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民風民俗的調查研究報告(精選3篇)

關於春節民風民俗的調查研究報告 篇1

  一、春節:

  1、儀式:

  ⑴祭竈:

  農曆十二月廿四,家家戶戶還要“拜鑊竈佛”。據說這天是竈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凡人功過的日子,據說竈神貪喫,只要有糖喫,他的嘴就會被封住,所以祭竈都少不了麥芽糖,爲的是竈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說壞話。

  ⑵撣新:

  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前後,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溫州全城家家戶戶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曬物,準備乾乾淨淨迎春。

  ⑶貼春聯:

  除夕那天,各家大門、屋柱和房窗兩邊都用紅紙貼上春聯,俗叫“門對”。門楣上貼四個字,俗叫“橫批”,單扇門貼“大吉”兩字。正屋、廳堂、書齋以及豬、羊、牛欄,都貼上不同內容的春聯,內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業豐收。

  ⑷開門炮:

  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爲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裏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中雲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

  2、慶典:

  端午節全國各地都有划龍舟活動,這個劃旱龍活動都是在春節之後的,但限於學識所限,我對溫州地區所謂的旱龍活動並不瞭解。

  按照我們本地方言稱之爲“劃廊船”(注意,這三個字也只是個人推測而已,非常抱歉,如果有哪位朋友對這裏的傳統民俗比較瞭解,請給與本人批評指正,萬分感謝。)

  這裏有個郭元帥,指的是本地的一位老祖先,當然,已經被神話過的人物。

  在我們這裏,基本上每個村子裏都有祠堂,供奉的着本姓氏祖先的神位。

  同時,在村裏還會有宗廟,裏面會有道教神仙的神位,比如陳十四娘娘,還有護佑本地生靈的“本地爺”。這位郭元帥也應該屬於本地爺之類的人物。

  看看板凳龍的'頭部吧,兩面旗幟。八卦圖下面有“風調雨順”四字,另外一面旗幟上是“國泰民安”。看看上面的木刻人物吧,不禁讓人想起舊式傢俱。板凳龍的後面,就是旱龍風俗中的主角了!如果哪家有新的喜事,就會準備一條紅布,要掛到大的旱龍上面去,這個叫掛紅。這個非常重要。

  貢品用來祭祀、祈福。元寶,在每戶的儀式之後,要燒掉。旱龍在全部儀式結束之後,會被付之一炬。

  3、敬拜:

  望正月:縣西從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看望岳父母、舅父母、幹父母,兼行拜年,俗稱“望正月”。禮物以鬆糕或搗糕爲主,其次爲魚、肉。此外,還有荔枝、桂圓等的紅封元寶紙包。習俗規定老親四樣,新親六樣。回盂禮品除兩個紅封紙包外,還有茶食包和柑橘、荸薺之類。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在內)長輩親戚,一般都在燈期開始前回拜。倘婿、甥、乾兒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人,則可遣兒子前去回拜。凡正月第一次探親訪友,不論輩分高低,都須攜紅封元寶包兩個。被探望者必須泡茶,煮點心,甚或設宴款待。否則,習俗認爲失禮。

  4、祈禳:

  ⑴春節,俗以五天爲期,也就是正月初一至初五。但農村到燈期終盡前都叫“正月頭”,有與元宵連而稱之的習慣。初一清早起來燃放雙聲爆竹三個,或兼放百子炮一串,俗稱“開門炮”,表示迎接新年。家庭主婦也隨着起來燒佛茶,盛以江西瓷盞,供於家先與六神神位之前,並焚香燃燭,三拜而止。繼煎紅棗,以備款待拜年客人。老年人或當家人一起牀便到社廟或附近寺院點佛燈,而且還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的習俗,祈求保佑新年吉利。

  ⑵拜六神: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竈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爲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⑶接三神:拜過六神後,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後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5、禁忌:

  在樂清,初一不出本地探親訪友。白溪等地連初二也列爲禁忌的日子,如有入鄉不問俗者貿然登門,必將受到當面指責。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幹父母,兼行拜年,俗稱"望正月"。初一不掃地,倘非掃不可,則須由外向內施帚。三日內不得出尿盆糞桶。五日內不得敲擊地盤,即桶之類的事,也須在地盤外進行。

  6、飲食:

  在樂清,“除夕”俗稱爲“廿九黃昏”或”三十日黃昏”。爲歡度這個節日。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各種過年食品,如要搗制年糕,故又稱年糕爲“搗糕”。在搗年糕之前,須擇日撣掃住宅,俗稱“撣新”或“換新”。除夕晚餐,先行祭祖,俗稱“作除夕節”、然後以祭餘的菜餚舉行聚餐,俗稱“喫分歲酒”。

  雁蕩一帶,正月初一早餐喫糉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鍋米糉,等歲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據說,喫糉子有兩義,一是因爲糉和"宗"同音,取懷念祖宗之意;二是因爲糉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樂清,一般人家用紅棗、柿餅、湯圓。在白石鎮,初一晚餐喫湯包、糊邋羹、狀元糕。入睡時,牀前擺鞋,求天宮賜福。

  二、元宵節

  1、儀式:

  “火樹光騰城不夜,銀花焰吐景長春。”樂清西鄉一帶有着劃龍船的傳統習俗,一般都是正月初八上燈,正月十七光燈,而龍檔正月初一就開始拼裝。龍檔隨着龍船出遊,鑼鼓開道,吹吹打打,好不熱鬧。中央電視臺來樂清市拍攝“千年古縣”時,這條古老龍檔就吸引了他們的目光,被搬上央視的熒屏。

  元宵節,樂清各地民俗是以劃龍檔、抬龍船來歡慶元宵,祈求幸福平安。每當正月元宵節前,樂清民間各地紛紛拿出不同的民俗活動,大鬧元宵節。2月15日晚,位於樂清市偏遠山區——四都鄉瑪瑙村的舞龍現場人潮似海,鬧元宵到深夜才結束。當晚,有200位瑪瑙村民舞起了109節200多米長的“泥鰍龍”,這兩條用竹絲與紙張,以現代與古代的不同工藝製作的龍,屬瑪瑙村獨有,據說是爲了紀念明朝巡河御史薛宗澄,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

  蒲岐人扮抬閣也有幾百年的歷史,抬閣是指在特製木架上立男女兒童裝扮的戲曲人物。如今抬閣經過變遷,在童男童女帽子上安裝了電珠,夜色中,電光閃爍,更添風采。據悉,蒲岐抬閣於20__年入選樂清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如今該鎮每年都舉辦一兩次。

  白石鎮劃龍船。白石鎮劃龍船紅紅火火迎新年。游龍色彩鮮豔,渾身散發着絢麗的光彩。

  馬良人舞龍檔。正月舞龍檔在樂清馬良村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近35年來更是從未間斷。正月裏,逢村民結婚生子蓋房,龍檔都會到場祝賀,同時也有祈願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含義。

  2、慶典:

  元宵節即正月十五。元宵迎燈是傳統習俗。主要的燈有下列幾種。

  ⑴龍船燈盛行於縣西。龍船燈,下有弧形木條,俗稱“龍船採”,整個骨架就是以此爲“脊柱”由竹條和篾絲構成。前頭,下有口狀部分,含珠垂須,作爲龍的象徵性標誌,故稱“龍船”;上有亭臺樓閣,內裝戲曲人物,故又稱“樓船”。左右和後方系複壁狀結構,內壁貼透光白紙,外壁貼欄式淡綠色刻紙圖案。上插各色三角小旗。內點許多燭燈。還有一種左右和後方也扎亭臺樓閣,並把其中所有戲曲人物各以細鐵絲分別聯結在龍船採上所裝的一箇機關中。以手搖動機關,所有戲曲人物便一齊開始表演。這種龍船,俗稱“首飾龍”或“手扇龍”,因而又稱前者爲“平龍”,以示區別。另有一種和龍船配套的燈叫“龍船月”,因它的形狀像上弦的月亮,故名。龍船月的體型很小,沒有亭臺樓閣,也不貼飾刻紙圖案,只在左右兩邊繪以龍鱗。

  ⑵檔也稱“檔龍”。由一截截厚(俗稱檔身)薄(俗稱檔板)相間的狹長木料,以木雕戲曲人物的座柄爲栓聯結起來,屈伸自如。檔的兩頭分別裝有鏤雕、浮雕和漆繪兼施的龍頭龍尾。檔板上裝燈籠和旗杆,杆頂系三角小旗和銅鈴。檔身下裝木柄,供人握持負行。檔身和檔板各有圖案花紋,或雕或繪。檔的長短不一,以十一至十七人負行。所謂龍燈,其實是指檔。檔以縣西爲最多。凡山區都盛行“板凳龍”,以芙蓉最著名。板凳龍與檔類似,但沒有精緻的雕刻,甚至白溪的龍頭龍尾還是用篾編紙糊的。

  ⑶滾龍爲十多個橫筒狀篾骨篝燈,上以整幅的紅色或黃色綢布聯結起來,前裝龍頭,後裝龍尾。兩盞燈相隔約六米,燈下裝有木柄,供握持負行或舞蹈。舞的形式是模仿蛇、鱔等爬蟲屈伸、結解的動作和還原動作。這種燈散見於全縣各地。

  ⑷魚燈通常以十二盞組成一隊,俗稱“十二化龍”。魚燈是仿照江海中幾種常見的魚製成,紙糊篾骨,以彩色繪鱗,下裝木柄,供握持負行或舞蹈。舞蹈所表演的是模仿魚類個體和羣體的各種泅水動作。這種燈散見於全縣各地。

  ⑸馬燈仿馬的形狀製成,分兩部分,分別綁在人體前後,人居其中,走起來煞像騎馬。“騎馬”的都是少年兒童,俗稱“馬頭軍”。馬燈的活動稱調馬燈,也稱跑馬燈或走馬燈,起源於縣西的嶼頭村,這和該村世代有許多善弄絲竹的道士分不開的。表演的有《哪吒落山》《高機和吳三春》等戲曲。民國15年(1926年),縣西馬道村繼起,以表演《昭君出塞》著名。扮昭君的唱,其作的和。馬頭軍手執馬鞭,按“8”等字陣用舞蹈動作前行,並有單打、雙打、倒走等武功動作配合。曲詞優美動聽,感染力很強。

  ⑹長龍紙糊篾骨,以彩色繪鱗,像一條完整的龍纏在毛竹上,俗稱“龍纏柱”。迎時由數人豎竹持行,並有火炬配合。這種燈僅流行於樂成鎮。

  ⑺走馬燈用許多幅駿馬或戲曲人物的剪紙圖像,裝於六角、八角或圓形紙燈中,借燭光放出的熱量,促使空氣流動而轉動風輪,連續映現出圖像。這種燈以大荊鎮最著名。此外,大荊還有宮燈、紗燈、獅子燈、鯉魚燈、蝦燈、蟹燈和提燈等。

  ⑻扎肉燈虹橋、大荊兩地,在迎燈行列中,都有彪形大漢數人,做武士打扮,即頭戴兜鍪,足纏綁腿,兩臂向左右伸直,並扎入鐵鉤,懸以香爐,以木叉拄於腰間,表示受陰司處罰。

  ⑼抬閣抬閣似敞車車廂而稍小,且攔板也比較矮,四周披緞或布,上蓋木板爲“戲臺”,兩旁有木槓供抬行。凡戲曲人物都是當地的少年兒童所扮,他們藉隱蔽的鐵條、木頭等支撐,以固定手足動作。另外,也有步行演出的。我縣抬閣流行於蒲岐、南嶽兩地,歷史悠久,爲羣衆所喜聞樂見。

  ⑽拔龍馬正月初八上午,樂成鎮北門七聖殿(祀“竹林七賢”)的神佛坐騎和龍被拖出在街上奔跑,俗稱“拔龍馬”。初九起抬長龍在街上游行,兩龍或數龍相遇,各力舉以比高,夜間還燃篾纜、打火球進行配合,直到十五日始止。

  ⑾鰲山元宵前後,大荊關帝廟演戲頗稱熱鬧,而東門娘娘廟的“鰲山”,更是熱鬧非凡。鰲山以竹木爲架,扎有山嶽、城牆、房屋等,糊上彩紙,配以各種戲曲和民間故事人的。人物頭像用泥捏塑,繪以油彩臉譜,穿上彩紙衣服,並有禽獸等動物。後臺設置綆盤,用鋼絲、繩線繫住鰲山上的人物。當綆盤旋緊時,全體人物開始表演動作,栩栩如生。節目有《岳飛槍挑小梁王》、《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等。民間故事則有《鄉下人進城》、《和尚關箱子》、《破雨傘擋老虎》等。臺後還有鑼鼓、樂器配合,熱鬧非凡。

  ⑿送墳燈至十五夜,家家戶戶點起蠟燭,俗叫間間亮。牆壁門窗、水缸頭、米缸腳和菜櫥、牀前等處,無不燭光融融,十分明亮。是夜,家家都做甜或鹹的“糊糟羹”喫。大荊各地還有送墳燈的習俗,即全家出動,將一盞點有紅燭的紙燈送到山上,插在祖先墳頭,讓祖先共度人間元宵節。

  3、祈禳:

  祭祖:元宵節,芙蓉各地還有祭祖的習俗。是日,把祠堂打掃乾淨,張貼對聯,懸掛珠燈、紗燈並祖先容圖。設八仙桌數張和牲架二副於中堂,供上食品和豬羊。由輩分最小、年紀最大的長房子孫主祭。士人爲贊禮,宣讀祭文。祭畢聚餐,酒席多達數十桌。是日,凡男丁年滿十六的,由宗族賜“字”,年滿六十的,賜“號”。

  4、飲食:

  元宵節喫元宵是我國民間傳統習俗。湯圓是節令食品,也是一種吉祥食品。取其“團”、“圓”之音,寓意團團圓圓,有“圓滿”的象徵。明清時期在正月十五喫湯圓還是一種時尚。

  喫元宵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不過最早的上元應時食品不叫元宵,其形狀也不一樣。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南北朝時,上元節喫“豆糜”或油糕。到了唐代則是喫一種用面作成繭狀的麪食,已接近於現在的元宵。北宋時,出現“煮糯爲丸、糖爲臛”的喫法,也就是圓子。宋·周必大的《平園續稿》書中有:“元宵食浮園子,前輩似未曾賦此”的記載

  樂清常食的湯圓品種不少,可分爲有餡與無餡,有餡的湯圓又可分爲甜味與鹹味。甜的有餡湯圓,內包豆沙、棗泥、麻心、五子仁等,鹹的則內包肉糜,是當地人最喜歡喫的品種;無餡的湯圓,又可分爲細顆料湯圓、汆糖圓與油爆圓等。

關於春節民風民俗的調查研究報告 篇2

  調查目的:

  利用春節走親訪友的機會,瞭解春節民俗。

  調查時間:

  20xx年2月1日—2月24日

  調查方式:

  1、談話的方式,諮詢長輩。

  2、幫爺爺奶奶幹活,親身感受新年的到來。

  3、上網查閱資料,瞭解春節民俗。

  一、辭竈

  臘月二十三這天,我和爺爺一起上街買了許多好喫的,但爺爺說最主要的是別忘了買糖瓜,我問爺爺爲什麼一定要買糖瓜呢?

  爺爺告訴我說:“民間傳說,這天竈王爺要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家功過,辭竈便是送竈王爺起程。但這次送其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家事,雖然平時對他很好,且要求他上天說些好話,但是否真的只說好話不說壞話,心裏沒有個底。因此,在爲竈王爺送行時,便變着法子伺候這位竈王爺。所以人們會用花生、瓜子、點心等供品祭竈,意思是讓竈王爺吃了嘴變甜,上天去只說好話,不說壞話。大多人數在祭竈時,會在竈王爺神像前供一箇用麥芽糖做的糖瓜,想用這個粘牙粘嘴的糖瓜,粘住竈王爺的嘴,使其難於啓齒,免得他上天去胡說八道招惹是非”。

  到了晚上,奶奶忙着擀麪條,麪條還是用好幾種麪粉擀成的,奶奶告訴我,在我們的家鄉流傳這樣一句話“竈王老爺本性張,一年一碗雜麪湯”這天晚上的晚飯就是雜麪麪條,竈王爺走之前要喫碗雜麪湯的。哦,原來是這個意思啊!

  二、貼春聯

  臘月二十七這天我和爺爺忙着寫春聯、貼春聯。今年的春聯可是我親手寫的,“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人間福滿門”這幅對聯表示的是美好的祝福願望,除夕過後便又是新的一年了,“天”又增了歲月了,而人都有“一年過去了,又長了一歲”,還表達有美好的願望,一年之初是春,所以“春滿人間”,“福滿門”是美好的祝願。接着我又寫了好多大大小小的“福”字,等墨幹了以後我就和爺爺一起貼春聯和福字。“爺爺,你把福字貼倒了”我看見爺爺正在把福字倒着貼。“哈哈,這是因爲福到了。”爺爺笑着回答。哦,原來是這樣,我明白了其中的含義,貼完春聯後我打開電腦查詢了春聯的來歷。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倒貼福字的說法有很多種:一箇傳說起源於清代恭親王府。相傳正值春節前夕,爲了迎接新年,恭親王府的管家照習俗寫了幾個福字,讓手下的人貼在王府個個門上,有一箇人不識字,竟把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恭親王福晉見了很生氣,想懲罰那個下人。聰明的管家覺得於心不忍,就上前說道:“福倒,福到!真是大吉大利啊!恭祝主子福壽安康!”恭親王福晉聽了,心裏很是高興,說道:“沒想到你們這些下人還挺聰明的。”他非但沒有懲罰那個下人,還賞賜了他和管家。從此,倒貼福字的’說法傳揚開來,成爲一種習俗。

  三、除夕

  12點的鐘聲剛敲響,爸爸就去點響了鞭炮,“啪”“啪”……聲音真大,我趕緊捂住了耳朵。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放完鞭炮後奶奶已經下好了餃子,我們全家坐下開始喫餃子了,我剛喫一口就發現了包在餃子裏面的年糕,爸爸卻吐出一枚硬幣來,原來爲了吉利,媽媽和奶奶包的餃子裏面放了硬幣、紅棗、年糕。據說喫到硬幣就是要發財,喫到紅棗就會事事順利,喫到年糕就會步步登高。看來今年爸爸會發財,而我的學習成績會步步登高的。

  查資料得知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箇晚上。這天晚上全家會聚在一起喫年夜飯、看春晚、放鞭炮等。

  四、拜年

  鞭炮聲響了整整一箇晚上,初一的早上,我在震耳的鞭炮聲中早早的起牀了,穿上新衣服,看見爸爸、媽媽也都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先給爺爺、奶奶拜年,爸爸告訴我應該給爺爺和奶奶磕頭,奶奶給我找了一塊正方形的坐墊,鋪在地上,我跪在上面一邊給爺爺奶奶磕頭,一邊說着:“給爺爺奶奶磕頭,祝爺爺奶奶身體健康”。奶奶笑着把我拉起來,塞給我一箇大紅包。

  通過查閱資料我瞭解了許多拜年的知識。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磕頭即古人所說的跪拜禮。跪拜禮是中國古代社會最常見的一種禮節。每到春節,大年初一給長輩磕頭,皆以行跪拜禮爲尊。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五、元宵節

  元宵節當然離不了元宵,今年的元宵奶奶要親手做,我和媽媽當助手,我們把花生、核桃、黑芝麻搗成糊狀做成丸子狀,奶奶就把丸子上面滾上了好幾層糯米粉,一箇個元宵很快就做好了。

  爲什麼元宵節要喫元宵呢?我查看了資料,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的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被稱爲“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喫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民間過元宵節喫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調查結論:通過這個調查活動,使我更多的瞭解了我們中國春節的習俗,這些習俗其實就是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未來的美好祝願。

關於春節民風民俗的調查研究報告 篇3

  爲了解四川人民怎樣過春節,以及對春節期間社會治安、出行、消費等方面的認知評價,四川省統計局民調中心於20xx年2月初,在全省範圍內組織開展了“四川人民過春節”專項調查,旨在爲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瞭解相關民情民意提供參考依據。

  調查採用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的方式,隨機抽取了年齡在18-70歲之間的城鄉常住居民進行訪問,共計完成有效樣本3000個。從受訪者的基本情況看,城鎮居民佔53.0%,農村居民佔47.0%;家庭生活屬於當地中等以上水平(包括中等偏上和上等水平)的佔12.2%,屬於中等水平的佔54.9%,屬於中等以下水平(包括中等偏下和下等水平)的佔32.9%。受訪者的性別、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等分佈合理,保證了調查樣本的代表性。

  調查結果表明:受訪者對20xx年春節的滿意率以及對春節期間治安、消費、省內景區景點等評價均較高;另一方面,春節期間出遊的趨勢愈發明顯,交通出行的便捷程度還有待改善。

  一、近九成受訪者表示春節過得滿意,中等以下生活水平受訪者滿意率相對略低

  當問及受訪者20xx年春節過得怎麼樣時,選擇“非常滿意”的佔26.3%,“比較滿意”的佔24.3%,“基本滿意”的佔38.2%;表示“不太滿意”、“很不滿意”分別佔7.2%、4.0%。調查顯示,受訪者對20xx年春節的滿意率爲88.8%。

  分城鄉看,城鎮受訪者的滿意率爲90.3%,比農村受訪者滿意率(87.1%)高3.2個百分點。分家庭生活水平看,中等生活水平受訪者滿意率最高,爲92.1%;其次是中等以上水平,爲90.8%;中等以下生活水平受訪者滿意率最低,爲82.7%。

  進一步追問對20xx年春節過得“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受訪者其原因時,主要反映:

  1.節日氣氛不濃,單位也不組織團年;

  2.物價高、春節花錢較多;

  3.經濟困難,仍有老闆拖欠工資現象;

  4.沒有休假或假期太短,不能與親友團聚;

  5.燃放煙花爆竹影響睡眠、生態環境變差;

  6.過節應酬過多等。

  二、受訪者高度認可居住地附近治安狀況,城鎮優於農村

  當問及受訪者春節期間居住地附近的治安怎麼樣時,選擇“非常安全”的佔40.1%,“比較安全”的佔31.5%,“基本安全”的佔25.0%;認爲“不太安全”、“不安全”的分別佔2.2%、1.2%。調查顯示,受訪者對居住地附近治安的認可率爲96.6%。

  分城鄉看,城鎮受訪者的認可率爲97.6%,比農村受訪者認可率(95.5%)高2.1個百分點。

  進一步瞭解認爲居住地附近治安“不太安全”和“不安全”的受訪者其原因時,主要反映:

  1.小偷較多,如西昌市;

  2.公共場所、景點缺少巡邏人員,秩序較差、治安不好;

  3.有打架鬥毆、搶劫、吸毒、賭博等現象;

  4.有人在大街上放鞭炮,比較危險。

  三、93.5%的受訪者滿意春節期間購買的商品或服務,生活水平越高的受訪者滿意率越高

  調查顯示,對春節期間購買的商品或服務“非常滿意”的受訪者佔24.3%,“比較滿意”的佔34.7%,“基本滿意”的佔34.5%,三者相加爲93.5%;表示“不太滿意”、“很不滿意”的分別佔4.5%、2.0%。

  分城鄉看,城鎮受訪者滿意率爲94.4%,比農村受訪者滿意率(92.4%)高2.0個百分點。分家庭生活水平看,生活水平越高滿意率越高:中等以上生活水平受訪者滿意率爲96.4%,中等生活水平受訪者滿意率爲94.4%,中等以下生活水平受訪者滿意率爲90.7%。

  進一步瞭解對春節期間購買的商品或服務“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受訪者其原因時,主要是:

  1.物價偏高,餐飲、出租車、洗車、美容等價格上漲;

  2.部分商品質量不好;

  3.商家服務態度不好;

  4.網購送貨慢;

  5.城裏很多店鋪關門,購物不方便。

  四、46.5%的受訪者認爲春節期間交通出行方便快捷,城鎮明顯高於農村

  當問及受訪者春節期間交通出行是否方便快捷時,選擇“非常方便快捷”的佔18.2%,“比較方便快捷”的佔28.3%,兩者相加爲46.5%,與20xx年類似調查結果相比有所下降;表示“一般”的佔29.4%,認爲“不太方便快捷”、“不方便快捷”的分別佔11.9%、12.2%。

  分城鄉看,城鎮受訪者認爲春節期間交通出行方便快捷的佔51.0%,比農村受訪者(41.2%)高出8.8個百分點。

  進一步瞭解認爲“不太方便快捷”和“不方便快捷”的受訪者其原因時,主要集中在:1.車流量過大,堵車問題特別突出,尤其是熱點旅遊景區、大寺廟、高速路等;2.路況不好、道路狹窄,尤其是鄉村道路;3.出租車、網約車大量減少,同時還存在出租車拒載、亂喊價等情況;4.運營公交車輛停運、超載、不按時發車,購買火車票困難,羣衆出行不便;5.車主不遵守交通規則,維護交通秩序的人手不夠,交通事故頻發,交警處理不及時等。

  五、35.3%的受訪者在春節期間出遊過,其出遊方式主要是自駕旅遊;受訪者的’主要出遊地區近九成在川內,峨眉山–樂山大佛、西昌–邛海等景區最熱門,對省內景區景點的總體滿意率爲91.2%

  調查顯示,35.3%的受訪者表示春節出遊過,與20xx年調查結果相比,呈穩步增長趨勢。分城鄉看,城鎮受訪者出遊比例爲45.3%,比農村受訪者(24.0%)高21.3個百分點。分家庭生活水平看,生活水平越高出遊比例越高: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的受訪者出遊比例爲48.0%,中等生活水平的爲38.4%,中等以下生活水平的爲25.3%。

  當問及出遊受訪者其出遊方式時,選擇自駕旅遊的比例最高,達64.9%;其次是走親訪友旅遊,佔17.1%;第三是個人揹包旅遊,佔13.1%;其他出遊方式主要是路過景點順便遊覽、和親友一起旅遊。與20xx年的調查結果相比,出遊方式更進一步趨向於自駕旅遊。

  當問及出遊受訪者主要在哪些地區旅遊時,選擇本市州(不包括居住的縣市區)的比例最高,佔34.9%;其次是省內(不包括居住的市州),佔34.7%;第三是本縣(市、區)內,佔18.7%;選擇省外和境外的分別佔10.7%和1.0%。調查顯示,88.3%的受訪者主要在省內出遊。與20xx年的調查結果相比,受訪者出遊的地區跨度明顯更大了。

  當問及在省內出遊的受訪者,其出遊的主要景區(景點)時,選擇各景區的比例較分散,其中峨眉山–樂山大佛、西昌–邛海、閬中古城、都江堰–青城山、成都武侯祠大廟會、九寨溝的比例相對較高,其他主要是碧峯峽、蜀南竹海、興文石海、畢棚溝、錦裏、黃龍溪、汶川北川地震遺址博物館等景區景點,以及各地的廟會燈會、名山、湖泊、古鎮、遊樂場、名人故里等。

  調查還顯示,受訪者對省內景區景點的滿意率爲91.2%(其中,“非常滿意”佔26.3%,“比較滿意”佔32.6%,“基本滿意”佔32.3%),對峨眉山–樂山大佛、西昌–邛海兩大最熱景區的滿意率相對較低,分別爲87.5%、86.5%;表示“不太滿意”、“很不滿意”的分別佔7.0%、1.8%,其主要原因爲:1.景區人多、比較擁擠,景區安全提示不夠、缺少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存在安全隱患,有遊客被酒駕車輛撞倒現象;2.交通擁堵,停車不便;3.景區部分區域無法遊覽,工作人員態度不好,服務質量待提高;4.消費高,喫住不方便。

  六、近八成受訪者春節給出了“壓歲錢”,“壓歲錢”在500元及以下的最多

  調查顯示,76.2%的受訪者表示給出了壓歲錢(其中“500元及以下”的佔25.2%,“501-1000元”的佔17.7%,“1001-20__元”的佔16.7%,“20__-5000元”的佔12.5%,“5000元以上”的佔4.2%),23.8%的受訪者表示沒有給出(其中,“沒有給”佔16.7%,“沒有給,還收到了壓歲錢”的佔7.1%)。

  分城鄉看,80.3%的城鎮受訪者給出了壓歲錢,比農村受訪者(71.6%)高出8.7個百分點。分家庭生活水平看,生活水平越高給出壓歲錢的比例越高: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的受訪者給出壓歲錢的比例爲87.4%,中等生活水平的爲78.1%;中等以下生活水平的爲68.9%。

  七、在春節休假的天數中,“4-7天”的比例最高,多數受訪者認爲應該延長春節假期

  調查還涉及了春節休假問題,35.3%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存在休假問題”(主要是務農人員、自由職業者、失業人員、離退休人員等)。在春節休假的天數中,休了“4-7天”的受訪者比例最高,佔24.3%;其次是休了“16天以上”的,佔13.5%(主要是教師、學生等);休了“8-10天”的排第三,佔10.4%。

  進一步問及受訪者認爲春節假期多少天更合適時,選擇“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比例最高,佔33.2%;其次是“15天”,佔31.2%;第三是“10天”,佔21.7%;表示維持“目前加上調休共7天”的佔13.9%。調查顯示,多數受訪者認爲應該延長春節假期。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