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研究報告(精選3篇)

小學教學研究報告 篇1

  一.研究背景

  1.深遠的社會背景。邁入信息時代的今天,享受着物質文明的當代人同時對物質需求激發了不盡的慾望,大大滋長了急功近利的“市場性格”;在文化同時受到商業化、時尚化的影響下,精神層面的生活遭遇了不應該有的困頓和壓制。物極必反,人們終於意識到,面臨新的挑戰,我們必須呼喚生命意識的迴歸,呼喚生活中詩性的迴歸!應當說,在新課程引導下的語文教學對詩情的渴望和詩意的追尋,正是時代之光的一種投射。

  2.語文教學的現狀。從語文教學的歷史積疾來考察,在應試教育魔棒的指揮下,我們的語文教學過分強調了思想性,文本中瀰漫着的人性、詩性的光輝熟視無睹。在應試教育的羈絆中,教師的工作受束縛,貼標籤似的說教、支離破碎的分析,陳陳相因的教學模式屢見不鮮,導致學生課堂沒有吸引力。教育的人文價值,精神內涵卻被消解、異化了。應試教育將樹人、育人的基礎教育淪爲一種高度工具化、技術化的訓練,充滿人性之美,富有情性之趣的語文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應試之學,這種畸變在一箇曾經有千年“詩教”歷程的國度裏,是一道“尷尬的風景”。在科學和人文之間尋求平衡,在理性和感性之間尋求歸路,這就是“詩意語文”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是“詩意語文”在今天課改中呈現的最大價值。

  3.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的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對作品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審美感受和審美創造的把握,把創設審美意境、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放在了一箇突出的位置。實質上是努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美的薰陶,而這種薰陶不僅有利於學習本身,還有利於學生心靈與人格的健康發展。因此,語文課應該給人以美的愉悅、美的享受。而且新教材的選文及其文本語言突顯了人文性這一特點,詩意人生與詩化語言成爲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感受和體悟的主體,教與學就是在對人生的詩意感悟和對文本的詩化語言的解讀體味中,得到情感的共鳴、感應與昇華。

  4.孩子天性的召喚。好說、好動、好問、好想、好表現,是小學生的天性。如果走近學生,蹲下身子,走進學生的心靈,就會看到一箇又一箇奇異精彩的世界。這世界裏,充滿着生命的活力,瀰漫着詩意的光輝。置身於這般詩意的世界中,你也會情不自禁地要說、要動、要問、要想、要表現。然而,某些課堂上,學生的天性被無情地泯滅了。無聊的“啓發”、變味的“多練”、癡情的“多媒體”搶走了學生的時間和空間,剝奪了學生的說、動、問、想的權利,實在是對學生天性的泯滅。

  5.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需求。現在的社會有一種浮躁,浮躁之氣開始向校園擴散。浮躁實際上是一種功利,也是一種膚淺。當今有些語文教師也在縮減爲看教輔材料和“快餐讀物”,把學習縮減爲看電視,把思考縮減爲一次報告會的考試,把教學設計縮減爲教學案例的組合。總之,豐富的過程簡單化,精神價值被縮減成了實用價值,於是,有些把精神追求異化成官能享受。這樣,理想和追求在旋渦中被沖走了,流逝了。我們的語文教師應該內心湧動着精神的訴求和理想追求的激情,與縮減的旋渦抗爭,應時時勉勵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高超的教育智慧,遠大的職業境界,要有摯着的追求和期盼,這樣,才能師生共同“詩意地棲居”在語文這片土地上。

  6.課例研究與新課程同行。早在19世紀70年代,課例開始被運用於哈佛法學院。1986年開始,課例研究被卡耐基工作組推崇爲教師教育的核心,成爲“聯結理論與實踐,揭示教師在複雜的認知活動中如何運用高層次決策技能的有效途徑”。在國內,課例研究是與第8次課程教材改革一起盛行起來的。新課程體現了教育的轉型,也包含了教師應當以“研究”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的教學生活,並採取相應的態度和行爲方式。案例研究作爲一種教育世界觀,不僅影響着教師的價值取向,而且影響着老師的行動方式。以敘寫有問題情境的課例,記述自己的教學生活並作出教學的思考,無疑是最適合教師的工作要求和言說方式的研究方法。這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責任。課例記下的不僅是詩情的奔流,它同時也是困惑中的歷練,思索後的蛻變;反思中的體驗,博採後的驚羨。

  語文教學應該是詩意盎然的。爲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爲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我們掙脫應試教育的繩索、枷鎖和鐐銬,跨上素質教育的軌道,與時俱進,昂首闊步走進新課程。《小學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研究》順應了學生的天性,構建了綠色的學習環境,拓展了課堂的空間,主要通過設計、收集、整理一箇個充滿詩意的案例,促使教師儘快的走進新課程。通過實驗我們驚奇地發現,展示在面前的語文課堂,是一箇活力四射、詩意盎然的嶄新天地,是一箇鮮活生動、五彩斑斕的全新世界!

  二、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研究的策略

  第一、創設詩意校園環境,營造詩性文化氛圍。

  開題伊始,由校長劉大兵同志創意,我校努力爲構建“處處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師;人育環境,環境育人”的詩意環境而默默耕耘。“書香襲人,點亮詩意人生”的教育理念特別引人注目,“讓詩意棲息校園,讓閱讀成爲習慣”巨幅彩噴字畫,無聲地召喚着楊小的每一位學生,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都來爲此而努力!《一日常規三字歌》裏的每一句溫馨提示宛若一箇個跳動的音符,串編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謠,深入到每一箇學生的心中,嚴格規範一言一行。學校精心設計,規劃建設,將詩歌中的名人事蹟、名句哲理製成版面,懸掛牆上;將校園圍牆畫用詩歌中的故事做成宣傳畫,製作詩歌長廊,將古代詩歌、現代詩歌及師生創作詩歌隨時展示,讓校園內每一面牆壁都會說話、每一箇角落都是風景、一草一木都教育資源、一磚一瓦都體現引導和薰陶,形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第二、夯實文化底蘊,培養詩意教師。

  “詩意語文課堂”呼喚富有詩意的語文教師,鼓勵教師用詩樣唯美的語言演繹課堂。這就要求教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爲此,學校通知邀請專家作講座,開設教師論壇、推薦書目閱讀等形式,讓教師夯實自己的文化底蘊,同時,還聘請播音員等朗誦水平高的專家來給老師培訓,提高教師語言感受的能力以及朗讀的技巧。並要求教師讀書活動要做到“四個結合”,即:讀書與教育教學結合,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讀書與教學反思結合,讀後要撰寫讀書心得;讀書與新課改結合,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讀書與校本培訓結合,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第三、開發校本教材,拓寬課程資源

  “詩意的課堂”需要有文化的積澱,而古詩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俗話說“少時讀經,受益終身”,爲此,我校緊扣學校的地域特點和文化傳承,依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特點,以適合背誦和理解的《詩經》、《唐詩三百首》、《宋詩一百首》、《千家詩》等經典爲基本內容,精心編輯了《小學生必背古詩詞》校本教材。校本課程集中體現了“三確保”“三特性”,即確保“有教師、有課時、有效果“,突出“層次性,連續性,承接性”。在每日早晨7:30—7:50的經典誦讀課上,師生共讀欣賞,讓學生們既可在詩文中受到薰陶與感染,又可以瞭解多方面的知識,把握時代脈搏,體悟自然風光,人間真情。

  第四、活動紛呈,領略詩性文化風采。

  1、抓好常規工作,搭建詩意的舞臺。

  每日“兩個一”(每日早上安排20分鐘作爲“讀書時間”,每日午間播放名篇詩文名段欣賞)活動,讓學生受到詩性文化的浸潤;每週“兩個一”(每週一次紅領巾廣播站詩歌朗誦會,每週一次的“古詩文背誦擂臺賽”)活動,爲學生提供厚積薄發的平臺,激發學生讀書和創作激情,豐富了詩性教育的特色;每月“兩個一”活動:每月開展一次主題讀書活動,採取集中的時間,豐富的形式,掀起師生讀書高潮。通過故事會、朗誦會等形式,檢閱學生讀書效果,增強學生讀書的樂趣。如 “好書我推薦”,學生用富有激情的演講形式,把自己喜好的書目推薦給同學們,幫助同學選好書,讀好書。每月一次的“詩意校園活動展示會”更是豐富多彩:畫詩,吟詩,唱詩,演詩,舞詩……學生,家長,教師紛紛閃亮登場。整個校園以及校園中的每一個人都沉浸在濃濃的詩情畫意之中。

  2、班級詩性文化建設,享受閱讀的快樂。班級詩性文化建設是校園詩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體凝聚力和良好班風的必備條件。學校的班級詩性文化建設做到“三結合”:把課前古詩吟唱與“詩文小秀才”評比相結合;把“開放閱覽室”與“讀書我最愛”展示活動相結合;把“大閱讀”與建立“班級詩歌小組協會”相結合。“三結合”的做法讓學生親近書籍,讓班級飄揚書香,讓學校溢滿詩意。走進每一箇教室,每一箇角落都體現出獨具匠心和文化氣息,每一寸空間都充溢着濃烈的讀書求學氛圍。每節課前,每個教室傳來的是朗朗誦詩聲,富有節奏,富有美感,富有人文氣息的詩意已經漸漸棲息於校園的每個角落了。

  第五、構建詩意語文課堂,推動課題的深入研究。

  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樂園。在課題研究中,我校語文教師用富有詩意的語言與學生攜手漫遊語文天地,共享語文樂趣,給學生語言文字的魅力薰陶,給學生詩情畫意的審美啓迪,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語言的積澱、語感的培養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一、導入語激趣——未成曲調先有情

  導入語貴在引趣,指向,有經驗的老師常反覆推敲開頭語,好像演奏小提琴曲,弓子一上弦,就要發出動聽的音符,導入也是如此,激情的導語,從老師的嘴脣傾瀉出來,就流向每個學生的心田。

  教學《和時間賽跑》時,我校盧豔教師即興從眼前之景導入:“早晨,我路過辦公室門前的池塘,發現那曾經碧綠的荷葉已枯敗了,當時我就感嘆‘時光匆匆,歲月無情’哪。逝去的時光我們再也不可能找回來了。就像現在,我站在講臺上向大家傾訴,這樣的情景,這樣的時刻,過去了,我們都無法再找回,所以,我就想呀,我們一定得學會和時間賽跑。”動情的話說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學生們情不自禁地打開了課本。

  二、過渡語延情——爲課堂串上詩意的珍珠

  過渡語貴在銜接,一方面使課堂結構融爲一體,另一方面,有效的延續感情。教學《負荊請罪》一文時,爲引導學生對韓勃進行評議,我說:“廉頗、藺相如形象豐滿,固然令人難忘,可如果沒有平凡人物的襯托,他們的形象也會黯然失色,誰是這樣一位襯托‘紅花’的‘綠葉’呢?”學生們自然把目光聚焦在韓勃身上;再如,在講授《雨中登泰山》時我們這樣導引過渡的:

  作者啓程登泰山了,教師問:“你們看到雨中的泰山是怎樣一幅景色?過岱宗坊後首次映入眼簾的又是怎樣的一幅奇景?”學生通過閱讀把虎山水庫奇景盡情欣賞一番後,教師又往前推進“儘管黃錦、白紗的奇景美不勝收,但‘雨大起來了,不得不拐進王母廟後的七真祠,’爲什麼叫七真祠呢?詞中最傳神之作是什麼呢?怎樣傳神?”……最後“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絕頂又是怎樣的風光呢?讓我們帶着勝利的喜悅,來欣賞這仙境般的美景。當於漪老師用這一系列富有情趣的設問語言把學生安然地從一箇波峯送到另一箇波峯上,一節課就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引用經典詩文進行過渡既能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中的情感,又能使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在教《梅花魂》時,當品讀完外公因想念家鄉而三度落淚後,我們引用詩句“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作爲過渡,使學生既能提高語文素養又能體會外公當時的心情。

  三、引導語點撥——詩意與理性渾然交融

  “一粒沙裏見世界”,雖然教學中的引導與點撥僅僅是課堂裏的一些小小片段,卻熔鑄了教師的智慧,凝聚了教師的心血,體現了教師的素養。如教學《草船借箭》時,老師如此點撥:“我覺得這篇課文挺有意思,我發現這篇課文寫諸葛亮說的地方一共有十一處,……但是我發現,只有這個地方在諸葛亮說的前面加了一箇“笑”字,諸葛亮笑着說。……你們研究研究看,你們覺得諸葛亮他在笑誰?”生自由讀後回答:生1:我覺得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爲霧這麼大,笑曹操不敢出來迎戰。生2:我覺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的神機妙算,笑他自己有這麼大的本領,對所有人都瞭如指掌。生3:他還在笑魯肅,魯肅前面喫驚地問諸葛亮說:“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後面回答了魯肅。……

  “諸葛亮在笑誰呢?”學生在前面的探究學習已經基本明白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的基礎上之後,老師進一步抓住諸葛亮的神祕一“笑”這個關鍵點,適時、適度地以問題來進行點撥,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和多種信息,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課文內容,更準確地把握諸葛亮這一“神機妙算”形象,大大深化了探究的內容,也使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信心不斷增強。老師的此處點撥令人稱快!—這一探究中的點撥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了學生要進一步探究、獲取知識的樂趣!

  四、描述語動情——美麗的語言化爲美麗的風景。

  描述語貴在具體、生動、形象。在教學《黃果樹瀑布》,“銀雨灑金街”一景時,我描述道:“大家知道爲什麼叫‘銀雨灑金街’嗎?原來這是雲貴高原獨特的地理氣候造成的。白天,雲蒸霞蔚,雲霧縹緲,水汽被大量蒸發上天;而到晚上,氣溫驟降,水汽便大量凝結降下濛濛的細雨,如煙如絲,飄飄灑灑地降落在大街上,這條街便由此而得名了。”

  此時此刻,情與景遇,景與情匯,學生心動神移,達到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五、結束語昇華——將“詩意”棲居到底

  結束語貴在昇華認識,拓展思維空間,提升精神境界。從而達到領悟事理、陶冶情操的目的。在教學《村居》時,以這樣的話語結束:“一首雋永的小詩就是一幅美妙的畫,一道迷人的風景也是一首清新的詩,詩情畫意走進我們的課堂,是否融入了你的心靈。哲人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學們,目之所及,心之所思,耳之所聞,皆可入詩入畫,看一看外面美好的大自然,你是否也能有感而發。”結果,在課間休息十分鐘裏,盧紅傑同學竟然寫下了一首充滿童真童趣的打油詩:“新春一片盎然,二月牛仔嘴饞,牧人臉上開花,因春去而復返。”你能說這不是詩意棲居的課堂的碩果嗎?教學《難忘的小學生活》在總結延伸時,老師深情地說:“親愛的同學們,我還清楚地記得,6年前,你們帶着稚氣,懷着童心,邁進學校的大門。6年的時光,教室裏常迴盪着你們的琅琅書聲;花壇旁,曾撒下你們的串串笑語;操場上,活躍着你們可愛的身影,如今,這一切就要化爲美好的記憶保留心中了。作者把他對母校、老師、同學的眷戀之情傾注在文章的字裏行間。你呢?打算用什麼方式來表達你的惜別之情?”許多同學拿起了筆,有的寫下了臨別贈言,有的畫下了精彩瞬間,有的抒發了師生之情,有的歌唱了朋友之誼,還有一些同學將千言萬語濃縮在小詩裏。

  詩意,可以慷慨激昂,可以低沉幽怨;可以清雅含蓄,可以婉約動人;可以空靈蘊藉,可以熱烈奔放……我們楊小全體語文教師用愛心和智慧,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利用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求智慧,探索出一條適合傳承民族文化的“導引—誦讀—探究—拓展”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模式,探索出了“營造情場、感受詩情——涵詠吟味、啓迪詩思——品味生活、感悟詩理——言語實踐、形成詩語”的語文詩意閱讀教學模式,構建了詩意棲居的語文課堂!給學生以更多的語言文字的薰陶感染,給學生以更多詩意的陶冶與智慧的啓迪,讓學生詩意地棲居在課堂上,讓學生理性地徜徉於樂園中,從而令學生的語言素養得到全面的發展與提升。

  三、本課題研究的成果

  近兩年來,我們課題組圍繞學校“文化引領,內涵發展”的工作思路,不斷凝練”書香襲人,點亮詩意人生”的辦學理念。本課題的實踐研究,堅持理論與實踐探索相結合,實證與個案相結合,探索語文教學“以詩意育情,以詩意育趣,以詩意育才,以詩意育人”之路,着力營造濃厚的詩性文化氛圍。在推進新課程改革、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營造了書香校園,構建了育人文化,提高了教育質量,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提升了辦學品位。

  (一)顯性成果

  從課題申報、立項,到研究的整個過程,包括準備階段、實驗階段和總結階段,形成瞭如研究方案、各階段實驗計劃、階段總結、評價方案、活動記錄、調查問卷、反饋信息、結題報告等各種材料,留下了我們研究走過的每一箇堅實足跡,見證了我們研究灑下的每一滴辛勤汗水。

  1、“小學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研究”結題研究報告

  2、“小學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研究”過程集《追尋詩意的語文》

  3、 “小學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研究”論文集《牽手詩意的人生》

  4、 “小學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研究”的個案課例集《流淌詩意的課堂》

  5、“小學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研究”師生詩文集《綻放詩意的花朵》

  (二)隱性成果

  我們覺得,本課題的研究不僅給我們的學生帶來了學習方式的變革,帶來人文知識的滋養,也給廣大教師以心靈上的觸動和行動上的提升。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教師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課題組成員在積極參與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很大的變化,教學與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課題組硃紅和盧豔老師在公安縣語文教學比武活動中均獲一等獎;鄒先菊、劉立瓊教師經常在鎮內上語文觀摩課,引領全鎮教師走上詩意語文研討之路;組內多位教師在校賽課、各級論文評比活動中獲獎。

  2、對詩意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了探索,展開詩意語文課堂教學研究。在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等方面探索出了“營造情場、感受詩情——涵詠吟味、啓迪詩思——品味生活、感悟詩理——言語實踐、形成詩語”這一小學詩意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和途徑,讓學生在詩意文化的薰陶下,涵養詩情、發展詩思、感悟詩理、積澱詩語,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和諧發展。

  3、讓學生在濃濃的詩意課堂中受到了教育和感染,並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他們的文化品味,審美情趣和學習興趣。在研究的三個階段,我們都對學生們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調查情況來看,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濃厚了,學習能力增強了,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從實際效果來看,參與實驗的各個班級語文成績穩步提高,在各級組織的語文知識競賽、徵文比賽等語文類活動中成績突出、屢獲大獎。

  四、問題與探討

  1、課題組成員的教科研理論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課題研究中儘管組員們大多參與的熱情都很高,並取得了諸多的實踐成果,但是,若要將實踐的素材進一步上升到理論層面並推廣開去,則仍需要參研教師以後繼續自覺提高科研意識,不斷提升自己的教科研理論素養和實際操作水平。

  2、今後還要就如何進一步追求語文課堂“詩意閱讀”的上層境界——“平中見奇,含而不露”下功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操作、方法等方面繼續加強研究並進一步上升到理論層面。

  我們的展望:

  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研究,我們是對自己教學經驗的反思,這是更高的教學智慧,勇敢的否定自己。課堂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因爲我們追求的是語文的詩意,詩意的語文。儘管本課題即將結題,但我們對語文詩意閱讀課例的研究將不會停止,我們將在學習中反思、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 在“實踐+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力爭讓我們的課堂意趣盎然、詩情洋溢,閃現出教育教學藝術的光輝。以課題的研究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以課題的研究爲學生的持續發展奠基!

小學教學研究報告 篇2

  爲了深入瞭解小學的教學研究情況,不斷探索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紮紮實實地開展有效的教學工作,我們一行八人於3月5日至4日對所有鄉鎮中心小學進行了有效的教學指導,現簡要報道如下。

  一、基本信息

  本次教學檢查指導調查共8所學校,分別是xx鎮中心小學和xx鄉中心小學。我參加了三次講座,對講座教師的.備課、聽課、評課、佈置作業、批改等進行了全覆蓋的調查和指導。在各個學校,我都是單獨和老師交流,和學生互動,參加集體討論。

  二、結果

  一般來說,所有的教師都能體現出一定的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教學方法。

  三、主要問題

  1,教學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雖然現在農村小學條件不錯,配備了一些多媒體視聽設備,但是課堂教學利用率不高。大多數教師基本上只用錄音機、磁帶、卡片進行課堂教學,有的甚至錄音機不進課堂,給學生沒有直接的體驗,浪費教學資源。

  2.教學理念還是不夠

  雖然教師學歷不低,但大多是新人,教學經驗不足。有些教師不能準確把握課程標準,有效備課(準備課程標準,準備教材,準備學生,準備教學方法,準備資源整合,努力準備深入的教材,準備學生透徹,準備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準備教學資源,形成完整的教學設計和教案)。雖然課堂教學中有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活動,但大多是形式上的,對課堂教學的理解還停留在,也就是說,教材還在教,而不是在用教材。

  3.課堂教學效率差

  通過聽課發現,很多英語老師仍然採用一粉筆一張嘴一黑板一節課的教學模式。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生爲主體,以訓練爲主線。但是我們有些老師上課還是說的多,讓學生練的少,課堂氣氛沉悶。本次調查的課後抽查結果證明,這種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效果並不理想。

小學教學研究報告 篇3

  一、問題的提出

  課堂作爲教師教書育人的主陣地,承載着知識的傳遞、能力的培養、方法的感悟、品德的形成等任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狀況。回顧新課改實施的這幾年,課堂教學的狀況總體上看是好的,但是也要客觀地看到目前課堂教學中一些亟待解決的低效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

  (一)教師方面

  1、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觀念與新課程改革不相適應。

  2、教師備課不充分,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不科學,教學流程不合理,教學針對性不強,各環節處理目的性欠缺,隨意性較大。

  3、重視結果而忽視教學的過程。教學各環節處理缺乏有效方法,尤其是難點的處理缺少層次,不能啓迪學生思考、探究、感悟,主體參與不夠,直接影響到知識的構建和能力的提高。

  4、教學方法選擇盲目,崇尚標新立異,無效活動佔據了課堂太多的時間。例如,有的教師爲了創設一箇情境就佔據了課堂許多時間,而情境本身又不能給學生以有價值的’思考,也未能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又如,有的教師不明確小組合作學習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對於簡單的問題,也要求學生合作討論。學生之間在缺乏合作訓練、問題意識和交流慾望的背景下,應付式、被動式地進行“討論”,缺乏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思維的交流和碰撞。

  5、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瞭解不夠,過多地在學生已經掌握的舊知識上不厭其煩地講解,既辛苦又無效。

  6、個別教師缺乏應有的業務素質,難以勝任所承擔的工作。

  (二)學生方面

  1、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

  2、少數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目標不明確。

  3、極個別學生因學習成績差和自控力差,較多的時間不參與課堂活動,甚至干擾影響全班學習。

  (三)教學評價方面

  課堂教學評價過分注重“教”,而忽視對學生“學”的評價。一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關注的重點仍然是以“教師”爲主,如教師的語言表達是否流暢、教師的板書是否合理、教師的情感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師的教學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等等。而缺乏的是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行爲表現和學習質量,這樣的課堂評價導致的效果只能是華而不實,不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

  因此,尋找課堂教學改革的生長點,實現現代的課堂教學觀,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就是要“聚焦課堂”。讓課堂教學、讓師生交往更加富有生命活力和質量張力,這個令人深思的話題讓我們更加關注課堂教學。鑑於此,我們提出“新課程下課堂教學實效性研究”課題,在課堂中研究、在課堂中發展、在課堂中生成,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一深化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樹立科學的效益觀,將先進的教育理念最大化地轉化爲教師的教學行爲,優化教學過程,改進教學方法,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關注學生的學習成長,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全面發展。

  在當前基礎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情況下,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課堂教學是落實新課程改革的基本途徑。學生的生命活動主要是在課堂度過的,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直接影響着學生素質的形成,影響着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影響着教師專業化的發展。

  2、隨着新課改的不斷髮展,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問題比較突出,但由於人們對新課程改革理念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的經驗,課堂教學出現程式化、表面化、低效化,甚至無效化以及“三維目標”的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效率低下化,教學方式的程式化,教學本質的淡化等現象,可見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已成爲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3、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有利於貫徹新課改中“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新課改反對死記硬背、反對機械訓練,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就是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和學科特點,優化教學過程,用較短的時間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可以說,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不僅僅是一箇現代教學的理念,更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高效率的課堂應該讓師生雙方都受益,應該成爲教師教學追求的永恆目標。

  4、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策略研究有利於正確把握課堂教學的本質特點,形成操作性較強的理論依據。新課改給課堂帶來一股清新的風,學生的自主意識得到空前提高,學生的學習更加個性化。但是,課堂的教學的本質追求是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任何教學的方式最終要在效果上得到體現,作爲最基礎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最大保證,所以對新課標下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研究,無疑從理論與實踐上爲實現理想化的課程目標提供了可能。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