陳代謝和骨質有不利影響。所以,我們儘量不要接觸可樂,因爲我們對可樂很敏感。

小學生勞動教育研究報告 篇6

  一、問題的提出

  據調查我國現有盲人500多萬,低視力近千萬人,尤其是在兒童及青少年當中,患病率極高。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最新數據表明,我國小學生近視眼發病率爲22.78%,中學生爲55.22%,高中生爲70.34%。更令人震驚的是,有份調查報告稱,國內因高度近視致盲者已達30多萬人。因此兒童及青少年近視的防治越來越爲學生、家長及社會所關注。爲什麼患近視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孩子們的眼睛到底是怎麼近視的?僅僅是不良用眼習慣造成的嗎?

  二、導致眼睛近視的原因有:

  1看電視距離太近

  2看電視的時間太長

  3所看電視的畫面濃度太深

  4寫作業時的姿勢不正確

  5在光線太強的陽光下看書

  6在光線太弱的光下看書

  7長時間的在電腦前

  8不合理飲食

  9看激光

  10在車廂裏看書

  11遺傳因素

  12不認真做眼保健操

  三、大多數人都是平時不注意保護眼睛而導致近視的。

  研究結果表明,近視眼是人眼對當代環境的適應性改變,它的發生與發展與日益增加的近距離用眼活動的環境密切相關,與攝入營養成分的失衡密切相關。而不正確用眼,不注意用眼衛生(如看電視和上網過長等)是現代兒童近視大增的主因。

  四、研究結果: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當今的中學生近視率不斷上升,而中學生們對近視這一現象並不加以重視。甚至有人認爲近視怎樣,戴副眼鏡不就得了。還對近視無所謂,錯上犯錯。許多人常將其歸咎於不良的用眼習慣,如看書距離不當、光太暗、持久用眼等。但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表明,飲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誘發青少年近視的重要因素。

  五、建議

  (一)看書時作姿要端正,光線要充足。讀寫要坐到離課桌一尺,胸離課桌一拳,眼離課本一尺。

  (二)不要在坐車或行走的時候看書,不要躺下看書。讀寫1小時要遠眺10分鐘或到戶外走動,調節眼睛肌肉。

  (三)時常佩帶一些滴眼液,如:珍視滴眼液,明目滴眼液,珍珠滴眼液等。在課間十分鐘堅持做眼保健操。

  (四)儘可能少上網或看其他輻射性強的東西。注意作息時間的安排,不能讓眼睛長期處於疲勞狀態。

  (五)不偏食,少喫辣的食品,多喫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A,D的食物。

  (六)定期到眼科專醫作檢查,聽從儀醫師的指導,逐步矯正視力或防止近視度加深。

  六、體會

  爲有效預防近視等眼病:

  一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合理飲食,鍛鍊身體,保障身心健康;

  二要糾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

  三要定期到眼科醫院檢查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視眼患者,及時發現眼病,以便早發現、早治療。視力關係着我們的一生,我們要愛護我們的.眼睛,不讓我們將來後悔。面對21世紀視覺危機的挑戰,我們要勇於接受挑戰,戰勝敵人!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