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精選9篇)

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1

  我家是一箇較爲內斂的家庭,所有的感情都不太願意或者說敢於宣之於口。所謂家風家訓,自然也不會總結出什麼名言警句懸掛起來供人學習瞻仰。我家的家風家訓是浸淫於長年累月的生活,表現在父母親的一行一止,並將繼續在家庭中傳承下去的屬於父母親獨有的人生態度。

  母親一直以來對父親有個明貶實褒的評價:“老認真”。勤奮,敬業,可謂是貫穿父親一生的主題詞。

  爲學生時,他認真學習。出身農民家庭,在可謂飢寒交迫的條件下,一路努力上進。記得他曾講過自己初中時週末從學校步行十幾里路回家,又累又餓暈倒在一棵樹下,山路上人煙稀少,幾個小時自己醒來後,又重新上路。但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他還是以當年全縣第三名的成績考進陝西師範大學,自此改變自己的人生。

  大學畢業進入教師隊伍,他勤奮工作,教書育人,至今已近三十五年。自我記事起,他沒有休過一箇完整的週末,教師職業最爲人所豔羨的寒暑假,他每年能休的總共不過半月。九十年代條件艱苦,那時的好多個暑假,他爲了準備新學期的試卷,自己出題,自已排版,自己用最原始的機器手動印刷。眼睛熬得通紅,油墨沾滿雙手,卻從未間斷。在教師崗位上,他付出了太多時間與心血,故此也獲得了桃李滿天下和幾乎等身的榮譽,常有人調侃他把一箇高中老師能得的獎都得完了。但即使如此,在臨近退休的現在,他也未曾一日放鬆對教學的認真態度。每次上課前依然認真備課做題,毫不懈怠。新冠疫情期間,學校放假,空無一人,父親因爲承擔一點管理工作,仍每天去學校坐班,以便遇有緊急情況可以隨時處理。

  父親的勤奮在對待興趣愛好方面也可見一斑。他喜歡羽毛球,就認真訓練,一直打到學校男單冠軍,至今也時常練習。20__年初,他開始學習書法,自此每日筆耕不輟,工作再累也要完成當日的練習任務,我每兩週回家都能看到厚厚一沓新寫過的宣紙。一年有餘的時間裏,他的一手趙體行楷已經很有些樣子了。

  勤奮與敬業更是父親一直以來想要傳遞給我和弟弟的精神內核。去年大年初三,弟弟公司突然有急事需要處理,弟弟猶豫片刻,在父母的敦促下,還是扔下家人朋友去公司了。我自己也儘量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傳承這樣的品質,拼盡全力,以求無悔。

  母親對家庭來說,當然是一箇賢妻良母,而且在工作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我仍然覺得屬於她的詞該是孝悌。

  母親是家中長女,下面有三妹一弟,多年來孝悌一詞已成爲融入血液的習慣。對父母,她純孝。她一力承擔起大半贍養責任,姥姥姥爺建房,生病住院,無一不是她一手打理。姥爺去世,辦好喪事後,她毫不猶豫地將姥姥接到家裏精心照顧,未曾有一日廢離。對弟妹,她關愛。所謂長姐爲母,她對弟妹也承擔了太多本不屬於她的責任。因爲父母都在學校工作,舅舅由她從小學帶至上大學,我的表弟表妹也大多在母親手下讀書。其實我一直以來對母親的做法頗爲不解,甚至有所微詞。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卻也慢慢理解了她,理解了親人所代表的厚重含義,並開始身體力行對親人的責任。

  六歲的女兒是一箇在豐盈的愛中長大的孩子,她樂觀開朗,尤其善於愛的表達。從牙牙學語時,就開始對周圍的一切表達着自己滿滿的愛意,用語言,用擁抱,對家人,對玩伴,對花草。她用她的態度感染了所有家人,大家也在學着把一直以來不願宣之於口的東西表達出來。她以稚子童心,爲我們打開了新的世界,讓我們得以更加親近。愛是在家中薪火相傳,未曾斷絕的紐帶,而把愛說出來則將會是我們新的家風,在充滿愛的環境裏,一代代傳承下去。

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2

  從中華民族自古至今,儒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豪邁和智慧中,不難體會出一箇國家的國泰民安、政通人和、繁榮昌盛都和“家風”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將讀書定爲家風,留下了諸如鄭板橋自題書齋聯“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杜甫的《柏學士茅屋》中“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需讀五車書”之類讚頌以勤勉耕讀爲本,教育兒孫讀書做人的佳句。

  回憶兒時,每遇佳節,親友團聚,飯菜擺上桌時,長輩們並不提及誰家發了財、地上撿了元寶,三轉兩轉。便由周秦漢唐、唐宗宋祖轉至了諸子百家,古今中外,無一不提。從小浸染於長輩們求知若飢、手不釋卷的學習氛圍,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最好的家風一定是有着讀書傳統的家風。

  值得慶幸,我生長於這樣一箇文化濃郁的書香世家,祖輩和父輩們大都熱愛並從事於文學教育事業。作爲傳承讀書家風典範人物的爺爺。是生於清末長於民國初期舊中國的知識分子,早年跟隨楊虎城第三十八軍與北洋軍閥進行過殊死鬥爭,並結識了許多愛國人士及共產黨員,接受了先進的共產主義理論,爲黨的地下事業貢獻過綿薄之力。爺爺曾在革命烈士“小蘿蔔頭”宋振中的父親宋綺雲創辦的《西京朝報》報社中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期間,正值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爲廣泛宣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奔走呼號,採寫刊發了大量頗具影響力的新聞稿件和時事評論文章,爺爺用筆桿代替槍桿,將他的所學所想化作一篇篇文字,有力地抨擊着蔣介石極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爲宣傳“國共合作、統一抗日”方針做出了大量工作。

  解放後,他回到鄉下,毅然選擇站上三尺講臺手握書卷爲學生們講述着中國歷史、中國革命史等歷史知識,成爲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育工作者。聽奶奶說,在爺爺青年時期,家中兄弟姐妹衆多且生活貧苦,他便暗下決心,誓要通過刻苦學習來改變現狀,所以那時,無論生活多麼艱苦,他始終將讀書學習作爲人生的首要大事。好幾次,爺爺到縣城給家裏買糧食,路過小書攤,對幾本書愛不釋手,便決定把這些書都買下來,但家裏給他的錢僅夠買糧食和往返的路費,最後他還是用路費買了書本,拖着磨出水泡的雙腳,步行幾十里路回到家中。就是這股對讀書的熱情,使爺爺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讀完了大量史書、文學經典及中外名著等,並從中受到了深刻的啓迪和影響。年邁時,他經常把書中“勤於邦、儉於家、言忠信、行篤敬”“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等等大道理變作通俗易懂的話語爲子孫後輩傳授着立世做人的理念。

  好的家風不是一日形成的,是仿若“潤物細無聲”般的持久滲透在日往月來間的言傳身教中,爺爺“無聲勝有聲”的榜樣力量,促使了家族中一股“萬般皆爲下、惟有讀書高”的家風形成,並深深地影響着父輩們的一生,如同啓明星般,指引着他們前進的方向,在大變革的時代裏,父輩們憑藉着勤勉好學的品質大都實現了以知識改變命運的人生轉變。

  深受爺爺影響的父親,自幼便養成了堅持讀書、習練各名家經典書法作品的習慣,他發表的多部長篇小說及書法作品在省、市級的各類賽事中多次獲得殊榮,曾入選西安市百名藝術家骨幹。記憶中,家裏書房的牆面從未尋見過一片空白處,滿眼都是高高大大被塞滿各種書目的書牆,以及重重疊疊貼滿他臨墓習練王羲之、顏真卿等古今書法名家字帖的宣紙,而印象中父親的樣子也總停格在那飄灑着濃濃的墨香味裏,他埋首於高高的書垛每日晨起早讀、暮習書法的身影中。從父親和爺爺孜孜不倦、勤勉讀書的行動中,我品味出了讀書學習的重要性,人們可以通過讀書開拓眼界、提升格局,藉由紙上之閱歷多,來彌補世事之閱歷少的不足,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提煉出正確的人生信仰,從而做一箇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人;也正是這種對讀書的參悟、對家風的信守,激勵着我堅定“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信念,付諸“篤學不倦、聚沙成塔”的行動,不斷爲自己積累奮鬥的資本,護我櫛風沐雨、砥礪前行。

  家風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傳承,是治家的經驗,也是人生的財富。良好的家風家教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推動了中華民族不斷向前,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每個家庭都該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家風和家教,我們作爲家庭的每一員,都應承擔起這一責任,凝聚家庭力量、促進社會風尚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3

  一、家訓格言

  1、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邊境。

  2、一戒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衆,四宜慎食。

  3、互敬互愛,互信互幫,互諒互讓,互慰互勉。

  4、讀書,起家之本;循禮,保家之本;和順,興家之本。

  5、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二、家風故事

  每個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風…在每個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會因爲爸媽的陪伴而溫暖,同時也伴隨着家風的和諧氣息。

  一箇好的家風可以讓一箇孩子很好的成長,而我就生活這樣一箇很好的家風中。在家中父母難免會因爲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們從不會互相指責、斥罵,更多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他們理性的一面。平時在家中媽媽也會常常嘮叨在學校應該怎麼尊重老師同學,更會講一些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時間久了我腦海中也會時不時的出現這幾句話,與其說她是生我養我的母親,不如說她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導師。

  每次飯桌上的話題都是最多的,我總是覺得每天的這個時候都是對一天的總結,當然飯桌上的禮儀是一定要遵循,媽媽常常對我警告的有這幾點:

  1、喫飯不要狼吞虎嚥,嘴巴不能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

  2、喫飯時嚴禁邊喫飯邊大聲說話。

  3、不能翹腿。等等……雖然還有很多條的規矩但是正是因爲有這些束縛着我讓我更好的成長。而我和媽媽之間也不僅僅只有這些法則。

  “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玩的時候玩!”母親嘴中也總是掛着這句話。是的,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我和媽媽做了一箇作息表,週一至週五毫無疑問的是學習,一直到週六下午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在加上課外的練習。該玩的時候玩:每個週日媽媽都會帶我出去玩,雖然名義上是“玩”,但是每次出去都會遇上一些形形色色的人,這也算是讓我“長了見識了”。

  常常會聽到旁邊的人會被這麼讚揚“這個孩子真有修養,看上去就很乖的樣子。”我想之所以這個孩子會被人這麼誇獎是因爲她長期處於一箇良好的家庭環境中,一箇人的修養是一時裝不來的。就好比街上的一些小混混他們何嘗不是處於一箇不好的社會環境中,而且他們大多數家中都不會有一箇良好的家風,纔會導致他們這樣,相反如果他們的家人更多一點關愛他們,家中也沒有什麼不好的`風氣,他們也不會邁出小混混的這一步。

  所以我們要建構和諧家風,父母在家中要學會樹立好榜樣同樣也要與孩子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在孩子面前更要學會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學會設身處地的去理解父母,儘量做最好的自己,展現在父母眼前。

  三、案例作品曾文正公。

  用梁啓超的話說,“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曾國藩出身於湘鄉的一箇縉紳之家,標準的“耕讀傳家”者。所謂“耕”而又“讀”,耕則退可以自守,讀則進可以入仕。——此足見家風既包含道德提倡,初衷更在於子孫立世、光耀門楣。

  曾國藩做了十年京官,平定太平天國立下頭功,坐鎮兩江總督,晚年在寫給二弟國潢的信中,總結其祖父星岡公遺教的家風家規,概括爲“四字八句訣“。具體內容是這樣的,他說:“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生,四分由於家教,吾家世代皆有明德明訓,惟星岡公之都教,尤應謹守牢記,吾近將星岡公之家規,編成八句雲:“書蔬豬魚,考寶早掃,常說常行,八者都好,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留客久住,六者俱惱。”蓋星岡公於地命醫家世世守之,永爲家訓,子孫雖愚,亦必使就範圍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家族子弟的賢與不賢,六分是先天遺傳,四分來自於後天的教育,我家世代都有明德明訓,特別是祖父星岡公的諄諄教導尤其應該謹守牢記,我近來把祖父的家規,編成四字八句,即:“書蔬豬魚,考寶早掃,常說常行,八者都好,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留客久住,六者俱惱。”

  “書“者,勤奮讀書,廣博求知。

  “蔬“者,自耕苗圃,栽花種菜。

  “豬“者,開圈養豬,正所謂”養豬也內政之要者“——有肉喫!

  “魚”者,開塘養魚,如曾國藩在日記中所寫:“屋門首塘養魚,亦有一種生氣。”文正公總結道:“家中養魚、養豬、種竹、種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則上接祖父來相承之家風,二則望其外而有一種生氣,登其庭而有一種旺氣。”

  “考”者,及時祭祀,敬奉祖考。在儒家的傳統教義裏,正像曾國藩祖父所言:“後世雖貧,禮不可墮;子孫雖愚,家祭不可簡也。”清明即至,神州山川盡燒錢,遍地英雄下夕煙的景象又將上演,此雖不利於治霾,卻大有助於孝道。

  “寶”者,鄰里親朋,友善相待。“人待人,無價之寶也。”

  “早”者,很明顯,早睡早起,生活規律。

  “掃”者,灑掃庭除,勤勞整潔。既培養熱愛勞動,也彰顯居家品位。

  上述八項做好了,養成良好的習慣,“常設常行”,落實在行動上,家庭保證和睦幸福。

  曾氏的四字八句家風祕訣,用當今的話展開來講,就是刻苦學習、自食其力、尊長敬老、誠信待人、遠離邪惡。此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幾多不謀而合,只是,要真正做到並培育爲慣常的風氣,難上難矣!是故,家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更非隻言片語得來。

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4

  今年,門口的柿子樹上仍然結了很多果子,但卻再也沒有了父親。我常常走着路,喫着飯,洗着臉,忽然無端的就想起父親。門前的月季花開了,暗香浮動,我想父親也會在看;街道的孩子們打鬧奔跑,歡喜熱鬧,我會覺得父親也在看,我知道你來過,卻不知道你在哪裏。父親離開我們已經半年多了,我還是覺得父親沒有走遠,一直都在身邊。

  在我的記憶當中,父親是一箇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像高山一樣堅強的,有着寬寬臂膀的人。但是父親腰椎一直都有很嚴重的問題,20__年9月的一箇下午,父親意外跌倒,腰椎嚴重損傷,以致於無法下牀走路,父親坐上了輪椅,生活不能自理。雖然經過了一次手術治療,但是效果甚微。父親是一箇樂觀堅強的人,他坦然地接受了這一現實,每天堅持按時康復鍛鍊,每次經常和身邊的老朋友們聊天時,自嘲說,一輩子也沒拿什麼證,臨老了拿了一箇殘疾證。我除了八小時工作之外其餘的時間,就幫母親幹家務,幫忙照顧父親。節假日我就推着輪椅陪父親去鍛鍊,父親有時候在體育場裏,人少的時候他就放開嗓子,坐在輪椅上唱歌給母親聽,看着父親開心,母親心情也能好一點,那些年,日子就是在母親的忙碌父親的樂觀堅強中一天一天的過着。

  父親年輕的時候也吃了不少苦,練就了他喫苦耐勞的品格。20幾歲參加工作社教的時候,他就被派往離家很遠的地方去工作,那個時候交通特別不發達,父親在外地工作了很長時間都沒有回過家,終於有一次機會可以回家,但是沒趕上最後一班車,他就自己走路回家,100多公里,對我們現在來說可能需要一兩個小時,可是在那個年代,父親走了整整二十幾個小時,到第二天中午纔回到家,腳都磨破了皮,褲子沾滿了泥土,奶奶看到以後心疼得直抹眼淚,可是父親卻安慰奶奶說“沒事兒”。

  回到高陵後,在耿鎮鄉政府(那時候叫人民公社)一呆就是30多年直至退休,耿鎮鄉政府村民沒有不認識父親的,在司法所的時候,經常要處理村民的民事糾紛,調解家庭矛盾,那個年代農村人的家庭矛盾也比較多,牽扯到贍養老人、宅基地糾紛、鄰里關係等各種矛盾,父親善於做思想工作,經常到村民家中進行勸導,給雙方耐心地做思想工作,有時候一些矛盾在“嘮嗑”中就完成了,經常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父親經常給我說,作爲政府工作人員,我們和百姓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只要我們真心實意地爲羣衆辦事,站在羣衆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換位思考,羣衆就會把自己當親人一樣,然後很多問題也都迎難而解了,父親的工作作風一貫都是深入羣衆深入實際。

  20__年的時候,父親又增加了一箇病,父親的免疫力各項指標急速的下滑,很短的時間內,父親就連輪椅都坐不成了,每天只能躺在牀上,父親手上也沒有勁兒了,然後也不能自己翻身,和外界的溝通只能通過電視或者廣播。從小在我心中像高山一樣的父親慢慢的變成了普通人,變成了癱瘓在牀柔弱無助的病人,柔弱到除了呼吸什麼都不會的孩子。我也因爲長期照顧父親勞累過度,嚴重失眠,每天要靠喫安眠藥才能睡着,曾經有一段時間到了崩潰的邊緣。父親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我沒有資格崩潰,我不能倒下,我不能喊累,母親比我更累,現在的父親最需要人照顧,我是家裏的頂樑柱。父親,你就安心的做個孩子吧,剩下的一切交給我,我來爲你遮風擋雨。你不能翻身,我一點一點挪你幫助你翻身;你的手臂沒有力量喫飯,我就是你的手臂;你走不出家門無法看到外面的世界,我就是你的眼睛,我會陪你一起收聽你愛聽的秦腔,一起收聽你喜歡的農村廣播,和你一起歡笑,和你一起傾聽。

  現在雖然父親走了,可是父親的音容笑貌一直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腦海裏,我雖然從此不能再爲你端茶倒水,不能再侍奉在你牀前,但是父親對待困難樂觀堅強,對待工作認真負責,腳踏實地的精神,永遠都在我的記憶裏,他也會一直影響着我,我慶幸自己沒有缺席父親最需要我的時光。現在的我,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盡力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做一箇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箇正能量的人,才能讓在天堂的父親欣慰。就像父親常對我說的那樣,你要活成一束光,光夠亮就福澤四方,光微弱就惠及身旁。走到哪裏都要生機勃勃,歷經了人生的曲折,依然熱情不改,要讓別人想起你就踏實,就有力量,如此一生,才值得。

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5

  我出生於一箇普通的家庭,家裏雖然沒有代代傳承的家訓,但父母親卻在日常生活中言傳身教地讓我們感受到“孝敬爲首、節儉光榮、精勤從業”的家風。

  我的老家位於戶縣一箇偏僻的農村,當時家裏有爺爺、父母親,還有我們兄妹三個,是一箇六口之家,父親一人在外工作,但家境並不寬裕。父親是一箇孝順的兒子,給我做了很好的榜樣,爺爺一生經歷比較坎坷,但爺爺自幼磨礪的膽識才智,處事接物的寬闊胸懷、開朗和善的性格給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是我們子孫後代的榜樣。1996年父親調回戶縣水務局工作後,購置了商品房,將爺爺和子女接到縣城一起生活,無論是從飲食起居、生病住院、還是臥牀期間,父母以身作則,對爺爺悉心照料。一次爺爺不慎摔傷,住院期間,父親帶頭留守在爺爺病牀前三天三夜,接下來半個月住院時間裏,我們兄妹自覺輪流值守,母親天天變着花樣做些好消化、爺爺喜歡的飯食,送到病牀前,父親稍做休息,就趕到醫院陪爺爺說話聊天解悶;在爺爺臥牀的兩年多時間裏,父母親更是寸步不離,沒黑沒明的守護着爺爺,母親每天早早幫爺爺洗漱好,換上乾淨的衣服,按照爺爺的飲食習慣,單獨做好爺爺喜歡的飯食,從來不嫌麻煩;父親帶着我的堂兄和弟弟,孫女女婿經常給爺爺擦拭身子、洗頭、洗腳、刮臉,一直讓爺爺保持着乾淨的面貌;天氣晴好時,揹着爺爺在陽臺、樓下曬曬太陽;父親還經常給爺爺拉二胡,放秦腔曲目,給他解悶。從父母身上,我學習到了孝敬的真諦,百善孝爲先,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一箇懂得孝敬感恩的人,才能更好的弘揚正能量,報效國家。

  父親還用自己的言行教導我們要勤儉節約。那是34年前的一件小事,令我終生難忘,1987年夏天,我被西安市農業學校錄取,在鄉鎮擔任黨委書記的父親聽到消息後十分高興,週末晚上讓母親準備了幾個菜進行慶賀,一家人圍在餐桌前,喜氣洋洋,爺爺和父母親邊喫邊說,非常開心,無意間,父親不小心將幾粒花生米灑在了地上,他順勢彎腰撿起了花生米就往外走,我迅速跟了出去,父親已經走到壓水井旁邊,我立刻明白了父親的心意,趕快幫他壓水,衝乾淨了花生米,他拿着花生米回到座位上,邊喫邊說:“一粒米不容易,不管你們幾個孩子將來考上啥學校,將來幹什麼,都要保持節儉光榮的作風。”我從小耳濡目染,深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雖然現在條件優越了,但我從不講排場、擺闊氣、鋪張浪費,也和祖輩、父輩一樣養成了節約的良好習慣,把淘米水、淘菜水、洗了衣服的水用來沖廁所、拖地、澆花。是他們用實際行動將“節儉光榮”的種子種在了我的心田。

  1991年6月20日,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天,父親送我一本粉色的筆記本,扉頁上寫着“精勤從業”四個大字,從此,我就將它作爲座右銘時刻遵守着。三十年間,我一直堅持在幹中學、在學中幹,先後取得了農業技術推廣大專學歷、法律、農學本科學歷,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工作中心繫農民、情繫農業,在大風降溫、持續降雪、倒春寒等自然災害發生的時機,自己堅持最早趕到現場指導羣衆開展生產自救,力爭把羣衆的損失降到最低。20__年,我還在戶縣農業局工作時,元月持續降雪導致大棚西瓜嫁接苗成活率下降,全縣西瓜苗缺口達30萬株。當我下鄉來到祖庵鎮城角村查看災情時,一位50多歲的中年婦女委屈的說:“政府號召我們種大棚,現在雪下得這麼大,同興、王坊等村瓜苗都不夠了,原先預定的瓜苗沒有了,讓羣衆給大棚栽啥呀”,我當時的心情十分複雜,我趕忙拉住了大嬸的手,表態說:“我現在就聯繫鄉鎮農辦主任統計各家各戶瓜苗缺口數量,儘快聯繫相關人員去山東調苗,保證讓咱城角大棚戶有苗栽”,聽到我撥通了祖庵鎮農辦主任老梁的電話時,這位大棚戶才放心的說,“娃,這下嬸就放心了”。離開城角村後,我和11個大棚西瓜種植鄉鎮農辦主任通話下午對全縣瓜苗缺口進行逐戶統計,並與面積集中的大戶、村幹部一一通話聯繫,當天晚上10點多了,我趕到同興瓜菜協會會長溫來宏家裏,商談赴山東調運西瓜苗一事,當我們將瓜苗調運工作細節討論結束時已是第二天凌晨2點鐘了,從山東壽光調回優質瓜苗32萬株,讓每戶大棚戶都栽上了優質瓜苗。家風就像一盞燈,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父母的言傳身教就如春雨,潤物細無聲。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傳承家風、傳遞家風,我們要讓良好的家風深深銘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成爲對後起之輩的鞭策和期望,讓我們的國家在良好家風的傳承中更加和諧、富強、昌盛!

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6

  小真作爲老一輩革命先驅,從早年參加革命活動到建國後歷任省紀委書記、省委書記等領導崗位,始終如一堅守信仰、克己奉公、嚴於律己,獻身祖國革命和建設事業60多年,身後沒有爲自己的親人留下一分錢。她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家人親屬常懷律己之心,規範言行舉止,繼承優良品德,並留下不少廉潔家風故事廣爲傳揚。

  這樣的錢出不得

  小真於1907年出生在豐順縣小勝鎮東葉畲小山村,她的弟弟李永良第一次到廣州看望她卻是在1969年。平時,小真對家鄉親屬要求很嚴格,寫信或者捎來的話總是:“我很好,你們不用掛念,不要浪費時間、金錢,不要專門到廣州來,你們在家要搞好生產,做好工作。”

  這一回,弟弟終於得到姐姐同意,到了廣州。他首先感覺就是驚奇:這就是經過長征的姐姐家嗎?房子普普通通,傢俱很舊,幾張長條凳,一把藤椅,一張在鄉下也常能看見的茶几桌,實在與他想象中姐姐的房子相差太遠太遠了。

  一天,永良小聲地說:“姐姐,老家的房子太舊了,我們住的還是你出生時候住的老房子,現在打算蓋一座新的。”同時,提出要大姐幫助蓋房子的要求。小真聽後,笑了笑說:“姐姐沒有錢,即使有,也是黨和國家的,家裏要蓋房子,還是自力更生好。”此後,弟弟聽從姐姐囑託,自力更生,真的建起了新房。

  這樣的字籤不得

  小真有個侄子叫建強,他父親原是豐順縣小勝供銷社的幹部,1985年,已經是到退休的年齡了。當時,建強很想“頂替”退休的父親,跳出農門。那個時期前後,許多人也是通過“頂替”,辦理“農轉非”,喫上了“商品糧”。

  那年建強41歲,已經超過40歲的界限,申請材料被主管部門退了回來。建強心裏很不是滋味,日思夜想,最後,想到了姑姑小真。認爲就是“一歲之差”的事情,只要姑姑說說話,讓有關部門照顧自己一回,實現自己的願望應當不成問題。

  後來,建強帶上申請書,到省城找到了小真,希望她拿起筆來寫下能夠解決自己問題的批語。

  出乎建強意料,小真聽後卻是沉默。許久,她才慢慢地說:“共產黨不能世襲,不能是一代做官,就要代代做官。你的事情,你的’要求,我不能開口,更不能寫字。”

  這樣的“好意”領不得

  1973年,親屬得知小真將擇時回家鄉的消息後,決定修繕被燒燬的房子。當地領導得知後,便在她回鄉前,從民政部門的。救災款項中撥出400元幫助修建房屋。

  小真回到後,公社領導如實向她作了包括修房在內的情況彙報。她一聽到從公社民政救災款中撥出400元幫助修建自家房屋,頓時臉色變了,當場嚴肅地批評了公社領導。她說:“搞老區建設有老區建設款,羣衆有困難有困難補助款,遇上災害有救災款,你們知不知道救災款是國家專項開支,任何人都不能隨便轉移動用,這是一條鐵的紀律。你們以我這次回鄉之機,隨便動用救災款修建我家老屋,這樣做,在社會和羣衆中會造成怎樣的影響,你們想過沒有?必須馬上將這筆錢收回來。”

  在接見侄兒等親屬時,她還專門就這件事向親人們語重心長地作了一番解釋:“救災款是救命錢,是黨和政府關心災區人民生產生活的一種特殊經費,是體現黨和政府對災區人民照顧、關心的原則性問題。公社領導出於一片‘好意’,特批了400元救災款給我們家修房子,這樣的‘好意’,伯母領不得,你們也領不得啊!”後來,這筆已撥下去的款又被公社收了回來。

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7

  一箇人走的再遠,只有家是終將回歸的地方。家是人生的起點,也是心靈的港灣,是充滿了愛與責任的歸宿。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才能避免在人生道路上走彎路。“家風”是一箇在中國婦孺皆知的詞,無論是“孟母三遷”,還是“岳母刺字”,亦或是《誡子書》中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無時無刻不在彰顯家風對人成長的重要性。家風就如同糧食一般,每個人都能源源不斷地從中汲取營養。在我們家,也有家風,它沒有華麗的詞彙,卻蘊含着淳樸的道理,我歸納了一下,大體分三個部分:勤儉節約、爲人處世和自強不息。

  首先,說說勤儉節約。節儉自古以來就是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雖然現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了,但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能丟。“寧可撐死人,不能佔着盆”,這是父親時常說的一句話。每次喫飯喫到最後,盤中剩下些許菜餚,父親總會把它撥進碗裏,然後喫的一乾二淨,在父親的影響下,我們家的兄弟姐們都養成了不剩菜不剩飯的習慣。父親教育我們:一點點的浪費乍一看不算多少,但成年累月的積攢起來,卻是一箇很龐大的數字,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先輩們喫得苦,把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發揚光大!“事物都是有感情的,每件東西都有它的用處,如果隨意丟棄,那麼它會傷心的”,這句話是母親經常說的。家裏有什麼東西壞掉了,她總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加以改造,讓舊東西重新煥發新活力。家中不用的臉盆、舊傢俱、舊衣物等,母親也總會把它們清洗乾淨,然後整整齊齊的放起來。“說不定哪天就有用了”,這是母親時常告誡我們的。從小感受到勤儉家風的我,也養成了量入爲出的消費觀,不跟風隨大流,不盲從亂花錢,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

  再者,談談爲人處世。現如今,網絡上告訴大家爲人處世的道理太多了,恐怕編成幾本書都涵蓋不完,我自己也看過很多這方面的內容。然而“聽過許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回顧自己的人生,真正在生活中經常遵從的,卻還是長輩從小就教導的一些話。“一口唾沫一顆釘”,這是大伯經常強調的。說出去的話,就一定要守信。記得小時候,朋友到家裏來玩,他非常喜歡我的一箇玩具,我就隨口給他說“這個簡單,我知道地方,回頭買了送給你”,於是我朋友非常高興,我也覺得內心得到了滿足。然而現實卻常常不如人意,因爲我這個玩具是幾年前買的,等我到店裏去的時候,人家早賣完了,並且後續也沒有再進貨。這可怎麼辦呀!“不是我不夠朋友,賣完了我有什麼辦法。”我心裏這樣安慰着自己。結果當晚我把此事告訴父親希望得到他支持的時候,父親語重心長的給我說,咱們老劉家的’人最重承諾,答應別人的一定要辦到,你不管了,明天我給你去找。結果第二天父親騎着車,跑了大半個縣城,終於在百貨商場找到了那件玩具,買回來讓我送給了同學。通過這件事,我深刻的認識到履行承諾是一種美德,承諾一旦作出,就必須實現。生活是點點滴滴的小事構成的,誠信做人就要體現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之中。此外,長輩還通過言傳身教告訴我們,生活中要有“儀式感”,不能糊里糊塗的過日子,例如早上起來疊被子、週末打掃衛生、過生日家人互道祝福、過年祭祖要嚴肅隆重等等。雖然長輩們沒有教給我什麼大道理,但就是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讓我對生活充滿了尊重,使我感受到生活獨特的意義所在,更加充滿熱忱的去面對生活。

  最後,講講自強不息。這其實並不是大人們講一些道理或者說的一些話,而是通過聊天瞭解他們人生經歷我總結出的。爺爺年輕時是一名廚師,家裏窮孩子也多,他除了白天在食堂做飯以外,每天晚上還要推着車去賣小喫,家中所有家務都是奶奶一箇人在幹,大伯通過自己努力考上了大專,畢業後進了事業單位工作,父親年紀輕輕便進工廠打工,因爲踏實肯幹被領導重用,母親也是自學考上了大學,然後進防疫站工作。他們這兩代人,完全沒有任何長輩的餘蔭,純粹就是憑着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從零開始一步步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現在想起來,時常令我欽佩不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時代在改變,雖然現在已經不需要我們再寒門映雪鑿壁偷光般的去讀書,也不會喫不飽穿不暖的去幹活,但始終不變的,依然是奮鬥者的身姿,奮鬥是青春最高的禮讚,奮鬥是通向理想的橋樑。我相信,只有趁着青春不斷奮鬥,才能無悔自己的人生。

  正是這些樸素的道理撐起了家的內核,我們家的兄弟姐妹們在長輩的影響下也都十分明事理,接人待物也都得體,而我也一直在用實際行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我想這就是“家風”的意義所在:對每個人的成長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孩子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上一代人身體力行,影響着下一代人,一代代傳承下去。

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8

  我叫陳,是一位從農村走來的知識女性,帶着一顆農村人樸實善良的心,我走進了工作、走進了婚姻家庭生活,結婚20多年來,家讓我有了安全感、有了工作的支撐感和幸福感,特別是在我代理小寨資源規劃所工作的4年多以來,每當遇到解不開的難題和工作最需要援手的時候,我的愛人和兒子都給了我關心、支持和鼓勵。工作中相互支持生活中互敬互愛,一份理解、一份關心、一份等待、一聲問候,讓我由衷感到家是心靈的港灣、溫暖的歸屬。

  有一種支持叫理解。人們常說理解萬歲,但生活中通常都由於各自工作性質不同,互諒互讓不易。我特別欣慰的是,我的老公和兒子對我的工作都特別的理解和支持。20__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就是戰鬥,由於當時我包抓小寨地區最大的社區防疫管控,面對5000多戶居民的整體出入,經常工作到晚上1、2點鐘是常態,夜裏3、4點經常打電話聯繫工作是常事,我感覺打擾了家庭正常生活,當我給他們說聲對不起時,老公很理解地對我說:“不要這麼講做爲一名黨員幹部,當國家和人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應該不講條件地衝鋒在最前面。家裏你放心,兒子喫飯等由我管,爲防疫我們犧牲點休息算個啥。”就這樣,我所包抓的社區圓滿地打贏了這場疫情阻擊戰,實現了社區1萬多羣衆零感染。

  有一種愛叫大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我的家庭中,我和老公都把教育兒子修美德、愛家庭和愛他人作爲經常的必修課。總是利用看電視、喫飯間隙教育兒子做人要先修德善愛。教育必有榜樣的力量,生活中,我們家堅持把“善”和“愛”踐行在生活和工作中,用行動作生活中的有心人和熱心人,無論是同事、還是小區的鄰居,只要相熟的,遇到別人家裏有事或生病住院,我會及時給予幫助和探望,力所能及地給予幫助。用家人常說的一句來講:“人活在這個世上,能見面都是緣分”“用笑容面對每一個人,把善良的心留給別人”。我們家的對面住了一對70多歲的老夫妻,老頭常年癱瘓在牀。有一天凌晨大約5點鐘時,對面鄰居家傳來了急喊聲,意識到鄰居可能出事,急忙到對面一看,原來是老頭快不行了,老太太一時不知怎麼辦,只是在屋裏喊人。我急忙幫助打了120,又幫老人通知了她的女兒,在得知老太太還沒喫早飯時,又急忙返回家裏給老人拿去熱牛奶和麪包,看着120把老頭接走後,我才趕忙到局裏開會。生活中,我們家只要是有人看到對面老人把垃圾放在樓道,就會幫忙給扔了;在院子只要看到老太太提東西,都會幫忙給提上來。用一份愛心,給親人也給需要幫助的人,這是我們家的共識。

  有一份家庭美德叫孝敬。當好一箇母親、老人的兒女、別人的兒媳,角色裏傳承着孝道,卻也有說不完的辛苦。工作之餘,我沒有忘記自己的父母和公婆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雖然老人們一再說工作忙不要經常回來,但一有空我們就會及時帶孩子回家去看望老人,看到老人見到孫子高興的樣子,心裏漾起滿滿的幸福,常回家看看的念頭在心中生根發芽。看望、陪喫、拉話,照顧生病老人,這都是兒女應盡的義務。記得公公當時生病時,接到老家嫂子的電話,我們急忙請假回家,看到炕上生病的公公和滿房子的髒亂,我們心裏不斷自責,急忙打掃房子、清洗被褥和老人的衣服,端屎倒尿,給公公洗腳餵飯,近一箇月時間的精心照顧,老人身體逐漸好轉。在老公8個兄弟姊妹和我的3個兄弟姊妹中,我們堅持做到了兄弟睦、妯娌和。特別是面對衆多的雙方農村親戚,堅持友善待之,一樣視之,親戚來城,總是讓他們高興而來,滿意而去,用老公的話來總結,家裏都快成了接待站了。

  一份共同的理想叫做生活的強者。作爲一箇新時代的家庭,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有一種情形是不進則退。一路走來,全家相互鼓勵,他鼓勵我認真掌握工作業務知識,做工作中的百事通,善於攻堅的不倒翁。我鼓勵他樹立工作中的正確榮譽觀念,在百忙中要學會休息做到保重身體與工作兩不誤,正確對待人生的得與失。我們教育兒子,要做生活的強者,要在學會解決問題中長大,生活和書本知識兩不誤。我們都在學習和工作中,幹一行、愛一行,砥礪奮進,開拓進取,努力用最優秀的自己去點亮工作、照亮生活,在獲得工作榮譽的同時,也不忘收穫生活的快樂。

  知敬畏、心向善,懷着一顆向善之心,捧着一顆感恩黨和社會之心我們珍惜着這一切的來之不易,努力地工作和生活,堅持把愛和善傳遞給他人,弘揚社會正能量,秉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家庭美德。

家風家教事蹟材料範文 篇9

  人生路上,風雨同舟,灑下真情款款。小王和小陳,這一對普通的職工家庭,卻用不普通的人生經歷詮釋了事業、生活和家庭的真諦,留給了我們“相依一世、相知一世”的真情和感動。

  丈夫原是貴陽市南明菸葉復烤廠的一名駕駛員,妻子小王是花溪區孟關鄉中心完小的一名教師。在結婚十餘年的時間裏,這對夫妻互敬互愛,孝敬父母、愛戴孩子、寬以待人,在家中以德治家,譜寫了一曲文明、感動的華美樂章,成爲創建文明家庭的先進典型。

  一、愛崗敬業,愛校如家。

  作爲妻子的小王在工作中兢兢業業,是一箇對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高度責任心的人,曾擔任過低、中、高不同年級段的教學工作,由於她對工作的認真負責,曾先後被評委市、區、鄉級的優秀班主任,成爲學生喜歡、家長信任的好老師。在工作中,她對每一箇學生嚴格要求、耐心教導;在生活中,她對自己的同事們悉心關照、熱幫互助,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小王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高度負責的工作責任心也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好評,並多次在年度考覈工作中被評定爲優秀。她始終堅持責任心是做人之本,責任心是成事之源,所以她在工作中始終以愛崗敬業、愛校如家的心態努力並且奮鬥着。

  二、相敬如賓、相濡以沫。

  都說人生之路,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坦途,沒有一勞永逸的捷徑。但意外卻是來得那麼突然與沉重,在新婚後的第二年,丈夫小陳因鼻咽癌放化療留下的後遺症日趨嚴重,並使得聽力、語言能力和吞嚥食物的能力都迅速衰退,以致現在已經完全失去聽力,退養在家中。就是在患難之際,妻子小王一面多方打聽名醫幫丈夫治療病症,一面悉心照顧家中老人與丈夫,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軀撐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面對丈夫日趨衰弱的身體,小王始終對丈夫不離不棄,悉心照料。對她而言,每天下班回家能看到丈夫把食物順利地吞下去,不噎着、不嗆着,就是她最大的安慰。她時常開導丈夫,讓丈夫對生活充滿希望和信心。丈夫小陳也非常支持妻子的工作,在家裏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好女兒,自己生活上的瑣事從來不讓妻子操心,因爲丈夫失去聽力,那一張張的小紙條成爲夫妻倆傳達信息和交流情感的紐帶。幾年的.時光,妻子小王承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和壓力,是她,支持着丈夫、支撐着家庭。結婚至今十一年,是十一年的堅守,小王,用美好的心靈再次詮釋了愛心、善良的真實含義,譜寫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曲頌歌。面對新婚丈夫的病患,是逃避,是利己,也許會有多種選擇,每種選擇,也都會找出各種理由,然而正是由於小王這種天性的愛心和善良,愈加彰顯出人性的光輝!十一年來的堅守,小王始終沒有放棄過,面對長期病弱的丈夫,不拋棄,不放棄,敢於直面艱難困苦,做到一時容易,長期堅持確實很難。正是小王這種默默的堅持,愈加突顯出人生的壯美!

  三、互敬互愛,盡心盡力。

  小王精心照顧丈夫,更是細心的照顧着公婆的起居,她知道丈夫的病對年邁的公婆打擊有多大,儘管自己背後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淚,但是隻要面對二老的時候都是笑嘻嘻的,經常給老人講笑話逗他們開心,經常勸說老人,說開心話,講大道理,她對二老說:“醫學越來越發達,什麼病都會有治理的辦法的,小陳的病一定會治好的。”十多年來她就是這樣用自己的善良及對家人的愛,將這個幸福溫暖的家維護和經營着。

  在生活上相濡以沫,對待家庭和老人,小王也是分外的用心和孝順。小陳生病住院期間,妻子小王獨自一人在醫院照顧,不讓家中的二老擔心和操心,還經常打電話安慰他們。二老爲了給小王減輕負擔,除了料理好家中的所有事務以外,還盡心盡力替她照顧好女兒。一家人互敬互愛,其樂融融。

  相依一世、相知一世,這就是和小陳的愛情寫照,一對風雨同舟的終生伴侶,一箇充滿溫情的幸福家庭。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