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生對待傳統節日調研報告(通用3篇)
關於學生對待傳統節日調研報告 篇1
一、調查時間:20xx年11月10日
二、調查地點:黑龍江x大學一食堂
三、調查對象:在校學生
四、調查方法:隨機調查
五、調查人:
前言
在這個炎熱的漫長暑假中,我在學校的倡議下,進行了一次暑假社會實踐,我相信作爲一箇大學生,不能一直所謂的閉門造車,而應該積極的接觸社會,瞭解社會,爲以後步入社會做一些準備和鋪墊,有個詞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熟能生巧”,現在做的這些事很小,也許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以後總會感受到它們所帶來的幫助和成長。
主體
1.正月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曆法以後,上古就有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裏所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爲“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曆一月一日。
2.立春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視。
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鹹《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3.元宵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爲過了這一天,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爲了保持與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上欣賞。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裏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出來觀燈,這就爲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箇難得的機會,演出了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裏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4.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爲流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時,遊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於河流裏。王羲之《蘭亭集序》裏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
5.寒食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菸,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於唐堯傳說。
6.清明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爲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官府要舉行所謂“鑽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鑽木取火,還要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凡,不光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麼悲滄。
7.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聖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後的全民宗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纔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齋會,和尚以香藥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喫春季瓜果紀念。
8.端午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比賽,喫糉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成飯糰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爲水所淹。”這是相傳於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則說這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於吳越風俗。
喝雄黃酒,掛艾草,採雜藥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採雜藥,《禮記。夏小正》:“此月蓄藥,以蠲除毒氣。”早說了。
端午節慶祝活動國內現在仍然很熱烈,但是人們卻沒有以前那種萬人空巷的熱情了。
9.七夕
過去傳說,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織女要從隔開的銀河上踏過喜鵲組成的橋相會,這當然只是一箇美麗的傳說。
固然,這個神話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國青年男女在那個禮教森嚴的社會里,追求自由戀愛幸福的艱難,但恰恰唯其艱難和險阻,才激發起堅韌和持久,因此,這個故事纔會長久地在人們中流傳,纔會附麗到七月七日這個仲夏夜的晚上,遙望星漢燦爛,而天河渺渺,獨有天孫(織女星)閃閃爍爍,向着彼岸的河鼓(牛郎星)傳遞着她那永恆的愛。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故事的最早來歷可在西晉文學家傅玄的《擬天問》裏發現,他說:“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
南朝時候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了那時江漢地區,七月初七日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婦女結紮彩絲線,空很細的針,有的人用金、銀、黃銅做成針,把瓜、果等擺列在庭院中,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織網,就認爲是織子星神降臨的顯示。也就是說,七月七日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織女相會的意義,而且有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義。織女星作爲民間傳說裏的紡織女神,她是古代勞動婦女勤勞智慧的象徵,古代婦女在這天晚上,通過結紮彩絲線這樣的女紅活動來祭祀她,希望從她那裏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稱爲“乞巧節”,這是一箇有進取精神的節日。
10.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於佛經裏的“目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臺唱雜戲“目連救母”。
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經義結合起來,便於佛教的普及宣傳,故中元節又被稱爲“盂蘭盆會”,在《聊齋志異》裏,多處提到盂蘭盆會。
11.中秋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顯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節的紀念活動就開始了。中秋圍坐喫月餅,然後走出戶外賞月,還有一家人團聚之意,這可能來自蘇軾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東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蘇子由寫下的詞。但中秋望月起源並不在這個意義,就是明擺着賞月,卻來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葉法善的幫助下遨遊月宮的優美故事,還攜帶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話傳說。至於中秋夜喫月餅的習俗,則傳說是元末農民紅巾軍起事時,以圓餅爲號。
12.重陽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佳節,這一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遊登高望遠的好時候。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裏寫道:“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現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
13.臘八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竈神的日子,《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爲祝融,祀以爲竈神。”,所以對竈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東漢劉珍等編寫的《東觀漢紀》說在祭祀竈神時要以黃羊爲牲。到了兩宋時期,祭祀竈神的活動中出現了喫所謂“臘八飯”,就是以各種果子雜料煮粥而食。
“臘八粥”流傳了下來,至今許多家庭還有此種風俗。
14.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每家每戶爭取團圓,全家圍爐而聚,喝酒喫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箇溫馨的一年中最後一箇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還濃濃的保持着。
在《荊楚歲時記》裏,記載有: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餚,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爲有吐故納新的意思。
結尾
通過這次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和風俗的調查,我覺得自己收穫了許多許多,還知道了一些平時所不知道或不清楚的節日,有句話說得好:“做人不能忘本”,我們作爲一箇中國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在日漸豐富的文化的薰陶中,我們更不能忘記了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因爲我們是個大學生,更因爲我們是個中國人,我們就有義務和責任將之繼承和傳遞下去,一代接着一代。
關於學生對待傳統節日調研報告 篇2
中華傳統節日作爲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以一種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形式,來展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着對美好的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嚮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並存、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勢下,我們用現代社會的理念和視角,揭示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發揮、拓展和強化其功能,對於保持民族特色,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義。加強小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的認識更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對小學生的傳統文化認識也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西風東漸,像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洋節日越來越受到的青睞,部分商家也推波助瀾,小學生對洋節情有獨鍾,這是社會開放帶來的.,原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可是我們自己的節日呢?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還有幾個人能一箇不落的說出每個節日的名字?我們不禁要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怎麼了?善良智慧的中國人民怎麼了?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怎麼了?到底該怎樣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國人該不該鐘情於西洋節日?什麼原因造就了這種怪異文化?帶着這些問題,我想就此問題做一箇研究,以期引起人們的思考。
二、調查目的與實施
(一)調查目的
1、比較全面地瞭解當今小學生對中華現節日的認識現狀。
2、根據現狀的調查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應的對策,對學生更好地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二)調查內容
1、小學生對傳統節日日期知多少。
2、小學生對傳統節日(西方節日)的態度。
3、小學生良好發展還有什麼建議。
(三)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這是本調查採用的主要手段。調查表共有15道選擇題,每題有2-7
個供選答案。
(四)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爲紹興縣實驗小學二、四、五年級學生。
(五)調查步驟
1、根據課題研究要求擬定調查內容,制定調查表,分發調查問卷。
2、分析數據,撰寫調查報告。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結果
1、在關於“你喜歡過以下哪些節日?”的調查中,學生們最喜歡過的是聖誕節,只有33%的學生喜歡過春節,14%的學生喜歡過中秋,12%的學生喜歡過國慶節。
2、在關於“傳統節日與西方節日,你更喜歡哪個?”的調查中,只有45.5%的學生選擇了傳統節日。
3、在關於“你爲什麼喜歡傳統節日?”的調查中,有53%的學生選擇了“習慣成自然” 。
4、在關於“你爲什麼不喜歡傳統節日?”的調查中,20%的學生選擇了“內涵傳統沒新意”,58.5 %的學生選擇了“洋節更有意思” 。
5、在關於“你瞭解某些傳統節日的意義嗎?如‘端午’是爲紀念屈原而設立的,而且還是個辟邪除瘟的日子。你對此的認識是:”的調查中,5.1%的學生選擇了“都瞭解”,36.7%的學生選擇了“大部分瞭解”,59.2%的學生選擇了“不瞭解” 。
6、在關於“你對於傳統節日的態度如何”的調查中,38%的學生選擇了“仍然記得並期待傳統節日的到來” 20%的學生選擇了,“除了還記得要喫糉子、月餅、元宵之類的,其他也沒留下”,40%的學生選擇了“若重要的節日,如春節、中秋等,還是會和家人一起過節,但大多已沒什麼意思了” 2%的學生選擇了,“其他” 。
7、在關於“你喜歡過洋節的原因”的調查中,31.8%的學生選擇了“比中國傳統節日更有意義”,49.3%的學生選擇了“新鮮,覺得好玩”,15%的學生選擇了“隨衆心裏”,3.9%的學生選擇了“其他” 。
8、在關於“你對國家在清明、端午和中秋節放假有何看法?”的調查中,7%的學生選擇了“能讓我們更熱愛自己祖國的傳統文化”,40%的學生選擇了“讓我們有時間真正地過傳統節”,20.4%的學生選擇了“能讓我們更好理解中國傳統節日”,2.6%的學生選擇了“、哪怕恢復這三個節假日,效果也不大” 。
(二)調查結果分析及對策
1、唯有源頭活水來很多學生不喜歡過傳統節日是因爲他們根本不瞭解這些節日中所蘊藏的內涵。因此,挖掘傳統節日內涵顯得尤爲重要,引領學生瞭解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知識,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進而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如何開發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需要教師探索研究,對傳統節日進行界定,對節日核心內涵進行概括和提煉,如端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七夕乞巧愛慕、臘八融和感恩的主題。引導學生開展道德實踐體驗活動。如端午節,除了引導學生瞭解端午習俗,參與包糉子、縫香袋的實踐活動之外,重點還應開展“走進屈原”活動。通過“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詩詞朗誦等活動,與偉大詩人屈原面對面: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爲他的祖國流盡了最後一滴淚,縱身跳進波濤滾滾的汨羅江。屈原報國無門而以身殉國,堅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寧願去死也不願離開故國半步的情懷,一直引起同學們的深思和探索;他那與日月齊光的高潔品德,激起同學們無限的仰慕。從中體味他那痛苦執著的偉大情感,體驗他那崇高忠貞的偉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夠發揮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過端午節,學習和傳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總把新桃換舊符比較洋節日,一些傳統節日對中小學生缺乏吸引力,春節和元宵節等傳統節日之所以今天被國人看淡,與這這些節日大多來源於農業文明,與祭祖、驅鬼、借節日填飽肚子等聯繫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這種文化淵源和傳統形式也使得中國傳統節日歡快的氣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這與富裕起來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悅的現代中國人顯得有些不協調。隨着經濟的發展,節日本身也應該發展。無論是元宵節也好,重陽節也好,它們都與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的傳統節日也應該跟着我們的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一成不變肯定是不行的。首先,活動形式要多樣。要結合時令,組織各種類型的班際、校際活動,利用探究課、社會實踐、校班會,充分整合校園、社區、家庭、社會資源,開展大量的主題式、探究式、體驗式、尋根式節日文化活動,引領學生走進傳統節日,過傳統節日。其次,可發揮家庭、社區、學校三方力量,共同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在傳統節慶之際,組織學生、家長、社區人士過傳統節日。如元宵節學做元宵,制燈籠,猜燈謎;端午節講屈原愛國故事、進行划船比賽、拔河健身運動;重陽節進行敬老愛老活動。
3、千樹萬樹梨花開繼承傳統不等於匍匐在傳統腳下,更不能把民族節日與外來節日對立起來。
要引導學生科學認識傳統節日習俗,賦予傳統節日新的時代內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傳。同時又要以開放的心態吸納外來文化精華,培養學生全球化視野和尊重理解多樣文化的胸懷。加強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掘,創新節日文化內涵。如就春節期間是否該禁鞭展開辯論,就重陽節是否和母親節父親節進行整合向有關部門提出研究報告,並嘗試過一箇推陳出新的傳統節日。通過調查訪問、專題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節的由來和文化習俗,嘗試過西方洋節。通過專家講座,調查訪問等方式探究中國節日不敵洋節的原由,寫出調查報告,提出改進措施。利用特定的時間,開展“中國傳統節日藝術節”和“西方傳統節日藝術節”活動。中國傳統藝術節,就在校園裏掛起了大紅燈籠和中國結,讓學生穿唐裝,舞龍燈、打腰鼓、扭秧歌、抖空竹、剪紙、捏麪人,請小廚師在食堂製作艾窩窩、驢打滾、月餅等傳統小喫,在教室裏、過道邊展示中國書畫作品。學校也可以組織“唐人街”和“洋人街”,不同小組的學生嘗試過不同的節日,進行東西方節日的擂臺賽。我堅信將傳統節日文化與小學生德育課程的巧妙對接,開發其中蘊涵的道德教育資源,並賦予時代教育主題,組織和指導學生自主活動,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學習人類先進道德,學習做人的道理,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那麼既能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含義的理解,也能避免新一代的文化斷層。
四、總結
我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箇組成部分。蘊育的節日活動十分多采多姿,無一不是代代相傳的文化資產,個別的節日形式雖然風格迥異,但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經驗成果。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託着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人在歲月長河中慶祝歡樂的盛會。作爲學生,更應該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弘揚傳統節日,快樂地過傳統節日!俗話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相信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會象洋節在中國一樣在世界上受到歡迎!
關於學生對待傳統節日調研報告 篇3
近20年來,隨着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時代不停地發展,中西方國家的交流的日趨頻繁,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漸漸統一化,從而使很多年輕人淡化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而注重外來節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4月1日的“愚人節”、12月25日的“聖誕節”等西方國家節日在中國變得越來越流行,反觀中國傳統的節日,像農曆5月初5的端午界,農曆9月初9的重陽節等節日卻被我們國人漸漸淡化。就此問題,我對部分在校大學生做了關於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以下分析報告。
一、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大部分大學生認爲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並隆重舉行的,比如說“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的;還有部分大學生認爲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瞭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說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
二、大學生對西方國家節日的瞭解及重視程度
部分大學生認爲要與西方國家“接軌”,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及文化,就必須接受西方國家的文化及節日傳統;大多數人表示對於西方國家的節日既不能說完全摒棄,也不能說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併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兩者的融合,對於節日這一問題而言,他們表示可以接受,但不會去隆重慶祝,畢竟那是別人的節日。
三、大學生熱衷外國節日的主要原因
由於對我國文化、民族傳統知識的欠缺以及盲目從衆崇洋媚外的心理導致部分大學生對外國節日表現出“狂熱”的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當代大學生從小就被社會定位爲爲了考試而拼命學習的一類人,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鑽研”那些課本知識以應付考試,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瞭解,錯誤的認爲科技、經濟等某方面優於中國的部分西方國家就是自己的偶像,從而導致崇洋媚外,熱衷於外國的文化教育及服飾等各種東西,當然西方國家的節日也成爲他們青睞的對象。
四、調查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
在調查時與部分大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了極少部分大學生的一些令人無奈又“匪夷所思”的觀點。
極少部分大學生由於對西方國家的過度崇拜,竟然給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加上一個類似於西方節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國情人節”,更令人無語的是有人建議將“清明節”改名爲“中國鬼節”。
部分人認爲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換以後,是節日就應該有假期,可是中國的很多節日都沒有放假時間,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這些節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節日,從而忽視甚至不承認那是中國傳統節日。他們表示這樣的節日猶如“食而無味”,所以不願接受。
五、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在調查中,少量大學生對韓國申報端午祭爲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這一事件表示義憤填膺,他們認爲中國人民應注重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對於20__年韓國申報中國的“端午節”爲他們的節日這一事件,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對於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重視,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六、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爲欠缺,這是由於對我國文化知識及傳統觀念的缺乏而導致的。我希望當代在校大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瞭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