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績效目標自評報告(通用4篇)

整體績效目標自評報告 篇1

  爲加強財政資金管理,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提高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按照《河南省財政廳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關於提前下達20xx年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預算指標的通知》(豫財農水〔20xx〕68號)和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河南省財政廳《關於下達20xx年中央財政農業相關轉移支付部分政策任務清單的通知》(豫農文〔20xx〕86號)文件精神,現對20xx度財政專項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績效自評。現就專項資金績效自評工作彙報如下:

  一、項目基本情況

  (一)決策投入情況。根據上級主管部門文件要求,以綠色生態爲導向,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引導農民綜合採取秸稈還田、深松整地、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施用有機肥等措施,減少焚燒秸稈,開展測土配方施肥,主動保護耕地地力,提高農業生態資源保護意識,促進耕地質量提升,實現“藏糧於地”。商城縣20xx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項目補貼對象爲所有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以上年度各地計稅面積內的實際種植面積爲主要依據,測算安排當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

  (二)過程管理情況。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用於確保耕地不撂荒,確保耕地地力不降低,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糧食質量。項目資金由縣財政局統一管理,建立專賬,專款專用,補貼資金採取財政“一卡通”的方式直接補貼到戶,補貼資金已於20xx年9月30日前撥付到位。

  (三)績效目標分解下達情況。20xx年我縣補貼標準爲150.87元/畝,實際安排的中央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情況如下:長竹園鄉185.604046萬元、達權店鎮210.282606萬元、馮店鄉172.900792萬元、餘集鎮269.318640萬元、吳河鄉173.882503萬元、鮎魚山辦事處200.060409萬元、汪橋鎮453.544655萬元、觀廟鎮372.338259萬元、鄢崗鎮890.292470萬元、雙椿鋪鎮632.736409萬元、河鳳橋鄉428.577163萬元、上石橋鎮1029.977571萬元、豐集鎮382.199725萬元、李集鄉515.854704萬元、蘇仙石鄉118.387669萬元、金剛臺鎮237.321075萬元、伏山鄉212.722174萬元、汪崗鎮165.354123萬元、赤城辦事處63.007612萬元、湯管處15.855834萬元、國營農場6.259596萬元、黃柏山管理處46.735754、產業集聚區56.181281萬元。

  (四)績效自評工作開展情況。根據市財政分配我縣資金,縣財政按照每年下達我縣的農作物良種補貼、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資金數額,同比例將補貼資金分配到各鄉鎮(處)。各鄉鎮(處)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結算後形成的剩餘資金,統一用於支持耕地地力保護。爲做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髮放工作,支持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助推脫貧攻堅工作,商城縣主動作爲,精心組織,突出重點,廣泛宣傳補貼政策,抓住關鍵,精準覈定補貼面積,加強督導,全面兌付補貼資金。縣級財政部門通過惠民補貼“一折(卡)通”辦法兌付給農戶。

  二、績效目標實現情況分析

  (一)項目投入情況分析

  1.項目資金到位情況分析。資金到位情況:根據安排,商城縣20xx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項目專項資金爲6836萬元,其中中央補貼資金6836萬元,縣財政補貼3.395081萬元。

  2.項目資金執行情況分析。資金使用情況:20xx年度財政將補貼資金通過惠農補貼“一卡通”直接發放到種糧農民手中,實際發放6839.395081萬元。

  3.項目資金管理情況分析。按照上級文件要求,依照省級測算方法和統計數據確定各鄉鎮應分配資金計劃,嚴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髮放工作,增強農業補貼政策的精準性和實效性,確保補貼資金及時、準確發放到位,實現“藏糧於地”,保障糧食安全,建立耕地地力保護激勵長效機制。

  (二)績效目標完成情況分析(根據年初績效目標及指標逐項分析)

  1.產出指標完成情況分析

  (1)數量指標。項目總補助面積453330.356畝,補貼標準:150.87元/畝,補貼資金6839.395081萬元,涉及全縣23個鄉鎮(處),覆蓋156190戶。

  (2)質量指標。支持全縣涉農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現生產佈局規模化、生產方式機械化、管理模式標準化、技術服務精準化,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支持我縣農業做優做強,促進我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時效指標。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在規定時間內工作量完成率爲100%。

  2.效益指標完成情況分析

  (1)經濟效益。增加糧食生產總量。多年來,我縣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化肥、農藥、地膜等增產,截止目前增產潛力有限,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補助項目的實施,以綠色生態爲導向,減少化肥農藥用量、施用有機肥等措施,切實加強農業生態資源保護,不斷提升耕地地力,提高了土地產出比。

  (2)社會效益。引導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參與優質稻米的品牌化生產、加工,穩定種植效益,提升產業化水平,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生態效益。優化了勞動力、機械和土地的資源配置,使被動的秸杆禁燒轉化爲主動的秸杆資源化利用,實行秸稈還田,緩解了“秸杆禁燒”問題。同時改良了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改善生態環境。

  (4)可持續影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在毫不放鬆糧食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立足市場和資源優勢,調整優化糧食種植結構,積極發展再生稻、稻田綜合種養和優質小麥生產,推進糧食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增效並重。

  3.滿意度指標完成情況分析。通過項目的實施,實現糧食總產穩定,區域佈局及品種結構優化,新型經營主體及種植戶生產效益提升,羣衆滿意度高於85%。

  三、綜合評價情況及評價結論

  (一)績效評價目的。爲了落實國家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惠農政策工作要求,切實提高上級財政專項資金使用效益,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總結項目的建設成效,查找資金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積累資金項目管理的經驗,探索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的辦法、制度,逐步形成績效評價的體系和機制,進一步提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效益。

  (二)績效評價工作過程。根據通知要求,主動作爲,立即按照文件要求認真梳理本單位的項目,組建了績效自評工作專班,由專人負責20xx年度項目績效自評工作。認真開展項目績效自評工作,如實填報,加強審覈,按時報送績效自評報告和自評表,如發現問題要認真整改。項目科學合理,項目管理規範,項目監管到位,項目完成較好,項目質量較高,運行保障有力,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通過補貼的發放,增強了農業“三項補貼”指向性、精準性和時效性,確保耕地地力補貼政策的落實。

  四、偏離績效目標的原因和下一步改進措施

  該項目實施時間較長,資金總額大,受惠農民廣,羣衆關注密切。下一步將加強資金使用、監管等各方面管理工作,達到預期的使用績效,項目預期目標完成100%。項目完成後對績效自評結果在網站進行公示,接受羣衆監督。

  五、績效評價結果應用

  加強涉農資金支出管理,增強資金績效理念,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優化資金支出結構,強化資金管理水平,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發放給農民的補貼與耕地地力保護掛鉤,明確撂荒地和改變用途等耕地不納入補貼範圍,促進農民主動保護耕地地力,加強農業生態資源保護意識,維護“藏糧於地”的政策初衷,有助於推進農村種植結構的協調發展,同時積極探索和建立一套與部門預算相結合、多渠道應用評價結果的有效機制,提高績效意識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六、取得的成效和經驗亮點

  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項目實施,支持壯大了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規模,爲轉變我縣農業生產方式,確保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幾年,爲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向好發展,以再生稻、稻漁、稻鴨綜合種養爲抓手,加快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突出表現在“四增”:一是推廣面積在增長;二是產銷在增加;三是示範作用在增強;四是生態效益不斷增現。

  七、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一)存在問題

  一是據調查,肥料、種子、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價格不斷攀升,勞力成本偏高,產出效益與一季產出效益基本相當;並且隨着糧食託底收購價格下滑,種糧效益進一步降低,從而導致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二是商城縣地處大別山區,土地面積比較分散,覈查時間相對較長,補貼資金支付時間緊、工作量大。

  (二)建議

  1.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以糧食功能區規劃和優勢農產品佈局規劃爲依託,逐步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用於支持全縣涉農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生產佈局規模化、生產方式機械化、管理模式標準化、技術服務精準化,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支持我縣農業做優做強,促進我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 加強財政資金扶持力度,整合農業補貼資金,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和新型服務業,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格局。深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縣城或中心城鎮產業爲重點,引導相關產業佈局鄉村。鼓勵農村創業創新,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養,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扶持帶動小農戶發展。

  3.統籌用好用活農業補貼資金,加大農產品冷藏保鮮支持力度。加大對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實化細化支持內容,重點完善田間地頭冷藏保鮮設施,不斷增強農產品生產供給的彈性和抗風險能力。

  4. 採用補貼的形式,推廣綠色防控、統防統治,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病蟲害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實現化肥農藥減量,推進綠色、生態發展。積極構建綠色農產品生產體系,支撐農業產業品牌化發展,實現優質優價。

整體績效目標自評報告 篇2

  根據上級要求,現將我縣20xx年銜接資金績效使用情況作如下報告:

  一、績效目標分解下達情況

  20xx年各級下達我縣銜接資金(含縣級配套資金)共5341.7萬元、其中中央資金2184.7萬元,省級資金1881萬元,市級資金561萬元,縣級配套資金715萬元,資金到賬後縣鄉村振興局從年度項目庫中提取項目,並及時將資金分批安排到具體項目。

  二、績效目標完成情況分析

  (一)資金投入情況分析

  1、中央資金到位投入情況分析。中央資金實施項目84個,投入2184.7萬元,其中用於產業項目37個,投入資金1243.79萬元、基礎設施項目38個,投入資金660.3萬元,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及安全飲水項目5個,投入資金43.2萬元,就業及管理費項目4個,273.41萬元。

  2、省級資金到位投入情況分析。省級資金實施項目63個投入資金1881萬元,其中產業項目23個,投入資金957.47萬元,基礎設施項目23個,590.9萬元,改善人居環境及安全飲水項目4個,投入資金114.63萬元,公益崗位1個,投入資金218萬元。

  3、市級資金到位投入情況分析。市級資金實施項目8個,投入資金561萬元;其中用於產業項目6個,投入資金280.4萬元,基礎設施項目2個,投入資金6.4萬元,就業獎補項目1個,投入資金274.2萬元。

  4、縣級資金到位投入情況分析。縣級資金實施項目25個,投入資金715萬元。其中用於產業項目18個,投入資金341.652萬元,基礎設施項目4個,投入資金93萬元,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及安全飲水項目3個,投入資金44萬元,交通獎補項目1個,投入資金236.348萬元。

  (二)項目資金執行情況

  1、全年項目資金實施情況。全年共實施項目175個,項目安排資金5341.7萬元。其中產業項目90個,安排資金2823.312萬元,佔總資金的52.85%;基礎設施項目77個,安排資金1350.6萬元,佔總資金的25.28%;公益崗位項目1個,安排資金273.924萬元,佔總資金的5.13%;雨露計劃項目1個,安排資金107萬元,佔總資金的2%;就業獎補項目1個,安排資金567.33452萬元,佔總資金的10.62%;生活條件改善項目14個,安排資金201.83萬元,佔總資金的3.78%,項目管理費17.7萬元。佔總資金的0.3%。

  2、全年項目資金撥付情況。截止20xx年11月20日止,項目資金已撥付4844.8萬元,項目資金支付率90.70%。

  三、項目資金管理情況

  1、細化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爲確實加強項目資金管理,我縣在20xx年出臺了(黎財農[20xx]3號)《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項目和資金管理》的通知,對項目管理運行作出詳細規定。一是進一步嚴格銜接資金使用範圍,不得將資金用於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無關的支出。

  2、是加強項目庫建設管理、做好項目管理工作,加快資金撥付進度、加強資金績效管理、嚴格公示公告制度;三是規範資產臺賬管理,規範後續管護運營,規範收益分配使用。

  四、總體績效目標完成情況

  20xx年我縣總體績效目標,主要圍繞產業發展、脫貧戶及監測對象就業、村級集體經濟增收、農戶增收、提升改善農戶生產生活條件等目標實施項目、項目實施後全部實現初定的績效目標。

  (一)績效指標完成情況分析

  1.產出指標完成情況分析

  (1)數量指標。產業類:建設菸葉烘烤房38座,發展烤煙760畝,發展鱸魚育苗基地1個,生豬養殖10萬頭,種植黃桃110畝,獼猴桃20畝,藍莓20畝,林下種植黃精30畝,中草藥種植30畝,冷庫房及倉庫2430平方;瓜蔞種植1500畝;激勵脫貧人口發展產業戶數1027戶,長豆角產值260畝,完成值大於260畝;。基礎設施:新建護磅工程處12處,完成值大於12處;小額貼息貸款放貸980人,完成值大於980人;易地搬遷安置點消防隱患提升2個,完成值大於2個;通村、組硬化路初定目標1000米,完成值大於1000米。類改善自然村、組安全飲水11處,解決安全飲水人數1476人;就業類:開發公益崗位360個,完成值大於360個;完成值大於1027戶;就業及省外務工交通獎補1900人,完成值大於1900人。

  (2)質量指標。全縣175個項目決算驗收評審合格,達到(或超出)項目績效預設值。

  (3)時效指標。截止到20xx年11月22日前,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75個項目,全部按年初目標全面完成驗收。

  (4)成本指標。項目通過預算、結算等監管覈減,項目實施成本低於市場價格≥3%。

  (二)效益指標完成情況分析

  (1)經濟效益。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項目實施後,直接減輕縣財政投資壓力5341.7萬元,促進我縣產業發展,11個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大於5萬元。通過產業就業促進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人均收入達到當地農人均收入水平。

  (2)社會效益。項目實施後、改善了當地羣衆亟待解決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條件,羣衆對美好生活的滿足感得更好實現,幹部羣衆關係更加融洽。

  (3)生態效益。項目實施後生態環保還原率達到95%以上。

  (4)可持續影響。項目實施後減少環境污染,產業地壯大當地產業經營主體,激勵脫貧羣衆通過發展產業、就業增收,可持續影響。

  3.滿意度指標完成情況。項目實施後脫貧人口滿意率達到95%以上,產業經營主體滿意率達到100%。

  五、偏離績效目標的原因和下一步改進措施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項目產出指標不夠精準。因市場價格變動大,部分項目建設內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2、項目入庫前期績效表格填報不規範,造成項目績效統數據統計困難,個別項目統計不精準。

  (二)下一步改進措施

  一是加大項目庫建設力度,確保項目庫績效績效數據精準;二是加強項目管理力度,做好項目前期項目可行性論證,確保項目順利實施;三是定期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績效調度,推動項目績效目標規範化。

  六、績效自評結果擬應用和公開情況

  績效自評結果我們主要以縣、鄉兩級門戶網站向社會進行公示公告,村級以宣傳欄形式向社會進行公示公告。

  七、績效目標自評詳見附件

整體績效目標自評報告 篇3

  一、項目概況

  文件依據:根據海南財政廳《關於提前下達20xx年中央財政農業相關轉移支付資金的通知》(瓊財農〔20xx〕1131號)、《海南省財政廳關於撥付20xx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的通知》(瓊農字〔20xx〕411號)文件要求,中央安排我縣資金869萬,省級資金41萬。20xx年我縣申報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涉及補貼種植面積42496.543畝,涉及補貼種植農戶14645戶,補貼標準爲214元/畝,涉及補貼資金9094260.20元。

  二、項目決策及資金使用管理情況

  (一)整體績效目標情況:保證耕地不撂荒,確保耕地地力不降低,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糧食質量。資金到位情況:白沙縣20xx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項目專項資金爲910萬元,其中中央補貼資金869萬元,省級資金補貼41萬元。

  資金使用情況:20xx年度財政將補貼資金通過惠農補貼“一卡通”直接發放到種糧農民手中,實際發放909.4萬元。

  資金管理情況:項目資金由縣財政局統一管理,建立專賬,專款專用,補貼資金採取財政“一卡通”的方式直接補貼到戶。

  (三)項目組織情況

  制定方案,落實工作,有效把控補貼發放時效性。

  (二)嚴格規範補貼程序,確保補貼合法性。

  四、項目績效情況

  (一)制定方案,落實工作,有效把控補貼發放時效性。

  1、及時轉發省級文件。收悉省農業農村廳3月16日下發的《海南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關於印發20xx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施方案的通知》(瓊農字〔20xx〕74號)後,我局及時將省廳文件轉發給各鄉鎮,讓鄉鎮提前熟悉掌握文件精神,提前梳理工作思路,提前做好工作部署,爲快速做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工作打牢基礎。

  2、及時制定縣級方案。縣農業農村局與縣財政局於5月31日聯合印發了《20xx年白沙黎族自治縣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了指導思想與目標、補貼對象和條件、補貼標準、工作程序及職責要求、保障措施等五大內容,並及下發到各鄉鎮,同時要求鄉鎮及時按照方案政策做好工作部署。

  3、及時部署與宣傳。6月11日,我局組織召開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平價蔬菜保供惠民工作會議,會議從政策層面講解了20xx年白沙黎族自治縣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工作實施方案,讓與會人員熟悉掌握補貼政策,同時會議認真部署了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工作:一是嚴把補貼時間關。各鄉鎮必須按照補貼發放流程、時間節點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確保補貼發放的時效性。二是嚴控補貼質量關。要求鄉鎮務必認真統計、彙總和覈查,嚴格把控補貼虛報、多報關卡,確保補貼的準確性。三是加強政策宣傳。要求各鄉鎮務必通過各種宣傳形式欄將政策宣傳到村莊、到農戶,做到家喻戶曉,提高政策知曉度。

  4、及時落實經費。爲了加快推進我縣20xx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工作,使補貼發放按時間節點完成,我縣高度重視,精心部署,做到文件早傳達,工作早安排,經費早落實,從而有效、順暢推動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工作,我縣20xx年安排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工作經費20萬元。

  (二)嚴格規範補貼程序,確保補貼合法性。

  1、強化鄉鎮申報、彙總等工作。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申報、統計、覈查、彙總是一箇糸統性較強的基礎性工作,一環緊扣一環,一環有錯,推倒重來,必須認真對待。我縣高度重視補貼基礎性工作,嚴格按照補貼流程,加強了工作督導檢查,盡最大能力做準補貼工作,盡最大能力做到補貼不漏人、不漏戶。各鄉鎮認真對侍,高度重視,壓實責任,統籌安排,於7月21日前全部完成20xx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申報、統計、彙總、覈查、公示和報送工作。

  2、強化縣級彙總、公示等工作。爲了認真做好補貼彙總、縣級公示工作,確保補貼順利開展,我局於7月5日下發了《關於及時上報20xx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材料的函》,以函件形式及時督促鄉鎮報送補貼材料,各鄉鎮積極響應,及時報送材料,7月28日前已全部完成縣級補貼彙總、公示工作。

  (三)加強補貼督導檢查工作,確保補貼規範性。

  1、加強補貼實地覈查工作。各鄉鎮認真開展耕地地力保護覈查覈對工作,共覈查農戶達996戶。覈對補貼種植面積、種植品種、種植戶等情況,覈查是否存在多報、虛報和漏報等情況,覈查結果表明,各鄉鎮申報材料都符合補貼發放條件,沒有存在騙取、套取補貼資金的行爲;也沒有收到在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過程中羣衆反映、舉報的各種問題。

  2、加強補貼實地抽查工作。我局深入11個鄉鎮認真開展耕地地力保護抽查、對比工作,共抽查農戶110戶。抽查和對比結果表明,各鄉鎮申報材料都符合補貼發放條件,沒有存在多報、重報現象。

  3、強化農戶檔案信息化建設管理工作。一是建立建全檔案。按照戶主姓名、身份證號碼、一卡通號、農戶覈實種植面積、種植品種、應補貼金額等情況,建立建全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戶檔案。二是加強檔案歸檔管理工作指導。主要從擋案名目、目錄和分類歸檔進行工作指導。三是加強覈對發放失敗農戶信息。在7月31日補貼發放中,127戶農戶因賬號不存在、戶名不符、證件號碼不符等原因,造成發放失敗,涉及補貼資金71095.08元、補貼種植面積332.22畝。爲了加快農戶信覈對工作,我局8月2日下發《關於覈對20xx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失敗信息的函》,完善處理了補貼發放失敗工作,使發放失敗的資金得到及時重新發放,目前發放失敗補貼資金71095.08元己全部重新發放完成。

  4、強化耕地數量和質量覈實工作。一是加強耕地數量覈實。經抽查覈實,同時與土地確權比對,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面積與耕地數量基本一致,不存在補貼面積多過耕地數量現象,不存在清退補貼範圍現象。二是加強耕地質量覈實。經覈實,耕地質量得到保護和提升,其原因是:

  (1)耕地得到輪作、土壤得到改良。

  (2)我縣推行農民秸稈還田,不露天焚燒秸稈,耕地不受破壞。

  (3)我縣重點推行測土配方施肥,主施有機肥,減施化肥和農葤,耕地質量得到保護。

  5、強化資金監管工作。財政局對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常態化監督和規範化管理,全部通過“一卡通”及時、足額將補貼資金髮放給種植戶,沒有發現虛報、冒領、套取、截留等問題,資金髮放有結餘,由財政局統籌安排使用。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無

整體績效目標自評報告 篇4

  根據雲南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與農藥管理處《關於做好20xx年中央農業轉移支付項目實施調度與績效評價工作的通知》要求,現將西雙版納州20xx年中央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耕地地力保護)績效管理自評情況報告如下:

  一、績效目標分解下達情況

  根據《雲南省財政廳 雲南省農業農村廳關於下達20xx年中央第二批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非貧困縣)的通知》(雲財農〔20xx〕116號)精神,西雙版納州及時下發西雙版納州財政局/西雙版納州農業農村局關於下達20xx年中央第二批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的通知》(西財農〔20xx〕111號),迅速將資金及績效目標下達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開展工作。

  二、績效目標完成情況分析

  (一)資金投入情況分析

  1.項目資金到位情況分析。景洪市20xx年中央轉移支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項目預算1860萬元,截止20xx年12月30日,實際到位項目資金1860萬元,資金到位率100%。勐海縣。20xx年底,西財農發(20xx)252號文件、下達勐海縣20xx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4593萬元;20xx年,西財農發(20xx)111號文件、在4593萬元之中調減126萬元;根據西財農發(20xx)211號文件、實際下達到縣財政20xx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是4466萬元。勐臘縣20xx年5月8日、6月17日、7月2日分三次共收到20xx年中央農業相關轉移支付資金(耕地地力保護補貼)1880萬元,資金到位率100%。

  2.項目資金執行情況分析。景洪市截止20xx年6月2日,景洪市農業農村局完成審覈中央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面積24929戶24.7萬畝。補貼標準75.31元/畝,合計兌現資金1860萬元,其中第一批資金兌現完成775萬元,兌現標準31.38元/畝,第二批資金兌付1085萬元,兌現標準43.93元/畝。20xx年中央轉移支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項目全年預算總額1860萬元,資金執行數1860萬元,預算執行率100%。勐海縣20xx年中央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4466萬元,歷年結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5.09萬元,20xx年可兌付的耕地地力保護資金爲4471.09萬元,補貼涉及11個鄉鎮1個農場管委會,補貼面積爲665467.8畝,補貼資金支出4471.09萬元。勐臘縣涉及10個鄉(鎮)、4個農村管理委員會實際撥付到戶補貼金額1878.9935萬元(不含歷年結餘75.17萬元),補貼面積25.9萬畝,享受補貼的農戶數有31775戶。

  3.項目資金管理情況分析。爲實施好耕地地力補貼工作,切實保護種糧戶利益,促進糧食生產和供給,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農村工作發展,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補貼工作,一是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召開羣衆大會、宣傳標語等方式大力宣傳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做到補貼範圍和依據宣傳到戶,補貼金額覈定到戶,補貼數額公佈到戶,補貼資金兌現到戶,實現補貼政策家喻戶曉,有效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二是認真制定實施方案。各縣市制定了實施方案,確保保護補貼政策落到實處,能及時、準確將補貼資金兌付到種地農民手中;三是層層抓落實。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安排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工作,確保及時補貼工作有效落到實處;並安排相對應科室負責,加強補貼實施、項目管理、資金使用、管理、監督。

  (二)績效目標完成情況分析

  1.景洪市。

  數量指標:20xx年景洪市完成糧食播種面積30.17萬畝,產量10.46萬噸。其中水稻面積:3.86萬畝,產量1.53萬噸;玉米麪積25.7萬畝,產量8.7萬噸。完成上級下達30萬畝播種面積績效目標,農業轉移支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面積24929戶246952.71畝。

  質量指標:補貼對象審覈準確性,符合條件的農戶100%發放;補貼面積審覈準確性,不符合條件的耕地均不予補貼;補貼資金髮放程序規範性嚴格按照景洪市20xx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施方案要求發放。景洪市20xx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分批於6月30日(第一批)和9月30日(第二批)兌付農戶。資金撥付率100%。

  時效指標:按照中央、省、州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時限按時發放。

  社會效益指標:耕地地力保護在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基礎上,兼顧“生產與生態、公平與效率、指向性與操作性”的原則,充分發揮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效應,調動和保護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主動保護耕地地力,加強農業生態資源保護意識,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約束性任務,20xx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到30萬畝。資金使用無重大違規違紀問題

  可持續影響指標:景洪市20xx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項目實施,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用好畜禽糞便,增施農家肥;一是鼓勵有效利用農作物秸稈,禁止焚燒秸稈,鼓勵秸稈堆渥、粉碎還田,鼓勵秸稈青貯發展草食畜牧業;二是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鼓勵發展噴灌、滴灌、管澆等節水農業措施,推廣水肥一體化,主動保護地力;三是鼓勵深松整地,改善土壤耕層結構,提高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四是探索集成其他有利於耕地地力保護、提升的措施。

  滿意度指標。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公開>95%,補貼農戶滿意度95%。

  2、勐海縣。

  數量指標:20xx年勐海縣種糧面積爲70.01萬畝,預計產量達29.3萬噸;實際納入補貼的面積66.55萬畝,小春玉米、再生稻、晚秋大豆、晚秋玉米等共計3.46萬畝沒有納入補貼面積範圍。

  質量指標:爲加強農業耕地及生態資源保護,補貼資金着重引導農民主要用於: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用好畜禽糞便,增施農家肥;鼓勵有效利用農作物秸稈,禁止焚燒秸稈,鼓勵秸稈堆渥、粉碎還田,鼓勵秸稈青貯發展草食畜牧業;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鼓勵發展噴灌、滴灌、管澆等節水農業措施,推廣水肥一體化,主動保護地力;鼓勵深松整地,改善土壤耕作層結構,提高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其他有利於耕地地力保護、提升的措施。

  時效指標:提高種糧農民的積極性,確保勐海縣糧食主產縣地位不動搖,爲全州及周邊地區糧食安全做出應有的努力和貢獻。

  成本指標:不折不扣嚴格執行國家惠農補貼政策,確保資金全部發放到種糧農戶手中。

  社會效益指標:提高種糧農民的積極性,確保勐海縣糧食主產縣地位不動搖,阻止農田非農化、非糧化現象行爲,爲全州及周邊地區糧食安全做出應有的努力和貢獻。

  可持續影響指標:提高了糧農投入有機肥料、改良、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爲糧食生產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滿意度指標:指導服務對象滿意度:國家惠農補貼政策對農民是有利無害的政策,減輕了投入負擔、增加了種植收入,涉及農戶滿意度達100 %。

  3、勐臘縣。

  數量指標:20xx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萬畝)任務爲29.52萬畝,通過上年實際統計的各鄉鎮和農場管委會糧食播種面積統計年報爲基數,經覈定20xx年補貼實際面積爲25.91萬畝。

  質量指標:全縣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受益農戶31775戶。

  時效指標:兌現農民的補貼發放到位率100%

  成本指標: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金額1878.99萬元 社會效益指標:資金使用無重大違規違紀問題

  可持續影響指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受益5615戶

  經濟效益指標:增加個人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的收入1878.99萬元

  滿意度指標:指導服務對象滿意度%:各鄉鎮、農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公開率達到100%。

  三、偏離績效目標的原因和下一步改進措施

  20xx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項目按照項目方案實施,完成績效目標,工作中存在問題:一是農作物爭地、爭勞現象一年比一年凸顯,農資成本逐年上漲,農民種糧積極性逐年減弱,種糧面積趨於萎縮趨勢。二是由於農戶在提供銀行賬號時,出現提供的賬號與實際申報姓名不相符,導致補貼資金未能及時兌付到農戶卡中;三是確權戶主與補貼系統中原存在的戶主不一致,農戶換卡、補卡手續複雜而辦理新卡較容易,農民手中一戶多卡現象突出,補貼資金難於一次發放到位。四是部分村委會重視程度不夠,掌握政策不細緻,在彙總統計過程中存在疏忽大意、漏報錯報現象,造成多次返回更正覈實農戶信息,增大了工作量。五是由於未安排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專項工作經費,導致部分鄉鎮、農場管委會工作人員進村入戶開展工作困難,出現無法解決工作產生的開支等問題。下一步我們將加快補貼資金撥付,對項目提前謀劃,提前錄入審覈面積,加大與財政部門對接,加強對鄉鎮補貼資金監督督促,及時將補貼兌付農戶手中;同時加大農民補貼信息網絡系統的培訓力度,提高基層工作效率。

  四、績效自評結果擬應用和公開情況

  項目實施,彌補了糧價偏底的不足,提高了種糧農民的積極性,爲糧食生產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的基礎,保障了糧食安全。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