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世家事蹟材料(通用17篇)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1
張,女,漢族,1968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阜陽市第三中學正高級教師。家庭成員三代9人從事教育工作:父親張傑,中共黨員,原阜陽市第六中學教師;母親程家惠,原安徽省阜陽市泉河小學教師;公公牛宗漢,中共黨員,原阜陽市潁泉區教育局工作人員,19xx年,《人民日報》《安徽日報》均對牛宗漢的先進事蹟作了報道,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20__年獲“安徽者‘四好’離退休幹部黨員”,20__年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20__年受到“光榮在黨50年”表彰;大哥張曉林,中共黨員,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教授;女兒牛詩雨,阜陽市第五中學教師。
張曾獲20__年安徽省教壇新星、20__年阜陽市學科帶頭人、20__年阜陽市“第六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__年安徽省特級教師、20__年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以來,主持並結題省級以上課題5個;是安徽省20__版、20__版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分冊主編或主要編者,安徽省“國培計劃”首席學科專家、全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安徽項目組專家。20__年疫情期間,作爲安徽省線上教學視頻資源審覈專家,工作室承擔了大量的視頻課例錄製任務,支持全省線上教學的開展。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2
我是劉,男,1981年出生,祖籍河南省濮陽縣,其實我的大家庭成員先後有四代共五人從事教育行業,曾祖父劉生前先在xx縣堌堆完小(後搬至五星鄉改名爲五星完小)、慶祖完小教學;爺爺劉xx1947年參加工作時在子岸鄉高寨中心校教學,後濮陽縣開辦掃盲班,調至掃盲班任教,結束後在縣教育局工作直至離休,現已故;伯父劉曾在安陽地區學校教授物理課程,後調至濮陽,於xx市第一中學退休;母親張,於河南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後在安陽市第二十中學任教,1991年調至xx市學任教直至退休;我本人於20xx年從師範學院物理系本科畢業後,在外國語學校教高中物理至今。
我的成長與家庭先後四代五人投身教育一線是密不可分的,從小就看着家人頭天在燈下備課、改作業,第二天上課,由於當時家就位於校內一處公房裏,學生平時也經常來家裏送作業本、問問題,偶爾天氣惡劣時也會有留下來在家裏喫飯,感覺其樂融融,從小就對教師這個職業充滿了嚮往,後高考報志願時毅然選擇師範專業,並且於在校期間積極向黨靠攏,於20xx年在校期間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工作後,刻苦鑽研業務,多次獲得過校內”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教學明星”、“愛崗敬業標兵”、“優秀共產黨員”、“最受歡迎教師”、“優秀班主任”等稱號。現正逐步引導孩子,爭取讓下一代也可以投身教育,爲中國的’教育事業出一份力。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3
張,男,漢族,1952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宿州市楊山縣黃集初中退休教師。家庭成員四代7人從事教育工作:父親張先望,黨員,原碭山縣官莊壩鎮中心小學教師;1950年在本村辦起了第一所小學,並帶領全校教職員工將這所小學發展爲完小,師範學校進修畢業後,先後在碭山縣幾所學校任教,直至退休;三兒子張傳徵,黨員,現爲碭山縣曹莊初中教師;小兒子張傳文,現爲碭山縣官莊初中教師;孫女張蕊,現爲碭山縣西城幼兒園教師;他的妹妹、兒媳等也都是教師。
張xx1973年當了民辦教師,1978年考入宿州師專,畢業後回到家鄉,先後在碭山縣官莊初中、碭山縣黃集初中任教。退休後於20xx年被任命爲官莊壩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20xx年開辦《綠葉黃花》報。通過辦報來教育影響孩子。張曾被授予全省農村中小學幼兒園優秀教師、宿州市十大“孝老愛親”人物、宿州市“五老”先進個人、宿州市關工系統脫貧攻堅,關工助力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享受市政府津貼。.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4
步,男,漢族,1955年12月出生,廣德市祠山崗學校退休教師。家庭成員三代6人從事教育工作。父親步行寬,中共黨員,原廣德市獨山鎮學區教師;姐姐步愛雲,原廣德市祠山崗學校教師;妹妹步愛萍,畢業於蕪湖師範專科學校,現任廣德市桃州中學教師,廣德市骨幹教師;兒子步家政,中共黨員,現任廣德市流洞小學支部書記、校長,廣德市教體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兒媳黃靜,現任廣德市流洞小學教師,廣德市骨幹教師、宣城市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父親從教40餘年,爲農村教育事業耕耘了一輩子。步和父親一樣,“嚴於律己,寬厚待人”,在農村教育事業上堅守38年。
38年裏用心教書育人,從不放棄學習與提高。從民辦教師到公辦教師,從普通教師到一級教師,他是十里八村人人敬重的——步老師。步xx老師一家,紮根一線,教書育人,他們不是名師,也不是教育專家;他們是農村教育工作崗位上的普普通通一員。雖然沒有顯赫的功績,沒有令人羨慕的收入,然而能紮根鄉村,播種知識,爲了農村的孩子,爲了農村的教育事業貢獻着自己微薄的力量,實現自己“站三尺講臺,想千秋偉業,教一班學子,拂兩袖清風”的夙願,他們感到很滿足。他們是鄉村教育事業最普通的點燈人。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5
小俊,男,漢族,1952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宿州市楊山縣黃集初中退休教師。家庭成員四代7人從事教育工作:父親張先望,黨員,原碭山縣官莊壩鎮中心小學教師;1950年在本村辦起了第一所小學,並帶領全校教職員工將這所小學發展爲完小,師範學校進修畢業後,先後在碭山縣幾所學校任教,直至退休;三兒子張傳徵,黨員,現爲碭山縣曹莊初中教師;小兒子張傳文,現爲碭山縣官莊初中教師;孫女張蕊,現爲碭山縣西城幼兒園教師;他的妹妹、兒媳等也都是教師。
小俊1973年當了民辦教師,1978年考入宿州師專,畢業後回到家鄉,先後在碭山縣官莊初中、碭山縣黃集初中任教。退休後於20__年被任命爲官莊壩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20__年開辦《綠葉黃花》報。通過辦報來教育影響孩子。小俊曾被授予全省農村中小學幼兒園優秀教師、宿州市十大“孝老愛親”人物、 宿州市“五老”先進個人、宿州市關工系統脫貧攻堅,關工助力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享受市政府津貼。.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6
小林,男,漢族,1955年12月出生,廣德市祠山崗學校退休教師。家庭成員三代6人從事教育工作。父親步行寬,中共黨員,原廣德市獨山鎮學區教師;姐姐步愛雲,原廣德市祠山崗學校教師;妹妹步愛萍,畢業於蕪湖師範專科學校,現任廣德市桃州中學教師,廣德市骨幹教師;兒子步家政,中共黨員,現任廣德市流洞小學支部書記、校長,廣德市教體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兒媳黃靜,現任廣德市流洞小學教師,廣德市骨幹教師、宣城市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父親從教40餘年,爲農村教育事業耕耘了一輩子。
小林和父親一樣,“嚴於律己,寬厚待人”,在農村教育事業上堅守38年。38年裏用心教書育人,從不放棄學習與提高。從民辦教師到公辦教師,從普通教師到一級教師,他是十里八村人人敬重的——步老師。小林老師一家,紮根一線,教書育人,他們不是名師,也不是教育專家;他們是農村教 育工作崗位上的普普通通一員。雖然沒有顯赫的功績,沒有令人羨慕的收入,然而能紮根鄉村,播種知識,爲了農村的孩子,爲了農村的教育事業貢獻着自己微薄的力量,實現自己“站三尺講臺,想千秋偉業,教一班學子,拂兩袖清風”的夙願,他們感到很滿足。他們是鄉村教育事業最普通的點燈人。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7
方,女,漢族,1990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合肥市逍遙津小學教師。家庭成員四代11人從事教育工作:曾祖父丁漢英畢業於上海師範專科學校,在日寇佔領無爲後,他積極宣傳抗戰、捐款捐物,後受組織委派到六安創辦烈士子弟學校,培養烈士遺孤,賡續紅色血脈。在皖西烈士子弟學校任職期間,他把這些烈士子女視若親生,噓寒問暖,悉心教育。五十年代中期,被調任到六安師範學校工作,繼續爲培養國家的師資力量奮鬥一線,無怨無悔。在曾祖父的教導和影響下,家族先後有近二十人在紮根教壇,從事大中小學教育工作;祖母丁家春,曾在巢湖市烔煬鎮大高小學任教,紮根鄉村教育終生;父親丁方,已是40年教齡的老教師,至今仍堅守在蕪湖市無爲縣杏花泉中心小學教師崗位;家族的每一代人傳承家訓,“學以立身,教以增智,嚴以律己,踏實做事”。重教育,重家風,薪火相傳,甘之如飴。
方自20__年從教至今,擔任語文教師和班主任工作。以飽滿的熱情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探索實踐,不斷前行。語文教學成績突出,班級團結向上。她所帶的班級被評爲“廬陽區先進班集體”,她本人被評爲“廬陽區優秀共產黨員”“廬陽區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廬陽區骨幹教師”。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8
小麗,女,漢族,1968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阜陽市第三中學正高級教師。家庭成員三代9人從事教育工作:父親張傑,中共黨員,原阜陽市第六中學教師;母親程家惠,原安徽省阜陽市泉河小學教師;公公牛宗漢,中共黨員,原阜陽市潁泉區教育局工作人員,19xx年,《人民日報》《安徽日報》均對牛宗漢的先進事蹟作了報道,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20__年獲“安徽者‘四好’離退休幹部黨員”,20__年獲“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20__年受到“光榮在黨50年”表彰;大哥張曉林,中共黨員,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教授;女兒牛詩雨,阜陽市第五中學教師。
小麗曾獲20__年安徽省教壇新星、20__年阜陽市學科帶頭人、20__年阜陽市“第六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__年安徽省特級教師、20__年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以來,主持並結題省級以上課題5個;是安徽省20__版、20__版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分冊主編或主要編者,安徽省“國培計劃”首席學科專家、全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安徽項目組專家。20__年疫情期間,作爲安徽省線上教學視頻資源審覈專家,工作室承擔了大量的視頻課例錄製任務,支持全省線上教學的開展。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9
小誠,男,漢族,1949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皖西學院教授。家庭成員五代9人從事教育工作:曾祖父盧世綸,字元音,於光緒丙子入太學後,開館授徒;祖父盧大祿,字錫初,解放前夕是私塾先生;父親盧本端、母親鮑碧如,解放前後一直在中、小學教書;姐姐盧曼麗現在阜陽市利辛縣實驗小學教書,小學特級教師;弟弟盧風1977年考入安徽師範大學數學系,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大女兒盧潔,安慶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現在六安市城南小學教書,副校長,正高職稱,特級教師;小女兒盧淨,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考入浙江大學讀碩士,現在上海醫藥學校教書,校長助理,教務處長,高級講師。
小誠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入安徽師範大學六安教學點中文系(現皖西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所授“中國文學批評史”課程,被安徽省教育廳評爲省級精品課程。先後主持完成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桐城派與皖派”和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桐城派古文理論比較研究”。曾被授予六安地區優秀教師、安徽省模範教師、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10
我的名字叫小王,我是鎮裏衛生院一名護理工作者,我擁有一箇幸福的家庭,愛人和我,還有一箇和藹可親的婆婆。我的家庭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事蹟,但我們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寬容守護着最真實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攜手搭建起一箇幸福的“家”。這些年來,我和我的丈夫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箇和諧美滿的家庭。我和丈夫救死扶傷、愛崗敬業,受到了同事們的一致稱讚和好評,婆婆勤儉、和藹可親,在家裏自然而然的成爲了我們的主心骨。
一、愛崗敬業、共同進步。
我的丈夫是一名臨牀一線醫生,平時對待生病的小孩及病人能夠做到細心、耐心、友善,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對待患者,他充滿愛心,常常受到病友及家屬的感激。我作爲一名護士長,管理全院的護理工作,帶領全院護士做好護理工作,爲當地人民醫療健康服務。
二、身體力行、弘揚家庭美德。
在家裏夫妻二人能夠相敬如賓、互相支持、互相幫助,有困難的時候就一起共同面對,有分歧的時候我們就共同協商解決問題,我們每年都有一次的外出旅遊休假已經成爲了我們的一箇共識,在單位裏我們已經成爲了人人羨慕的模範夫婦。我來自農村,父母爲供我讀書花光了家中的積蓄,他們日夜勞作,身體長年透支,我默默的許下心願,在我工作以後一定要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還說這輩子都還沒有喫過西餐呢,還爲不會使用西餐的刀叉而鬧出了一箇小小的笑話,逗得我們哈哈大笑,這讓我們發現,生活就是如此的簡單,就像婆婆常常掛在嘴邊的話,開心可以使人少生病,總結起來就是簡單的一句話:“開心就好”。孝道一直都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婆婆後來說了一句讓我特別感動的話,她說我要儘量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不讓自己生病,儘量不給你們再添麻煩,她怕自己生病會連累我們,這句話更加讓我明白我們肩上的責任。
三、勤儉持家、保護環境。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我們夫妻倆能做到喫苦耐勞、勤奮工作、勤儉持家,一分一釐、一釘一鉚、一草一木都能夠合理的利用起來,把錢花在刀刃上。婆婆更是勤儉持家、保護環境能手,她將可以利用的資源都能好好的利用起來,她常常自己在家裏利用多餘的水果皮、青菜頭、菜尾等廢棄物來製作生物酵素,用於清潔碗筷、廚房、拖地等,她常說這樣能把碗筷洗得更乾淨,能更好的清潔廚房,可以減少洗潔精的用量,還能夠保護環境,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爲呢,這一點讓我肅然起敬。我們能夠自覺的搞好個人、家庭和工作場所、公共場所等地方的衛生及綠化工作。家庭環境清潔,禮貌待人,養成了良好的文明習慣,平時做到人走燈滅,養成隨手關燈的良好習慣,只要家裏或辦公室沒人就關掉一切電源,注意節約每一度電和每一滴水。這一勤儉節約的意識已深深的植入到每一箇家庭成員之中,併成爲全家人的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常常自覺的維護居住區的’個人及公共衛生,能做到維護社區的公共利益。
四、愛國守法、廉潔奉公。
在日常生活中,婆婆常常教導我們做人要奉公守法,要知足常樂。所以我們在耳濡目染的薰陶中能自覺、積極的維護社會公德,誠實守信,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和公共秩序,維護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主動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在工作中,堅持廉潔奉公的原則,嚴於律己,寬於待人。
五、團結鄰里,互幫互助。
下午出門買菜的婆婆一路上總會遇到不少剛剛放學回家的小學生,孩子們遠遠看見她,都會熱情地揮手,尊敬地問好。婆婆是退休的兒科醫生,多年的兒科醫生經歷讓她總結出了豐富的經驗,鄰里的孩子們家長都喜歡找她諮詢,她總會仔細瞭解孩子的飲食起居,耐心與家長溝通,並根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提出建議和解決的辦法,從飲食搭配到成長營養,再到常見傳染病預防,她總是耐心地爲年輕的家長們答疑解惑。婆婆說,她願意一直義務地幫助孩子們,爲他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家和萬事興”,一箇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我總結出一條經驗就是“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相識是一種緣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則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所以我經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樂,善待自己與家人,而我的努力也讓我收穫了幸福和溫暖。但願以後每一天都增加無數箇“最美家庭”,使得我們的人與人、家與家之間相處得更加的和諧。
一箇幸福、快樂、和諧的家庭,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員共同的努力和維護。只有每個人都奉獻出一點愛,“家”纔會更加的溫暖,只有每個家庭都幸福了,我們的社會和祖國就會更加繁榮昌盛。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11
小靜,女,漢族,1968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蕪湖市鳩江區湯溝中心小學書記、校長。家庭成員三代9人從事教育工作:祖父鄒春浦,生前曾在無爲二中、湯溝中學、湯溝中心小學執教;外祖父夏先福,原無爲縣牛埠鎮東汪村小學教師;父親鄒廣榮,湯溝初級中學校長;母親夏玉蓮,中共黨員,原無爲縣牛埠中心小學教師;哥哥鄒科武,中共黨員,無爲市三河小學教師;姐姐吳桂榮,無爲縣牛埠初級中學教師;婆婆潘菊華,湯溝初級中學教師;丈夫鄒文軍,中共黨員,蕪湖市湯溝三汊河初級中學教師;家族裏的9名教師,在教育的生涯中,熱愛祖國,熱愛學校,熱愛自己從事的教育事業,依法執教,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祖孫三代紮根基層育桃李,初心不改譜芳華。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長河裏,一家人用接力棒似的方式,詮釋着教育工作者的情懷。
小靜先後獲得“蕪湖市學科帶頭人”“蕪湖市少先隊事業熱心支持者”、蕪湖市首屆“江城最美教師(德耀杏壇)”、“蕪湖市優秀教師”“蕪湖市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20__年9月被評爲安徽省最美教師。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12
小平,男,漢族,1960年11月出生,安徽大學教授。家庭成員三代10人從事教育工作:祖父朱光潛曾在北京大學任職,是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外祖父宛敏灝曾任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是我國著名詞學家;父親朱陳曾先後在東北人民大學、安徽師範學院、安徽中醫學院任教,1982年起,在安徽大學中文系從事外國文學教學工作;母親宛新彬,先後在東北人民大學、安徽師範學院、合肥六中任教,後任安徽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曾參加《漢語大詞典》編寫工作。
小平研究領域主要爲朱光潛與現當代中國美學。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和一般項目5項;擔任中華書局出版《朱光潛全集》(共30卷)執行編委;出版《朱光潛年譜長編》等著作8部;獲安徽省社科優秀成果獎、安徽省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獎4項。在國內學術刊物《哲學研究》《文學評論》《哲學動態》《學術月刊》《中國翻譯》《文藝理論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14篇全文爲人大複印資料轉載,在加拿大《文化中國》、中國臺灣《鵝湖》《哲學與文化》、香港《人文中國》等發表十餘篇;主講本科生課程3門,研究生課程9門,指導博士研究生近10名碩士研究生近50名。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13
我是劉,男,1981年出生,祖籍河南省濮陽縣,其實我的大家庭成員先後有四代共五人從事教育行業,曾祖父劉生前先在XX縣堌堆完小(後搬至五星鄉改名爲五星完小)、慶祖完小教學;爺爺劉XX1947年參加工作時在子岸鄉高寨中心校教學,後濮陽縣開辦掃盲班,調至掃盲班任教,結束後在縣教育局工作直至離休,現已故;伯父劉曾在安陽地區學校教授物理課程,後調至濮陽,於XX市第一中學退休;母親張,於河南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後在安陽市第二十中學任教,1991年調至XX市學任教直至退休;我本人於20__年從師範學院物理系本科畢業後,在外國語學校教高中物理至今。
我的成長與家庭先後四代五人投身教育一線是密不可分的,從小就看着家人頭天在燈下備課、改作業,第二天上課,由於當時家就位於校內一處公房裏,學生平時也經常來家裏送作業本、問問題,偶爾天氣惡劣時也會有留下來在家裏喫飯,感覺其樂融融,從小就對教師這個職業充滿了嚮往,後高考報志願時毅然選擇師範專業,並且於在校期間積極向黨靠攏,於20__年在校期間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工作後,刻苦鑽研業務,多次獲得過校內”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教學明星”、“愛崗敬業標兵”、“優秀共產黨員”、“最受歡迎教師”、“優秀班主任”等稱號。現正逐步引導孩子,爭取讓下一代也可以投身教育,爲中國的教育事業出一份力。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14
小谷,男,漢族,1984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安徽工商職業學院副教授。家庭成員四代9人從事教育工作:祖父谷超曾擔任全椒一中校長;外祖父程亞柱曾在八十年代初期擔任安徽供銷學校副校長;父親谷建華曾長期擔任合肥八中高三重點班語文教師併兼任合肥八中校刊編輯工作;母親程衆曾擔任安徽財貿學院學院辦公室主任,信息學院總支書記;大舅程合是安徽財貿學院首任黨委書記;小舅程思是安徽工商職業學院首任院長;姐姐程競和姐夫秦慈楓均在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任職。
小谷開發講授的《表格之道》課程是安徽省首門職業類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該課程是網易雲課堂職業技能類知名課程,擁有四十餘萬在線用戶,20__年獲得網易星雲獎突出貢獻講師稱號。20__年獲安徽省教壇新秀稱號。20__年出版《革故鼎新》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教材,爲教育信息化在一線教師羣體中的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同年信息化推廣成果——《“五維一體、分層遞進”,職業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獲得20__安徽省教學成果特等獎(排名第二)。20__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二),20__年獲得安徽省教學能力比賽專業大類第一名,全國教學能力比賽二等獎。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15
谷,男,漢族,1984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安徽工商職業學院副教授。家庭成員四代9人從事教育工作:祖父谷超曾擔任全椒一中校長;外祖父程亞柱曾在八十年代初期擔任安徽供銷學校副校長;父親谷建華曾長期擔任合肥八中高三重點班語文教師併兼任合肥八中校刊編輯工作;母親程衆曾擔任安徽財貿學院學院辦公室主任,信息學院總支書記;大舅程合是安徽財貿學院首任黨委書記;小舅程思是安徽工商職業學院首任院長;姐姐程競和姐夫秦慈楓均在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任職。
谷開發講授的《表格之道》課程是安徽省首門職業類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該課程是網易雲課堂職業技能類知名課程,擁有四十餘萬在線用戶,20__年獲得網易星雲獎突出貢獻講師稱號。20__年獲安徽省教壇新秀稱號。20__年出版《革故鼎新》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教材,爲教育信息化在一線教師羣體中的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同年信息化推廣成果——《“五維一體、分層遞進”,職業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獲得20__安徽省教學成果特等獎(排名第二)。20__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二),20__年獲得安徽省教學能力比賽專業大類第一名,全國教學能力比賽二等獎。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16
吳,女,漢族,1967年1月出生,黃山休寧徽匠學校高級講師,家庭成員三代8人從事教育工作:祖父吳天俊,剛解放就當上小學教師,擔任過多所村小校長,1958年參與創辦休寧縣石田中學,後在石田中學工作直到退休;外公金問滄師專畢業後就從事教育事業,歷任新鳳小學、甌山小學校長,後因病過早去世;外婆吳素貞,畢業於歙縣師範,一輩子紮根僻遠山區任教直至去世;父親吳德偉,20歲參加工作,輾轉於休寧五區14所鄉村小學和農業中學任教,在石田中學工作28年,擔任校長12年。他積極提升學校教學質量;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改善辦學條件;在全縣同等學校各項工作排位前列,至今仍退而不休,積極參加縣科協退協工作;母親金鹹迪,35年教齡30年擔任班主任,多次榮獲縣優秀班主任、縣優秀教師稱號,教學成績突出,曾獲縣語文學科優秀獎;丈夫王仲範多年來擔任過縣一職高、縣教師進修學校、縣黨校的副校長。1988年10月,他們家榮獲了縣人民政府頒發的“教師之家”匾額。
吳先後在溪口中學、萬安初中任教,從事鄉村教育15年。20__年至今,先後在教師進修學校、休寧徽匠學校任教,從事職業教育20年。3次被評爲縣優秀班主任;2次被評爲縣優秀教師。學科教研論文獲省三等獎和市中等職業學校精品課評比獲一等獎,曾被評爲黃山市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個人。
教育世家事蹟材料 篇17
盧,男,漢族,1949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皖西學院教授。家庭成員五代9人從事教育工作:曾祖父盧世綸,字元音,於光緒丙子入太學後,開館授徒;祖父盧大祿,字錫初,解放前夕是私塾先生;父親盧本端、母親鮑碧如,解放前後一直在中、小學教書;姐姐盧曼麗現在阜陽市利辛縣實驗小學教書,小學特級教師;弟弟盧風1977年考入安徽師範大學數學系,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大女兒盧潔,安慶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現在六安市城南小學教書,副校長,正高職稱,特級教師;小女兒盧淨,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考入浙江大學讀碩士,現在上海醫藥學校教書,校長助理,教務處長,高級講師。
盧xx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入安徽師範大學六安教學點中文系(現皖西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所授“中國文學批評史”課程,被安徽省教育廳評爲省級精品課程。先後主持完成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桐城派與皖派”和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桐城派古文理論比較研究”。曾被授予六安地區優秀教師、安徽省模範教師、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